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和教師的談話》讀書心得5篇 《側寫教育者的心靈對話》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4.74K

本文將圍繞着讀者與教師之間的談話展開,探討其中的故事和感悟。從教師角度,傾聽學生的內心世界,引領學生走向正確的學習道路;從學生角度,傾訴自己的煩惱和困惑,尋求師長的指導和支持。這篇讀書心得將帶領讀者探索教育中的真摯情感與深刻思考。

《和教師的談話》讀書心得5篇 《側寫教育者的心靈對話》

第1篇

暑假我拜讀的是前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的《和教師的談話》。在前蘇聯他撰寫的《教學論與生活》、《和教師的談話》這些書被譽為教師必備書。《和教師的談話》一書讀完,就像和大師促膝而談,聆聽大師的諄諄教導。書中闡述了低年級教學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還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鑑的方法,使我收穫良多。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些學生容易寫錯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教師往往責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這説的不正是在教學工作中讓我們老師大傷腦筋的“後進生”嗎?儘管家校“雙劍合璧”,然而收效甚微。有時都產生放棄的念頭了。這類學生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大師指出,實際上是他們的觀察力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要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後進生”觀察事物,讓“觀察觀察再觀察”成為他們的座右銘。大師還指出,要儘量設法減輕他們的思想負擔,逐步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樹立起信心。讀到這裏,我的臉禁不住一熱,反思自己平時對待這類學生,往往性子過激,不能對症下藥,那個大談“不可揠苗助長”的人乾的卻恰恰是違反事物客觀規律的事。總是拔高了要求,總是希望每個後進生能夠達到自己要求的標準,結果是,學生因達不到而沒有成功感,自己對這部分學生也越來越沒有信心,以至於最終放棄這部分後進生。

對於大師談到的“學習誘因問題”,我也很感興趣。特別是他引述的列。托爾斯泰的那一席話讓我深有感觸:“為了使兒童對人們所教給他的東西能夠理解和感興趣,不要對兒童講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東西,也不要講那些他知道的並不次於教師、有時是勝於教師的東西。”

我想,要激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生。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哪些是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哪裏是學生的困惑點,哪裏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哪些只需點到為止,教師心裏都要清清楚楚,那麼學生的學習慾望就自然地產生了。

在書中大師認為課堂應該讓學生充分交流國家重大事件,他説:“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對於班集體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每一個孩子聽着同學們的發言,就同他們體驗着同樣的內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於集體的團結。”“如果班級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的交談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裏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看了這些文字,我很贊同贊科夫的建議,課堂是一個愉快交流、多向互動的地方,學生們在交流中學習成長,是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髮表意見、相互討論、敢於批判、樂於交談是一個老師應該也能夠做到的。

《和教師的談話》讀書心得5篇 《側寫教育者的心靈對話》 第2張

第2篇

最近在看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在這一章節,提到一個子話題,那就是愛。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形容老師對學生的愛,但是教師的一切行為都源於對學生那份特殊複雜的愛。“愛”這個字意味着一種自我犧牲的依戀的情感。老師對學生的愛,這可能是一種母愛或父愛,又跟本能的簡單流露有着原則性的區別;也可能是對學生的一種熱情,説得更白點,可能是把對職業的熱愛,間接表現在學生身上。而又該如何正確地去愛學生?這就是一個引導的問題,慈祥,友善,關心的態度固然重要,但是,本人覺得,教師對學生的愛應當同合理的嚴格要求相結合,而嚴格要求,並不是用嚴厲的手段迫使學生對自己產生恐懼,“壓服”對學生並不能發生良好的教育影響。所以説,教師應該正確樹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該如何樹立呢?這好象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繼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反省,不斷學習,多多積累不斷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師應當瞭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可是面對班裏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學生,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如何在方方面面瞭解每一個學生呢,不禁讓我提出了這樣一個思考。在各個方面理解一個學生況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那麼多學生呢?要花費多大的精力投入到這個問題上?在個別對待的問題上作者一針見血的舉了一個列子——鮑里亞,他是別的學校轉來的學生,沒有顯示出什麼才能,上課也很少發言。對於這種情況作者培養了他對生活、科藝術各個領域的片面性,於是利用了班級集體的力量。是啊,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可以在辦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見某位教師拉着一名學生對他語重心長或是嚴厲的訓斥,在外人看來這名教師對學生非常的關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樣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辦公室裏經常聽見教師抱怨學生不聰明、淘氣或沒有進取心。

