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儒林外史教師讀書心得3篇 儒林外史教師的讀書體驗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6W

本文主題為“儒林外史教師讀書心得”,作者是一位熱愛閲讀的教師。通過閲讀這部小説,作者深刻地體會到千百年來困擾人類的虛榮心和功利心,以及孔子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本文將分享作者對於小説中人物形象、情節、背景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對於儒家文化的認知和體悟。

儒林外史教師讀書心得3篇 儒林外史教師的讀書體驗

第1篇

?儒林外史》是一本長篇諷刺小説,主要寫了清朝的一些讀書人觀念是讀書只為了當官,心中只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只有極少的官是清官。

?儒林外史》中,我最喜歡的是“王冕的故事”,“王冕的故事”主要寫了元朝末年,有一個人叫王冕,在諸暨縣鄉村居住;七歲時死了父親,他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王冕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給他幾錢銀子,還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在這樣的環境下,他12歲,就對天文、地理、經詩、瞭如指掌,無所不通。

一天雨後,王冕來到湖邊,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一看從此對畫畫感興趣了,初時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就像是湖裏長的。路人見畫得好,也有拿錢來買的。王冕得了錢,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

長大後,朝廷讓王冕當官,王冕執意不去,躲在了深山。我覺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有的古代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而王冕他不求名利,不為金錢,不為財富,這是一般人無法控制的。

今天,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使我深有感處。是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書的!

儒林外史教師讀書心得3篇 儒林外史教師的讀書體驗 第2張

第2篇

孟子曰:“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天賦的道德觀念,每個人都先天擁有良知,區別在於我們後天還能否堅守。因此,做人應當堅守良知。讀罷《儒林外史》,那些躍然紙上、性格各異的人物帶給我們的正是對“堅守良知”的種種思考和認識。

堅守良知,應是在誘惑面前,堅持原則。然而,吳敬梓筆下的眾多士人官吏們卻自私自利,經受不住種種誘惑,拋棄了原則,喪失了良知。按照清代科舉制度的規定,優貢是應憑所謂優良的品行來決定應舉資格的,而書中的兩個優貢:一個是匡超人,專幹包攬詞訟、假造文書、冒名代考等事,還在賭場中抽頭得利……這樣一個儒林惡少,卻被温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另一個是嚴貢生,他橫行鄉里,狡詐無賴,無惡不作,這樣一個劣紳,竟被周學台推舉為“優行”,又替他“考出了貢”。當兩個臭名昭著的儒林敗類和代表優良品行的“優貢”聯繫在一起,這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實在令人唏噓!

堅守良知,就是在壓力面前,敢於擔當。“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吳敬梓寫王冕,寫他“嵌崎磊落”,寫他寧願逃跑也不願做官。王冕正是作者所肯定的上上人物,面對酷虐小民的時知縣的威壓,他冒着觸怒危素的風險也不與這種人來往。終其一生,王冕行正坐端,不慕榮利,不隨流俗,蔑視功名富貴,講求“文行出處”。他曾對鄰居秦老爹道:“時知縣倚着危素的勢要,在這裏酷虐小民,無所不為。這樣的人,我為什麼要相與他?”正因王冕有着強烈的正義感,有着正確的是非觀,有着很強的公平心,才能不畏強暴,不計得失。無獨有偶,看似離經叛道的杜少卿,因為尚存良知,不甘受腐朽的禮法約束,也不與庸俗生活妥協,成為一個頂天立地,敢作敢為的人物。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志毋虛邪,行必正直”,“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人只一念貪私,便削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一個人若能將堅守良知作為一生的信念,就可能鑄造出人格的豐碑。待人厚道的“真儒”虞育德和閉門讀書、不願為官的莊紹光,他們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市井四奇人,他們淡泊名利,自食其力,雖然只是平民百姓,卻心存良知;又有牛老爹和卜老爹的相助相恤,伶人鮑文卿對貧苦手藝人倪霜峯的照拂,甘露寺老僧對寄住寺內的牛布衣的照顧……儘管如牛浦這樣欺世盜名之人也不在少數,但能堅守良知之人卻畢竟給當時的污濁世界增添了亮色和希望。

懷着一顆虔敬的心來仰視這樣的人格豐碑,在漫漫人生路上,堅守住我們的良知。

第3篇

在寒假,我看完了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自己感慨萬分,原來科舉制為清朝培養了那麼多的庸才。

?儒林外史》主要講述了清朝許多因科舉制引發的故事,其中令我影響十分深刻的就是嚴監生,那個知名的吝嗇鬼。

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同時也毒害着整個社會。温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累,他逃到杭州。在這裏,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跟衙門裏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着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跟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係,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

仕途,有多少人在那上面奔波致死,卻一事無成,那些成功的人,有多少是為了錢,想着“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又有多少人是威震清廉,恐怕是少之又少吧。而且想匡超人這種人,更是令人難以啟齒,看來讀書之前,要先學會做人,不然有再多的學問又有何用?

所以,在以後,我們在增長學識的同時,也不可矇蔽自己的內心,要做一個善良,正直知恩圖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