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篇 傳統端午習俗:龍舟競渡,粽葉飄香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22W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又稱龍舟節、端陽節或重五節。這一節日始於戰國時期,相傳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端午節有着豐富的文化底藴和獨特的習俗。例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戴香囊等,這些習俗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篇 傳統端午習俗:龍舟競渡,粽葉飄香

第1篇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轉眼間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開始忙碌起來,只為迎接這位如約而至的使者——端午節。

據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説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老百姓為了不讓洞庭湖裏的小魚小蝦破壞屈原的軀體,包了許多的粽子,撒入湖中。

後來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包粽子,賽龍舟,這已經成了世人眼中的習俗,而我最期待的就是包粽子和吃粽子了。

每到端午節,婆婆都會準備好粽葉、糯米、蜜棗、五香肉和各種各樣美味的食材,等我們回來,一起到太陽底下包粽子。你想啊,一邊包粽子,一邊説説笑笑,還有暖洋洋的太陽温暖心窩,這是多麼美好和諧的事啊!本來我是旁觀者,看着看着,我也忍不住包了起來,拿起粽葉往裏折,形成一個回凹,鋪上薄薄的一層糯米。我最喜歡往上夾很多的五花肉,一旁的大姨就會笑盈盈地説:“這可真所謂是真正的肉粽啊!”“那可不是,等會蒸不熟,可別鬧騰。”媽媽也在一旁附議道。我才不管呢,還是一個勁的往裏頭塞,待要合上卻發現底下撐破了。我趕緊向媽媽求救,誰知媽媽一邊幫我,一邊又數落起了我。我才管不了那麼多了,為了方便確認,我特意打了個蝴蝶結。外婆拿起包好的粽子去煮。

過了許久,外婆拿出了一大簍的糯米粽,我不停地在裏面翻找,生怕自己的肉粽子被搶跑了。終於找到了,我趕緊剝開熱乎的肉粽吃了起來,不多的糯米,吃起來特別軟弱,鮮香的五花肉被蒸過後,色澤更加豔麗,一口咬下去滿嘴油,特別滿足。吃着自己包的糯米粽子,心裏美滋滋的,有一種由心底而生的成就感。

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像一個故事情節,美妙動人。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內容絢麗多彩,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篇 傳統端午習俗:龍舟競渡,粽葉飄香 第2張

第2篇

每到端午當日,家家户户的主婦將買回的箬葉(菰葉或蘆葉)、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蘇州人端午節非但要自己吃粽子,還要用它來祭祀祖先。端午粽品種繁多,按它的形狀來分,像秤錘的叫秤錘粽,像枕頭的叫枕頭粽,三角形的叫三角粽,老蘇州則把它叫“小腳粽”。箬葉裏除糯米以外,人們還常在裏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於是就有了鮮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綠豆粽、豆瓣粽、棗子粽、豆沙粽等等。只用粽米包裹而不放餡心的粽子,叫做“白水粽”。過去多用艾草灰汁來煮粽子,稱作“灰湯粽”。

端午節蘇州一家子人的習俗。一大清早,蘇州人將艾草束成人形懸掛在大門邊框上或廳堂門前,主婦用菖蒲浸水洗臉洗頭髮,並給起牀的孩子頭上戴上虎頭帽,貼身穿虎頭肚兜,外穿五毒衣,腳上穿虎頭鞋。主婦除了包粽子,還要上街買回魚、鮮肉、茭白等時令蔬菜,中午要燒一桌端午飯菜。

老蘇州端午節第一件事是在廳堂中掛一幅鍾馗像,併到藥店買回雄黃和在黃酒中,配製成雄黃酒。中午開飯前,老蘇州將小孩叫來,先用手醮着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寫一“王”字,再將部分雄黃酒灑在庭院四周。還有的人家煮燃蒼朮、白芷等中草藥,煙燻室內,並用艾草、菖蒲燒湯沐浴。還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為門户飾,以止惡氣”。最後,一家人圍坐一起,共享清涼解毒的端午飯菜,共飲雄黃酒,共祝端午節健康快樂。午飯後,主婦將香包給孩子帶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叫做“長壽線”或“長命縷”。全家人一起到書場聽上一回書,説的是《白娘子》一折,講的是白素貞端午節誤食雄黃酒驚現蛇形的故事,聽説書先生將蘇州端午節的風俗娓娓道。

