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9篇 踐行課程標準,收穫滿滿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4W

課程標準是教育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學生需要深刻理解課程標準,積極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分析和總結,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和創新能力。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可以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收穫和成長。

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9篇 踐行課程標準,收穫滿滿

第1篇

國小英語教師必須學習"英語課標"才能適應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適應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才能適應當今素質教育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識體系和學生實際,提高課堂效益,達到"英語新課標"設計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話,才能順應教育改革發展潮流,當一名合格的或優秀的國小英語教師,達到教書育人,不誤人子弟的目的。

我對新課標的最大的體會是:新課標體現了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的新理念摒棄了過去的教學大綱只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的落後觀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英語有濃厚的興趣才會願意學,要讓學生有興趣,我們首先得讓學生感到英語易學,其次讓學生樂學,最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現代課程價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國小英語教學中,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正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在國小英語教學的整體目標上不僅僅是關注國小生知識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使國小生能夠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擁有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要讓國小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換句話説國小英語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既要從事教學活動,又要從事教育活動。

2、在國小英語教學中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和以學習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求國小英語教師在教材選用和教法設計時,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考慮國小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髮展水平,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要求與個體差異。以學習為中心,就是要求國小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英語課上成知識傳授課,不要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國小英語課一定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學習英語,通過説説、聽聽、唱唱、玩玩等形式,讓國小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

3、要真正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氛圍是十分重要的,在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和諧的師生關係有時教法更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國小生的朋友、幫助者的身份出現。尊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關愛那些在英語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學生,要儘可能多地為國小生提供實踐英語的機會,鼓勵他們所做的嘗試,保護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學習英語的活動中,增強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參與性,培養合作意識。

用自己充滿激情的表情和動作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創設情景,相互交流,啟發學習動機,樹立學習信心。直觀情景教學是國小英語教學之中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技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課文來創設情景,如打電話、購物、生日聚會、旅遊、問路等。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

國小英語教學在教學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評價的實施和課程資源的開發上都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就目前國小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主要應該都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國小英語教學一定不要變成教師滿堂灌的知識課,不要讓國小生在課堂上被動地學習。“玩”是兒童的天性,“遊戲”是兒童的重要的學習方式,從這種認識出發,“活動”就應該是國小英語教學的主要形式。只有在活動中兒童的天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釋放,只有在活動中兒童才會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才會鞏固學習興趣。二重新定位師生關係。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主要的作用是指導國小生在活動中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練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強調師生互動。國小英語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小生的學習會更加主動,學習效果會更加明顯。三是國小英語教師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過程中,一定要滿足國小生英語學習的需要。

尊重個體差異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十分重要。尊重個體差異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要認識到我們的學生是有差異的,另一層含義是我們應該做到針對不同差異的孩子進行教學,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所獲

評價是一種教學方法,一種教學手段,一種學生成長的記錄。首先,教師可以用語言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如恰當地運用好:good!goodjob!t!welldone!you’’reagoodgirl.其實,教師只要真心真意地尊重學生,就會想出各種各樣生動的、表揚式的、激勵性的語言來鼓勵學生。這些讚揚的話使國小生精神振奮,信心倍增;其次,教師還可以用體態語言對國小生進行表揚和評價。如國小生英語説得好,教師就鼓掌祝賀;國小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正確時,教師就豎起大拇指讚賞;對認真聽課的學生,教師微笑讚許。對錶現好的小組,教師進行加星等,更好地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學生的知識結構在不斷更新,駕馭英語的能力在不斷提高,掌握的詞彙在不斷擴充,社會對英語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只有通過對新教材的學習,迎接新理念新考驗新挑戰,大膽運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課堂實踐中,努力落實新課標,善於鑽研,才能駕馭教材,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

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9篇 踐行課程標準,收穫滿滿 第2張

第2篇

有的學生談到英語學習有一種共同的感覺,按照他們自己的話説:高中英語難度相對增大,成績下降。考題靈活,很難找到規律。九年級的學習方法和複習方法不很適應高中,國中時念唸書就會有長進,而在高中多做題也未必帶來明顯效果。總之,同學們在學習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種不適應。