鮑里亞這個例子用的.非常的經典道明瞭究竟該怎樣把每個學生所缺少的東西填補上去,而我們往往忽略了集體的作用!教師不僅要想到個別學生,還要想到集體學生,讓學生知道老師在關心他、愛護他,這樣才不會顧此失彼,兼顧好每個學生。只有在課堂上和其他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協同一直的求取知識的氣氛,才能充滿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温暖的氣氛。

本章中最讓人震驚的是符恩戈諾鮑林的《關於教師的書》中的一段引述,一批女學生居然跑到校長那裏去告狀,原因是教師總是她們喊作“小姑娘”。我相信每個人看到這裏都會露出疑惑的表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來那教師並不是很和藹的叫她們而是有着鄙視或看不起的眼光在訓斥她們,因此他們之間並沒有很親近的關係。

這就是愛啊,沒有教師對學生的愛,學生難免露出痛苦,而自身也得不到學生對自己的尊敬。在正確對待學生對與錯的問題上,我認為學生是一個有生命的再現,他們渴望自由平等和幸福快樂,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但不應成為強制的手段,學生從學習中應該體會到生命的美和力量,產生一種實現自我、超越生命的至樂感覺,而不是深深的痛苦和壓抑。

第3篇

?和教師的談話》——它是一部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親身向教師們“現身説法”的名著。贊科夫在這本書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論體系淺顯易懂地介紹了一線教師,涉及“課堂上的生活”、“教師和兒童”、“學習的誘因”等11個章目的框架設計,很清晰地展現了贊科夫理論體系的全貌和要點。因為深入淺出,聯繫實際,使我很自然的聯繫到自己的教育教學,讀後使我豁然開朗。它使我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師德的核心源自於“師愛”。

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個世界裏有他們的夢想,有他們的喜怒哀樂。通過多途徑瞭解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我們找到他壞習慣的成因,才能讓他們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對於學生的學習也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每天,我們都有責任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玩耍,他們的世界應該有藍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歡快的笑聲。“學生的很多命運,其實掌握在教師的手裏”。

我們班有個學生行為習慣懶散,上課總愛打瞌睡,沒有一點學習的積極性,後來經過和家長聯繫,和學生談話,得知這個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邊,自小跟隨爺爺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學排擠,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得知這個情況後我便找他談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他爺爺的愛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強自立,懂得用行動去感恩。因為身體原因,許多同學不願和他搭檔,於是我特意讓科代表做其師傅,輔導他學習。很快我便發現他狀態好轉,並能主動地和我接近,瞭解就是教育的鑰匙。

作為一名老師,面對這樣有獨特生命的“精靈”,我們不必去美化他們,但是又不能迴避他們在學校生活中的種種矛盾,而是要寬容豁達,善待他們。放大他們的閃光點,賞識他們的優點,充分釋放潛能。因為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用老百姓的話説就是“看得起”,對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這是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奧祕。在我們的教育行為中,要多説一些“太好了!”“你真棒,你真行”。

這樣的話,能讓孩子感到自信,一個“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懼感;一個“行”字,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一個“行”字,喚起了對生命的熱愛;一個“行”字,找到了學習的快樂感覺。這樣,就能夠使孩子在各項活動中保持良好的狀態,能夠積極參與活動,充分體現了活動中的主體意識,也能夠縮短老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使孩子更能親近老師、信任老師。而我始終堅信這樣一句話“用陽光的笑容對待陽光的學生,我們的教育必定會充滿陽光。”以前有個學生上課老愛趴桌子,課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厭煩。

課後我找她談話,説她基礎不錯,完全可以成為語文科的種子選手。結果這次談話讓她大受鼓舞,上課便開始積極發言,後來發現他朗讀功底不錯,於是在課堂上有意識地給她很多朗讀的機會,在同學們的好評和掌聲中,她終於有了學習的熱情。事後她對我説,她很感謝我這麼重視她。其實我只是一根火柴,點亮了那根燈芯。

