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有和沒有教案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8W

如果沒有在課前制定好一份全面的教案,那我們的教學效率是很難得到提升的,教案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們肯定要強調與時俱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有和沒有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有和沒有教案6篇

有和沒有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新聞報導的一般特徵和結構方式。

2、理解新聞寫作中將情感藴含於敍事之中的寫法。

3、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小組探究,理解新聞平實語句中藴含的豐富內涵。

2、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鍵。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1、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敍述中所藴含着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

2、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把握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2、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藴的句子的含義。

教學難點: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式,篩選信息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波蘭詩人菠蘿涅夫斯基的一首小詩《我的故鄉》導入,介紹奧斯維辛的歷史由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解題:課文題目為什麼叫“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既然沒有什麼新聞,那麼作者寫了什麼,又是怎麼寫了的呢?

請同學們用2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用文中的語句或自己的話概括。

(三),細讀課文,深入感知

1、參觀者的感受

我們都知道,新聞的生命是真實性。這篇新聞有沒有寫那些酷刑是如何實施的?有沒有對遇難者的死亡做直接描寫?那作者是以什麼獨特的視角來寫的?

請學生找一找關於參觀者感受與反應的句子,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想一想,寫參觀者的感受與反應的目的是什麼?

有和沒有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繼續瞭解新聞的一般特點,學習運用對比的手法及細節描寫來表情達意。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敍述中所藴含着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

3、瞭解納粹的歷史罪惡,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

揣摩、理解意藴豐富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讓我們來聽聽來自奧斯維辛、題為《蝴蝶》的詩——

那一隻,就是上次那一隻,

那麼豐富、明亮、耀眼的黃色,

或許,那是太陽金色的淚水

滴在白色的石頭上……

那樣、那樣的一種金黃

輕盈得翩然直上。

它離去了,我相信,這是因為

它自己要告別這個世界。

我在這裏住了七個星期,

被囚禁在這個集中營。

可我已經發現,這裏有我喜愛的東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還有院子裏開着白花的慄樹枝條。

只是,我再也沒見到另一隻蝴蝶。

那隻蝴蝶,是最後的一隻。

蝴蝶不住在這裏,

不住在集中營。

這首詩的作者,生於布拉格的巴維爾弗裏德曼,在21歲時被遣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兩年之後,他被毒氣室奪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關於他的記錄,年輕的巴維爾只是死亡於此的上百萬猶太人中的一個。

那個年代被太多的毀滅和死亡充斥,我們唯一相信的真實,是那座人間地域裏散發着的腐臭氣息,和那些年幼年輕年老的寫滿恐懼的眼睛。

今天,就讓我們隨着美國記者羅森塔爾,進入這座恐怖的人間地獄。

二、奧斯維辛介紹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由於有上百萬人在這裏被德國法西斯殺害,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德國法西斯在集中營內設立了用活人進行“醫學試驗”的專門“病房”和實驗室,還建有4個大規模殺人的毒氣“浴室”及儲屍窖和焚屍爐。1944年,這裏每天要焚燒約6000具屍體。殘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屍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剝下紋身人的皮膚做燈罩,並剪下女人的長髮編織成地毯,被殺害的多是猶太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突破新聞純客觀報道的原則,着眼於感人的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它召喚起人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讓我們牢記歷史教訓,珍愛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結構

導語(1~3段)——背景(4~5段)——主體(6~14段)——結語(15段)

四、再讀課文,研討問題

1、為什麼“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還要去報道?

這句話的意思使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瞭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是沒有什麼新聞可供報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因為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奧斯維辛雖然是沒有什麼新鮮東西了,但每一個參觀者進來了都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震驚和窒息,驅使作者必須為它寫一點東西,以祭奠亡靈,揭露罪惡。

2、文章一開始描述了奧斯維辛現在的情景: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為什麼作者卻説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場噩夢”?

景象固然美好,卻與這裏的歷史不相配。這裏曾經是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地發現,這個該被歷史永遠詛咒的地方,竟然有着這麼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時無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無一字控訴,可是由此所體現出的強烈憤懣的感情,讓讀者感到無比壓抑。

3、如何理解: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句話?

可以理解為作者的一種諷刺任納粹黨多麼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或許是一種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可見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4、寫作手法:作者報道集中營,為什麼用更多的筆墨寫參觀者的表現?與直接寫展覽本身相比,這樣寫所特有的表現力在哪裏?