九年級複習階段的學習表現出應試教育的典型特徵:與考試相關的就學,不相關的就不學,而哪些考,哪些不考老師們心中都有一本賬,國中三年所學的內容完全可以濃縮為一張紙,這點東西不斷地反覆,直到老師和學生對會考都胸中有數,即使有的學生兩年沒努力學,在最後一年只要拼點命,聽老師的話,成績也不致太差。老師在考試前都講一些應付考試的枴棍,有的學生英語能力不高,掌握的詞彙也有限,但只要懂得怎樣使用枴棍,拿70%到80%的基礎分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就使學生在國中考試容易得高分。然而高分並不等於高能力,分數與能力這對被高分數掩蓋的假象在高中就被揭開了。

學生會注意到高中的試題結構較之國中試題而言變化很大。穩穩得分的題少了,題多了,而丟的分又非輕易可得回。這是因為高中的英語學習與測試重點從國中的基礎知識向語言能力轉移,更重視綜合的語言知識與能力的運用。如;基礎語法題量相對減少,閲讀量及其分數比重增加,筆頭表達能力的測試力度加大。而這些絕不是單純靠枴棍所能應付得了的,高分必須建立在紮實的語言知識與能力的日積月累上。盲目學習的想法或國中時平日裏懈怠的態度,考試前臨陣磨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説國中像盆中摸鵝卵石的話,那麼高中階段的學習則更像海里摸貝殼,需要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以及更巧妙的方法。

體會初、高中英語學習的變化,也就自然懂得了為什麼國中的學習方法不能完全適應高中的原因,由於高中學習環境的重新組合及多樣化,老師在課堂上的工作更富於指導性,學生的學習更趨於個體化,學習方法也就應該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不斷地加以調整。空懷一份抱負而無切實可行的計劃,只能使初、高中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

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目標分為第一級目標和第二級目標。高中兩年要求達到第一級目標,高中三年(文、理科選修)要求達到第二級目標。

1. 能聽懂教學大綱詞彙表(1、2)中不帶*號的詞彙和短語。

2. 能聽懂課堂用語和教師用學生所學過的簡單英語對新詞語意義的解釋。

3. 能聽懂教師用所學過的英語簡要敍述已學課文內容,以及圍繞課文內容提出的問題。

4. 能聽懂對方在學生所學過的語言範圍內,用略慢的語速談有關日常生活的內容,有時需要對方重複。

5. 能基本聽懂沒有生詞、題材熟悉、內容簡單的語段,語速為每分鐘110個詞。聽三遍能瞭解其中主要的內容,理解正確率達到70%。

2. 能夠用《日常交際用語》表中的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談話。

3. 經過準備,能夠用簡單的語句介紹本人、家庭、班級和學校等基本情況。能基本表達主要意思。

2. 能借助詞典讀懂難度略低於所學語言的材料,生詞率不超過3%。

3. 能以每分鐘40-50個詞的速度,閲讀生詞率不超過3%的有關人物傳記、故事、記敍文、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科普小品等內容的材料,能夠基本把握中心思想和主要事實。理解正確率達到70%。

4. 能讀懂簡單的應用文,如信件、請柬、通知、便條和常見標誌等。

5. 能把握所讀材料的主要邏輯線索、時間和空間的順序。

1. 具有良好的書寫習慣。能用書寫體熟練而清楚地書寫,要求書寫格式、連筆、詞距、標點正確。

3. 能聽寫沒有生詞的句子和內容簡單的語段,語速為每分鐘100-110個詞。第一遍只聽不寫,第二遍邊聽邊寫,第三遍檢查。書寫速度為每分鐘12個詞。

4. 能運用所學過的詞彙、習慣用語和句型造簡單的句子,無嚴重的拼寫和語法錯誤。

5. 能根據提示,仿照所學過的題材在30分鐘內寫60-80個詞的簡單書信和短文等。意思表達清楚,基本語法和常用句型無嚴重錯誤。

3. 在各種口頭練習和口頭表達中,語音、語調基本正確。

1. 在國中掌握600個詞的基礎上,再掌握500個詞和一定數量的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要求能在口語及書寫中運用。此外,還要學習500個左右單詞和一定數量的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只要求在語段或語篇中理解其意義。

