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排行榜

常州10位最具代表性的名人

欄目: 排行榜 / 發佈於: / 人氣:3.12W

10、蕭嶷

常州10位最具代表性的名人

豫章文獻王蕭嶷(444年-492年5月27日) 字宣儼,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二子,齊武帝蕭賾之同母弟。生母高昭皇后劉智容。

蕭嶷為人寬仁弘雅,有大成之量,蕭道成特別鍾愛他。起家為太學博士、長城令,入朝為尚書左民郎、錢唐令。蕭道成擊破薛索兒時,改蕭嶷封邑至西陽,以先爵賜為晉壽縣侯。除通直散騎侍郎,但以偏憂而去官。蕭道成在桂陽之役出頓新亭壘,蕭嶷為甯朔將軍,領兵衞從。劉休範率士卒攻壘南,蕭嶷手執白虎幡督戰,屢次摧卻劉休範軍的攻擊。事件平息後,遷中書郎。尋為安遠護軍、武陵內史。

當沈攸之責賧,率軍討伐荊州界內的蠻族,遂至五溪,禁斷魚、鹽交易。各蠻族大怒,酉溪蠻王田頭擬殺沈攸之使者,沈攸之責賧千萬,田頭擬輸五百萬因而被氣死。其弟田婁侯篡位而立,田頭擬之子田都出走入獠中。於是蠻部大亂,抄掠平民,至郡城之下。蕭嶷遣隊主張莫兒率將吏擊破蠻軍。田都自獠中請求繼立,而田婁侯亦因懼怕而歸附。蕭嶷誅田婁侯於郡獄,命田都繼其父之位,蠻眾才安定。入朝為宋順帝車騎諮議參軍、府掾,後轉為驃騎將軍,仍遷從事中郎。見司徒袁粲時,袁粲謂人曰:“後來佳器也。”

蕭道成在領軍府時,蕭嶷居於青溪宅。宋廢帝劉昱夜中微行,意欲掩襲蕭嶷宅內時,蕭嶷命令左右舞刀戟於中庭,劉昱從牆間窺見,以為他有所防備所以散去。蕭道成領南兗州時,鎮軍府長史蕭順之在鎮,憂危既切,期渡江北起兵。蕭嶷諫曰:“主上狂兇,人下不自保,單行道路,易以立功。外州起兵,鮮有克勝。物情疑惑,必先人受禍。今於此立計,萬不可失。”宋廢帝殞後,蕭道成通報蕭嶷曰:“大事已判,汝明可早入。”宋順帝即位,轉任侍中,總管宮內直衞。

沈攸之叛亂作難時,蕭道成入朝堂,蕭嶷代蕭道成出鎮東府,加冠軍將軍。袁粲舉兵當晚,丹陽丞王遜報告叛變消息,先至東府,蕭嶷遣帳內軍主戴元孫二千人隨薛道淵等俱至石頭城,焚門之功,戴元孫是一早預謀的。先是王藴薦部曲六十人助城防之務,其實為內應。蕭嶷素知王藴懷有貳心,所以不給其車仗,遣散至外省。沈攸之叛亂時搜檢王藴等人,皆已逃亡而去。遷中領軍,加散騎常侍。長江上游平定後,蕭賾自尋陽回來,蕭嶷出為使持節、都督江州豫州之新蔡晉熙二郡軍事、左將軍、江州刺史,常侍如故。給鼓吹一部。以出謀獻策之功,改封永安縣公,食邑千五百户。仍遷徙都督荊、湘、雍、益、樑、甯、南北秦八州諸軍事、鎮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常侍如同往時。

當時蕭道成輔政,蕭嶷以省約為首務,停止府州迎物儀式。當初沈攸之意欲聚眾,開民相告,士庶坐執役者甚眾。蕭嶷至鎮,一日遣散三千餘人。見囚五歲刑以下不連台者,皆原地遣返。以市税重濫,更定·格,以税款歸還民眾。禁諸市調及苗籍。二千石官長不得與人為市,諸曹吏聽分番假。百姓對他的仁政甚為喜悦。順帝禪讓之時,蕭賾意欲速定大業,蕭嶷卻對篡改之事,沉默無所言。建元元年(479年),蕭道成即位,赦詔未至,蕭嶷先下令免除部內升明二年以前拖欠金額。遷侍中,尚書令,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持節如故。受封為豫章郡王,邑三千户。僕射王儉箋曰:“舊楚蕭條,仍歲多故,荒民散亡,實須緝理。公臨蒞甫爾,英風惟穆,江、漢來蘇,八州慕義。自庾亮以來,荊楚無復如此美政。古人期月有成,而公旬日致治,豈不休哉!”

9、蕭·

蕭·(479―522),字僧達,樑文帝蕭順之第十一子。天監元年(502)為荊州刺史,封始興郡王,十八年(519)升為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軍將軍。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卒,贈侍中司徒驃騎將軍,諡“忠武”。史稱始興忠武王。在《水滸傳》中曾被提及。

始興忠武王·,字僧達,太祖第十一子也。數歲,所生母吳太妃卒,·哀感傍人。齊世,弱冠為西中郎法曹行參軍,遷外兵參軍。義師起,南康王承製,以·為冠軍將軍、西中郎諮議參軍,遷相國從事中郎,與南平王偉留守。

和帝立,以·為給事黃門侍郎。時巴東太守蕭慧訓子·等及巴西太守魯休烈舉兵逼荊州,屯軍上明,鎮軍將軍蕭穎胄暴疾卒,西朝甚懼,尚書僕射夏侯祥議徵兵雍州,南平王偉遣·赴之。·以書喻·等,旬日皆請降。是冬,高祖平建業。明年春,和帝將發江陵,詔以·為使持節、都督荊、湘、益、寧、南、北秦六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未拜。天監元年,加安西將軍,都督、刺史如故。封始興郡王,食邑二千户。時軍旅之後,公私空乏,·厲精為治,廣闢屯田,減省力役,存問兵死之家,供其窮困,民甚安之。·自以少年始居重任,思欲開導物情。乃謂佐吏曰:“政之不臧,士君子所宜共惜。言可用,用之可也;如不用,於我何傷?吾開懷矣,爾其無吝。”於是小人知恩,而君子盡意。民辭訟者,皆立前待符教,決於俄頃。曹無留事,下無滯獄,民益悦焉。

