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0黨員我的脱貧故事徵文5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65W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户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脱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户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20黨員我的脱貧故事徵文5篇,希望你喜歡。

2020黨員我的脱貧故事徵文5篇

篇一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收官之年,作為一名扶貧幹部,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我與貧困户們由初識的生疏,逐漸到相處融洽,最後像親人一樣緊密。回顧扶貧路,留下了許多深刻而難忘的扶貧記憶。

化解家庭糾紛,是扶貧路上我印象最深的事。2018年,我聯繫了貧困户丁大姐,她家有兩口人,母親和她一起居住,幫扶之前就聽説是個“難纏户”,家庭不和諧。我通過實地走訪和向村“兩委”瞭解,丁大姐是異地搬遷户,剛剛修好新房子,沒有拆舊復墾。家裏母女不合,一相處就吵鬧,女兒住在新房子裏,母親住在老房子,老房子年久失修,有安全隱患,隨時都可能垮塌,這個事情很棘手,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快速處理好。“家和萬事興”“母女哪有隔夜仇”,我抱着這樣的想法,多次上門做母親、女兒的思想工作,嘮嘮嗑、話話家常,以母女之間血濃於水的感情思想,逐步化解了她們之間的矛盾,舊房子拆了,宅基地復墾了,種上了一些果樹。在這之後,母女倆高高興興地住在易地搬遷新房子裏,雖然還是會為生活瑣事爭吵,但吵完後還是在一張桌子上吃飯,生活的味道不就在這一日三餐裏嗎?

實施產業扶貧,是扶貧路上我最想做的事。鎮上一名老同志退休了,我接手了他的聯繫户魯大哥。一天下班後我入户走訪,談話間,他用一雙佈滿老繭的雙手遞給我幾個自家種植的愛媛果粒橙,橙子很甜很解渴很暖心,我一邊吃着水果,一邊詳細詢問着家裏的情況,通過了解,他家主要收入來源靠種植水果,但是水果品種不好、品質不高,每天起早貪黑收入還是比鎮上的種植大户差一大截。我就和他一起商量制定了農技幫扶的措施,幫他爭取項目資金6000餘元,高接換種果樹450株,新種植桃、愛媛等果樹500株,專門聯繫果技員指導果樹種植。“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魯大哥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每天天不見亮就下地到果園,一直忙活到天黑才回家,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傾注到學習和培育果樹上,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魯大哥水果種植面積有5畝多,年水果淨收益達3萬餘元,人均年收入從4600元增加到11000元,提高了6500元。

解決瑣碎小事,是扶貧路上我一直在做的事。一次走訪時,我發現貧困户家裏的井抽不出水來,老年人在家裏,不知道怎麼修理,喝不到乾淨的水,她焦急得很,不停地跟我説着這件事,希望我能幫助她。我立馬就返回鎮上,找了一個修理師傅,帶到她家,師傅麻利地動手修理,抽水機又轉了起來,家裏的水缸又裝滿了水,大娘臉上有笑容了,拉着我的手緊緊不放,不斷地感謝着我。還有一次我到貧困户家時,老人家告訴我他女婿把之前在廠裏的工作辭去了,現在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還有一家人需要養活。我聽説後,幫助他瀏覽人才市場、聯繫人社局,瞭解近期招聘崗位,儘快幫他女婿找到了滿意的工作。這幾年來,我都記不清有多少次接到貧困户的電話,幫他們為雞蛋找銷路、諮詢政策、打掃衞生,通過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每一次拉家常的擺談,每一次為他們脱貧的努力,我漸漸與貧困户成為朋友,成為他們的傾聽對象,與他們之間有了更深的感情。

