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14篇 《激盪心靈的死亡詩社》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3W

《電影死亡詩社》是一部由彼得·威爾斯執導的經典電影,以20世紀50年代美國為背景,深刻探討了教育、自由與人生意義的關係。影片通過描述一位非傳統的英語教師在保守學校開展的詩歌學習活動,引發了學生們對傳統觀念的質疑和對個人夢想的追求,令觀眾們深思不已。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14篇 《激盪心靈的死亡詩社》

第1篇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為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説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着,因此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着怎樣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着。因為夢想太沉重了。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台了。因為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台。基廷便讓他在台上表演怎麼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保持自己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裏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必須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為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悲劇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終於突破了自己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説:“哦,船長,我的船長。”

現在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準。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貴的事情。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14篇 《激盪心靈的死亡詩社》 第2張

第2篇

學校裏的這些教學原則束縛了學生的言行和思想。這所因嚴謹的教學制度和極高的升學率而得意的名校,因為一個老師的出現,一羣學生的觀念變了。

這位名叫kiding的英語老師讓學生學會選擇。因為他的存在,學生們明白了“其實自己不是無路可走,他們有很多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是在生活中表演,還是去做真實的自我?可以選擇是浪費光陰,苟活一世,還是“卡匹迪恩”(抓緊時間),把握青春,讓生命變得不同尋常?可以選擇是順從傳統,還是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敢於開拓新天地?可以選擇是明哲保身,還是説出真話?是生存,還是毀滅?

不得不説,這個老師給了這羣學生很大的啟發。使他們每個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

但,僅有老師的鼓勵和自己的喜歡是不夠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親的支持,面對他的,永遠只是冷漠的眼神和無情的話語。父親認為這是愛他,可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個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憐的是,他最終還是沒有明白兒子為什麼自殺,而是將罪惡的根源歸結在kiding老師身上,以為是kiding老師害死了自己優秀的兒子。

如果nill的父親能夠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nill能夠選擇温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會變成如此。

其實,一切的一切,都是選擇。如果學生們不選擇接受這個老師的新思想,不選擇自我思考,那麼,死亡詩社就不會復興,他們的思想不會因此改變。

對於選擇的意義,除了現在,我從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我何時做過一回真實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規,卸下裝備時,腦海裏總有一個聲音在説,偽裝起來,把自己偽裝起來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會喜歡的。大家也都在裝啊,為什麼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場戲,誰演得出色,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是啊,知道如今,有時做一些違背傳統原則做的事情,總是會被老一輩的人指責。我們總是想去迎合別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賣,背叛,什麼都無所謂了。戴着面具的我們活得很匆匆,我們過於在意別人的想法,在意傳統的守則,以至於我們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棄了信仰,選擇人云亦云,不再敢於逆流而上。這樣的我們,何時明白過,其實,我也是一個美妙的生命,我是一個個體,“我”也很重要!

但是,現在,我覺得,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拒絕庸俗。時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實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第3篇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們的家長都應該來好好欣賞一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拍的相當不錯,內容積極向上,形式活潑而多樣,它另我們在欣賞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它讓我更加明顯地意識到:不受壓抑,崇尚自由,張揚個性!才是我們真正應奉行的教育體制!

“花開堪折直需折”,於此同義的拉丁文就是及時行樂,他們的英文老師,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開學第一次見面帶領大家上第一堂課時就教大家:及時行樂,孩子們讓你們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許有些人持異議,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罷啦,我覺得這樣來引導學生們建立他們的人生觀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説的我們都是凡人。

整個觀看過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歡和欽佩基廷先生,真的。欽佩他的敢於突破,喜歡他的浪漫主義,喜歡它輕鬆有趣,富於創造力而且個性十足的課堂。

記得在課上,他為引導和激發同學們的創造力而這樣引導大家:

