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體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合歡樹》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7W

    閲讀教學只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才能切實有效地提升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體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合歡樹》,供大家參考。

 

體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合歡樹》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閲讀教學只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才能切實有效地提升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要重視從學情出發設計教學,解決學生閲讀學習中的問題,從學生的學業表現給學生以具體的指導,讓學生學有所得。
 
2.課標指出,要注重個性化的閲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合歡樹》是作者史鐵生抒寫母愛的散文,每個學生在解讀時會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
 
課標在選修課程“詩歌散文”中要求“學習鑑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藴,不斷獲得新的閲讀體驗”。對本課來説,“以小見大”手法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變革學習方式”。網絡教學是變革學習方式的一種嘗試,它可以實現學生真實參與課堂。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合歡樹》這篇文章選自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散文部分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見大”的寫法。
 
《合歡樹》是寫母愛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寫作者十歲、二十歲、三十歲時與母親的事情,根本沒寫合歡樹,直到作者獲獎後回想母親時才開始寫合歡樹。作者一直不願意去母親住過的小院,直到鄰居偶然提到“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裏一陣抖”,這才開始寫合歡樹。這裏隱含着一個心理學現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衞機制中的轉移。轉移是指原先對某些對象的情感、慾望或態度,因某種原因(如不合社會規範或具有危險性或不為自我意識所允許等)無法向其對象直接表現,而把它轉移到一個較安全、較為大家所接受的對象身上,以減輕自己心理上的焦慮。當年母親去世時,作者悲痛至極,從此以後不願再去觸碰到這段感情,因為無法面對,再次面對時必須要找一個感情替代物,這個替代物應該是雙方共有的,這樣,作者選擇了合歡樹,把對母親最深切的思念、轉移到合歡樹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類普通的情感體驗“悲傷也成享受”。這些內容對於學生來講,理解難度極大。
 
2.學生情況
 
(1)學生之前也學過運用“以小見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懷戚的《散步》、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學生對什麼是“以小見大”的寫法,“以小見大”的寫法在文章中怎麼呈現,“小”與“大”之間如何建立起聯繫,怎麼在自己的寫作中用到“以小見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這篇文章時,不能走人作者的話語體系中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母愛。
 
(2)高二學生雖然每天都會感受到母親對其關心與照顧,但學生對母愛的體驗更多的是母親應該愛我,我得到母愛是天經地義的事,很少有人思考什麼樣的母愛是真正的母愛。所以儘管學生在初讀文章時都知道文章在寫母愛,但學生理解的母愛與作者要表達的母愛相距甚遠。
 
3.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及對策
 
學生讀了課文,寫了初讀感受,提出了閲讀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閲讀學生提交的初讀感受之後,發現學生普遍認為本文表達的是作者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佈置學生對文章內容做整體感知。
 
4.教學方式説明
 
結合學生的初讀感受和學生的問題設計教學,主要採用言語活動的方式解決學生的問題,在學生獨立閲讀與寫作的過程中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時採用教師本人設計的網絡教學平台,歌華有線數字媒體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
 
三、教學目標設計
 
1.學習“以小見大”的手法
 
“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是散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藝術特點,也是散文的鑑賞方法之一。
 
2.用微寫作的方式內化“以小見大”的寫法
 
在閲讀的基礎上,用微寫作的方式寫出自己的理解,這是知識內化為能力的一種方法,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3.深入理解母愛的內涵
 
在言語活動中懂“理”。當孩子處於人生困境時,得到母愛是幸福的;孩子在困境中的成長是感恩母愛的表現。這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流程
 
(1)以初讀感受和學生問題導人。
 
(2)學生言語活動。
 
活動一:文章以寫人記事為主,以寫樹為輔,可又取名“合歡樹”,你覺得合適嗎?
 
活動二:文中説“悲傷也成享受”,作者為什麼這樣説?請聯繫你的閲讀體驗或生活經歷,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少於200字。
 
(3)微課:以小見大。
 
(4)佈置作業。
 
請選擇你熟悉的小物件、小事、小場景,用“以小見大”的寫法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評價方式
 
學生跟帖,學生互評,教師點評。
 
2.評價量規
 
問題一:文章以寫人記事為主,以寫樹為輔,可又取名“合歡樹”,你覺得合適嗎?
 
評價標準:
 
(1)合歡樹出現在全文的第七段,概括前六段寫什麼?思考這些內容與合歡樹有什麼關係。
 
(2)合歡樹與母親有什麼關係?從文中寫合歡樹的段落去思考。
 
(3)合歡樹與我有什麼關係?看寫我與合歡樹的段落。
 
(4)合歡樹代表什麼?
 
問題二:文中説“悲傷也成享受”,作者為什麼這樣説?請聯繫你的閲讀體驗或生活經歷,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少於200字。
 
評價標準:
 
(1)用你自己的話解釋這句話的意思。
 
(2)寫出原因,並結合文本分析。
 
(3)從你的閲讀體驗或生活經歷舉出相應的例子。
 
(4)從“悲傷”“享受”裏選擇一個去分析。
 
(5)用舉例分析法、假設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或對比分析法圍繞這句話分析。
 
(6)概括出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7)語言通順,表意清晰。
 
3.學生學習效果的分析
 
從學生在課上的表現來看,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還是能接受的。從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看,幾乎是全體學生都對這種學習方式持讚賞態度,因為幫助學生解決了閲讀難點,也知道了難點解決的方法。
 