我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我們一定能夠打贏脱貧攻堅收官之戰。

篇二

2019年,我當上了第一書記,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兜兜轉轉,20年後又回到農村,行走在農田山林,往返於家家户户,一路走來,歷經脱貧攻堅路上的點點滴滴,這段難以忘懷的經歷讓我對脱貧攻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知鄉音,懂鄉情,工作的切入點在於走近村民。我知道,農民是不喜歡“眼鏡”的。在他們看來,戴眼鏡的是文縐縐的書生,眼鏡是不接地氣的符號,再加上,我又操着一口外地口音,所以,融入村民成為了第一要務。我明白,村民們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和思維體系,要融入他們,首先要跟他們搭上話,知他們所言所想。於是,我學着用村民們的詞語談天説事,用鄉音和他們開着玩笑,一遍一遍地講着自己在農村的生活經歷,聊插秧、聊種田、聊鄉情、聊家常瑣碎,通俗易懂地講述着脱貧攻堅政策和村裏的發展規劃。漸漸地,村民感覺到這個“眼鏡書記”不一樣,經歷過和他們一樣的生活,是“泥腿子”出身的年輕人,願意和我交流,聊聊知心話,連村幹部都説,“你這個書記很會和村民聊天”。就這樣,在鄉音鄉情碰撞中敲開了村民的心扉。

下深水,踏實地,工作的關鍵點在於紮根農村。我懂得,村民都是明眼人,我在走訪村民的同時,他們也在觀察我,我用什麼樣的工作方式對待他們,他們也會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迴應我。因此,要想獲得村民的信任,必須紮根農村,腳踏實地。為了確保打贏脱貧攻堅戰,持續鞏固全村77户貧困户脱貧成效,一年多時間裏,我堅持用腳底泥土的厚度去檢驗工作實效,跑項目、查飲水、看教育、修房屋、算收入,深入田間地頭查看村民們種的柑橘,一户户檢查住房安全,一遍又一遍瞭解貧困户家庭情況、生活現狀,確保將工作落到實處。為徹底解決貧困户黃某華飲水問題,一次又一次奔赴在山間曲折蜿蜒的鄉道上,幫助落實打深水井政策。為解決好何某華住房問題,多方奔走聯繫工匠,反覆檢查工程進度,確保居住環境改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點滴瑣碎的事情中,逐漸將工作做進村民的心坎。

辦實事,解難題,工作的根本點在於為民解難。我認為,貧困户之所以會陷入困境,肯定是在身體情況、生產技能、家庭情況等方面不如常人,因此要常懷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多一些人文關懷。從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堅持人本精神,要真正從村民的角度思考,知民冷暖,將工作做到點上,精準地將各項措施、各種政策引向困難羣眾。是不是雪中送炭,村民是看得見的。比如,貧困户李大娘的兒子有精神障礙,長期住院,家裏只剩父母和女兒,家庭面臨危機。得知這一情況後,我立即找到李大娘,一項一項梳理政策,關心她家的吃穿問題,幫助她發展養殖業,落實公益扶貧崗位,切實地增加家庭收入。可能是看到一個非親非故的年輕人真心實意地幫助她解決生活的難題,這位大娘在我面前流下了眼淚。這只是脱貧攻堅歷程中一個難忘的片段,像這樣的經歷還有很多。脱貧攻堅是用真心換真情,春風化雨,温暖人心。

我很慶幸自己能參與到脱貧攻堅中,能夠親身傾聽最淳樸的聲音,感受最質樸的品性,擁抱最厚重的土地。我相信,這是我人生中的一筆財富。

篇三

“如果不是為了改變家鄉面貌,不是為了讓鄉親們致富,我絕對沒有那麼強的動力堅持下來!”他叫張光清,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人,中共黨員。1989年,他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高中,但因家庭貧困,最終還是含淚將錄取通知書夾在了筆記本中,再也沒有翻開過。從那時起,擺脱貧困,改變自己與家鄉命運的“種子”就深深地種在了他的心田。

二十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初心如磐,以最厚實的肩膀扛起了那份責任,以最堅強的毅力面對諸多困難,以最樸實的行動回饋家鄉父老,用責任心和使命感詮釋了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以實際行動兑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2013年來,他先後獲得四川省眉山市“勞動模範”“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明星”“和諧仁壽特殊貢獻獎”及仁壽縣“優秀人才”等榮譽。在帶領父老鄉親致富的道路上,他就是那盞充滿大愛的“小桔燈”,以自身的光亮不斷引導鄉親們朝着美好生活的方向前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故事……