第3篇

今天是端午節,聽爸爸説端午節是我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傳統節日,它又叫艾節、夏節和送時節,而且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歷代説法不一。有的人説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因遭饞不用,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説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説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因為後在端午節投江,五日後報出父屍。

除了各種傳説,各地的端午節的節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節的飲食習俗,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後,老百姓怕魚類吃屈原的遺體,便投米團、筒粽和雞蛋餵魚,後來漸漸變成了吃粽子。端午節人們還要把屋子打掃乾淨,還要在廚房裏撒上雄黃酒,用來殺死青蟲或防止毒蟲孽生,並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上:“王”字,在耳,鼻上塗抹。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習俗,也是跟屈原有關,他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撈求,後變成了賽龍舟。

我還知道別的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在山東省臨青縣兒童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在鞋面上畫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跡來殺死它們。南京過端午節,各家要準備一盆清水,加入少許的雄黃水、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稱為“破紅眼”,據説可以包一年沒有眼病。高郵端午節比較特殊,有系“長命縷”、“貼五毒”、“貼靈符”、“貼黃煙子”吃“12紅”等習俗,孩子們身上要掛“鴨蛋絡子”。

現在的端午節,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已經成為人們休閒會友的日子了。無論怎樣的節俗,帶給大家的,都是一份歡樂的甜美。

第4篇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説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説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説,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脱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説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由於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説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時,色彩十分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説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十分香。這時候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説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第5篇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蒲節。端午節習俗多,主要有:插艾草,吃五毒餅、飲雄黃酒、吃粽子、賽龍舟,帶香囊等。

又是一年端午節。清晨,露珠從花上滾落,鑽進泥土裏。“吱——”我和奶奶從屋裏出來,拿兩個小凳子,奶奶笑着,抓起一把米,對我講道:“這粽子要用蜜棗,花生、糯米合起來做,外面要用粽葉包住”。説着,糯米已經洗好,我們祖孫二人相對而坐。映入眼的是備好的食材,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一片葉子,捲成三角形,放上米和棗,哎呀,沒地方放棗了。奶奶招呼我看她的包法,奶奶包粽子速度很快,眨眼間就包好一個。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弄幾下,結果,粽子形不錯,但繩系不上。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怎麼這麼難!我撅着嘴説:“奶奶,我不想包了”。“加油,你要繞着系,奶奶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我又拿起清香的粽葉,圍成三角形,挖一勺白淨糯米,點綴上幾個小花生,塞入一顆蜜棗,封上口,輕輕繞上繩子,一枚可愛的小粽子就出世了!“終於包好了”。我伸伸累酸的腰,高興地喊。“我包粽子速度越來越快,不一會,一個個粽子變成一盆粽子。一口大鍋,添上水,生上火,小粽子就開始在水裏游泳,水越來越熱,它們上下竄動,蓋上蓋子,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鍋中散發出清香,怎麼還沒好,我的耐心就要被時間磨盡時,奶奶喊了一聲:“小饞貓,可以吃了”。我立馬撈出一個粽子,小心剝開,灑上白糖,白白胖胖的粽子進入口中,甜絲絲的感覺,加上米香,妙不可言。

這個端午,我收穫了包粽子的方法,美味的粽子。端午節,我愛你,更愛你那甜甜的味道。

第6篇

又要到端午節了,四處飄着粽子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於是,我向媽媽嚷着,今天包粽子。