“我們讀詩寫詩並非為技巧,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激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而且是維生的必要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尼爾的死是個悲劇,令人心痛之餘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親對他專制而過於苛刻的教育方式-------沒有自我,殘酷壓制,苛刻要求,過高期望。(概括下來無外乎這四點了!我想這也是導致尼爾因無法忍受而選擇來自殺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於父親缺少溝通和交流,不敢於反抗父親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聽命父親的決定。從小,我最反對的也是這一點了,誰説得對聽誰的,不能因為是長輩就不論對錯,而強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來辦事。這樣一點空間都不給孩子,導致的結果就是使孩子從小就缺乏主見,沒有自我,沒有創意,缺乏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這就是這個世界,可怕,虛假,而充滿欺詐。。。在故事進行到一半時我就能很準確的預料到他(基廷老師)的命運了,人性被壓抑的年代傳統的課堂向他這樣開放式的教學是不會被真正接受的,不過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結尾很令人振奮,每個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讓我欽佩的是以前最膽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説出真相,為被冤枉的基廷老師辯解為大家揭開真相……

這部電影於我而言,讓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而且喚醒了我對詩歌的熱愛。。。很久了,因為種種原因把我愛的詩歌不知拋在了哪裏,終於又迴歸拉,哈哈!

第4篇

校園、青春、成長、人生,這些在無數電影中用濫了的主題,卻在彼得•威爾的《死亡詩社》中再一次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一個傳統教條的預備學院。1959年,美國威爾頓預備學院。廣袤的原野,清澈的河流,茂盛的樹木,古老的鐘樓,金色的霞光中像暴雨一般席捲天空的鳥羣,洋溢着歐陸風情的建築,明麗而富有山野氣息,而這裏恰恰卻是一個古老、傳統以凝重嚴格教學風格著稱的教會式學校。

一羣懷揣夢想的學生。他們有着良好素質,他們有着優良血統,他們純真、高貴、英俊。在他們文質彬彬、循規蹈矩、成熟老到的外表下,藏着的是內心的激情與骨子裏的離經叛道。“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的校訓被他們篡改成了“嘲弄、恐怖、頹廢、排泄”。隱隱的,一場反叛蓄勢待發。

一位心懷自由的老師。基丁老師的到來給學院帶來一絲生氣。他是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回校接替退休的老師。他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他崇尚以自由的心靈選擇人生,他教學方式的大膽改革,亦是一種對傳統教育理念的背叛,卻讓學生們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與震撼。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影片的前半部輕鬆歡暢,頗有喜劇味道。“船長,我的船長”,基丁老師以惠特曼的詩句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帶領學生在校史樓聆聽“卡匹迪恩”的教誨,他讓學生們在綠茵場上訴説自己的夢想,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以全新的視角去俯瞰世界,他向學生介紹那一首首有思想的詩歌,在他的啟發下,學生們重建了基丁老師當年在校時曾積極參加的一個祕密團體——死亡詩社。於是我們看到,學生們點燃了自己的青春激情,自由、智慧、勇氣、激情一點點注入他們的心靈,他們開始勇敢的面對自己新的人生,開始成為真正的人。

如果僅僅到這裏,浪漫主義者的鬥爭似乎勝利了,可現實卻是殘酷無情的,四處碰壁撞的是頭破血流,影片的後半段並沒有採用好萊塢慣用的大團圓結局,而是將悲劇的內涵淋漓盡致地顯露出來。“死亡詩人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浪漫詩人以死亡作為了慘痛代價。尼爾的《仲夏夜之夢》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成功上演,他面對的仍舊是拒絕,來自他威嚴頑固的父親的義正嚴詞,像專制的國王,權威不容挑戰,殘酷而現實地拒絕。尼爾臉上的狂喜和激情僵硬黯淡,被沮喪和頹廢所取代,走投無路的他面對父親緩緩坐下,眼中閃爍着淚光和絕望。沉悶的夜裏,槍聲響了,尼爾用父親的手槍讓自己的靈魂飄向了遙遠的天國。“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尼爾的死訊震驚了整個威爾頓。校方迫於壓力,決定調查導致尼爾自殺的原因。