成功沒有捷徑,唯有初心如磐。一路走來,他時刻激勵自己不能放棄,因為他堅信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唯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1989年,他憑着一股子不服輸的狠勁,從父親手中接過皺巴巴的60元錢,跟隨同鄉到成都打工。他的樸實無華、踏實本分加上聰明精幹,深得同事、朋友的喜愛,短短几個月時間就掙得了人生的第一筆500元,那一年的春節,一家人過得格外開心。隨後,看到希望的張光清又前往山西等地務工,以勤勞、踏實、聰明得到老闆的重視,短短三年時間他從小小的業務員幹到銷售科副科長。1994年,不甘平凡的他認識到僅僅依靠打工,永遠都是在幫別人掙錢,只有自己創業才能有能力去改變家鄉窮苦的面貌。經過細細思量,他帶着自己所有的積蓄回到家鄉,搞起了個體運輸,慢慢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為了把業務做大做強,他開始將本村的年輕人組織起來,組建車隊,由於其為人本分、信譽高,車隊日益壯大。兩年後,他又組建了當地的建築隊,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為不讓自己落後,能夠向更遠的目標前進,他開始自學管理、經營等方面的知識,蓄積了繼續前進的強大能量。

致富沒有坦途,唯有勤學苦幹。一路走來,他時刻要求自己要躬身而行,因為他始終堅信致富路上沒有坦途平川,唯有勤學為先,苦幹實幹。2007年,他在自己家鄉龍正鎮沖天村投資建起了小型生豬養殖場。辦場初期,由於技術不精、經驗不足等原因,出現生豬病死、餵養週期長等問題,往往入不敷出。為解決棘手問題,他不斷地鑽研養殖技術,甚至不遠千里前往廣東、河南等地學習,在他的不斷努力下養殖場逐漸轉虧為贏。2013年8月,他又投入資金1200萬元擴大養殖規模,成立張光清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於2016年11月取得四川省農業廳頒發的“生豬標準化示範場”稱號,2018年5月獲得“眉山市2017年度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稱號。同時,他還高薪聘請四川農業大學臨牀獸醫學、動物醫學、動物科學的高材生,對養殖場進行科學管理,並自創養殖區“四統一”管理辦法,深受業界好評並廣泛推廣。為保障生豬品種質量,他親自參與,潛心鑽研母豬繁育,先後成功培育出了良品豬、瘦肉豬等品種。2019年“非洲豬瘟”疫情期間,他堅持嚴格防疫、管控,保證了養殖場未出現大面積感染,為保障食品供應展示出了應有擔當,作出了應有貢獻。

反哺沒有虛言,唯有跪乳以報。一路走來,他時刻勉勵自己要知恩奮進,因為他始終堅信回報桑梓沒有虛情假意,唯有“真金白銀”、“跪乳”以報。沖天村是市定貧困村,還有近300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張光清同志為了更好建設家鄉,讓更多的貧困羣眾擺脱貧困,他主動加入了村紀檢小組擔任組長。2014年開始,他以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代購、代銷等形式,帶動150餘户羣眾發展生豬養殖。常年為本村羣眾提供務工崗位20個,保障貧困户順利脱貧。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貧困户户均增長收入1.5萬元以上,非貧困户户均增長收入1萬元以上,老百姓腰包逐漸鼓了起來,靠天吃飯也成為歷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主動請戰,帶領村上其他黨員和志願者始終戰鬥在第一線,並向武漢災區、龍正鎮人民政府、沖天村村委會及三户貧困户捐贈物資共計1.6萬餘元。同時,他對於老年人、學生、患病羣眾等弱勢羣體同樣放心不下,每年都會拿出10萬餘元慰問村上的老黨員、資助貧困學生、看望重病老人,傾情助力鄉親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

篇四

開展駐村扶貧工作有何訣竅?她笑道:“只要真心為羣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羣眾就會向着你,工作開展起來就容易了!”