三年,詔加鼓吹一部。

六年,州大水,江溢堤壞,·親率府將吏,冒雨賦丈尺築治之。雨甚水壯,眾皆恐,或請·避焉。·曰:“王尊尚欲身塞河堤,我獨何心以免。”乃刑白馬祭江神。俄而水退堤立。邴州在南岸,數百家見水長驚走,登屋緣樹,·募人救之,一口賞一萬,估客數十人應募救焉,州民乃以免。又分遣行諸郡,遭水死者給棺·,失田者與糧種。是歲,嘉禾生於州界,吏民歸美,·謙讓不受。

七年,慈母陳太妃薨,水漿不入口六日,居喪過禮,高祖優詔勉之,使攝州任。是冬,詔徵以本號還朝。民為之歌曰:“始興王,民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八年,為平北將軍、護軍將軍、領石頭戍事。尋遷中軍將軍、中書令,俄領衞尉卿。·性勞謙,降意接士,常與賓客連榻而坐,時論稱之。

是秋,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

九年春,遷都督益、寧、南樑、南、北秦、沙六州諸軍事、鎮西將軍、益州刺史。開立學校,勸課就業,遣子映親受經焉,由是多向方者。時魏襲巴南,西圍南安,南安太守垣季·堅壁固守,·遣軍救之,魏人退走,所收器械甚眾。

十四年,遷都督荊、湘、雍、寧、南樑、南、北秦七州諸軍事、鎮右將軍、荊州刺史。同母兄安成王秀將之雍州,薨於道。·聞喪,自投於地,席稿哭泣,不飲不食者數日,傾財產賻送,部伍小大皆取足焉。天下稱其悌。

十八年,徵為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軍將軍。普通三年十一月,薨,時年四十五。追贈侍中、司徒、驃騎將軍。給班劍三十人,羽葆鼓吹一部。冊曰:“諮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王:夫忠為令德,武謂止戈,於以用之,載在前志。王有佐命之元勛,利民之厚德,契闊二紀,始終不渝,是用方軌往賢,稽擇故訓,鴻名美義,允臻其極。今遣兼大鴻臚程爽,諡曰忠武。魂而有靈,歆茲顯號。嗚呼哀哉!”

·未薨前,夢改封中山王,策授如他日,意頗惡之,數旬而卒。世子亮嗣。

歷史評價

諮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王:夫忠為令德,武謂止戈,於以用之,載在前志。王有佐命之元勛,利民之厚德,契闊二紀,始終不渝,是用方軌往賢,稽擇故訓,鴻名美義,允臻其極。

水滸人物

水滸中,荊南蕭嘉穗的高祖,蕭·,字僧達,南北朝時人,為荊南刺史。

水滸如是講述:“他高祖蕭·字僧達,南北朝時人,為荊南刺史。江水敗堤,蕭·親率將吏,冒雨修築。雨甚水壯,將吏請少避之,蕭·道:“王尊欲以身塞河,我獨何心哉?”言畢而水退堤立。是歲嘉禾生一莖六穗,蕭嘉穗取名在此。那蕭嘉穗偶遊荊南,荊南人思慕其上祖仁德,把蕭嘉穗十分敬重。”

8、蕭華

蕭華(?-762年),祖籍南蘭陵(今江蘇武進),唐朝宰相,太子太師蕭嵩長子。

蕭華出身於蘭陵蕭氏齊樑房,早年曾任給事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襲爵徐國公。安史之亂時被叛軍擒獲,授為魏州刺史。後復歸朝廷,歷任祕書少監、尚書右丞、河中節度使。

上元二年(761年),蕭華拜相,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寶應元年(762年),因得罪李輔國,被罷為禮部尚書。代宗繼位後,宰相元載為討好李輔國,貶蕭華為硤州司馬,後蕭華病逝於貶所。

早年經歷

蕭華早年以門蔭入仕,在父親蕭嵩罷相後被擢升為給事中,後又任工部侍郎。 天寶八年(749年),蕭嵩病逝,蕭華襲爵徐國公。他生性穩重,家風嚴謹,後拜兵部侍郎。

輾轉歸朝

至德元年(756年),安祿山叛軍進逼長安,唐玄宗入蜀避亂。蕭華因未及隨駕,被叛軍俘獲,授為魏州刺史。 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弒殺。

乾元元年(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將安慶緒圍困在相州。蕭華暗中與朝廷通信,欲在魏州為內應,結果被叛軍偵知,遭到囚禁,直到崔光遠收復魏州,才被放出。唐肅宗獲知蕭華在魏州施行仁政,便正式任命他為魏州刺史。十二月,史思明率軍南下。郭子儀擔心蕭華再次被叛軍俘獲,便讓崔光遠接任魏州刺史,並將蕭華召到相州,安置在軍中。

升任宰相

乾元二年(759年),九節度兵敗相州。蕭華返回長安,因曾接受叛軍任命的官職,被降為祕書少監,但不久便升任尚書右丞。後來,蕭華出鎮河中府,擔任河中尹、河中晉絳節度使。

上元二年(761年),蕭華被拜為宰相,授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並監修國史。當時,宦官李輔國掌握禁軍,倚仗恩寵,求取宰相之位,並諷勸裴冕,讓他推薦自己。蕭華正色拒絕,因此得罪李輔國。[6-7]

謫貶硤州

寶應元年(762年),李輔國上奏皇帝,稱蕭華專權,要求免去其宰相之職。唐肅宗不許,李輔國便再三上奏,並推薦元載。唐肅宗無奈,只得將蕭華罷為禮部尚書,任命元載為同平章事。