影片的最後五分鐘裏,故事達到高潮。基丁老師不得不離開威爾頓,“船長,我的船長!”託德•安德森朗誦着這熟悉的詩句,高高地站在自己的課桌上。情感與力量在壓抑中完全的爆發出來,男孩子們開始一個接一個站到了課桌上莊重地注視着他們所熱愛的老師。除了卡梅倫等幾個膽小鬼以外,幾乎每一張課桌上都站着一個挺直了的男子漢的身軀。“謝謝你們,孩子們!”基廷深情地留下了一個微笑。這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力量,浪漫主義的激情讓每一個觀眾都深深為之動容。

故事留給我們的是浪漫主義者在精神上的勝利,可是,澎湃的青春為什麼又會被現實殘酷的拒絕?這又何嘗不是浪漫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的雙重悲哀?一面是束縛與壓力,一面是激情與夢想,總想尋找一個平衡的支點,這個支點上,是生命的真諦,是人生真正的意義,可是這樣的一個平衡點又在哪裏呢?

我喜歡基丁老師。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一個自由主義者。或許我們曾經都這樣幻想過,能遇見一個如摯友般的老師,他跟你笑談文學,鼓勵你發揮個性,給你以人生的啟蒙。基丁老師便是這樣,有着一種獨特的睿智、風趣和詩意。羅賓•威廉姆斯的表演很出色,甚至剛出場時哼着小曲一露面,便已得到大多數觀眾的喜愛。他是現實世界裏的老師,但他更是引導學生青春航程的船長。如果拜倫和莎士比亞被僵化的理論所遮蔽,那麼就把這些理論從教科書裏毫不猶豫地撕掉,他教會了學生敢於向傳統權威和世俗規範挑戰,獨立思考,充滿熱情自由不羈地追求夢想。基丁老師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學生,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可是我依舊疑惑,縱使風箏渴望飛的更高,更遠,它終是被一根線繫住,秩序、強制性的規則和體制下,基丁老師是否太過於理想化了些?學生們需要的僅僅是浪漫主義嗎?面對現實,理性何在?基丁老師的失誤在於並沒有教會學生們如何珍惜自己可貴的生命,冷靜、理性、謹慎地做自己。影片的結尾,基丁老師離去時,他那深情的微笑裏是不是還帶着幾分悵然?是不是還懷着幾絲自責?

我喜歡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上尼爾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被點燃,他重組了死亡詩社,瞞着父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仲夏夜之夢》,他光芒萬丈。然而當帷幕落下,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現實和夢想之間,他無路可逃。他的自殺讓人措手不及。飛雪的寒夜,他帶上精靈的荊冠,踏着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我們看到揹負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無奈和呻吟。可是,我依舊疑惑,尼爾在現實中碰壁後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祭奠自己夢想中的青春是否明智?死亡使他解脱,那麼他是否想過他的逃避首當其衝的會殃及他最最熱愛的基丁老師?如果他知道基廷用心良苦的啟發被曲解為教唆、慫恿、迷惑和誤導,他還會選擇自殺嗎?

我喜歡託德。他活在他那優秀的哥哥的光環下,沉默寡言,內向的外表下激情卻在默默流淌。在課堂上,忐忑的託德無所適從,“我不懂咆哮,我不會表達,站在這讓我覺得難堪,但老師為什麼讓我做這些”,基丁老師用獨特的辦法讓他釋放了自己潛在的激情。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話語脱口而出,一種堅定已經從託德的心底油然而生,自信的驚喜籠罩在他的臉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影片的結尾,他站在桌子上高呼“船長,我的船長”,身軀依舊柔弱,目光卻是格外堅定。可是我依舊疑惑,校長又怎會善罷甘休,父母又怎能不失望氣惱?退學的威脅,父母的逼迫依舊需要面對,是承認“錯誤”,還是堅持己見?基丁老師終究是離開了,還會有人像基丁那樣鼓勵他,挖掘他的潛力並給予他力量嗎?託德那剛剛燃起的夢想與激情是不是會被殘酷的現實扼殺?

