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生個案調查報告3篇 "深度調查:揭祕國小生學業、家庭與心理狀況"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96W

本文通過對國小生個案的深入調查,探究如何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提高學習能力和自信心,為學校和家庭提供實用建議。

國小生個案調查報告3篇

第1篇

瞭解國小生關於識興趣、能力的現狀,並能針對這種現狀採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識興趣和水平。

對一、二年級學生進行國小生識興趣、習慣和能力等方面調查問卷。

(1)國小生對識的基本態度。從動機、興趣、技能等多個方面瞭解國小生對待識的基本態度和能力掌握狀況。

(2)形成這種態度和能力的原因。根據調查反映情況進行研究、思考、分析,找出形成種種態度的原因。

(3)對現狀的看法和建議。小結調查及分析狀況,並依據此提出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夠消除學生不認真的態度,提高能力。

(三)調查方式:採用問卷、座談、聽課、看作業。調查中,發放、回收問卷80份,瀏覽教學作業50餘本,聽識課6節,就不同對象召開座談會3次。基本情況如下。

表現一:消極、厭惡的態度。問卷顯示,討厭識的約68%。

表現二:積極、喜歡的態度。問卷顯示,願意主動識的約21%。

表現三:無所謂的態度。問卷顯示,為識而識的約11%。

通過調查和填寫調查問卷的結果發現一年級學生識的興趣比較濃厚,也願意通過多種方式自主識,且形式多種多樣。二年級學生相對來説就比較被動,為了識而識,興趣明顯下降,有些學生甚至出現了厭惡的情緒。在一年級預習課文時,能積極主動的預習生,方法多樣,識記的效果也非常明顯,但到了二年級由於識興趣下降,識方法越來越單一,識能力也隨之下降。相對於一年級時,識量有所降低。

由上表可以看出,學生中為完成作業而完成佔得比率較大,基本已經處於被動的識狀態。

綜上所是述,缺乏主動,缺乏興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創新意識是國小生的主要表現。這些消極心理,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識教學中,一些教師把正確默寫出生新詞作為檢測識效果的最終目標,因此將抄寫、組詞、默寫等單一性的練習作為複習鞏固的主要形式。教材中雖然有看圖拼音識、在看圖學句中識、歸類識、隨課文識等形式,但是師採用“集中識”的形式較多,而很少採用隨課文分散識,即結合講讀課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教學生。識原則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降低了學生識的興趣,單調地讀,重複地寫,機械地識過程使學習生時顯得枯燥,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不夠透徹,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還是造成學生運用詞能力弱的一個根本原因。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獨立識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強,識的方法不夠多樣,學生思維只侷限在幾種簡單的識方法,比如:加部首、去部首、換部首,學生學習生的方法比較單一。

有些教師對教學理念的學習和認識不夠深入,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課程標準》要求國小階段要認識常用漢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國小低年級語文,按目前國小教學大綱要求:一年級掌握455個生。到二年級,增加到1108個生,國小五年總識量為2615個。這樣的安排便於學生儘快盡多地識,為進行今後的閲讀和寫作提供必要的條件。然而,目前識教學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要求學生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機械的抄寫,少則一行,多則十遍幾十遍,由於學生只是一味的抄寫,在這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導,導致練習實效差。有些教師希望通過抄寫讓學生記,但往往學生在枯燥的抄寫過程中容易產生煩躁的情緒而寫錯,這些是教師應該在抄寫前必須進行的指導。

綜上所述,在國小語文識教學中,積極開展實踐性識活動培養學生的識興趣,教師要加強學習新的教學觀念並對學生加強指導,學習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對改變識教學中高耗低效的現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國小生個案調查報告3篇

第2篇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書,書是人類進步地階梯,讀書也是瞭解這個多彩世界的途徑之一,一本好書,使人長知識分辨善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那大家讀喜歡什麼書呢?這往往因人而異。有的喜歡《漫畫》,有的喜歡《童話故事》……對於大家的課外閲讀情況,我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

據調查顯示:班上有65%的人喜歡讀《童話故事》,5%的人課外閲讀物是科普書,30%的人喜歡漫畫書,20%的人課外讀物是作文書,10%的人的課外讀物是其他類的書。1%的喜歡閲讀《國學》篇章。15%的人作讀書筆記。

有些學生喜歡課外閲讀,認識到課外閲讀對語文學習有一定幫助。大多數學生缺乏良好的閲讀習慣和方法。

看課外書可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通過課外書,多多地積累運用,這樣對我們寫出優美文章是很有幫助的。希望同學們儘量利用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來多看課外書,並能做好筆記。願同學們更愛看書,而且要看對我們有益的書,“多讀書,讀好書。”去開啟那扇未知的大門,走向成功的彼岸。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對孩子的營養越來越重視的情況下,我們身邊同學中營養過剩的“小胖墩”和營養不足的“小豆芽”竟還是越來越多。原因就是一些家長認為營養就是給孩子多吃雞鴨魚肉,孩子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喝什麼就喝什麼,另一些家長則相反,認為孩子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全然不顧孩子的.生活特點。國小生時期是人生髮育的高峯期,這一時期攝入的營養除了維護機體新陳代謝外,還得適量儲存以保證繼續生長髮育的需求。一旦錯過了這一重要時期,將會給身體發育和健康成長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所以,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對國小生不良健康飲食的現象,通過查閲資料、詢問身邊的同學和父母等方法進行了調查。