此文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於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敍,不摻雜記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斷,只是用事實本身説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但在敍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見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或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純客觀敍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着讀者的心,更能感染讀者。

寫參觀者的表現是側面描寫,它對寫奧斯威辛的狀況有襯托作用。毫無疑問,奧斯威辛集中營,在許多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詞了。無需具體介紹集中營中那些粘滿無辜者鮮血的刑具怎樣令人望而戰慄,單是參觀者所不由自主地顯現出的表情、舉止以及驚歎,就足以使讀者的精神震撼了!

四、閲讀拓展

觀看影片《辛德勒名單》

五、作業

以《把傷痛刻在心中》為題寫一段文字。

有和沒有教案篇3

一、説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本文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講述作者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裏行間藴含着深深的情感。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教會學生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徵和結構方式,區分新聞事實與背景材料,客觀敍述與主觀評價,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掌握分析新聞的方法,培養其閲讀新聞獲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會以此為教學重點進行教學。

二、説學情

本文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國中已經學習過常見的新聞,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新聞具有一定的閲讀和欣賞能力。文章寫於“二戰”勝利後的第十四年,離現在的時間比較遠,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對“二戰”的信息瞭解的並不多。因此,我將佈置學生課前蒐集與課文所寫內容有關的歷史資料。學生對這則新聞中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較難把握,我會通過初讀、再讀、研讀等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去體味文中藴含的情感。

三、説教學目標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本單元新聞教學的要求以及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新聞寫作中感情藴含其中的特點,掌握分析新聞的方法,培養閲讀新聞獲取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學生為主體,課前學生做好相關的預習。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反覆誦讀、圈點批註、分組討論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會這則新聞藴含的情感和獨特的寫法,從而培養學生自主閲讀,合作探究,交流鑑賞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歷史,珍愛和平。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1、教學重點:

從品味新聞的語言入手,通過對細節的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觀點。

2、教學難點:體味新聞中藴含的作者情感。

五、説教法學法

1、教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我運用誦讀、設疑、點撥啟發、學生討論探究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完成學習任務。

2、學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圈點批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領悟情感,學會賞析新聞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為了更好的實現以上教學方法,我將採用多媒體輔助傳統黑板教學,並利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

六、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階段:課前我的主要準備工作是備好課,蒐集作者和“二戰”以及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做好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資料,並對“新聞的客觀性”進行思考,積累感受。

(二)課堂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由一首來自奧斯維辛的詩《蝴蝶》導入,並用多媒體演示詩歌《蝴蝶》內容,播放相關配樂,我深情朗讀後,導入:這是一首感人的詩,它的作者叫巴維爾,是個猶太人,寫於奧斯維辛集中營。23歲時,法西斯把他投入毒氣室,一個年輕的生命從此隕落了,他只是死亡於此的上百萬猶太人中的一個。那麼,奧斯維辛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今天,就讓我們隨着美國記者羅森塔爾,走進這座恐怖的人間地獄。同時,我通過提問檢查學生課前準備的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藉助多媒體介紹作者和奧斯維辛集中營以及有關背景情況。

?這樣的導入為學生創設了情境,能很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有關作者及其作品相關背景的介紹,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新聞的內容。】

2、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我先以新聞與一般的文章的顯著差別點是什麼,讓學生了解一般新聞的特點,引導他們注意本則新聞視角的獨特。

接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我板書生字詞,如:毛骨悚然song3、和煦xu4、踉蹌liagqiang4、祈禱dao3.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這則新聞並沒有寫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那麼它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

(2)既然“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為什麼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學生邊朗讀課文,邊圈點勾畫相關句子。學生朗讀回答相關問題。學生髮言時,我適時點撥,學生髮言後,我進一步明確,多媒體演示相關要點。

?這一環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能使他們的情感隨着文中的參觀者變化着,有助於他們走進文本。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旨在培養其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感知全文,這有助於接下來對課文的研讀與品析。】

3、再讀文章,揣摩細節。

我進一步設疑,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思考以下問題,我來回巡視,適時啟發、引導。

(1)文章的開頭描繪了一幅陽光明媚的美好畫面,但作者卻説這是“最可怕的事情”,結尾處也有樣的描寫,這樣寫有何作用?

(2)本文有許多細節耐人尋味,請從文中找出幾例,仔細揣摩品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3)怎樣理解14段中“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這句話?

學生回答後,我小結明確,並用多媒體演示內容要點。

【這一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通過通過平等對話的方式設疑,,一方面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體味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內容,這有助於接下來對文章寫法的鑑賞。】

4、研讀文章,賞析寫法。

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1)文題説“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接着在第6段、16段中也用否定的語氣説到了這個意思。這一連串的否定句有什麼含義?它們在文中又有什麼作用?