尼爾死了,託德以及其他的學生並沒有放棄對夢想的追求,基丁老師走了,那些學生們的臉上,寫滿了不甘,寫滿了惜別,可也許,一曲新的夢想詩篇即將奏響。縱使現實的殘酷會磨平許多鋒芒的稜角,可深藏於內心的心靈之光將永遠不會被禁錮。一部《死亡詩社》,讓我們從死亡中醒來,我們的眼裏噙滿熱淚,我們感到無奈的悲哀,因為我們熱愛這個故事,當我們的生命裏有了夢想,有了自己,一切便開始不同起來。

讓我們記住這位基丁老師的扮演者:羅賓•威廉姆斯。

第5篇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為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並且值得借鑑,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坦率地説,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為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裏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後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後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悲劇發生。而最後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於這些青年學生來説,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第6篇

最初以為《死亡詩社》是一部關於詩·詩人的電影,看完後才發覺與詩無關。

這是一部關於青春、自由、生命的三維命題。一羣十七八歲的高中生,為了追求他們的獨立思想,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個自殺,一個被開除,其餘的放棄自己堅守的陣地。

?死亡詩社》反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着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傳統,榮譽,紀律,優越”被作為校訓長期鉗制着學生的思想,而與之相對的,則是學生私下的反叛“承諾,恐怖,頹廢,排泄”,一個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世界,那麼,作為這兩個世界聯繫點的基丁老師,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翱翔的勇氣和嚮往翱翔。但對傳統與紀律的顛覆並不是這部影片所要宣揚的主旨,影片以尼爾自殺,基廷被革職,死亡詩社消解於秩序之中而告終.這説明基廷向傳統教育制度挑戰的行為是秩序所不答應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基丁最後被開除的命運似乎也折射出那些對於敢於挑戰傳統教育模式的人,面對於現實世界的一種無奈。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只能永遠揹負着惡名,默默舔犢着自己的傷口。他被傳統打敗,卻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

該片固然拍攝於1989年,但在今天看來仍然對於教育工作者們有着現實的教育意義。它揭示了各國教育的一個共同弊端:過分注重應試結果,和對既成刻板的教育體制的固守。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什麼?學校在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裏需不需要重新呼喚教育的人文關懷?教師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是做一個體制內的灌輸者,還是做一個導引青春航程的船長?這些題目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答案。

相信所有觀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都很喜歡這個基丁老師,由於他的教育聰明;由於他對學生的理解和欣賞;由於他的敢於反傳統勇於創新。我想這一切都源於他對教育的熱愛。一名優秀教師並非意味着一定偉大。偉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賦,這是無法傳授的。然而偉大的教師一定是優秀的教師。教學是個人行為,是與教育工作者承擔的義務和責任相一致的現實行為。我們經常把熱愛孩子、熱愛教育事業掛在嘴邊,但真正像基丁老師那樣全身心地甚至是全靈魂地投進又有幾個?對待孩子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責任感,有沒有靜下心來往發現他們的美好和可愛?世事的繁瑣似乎已經讓我們忘了體驗美好,開釋美好。孩子體會不到我們的熱情,自己體會不到其中的成就和快慰。

生命是什麼?也許我們每個人曾經在心底問過自己的題目。有人説:生命是絢麗的詩,生命是跳動的音符,生命是跌宕起伏的戲劇,生命是對於這個世界的狂野的愛。生命的美在於對自由的嚮往與自身價值的體現。固然我們都在過着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般完美的生活,固然在傳統的精緻的教育體制下我們正逐漸麻痺,逐漸被生活的壓力腐蝕,我們也要避免讓自己成為不是自己,永遠不要讓自己變成一個冷漠的騙子,一個自欺欺人的叛徒!