2. 能結合單詞的發音和基本的拼讀規則拼寫和記憶單詞。

3. 能根據所學的構詞法在上下文中理解派生詞和合成詞的詞義。

第3篇

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通過本次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我更進一步理解了數學的內在價值,只有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行為,正確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 價值觀的關係,才能體驗數學的價值;只有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現實生活相聯繫,才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只有教學資源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數學就在身邊,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昇華,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自主學習具有幾方面的特徵,對國小生來説,最重要的是學習過程,學生能從學習內容入手、在教學中堅持兩個原則、即學生能自己説出來的,教師不引導;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課堂上教師將方法交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如二年級的乘、除法計算中,都是先出現學生熟悉的、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的場景,提出數學問題,接着組織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經驗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組織相互間的交流找到算法,然後出現類似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談出自己的觀點後,並作出自己的解釋,教師再進行點撥。這樣,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學習過程,學生充滿成就感,有了信心,這一切又激發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

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例如,計算教學應注意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繫,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計算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我們可以讓學生估計一下,哪個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齡?(①500分;②500周;③500時;④500月)學生可能會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猜測。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測是準確的或比較準確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將會進行必要的計算,從而體會計算的必要性。又如,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徵,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觀察講台上的物體,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這個物體,體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的變化,並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也可讓學生根據下面的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示意圖:假設科技館在學校的正東方向500米處,小紅家在學校北偏西60°方向300米處,醫院在學校正南方向1000米處,汽車站在校南偏西30°方向400米處。學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在方格紙上確定適當的單位距離,標出相對位置後,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例在下面的橫線上填數,使這列數具有某種規律,並説明有怎樣的規律。2/5,1/5,( ),1/20,( )

教師首先應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隱含的規律,並在全班進行交流,因為在這之前還沒有學習分數除法,學生很難得到前一個數除以2得到後一個數.

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如,一本書12元,全班48人,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教學中應充分鼓勵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認為500元左右;也可以12×50=600,不到600元;還可以是10×48=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師應該為他們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教學小數加法4。58+3。2時,可讓學生先估算結果應接近幾(8),再讓學生獨立計算,得出小數加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法時,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探求計算結果,而不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豎式筆算的法則和算理,限制學生的思維。在學生獨立思考解決這個計算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解法,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靈活性,並比較不同方法的特點,在保證每個學生基本運算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有的學生可能會掌握多種不同的方法,並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解題思路。

以前的數學教師總是給人們一種沉悶古板的形象,因為以前的數學教師總是給予學生無窮無盡的練習題和單調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師的工作也僅僅是在抄教案、上課、改作業之間循環重複。新課程中提到,教師應該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國小數學教師拓寬眼界,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時,也將視角深入到豐富多 彩的現實生活中去。數學老師除了改善教學的形式之外,還不斷嘗試改進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以往的數學教師是教學中的權威者,將一個個定理公式灌輸到學生的腦 海中。而新課程中強調要讓教師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老師指引學生去探究數學規律,在學生的小組合作和討論交流中,與學生平等對話。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學生所學到的數學不再是機械的、沉悶的,而是有用的、有趣的數學。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只是表態性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教材,開發和利用校內外一切有 利於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作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個性化,不搞填平補充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 算法多樣化是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某一種題目,只要求筆算,另一種題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算法的。

在與課改同行的道路上,我深知任重而道遠,但是教學改革引發我們深思,使我們蜕變,為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也引領我走進新的天地。總之在數學課堂中,我要想方設法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其主體能力,儘可能的為學生創造一種自由和民主的氛圍,儘可能的增加學生髮展思想和方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的表達 自己的思維,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觀點,表現自己的慾望,使他們各自的潛能最大限度的釋放出來。

第4篇

2月19日我參加了由蘭山區組織的教材培訓活動,聽了王豔芝老師的講解。讓我對一年級人教版新教材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讓我懂得了怎麼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談談幾點我的學習體會。

本冊教科書以專題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共設8個專題,分為8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護環境,快樂的夏天,動腦筋想辦法,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我們都有好品質,有趣的自然界。這8個專題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藴含教育價值,把知識與能力、方法與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融為一體。

每組包括1課識字、4、5篇課文和1個語文園地。各部分相互聯繫,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課文34篇,有2篇連環畫形式的課文(不注拼音);選讀課文5篇,內容豐富多彩。識字課形式多樣,包括詞語、三字經、對對子、詩歌、謎語、諺語等形式。語文園地面貌一新,包括四個欄目:我的發現──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掌握學習方法,主要是識字的方法;日積月累──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優秀段篇;口語交際──與專題聯繫,在雙向交流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展示台──給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所得,特別是課外學習所得的舞台。