我發現現在的國小生偏食、挑食現象嚴重。有資料顯示,80%國小生不喜歡吃蔬菜,50%國小生不喜歡喝牛奶,吃雞蛋,85%國小生不吃一點肥肉,95%國小生喜歡吃肉類、巧克力、膨化食品,90%國小生吃的食品單一,每天10種都不到,在選擇上口味是孩子們的首選,然後是顏色、形狀,最後才是營養,一般是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人們的飲食習慣不是與身俱來的,主要是由父母自幼培養的,現在國小生流行的偏食與挑食,實際是一種心理障礙,其根源在家庭。一些父母給孩子吃的食物單調,孩子長大後便會對未吃過的或不常吃的食物不喜歡,甚至厭惡。一些家長當着孩子的面説什麼東西好吃,什麼東西不好吃,這也影響孩子的心理行為,漸漸的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就形成了。

在這裏,我給大家提出一些建議:通過多種渠道對孩子進行飲食教育,要改變飲食觀念:改變孩子喜歡吃什麼為孩子應該吃什麼。作為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每天堅持讓孩子吃多種多營養食品,並不斷添進孩子不喜歡吃的新食物讓孩子試吃。做到營養均衡,打破營養不良,偏食的惡性循環。簡單地説就是: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每天一杯奶,雜粗天天有。

第3篇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具有五千多年曆史的禮儀之邦。特別是我們的漢語,也是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1973年12月18日,2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漢語為聯合國六種法定語言之一,其他五種語言分別為英語、俄語、法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而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是現代中華民族共同的語言,使中國走向世界的標識語言。從中也可以看出普通話多麼重要。而且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方言複雜,十分需要統一語言。因此,為了瞭解我縣城鄉國小特別是農村國小生的普通話使用情況,xx年九月至十月我對我縣部分代表性的城鄉國小不同年級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其中我採用了問卷、訪談、隨堂聽課等方法。此次調查活動讓我更進一步瞭解普通話,同時也給我的職業生涯添了一道風景,讓我多了一份責任感。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人們運用共同的語言來交流思想,才能互相瞭解和組織生產。語言文的運用是否合乎規範標準往往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隨着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語言文信息技術的不斷改革,對我們的普通話要求也越凸顯出來。要提高國民的普通話水平就得從小抓起,從農村抓起。農村是我們普通話的薄弱環節,而農村國小則是普通話的主要陣地。可是為什麼如今的農村國小生的普通話水平依舊不正,腔不圓,而且有許多不規範的方言和土語呢?故此次我通過實地觀察、訪問和問卷等方法,對我縣部分代表性的城鄉國小生的普通話使用情況進行了全面的瞭解,即使發現問題以及自己的個人意見。

説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寫一手規範的漢,是每一箇中國的驕傲,是一箇中國人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與他人交流、交際的必備技能。但在沅陵縣的廣大農村,大多數國小生卻因學習普通話的具體語境不良,學習時間不夠和其他外部原因的影響,錯過了學習普通話的大好時機,制約普通話水平的提高,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認為在教學及管理措施中應引起高度重視,積極探索和研究對策,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管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對縣鶴鳴山國小、鄉軍大坪九校及筒車坪九校三至六年級共兩百名學生以及六名教師進行了調查。對學生主要採取問卷的形式部分交流,老師主要是訪談。

然後,跟堂聽課,進一步瞭解學校的具體情況,最後為了瞭解更多,還訪問了一些家長。

本次發放試卷共兩百份,回收及有效試卷均為兩百份。這次調查有喜也有憂,喜的是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充分的成果,憂的是看着他們那一張張天真可愛又衝滿迷茫渴望的眼神,手中的試卷顯得重了些。下面就部分問題分析:

1、在問及你認為普通話的重要性,96%的人認為重要,但在農村卻有4%的人覺得無所謂。雖然只幾個人,也足看出農村在這方面的淡視。

2、在城裏90%學生會説普通話,有10%的學生不太理解普通話的意思,其實班上學生100%的學生都會説普通話,只是有個別學生髮音不太準而已。而在農村既然有20%的人和老師、家人等説普通話特別彆扭難受。這能説明什麼呢?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3、79%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説普通話,例外有21%的學生要在老師的提醒下才能説普通話。不説的理由就是不會説就不願説,不喜歡普通話就不願意説。

4、18%學生在課間能與同學交流使用普通話,也是偶爾會説,偶爾嘣幾句,一般不會堅持一天。有82%的學生在課間不使用普通話交流,因為普通話説的不流利也就不願意説,思想意識不強,習慣問題認為本是農村人就應該説土話,沒有人説就是説沒有好的環境影響。

5、68%的學生在課後與教師交流時不用普通話,原因是用普通話説不清楚要説的話,沒有習慣説普通話,意識不強。

6、89%的學生在家與家長交流不使用普通話。原因是家庭的影響,家裏人都不説普通話也聽不懂普通話,沒有習慣説。思想意識不強,認為説普通話沒有必要,在家説土話家長都能聽懂。想法也不對認為説普通話不舒服,彆扭。

7、聽到老師用方言上課,有40%的人覺得很親切,卻只有28%的人説老師不敬業?