同年四月,唐肅宗病逝,唐代宗繼位,李輔國因擁立之功被拜為宰相。元載迎合李輔國的意旨,將蕭華貶為硤州員外司馬。後來,蕭華病逝於硤州貶所。

軼事典故

肅宗末年,李輔國日漸驕縱,竟向皇帝求取宰相之職。肅宗忌憚他的兵權,不敢直接拒絕,委婉地道:“憑你的功勞,什麼官不能當,只是不知道朝中重臣的意見。”李輔國便去遊説尚書僕射裴冕,想讓他推薦自己。肅宗私下對蕭華道:“李輔國想當宰相,如果裴冕等大臣呈上薦表,那我就沒有理由拒絕他了。”蕭華詢問裴冕,裴冕道:“沒有這種事,我寧可砍斷胳膊也不會讓李輔國拜相。”李輔國在肅宗朝始終未能拜相,並因此怨恨蕭華。

人物評價

宋祁:樑蕭氏興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以浸微而亡,故餘祉及其後裔。自·逮遘,凡八葉宰相,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後世地位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將三十七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內,蕭華位列其中。

個人作品

《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首:《扈從迴鑾應制》。

《全唐文》收錄其表文一篇:《謝試祕書少監陳情表》。

7、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蕭衍(公元464-549年),南北朝時期西樑王朝的第一任創業皇帝。字叔達,小字練兒。漢相國蕭何的25世孫,寄籍於南蘭陵(今江蘇省常熟市)中都裏,生於秣陵縣(今江蘇省南京市)同夏裏三橋宅。父蕭順之,字文緯,為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追隨蕭道成南征北戰,協助創建帝業有功,深得蕭道成器重。封為臨湘縣侯,歷任侍中、衞尉、太子詹事、領軍將軍、丹陽伊、贈鎮北將軍。齊武帝蕭賾繼位後,因其功高威重,深懷憚忌,故不委以重任實權。當齊末君主昏虐、眾叛親離之際,蕭衍起兵襄陽,先後廢殺東昏侯蕭寶卷、和帝蕭寶融,取而代之。公元502年4月,受禪稱帝,定國號為“樑”,年號“天監”,建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在位48年,是南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6、蕭偉

蕭偉(476-533年),字文達,南蘭陵中都裏(今江蘇常州)。南朝梁太祖蕭順之第八子,母為陳太妃。

清警好學,起家晉安鎮北法曹行參軍府,遷驃騎將軍,鎮守襄陽。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即位,加散騎常侍,封建安郡王,改封南平郡王,遷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太子太傅,遷中書令、大司馬。中大通五年薨,時年五十八,贈侍中、太宰,諡曰元襄。

南平元襄王蕭偉(476-533年) ,字文達,梁太祖蕭順之第八子也,幼清警好學。齊世,起家晉安鎮北法曹行參軍府,遷驃騎,轉外兵。高祖為雍州刺史,慮天下將亂,求迎蕭偉及始興王蕭·來襄陽。俄聞已入沔,高祖欣然謂佐吏曰:“吾無憂矣。”義師起,南康王蕭寶融承製,板為冠軍將軍,留行雍州開府事。義師發後,州內儲備及人皆虛竭。魏興太守裴師仁、齊興太守顏僧都並據郡不受命,舉兵將襲雍州,蕭偉與始興王蕭·遣兵於始平郡待師仁等,要擊大破之,州境以安。

樑高祖既克郢魯,下尋陽,圍建業,而巴東太守蕭慧訓子蕭·及巴西太守魯休烈起兵逼荊州,屯軍上明,連破荊州。鎮軍蕭穎胄遣將劉孝慶等距之,反為蕭·所敗,蕭穎胄憂憤暴疾卒,西朝兇懼。尚書僕射夏侯詳議徵兵雍州,蕭偉乃割州府將吏,配始興王蕭·往赴之。蕭·既至,蕭·等皆降。齊和帝詔以蕭·為使持節、都督雍、樑、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將軍如故。尋加侍中,進號鎮北將軍。

天監元年(502年)、樑朝建國,加散騎常侍,進督荊、寧二州,餘如故,封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户,給鼓吹一部。四年,徙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使持節、常侍、將軍如故。五年,至都,改為撫軍將軍、丹陽尹,常侍如故。六年,遷使持節、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右軍將軍、揚州刺史。未拜,進號中權將軍。七年,以疾表解州,改侍中、中撫軍,知司徒事。九年,遷護軍、石頭戍軍事,侍中、將軍、鼓吹如故。其年,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江州刺史,鼓吹如故。十一年,以本號加開府儀同三司。其年,復以疾陳解。十二年,徵為撫軍將軍,儀同、常侍如故,以疾不拜。十三年,改為左光祿大夫。加親信四十人,歲給米萬斛,布絹五千匹,藥直二百四十萬,廚供月二十萬,並二衞兩營雜役二百人,倍先。置防閣白直左右職局一百人。偉末年疾浸劇,不復出藩,故俸秩加焉。

十五年,所生母陳太妃寢疾,蕭偉及臨川王蕭宏侍疾,並衣不解帶。及太妃薨,毀頓過禮,水漿不入口累日,高祖每臨幸譬抑之。偉雖奉詔,而毀瘠殆不勝喪。十七年,高祖以建安土瘠,改封南平郡王,邑户如故。遷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普通四年,增邑一千户。五年,進號鎮衞大將軍。中大通元年,以本官領太子太傅。四年,遷中書令、大司馬。五年,薨,時年五十八。

詔斂以袞冕,給東園祕器。又詔曰:“旌德紀功,前王令典;慎終追遠,列代通規。故侍中、中書令、大司馬、南平王偉,器宇宏曠,鑑識弘簡。爰在弱齡,清風載穆,翼佐草昧,勛高樊沔,契闊艱難,劬勞任寄。及贊務論道,弘茲袞職。奄焉薨逝,朕用震慟於厥心。宜隆寵命,式昭茂典。可贈侍中、太宰,王如故。給羽葆鼓吹一部,並班劍四十人,諡曰元襄。”

