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3儒林外史14回讀書筆記3篇 文化鑄魂:《儒林外史》第14回讀書筆記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9W

2023年版的《儒林外史》第14回讀書筆記,是珍貴的文學資料,記錄了小説主要人物的命運和內心變化。通過作者的精彩描寫和深刻思考,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儒林外史》的精髓,以及其中所藴含的中國文化內涵。

2023儒林外史14回讀書筆記3篇 文化鑄魂:《儒林外史》第14回讀書筆記

第1篇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後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的一定看法。魯迅先生曾評價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現在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腐敗之風不減,法律體制尚未較為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察,環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緻,認真解決的問題。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2023儒林外史14回讀書筆記3篇 文化鑄魂:《儒林外史》第14回讀書筆記 第2張

第2篇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彷彿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餬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羣商人當賬房,飄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凌辱夾雜着悲憤的情緒一下子全部發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那裏,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鑽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lz13)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這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説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後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司業。他節節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出世態醜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立刻產生共鳴。從字裏行間也體現出對考場監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並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昇華。

第3篇

中國的白話長篇小説,自《水滸》、《三國演義》等不朽鉅著問世以後,在知識分子及市民階層中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小説鋪陳歷史,演述英雄豪傑、才子佳人,成為明清二代普遍的文化現象,小説家的地位因此而得到奠定。但後世作品,除了不多幾部能與《水滸》、《三國》並駕齊驅外,大多數在反映社會的深度上或在人物的刻劃上沒有很令人滿意的成就。直到清代康、乾時,才出現了《紅樓夢》與《儒林外史》這兩部在小説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紅樓夢》把筆觸瞄準封建豪門大院;而《儒林外史》則把鋒芒射向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客觀的、寫實的,這在中國小説中是不多見的。

帶着這樣的敬仰之心,趁暑假的空暇,我也開始慢慢品讀這本書了。我們以前是從語文課本書中的《范進中舉》開始知道《儒林外史》,清代吳敬梓寫的長篇章回體小説,和《聊齋志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一起被稱為晚清四大諷刺小説。趁這個暑假看了一遍,發現其難度係數有點大,語言艱澀難度,一些寫習俗、禮節的情節離我們實在太遠,完全理解不了,而且人物出場又是一個接一個,稱呼又讓人眼花繚亂,但還是堅持看完了,略有幾分感悟。

?儒林外史》這本書以明朝為背景,描寫了在封建社會末期,在科舉制度下生活的一羣文人。閒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寫道,“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羨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其中有我們最熟悉的范進、嚴監生;有為了而冒名頂替最後招致官司的牛浦,有進了幾十年考場,僥倖考中後又出盡洋相的周進,當然,也有才華橫溢卻仗義疏財、不屑功名利祿的杜少卿,有面臨俗世的紛擾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人生境界、悠然自得的莊紹光等儒生,而最讓我影響深刻的是那個曾經孝順勤奮、奮發進取,後來卻薄情寡義、虛偽的匡超人。

還記得匡超人的首次出場嗎?“馬二先生送殯回來,依舊到城隍山吃茶。忽見茶拿傍邊添了一張小桌子,一個少年坐著拆字。那少年雖則瘦小,卻還有些精神;卻又古怪,面前擺着字盤筆硯,手裏卻拿着一本書看……”應該説,看完這個篇章,留給我們的鏡頭還是很美好的:一個家境貧寒、年少勤奮的讀書人通過自己非常刻苦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然而故事精彩就精彩在這裏,要是故事就這樣完美結束,那我想這本書就遠遠沒有現在這樣的地位了。

回到家後的匡超人確實按照馬二先生的教誨,白日殺豬,賣豆腐,辛勤勞作,晚上便拿個被單,睡在父親腳跟頭服侍父親。他父親夜裏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讀書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個更頭。真真是一個勤奮上進的寒門書生。當哥哥偷偷買了個雞子來給他接風時,他卻一定要把雞肉先盛了一碗送給父母,然後才肯吃。晚上村裏失火,累及自家,當匡大隻顧着自己上集的一副擔子,匡超人卻覺得“別的都不打緊”,到是先把父母救了出來。最後被知縣李本瑛發現,感其嘉行,提攜他中了秀才。而在當時“無論是考生員,還是靠舉人、進士,其中的額度都非常低,都是非常艱難的”。不得不説,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關係社會,不論是《儒林外史》中的周學道提攜范進,范進提攜荀玫,李本瑛提攜匡超人,還是現今社會的託關係,找後門無不體現了這一點。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也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當我們都以為匡超人會青雲直上時,事情卻出現了轉變,李知縣被人誣告,可能累及匡超人。在潘保正的推薦下,匡超人帶着書子來到杭州投靠潘三爺,從此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幾經周折,跟隨潘三爺拐賣使女,替人考試,在潘三的教唆下,匡超人逐漸嚐到了甜頭,不僅生活有了好轉,還娶了妻。

