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科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5篇 《走進科學新課程標準, 改變教育未來的心得體會》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1W

新一輪科學新課程標準的發佈,為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注入了新動力和新活力。該標準強調學生主體地學習和實踐,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精神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素養提出了挑戰和提升。在實踐中,教師需要不斷思考創新,尋找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

科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5篇 《走進科學新課程標準, 改變教育未來的心得體會》

第1篇

國小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繫的課程

面向全體學生,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採用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和科學素養形成的評價體系

依據國小科學課程性質和理念,本課程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總目標,並且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分目標,從而構成國小階段科學學習需要達成的基本要求。

科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在本標準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統呈現。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主要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選取了21個主要概念,要求學生認識或理解。由於學生建構這21個主要概念需要經過不同的學習進展過程,標準中進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124個比較小的、和實際生活聯繫較緊密的概念,稱之為分解概念。

國小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物質: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結構和功能,物質的特性取決於它的結構和成分可以按不同特性對物質進行分類和分離物質可以以不同形態存在,但是物質不會消失

能量: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間可以轉換並保持總量的不變能量可以通過物質以不同的形式傳遞能量是維持我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我們需要儘可能地避免浪費能源,並把能量保持在人類可用的形式上

力的作用和運動:物體總以不同形式在運動運動表現為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力作用於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產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生命的主要特徵: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生物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適應環境以維持生存生物有生命週期,有生有死,通過遺傳延續後代

生物的分類和生物多樣性:動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給養分植物能自養,還能提供人和動物生存需要的氧氣和養分微生物一般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生物進化過程形成了生物多樣性

人類:人類是進化的產物人與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一個具有高級功能的腦,有語言、思想、複雜情感和意志

地球與太陽系:太陽系只是宇宙中很小很小的部分,太陽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規律運動,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自轉並圍繞太陽運動,因此形成了晝夜和季節

自然環境保:地球以及圍繞地球形成的獨特圈層構造,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提供了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必須注意保護自然環境

設計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一種生產實踐活動。自從人類學會了勞動,學會製造和使用工具,就開始學會了設計。自此以後,人類設計和製造了石器,設計建造了房屋,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設計並製造了種種衣食住行的物質產品。自古至今,人類一切文明都是設計的產物。技術則是人類為實現社會需要,解決實用問題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總和。它會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和倫理產生影響。

設計與技術部分是為了讓學生初步瞭解設計與技術領域的基本概念,並運用於簡單的科學實踐。知道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和儀器都是設計的產物,利用這些工具和儀器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世界並進行新的設計;知道為了實現不同的功能需要設計和使用不同的工具以及設計不同的結構。通過對設計與技術領域的學習,初步學會綜合知識和經驗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製作,提高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在國小階段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希望學生在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瞭解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科學教師必須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科學中認為每一種自然現象都存在着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規律;科學家通過觀察、實驗、邏輯推理和創造性想象來獲取當時認為最正確的解釋――科學知識。然而,在尋求因果關係時並不存在單一的科學方法,科學研究永遠不會終止,科學總是在不斷修正中進步。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設備和手段來進行觀察和測量,以獲取實證;即使是得到同樣精確的數據,科學家運用邏輯思維也會建立不同的模型,並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科學家需要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交流,接受同行評議和實踐檢驗,形成共識。

科學探究並不是一個固定模式的順序過程,而是一個能動的、多樣的、多層面的、循環發展的過程。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五個重要的要素。

科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5篇 《走進科學新課程標準, 改變教育未來的心得體會》 第2張

第2篇

有幸聆聽了奔牛實小的潘老師解讀20xx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感覺受益匪淺。新出台的《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比原課標,其改動比較明顯。感覺當今語文教學更加註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個性發展和語文的薰陶作用,而非一味強調語文知識結構的完成性和系統性,這對於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來講,無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簡單談談自己的想法。

(1)體會: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聽説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閲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2)領悟: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3)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4)反思:在教學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除此之外,對閲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閲讀、自主閲讀、探究性閲讀、創造性閲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衷心期盼在實施新課標的教學中自己能再次變成一個“新”老師,接受新挑戰!