蕭偉少好學,篤誠通恕,趨賢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遊士,當世知名者,莫不畢至。齊世,青溪宮改為芳林苑,天監初,賜偉為第,偉又加穿築,增植嘉樹珍果,窮極雕麗,每與賓客遊其中,命從事中郎蕭子範為之記。樑世藩邸之盛,無以過焉。而性多恩惠,尤愍窮乏。常遣腹心左右,歷訪閭里人士,其有貧困吉凶不舉者,即遣贍恤之。太原王曼穎卒,家貧無以殯斂,友人江革往哭之,其妻兒對革號訴。江革曰:“建安王當知,必為營理。”言未訖而偉使至,給其喪事,得賙濟焉。每祁寒積雪,則遣人載樵米,隨乏絕者即賦給之。

晚年崇信佛理,尤精玄學,著《二旨義》,別為新通。又制《性情》、《幾神》等論其義,僧寵及周舍、殷鈞、陸·併名精解,而不能屈。

5、蔣超

蔣超(1624~1673),字虎臣,號綏庵,自號華陽山人,江南(今江蘇)鎮江府金壇人。清順治四年(1647)丁亥科呂宮榜進士第三人。·

蔣超是蔣鳴玉之子,自幼刻苦讀書;長大成年後,更加努力,超過所有的諸生。順治二年,蔣超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又二年,丁亥科考時,得中進士一甲第三人,授內翰林院祕書院編修。順治八年,蔣超外任浙江鄉試主考官,所拔多是知名人士。順治十二年,蔣超以編修出任直隸學政。後來,以文章稱雄一時,官任翰林院修撰。提督學政清慎,任職期滿,告歸。蔣超路過鄉里大門卻未與妻子相見,徑直駕扁舟、踏草履,過湖北楚地,前往四川蜀地。此後,他解除官職,遍遊名山大川,在四川境內由巴峽至峨嵋,最後,居住在伏虎寺。·康熙十二年正月,蔣超端坐在寺中,書寫臨終之前的偈語:“由來猿鶴自相親,老衲無端墜孽塵。妄想鑊鍋來避熱,卻從大海去翻身。功名傀儡場中物,妻子骷髏隊里人。只有君親無答報,生生常自祝能仁。” 蔣超終歸客死他鄉,在峨嵋山上的伏虎寺去世。朝中-都為他的死而詫異、流涕,四川的權勢官吏為他出資備船,扶柩歸鄉,下葬在山上。·蔣超善長詩文,酷愛墨寶,嗜好書法。經蔣超親手抄錄的詩文多達數百卷但留下來的不多。清朝的阮葵生在《茶餘客話》書中寫道:“國初沈繹堂、蔣虎臣齊名,沈書傳者多,而蔣不多見。” 他去世後,清朝著名文人施潤章為蔣超撰寫墓誌。正因為這樣,人們在屏壁間只要見到蔣超書寫的,哪怕是一個字也欣喜若狂;必定銘記、勾勒上石,珍藏起來。蔣超心摹手追,宗法晉、唐時期的行、楷書,深得這時期大家的筆意。蔣超為人謙和、平易待人,能獨自忍受苦痛。與他交往的很多是來自布衣、野老、方外人士。人們見到他,都為他的聲望而折服、傾倒。他嗜好遠遊,學而不厭。蔣超即使囊中空無一錢,只要有人告急,他總是好像自己揹負重債一樣;遇到門生、故人前來,他總是有所饋送;對於街坊鄰居,不論貧賤、失落,來者不拒,熱情款待;看家裏有啥,應手立盡,從不後悔。蔣超雖然以仁厚與人交往,有的人反倒稍有不如意就呵斥、責怪,他看重交情,只是委曲求全,唯恐日後這種人不時以怨報德;但是如果有人嚴重背離道德,傳到他耳中,那麼他肯定與此人斷絕來往;對於這兩種人知道承認錯誤,前來探望他時,他仍然與他們握手言歡、合好如初。·蔣超非常孝順。在朝中為官時,他數次請假歸鄉,看望他的父親,為祖母養老送終。蔣超出生時,他的祖母作夢夢見峨嵋老僧,蔣超跟着就降生了,所以他從幼小不沾暈腥。先是有巫術者説,蔣超壽命只有四十九歲,因此作詩四十九篇。結果竟然與預言相符合。蔣超為辦理家中喪葬,不惜傾家蕩產;而且悲哀到用灸艾燒烙身體,以減輕內心痛苦的程度,人們都為此而哀憐他。在他提督直隸學政時,甚至靠借債來賑濟貧士;此外,還上奏疏請:恢復古代禁止天下司刑部門,對各類生員動刑。任職期滿,因病回到家鄉後,蔣超也能識才,他與孫奇逢,攀談數日,即斷言説不可失此人。·

蔣超天性恬靜,少有嗜好。官居清要職位,邈視對物質的慾望、追求。他身穿布衣,吃蔬菜淡食,像窮苦儒生一樣。不少人一生碌碌追求名利,能急流勇退的就已經難得了,而蔣超能深究性理,超脱形骸,人們料想不到在儒林中竟然有這樣的人。蔣超臨終前,當事-請蔣超修《四川通志》、《峨嵋縣誌》,他推辭不了,用了幾個月將志書完成了。此後立即在山中建一個亭子,在亭-“蘿峯”二字,對侍候他的小僮説:這裏是停我靈柩的地方。正月,寫遺書與當事話別,又過了三天,蔣超入伏虎殿,沐浴端坐,口誦佛號數聲,留下偈語詩而將筆一擲,溘然逝世。第二天,一位姓胡的曾跟從蔣超求學的四川學生,在山上頻繁呼喚老師出遊,蔣超先生不答應,等到進入寺後,一問才得知,他大驚失色。人們都認為蔣超是個非凡的人。·