然而匡超人的人生高潮還在後面。當拿到潘三的款單,那款單上開着十幾款:一、包攬欺隱錢糧若干兩;一、私和人命几案;一、短截本縣印文及私動硃筆一案;一、假雕印信若干顆;一、拐帶人口几案:一、重利剝民,威逼平人身死几案,一、勾串提學衙門,買囑槍手代考几案;……不能細述。[1]匡超人只覺得魂颼的一聲,從頂門出去了。他覺得自己也參與其中,於是他賣了房子,逼妻子回大柳莊鄉下,又緊接着匆匆收拾行李趕往京城。李給諫愛才心切,匡超人在京城這幾個月時間裏,不僅安排他參加教習考試,承諾“學生料理,包管賢契可以取中。”還關心他的生活,得知他還未娶妻,便把自己的外甥女嫁與他。停妻再娶本就不應該,更何況古代七出規定“前貧賤而後富貴,不去”,但匡超人轉一念道:“戲文上説的蔡狀元招贅牛相府,傳為佳話,這有何妨!”即便應允了。[2]燕爾新婚,享了幾個月的天福後由於教習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結,匡超人不得不含淚拜別嬌妻,回到杭州。面對妻子鄭氏憂慮鬱悶而死,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安慰丈人丈母,而是如何把鄭氏的墳塋做得好看,與當年不顧家當搶救父母的他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不勝唏噓。當從景蘭江處得知潘三想見他時,他説:本該竟到監裏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諸生的時候,既替朝廷辦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賞罰,若到這樣地方去看人,便是賞罰不明瞭。二位先生,這話我不該説,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訪拿他的。如今倒反走進監去看他,難道説朝廷處分的他不是?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況且我在這裏取結,院裏、司裏都知道的,如今設若走一走,傳的上邊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場之玷。這個如何行得!可好費你蔣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僥倖,這回去就得個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載,那時帶幾百銀子來幫襯他,倒不值甚麼。[3]至此,匡超人完成了他從勤奮好學、孝順上進到薄情寡義、虛偽偽善的轉變。

當然,這麼一篇文學大作,並不是我這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能講的好的。讀到這裏,也許大家都在為匡超人感到可惜。解弢在《小説話》中評價説:《儒林外史》,匡超人原本是個好孩子,初遇馬純上,再遇李知縣,三遇景蘭江,四遇隋、衞二老,五遇景蘭江,都是一番教誨,又各各不同,是一頓變厥初,失卻本來面目。此墨子所謂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無人而五變則也。回想起當初匡超人漂泊在外對重病父親的牽掛,家中在兄長面前的謙卑,侍奉卧牀父親的細心孝順,讀書讀到四更鼓的勤奮上進,再看後來紅口白牙扯謊停妻再娶的虛偽,船上對馮瑤和牛布衣不着邊際的自我吹噓更是為名得名後的得意,拒絕去監獄看潘三的冷漠,他的轉變讓人覺得可恨又可憐。也許,若沒有鯉魚跳龍門、光宗耀祖的願望;若沒有對功名利祿的渴望與追求,也許他還是那個在鄉下殺豬、買豆腐的單純匡超人。還記得匡老爹在離世前對他的叮囑:第二的僥倖進了一個學,將來讀讀書,會上進一層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

讀書求名只是追逐功名富貴的渠道,而功名富貴也是儒生們悲劇的誘餌。無論什麼時代,名與利的誘惑一直都在,被名與利誘惑直至失去自我的人也一直都在。就如同我們,努力讀書,寒窗數十載,又有多少人真正只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知識,更有內涵呢?也許,我們也應該好好學學莊紹光,即使俗世紛擾,也能堅守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