媽媽去菜市場買回了包粽子的葉片。在她的吩咐下,我開始了我的工作。首先我把葉片放入水中洗乾淨,放在一旁。再把用來包粽子的糯米放入水中洗乾淨,加一點點鹽和醬油攪拌均勻。看着準備包在粽子裏的鮮肉和蛋黃,我急不可待的挽起了袖子準備開始。

媽媽先拿了兩張大小不一的葉片重疊在一起,折成一個“漏斗”型,再舀一勺米放進“漏斗”中,把它對着左手的掌心抖了兩下,再塞進去一塊鮮肉和蛋黃,然後再用米填滿。接着左折折右折折,三兩下便把它包得嚴嚴實實,最後用繩子把它綁起來,一個結結實實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媽媽包着很容易似的,就想試一試,拿了兩片葉片,照媽媽剛才的方法包了起來。可是,這時我的“漏斗”卻出現了三個洞,米一直往下掉,媽媽説:“很多事看着容易,辦起來可難了,這是有技巧的。”説完就手把手教我,她做一步我就跟着做一步,可我不是折個貨真價實的“漏斗”,就是把它包得鬆鬆垮垮,一上線就全散架了。好不容易整出個有點樣子的,我早已累得哇哇叫了,看來真是個技術活呀。我搖搖頭便不再繼續了,就等着媽媽包現成的我吃好了。沒有我在一旁干擾,媽媽的速度更快了,她一口氣包了五串粽子。媽媽説:“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煮一個小時,這樣才能讓粽子吃起來更有嚼頭些。”

一串串帶着水氣兒的香噴噴的粽子終於出鍋了,那香味飄滿了屋子,讓人都不由自主流下了口水。我迫不急待地剝開綠色的粽葉,哇,粽子色澤誘人,連忙呼口氣,吃了起來,那味道清香可口,鹹鹹的香香的,真好吃!媽媽看我狼吞虎嚥的樣子,在一旁不停地説:“吃慢點,吃慢點……”一個粽子剛下肚,我就衝着媽媽説:“媽媽你真棒!包的粽子味道好極了!”媽媽用手理了理額頭邊上的幾根零散的頭髮,欣慰地笑了。

第7篇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汕頭市,那兒是一個繁華美麗的城市。有古樸自然的古鐘園,有整潔美觀的住宅區,有熱鬧非凡的自由市場,有……但是,值得一談的還是我老家的文化習俗。

每到重要的日子,我們的習俗還真不少。端午節我們有稱五月節,最主要的是賽龍舟。這既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體育活動。

還記得在老家最後一次過端午節的情景,那天很早,我很弟弟就到岸邊等待看龍舟,出乎意料的是,岸邊不是稀稀落落的幾十個人,而是那些和我們一樣,懷着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迷霧緊縮得大江上,隱約傳來嘿咻嘿咻的號子。一排排人划着漿,隨着節奏,整齊而有力。身形狹長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這時才發現,岸邊已是人山人海了。歡呼聲,喝彩聲,震撼運動員的心。顯得更有氣勢了。

近了,近了……我看到龍舟上的人了,他們個個精神抖擻,響亮的口號聲,伴隨着龍舟在激流中穿梭,來去自如。不禁讓我陷入思考,這一刻,我才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集體才是我們發展才能的地方。一滴水,不融入大海,總有乾涸的時候。就像我們一樣,不也需要集體的力量嗎?

賽龍舟正進行激烈的比賽中,我的心情隨之激動起來,我想看到,團結後的成功;我想告訴自己,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渴望自己,也擁有一個團結的集體,一起向成功的頂峯出發。

那一次,最後一次看賽龍舟了,我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的女孩,只在一比賽的結果;對於現在的我來説,賽龍舟已是一個象徵了。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千古的歌謠,作為文化,他已遺失了很多,但它的含義卻被人們流傳下來了。也許,當我無意間唱着這首歌謠,心中找已渴望,自己能親身去體驗賽龍舟,也只有龍舟矯健的身影,才能充分顯示出我心中的那一份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