2017年4月,28歲的崔靜可帶着組織的信任,懷着忐忑的心來到被當地羣眾稱為“麻煩村”的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苗溝村。三年來,從一個喜歡文藝氣息的“小文青”蜕變成沾滿泥土味道的駐村“女漢子”,從羣眾眼中幹不成事的城市小姑娘變成被全村村民尊重和信任的“小崔書記”,不僅摘掉了“麻煩村”的“貧困帽”,還與羣眾們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以真心換真情,切中矛盾化解“金點子”

苗溝村位於魚化鎮南部,距場鎮10公里,海拔較高、地勢偏遠,人均收入水平較低,2014年全村僅有一條全長6公里、3米寬的水泥路,貧困户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初到苗溝村,由於觀念差異、口音不同等原因,一些羣眾不願意配合工作。但崔靜可沒有氣餒,她努力把自己融入羣眾,始終將羣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辦,經常走村入户“拉家常”瞭解羣眾所急所盼,深入田間地頭與羣眾共同勞作,還為殘疾人代領輔助器具、查詢各種政策資金到賬情況、電費和話費的代繳、農特產品代銷等。誰家有困難,誰家就有崔靜可奔忙的影子。2017年夏天,二組村民們每日必經的小橋因年久失修出現裂縫成為危橋,影響到100多户羣眾的出行安全,崔靜可瞭解情況後立即跑上跑下動員村民集資修橋,並率先出資捐款。此舉深深感染了羣眾,全村羣眾踴躍地捐錢捐物出工出力,很快完成了小橋的修繕。“小崔書記一個城頭來的小姑娘都要出錢給我們修橋,我們還有啥子理由不出錢出力呢”,二組組長陳登強感慨道。崔靜可通過不懈努力終於獲得羣眾認可,和村民們的關係一天天融洽起來,方便羣眾出行的小橋也變成了他們之間的“連心橋”。

以信任固信心,把準村貌改善“好法子”

得到羣眾信任的崔靜可信心大增,更加堅定要改變苗溝村落後面貌的信念。2017年以來,她積極開展上爭外引工作,爭取資金和項目,從交通、飲水、用電等方面着手大力改善苗溝村人居環境。帶領羣眾投工投勞,新建通村通組硬化路14.4公里、生產便道和入户路20.2公里,實現了組組通硬化路,生產便道覆蓋全村產業,貫徹解決了羣眾出行難的問題;帶領羣眾翻山越嶺尋找水源,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會商蓄水池建設方案,修建集水井和蓄水池43口,安裝管道41公里,徹底改變了全村2000多羣眾喝水靠天的歷史;通過多次對接反映和溝通協調,促使苗溝村農網改造項目提前一年實施,共新建變電站10個,改造高低壓線路24.75公里、户表0.04萬户。全村人居環境大力改善,羣眾對脱貧攻堅的滿意度和認可度也大幅度提升。

以實幹獲實效,走出產業發展“新路子”

為徹底扭轉羣眾傳統“靠天吃飯”的種養觀念和耕作模式,崔靜可積極奔走,多次邀請農業專家、駐村農技員對全村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進行分析檢測,邀請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尋找適合苗溝產業發展的新路子,變劣勢為優勢。2017年引進四川綠態康生態農業公司流轉土地1500畝發展農業產業項目。2018年建成天知椒產業園500畝,全村勞動力在園區就業1000人次,其中貧困勞動力600人次,實現收入40餘萬元,幫助28户貧困户穩定脱貧,實現15户紅卡貧困户每户分紅600元。2020年啟動建設1000頭馬頭羊養殖基地,採取“公司+農户”方式帶動羣眾增收。2019年,崔靜可還用自己的積蓄,幫助致富帶頭人解決啟動資金短缺的問題,發展種植大葱30餘畝,帶動貧困户種植大葱50餘畝。截至2019年底,苗溝村71户貧困户實現脱貧,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3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000元以上,貧困户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500元以上,村“一低五有”全面達標。村民陳先進感動道:“崔書記幫扶我家,現在我家吃穿不愁,養豬產業發展起來了,娃娃讀書成績不好都幫忙解決,讀了百工技師項目,太感謝了。”

