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案7篇 深化語文素養,挖掘六年級下冊教學精髓!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58K

本教案包含六年級下冊語文全部課程,既有課文閲讀理解,也有作文寫作,針對學生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薈萃精華,注重培養學生語文的閲讀、寫作能力,讓學生在認知、思考、表達方面收穫更多。

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案7篇 深化語文素養,挖掘六年級下冊教學精髓!

第1篇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賞歌就像是欣賞生活。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支歌?吧……?

(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一支歌把我們帶入了一段歷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支什麼歌嗎?

教師小結:《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説,作品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説家,著作除本書外,他還與施耐庵合寫了《水滸傳》。

2、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之中,你們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麼特徵?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現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計”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第三十二計——空城計。它是一種怎樣的策略呢?學完課文,你們將會明白。

1、大家都預習好課文了嗎?在預習中,你有沒有碰到不理解的詞句?

2、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在朗讀過程中要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同時注意理解文章的內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內容嗎?請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兵臨城下。“蜂擁而來”説明司馬懿兵馬很多。(體味“蜂擁”一詞好在哪裏)

教師:文章引人入勝,不僅因為情節吸引人,還因為人物形象生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準確地複述故事的內容。

1、能通過細節描寫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聯繫生活實際對小説中的人物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2、重視學生在閲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感悟,開拓其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

3、、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思索和敢於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獻身祖國的思想。

(1)如何去分析小説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們從小説的故事情節入手。小説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本文雖是長篇節選,但是情節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請大家根據情節,把課文分作四個層次。(學生劃分課文層次。)

(2)課文的情節圍繞着諸葛亮施空城計展開。請大家在“計”字前面各添加一個動詞,以此來概括各層的內容。

(教師板書:“計”以及“逼”、“施”、“中”、“釋”等。)

下面我們就從情節入手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

(1)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這一部分寫的是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軍情緊急?這對錶現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

(2)發展諸葛亮臨危施計:面對如此緊急的軍情,諸葛亮是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的什麼品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

(3)高潮司馬懿中計: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有這麼容易上當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度變化以及他採取的相應行動的詞語。

(不信——為什麼?→望——見什麼?→大疑——疑什麼?何根據?→退——表現了諸葛亮的什麼品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

本層中寫到諸葛亮“笑容可掬”,請大家聯繫當時的情況,説説他的笑中有何含義?

(4)結局諸葛亮釋計:司馬懿終於領兵退去了,我們也替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我們也不免產生疑問:諸葛亮憑什麼斷定司馬懿會上當?古人云:“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諸葛亮為何要冒險設計而不趕緊撤退?這表現人物的什麼品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本段還對眾官作了描寫,這對錶現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層中還有兩處寫到了諸葛亮的笑,找出來,聯繫上下文,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義?

老師:孔明的這三次笑分別具有哪些不同,請小組討論,並選出你們小組的代表發言。

b.小結:同學們講得都非常好,我綜合同學們的意見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輕鬆,故做姿態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僥倖的、如釋重負的勝利的笑;第三次笑剛才有一位同學發言説“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是個大笨蛋”,可見這是對司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書:故做輕鬆、故做姿態→僥倖、如釋重負→自豪、嘲笑)通過這三次笑,我們聯繫課文發生的故事,孔明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説説你的理由。

1.聯繫《三國演義》整部小説的故事發展來看,在“空城計”之前,司馬懿剛打了勝仗,佔了街亭,可見在街亭一仗中,司馬懿是深思熟慮。在《空城計》這個文章裏,提到司馬懿料孔明“平生謹慎,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可見司馬懿是老謀深算的。

2.(板書:疑心病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小結:司馬懿既然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那他為什麼會中了孔明的計?孔明的空城計為什麼會得以成功?請各個小組組織討論,歸納本組的意見,選出一個代表來發言。

原因:“出奇計、用奇招”,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們學的一個成語,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這也是我們今天所教的《空城計》中孔明嚇退司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機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略勝一籌,就源於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師對本環節小結:總的來看,這篇文章是從兩個方面來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説情況緊急、處變不驚、鎮定自若表現的是諸葛亮的“膽”的話,那麼他對形勢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充分表現了他的“識”。

(他的膽來自於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來自他的鎮定和冷靜的態度。)

(1)假如這次魏國領兵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馬昭,諸葛亮還會用“空城計”嗎?(2)諸葛亮身為蜀國的丞相,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的生死可謂關係到蜀國的存亡。而此時諸葛亮卻把自己置身於作戰的最前沿,還冒險用了空城計,如果他的計謀不夠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現得不夠鎮定,如果司馬懿並不完全像他設想的那樣多疑,如果司馬懿能聽取他兒子的意見,如果司馬懿也冒險進攻等等,後果都將不堪設想,三國的歷史恐怕也要重寫!你對諸葛亮的這種冒險做法有何看法?