第7篇

校園、青春、成長、人生,這些在無數電影中用濫了的主題,卻在彼得•威爾的《死亡詩社》中再一次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一個傳統教條的預備學院。1959年,美國威爾頓預備學院。廣袤的原野,清澈的河流,茂盛的樹木,古老的鐘樓,金色的霞光中像暴雨一般席捲天空的鳥羣,洋溢着歐陸風情的建築,明麗而富有山野氣息,而這裏恰恰卻是一個古老、傳統以凝重嚴格教學風格著稱的教會式學校。

一羣懷揣夢想的學生。他們有着良好素質,他們有着優良血統,他們純真、高貴、英俊。在他們文質彬彬、循規蹈矩、成熟老到的外表下,藏着的是內心的激情與骨子裏的離經叛道。“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的校訓被他們篡改成了“嘲弄、恐怖、頹廢、排泄”。隱隱的,一場反叛蓄勢待發。

一位心懷自由的老師。基丁老師的到來給學院帶來一絲生氣。他是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回校接替退休的老師。他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他崇尚以自由的心靈選擇人生,他教學方式的大膽改革,亦是一種對傳統教育理念的背叛,卻讓學生們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與震撼。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影片的前半部輕鬆歡暢,頗有喜劇味道。“船長,我的船長”,基丁老師以惠特曼的詩句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帶領學生在校史樓聆聽“卡匹迪恩”的教誨,他讓學生們在綠茵場上訴説自己的夢想,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以全新的視角去俯瞰世界,他向學生介紹那一首首有思想的詩歌,在他的啟發下,學生們重建了基丁老師當年在校時曾積極參加的一個祕密團體——死亡詩社。於是我們看到,學生們點燃了自己的青春激情,自由、智慧、勇氣、激情一點點注入他們的心靈,他們開始勇敢的面對自己新的人生,開始成為真正的人。

如果僅僅到這裏,浪漫主義者的鬥爭似乎勝利了,可現實卻是殘酷無情的,四處碰壁撞的是頭破血流,影片的後半段並沒有採用好萊塢慣用的大團圓結局,而是將悲劇的內涵淋漓盡致地顯露出來。“死亡詩人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浪漫詩人以死亡作為了慘痛代價。尼爾的《仲夏夜之夢》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成功上演,他面對的仍舊是拒絕,來自他威嚴頑固的父親的義正嚴詞,像專制的國王,權威不容挑戰,殘酷而現實地拒絕。尼爾臉上的狂喜和激情僵硬黯淡,被沮喪和頹廢所取代,走投無路的他面對父親緩緩坐下,眼中閃爍着淚光和絕望。沉悶的夜裏,槍聲響了,尼爾用父親的手槍讓自己的靈魂飄向了遙遠的天國。“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尼爾的死訊震驚了整個威爾頓。校方迫於壓力,決定調查導致尼爾自殺的原因。

影片的最後五分鐘裏,故事達到高潮。基丁老師不得不離開威爾頓,“船長,我的船長!”託德•安德森朗誦着這熟悉的詩句,高高地站在自己的課桌上。情感與力量在壓抑中完全的爆發出來,男孩子們開始一個接一個站到了課桌上莊重地注視着他們所熱愛的老師。除了卡梅倫等幾個膽小鬼以外,幾乎每一張課桌上都站着一個挺直了的男子漢的身軀。“謝謝你們,孩子們!”基廷深情地留下了一個微笑。這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力量,浪漫主義的激情讓每一個觀眾都深深為之動容。

故事留給我們的是浪漫主義者在精神上的勝利,可是,澎湃的青春為什麼又會被現實殘酷的拒絕?這又何嘗不是浪漫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的雙重悲哀?一面是束縛與壓力,一面是激情與夢想,總想尋找一個平衡的支點,這個支點上,是生命的真諦,是人生真正的意義,可是這樣的一個平衡點又在哪裏呢?

我喜歡基丁老師。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一個自由主義者。或許我們曾經都這樣幻想過,能遇見一個如摯友般的老師,他跟你笑談文學,鼓勵你發揮個性,給你以人生的啟蒙。基丁老師便是這樣,有着一種獨特的睿智、風趣和詩意。羅賓•威廉姆斯的表演很出色,甚至剛出場時哼着小曲一露面,便已得到大多數觀眾的喜愛。他是現實世界裏的老師,但他更是引導學生青春航程的船長。如果拜倫和莎士比亞被僵化的理論所遮蔽,那麼就把這些理論從教科書裏毫不猶豫地撕掉,他教會了學生敢於向傳統權威和世俗規範挑戰,獨立思考,充滿熱情自由不羈地追求夢想。基丁老師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學生,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可是我依舊疑惑,縱使風箏渴望飛的更高,更遠,它終是被一根線繫住,秩序、強制性的規則和體制下,基丁老師是否太過於理想化了些?學生們需要的僅僅是浪漫主義嗎?面對現實,理性何在?基丁老師的失誤在於並沒有教會學生們如何珍惜自己可貴的生命,冷靜、理性、謹慎地做自己。影片的結尾,基丁老師離去時,他那深情的微笑裏是不是還帶着幾分悵然?是不是還懷着幾絲自責?