本冊教材中漢字的編排,繼續實行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原則。全冊要求認識550個常用字,會寫250個認識的字。要求認識的字和要求會寫的字,分別在課後的練習裏標明。此外,在語文園地裏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認識的字。書後的生字表(一)列出了全冊要求認識的字,生字表(二)列出了全冊要求會寫的字。

首先,要想讓學生愛上語文,就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朱熹説: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學習內驅力,是學好語文的誘因。教師要不斷修煉自己的教學語言,使它準確、精煉、優美。優美的語言能給學生美的感受、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有相聲般的幽默、小説般的具體形象、詩歌朗誦般的激情,通過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給學生以詩情畫意般的享受,給學生以美的薰陶。久而久之,學生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就會越來越喜歡語文了。

其次,引領學生多進行課外閲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通過反覆朗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對低年級來説更應該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和體驗逐步培養學生閲讀的興趣,從而喜歡閲讀,主動閲讀。與此同時還要教導學生注意閲讀時的心理衞生和用眼衞生。

在這方面,教師要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多讀書,讀好書,遇見美文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朗讀,也可以將自己讀過的好書向學生推薦,與學生交流讀書心得。要在班級中營造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學生置身其中與我們一起品味書香。隨着的閲讀量的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一定會越來越豐富,語感也就更強了。

最後,王老師還跟我們講解怎麼才讓語文教學更有效。 讓我懂得了,真實、樸實、紮實、厚實的課才是一節好的課。通過這次的培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在漫長的教學路途中我會更加的去完善教學工作。

第5篇

隨着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新的課程目標、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在我們音樂教學中,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等的教學理念,讓我們音樂教師在這輪改革的大潮中獲得了新的感受與收穫,學生的音樂審美、興趣等方面較前有了較大的改觀,我校的音樂教學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本學期的音樂教學中,經過音樂新課標的不斷學習,我也在不斷的探索與成長……

在開學伊始,我用課餘時間及教研活動時間,認真學習了《音樂課程標準》、《走進新課程》、《中國小音樂教育》、以及《改進中國小音樂課堂教學的幾點意見》等書籍,個人學習和集體學習相結合,邊學習、邊討論、邊交流,深刻地領會和準確把握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面臨的問題,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重新認識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所扮演的角色,以科學的態度,足夠的信心和魄力,促使自身創造力的解放,和新課程共同成長。

1、用豐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態帶領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體驗

音樂新課標指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在孩子們眼中,音樂老師是愉快的代名詞,是他們的歡樂天使,教師的言行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倘若,他們的歡樂天使在心理上一旦出現不健康因素,並由此影響到教學行為中,這勢必會對孩子們造成極大的傷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是伴隨着情感的互動。讓學生們有一個愉快的心情,讓他們每天都能健康地成長,應該是我們教師情感上的最大滿足。所以,我不斷地在加強修養,注意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學會把握自己情緒,着力提高調節和控制整個課堂環境的能力,使學生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現代社會生活中,伴隨着大量音樂現象,諸如,禮儀音樂、實用音樂、背景音樂同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瞭解音樂與生活的關係,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伴隨終生,提高生活質量。在設計具體音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從自身音樂經驗出發,緊密聯繫社會生活及音樂現象,主動去探索、思考音樂與人生的關係,使音樂學習成為一項生動、具體、藝術化的生活體驗。比如:在低年級的音樂課上,我讓學生模擬馬蹄、鬧鐘、火車、青蛙等等的節奏;給高年級的學生欣賞flash作品,要學生評價和修改裏面的音樂音效,讓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一切音樂現象。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去親身體驗到音樂和生活不可分隔的關係,享受到音樂的樂趣,得到美的享受。

在教學中適當地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秀作品,會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識別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師聲情並茂的範唱,則可撥動學生心靈的琴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還可促使他們品味歌曲藴含的深刻思想內涵;根據歌詞的意思讓學生自編手語操,更能加深對歌曲的理解……這樣,寓思想教育於音樂教學之中,通過音樂藝術形象、音樂的內在感情感染學生,心靈美的花朵,就會在他們心中悄然開放。新人教版音樂第九冊中有一首歌曲《雨花石》,這首歌曲的音區比較高,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有難度的,尤其是對變聲中的男同學。在學習之前,我首先深入解讀了教學目標,先通過朗誦歌詞讓他們領悟歌詞中所讚美的雨花石的精神所在,小聲學會歌曲之後,再讓學生自己按照歌詞編手語操,選擇學生自編動作中最優美最合適的作為大家的統一動作,在唱歌的過程中,並不強調學生的歌唱要多到位,但是在做手語操的過程中,學生卻更加理解雨花石那種甘於寂寞、無私奉獻的精神。