(2)本文有很多精彩之處,透過文中的敍述藴含着作者的情感,給人以深深的震撼。請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後,説説其中藴含的情感。

(3)《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與我們常見的新聞有什麼不同?

小組派代表發言,我啟發、點撥,最後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教學重難點問題由易到難,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這樣組織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深入理解文本,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

5、拓展延伸

我藉助多媒體介紹兩篇新聞稿《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引導學生就德國與日本面對歷史的不同態度,談感想,並以此進行課堂小結。

?這一環節將行文與現實聯繫,實現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6、佈置作業

. 請就身邊新近發生的事寫一篇小新聞。注意要選取有價值的事件,報道要真實客觀並學習本文將情感藴含其中的寫法。

?這個作業的設置,不僅能鞏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體會新聞中藴含情感的寫法,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新聞寫作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重現新聞的.事實:參觀奧斯維辛的經過與感受

細節描寫:對法西斯的憤懣與控訴

傳達作者的情感:對生命人性的思考,對和平的向??

我這樣的板書設計層次清晰,它能夠系統、直觀地展現全文的內容、結構,並清晰、明瞭地指出了文章的重點與難點。

有和沒有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鍵。

三、瞭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瞭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新聞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通過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獲取信息,瞭解社會。怎麼才能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呢?下面,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第41頁,用30秒的時間瀏覽這則新聞,回答以下問題:1、奧斯維辛在哪裏?布熱金卡在哪裏?2、人們訪問了哪些地方?

二、背景知識

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裏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於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燬了它,現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後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屍爐、牢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裏尋找。這部分敍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裏尋找。這是從新聞結構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聞事實,閲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着眼。這是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並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三、課文賞析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並沒有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湧。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説説句子的內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説,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裏居然陽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遊戲。”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為什麼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熱金卡出現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説,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牆上寫着:“來到這裏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集中營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説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屍爐的煙囱裏爬出去。”)“木然”及對姑娘的描寫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為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發。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説員説:‘夠了。’”

7——15段,作者跟隨着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表現參觀者的內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作禱告,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者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側面表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四、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而關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於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為“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具有統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背景材料後(即6段),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説“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麼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在結尾,呼應前文,突出主題。

五、討論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於表現力。思考:最後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言)

六、總結

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和側面表現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嚮往。

七、佈置作業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寫一句話新聞。註明新聞的。

2、完成課後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一、新聞材料 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二、 片段1

片段2 借景抒情

片段3 (7——15段) 動作、神態描寫 側面表現 恐怖 殘暴

三、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

2、視角獨特。

3、多用否定句。

有和沒有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明章法抓取有效信息,理清文章思路,賞析寫作技巧

二、悟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體悟作品的現時意義

三、學方法通過對文本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賞析文本的一些方法

教學重點:

學方法即學習文本,通常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

教學難點:

質疑探究即“為什麼這樣寫”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課前,佈置學生預習預習材料,見“附錄”)

一、導入

1、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2、預習情況檢查:

文本中多次寫到“奧斯維辛”下列對“奧斯維辛”概念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奧斯維辛大約有12000名居民,距華沙120英里

②從那時起,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

③現在,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都是很安靜的地方,人們再也聽不到受難者的喊叫了

a.①②③,都不同

b.①②同,③不同

c.①③同,②不同

d.①②③,都相同

答案a

二、明章法

之一:討論——全文共16個自然段,依次寫了哪些內容?

教學意圖:

(1)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語言概括能力;

(2)通過內容梳理,熟悉文本內容;為教學“怎樣寫的”做好鋪墊

教學流程:

1、依次寫了哪些內容?

所見——客觀事實

所思——主觀感受

現時的(布熱金卡)陽光明媚温暖,白楊起舞,兒童嬉戲是一場噩夢,應該是沒有陽光、百花凋謝的人間地獄

每天都有人來旅遊,布熱金卡是旅遊中心殺人工廠的一部分;目睹歷史,向死難者致敬歷史的毒氣室,焚屍爐(毒氣室,焚屍爐的);

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特別恐怖、終生難忘;玻璃窗內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

不由自主停下腳步,渾身發抖女囚牢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不育試驗室慶幸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他會羞紅了臉。

遇難者紀念牆

引人注目、發人深省

執行絞刑的地下室

窒息現時的(奧斯維辛)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在遊戲

2、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奧斯維辛的所見所思

之二:是怎麼寫的(用了哪些寫作方法)?