4、蕭秀

蕭秀(475-518),南朝梁宗室、文學家。字彥達,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為人清心寡慾,別無它好,惟嗜典籍,精意求學,蒐集經記,收藏頗富,曾聘請劉孝標等學者一起編撰大型類書《壽光書苑》和《類苑》,書末完稿,便流行於世。有《安成王集》三十卷,佚。

武帝兵至新林,秀及諸親並自拔赴軍。建康平,為南徐州刺史。天監元年,封安成郡王。京口自崔慧景亂後,累被兵革,人户流散,秀招懷撫納,惠愛大行。仍屬饑年,以私財贍百姓,所濟甚多。

六年,為江州刺史。將發,主者求堅船以為齋舫。秀曰:「吾豈愛財而不愛士。」乃教以牢者給參佐,下者載齋物。既而遭風,齋舫遂破。及至州,聞前刺史取徵士陶潛曾孫為裏司,歎曰:「陶潛之德,豈可不及後胤。」即日闢為西曹。時夏水泛長,津樑斷絕,外司請依舊僦度,收其價。秀教曰:「刺史不德,水潦為患,可利之乎。」給船而已。

七年,遭慈母陳太妃憂,詔起視事。尋遷荊州刺史,加都督。立學校,招隱逸。闢處士河東韓懷明、南平韓望、南郡庾承先、河東郭麻等。是歲,魏縣瓠城人反,殺豫州刺史司馬悦,引司州刺史馬仙·,仙·籤荊州求應赴。眾鹹謂宜待台報。秀曰:「彼待我為援,援之宜速,待敕非應急也。」即遣兵赴之。及沮水暴長,頗敗人田,秀以谷二萬斛贍之。使長史蕭琛簡州貧老單丁吏,一日散遣百餘人,百姓甚悦。荊州嘗苦旱,鹹欲徙市開渠,秀乃責躬,親祈楚望。俄而甘雨即降,遂獲有年。又武寧太守為弟所殺,乃偽雲土反,秀照其奸慝,望風首款,鹹謂之神。於荊州起天居寺,以武帝遊樑館也。及去任,行次大雷,風波暴起,船艫淪溺,秀所問唯恐傷人。

十三年,為郢州刺史,加都督。郢州地居衝要,賦斂殷煩,人力不堪,至以婦人供作。秀務存約己,省去遊費,百姓安堵,境內晏然。夏口常為戰地,多暴露骸骨,秀於黃鶴樓下祭而埋之。一夜夢數百人拜謝而去。每冬月,常作襦褲以賜凍者。時司州叛蠻田魯生、魯賢、超秀據蒙籠來降,武帝以魯生為北司州刺史,魯賢北豫州刺史,超秀定州刺史,為北境捍蔽。而魯生、超秀互相讒毀,有去就心。秀撫喻懷納,各得其用,當時賴之。

遷雍州刺史,在路薨。武帝聞之,甚痛悼焉。遣南康王績緣道迎候。初,秀之西也,郢州人相送出境,聞其疾,百姓商賈鹹為請命。及薨,四州人裂裳為白帽哀哭以迎送之。雍州蠻迎秀,聞薨,祭哭而去。喪至都,贈司空,諡曰康。

秀美風儀,性方靜。弱冠仕齊著作佐郎,累遷後軍法曹行參軍、太子舍人。蕭衍起兵入建康(今南京),以為輔國將軍,又為晉熙王冠軍長史、南東海太守,鎮京口(今鎮江)。建康平,仍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天監初,進號徵虜將軍,封安成郡王,領石頭戍事,加散騎常侍。復進號右將軍,加領軍、中書令,出為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江州刺史,遷都督荊湘雍益等九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進號安西將軍。任內立學校,招隱逸,頗著政績。徵為侍中、中衞將軍,領宗正卿、石頭戍事。復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郢州刺史。遷使持節都督雍樑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鎮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病死於赴任途中。贈侍中、司空,諡“康”。秀有容觀,性仁恕,喜愠不形於色。禮賢下士,當世高才東海王僧孺、吳郡陸·、彭城劉孝綽、河東裴子野鹹遊其門。又精意學術,蒐集經記,招學士劉孝標使撰《類苑》,書未完稿,便流行於世。能文,有《安成王集》三十卷,佚。

南朝梁藏書家。字彥遠。梁武帝之弟,封安成王。祖籍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齊時官至太子舍人。蕭衍起兵入建康後,齊和帝封之為南徐州刺史。樑天監元年(502),封安成郡王、徵虜將軍。天監六年,為江州刺史。次年,遷荊州刺史、安西將軍,加都督。任期內,立學校,招隱逸。天監十三年,為鄂州刺史、安西將軍,加都督。天監十六年(517),遷鎮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天監十七年(518)春,死於赴任途中。為人清心寡慾,別無它好,惟嗜典籍,精意求學,蒐集經記,收藏頗富,曾聘請劉孝標等學者一起編撰大型類書《壽光書苑》和《類苑》,書末完稿,便流行於世。研討學術,終日不倦。去世後,其藏書傳給蕭機繼承。

軼事典故

方之四豪

秀美容儀,每在朝,百僚屬目。性仁恕,喜愠不形於色。左右嘗以石擲殺所養鵠,齋帥請按其罪。秀曰:「吾豈以鳥傷人。」在都旦臨公事,廚人進食,誤覆之,去而登車,竟朝不飯,亦弗之誚也。時諸王並下士,建安、安成二王尤好人物,世以二安重士,方之「四豪」。

招納賢士

秀精意學術,蒐集經記,招學士平原劉孝標使撰類苑,書未及畢,而已行於世。秀於武帝布衣昆弟,及為君臣,小心畏敬,過於疏賤者,帝益以此賢之。少偏孤,於始興王·尤篤。·久為荊州刺史,常以所得奉中分秀,秀稱心受之,不辭多也。昆弟之睦,時議歸之。佐史夏侯但等表立墓碑誌,詔許焉。當世高才遊王門者,東海王僧孺、吳郡陸·、彭城劉孝綽、河東裴子野,各制其文,欲擇用之,而鹹稱實錄,遂四碑並建。