音符、樂句組成的旋律所表達的感情即音樂語言。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通過聽、唱、欣賞等方法,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使其能逐步理解音樂語言。即一首樂曲,不需老師講解分析,只聽一遍或幾遍就能把握它的情緒,掌握其情感基調,能説出它是優美的或是激昂的,是歡快跳躍的或是緩慢抒情的。低年級的小朋友詞彙較貧乏,不能用語言準確表達其情感,可通過形體表演來表現其對音樂語言的理解。如:彈奏一段節奏較快有跳躍感的樂曲,讓學生聽後表演,一位小朋友背起書包,蹦蹦跳跳向講台走來。再彈一段進行曲,讓學生表演,他也學着解放軍的樣子走起正步來了。

一堂成功的音樂課,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薰陶,帶領着學生愉悦地進入音樂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僅可培養他們對音樂的鑑賞力及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審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與創造美,塑造美的心靈,培養美的人格,讓學生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

總而言之,新課改彷如一把鑰匙打開一把堅鎖。新課程恰如一陣春風,正應了那句古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我沐浴着音樂新課標的春風,定會邁向音樂教育成功的彼岸。

第6篇

我們學校組織開展了學習《新課程標準》的活動,通過學習,我受益匪淺。我們作為一線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要當學生的良師更要當好學生的益友,瞭解自己的學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真正做到讓學生輕鬆學語文。把學生培養成為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的新型人才。下面我就談下我的感受: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需要創造和諧愉快的師生關係,教師要從以往傳統的傳授者變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與學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翠鳥》一課的教學中,教學重點是理解翠鳥捉魚的高超技巧。按照以往的教學思路,教師都是將課文中的重點難點直接告訴學生,但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你從哪個角度感悟到翠鳥捉魚的高超技術?”這個問題有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分析翠鳥捉魚的高超技能,為學生的思考指明瞭方向。這樣既幫助學生尋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給了學生一個自己思考尋找正確答案的機會,鍛鍊了學生獨立思考、總結概括的能力,同時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們能自然而然地發揮想象。因此,採用引導的教學方法,還能增加課堂樂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學經驗時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對發達的今天,這一思想仍然是一條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學生的個性、特長和不足,對待不同類型的學生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方法。第二是學會傾聽,給學生表達自己的空間,從中發現問題並學會解決問題。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考和質疑往往是緊密相連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例如,在講解《誠實的孩子》一文時,有個學生突然發問:“為什麼姑媽問花瓶是誰打碎的時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歎號,而列寧的是句號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教師可以做個試驗,拿着撕破的本問一個同學:“是你撕破的?”學會不假思索地説:“不是我!”此刻,學生明白了課文中的感歎號的特殊作用,就是為了加重語氣以表示意思的肯定,而列寧的回答後面用的是句號,説明了列寧的話是謊言。學生通過這樣的分析,感悟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於是就會積極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所以説在教學中,教師鼓勵質疑,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生年紀雖小,但是同樣有着強烈的自尊,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們會小心翼翼維護自己的驕傲。對於國小生來説,有時教師的一句話會讓他們放棄一種興趣,也會激發他們一種潛能,改變他們的性格。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語言的運用。曾經有位教師讓學生用“因為”和“所以”造句,有個小男孩積極地舉起小手,回答道:“因為媽媽讓我放學後寫作業不讓我出去玩,所以我很不高興。”從句子上來説,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學生的認識有些偏差,所以老師不高興地批評了他,然後很不客氣地讓那個孩子坐下。從這以後,這個孩子不僅再也沒有自己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而且再也不喜歡主動參加任何活動,性格都變內向了,因為他的積極主動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鼓勵,並且自尊收到了傷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給予學生應有的鼓勵,在學生出現偏差的地方給予耐心的引導,使他們改正自己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保持孩子應有的活力。

如何調動學生上課時的積極性,這是廣大一線教師一直積極探索的問題,對於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學生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有讓他們的情緒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會使他們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課堂中去,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這就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其中讓學生畫出文中景象和讓學生表演出文中故事情節都是非常不錯的方法,學生在積極將準備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就會增加對課文的精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且學生們能夠在色彩或表演中收穫意外的快樂,使語文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充實,讓學生輕輕鬆鬆學習,開開心心收穫,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改革是教育領域上的一場春風,它必將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契機與希望。相信通過廣大語文教師的積極努力,語文教學必將欣欣向榮,展示新的活力,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第7篇