(教師小結: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這正是其智慧過人之處。謹慎而不膽小,冒險而不盲目,這種冒險精神對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是有啟示的。)

2、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表現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還能列舉出其中的一些嗎?

(教師:《三國演義》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書可以使人終身受益”,我建議大家課餘擠點時間好好讀一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想你的收穫一定會很多。)

今天,請同學們回去之後,結合課文,展開想象,運用我們所學到的描寫的方法,替司馬懿寫一段話,回覆諸葛亮對他的嘲笑。

學習了小説的閲讀方法。對諸葛亮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對智慧有了新的認識。

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案7篇 深化語文素養,挖掘六年級下冊教學精髓! 第2張

第2篇

教科書第67頁例2,第68頁課堂活動第2題及練習十五3~5題。

1、聯繫生活情境進一步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扇形統計圖前後的變化獲取相關的數據和有用的信息。

2、體會數據對決策的作用,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進一步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扇形統計圖前後的變化獲取相關的數據和有用的信息。

教師:今天我們將在以前學習知識的基礎上來進一步研究扇形統計圖。

教師:從這幅圖中我們又能獲得哪些信息?這些又是什麼時候的數據?

教師:耕地、森林、果園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沒有改造的荒山還有多少平方千米?請你們算一算。

教師:看了這兩幅扇形統計圖,你想説些什麼?看看誰的發現最多,最有價值。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部交流自己的發現(“退耕還林”前與20xx年底相比土地的變化情況)。

教師:剛才同學們在小組內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發現,現在哪位同學能代表你們小組進行發言?

請一兩位同學相互補充,找到統計圖中發生變化的項目。

小結:對比兩幅扇形統計圖,同學們強調最多的是有許多項目發生了變化。有沒有沒發生變化的量呢?(課件重點強調:土地總面積沒發生改變)也就是兩個圓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總面積。

教師引導:結合我們的發現思考:森林面積的增加與荒山面積的減少會給這個村莊帶來怎樣的變化?如果你是村委會的領導面對20xx年底的統計圖你又會作哪些思考?

教師:觀察扇形統計圖,你還能提出並解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先獨立思考並解答,教師巡視找出典型的問題並進行解析。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扇形統計圖)你又有什麼收穫?

教師:剛才我們分析的兩個扇形統計圖的圓都代表相同的含義——土地總面積,(課件點出“課堂活動”第2題——改變題目增加兩個參數——美國、俄羅斯的面積和人口)現在呢?

教師:面對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會做哪些思考?

(2)算一算:從1996年到20xx年,工業用地、居住用地、綠化用地分別增加或減少了多少平方千米?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抽幾個學生上台板演,集體評議。

第3篇

掌握孟子的文學常識及其政治主張,準確把握文章的寫作意圖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論證思路,掌握通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教學重點:掌握通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教學難點:準確把握文章的寫作意圖,掌握通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2、孔子處於春秋末期,春秋之後就進入了戰國時代,“戰國”二字體現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點?你認為戰國的國君最關心的是什麼?

3、身處戰國的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對一心只想通過戰爭征服他國的戰國君王們,智慧又擅長辯論的孟子會用什麼辦法來推行儒家“行仁政,愛百姓”的政治主張呢?他是怎麼把齊桓公、晉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國君主“騙”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們這節課與其叫《天時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2、集體朗讀,讀出説理的氣勢,注意排比句的朗讀方法。

城、郭、是、池、環、兵、委、去、域、親戚、至、順、畔、夫

1、你認為孟子寫這篇文章的真實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教君王如何攻擊別的國家嗎?)從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讀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2、“道”的本意是“道路”,後來引申為“方法、法則”的意思。結合孟子的政治主張,你認為孟子這裏談到的“人和”之“道”具體指什麼?

3、本文的論證中心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達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寫作的意圖是規勸當時的統治者施行仁政。

4、作為一篇議論文,一般會有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議論過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再讀文章。

1、在戰亂不止,各國之間你死我活的戰國時代,如果説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會不會採納呢?善辯又有些“狡猾”的孟子採用了什麼辦法?

通過軍事引起君王的興趣,再通過層層説理慢慢將君王引入自己設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從軍事角度説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節、第三小節與第一小節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舉出事實論據,分別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論述的角度有什麼不同?孟子在這裏使用雙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4、你認為為什麼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決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問題能夠通過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講完軍事之後,將“人和”最重要的道理類比到了治國的領域之中,在第四小節作者主要採用了講道理的方法,屬於道理論證。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6、那麼孟子認為怎樣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7、至此你認為孟子的道理説清楚了嗎?請理出孟子的論證過程。

8、“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句話是主張打仗的還是不主張打仗的,為什麼?