第3篇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不僅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做為一名教師,必須象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營養:學習科學的教育思想,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擁有淵博的學識,掌握令人佩服的教學藝術,培養較強的人格魅力,具備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讓自身專業發展的過程,成為一個持續學習、深刻理解數學學科知識的過程;成為一個數學教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成為一個數學教育觀念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成為一個數學教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一、通過培訓,促進了自身專業的發展。

通過培訓,我深刻地認識到,做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充電學習,努力具備豐富的知識內涵,紮實的數學專業知識。努力擁有寬厚的教學文化,瞭解學科的核心知識,從教材、教參、課程標準中去觸摸新課改的靈魂,準確把握教學的尺度,體會其中藴涵着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等。

二、通過培訓,對新課標的理念與變化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和較全面的認識。

在新課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已不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協作、創新、探究、合作、希看、未來這些滾燙的字眼牢牢聯繫在一起,所以,在新課標下,平等對話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探究發展是課堂教學的精髓,

三、通過培訓,感受到學習模式的多元化。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正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把學習到的有關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文字,感知知識,從中感到學習知識的快樂,並深深體會到知識與現時生活的緊密聯繫。

第4篇

今年,我參加了國小語文教師置換脱產培訓,深感受益匪淺。面對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課程改革、日益複雜的學生髮展變化,很多時候讓我們覺得有些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無所適從。而此次國小語文教師置換脱產培訓班的學習,猶如幫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對我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這是一次收穫豐厚的學習。

在此次國小語文專題培訓中,教師認真詳細地給全體語文教師分年段解讀了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修訂,修訂後的課程標準跟原來的實驗稿有哪些區別,從課程理念的調整、教學目標的升和降、教學建議等方面進行了明確具體地闡述,為我們指明瞭今後閲讀教學的方向。

他們把課程標準理念與具體課例以及自己豐富的從教經歷相結合,生動幽默、深入淺出地講述了閲讀教學該怎樣從學生這一學習主體出發進行教學,如何正確有效地在日常教學中地把握好教學目標的階段性;閲讀教學如何根據各年段的學生特點找準起點,抓住重點,更深刻把握年段目標。具體全面的解析了各年段目標,總的概括為低年級學段目標:字識得鞏固、寫得端正;能正確朗讀;在背誦中積累詞句;敢於説、樂於寫。中年級學段目標是:進一步加強識字能力,加強朗讀學習;繼續加強詞句訓練,加強段的訓練,向篇過渡;多讀書、重積累;自由表達;有內容、有真情;在口語交際中要聽懂、説得通。高年級學段目標是有較強識字學詞能力,把字寫美觀;會朗讀、默讀、略讀、瀏覽;在詞段練習基礎上加強篇的訓練;會寫記事作文、想象作文、應用文等等。

強調國小語文課本不是全部的教學內容,學生閲讀數量要增加,多閲讀經典書籍。我們語文教師要學會藉助課文這個例子進行語文能力訓練,從課文提供的語文材料出發找準三個點:即語言訓練點、能力培養點、方法習得點,抓好國小生閲讀和積累,進行有效的口語交際訓練和作文教學,激勵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知識,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我非常清楚“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我也始終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條,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課堂教學能力。沒有深厚的積澱,沒有長期的浸沉,何來“腹有詩書氣自華”,此次培訓,也讓我們意識到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是永不枯竭的河海,只有廣闊的知識,飽滿的激情,橫溢的才華,才能澆灌祖國未來鮮豔的花朵。我將用我的所學指導我的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的天地裏開出美麗之花。

第5篇

近期,認真的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新課標要求教育必須培養有創造精神、有個性的人,那麼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呢?

首先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其次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認知活動。它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大量的感性認識都是通過觀察獲得的。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應把科學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機會。鼓勵、引導他們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動參與到知識形式的過程中去,使他們不僅僅看到了結論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結論形成的來龍去脈。

還有要讓學生勤動手,發揮主體作用。針對國小生好奇心強,什麼事總想理明白,做什麼都想親自試試的特點,教師要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達到手腦並用的效果。因此科學課中一些實驗和觀察材料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準備,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和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發現,同時教師也不失時機地給予點拔、引導和鼓勵,就會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總之,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由地、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這是我讀了新課標的最大感受。

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是這場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我首先認識到自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確新課程的內容和基本框架,瞭解教材的編寫思路,對新課標有更深的理解。我在這種方式的指導下,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深入把握科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照自身的實際情況,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靈活的、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積極探索、刻苦鑽研、開拓科學課程改革的新局面。

教師要注意利用種種方法向學生展示科學的奧祕,使學生產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在探求大自然奧祕的過程中閃耀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我在教學《比較水的多少》一課,先讓學生設計出各種方案,比如説用秤稱、用小杯一杯一杯的量、用尺子量等。設計出方案後教師發給學生器材,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進行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去、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有的為取得成功而興奮不已,也有為失敗而不知所措,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後,最後認識到量液體方便又準確的儀器量筒。他們帶着濃厚的興趣去鑽研更深奧的科學問題。新課程《標準》指出:“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經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知識,而且在過程,方法、感情、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都得到了發展,真正體現了 “ 重過程,輕結果”的理念。

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造獨立的思考情景,讓他們體會創造、發現的自豪和愉悦。教師應該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觀察、試驗、測量、記錄、統計,讓他們去進行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去發現新知。教師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做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應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計劃,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的認識:“教育是科學,但更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