我喜歡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上尼爾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被點燃,他重組了死亡詩社,瞞着父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仲夏夜之夢》,他光芒萬丈。然而當帷幕落下,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現實和夢想之間,他無路可逃。他的自殺讓人措手不及。飛雪的寒夜,他帶上精靈的荊冠,踏着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我們看到揹負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無奈和呻吟。可是,我依舊疑惑,尼爾在現實中碰壁後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祭奠自己夢想中的青春是否明智?死亡使他解脱,那麼他是否想過他的逃避首當其衝的會殃及他最最熱愛的基丁老師?如果他知道基廷用心良苦的啟發被曲解為教唆、慫恿、迷惑和誤導,他還會選擇自殺嗎?

我喜歡託德。他活在他那優秀的哥哥的光環下,沉默寡言,內向的外表下激情卻在默默流淌。在課堂上,忐忑的託德無所適從,“我不懂咆哮,我不會表達,站在這讓我覺得難堪,但老師為什麼讓我做這些”,基丁老師用獨特的辦法讓他釋放了自己潛在的激情。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話語脱口而出,一種堅定已經從託德的心底油然而生,自信的驚喜籠罩在他的臉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影片的結尾,他站在桌子上高呼“船長,我的船長”,身軀依舊柔弱,目光卻是格外堅定。可是我依舊疑惑,校長又怎會善罷甘休,父母又怎能不失望氣惱?退學的威脅,父母的逼迫依舊需要面對,是承認“錯誤”,還是堅持己見?基丁老師終究是離開了,還會有人像基丁那樣鼓勵他,挖掘他的潛力並給予他力量嗎?託德那剛剛燃起的夢想與激情是不是會被殘酷的現實扼殺?

尼爾死了,託德以及其他的學生並沒有放棄對夢想的追求,基丁老師走了,那些學生們的臉上,寫滿了不甘,寫滿了惜別,可也許,一曲新的夢想詩篇即將奏響。縱使現實的殘酷會磨平許多鋒芒的稜角,可深藏於內心的心靈之光將永遠不會被禁錮。一部《死亡詩社》,讓我們從死亡中醒來,我們的眼裏噙滿熱淚,我們感到無奈的悲哀,因為我們熱愛這個故事,當我們的生命裏有了夢想,有了自己,一切便開始不同起來。

讓我們記住這位基丁老師的扮演者:羅賓•威廉姆斯。

第8篇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為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説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着,因此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着怎樣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着。因為夢想太沉重了。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台了。因為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台。基廷便讓他在台上表演怎麼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保持自己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裏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必須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為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悲劇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終於突破了自己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説:“哦,船長,我的船長。”

現在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準。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貴的事情。

第9篇

學校裏的這些教學原則束縛了學生的言行和思想。這所因嚴謹的教學制度和極高的升學率而得意的名校,因為一個老師的出現,一羣學生的觀念變了。

這位名叫kiding的英語老師讓學生學會選擇。因為他的存在,學生們明白了“其實自己不是無路可走,他們有很多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是在生活中表演,還是去做真實的自我?可以選擇是浪費光陰,苟活一世,還是“卡匹迪恩”(抓緊時間),把握青春,讓生命變得不同尋常?可以選擇是順從傳統,還是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敢於開拓新天地?可以選擇是明哲保身,還是説出真話?是生存,還是毀滅?