主要作品

《壽光書苑》和《類苑》

蕭秀墓

蕭秀墓位於南京棲霞甘家巷國小內。石刻遺存最豐,佈局最完整,是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作品。1953年至1957年,市文管會兩次加以整修並加固,石碑箍鐵箍,石刻周圍築水溝、裝涵管、砌石牆加以保護。1987年市文管會在原地將石刻向上提升1米。

1974年10月至1975年1月,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管會在甘家巷發掘大小墓葬38座,其中距石刻1000米處的六號墓,經考證為蕭秀墓。墓為橢圓形單室穹窿頂磚室墓,有石墓門和石門拱,拱上有浮雕,墓前有很長的排水溝。墓因遭嚴重破壞,出土文物甚少,出土的兩塊石質墓誌已漫漶難識。

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蕭秀墓南向偏東40度,墓前神道石刻現存3種8件,東西對立。

自南起,第一對為二辟邪。東辟邪長3.58米、寬1.55米、高2.94米,較完整;西辟邪長3.28米、寬1.55米、高3米、座高0.10米,臀、背部微殘。兩辟邪均為雄獸,無角,體形碩壯,昂首吐舌,頸粗短,頭有鬣,翼作三翎,頂及脊有凹道,通體長毛卷曲,足趾五爪。

第二對石碑,現僅存龜趺2,殘碑1。東龜趺高1.02米、寬1.43米、長3.54米;西龜趺高1米、長2.70米、寬1.49米。殘碑倒埋地下,1957年整修石刻中發現,殘約四分之一,斷為三,部分文字剝蝕難辨。

第三對石柱,東石柱僅存柱座,座高0.66米、長1.45米,四周雕有紋飾。西石柱柱身高3.86米、柱礎高0.67米、通高4.62米,上覆蓋已無存,蓋上小石辟邪現存南京博物院。柱表作瓦楞紋,上部飾繩索紋和交龍紋,柱礎裂為兩半。

第四對石碑,東碑身高4.15米、寬1.46米、厚0.31米、座高1.01米、長3.37米、通高5.16米,碑側浮雕已漫漶不清,中部有裂縫。西碑身高4.10米、寬1.44米、厚0.32米、座高1.02米、長3.07米、通高5.12米、碑身剝蝕嚴重,正面碑文難辨,碑陰尚有門生官吏1300餘人的姓名依稀可辨,為研究南朝小楷的重要實物資料。碑額-"樑故散騎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碑頂飾雙螭交互盤繞,額穿一孔,額面浮雕騰躍雙螭,碑側浮雕珍禽、瑞獸等圖案。

3、齊高帝蕭道成

蕭道成(427年-482年),別名紹伯、鬥將,西漢丞相蕭何二十四世孫。祖籍東海郡蘭陵縣(今屬山東省蘭陵縣),南北朝時期南齊開國皇帝,479年―482年在位。少年時拜名士雷次宗學習儒家文化。公元443年(元嘉二十年),蕭道成開始了軍旅生涯;公元479年,蕭道成在建康南郊登基稱帝,國號齊,改元建元,史稱南齊。公元482年,蕭道成重病在臨光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泰安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公元427年(宋元嘉四年),蕭道成出生於晉陵郡武進縣東城裏老宅(今常州武進)。蕭道成十三歲時,名士雷次宗在建康雞籠山立學館,他曾去就讀,學習《禮》、《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

戎馬生涯

公元443年(元嘉二十年),蕭道成開始了軍旅生涯。

公元446年(元嘉二十三年),蕭道成隨同雍州刺史蕭思話鎮守襄陽,任左軍中兵參軍。在與北方部族的征戰中,屢屢顯示軍事才能,襲晉興縣五等男爵,後調任建康令。

公元466年(泰始二年),宋明帝劉·即位,蕭道成升為右軍將軍。當時四方反叛,在274郡中擁護朝廷的只有丹楊一郡,在危機面前,蕭道成被加輔國將軍,奉命東討,至晉陵,一日破敵十二壘,平定了叛亂。徐州刺史薛安都投降北朝,派其兒子索兒攻擊淮陰,進逼青、冀二州。宋明帝又派蕭道成北上,在淮陰打敗薛索兒,追敵至徐州附近的鐘離,得勝回朝,晉爵為西陽縣侯。這時,江州刺史、晉安王劉子勛又叛亂,從鄱陽山道直入三吳,情勢十分緊張,蕭道成帶3000人堵截敵軍,軍械短缺,就用棕皮編成馬具裝,砍竹子充箭,夜晚舉着火把進軍,敵軍見火炬連綿不斷,嚇得不戰而逃。蕭道成被升遷為桂陽王徵北司馬、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公元467年(泰始三年)八月,宋明帝派沈攸之北伐,蕭道成率領千人鎮守淮陰,為沈攸之鎮守後方。次年七月,蕭道成代沈攸之為南兗州刺史,鎮守廣陵。五年,進督兗、青、冀三州。六年,除黃門侍郎,領越騎校尉,不拜。復授冠軍將軍。留本任。明帝崩,遺詔為右衞將軍,領衞尉,加兵五百人。與尚書令袁粲、護軍褚淵、領軍劉·共掌機事。又別領東北選事。尋解衞尉,加侍中,領石頭戍軍事。

入朝執政

元徽二年(474年)五月,桂陽王劉休範反叛朝廷,蕭道成帶兵平叛,取得勝利,由於平叛有功,蕭道成晉爵為公,遷中領軍將軍,掌握禁衞軍,督五州軍事,但實際上已經形成蕭道成獨掌朝政的局面。當時,他與袁粲、褚淵、劉秉號稱“四貴”。此後,宋皇室成員為爭權自相殘殺,朝廷實權漸集於蕭道成。