教學意圖:瞭解、借鑑本文的寫作方法

(這是一個相對寬泛的問題,學生可以答出許多“點”綜合學生的思考,梳理出共性的“作法”,便於學生借鑑)

教學流程:

1、教師拋出問題,由學生自由回答;

2、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結

選取典型細節(典型場景、典型事件)

首尾呼應

歷史和現實對比

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結合

敍事和抒情(議論、説理)相結合

之三:為什麼這樣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教學意圖:瞭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教學流程:就寫作方法,逐一交流大體在以下內容上,達成共識:

內容摘錄

寫作手法

為什麼這樣寫(目的)

首段: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裏居然陽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

尾段:這裏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遊戲

首尾呼應

可以使全文結構縝密,同時,又強調了主題思想,可以使主旨昇華

(1)導遊也無須多説,他們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夠了

(2)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3)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選取典型細節

(典型場景、典型事件)

以點代面,窺一斑而知全豹

細節,常被稱作“新聞的細胞”、“通訊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實、可信地表現人物,就讓細節説話

今天的奧斯維辛

歷史中的奧斯維辛

歷史和現實對比

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觀照的眼光穿越古今在對比中,主題得到強化

側面烘托: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説員説:“夠了”

正面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司令官羅道夫·弗蘭斯·費爾南德·霍斯在被處決前也寫了回憶錄,詳細介紹了這裏進行的集體屠殺和用人體作的各種試驗波蘭人説,共有400萬人死在那裏

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結合

兩者結合,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裏居然陽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

敍事和抒情(議論、説理)相結合

使文章內容融入了鮮明的立場,能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彰顯

三、質疑探究——讀出自己的見解

教學意圖:(在學習中,基本解決了三個問題: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但這只是一般層面的閲讀,文本的閲讀,還有着更為豐富的內容)深入研究文本,探討文章疑難,力求將文本讀深、讀透

教學流程:用問題,帶着學生“咬筋”

問題一:文章題目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文章反覆寫到“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的東西可供報道”請問:這篇文章,究竟是不是“新聞”?

問題二:“每一個參觀者都感到有一個地方對他説來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難忘的地方,有二:一是“毒氣室”,另一個是在毒氣室和焚屍爐的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是為什麼?(“雛菊花在怒放”,為什麼會使參觀者“特別恐怖、終身難忘”?)

問題三:“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為着一個美好而又隱祕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

問題四:“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裏之後,如果不説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裏遇難的人們”揣摩“心情”和“使命感”的具體內涵

四、小結(板書內容):

閲讀文本的一般思路

讀 懂: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

讀 深:深入文本,讀出字裏行間的意味;

讀出個性:對一些問題,合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課後練習

閲讀下列文字,請以“為了母親的微笑,我要……”做開頭文字,寫一段話

中國有沒有“奧斯威辛”?

抗戰爆發前的哈爾濱和長春就有兩支日本祕密部隊,它們在抗戰時的祕密番號是第731部隊和第100部隊在他們眼裏,活人就是解剖台上的木頭、籠子裏的小白鼠,他們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高效、快捷地用細菌來消滅冒着熱氣的人體。

從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軍還對被稱作大後方的重慶發起了218次空襲,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共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傷14100人,炸燬房屋17608幢。

南京大屠殺,製造了30萬冤魂!除此之外,還有遍佈各地的慰安所可以這樣説,中國的每一塊土地都有流淌着鮮血的傷口。

統計學永遠是無情的,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掩埋着無數個不為後人所知的悲痛故事可以這樣説,納粹把奧斯威辛變成集中營,日軍則把整個中國都變成“奧斯威辛”

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課前預習

一、關於“奧斯維辛”:

奧斯威辛是波蘭南部的一個小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在這裏設立了它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面積達40平方公里,包括3個集中營:奧斯威辛主營、布熱金卡營、莫諾維策營1940年到1945年,大約有400萬人在這裏慘遭殺害

1940年4月,開始建造

1945年初,納粹德國為消滅罪證,他們炸燬了這些大規模殺人裝置

1945年1月,蘇聯紅軍解放了奧斯維辛

1947年7月2日,波蘭政府把奧斯維辛集中營改為殉難者紀念館

1979年,奧斯維辛集中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後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後採寫的,1958年8月31日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之後,各大報紙爭相轉載,並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

這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仇殺希特勒殺猶太人是有計劃的,而且是長遠的計劃,當時歐洲的猶太人有1100萬名,德國人進入波蘭後,建造的鐵路比一般寬10公分(這樣只有納粹的火車能開到),開始騙猶太人説要在奧斯維辛建造一個類似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居留區,猶太人信以為真,收拾家當上了火車,走上死亡之路