崔靜可在3年多的駐村扶貧時間,走遍了苗溝村的山山水水,訪遍苗溝村的每一户農户,化解矛盾糾紛400多個,爭取落地的項目資金1000餘萬元。她説:“看到今天苗溝村的新局面,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沒有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對得起苗溝村400多户2000多名村民,對得起第一書記的榮譽,我的駐村生涯沒什麼遺憾了。羣眾給的‘女漢子’稱號是對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篇五

2019年8月,我作為選調生被分配到重慶市雲陽縣寶坪鎮工作並被分配到寶坪鎮最遠的貧困村鳳凰村開展扶貧駐村工作。翻開工作日誌,滿滿的都是扶貧,幹部包户、走訪入户、問題排查、問題整改等字眼已經霸佔了我《扶貧日誌》的“半壁江山”。“白+黑”“5+2”的扶貧節奏讓我身心疲憊,可是憑着“愣頭青”的不服輸精神,我們也在扶貧道路中茁壯成長。人之初成,非一己之功。在扶貧道路上,我們的扶貧“後盾”也是我們的“厚盾”,是他們默默支持與奉獻,才能讓我們這些“扶貧戰士”真正無後顧之憂地衝鋒在脱貧攻堅第一線,以全身之力為人民交出決戰脱貧攻堅的滿意答卷。至此,每一位“扶貧戰士”也都應該“回回頭”,對我們的“後盾”衷心地説一聲謝謝。

“路漫漫其修遠兮”,妻子的背影和眼淚充滿着不捨與支持。

2020年7月2日,在辦完婚禮後我立馬返崗投入到扶貧工作中。身懷六甲的妻子早早地為我收拾好了行李,可是眼中的不捨卻隱藏不住。“你吃完午飯再走嘛”“下午四點的高鐵也可以的,吃完飯得好好休息一下”“要不吃完晚飯再走”,她每次也像小孩子一樣想讓我把動車票再改簽晚一點。可是在上班的時候,她卻從不打擾我,因為我們都深深地知道,我是貧困羣眾的“扶貧戰士”,我有我的崗位需要堅守。故此,在每次送完我後,她轉頭離開也是那麼地“決絕“,為了“大家”,在很多時候我門的“小家”必須作出一些犧牲。“茫茫芸海遇佳人,幾世修為始成婚”,縱然相思入骨,縱然長路相隔,我卻知道你的背影不僅僅是不捨,也是對我的支持。“路漫漫其修遠兮”,無論是羣眾的致富路還是我們的人生路,都要我們這些戰士去打拼、開拓。

“少年不識愁滋味”,父親的背影和放手滿含着辛酸和喜悦。

父愛是一座山,巍峨高大;父愛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親是世界上最不會表達愛的人,對於很多父親來説,對孩子説出“我愛你”是一個需要研究的永恆命題。當前的扶貧工作已經進入衝鋒的關鍵時期,我們已經習慣了“白+黑”“5+2”的工作節奏,也已經把所駐村落當故鄉,將村辦公室當成了自己的家。有一個週五,父親給我打來電話,問我是否放假,是否回家,他好做一些準備。其實,聽到這裏不禁有一些鼻酸,孩子回家何時還需要父母提前準備迎接了。在聽到我説要加班的時候,父親也只是説了一句“照顧好身體,給你微信轉點錢,就不打擾你工作了”。掛完電話後,我思忖良久。父親一貫強勢,也一直很“強大”,在我的心中沒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在不知不覺中,父親的重心已經轉向了我們兒女,他只是默默地支持着,以我們的“重心”為重心。在我們忙於工作、無暇理他的時候,他只能選擇放手,轉身在背後默默地支持。在此,我想對您説:謝謝您的支持與理解。

戰鼓聲促,衝鋒號急,脱貧攻堅工作艱苦卓絕,正是因為有你們這些扶貧“後盾”的堅守與支持,才能讓成千上萬的“扶貧戰士”堅守在脱貧攻堅的戰線上向着全面勝利的目標奮力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