在本次學習中,對語文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深的認識,教學如同做人,都是一門藝術,想做得更好,要不斷學習、反思、和總結。充分體現了尊重學生的發展,在民族精神上對學生的教育尤為重要,從情感價值觀中對學生有了更深的要求,也對教師在語文教學生提出了教育方向,在總目標中對學習過程的對個人的愛國精神的培養和了解國家的目標有了更重的講解,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吸取民族精華。課文中內容不懂地方提出自己的質疑,學生是課堂的發言者,而不是教師在講台上講解和質疑,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資源的整合,運用了許多的電教手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相輔相成。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鑽研教材,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的基礎。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是語文教育得以有效進行的基本前提。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難點和亮點。學習方式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及其關係,而且涉及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努力建設開發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針對以往語文課程的封閉和缺少活力而言的,它要求語文課程必須突破“三中心”即“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框框。在識字中要求了學生正確拼讀,糾正地方言的教學出發點,“精要、好懂、有用”這六個字一直被奉為語文知識教學的“六字箴言”。這六個字對語文教師是一個考驗能力水平的測試,是對語文知識教學方法提出的要求——情景化、動態化。靜態用來回答事物“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動態用來回答“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對語文學科學習有了指定的框架,

讓我又一次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自己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讓我在語文教學方面又有了新的體會和收穫。

第8篇

8月27日這天,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培訓,更加深了我對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培訓學習,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方法進行了反思,對於語文新課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認識,現就些許體會總結如下:

學習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這將能更好的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落到實處。

通過學習,我深刻的認識到我們國小老師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終生受用的語文能力。

教學中,我們應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生成點。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感情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既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還要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究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閲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閲讀、探究性閲讀、創造性閲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咋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通過培訓,我開闊了視野,學習了很多的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從思想上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這必將為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做一個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使自己具有所教學知識方面的前瞻性,這樣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發現型、發明型、創造型、創新型”的學生。

第9篇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風吹遍了全國中國小校。我校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新課標培訓,在這過程中我學習到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在假期中我結合着自己所教學科,進一步學習了《英語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我得知:

?英語課程標準》與其它17種課程標準大體一致,由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附錄等五個部分組成。在前言部分,它根據《綱要》的精神,結合我國英語課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六條基本理念。它們是:①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②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③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④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⑤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⑥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這是全新的教學理念,它們既是我們制定課程標準的理論依據,也是指導我們實施英語課程標準的準則。

具體來説新課標有以下特點,應運用到教學中,使英語教學中滲透新課標的理念:

一、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中、國小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強化祖國意識,開拓國際視野,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將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而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整合發展的基礎之上的。這一目標的確定,將英語課程從僅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提高到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既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格,從而為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分級課程體系,保證課程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英語課程標準》從國小三年級至高中畢業整體設計英語課程,將英語課程的目標按能力水平設計為九個級別。級別的設定既與年級有一定的聯繫,又不完全等同於各個年級。同時,《英語課程標準》還指出,考慮到我國各地區教育的條件和發展的不平衡,根據國家課程三級管理的有關政策的規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或降低相應學段英語課程的目標要求。分級的設定,對中國小各年級的教學目標、教學評價和教材編寫提供了指導,也為課程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提供了依據和條件。

三、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

?英語課程標準》以描述學生能做什麼為主線,強調學生要能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言學習要從語法講解中和單詞的死記硬背中解脱出來,要通過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形成語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發現和歸納等方式,掌握語言的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通過交流與合作發展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四、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思想,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

為落實各項能力目標,《英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實踐性強、具有明確任務的任務型學習方式,使學生帶着明確的任務目標,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任務型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策略,培養合作精神,增進對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思維和想象能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的發展,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繫。《英語課程標準》還強調指出,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考

慮當地的條件以及學生的需要,積極和有創造性地探索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五、注重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建立了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課程評價體系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評價應有益於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利於學生髮展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注重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力求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應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習結果。為了全面、公正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僅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還要保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提倡學生、同伴、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

?英語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於英語課程來説,語言環境的創設,語言運用的真實性和語言材料是否豐富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力保證。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技術的開發為英語學習創造了新的教與學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間。

在我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充分運用新課標中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滲透新課標的理念,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