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鄭人買履》教案8篇 "探究古代商業文化:《鄭人買履》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6W

《鄭人買履》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講述了鄭人為了省錢買了便宜的鞋子,結果鞋子損壞後反而花費更多的錢修理。這個故事讓我們瞭解到節約應該在明智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為了省錢而犯傻。以下是針對該故事的一份教案。

《鄭人買履》教案8篇

第1篇

1、初步瞭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瞭解課文中寓言所藴含的道理,能説出自己的理解,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能借助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以朗讀法為主,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悟,在領悟中昇華感情;

3、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樂於創造的心理品質。

1、瞭解課文中寓言所藴含的道理,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課前蒐集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

2、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在短小的故事裏寓寄較深的道理,以進行勸喻或諷刺;常用比喻、象徵、誇張、擬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點:語言簡潔、凝練

1、韓非:戰國後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韓國貴族。曾與李斯一起受學於荀子。因見韓國日益削弱,上書韓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國強兵,韓王不聽,退而著書十萬餘言。書傳至秦國,秦王大為賞識,於是發兵攻韓,迫使韓國送韓非入秦,入秦後,因李斯等人陷害,韓非被拘入獄,後被李斯毒死於獄中。

2、《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韓非子》是戰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履(lǚ)遂(suì)寧(nìng)度(duó量長短dù量好的尺碼)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欲買履(的)鄭人。

(2)寧信度,無自信也。倒裝句,實際上為:“寧信度,無信自也。”

1、文章言簡意賅,下面就請同桌合作,根據課後的註釋,自己試着翻譯課文,並試着複述。

2、找同學複述課文,注意應根據故事的發展進行復述,不要求跟課文完全一致。

1、閲讀這則寓意,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你怎樣看待“鄭國人”,怎樣看待“鄭人買履”。

(1)從鄭人相信尺碼的角度來看,其寓意在於告誡人們做人做事應從實際出發,不應固守習慣、墨守成規。

(2)從鄭人返家取尺碼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為遇事不可太機械,而應隨機應變,靈活機動地處理各種變化的問題。

一、複習上課學習的內容,齊背《鄭人買履》。並導入新課。

1、呂不韋,秦莊襄王及秦王嬴政時,為丞相,封文信侯,門下有賓客三千。

2、《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戰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的門客編寫的一部書,是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語言精練,《史記呂不韋列傳》説,書寫成後,“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後人用“一字千金”來形容文辭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導閲讀,讀準字音。

1、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後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劍之所從墜。(1)是,指示代詞,這兒。(2)所……者,……的地方(3)所從墜,(劍)墜落的地方。意思是:這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墜”寫出楚人的慌亂,“遽”寫出楚人反應速度之快,“入”“求”又寫出其行為的愚蠢。

5、寫法評析:對比、反問揭其錯誤實質。結尾“舟行”與“劍止”對比,指出“求劍若此”不僅找不到劍,而且太糊塗了。看來不應靜止地看問題。

1、你有什麼辦法找到這把劍?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諷刺了那些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

《鄭人買履》教案8篇

第2篇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繫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引發思考。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教育學生做事不能過分拘泥於形式,要注重實際。

除了繼續瞭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難點。

1、同學們,你們喜歡什麼樣的鞋?那父母領你們去買鞋時,你們都怎樣去選擇適合自己腳的鞋呢?春秋時期的鄭國有一個想買鞋的人與你們做法可不一樣,想知道他是怎麼做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一個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你們學習哪些寓言故事?你又從中明白什麼道理?

3、每則寓言故事都藴含着深刻的含義,那這則《鄭人買履》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相信大家在這節課一定會找到答案。

2、學生練習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寧信度無自信也”這幾句中“度”的讀音)

3、再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在讀“何不試之以足?”一句時,想象一下賣鞋的人現在心情怎樣?應該怎樣讀?在讀“寧信度無自信也”一句時,買鞋的.人覺得自己的做法怎樣?應該怎樣讀?師生對讀)

1、同桌倆對照課後註釋,一句一句地看、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説。

2、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在檢查“寧信度無自信也”一句時,多讓幾個學生交流)

3、出示以下句子,看看“之”字在不同的句中意思有沒有變?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多動腦筋,不能照搬現成的經驗,避免出現鄭人買履這樣的錯誤。