不得不説,這個老師給了這羣學生很大的啟發。使他們每個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

但,僅有老師的鼓勵和自己的喜歡是不夠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親的支持,面對他的,永遠只是冷漠的眼神和無情的話語。父親認為這是愛他,可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個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憐的是,他最終還是沒有明白兒子為什麼自殺,而是將罪惡的根源歸結在kiding老師身上,以為是kiding老師害死了自己優秀的兒子。

如果nill的父親能夠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nill能夠選擇温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會變成如此。

其實,一切的一切,都是選擇。如果學生們不選擇接受這個老師的新思想,不選擇自我思考,那麼,死亡詩社就不會復興,他們的思想不會因此改變。

對於選擇的意義,除了現在,我從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我何時做過一回真實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規,卸下裝備時,腦海裏總有一個聲音在説,偽裝起來,把自己偽裝起來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會喜歡的。大家也都在裝啊,為什麼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場戲,誰演得出色,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是啊,知道如今,有時做一些違背傳統原則做的事情,總是會被老一輩的人指責。我們總是想去迎合別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賣,背叛,什麼都無所謂了。戴着面具的我們活得很匆匆,我們過於在意別人的想法,在意傳統的守則,以至於我們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棄了信仰,選擇人云亦云,不再敢於逆流而上。這樣的我們,何時明白過,其實,我也是一個美妙的生命,我是一個個體,“我”也很重要!

但是,現在,我覺得,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拒絕庸俗。時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實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第10篇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們的家長都應該來好好欣賞一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拍的相當不錯,內容積極向上,形式活潑而多樣,它另我們在欣賞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它讓我更加明顯地意識到:不受壓抑,崇尚自由,張揚個性!才是我們真正應奉行的教育體制!

“花開堪折直需折”,於此同義的拉丁文就是及時行樂,他們的英文老師,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開學第一次見面帶領大家上第一堂課時就教大家:及時行樂,孩子們讓你們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許有些人持異議,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罷啦,我覺得這樣來引導學生們建立他們的人生觀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説的我們都是凡人。

整個觀看過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歡和欽佩基廷先生,真的。欽佩他的敢於突破,喜歡他的浪漫主義,喜歡它輕鬆有趣,富於創造力而且個性十足的課堂。

記得在課上,他為引導和激發同學們的創造力而這樣引導大家:

“我們讀詩寫詩並非為技巧,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激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而且是維生的必要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尼爾的死是個悲劇,令人心痛之餘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親對他專制而過於苛刻的教育方式-------沒有自我,殘酷壓制,苛刻要求,過高期望。(概括下來無外乎這四點了!我想這也是導致尼爾因無法忍受而選擇來自殺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於父親缺少溝通和交流,不敢於反抗父親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聽命父親的決定。從小,我最反對的也是這一點了,誰説得對聽誰的,不能因為是長輩就不論對錯,而強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來辦事。這樣一點空間都不給孩子,導致的結果就是使孩子從小就缺乏主見,沒有自我,沒有創意,缺乏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這就是這個世界,可怕,虛假,而充滿欺詐。。。在故事進行到一半時我就能很準確的預料到他(基廷老師)的命運了,人性被壓抑的年代傳統的課堂向他這樣開放式的教學是不會被真正接受的,不過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結尾很令人振奮,每個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讓我欽佩的是以前最膽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説出真相,為被冤枉的基廷老師辯解為大家揭開真相……

這部電影於我而言,讓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而且喚醒了我對詩歌的熱愛。。。很久了,因為種種原因把我愛的詩歌不知拋在了哪裏,終於又迴歸拉,哈哈!

第11篇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們的家長都應該來好好欣賞一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拍的相當不錯,內容積極向上,形式活潑而多樣,它另我們在欣賞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它讓我更加明顯地意識到:不受壓抑,崇尚自由,張揚個性!才是我們真正應奉行的教育體制!