?和教師的談話》的第二章講到了教師和兒童之間相互的情感關係。他提到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體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瑣碎,學生們在成長中總會反反覆覆出錯,這就需要我們要任勞任怨,持之以恆。心平氣和地面對各種學生錯誤。

教學初,因年輕氣盛,常為學生的錯誤而惱怒不已,大發雷霆,教育缺少足夠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學生不僅不能正視錯誤,還產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後來發現冷靜得傾聽,細心的教導,持續的關注,不斷的鼓勵,嚴格的要求才能讓學生聽話。其次,教師的愛還應該與合理的嚴格的要求相結合。贊科夫同時也説到教師還需要很大的熱情。沒有熱情就不可能會很好地去愛學生。這時候對照我自己,有時候我沒有一點熱情就走進了教室裏,結果學生聽了一堂乏味無聊的課,我自己是窩了一肚子火出來。相反,我精神抖擻,學生也是激情高漲,課堂熱鬧,課後有收穫。老師要把課堂變成自己的舞台,走上舞台,就要進入角色。

要用自己的熱情去帶動學生的熱情,用自己的愛去帶動學生的愛。我很信奉贊科夫的這句話:兒童對教師給予他們的好感,反應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的。

每一次與孩子們相遇,我都有一種農夫面對良種般的喜悦,一個個孩子諒是那一顆顆飽滿且不同品種的種子,等待我將土地鬆弛,輔助他們陽光和養分,給予成長的一份空間,靜靜地等待這些藴含生命的種子最終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第4篇

?和教師的談話》一書,共十一章,以各種談話形式比較全面地論述了新教學論和傳統教學論的一些分歧,尤其是針對國小低年級的許多教學問題提出了新觀點新方法,因為我新學期要接手低年級,因此我也非常關注初入國小的孩子,教師到底該注意些什麼?書中採取對比方式大量論述了新舊教學方法的長短得失,但又不是空泛議論,不是就方法論方法,而是從長年的實驗效果出發來分析新教學方法所依據的心理學和教學論的科學規律。行文上舉例生動,分析具體,通俗易懂。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掙脱傳統教學的消極影響,探索新教學。

在書中贊科夫説:“不應當把兒童在課堂上積極而充實的精神生活理解成連續不斷地緊張狀態,所謂兒童的生活並不是指讓每一個人單獨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師、同學一起交談自己的想法,有時是互相爭論,這裏面有遊戲的成分、有開玩笑、也有笑聲……當然,兒童在課堂上的生活,畢竟是以學習為主的一種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會是既自由自在,又豐富多彩的。”自己在以往教學經驗中總困擾着一個問題,發現一些孩子總是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看了這本書,又將我拉回了最初的思考: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原動力,對提高課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這不是一句虛無縹緲的空話,而是確實需要我們斟酌的和想方設法做到的,關係融洽,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起學生的極大熱情去參與學習。反之,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則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當然更談不上課堂效益的提高。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是需要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努力,但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教師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取得學生對你的信賴。例如當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有困難時,老師此時一定要用心去點撥學生,啟發思維,生硬地要求學生坐下是不可取的,要給學生回答正確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體會出掌握知識後的快樂,這是最重要的過程。另外,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還得到啟發,我覺得提高課堂效益,教師必須要優化自己所教學科的課堂結構。首先要形成活潑進取的學習氣氛,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豐富知識,增強智能。其次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基於學情分析下的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對於即將教學一年級的我,通過再次學習這本書,幫助我回憶起很多教學案例,啟發了我很多共鳴,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使學生和我心心相應、協調一致,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創立良好的教學情境,師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努力提高學習效率。

第5篇

這學期,我拿到了一本蘇聯列·符·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一書。贊科夫是蘇聯心理學家、教育科學博士、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蘇聯教育科學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學與發展問題實驗室”領導人。

雖然蘇聯已經解體了,但蘇聯的教育曾經是世界上最優越的教育之一。眾所周知,中國教育受蘇聯教育的影響很深,建國之初,我們曾根據蘇聯教育的經驗對舊中國的教育進行了徹底改造,這給當時我國的教育帶來過積極影響。