學生學過很多“以小見大”的文章,這次課上對“小”與“大”如何建立起聯繫有了些許的認識。
 
在言語活動中讓學生懂得:當孩子處於人生困境時,得到母愛是幸福的,而孩子在困境中的成長是感恩母愛的表現。這樣的母愛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但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還是能跟上教師設計的學xxx度,學生感到學到實在的解讀文章的方法。
 
4教師自身教學效果的評價分析
 
教學的切入點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解決的是學生閲讀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幫學生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及評價標準,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去解決問題。當學生解決問題有困難時,教師再從知識能力層面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的聽講狀態和大腦的思維參與度比較高,基本實現了學生真實參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基本實現了。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的時間和互相評價的時間,學生學習效率較高。
 
六、教學設計特色説明及課後反思
 
1.網絡呈現真實學情,教學設計基於學情
 
我設計的網絡閲讀教學平台,有一個欄目是“外化學情”,要求學生把在閲讀中的問題提出來。這樣,每一個學生的問題都傳到教師主機上,教師用網絡廣播的方式讓全班學生都能看到大家提的問題,教師把學生提的問題歸結為兩個核心問題,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在解決學生學習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思路,給學生充分的獨立學習的時間,這是基於學情的教學設計。
 
2.採用網絡教學,尊重每一個學生
 
學生思考問題後,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思考結果輸入到相應的學習頁面上,完成後點保存提交按鈕即可把學業表現傳到教師機上。學生在課上學習的痕跡被記錄下來,這樣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穫。雖然教師只對幾個學生做了點評,但教師在課下可以把學生的學業表現調出來一個個批閲,這樣教師可以知道每一個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並給予適合學生的指導。這樣既尊重了每個學生的付出,又針對每一個學生做了具體的指導。
 
3.微課的使用
 
“以小見大”的手法,“小”與“大”如何聯繫起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用微課的形式,把學生理解的難點可視化。微課上的配樂很快地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就把學生引入作者的話語體系中。
 
4.同伴評,教師評
 
學生寫出來的東西,同伴評價,教師在學生評價時給出評價標準。學生根據評價標準評價其他同學寫的東西,同伴能從語言表達及—意是否準確上做出相對合理地判斷,有些內容學生判斷不準,即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就本課來講,學生評價出現偏差的都是對“以小見大”手法的理解不準所致,這時教師再講,針對性強,效果明顯。教師在課上就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這個教學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以學情作為教學起點,重視思路設計;用網絡教學平台讓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採用了微課的形式,體現了評價主體多元化的理念,每一個學生在課上都有所得。
 
七、評析
 
1.本課的教學具有很好的針對性、實效性。
 
《合歡樹》是作家史鐵生的經典之作,也是一篇不容易理解的散文作品。主要困難就在於作者對母愛的理解是含蓄、獨特、深刻的,超出了一般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閲讀經驗所能達到的高度。上課之初,柴老師沒有像很多老師那樣僅憑經驗推測學生的學習問題和情感障礙,而是佈置學生自己寫初讀感受,在課上展示、自讀,全面、準確、具體地掌握學情,從中準確把握住本課教學的兩個關鍵問題,也是看似矛盾、不好理解的兩個問題:第一,文章以寫人記事為主,以寫樹為輔,可又取名“合歡樹”,是否矛盾;第二,文中説“悲傷也成享受”,作者為什麼這樣説。通過準確把握學生情況,深入分析文本內涵,藉助“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以及教師對合歡樹意象的深入、獨到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了本文深刻、豐富的內涵恆久而深厚的母愛,也從這樣一篇優秀的散文名作中體驗到了獨特、豐富、感人至深的情感世界。
 
不過,對於《合歡樹》這樣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而言,僅僅理解、認識還不夠。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柴榮老師這節《合歡樹》閲讀課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就在於重視學生真實、獨特的情感體驗。藉助網絡教學平台讓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學生在網絡研討的狀態中學習,擁有了更高的話語權,學習態度積極,興趣高漲,容易樹立真正的主體意識;同時,教師也更容易知道每一個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並給予適合學生的指導。新課程所要求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變得真實而有效。這樣,柴老師合理發揮了網絡教學平台在現實課堂中的突出優勢,也較好地解決了文學作品教學中缺少學生獨立閲讀、獨特體驗的常見問題。
 
2.教師在教學中展示出很好的文本細讀能力。
 
在學習《合歡樹》這篇散文的障礙中,“合歡樹”與母愛的關係是最大的難點。柴老師深入分析了作者的心理活動(“轉移”的心理學意義),合乎情理地闡釋了合歡樹作為作者情感替代物的意義,可謂切中肯綮。這一分析過程,顯示出語文教師獨立鑽研文本、透徹理解文本的重要能力。
 
另外,找到“以小見大”這一寫作手法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説明教師善於歸納分析文本特點,進而化難為易,高效地解決實際問題。所謂“以小見大”,就是在寫作中選取細微的個性鮮明的事物,通過具體的敍述、生動的描寫,揭示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深刻的本質,給人以認識、教育、啟迪和趣味。母親當年看似不經意間種下的合歡樹,文中成為作者僅存於想象之中的形象,同時也是一個陌生的嬰兒反覆凝視的對象。這看似閒筆的合歡樹影,正如朱自清筆下父親吃力地攀爬月台的一個背影,非常細微但形象鮮明,傳達出形象背後深深的愛,非常感人,又意藴無窮。因此,對本課而言,“以小見大”既是一種需要掌握的寫作手法,又是理解本文的巧妙支架,柴老師以此解決理解課文的難點,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