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長度的單位教案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1W

教案在編寫的過程中,大家需要強調文字表述規範,要知道教案是老師們的教學設計,一定要認真對待其寫作,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長度的單位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長度的單位教案8篇

長度的單位教案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教材分析】

知識解讀:測量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認識釐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教材以古代人們用身體尺為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度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紹學生比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為單位,並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逐步讓學生形成對釐米的長度表象。這樣的安排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並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測量的方法,經歷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解讀: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了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釐米”。在此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測量知識的瞭解均來自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不繫統的經驗。對什麼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釐米有所長都缺乏準確的認識。

目標解讀:

1、創設情境,從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釐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釐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2、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預案】

一、創設情境,引發衝突

?教學預設〗

1、師談話引入,課件播放故事。

2、引導思考:為什麼同樣是5步,熊二卻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為素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聲有色的故事講述,提出“這是為什麼呢?”的問題,引發認知衝突,充分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濃厚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藉助直觀、建立1釐米的概念

?教學預設〗

1、藉助模型、建立表象

師出示1釐米的學具,感受釐米是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1)記憶1釐米的長度

(2)找生活中的1釐米

2、認識幾釐米

理解:幾個1釐米就是幾釐米。

?設計思考〗

認識1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標準的1釐米小棒,同桌競猜記憶1釐米、尋找生活中的1釐米、認識幾釐米等活動,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的長度觀念,理解幾個1釐米就是幾釐米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制直尺,認識幾釐米

?教學預設〗

1、同桌合作、製作直尺

2、拿出直尺,與自制尺子作比較。

(1)認識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數字、單位(釐米cm)

(2)在直尺上認識1釐米

3、明確不同尺子的1cm的長度一樣。

4、認識尺子上的幾釐米

?設計思考〗

引導學生經歷“造”尺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測量、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測量的本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

四、實踐運用、學會測量

?教學預設〗

1、探究測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這張名片的長邊是幾釐米嗎?

(1)操作、交流

(2)呈現各種量法,比較量法的優劣。

(3)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理解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的好處。

2、測量身體上的數據

師: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拇指的長度、一拃的長度等

(1)學生選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2)填寫測量記錄單

(3)交流測量方法

?設計思考〗

在測量長度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測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並通過交流,比較,辨析、評判,逐步完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積累了實際測量的經驗後,將學生的認識延伸到“身體”這把尺子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得到培養。

五、全課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認識釐米(cm)

尺子:刻度線、數字

長度的單位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釐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尺(釐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一)説一説

前幾節課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釐米和米)1釐米和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比劃出長度)

(二)比一比

學生依次用手比劃出:2釐米、5釐米、10釐米、50釐米等長度。

(三)揭示課題

大家都認識了釐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用手比劃實際長度,為後面估測物體的長度作鋪墊。】

二、探究新課

(一)引出問題。

1.學生猜測

課件出示旗杆。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嗎?

2.提出問題: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認為旗杆的高度是13釐米還是13米呢?為什麼?

(二)解決問題。

1.學生思考,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説説想法。

想法一:學生可以通過用手比劃1釐米、1拃長等,推斷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釐米。

想法二:利用學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對比,學生身高1米多,估測旗杆的高度相當於10個小朋友的身高,大約是13米。

想法三:藉助身邊十幾釐米高的物品來比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學生手上用的鉛筆、鉛筆盒的長度一樣,比如,新鉛筆都不止13釐米長,旗杆的高度應該是13米。

3.得出結論: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教師小結:有這麼多的方法可以來確定答案,以後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設計意圖:創設生活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合作活動中觀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釐米還是13米,教師適時指導,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發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運用新知。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裏有一張漂亮的牀。

1.學生思考:這張牀的長度是200釐米還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説説選擇的理由。

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來推測,父母的身高一百多釐米,我們睡得牀的長度比我們的身高多一些,是200釐米更合適。

?設計意圖: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及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選擇合適單位時,不僅要注意單位的大小,還需考慮數量的多少。】

三、鞏固新知

(一)教材第7頁做一做。

1.學生獨立解答,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練習一第8題

1.課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題。學生獨立判斷,説明理由。

2.師生給予合理評價。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深刻體會到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從而增強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本課小結

(一)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二)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麼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藉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小結,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較為合理、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長度的單位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

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鬆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彙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鬆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釐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彙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釐米,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釐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釐米。還有哪段是1釐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釐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又是多長?