看似教君王怎麼打仗,其實文字背後的意思是説,真正的君子是不會隨隨便便打仗的,君子愛好和平,只有萬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熱衷於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見孟子的“狡猾”

1、請同學們回顧以下,孟子是怎樣從吸引君王的興趣開始一步一步引導君王,最終把君王引向孟子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的?

君王聽説孟子要談論打仗的辦法,一定認真聆聽,經過孟子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以及從軍事類比到治國方略,便會被孟子嚴密的論證牽着鼻子走,打心底裏認為要打勝仗,治理好國家確實需要“人和”。這時,落入孟子事先佈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問“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麼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並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述。

2、通過這篇文章,你學到了哪些論證自己觀點的方法?

3、聯繫實際生活,談談你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獲得了哪些啟示?

?天時不如地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鑑於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採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容構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典;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運用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學生主動閲讀文言經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積累,積澱傳統文化底藴,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在這節課上我顯然不在狀態:課堂教學語言表達不順暢,課堂組織不力,引導不到位。總感覺到有些彆扭。班還是我經常上的班級,學生還是我熟悉的學生,況且又沒有其他教師聽課,這只是一節平常的課,我為什麼就這樣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備課不但包括備教材、備學生,而且還應該包括備自己——以最好的狀態進入課堂。不管是穿着、心情還是精神氣質,都要使自己達到最理想的狀態。因為課堂是神聖的,師者的形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竇桂梅老師説:“站在講台上,我就是語文。”一個舉止從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師肯定會贏得學生敬佩和愛戴。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那麼,我為什麼會在這節課上不在狀態呢?其實每一週的開始上課的狀態都不是太好。這可能與雙休日的休息有關。在家還沒有休息夠,又要進入緊張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願。我瞭解到有不少老師也有這種表現。其次課前的注意力沒有在備課上。以為課已經準備好了,教案也寫成,課文以往教了好幾遍,也再熟悉不過了,認為沒有必要準備了。於是就不再思考教學上的事情了。

還有,在課堂開始時導語沒有做好。開頭很重要,它甚至影響着一節課的質量。在上課時我説:“在戰國時代,戰爭頻繁,人民深受戰爭之苦。繼孔子之後,一位儒家大師出現了。大家説他是誰?”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麼政治主張呢?”我接着問。這下學生沒有回答上來。出乎了我的意料,因為學生在七年級時學過中國古代史,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但是70多個學生中就沒有一個能回答上來。這令我比較失望,影響了接下來的上課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師都善於調節自己。根據實際情況調節教學進度,調節教學策略,調節自己的情緒。這是教學機智,唯有在實踐中不斷地鍛鍊才能養成。

第4篇

學生通過方法引路、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明白本學期的學習目標、主要內容、可用的學習方式、得到幾個方面的,同時能參與其中共同討論,提出改進建議,培養學生解讀教材的能力,對本學期語文學習充滿期待,做好學習規劃。

1.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每冊書裏的課文是怎麼編排的?平時是怎樣學習一個主題單元的?

2. 各學習小組對照《學習單》針對一個單元主題進行合作學習,討論交流:本單元主要講了什麼內容,通過學習將達成哪些目標?然後按照要求完成表格,最後選派代表進行彙報。

2. 師生交流:現在我們瞭解了學習內容,確立了學習目標,就有了前進的方向。那麼下一步的學習你會怎樣去做,如何去學呢?

1. 出示《課程》表格,學生快速默讀,邊讀邊想:你傾向於哪種方式?談談你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見,也可以提出來。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對本學期要學的內容和學習的目標有了整體的把握,對內容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這個學期的語文學習中,希望你們依靠自己的努力認真讀書,勤于思考,善於動腦,敢於實踐,使各項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第5篇

2、理解課文內容,從文本的字裏行間感受總理的生活簡樸和工作的勞苦,進而感受總理的偉大人格。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總理的生活簡樸和工作勞苦,進而感受總理的偉大人格。

2、領悟本文通過樸實的文字和生活中的小事表現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同學們昨天大家都預習課文了嗎?看看大家能不能把課文中的生詞的讀音讀準。”

師:請大家自讀課文,然後用一個詞語來説説你看到的總理的一夜的工作。

2、學生自讀課文用一個詞概括一下總理一夜的工作。(師相機板書)

師:同學們,黑板上的.那個詞語給你的感觸最深。同學們拿起筆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劃出讓你感觸最深的詞句。

1、學習課文找出能夠體現總理勞苦和簡樸的語句談體會。

(1)“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枱,兩把小轉椅,一盞枱燈,如此而已。”抓住數量詞極其和如此而已;和對比的方式感受總理的簡樸。

(2)這時候,值班室的同志送來兩杯熱騰騰的綠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寫字枱上。總理讓我和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並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並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工作量和簡單的飲食對比)