元徽四年(476年),蕭道成升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朝廷宰相)。同年七月,久蓄逆志的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劉景素,自恃是劉義隆長孫,又有勤王之功,意欲奪取帝位。蕭道成果斷征討,激戰於京口萬歲樓下,後劉景素兵敗被斬。

建國

公元477年(元徽五年)六月,天氣炎熱,蕭道成在家赤膊午睡,劉昱闖了進來,用骨箭射中他的肚臍。蕭道成經過這次驚嚇,知道再也不能輔佐這樣的昏君。他命令越騎校尉王敬則收買皇帝侍從楊玉夫、楊萬年等25人,伺機滅掉劉昱。

七月七日,劉昱微服外出,晚上喝得酩酊大醉才回仁壽宮就寢。睡前命令侍從楊玉夫説:“今天是七月七,你看見織女和牛郎相會時就來向我報告,看不見就把你殺掉。”楊玉夫知道大禍將臨,於是決定先下手將其殺死。待小皇帝睡熟後,楊玉夫一刀將劉昱的頭砍下。蕭道成知道後立馬騎赤龍馬入宮,擁安成王劉準為帝,史稱宋順帝,改元升明。蕭道成進位侍中、司空、錄尚書事,任驃騎大將軍,總掌軍國大權。

袁粲、劉秉不滿蕭道成專權,合謀滅掉他,準備於十二月二十三日舉事。事泄,蕭道成搶先下手,殺死袁粲、劉秉,清除了奪取皇位道路上的兩個政敵。

公元479年(升明三年)三月八年級日,宋順帝任命太傅蕭道成為相國,總領百官,封給他十個郡的封地,號稱齊公,頒賜九錫,讓他仍然擔任驃騎大將軍、揚州牧、南徐州刺史。同年四月,宋順帝頒詔將帝位禪讓給齊王蕭道成,蕭道成於是在建康南郊登基稱帝,國號齊,是為齊高帝。改元建元,史稱南齊。

因病駕崩

公元482年(建元四年)二月,蕭道成重病。同年三月初八日,蕭道成在臨光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四月初六日,公卿大臣為蕭道成上廟號為太祖,諡號高皇帝。四月二十二日,安葬在武進縣泰安陵。

軼事典故

傳説蕭道成小時候舊宅的門前,有一棵很大的桑樹,樹的形狀像皇帝出巡時的華蓋。蕭道成喜歡在樹底下與小夥伴們玩耍,他的堂兄蕭敬宗跟他開玩笑説:“這棵樹就是為你長的。”意為你以後是要當皇帝的,這話雖然有些牽強,但後來卻成了事實。

人物評價

蕭道成少有大志,喜怒不形於色,胸有四海之心;長得儀表英異,寬額方臉,聲如洪鐘,身高七尺五寸,遍體有魚鱗紋。

齊高帝蕭道成革除-,清明政治;興辦學校,培養人才,重視禮教;減免租税,讓百姓休養生息;反對奢侈,大興節儉之風;是一位推動了歷史進步的皇帝。借鑑了宋滅亡的教訓,以寬厚為本,不要手足相殘。他臨死前,要求其子蕭賾繼續其方針。武帝遵其遺囑,繼續統治國家,使南朝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

2、馮煦

馮煦(1843~1927),字蘿華,一字夢華;號蒿史,亦號蒿毖,晚號蒿叟,辛亥後稱蒿隱公。江蘇鎮江府金壇縣(一作丹徒)人。僑居寶應。清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趙以炯榜進士第三人。·

馮煦幼年喪父,當時,他年僅14歲。父親去世後,馮煦定居江蘇寶應外公家,跟從成心巢先生求學。他學習努力,以詞賦聞名。光緒三年到四年期間,他在金陵書局校書。光緒八年,馮煦以副貢生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光緒十二年,殿賜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此時,馮煦年紀已過40。·馮煦入翰林院後,當時進奉文字,鴻篇鉅製文章,多出自他的手。他多次上疏代奏,奏請奮發圖強,使國力雄厚,以及施行有效政令等,受到光緒帝讚賞。馮煦還充任國史、會典總纂,在國史館續修地理志、會典和各種圖説。他審視章回,舉例格外詳備,他盡心竭力地考稽、修訂,精確、縝密超過前人。光緒十四年,馮煦出任湖南鄉試主考官。以確實選人才、納名士,很受眾人稱讚。光緒十六年,京東發生澇災,馮煦參與賑災。光緒二十一年,馮煦參加京察考試,獲一等,獎授安徽鳳陽知府。他多次實施恩惠,剔除積弊。上任後,就趕上當地連年水澇,馮煦單獨騎馬巡視,一一勘察、訪問,查清受災實際情況,確定賑濟的多少,百姓得到他善政的好處。此外,他多次為疑案、冤獄平反昭雪,很得民心。經當時總督劉坤一多次保舉,馮煦兩次升遷,擴大管理範圍到鳳陽、穎州、六泗道。光緒二十六年,由於他捐助賑災鉅款,賜予道員官職,加二品頂戴,候選道台。光緒二十七年,馮煦出任山西河東道,後任山西按察使。又調四川,在四川廣安州任職。光緒二十八年,他出任四川按察使。後又調到廣安州。當地有人聚眾鬧事,圖謀毀壞學堂。其中有四個人被抓後,當地打算按土匪條款,依律處斬。馮煦堅持先上報巡撫,而後再考慮行刑,以消除紛爭。在巡撫、按察使的批示未到之前,即使丟官,也在所不辭。使此案妥善解決。過了一年,馮煦署四川布政使。五個月後,又調任安徽按察使之職。光緒三十一年,馮煦出任安徽布政使。光緒三十二年,他以布政使兼代理提學使。光緒三十三年,馮煦升任安徽巡撫。他盡心處理民事,治理、賑濟功績卓著。當時朝政日下,海內外革命黨人四處興起,宣傳革命主張。自從巡撫恩銘被刺以後,人心惶惶。馮煦上任後鎮靜自若,處理犯罪案件時不株連他人;堅持主張對於脅從者不予追究,以示寬大。民心漸漸穩定下來。然後,他又上奏:僅僅平息-,而民不聊生尚未解決;臣子不引咎自責、奮發圖強,那麼情況依舊;如果朝內只知-,日夜苟且偷安,必將貽誤大局。奏疏中指出:整治的方法首先要核查名副其實、賞罰分明,而關鍵要記住“民為邦本”;忠君愛民的大臣應該用而不懷疑;禍國殃民的奸惡佞臣,應繩之以法、決不寬容。這樣,天下自然安定,朝政得以治理;百姓安居樂業,再不會有-、危機產生,此乃根本大計。可惜,這份疏奏被當時權臣猜忌、懷疑,第二年就不再提了。馮煦任職期間,軍機大臣鹿傳霖和湖廣總督張之洞修書一封,私下託付馮煦給予他們的親戚石鳳崖格外照顧。石鳳崖在安徽鳳潁泗任道台,卻胡作非為。馮煦不徇私情,仍然將石鳳崖-,使石道台丟掉官職。於是,為石鳳崖道台一事,鹿傳霖、張之洞與馮煦彼此之間結下怨恨。自此之後,馮煦處處受刁難、被中傷,最後,馮煦從安徽巡撫的職位上被開缺,丟了官職。他心中憤憤不平。馮煦以後即“卜居江蘇寶應,‘以文史自娛,獎掖後學’”。·