第3篇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並用來指導現實生活。

1,《鄭人買履》選自《 》,作者 ,是我國 時期著名的 家, 家學説集大成者 。

3,找出最能反映鄭人思想性格的語句,你認為鄭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我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不少於3個),説説其中任一個的寓意。

1.《刻舟求劍》選自 ,亦稱 ,是 (時間)秦相 組織編寫的 集。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

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②古今異義。③一詞多義。④通假。⑤詞類活用。2.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①補充省略的部分。②調整語序。③適當增減。

3,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有什麼現實意義?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

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3、用“/”線畫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讀停頓。(每句一處停頓)

(3)是 吾 劍 之 所 從 墜 (4)從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4、下列句中“之”用法與其它不同的兩項是 ( )( )

e何不試之以足 f是吾劍之所從墜 g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註釋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病――勞累。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5、讀完寓言後,想想看,這個寓言説明了什麼道理?

北人①生不識菱②者,仕於南方。席上啖③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註釋】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陽光,盛產於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註釋:攘―竊取、偷盜。斯―那麼就應該的意思。道―個人的舉止言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2下列對加點字“之”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請損之

第4篇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稀奇古怪兩隻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卧在牀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2)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歸取之。

a、最能體現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裏?並反覆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説些什麼呢?

第5篇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並用以指導現實生活。

韓非:戰國末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

2、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在短小的故事裏寓寄較深的道理,以進行勸喻或諷刺;常用比喻、象徵、誇張、擬人等手法。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2、圈出你認為重要的字詞句,解決不了的問題記下來,等待全班討論。

學生齊讀(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1、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查閲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給予解答。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欲買履(的)鄭人。

(2)寧信度,無自信也倒裝句,實際上為:“寧信度,無信自也。”

2、結合《鄭人買履》中能反映那個買鞋的鄭人思想性格的語句,説一説你認為買鞋者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示例:《鄭人買履》中的買履者是一個十分死板,固執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後,用“至”、“忘”、“反”、“取”等動詞,勾畫了買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腳的愚態,當別人問他“何不試之以足”時,他“寧信度,無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理解文章寓意:諷刺那些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蠢人。(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褲,其妻問曰:“今何如?”夫曰:“象吾故。”妻子因毀新令如故。

(譯文)鄭縣人卜子,一次,讓妻子為他做條新套褲。妻子問:“這條套褲做成什麼樣式的呢?”卜子隨口回答説:“就照我那條舊的做吧。”

於是,妻子做好新套褲後,又按舊褲的樣子,把它弄得又髒又破,看看差不多了,這才交給丈夫。

第6篇

1、學會四個生字,理解語句意思,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不應拘泥守舊,要學會變通的道理。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學習小“金鑰匙”一邊讀一邊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初步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嘗試誦讀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對讀,趣味誦讀。

3、通過學習,感受文言魅力,學生對文言文有閲讀的興趣。

1、朗讀課文,學習小“金鑰匙”一邊讀一邊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初步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嘗試誦讀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對讀,趣味誦讀。

1、猜字揭題。(觀察課文插圖“履”。) 【板書“猜”】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 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子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説,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後人稱《韓非子》,現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

③全班合作跟讀。半句半句讀,古文——譯文。【板書“反覆誦讀”】

1、默讀思考。把難理解的地方標出來,並小組討論,試着解決。)

(2)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板書“且置履”。隨文了解“坐”——“座”】

(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賣一雙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時,忘記拿量好的尺碼。)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説:“我忘記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買成。)【板書“不得履”。隨文了解“反”——“返”。】

(4)曰:“寧信度,無自信也。”【板書“寧信度,無自信”】

(他説:“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討論:最終這個鄭國人沒有買到鞋,為什麼沒有買到?你覺得這個鄭人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你從中感悟到什麼?(做事不能過分拘泥於形式,要從實際出發。)【板書“從實際出發”】

可見這個人真是“固執至極”別人勸也聽不進去。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事例嗎?請聯繫實際加以説明。

看來文言文,用字不多,卻能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璣”。所以我們學習文言文課採用“猜、對照譯文、反覆誦讀”的方法。

2、擴寫。注意寫出當時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

學生讀不懂文言文主要原因是古文中有些字詞意思和現代文有所不同,所以掃清字詞障礙,是學習的基礎。在學生讀通全文的基礎上,我把課文中幾個有難點的字用課件出示,有一個句中出現兩次卻意思不同的字“置”,有通假字“坐”“反”,有多音字“度”,學生弄懂了這些關鍵字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就非常容易了。