“總理見了我,指着寫字枱上一尺來高的一疊文件,”

師:我們的總理他是多麼的勞苦和簡樸啊!在回去的路上,作者心潮澎湃,縱觀中國的歷朝歷代,只有新中國有這樣的總理。放眼世界各國也只有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這樣的總理,作者用他發自內心的話抒發了自己的敬佩和自豪之情。讀:

是啊作者通過這極其簡單的一夜工作讓我們感受到了總理的極其不簡單人格,這種表達方法就是以小見大。你們能不能用簡單的小事來寫一個人呢?可以寫自己父母也可以是朋友和老師,或者你見過但不認識的人。

第6篇

2、能瞭解古今語言的區別,能根據課後的註釋理解課文。

3、能從課文中領悟到做事要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對文言文產生興趣,並嘗試在課外讀一些文言文。

理解文意。能根據註釋讀懂課文內容,並用自己的話講講。

上課伊始,教師給學生呈現課前準備的古語文言警句。

教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些警句,再把學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講一講。

師:同學們,跟我們平時所用的書面語言比較一下,這些警句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總結出文言文的一般特點:有些字與現代的讀音、意義不同;言簡意賅,語意深遠……)

師: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寫成的。用文言寫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今天我們學習的《學弈》這篇文言文,僅有5句話,70個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1、師範讀課文(能有聲有色背誦更好),也可讀兩遍。

2、總結老師讀文言文的特點:一是速度比較慢,二是句中停頓較多。

6、討論交流。(只要能説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1、學生自由反覆誦讀,重點指導讀好“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前一句讀出疑問的語氣,後一句讀出肯定的語氣。

4、“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麼?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麼道理?(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

5、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聯繫實際談談,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待學習、工作的重要性。)

1、教師請學生自由朗讀,不會的地方小組合作解決。

2、之後教師通過開火車,接詞等多種形式誦讀課文。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各種錯誤給予糾正,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所學。

3、請同學到台前來誦讀,並對錶現好的同學給予一定形式的獎勵。

3、蒐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

第7篇

1、瀏覽課文內容,能用簡短的話語介紹書中提到的幾種出行方式。

2、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和熱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瞭解四種出行方式,感悟科學對我們生活的改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和熱愛。

1、教師板書“怎樣出行”:同學們,現代人們出行主要靠哪些交通工具呢?

2、學生自由説説。(步行,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

3、教師激趣導入: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你們想象過未來的我們會怎麼出行嗎?今天我們就穿過時間的隧道,到我們的未來去看看我們的出行工具吧!(補充完整課題)

(2)、思考:課文介紹了那幾種未來的交通工具?請用簡短的語句介紹這些未來的交通工具。

5、教師小結:依據科學,科學家們暢想着未來的出行方式,有”海底列車“、”地下飛機”、“公交飛碟”、“飛行汽車”等等。這些並不是胡思亂想,是有科學根據的,也是可以實現的。那麼科學家們為什麼要發明這些交通工具呢?現在的交通工具有什麼不足,而未來的交通工具又有什麼優勢呢?

7、教師小結:雖然我們現在的交通工具已經很發達、便捷,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科學的日益發展給人們帶累的生活變化。利用科學依據,創造出更先進的交通工具是科學家一直期盼和探索的目標。

2、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你們都是科學家,你們想創造出怎樣的未來交通工具呢?

3、學生思考後,教師指名反饋,並進行簡單的介紹。

同學們大膽的想象是實現夢想的開始,但是夢想的實現還得依靠科學的支持。希望你們努力學習,將這些大膽的設想變成美好的現實。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向自己的父母介紹未來的交通工具。

本篇課文重在瞭解“海底”列車、“地下“飛機、”“公交”飛碟、“飛行”汽車這四種未來的交通工具,並引導學生想象我們未來的出行方式。本節課教學設計合理,課件簡明,重點突出;學生積極性較高。但在時間的把握上不夠準確,對學生的評價語較單一,需要豐富課堂評價語言。

除了課件出示的圖片外你,在鞏固練習部分,我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思考,讓學生暢想並畫出他們心中未來出行的方式,並通過投影儀展示給大家,學生的回答讓我很驚喜,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感染了我。

一個女生回答:“我發明的是一種會飛的公交車,輕便。能減輕交通擁擠的現狀。”

一個男生回答:“我發明的是一種能進入太空的公交車,上面有避雷針、螺旋槳帶動、濕度每小時1000千米。我想帶着大家去太空遨遊。”我説:“等你發明出來要去太空遨遊時,要記得帶上我呀。”

還有一位男生説:“我發明的是’飛魚’,它有魚的形狀,能利用太陽能出行的汽車,它能儲存太陽的能量,在陰天能把儲存的能量發揮出來,保證汽車在陰天也能照常出行。還能減少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