宣統二年,江南、安徽又鬧水災,馮煦奉命作為查賑大臣,冒洪水出入災區,督促賑濟-、驗查救災辦法,深入到河南東部交界處。不到一年,他走遍三十九個縣,發放賑濟三百餘萬救災款。而後,馮煦建立了義賑會,籌措錢糧。當時水、旱災荒不斷,再加上兵禍,遠到魯、豫、湘、浙,甚至京畿、直隸。馮煦真是做多長時間的官,忙碌賑濟多久,始終與治理災荒事物相關,一直忙到退休,大家交口稱讚他是個大善人。·

中華民國後,馮煦以清室遺老家居上海,不再出來任職。但是他仍然創辦義賑協會,遇有東南報告災情,協助政府賑濟災民。十年如一日,他做出了豐功偉績。晚年,馮煦“撫時悲慼”,“發為詩歌,與諸逸老相唱和”。民國十六年(1927)夏,因病去世。·

馮煦一生廉潔而樂善好施。平日講學,以知有廉恥教人,尤其重在身體力行辦實事。就是這樣,也挽救不了清王朝覆滅,“聞國變,痛哭失聲。越十有五年卒,年八十五。”當清朝滅亡消息傳來,他只能痛哭失聲。辛亥革命後,他自稱蒿隱公,以清朝遺老自居。馮煦擅長詩詞、文章。他的詩詞多懷感傷情緒,也能寫駢文。常與人吟詩唱和。在民國年間又生活了十五年。他的文章温文爾雅,想不到,到老時竟然靠賣文章,聊以自給。可謂清貧一生,兩袖清風。·

馮煦去世後,留下筆記一部,其中原載有對張之洞等不滿的內容。他的弟子要將筆記刊刻出版,經當時許多名流調解,方才將其間不雅之語及部分條目去除,交付刊印。·馮煦擅長書法,師宗鍾繇、虞世南、孫過庭。風格醇厚、樸素、遒勁,有骨有肉,神采燁然。·

著有《蒿毖類稿》三十二卷、《蒿毖類稿續編》三卷、《蒿毖隨筆》四卷、《蒿叟隨筆》五卷、《蒙香室詞》(一名《蒿毖詞》)二卷、《蒿毖奏稿》四卷、及《譽稿》十六卷、《雜沮》四卷、《隨筆》十卷、《蒿毖論詞》一卷等。有《宋六十家詞選》、《江南通志》。·

1、倪瓚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元四家之一。字元鎮,號雲林,別號幼霞生、荊蠻民、奚元朗等,常州無錫梅里祗陀村(今江蘇省無錫市梅里鎮)人。倪瓚書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隸,有魏晉人風致。尤擅長畫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為之,偶亦着色。山水畫初宗董源,後參以荊浩、關仝,山石樹木兼師李成。崇尚疏簡畫法,以天真幽淡為趣,能脱出古法,別開蹊徑。作品大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嶺之景,章法極簡,於簡中寓繁;多用枯筆乾擦,淡雅鬆秀,似嫩而實蒼,風格蕭散超逸,獨樹一幟,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對文人山水畫作出了新的創造和發展。在繪畫理論方面,主張作品表現畫家的“胸中逸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反對刻意求工、求似。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一説初名□。字元鎮,別號幻霞生、荊蠻民等。無錫(今屬江蘇)人。世居無錫祗陀裏,多喬木,建堂名雲林,因以雲林自號。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吳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瓚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瓚,亦號倪迂。性好潔,服巾日洗數次,屋前後樹木也常洗拭。家中藏書數千卷,親手勘定。所作畫以天真幽邃為主,淡遠簡古,不同流俗,脱盡畫院中習氣。存世有《雨後空林》、《梧竹秀石》等畫作。王冕《送楊義甫訪雲林》説,倪瓚牙籤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倪瓚生活於戰亂的環境中,想逃避現實,放棄田園產業,過着漫遊生活。照夜風燈人獨宿,打窗江雨鶴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寫照。不過他也不可能完全脱離現實,他在《寄顧仲瑛》詩中説:民生惴惴瘡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長。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關進牢獄,他在《素衣詩》中説:彼苛者虎,胡恤爾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態度。不過倪瓚對現實常常採取消極姿態。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説: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他不隱也不仕,飄泊江湖,別人都不瞭解他,他也不想被人瞭解。倪瓚的詩造語自然秀拔,清雋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樣。 著有《清□閣集》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