當火車開到集中營時,猶太人在月台被分成兩堆:一堆是暫時留下幹活的,另一堆則是要被處死的,而要馬上送去處死的猶太人,都被騙去洗澡,然後送到毒氣室毒死,被殺害的猶太人,從頭髮到身上油脂都被當成物資利用,屍體燒完後就當作肥料,頭髮編製成地毯……

在二次大戰時,德國是個物資缺乏的國家,猶太人穿過的皮鞋被送到德國再循環,頭髮做成的地毯供軍人使用

1945年1月,當蘇聯紅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時,他們在這裏發現了7000公斤頭髮,35萬件女裝,4萬雙男鞋和5000雙女鞋

二、相關分析材料(選自《教師教學用書》)

本文是一篇新聞消息,而作者卻説奧斯威辛沒有什麼新聞,這是不是矛盾的呢?布熱津卡“太陽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長勢喜人,在門前不遠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嬉笑、打鬧”這是一個明朗、歡樂的場景,而作者卻覺得是“一場噩夢”,“最令人毛骨悚然”,有悖於常理的感受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複雜情感?作者要報道臭名昭著的納粹集中營,卻沒有用大量筆墨具體描繪集中營的建築、佈局、設施、刑具,而是更多地寫參觀者的表現,這樣寫能否傳遞出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準確信息?文章篇幅簡短,卻有許多這樣耐人尋思的問題有待我們去解讀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着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

消息報道一般由導語、主體、事件結果三部分組成,並不強調現場感知和大段敍事,尤其不需要富於文學色彩的描寫本文也是一則新聞消息,但它更像一篇通訊,在客觀記述事實的基礎上有適當的描寫,滲透着作者的感受,富有文采的語言使文章生動形象,給人具體而深刻的印象

三、課前思考:

本文寫了哪些內容?

作者是怎樣寫這些內容的?(文章的寫法)

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有和沒有教案篇6

【自學目標】

1、體會以樂景寫哀情、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多種手法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獨到的新聞報道視角。

3、理解平實語句中藴含的豐富內涵。

4、培養提煉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的能力。

5、培養不忘歷史、珍愛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導學過程】

一、知識鏈接

1、作家作品

2、預習檢測(見《大學聯考調研》)

二、導入設計

所謂新聞是指社會上發生的新事情。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説,還必須是有價值的事情。如,1939年納粹德國對鄰國發動突然襲擊,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在當時是新聞;1945年,法西斯德國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中終於舉起了雙手,宣佈無條件投降,這在當時是新聞;2005年,德國總統克勒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舊址前,虔誠地代表德國政府向受害國和人民請罪,這在當時也是新聞。還有德國法西斯戰敗後,法西斯在奧斯維辛建造殺人魔窟,殘酷殺害400萬無辜者的罪行暴露於下,引起世人的極大憤慨,這在當時也是新聞,而且是重大的新聞。但13年後,當《紐約時報》記者a.m.羅森塔爾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採訪時,昔日德國法西斯鐵蹄下的大屠場已沒有什麼重要事情發生,有的只是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陽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奧斯維辛似乎沒有新聞發生。然而a.m.羅森塔爾卻以一篇題為“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的新聞報道獲得了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國普利策獎主席稱它是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這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帶着主這個問題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整體感知

1、本文側重從哪些角度報道的是一件什麼事?找出作者的足跡。讀完全文後,你對集中營的最突出印象是什麼?明確:抓住參觀的見聞和感受來寫奧斯維辛集中營。 可怕 悲慘 憤恨

按參觀的空間順序:

毒氣室 見——雛菊 感——恐怖 終生難忘

焚屍爐 見——頭髮 嬰兒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渾身發抖

女牢房 見——盒子

感——驚懼 張大了嘴巴

灰磚房——羞紅了臉

長廊 見——照片 微笑的姑娘

下室 見——絞刑架 跪

感——窒息

2、文章標題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沒什麼新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理解的?既然沒什麼新聞,為何作者還要去報道呢?

明確:

(1)“沒有什麼新聞”,其實是説這裏發生的臭名昭著的納粹法西斯行徑,世人早已知道,沒有什麼好説的;

(2)“沒有什麼新聞”是講這裏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惡行之外,沒有什麼值得張揚的事;

(3)雖然這裏沒有什麼新聞。但是我還是要寫,因為基於一個記者的使命感,我要繼續揭露納粹法西斯的罪行,讓世人永誌不忘。

(4)反映了“以史為鑑。反對戰爭,珍惜和平”這樣一個大主題,它跳出了傳統新聞“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疾,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

Tags: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