教學過程中,重視了方法的引導。比如:在學習“置”時,我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古文中的意思,又相機出示了兩個現代使用的詞“置身事外、置辦傢俱”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理解他們的意思,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目的。另外,在學習課文伊始,我就讓學生首先回憶過去學習古文的方法,並要求他們使用這些方法自學課文,使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還掌握了方法,實現了“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

朗讀貫穿始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層次閲讀。首先是讓學生通讀課文,讀準字音;然後是標出停頓,讀出節奏;並在學文過程中,變換各種形式的讀,如:體會人物心情讀,分角色讀,譯文原文對照讀等。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中,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讀出古文的韻味。這樣層層推進,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也把“以讀為本” 落在實處。

課堂充滿樂趣。古文本來是比較枯燥的,如果逐字逐句理解課文,課就會感到乏味、單調。為了增加趣味性,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課件出示一段無聲的幻燈片,讓學生用課文中的原文配音。學生看着有趣的畫面,非常興奮,都積極踴躍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很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並不是讓學生按譯文複述,而是要求他們加上聯想和想象,再運用適當的動作和表情講一講這個故事。結果學生們學得是興趣盎然。

儘管精心備課,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足之處:

在剛開始上課時,我讓學生比較古文和現代文的不同之處,有學生説:“古文有詞語顛倒的現象。”我很高興地總結她的發言“這是語法規範不同。”在學習課文的最後,我提問“誰能告訴鄭人買鞋子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用腳去試。”“我們學了古文,這句話用古文怎樣説?”學生經過思考, 回答“試之以足。”這時,我忘記點出這是詞語倒置現象,還可以説成“以足試之。”這裏本來是可以讓學生對古文的詞語倒置現象加深印象的時候,我卻忽略了,下課後非常後悔。這不是課前的預設,所以課上出現新情況就沒有及時調整,還是課堂機智不夠,這還是以後需要“修煉”的地方。

第7篇

在“你變我變的”主題中,幼兒從身邊的事物中找變化的東西,圓圈可以變化成鍾、花朵、烏龜、小動物的頭等,一些廢舊的物品經過手的加工,可以變成許多有趣、新奇的東西,他們對自然界神奇的變化萌發了興趣。《神奇的小火車》充滿神奇、變化、詼諧的情節,讓孩子讀來有趣、有能引起他們的探究,因此本活動納入了這個主題。

——出示背景圖“小火車”,猜猜這是一列怎樣的火車。

——教師結合故事將角色“小核桃”演示插入火車,變出一隻“桃子”。

——原來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車,它會變魔術。還有許多乘客想上火車,他們上車前和下車後相比會有那些變化呢?讓我們來聽聽故事“神奇的小火車”。

——完整欣賞故事一遍。誰是小火車的第一位乘客?它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小桃核下車後會變成大桃子呢?你知道其中的祕密嗎?

——接着誰又上了車?它發生了什麼變化?下車的雞蛋為什麼會變成毛茸茸、濕漉漉的小雞呢?

——小青蟲們上了車,它又變成了什麼?(重點幫助幼兒理解青蟲變成蝴蝶的過程)

——小男孩上了車,走下一位大鬍子叔叔,他是誰呢?

——原來大鬍子叔叔是小男孩變的,他喜歡這樣變嗎?那可怎麼辦呢?

——這真是一輛神奇的小火車,它能讓許多“乘客”上車後發生變化。往前開能長大,往後開就還原。

在我們周圍許多東西都在變,有的變化很快、很明顯,而有的東西是漸漸地變化的。

——嗚。。。。。嗚!藍色的神奇的小火車又開動起來了。你想讓誰坐上小火車?小火車會把它變成什麼?

——鼓勵幼兒講講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漸變過程,如:月亮圓缺,花兒開放、種子發芽等。

4、延伸活動:鼓勵幼兒今後在生活中仔細尋找事物的變化,獲得更多的表現。

2、能圍繞“拜年”這個主題,嘗試仿編三句半並進行大膽表達。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體驗拜年帶來的樂趣。

?恭喜》的動畫,鑼鼓一副,三句半的'圖標、祝福的話漢字卡片。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動畫片,想看嗎?