在蘇聯教育界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有鼓動用共產主義教育青年的加裏寧,他對教育下的定義至今仍影響着教育理論界;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歐美教育的克魯普斯卡婭,她對少年兒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發着光芒;有改造流浪兒童的教育家馬卡連柯,他提出的許多教育原則不僅豐富了教育理論寶庫,也被廣大教師所運用;有提倡教育促進發展的贊科夫,他的實驗研究為教育科學實驗提供了範例,他的發展能力的理解對教育適應時代的要求、實現教育職能的轉變具有重大的意義;有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他可以説是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教育實踐鼓舞着千百萬的教師,他已經成為廣大教師心中追求的偶像,此外還有像維果茨基、巴班斯基等一批教育家,他們都為教育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是作者以其長期實驗積累起來的研究成果。全書分十一章,以各種談話形式闡述了低年級教學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把對國小教學的各種不同的教學論觀點、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方式進行了對比,分析了它們的特點和效果,是專門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

翻開書來,剛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第一章講的是“課堂上的生活”。其實這個説法和“教學聯繫生活”有些類似。書中有人認為像是在作文裏描寫兒童觀察到的東西就是聯繫生活,或學語文時舉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聯繫生活。依我的理解,這確實是聯繫生活。也有人認為:——兒童是那麼渴望多瞭解一些周圍的事物,如果學校不能給以響應,那將會對他們欠下一筆多麼大的無法償還的債務啊!在此,指的是那些記憶猶新的、昨天或者前天才在我們眼前發生的事件。孩子們滿懷着新的印象來到學校上課。可是結果怎麼樣呢?在課堂上,常常是根本不談這些重大事件,或者是三言兩語的一帶而過,而孩子們很想傾吐自己的滿腔熱情,並且希望對不懂的問題得到解答因為是談話,所以會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可是,我本以為既然孩子們從自己家裏的人那裏,從電視裏已經聽到或者看到了,課堂上又何必重複講解呢?書中有一段話説得很好:——就是在課堂上跟老師、同學交談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聽到別人的談論並不是一回事兒。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衝進教室的門兒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兒童們就會感覺到我們祖國前進的巨大的步伐。這裏就會萌發出幼芽,從裏面培育出愛國主義的情感來。是呀,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對於班級集體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每一個孩子聽着同學們的發言,如同他們體驗着同樣的內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於集體的團結。讀到這裏,我感覺到這一切很需要,但是做起來就有困難。首先,在上課時哪裏有時間跟兒童進行這種談話?其次,怎樣跟兒童進行這種談話?—當教師解釋他要説明的事件和談話的時候,必須克服那種形式主義、裝腔作勢的作風。如果班級裏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的交談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中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後面以語文課的講讀課時的做法為例。比如説,我們一般會這樣上課:把課文初讀之後進行分段閲讀和分析,然後把全文重讀一遍,再把全文來個表情朗讀。還不算完結,還要進行分角色朗讀。—-按照上面所説的方法進行教學,課堂上的氣氛是多麼的枯燥乏味。即使教師竭力想把課上的活躍一些,向兒童提出幾個引起注意的問題,説幾句有特色的話,但是仍然達不到目的。看得出來,兒童眼光裏剛剛露出一點火花來,可是剎那之間就熄滅了。有時候,眼看着兒童就要“熱情奔放”起來了,可是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事。因為,按照教學法的規定,這時候卻要轉到重複朗讀課文的階段去了。我想,這些話觸及了一個怎樣上課的問題的一個新方面:兒童在課堂上的生活。那什麼叫生活呢?生活就是人的(也包擴一切有機體的)生理的存在。這就是説,人在呼吸,他的心臟在跳動,消化器官在工作,感觀在活動,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當然,在任何一節課上,不管課是怎樣上的,學生都在生活。但是,還應從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願望)的意義上來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積極的、豐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貧乏的、萎靡不振的、單調的。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質疑,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到底對學生有什麼樣的意義?能否提高學生的發展能力?為什麼分析課文一定要先經過六個階段,才開始闡述作品的中心思想呢?為什麼加深對課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和闡明它的中心思想分開進行呢?為什麼整篇課文的表情朗讀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讀是跟闡明課文內容和它的語言表達手段無法分割的!起初呢,我還覺得原來的這種教學方法很嚴整,很有邏輯性,我上學的時候老師就是這樣教授的,而且一直是這樣教的。但是,現在讀了專家的談話,我也開始懷疑它的優點究竟在哪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