問:2個1釐米是幾釐米?4釐米裏有幾個1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釐米的一段嗎?

3、用釐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釐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鬆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説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蒐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長度的單位教案篇4

[教學目的] 創設情境,使學生體驗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統一度量衡的過程。

[教學材料及準備] 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裏的課桌不一樣,教室裏的是小桌子,我們這裏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麼是桌子的長,什麼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願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麼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裏了,怎麼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彙報交流:

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①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②分工明確,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現典型數據。

四、交流彙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矛盾學生:

56名學生彙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看樣子,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麼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一樣嗎?學生:不一樣。教師:為什麼?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據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怎麼還不一樣呢?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教師:這麼多不同的數據,我用哪一個呢?

五、繼續研究教師:

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麼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尺子)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彙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學生1:長是90。學生2:長是27。教師:怎麼用尺子量,得數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學生很快發現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並讓學生估量1釐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都用釐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教師:那我們現在就統一用釐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學生測量。教師:哪一組説出你們的測量結果?學生:桌子長90釐米,寬42釐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六、總結:教師:現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釐米,寬42釐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釐米是現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類發明尺子、統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 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彙報是這節課的重點環節,分析數據是這節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後評價及分析] 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麼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麼來的

長度的單位教案篇5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

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

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釐米來説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l釐米説一句話嗎?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説説它可能是幾釐米,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着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説出鉛筆的長度,再説説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説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釐米。

説明:接近8釐米的,我們説它大約是8釐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説什麼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認識釐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釐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長度的單位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初步感知1 米的實際長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釐米,能用米尺或捲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1.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認識1 米=10分米=100 釐米。

2.會測量身邊規則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持疑引入

1.複習長度單位釐米、分米:孩子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是哪兩個?(釐米、分米)釐米、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用字母怎樣表示呢?(釐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釐米、分米作單位合適嗎?課前大家預習了,你覺得用什麼作單位好呢?(米)

3.揭示課題。 米是國際長度單位,用字母 m 來表示,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米(板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二、探究疑釋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

1. 學生輕輕握住米尺的兩端,讓學生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教師再抽掉米尺,學生繼續感知1米的長度。

2. 學生閉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長。

3.學生比劃1米大約有多長。

4.抽生彙報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5.學生彙報交流: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選用米做單位。

(二)觀察米尺,認識1 米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米尺,並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2.集體彙報交流(小組彙報員彙報自己所在小組的發現)。

(1)米尺的長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個小格,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釐米,100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00釐米,所以1米=100釐米。

(3)10個小格的長度是1分米,100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於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釐米

(三)用學生尺拼1 米長。

1.教師出示20釐米長的學生尺,學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幾把這樣長的學生尺?

2.拼一拼。 活動:要求 2 名學生到黑板上來拼啊。其他同學在桌上對着米尺拼一拼。 小結:小朋友們,剛才我們通過拼學生尺,再次知道了 1 米實際有多長。下面,我們以米為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

(四)量黑板的長和寬

1.學生估一估教室前後的黑板大約有多長有多寬。

2.以小組為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和寬

(1)抽生彙報:在測量黑板的長和寬時要注意什麼?(捲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對齊;捲尺要和黑板的邊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長和寬:一個小組測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長和寬,一個小組測量教室後面黑板的長和寬。

(3)抽生彙報測量的結果。

(五)測量小組成員的身高

1.抽生彙報可以用哪些方法測量身高?

2.學生思考測量身高時要注意什麼?

3.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測出本組所有成員的身高。

4.小組彙報員彙報本組成員的身高。

5.教師抽測其中一組,檢驗他們的測量是否正確。

三、歸納點撥

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可以用什麼作單位?1米有多長?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測量物體長度時要注意什麼?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練習題目)

2.指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

五、反思總結

孩子們這節課有什麼收穫?還存在哪些問題?