師:好看嗎?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恭喜誰?恭喜什麼?(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新年快樂、眉開眼笑、中頭彩、樂開懷。)

(1)教師:我也喜歡歌曲裏“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恭喜恭喜”的祝福,(出示字卡)。

(2)你喜歡過年嗎?你是怎樣給人們祝福的?(學一學福娃祝福恭喜的樣子,並出示相應的字卡),引導幼兒分別説説什麼樣的祝福話可以對誰説?

3、出示三句半的圖標,初步感知三句半的形式美和韻律美。

(1)師:今天我帶來了一首《拜年》的三句半,你們想聽嗎?

如:新年到,新年到,敲鑼打鼓真熱鬧,我們大家上台來,拜年啦!你敲鑼呀我打鼓,來給爺爺拜個年,祝爺爺福如東海,恭喜恭喜!你敲鑼呀我打鼓,來給奶奶拜個年,祝奶奶壽比南山,恭喜恭喜!你敲鑼呀我打鼓,來給爸爸拜個年,祝爸爸工作順利!恭喜恭喜!你敲鑼呀我打鼓,來給媽媽拜個年,祝媽媽心想事成!恭喜恭喜!你敲鑼呀我打鼓,來給小朋友們拜個年,祝你們學習進步,恭喜恭喜!

(2)老師剛剛唸的是什麼?給誰拜年的,祝福什麼?你最喜歡老師唸的哪一句?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帶領幼兒念兩遍)

(3)你有什麼地方聽不懂的話?讓我們一起來幫助他。

(1)你們喜歡過年嗎?那麼你在過年的時候會給誰拜年、祝福什麼呢?請你來編一段拜年的三句半。

(2)根據幼兒的回答,在原來的圖標上粘上祝福的話。並讓幼兒集體來念一念。(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創編的三句半。)

師:剛剛有的小朋友很主動,能大膽地告訴大家自己編的三句半。今天我們班來許多老師,你想給她們拜年嗎?祝福老師什麼?現在,請你們把自己編的三句半念給她們聽一聽。

第8篇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繫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引發思考。

基礎知識: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做事不能過分拘泥於形式,要注重實際。

除了繼續瞭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難點。

課前活動: 背誦古詩、詞、文言文。進行南北對抗賽,講解規則。

1、上學期我們學過兩篇文言文,同學們還記得是什麼嗎? (《學弈》《兩小兒辨日》) 學了這兩篇文言文,你們有什麼收穫?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説,它不但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讓人能體味到其中的含蓄與幽默。

2、今天我們就要再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鄭人賣履》。 齊讀課題

1 課文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同學們再來讀一讀,把字音讀準,把握不準的標出來。 板書:讀準

2 學生自由讀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準的字的讀音。聽他讀的和你讀的有什麼不同? 指名讀正音(吾wú 寧nìng 度duó 度dù) 再指名讀 提示:有個字出現了3次,兩個讀音。你知道是什麼嗎?(度duó——量長短;度dù——尺碼)為什麼?(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時解決) 齊讀課文

1 過渡: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夠正確、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了,下面讓我們仔細地讀課文。同學們先想一想有什麼好的辦法,能讀懂了這個文言文的`小故事? 板書:讀懂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2 下面同學們就先自己運用這些方法學習學習,難理解的地方標出來,然後小組交流解決。

3 把你們小組有爭議的地方提出來,咱們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來發言時同學們要仔細地聽,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來給以補充、甚至談出你的不同的見解。 哪個小組在理解的時候解決了這個問題? 隨着學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點研究。 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1)何不試之以足?(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2)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賣一雙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時,忘記拿量好的尺碼。)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説:“我忘記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買成。)

(4)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他説:“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解決爭議的過程,通過思維的碰撞引導學生小結運用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爭議解決了後)

4 剛才通過讀你解決了字同、音不同的問題了嗎? 小結:看來深入得讀就能解決問題! 5 哪個小組願意來講講這個故事,其他小組仔細得聽,看他們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樣?

(1)最終這個鄭國人也沒有買到鞋,為什麼沒有買到?你們還想説些什麼? (做事不能過分拘泥於形式,要注重實際。)

(2)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他回來沒有買到鞋,就有人説他,如果這個人早些告訴他不就買到鞋了? 引發學生思考看法學生再討論

小結:可見這個人真是“固執至極”別人勸也聽不進去。看來文言文,用字不多,卻能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璣”(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