8、100%的學生認為説普通話是好事,這樣看來想改變現狀還是有機會的。

城裏:課堂上都用普通話,平時有和老師用方言交流。

農村:部分用普通話,其他用方言,覺得好交流一些,學校的要求不是很強,但理論上要嚴格要求,希望有待加強。

家長:52%的家長不會使用普通話,48%的家長會説普通話。但62%的家長願意説普通話,38%的學生家長不願意説普通話。

孩子的家長基本都是農村人,不會説普通話,也聽不懂普通話,更沒有意識要説普通話;並且現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很多,多數家長是接受文化教育不高,有的甚至有沒踏過學堂門。在學校,老師的年齡普遍偏高,教學也比較古板,思想教落後。教師只要求在課堂上説普通話而且要求不嚴格。在我隨堂聽課的時候有的老師整節課下來沒有一句普通話,全是地道的方言。教師在課堂上聽學生髮言更注重的是答案,而不會太在意普通話是否正確。在課後教師自身並不太要求自己説普通話,更不會要求學生在課後與教師交流要説普通話。因此,我們建議家長平時能説普通話,教師在課間也能要求學生普通話。

農村學生接觸普通話,學習普通話的主要陣地是學校,而在實際中,學生學習普通話和運用普通話,也只有學校這一唯一的堡壘,學習的時間也僅限於在學校上課的幾節課。除此只外,再也沒有學習的場所和學習的時間。僅靠每節課的幾十分鐘,既要學習知識,又要訓練技能,完成各科的知識積累和能力訓練,學習普通話也只能放在附屬的位置。如此的普通話學習方法,普通話水平難以提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學生認為沒有説普通話的必要,認為別人能聽懂就行,不需要時時説普通話。大家不需要説,就可以不説。個別人認為説普通話很彆扭,不舒服,不好聽。對普通話不認可。在一定程度上要改變這樣的想法。

大部分學生認為説普通話很難。自己不會組織語言,不能正確、流利地説出想説的意思,想表達的意思。又沒有人正確的引導鼓勵,長期就形成了你不説,他不説,大家都不説了。對自己説普通話的信心不足,也不能試着去克服這些困難能堅持説普通話。

1、改變學生和家長對普通話的認識,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

俗話説:“認識是一切行為動機的開端。”學生要學好普通話,需要有正確的認識,需要有較好的語言環境(學生家長雖不能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提供較好的語言環境,但不為學生學習設置障礙也算一種支持),要改變學生和家長的認識,需要整合社會的力量。近幾年來,外出務工人員因普通話不過硬或不會,在外地與他人交流時“不方便”、鬧笑話者不乏其人,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可充分使用這些“活教材”,搞好校本開發,或讓他們“現身説法”,或編輯教材印發,讓學生和家長在一笑之餘,有所感觸;充分發揮學校的文化傳播的陣地作用,加強對普通話在交際中的實用性宣傳,提高學生和家長對普通話的認識,營造適合學生普通話學習的良好環境。

2、改革學校的普通話教學方式,搭建學習的平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學校是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主陣地,學校對普通話重視程度高低,教學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需要,具體語境的好壞,決定學生學習普通話效率的高低。為改變現狀,學校應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搭建平台:首先,在校園內倡導一律使用普通話,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運用的空間;其次,加強校園普通話學習的環境建設,配合校園文化建設,搞好語言角、學校廣播室的建設使用,營造良好的普通話學習環境;再次,開展豐富的語言競賽活動,讓學生有展示的平台,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通過一系列措施,豐富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為學生提供學習空間,促進學生普通話水平不斷提高。

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電視、廣播在不斷改變農村的生活,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拓寬了渠道,學校與學生家長通過家訪、家長會等達成共識,讓學生有意識的通過看新聞等方式學習普通話,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學習普通話,“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

4、加強教師的培訓,培養一支高效的普通話教育隊伍

各學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要不斷的加強普通話的培訓、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正確的普通話發音方法,更正學生的方言習慣都需要過硬的普通話知識,學校只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只有加強自身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適應對學生教學的需要,促進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農村國小生的普通話水平不高,有學生所屬的具體語境的原因,也有所在學校的原因,要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需要從改變學生的語言環境入手,從改變學生對普通話的認識入手,從改變學生的所在學校的普通話教育推廣方式入手讓我們一起努力,放揚我們我們的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