六、課後設疑

這節課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學會了測量規則物體的長度,那麼不規則物體的長度怎樣測量呢?下去以後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測量樹幹一圈的長度和小組成員的腰圍。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測量樹幹一圈的長度和小組成員的腰圍?下次上課請同學來彙報。

長度的單位教案篇7

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形成比較清晰的“米”和“釐米”的觀念,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

2、能夠用適當的測量工具量出有關物體或距離的長度,並會在某些情景下對物體或距離的長度進行簡單的估計。

3、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4、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重難點:1、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大致會估計物體的長度。

1米=100釐米

教學過程:

一、回顧梳理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於米和釐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二、根據回答整理:

1、米和釐米是我們測量物體時常用的長度單位。米用來表示比較長的物體,釐米用來表示比較短的物體。它們的英文分別是:m和cm。

2、回憶1米、1釐米到底有多長。

你還記得1釐米到底有多長嗎?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距離表示1釐米。

②説説生活中哪有1釐米長的東西?如:手指寬度,方格邊長,訂書釘長度,語文書厚度等。

③具體估

請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寬度。

④反饋,兩種估法

學生投影展示:

一個手指估

兩個手指交替估

哪種方法好呢?為什麼?第二種更準確。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寬。

學生活動。

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量物體長度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

0刻度對準端點,另一個端點對準幾就是幾釐米。

0不見了怎麼辦?

誰估得最準?

3、那1米有多長,你還記得嗎?

生張開手臂。

是的,1米大約是我們兩隻手臂張開的長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頭,有些還要稍微收攏一些。

練習:填上恰當的單位名稱

(1)、一本書厚約1( )

(2)、電腦屏幕長25( )

(3)、講台長約130( )

(4)、一棵大樹高約5( )

(5)、一幢大樓高20( )

(6)、跑道長400( )

4、釐米與米的關係。

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400釐米=?

5米=?

知道這個關係,我們就可以進行計算了

①1米—1釐米=( )釐米

1減1不是等於0嗎?

為什麼不能直接減?單位不一樣

那怎麼辦?統一單位再減。

②1米+1釐米=( )釐米

③弟弟身高86釐米,他再長( )釐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麼想的?

1米=100釐米

100釐米—86釐米=14釐米

三、複習線段師:在這一單元中,我們還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出示線段。

1、線段有什麼特點?

兩個端點,可以測量長度的,一條直直的線。

2、畫線段

①畫一條4釐米長的線段。

②同桌檢查是否畫對了。要注意什麼?端點、直、量一量。

③畫一條比3釐米多2釐米的線段。檢查。

3、出現錯例判斷四、獨立練習

長度單位專項訓練。

長度的單位教案篇8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和1米=100釐米,並初步認識線段。

2、能力目標:會用刻度尺量、畫物體的長度及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3、德育目標: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單元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知道1米=100釐米。

3、畫和量線段的方法。

單元教學難點:正確的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工具量和畫線段。

單元教法設計

1、統一長度單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計量單位去測量統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3、關於線段採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補充線段的練習。

第一課時: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四課時: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用釐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釐米。

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徵。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分課時作業佈置

第一課時:

做一做第1、2、3題

第二課時:練習一1~3題,第6題做在課本上。

第三課時:練習一4、5題。第8、9題做在課本上。

第四課時:練習一第7、8、10題,填在書上。

疑難問題解決辦法

1、因為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究過爭購減起來的,因此,在教學是應該按照兒童學習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體驗到現有方法的侷限性,從而產生一種創新工具的慾望。

3、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學習數學成功的體驗,以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國小--田茂慶

教學內容: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小木塊、曲別針、硬幣、鉛筆盒等。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創設情景

1、同學們我們每天都上數學課,數學課上我們都經常用到些什麼?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課本、練習本、鉛筆、鉛筆盒等。

2、我們每天都用它,可以説是在熟悉不過了,可是你知道它們有多長嗎?咱們來量一量好嗎?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測量統一長度

(1)我們先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2、(屏顯數學課本)你們認為該怎樣量呢?(學生説説自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邊的物品來量。

同學們,別鎮、三角形、和小方塊,你們任選一種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學生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注意提示學生測量方法)

(2全班交流、彙報測量結果

分組彙報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問

為什麼大家量的都是數學課本的寬,而結果卻不一樣呢?

小組討論彙報

再次讓選用統一物品測量的學生展示測量結果。

小組討論看能得到什麼啟發。

小結:

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

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彙報交流,提出質疑。

啟發學生根據彙報結果提出為題。

如:為什麼數學課本的常識5個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並不一樣長呢?

小組討論。

總結:因為選用不同的物體做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和實際不服,應該選用統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3)單項練習課本與鉛筆盒哪個更長一些,請同學們用小木塊測量一下。

彙報測量結果

練習

1、做一做第1題:提示學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東西對準各自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

3、做一做第3題:

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腦子裏完成。

總結:

説一説本節課你學到了些什麼?

安排作業:略------

反思

Tags:教案 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