“花開堪折直需折”,於此同義的拉丁文就是及時行樂,他們的英文老師,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開學第一次見面帶領大家上第一堂課時就教大家:及時行樂,孩子們讓你們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許有些人持異議,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罷啦,我覺得這樣來引導學生們建立他們的人生觀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説的我們都是凡人。

整個觀看過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歡和欽佩基廷先生,真的。欽佩他的敢於突破,喜歡他的浪漫主義,喜歡它輕鬆有趣,富於創造力而且個性十足的課堂。

記得在課上,他為引導和激發同學們的創造力而這樣引導大家:

“我們讀詩寫詩並非為技巧,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激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而且是維生的必要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尼爾的死是個悲劇,令人心痛之餘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親對他專制而過於苛刻的教育方式-------沒有自我,殘酷壓制,苛刻要求,過高期望。(概括下來無外乎這四點了!我想這也是導致尼爾因無法忍受而選擇來自殺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於父親缺少溝通和交流,不敢於反抗父親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聽命父親的決定。從小,我最反對的也是這一點了,誰説得對聽誰的,不能因為是長輩就不論對錯,而強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來辦事。這樣一點空間都不給孩子,導致的結果就是使孩子從小就缺乏主見,沒有自我,沒有創意,缺乏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這就是這個世界,可怕,虛假,而充滿欺詐。。。在故事進行到一半時我就能很準確的預料到他(基廷老師)的命運了,人性被壓抑的年代傳統的課堂向他這樣開放式的教學是不會被真正接受的,不過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結尾很令人振奮,每個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讓我欽佩的是以前最膽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説出真相,為被冤枉的基廷老師辯解為大家揭開真相……

這部電影於我而言,讓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而且喚醒了我對詩歌的熱愛。。。很久了,因為種種原因把我愛的詩歌不知拋在了哪裏,終於又迴歸拉,哈哈!

第12篇

我們被教條、被傳統壓迫成一種習慣,我們死心塌地變成現實主義者。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追求與夢想。這不單單是《死亡詩社》裏存在的,作為1989年的電影它依然能夠反映我們當下的社會。我聽過看過很多西方文化,我也相信美國夢,因為美國的強大世界公認,而我們所處的教育就是封閉的、守舊的的事實。從1989年就能拍出這種片子,我想現在的西方社會肯定是充滿開放和夢想的。因為她們很早就找到了作為個人存在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而我們國人是什麼?教育、婚姻、工作,等級觀念無所不在,人們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質,而且正漸漸地成為社會基本規律,大家都這麼想這麼做着。

幸好,有日漸開放的書籍和電影,在新青年中傳播,我們才發現自己活着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祖宗為面子而在按部就班。

可惜,現在的我缺乏像古詩社那般熱情,也過了愛做夢的年紀,所以我在沉溺在為接下來大家都在做的事而努力,渾渾噩噩過一輩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部分先進者的反抗是無用的,他們的貢獻只是給我們年輕一代埋下了一顆種子。我不敢做激進者,所以我會在當下這個時代心中保留這份希望,繼承給下一代。

o!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want.及時行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是我的船長,我雖然已經老去,但一輩子還很長,我還在未知的海洋探索自己的命運。

第13篇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羣在威爾頓預備學院上學的學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師。johnkeating老師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鼓勵學生用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讓學生們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而不是老師,甚至讓學生們把課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keating老師獨樹一幟的教育方式,給這個學校增添了一分生氣。但學校卻很不喜歡他,因為威爾頓預備學院是以他凝重的風格受到當時人們的尊敬,這個學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單調且束縛了學生們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評為非正統的教育方式。

他引導着孩子們重建了“死亡詩社”,他讓他們用自己一瞬間的靈感來創作詩篇,讓他們擁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別人做事,不經過自己的思考。他讓一羣膽小的孩子變得膽大開朗。

todd原來是班裏最膽小的一個同學,後來因為john keating老師的鼓勵,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johnkeating還鼓勵了一個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戲,演了一場很棒的戲,而不是像原來一樣做一個只聽父母話而不敢做自己愛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終自殺了,因為他的父親想讓他上哈弗然後當一個醫生,而neil自己卻想做一名演員,卻徵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開除作威脅來逼其他幾個neil的同學簽字,並開除了johnkeating老師。

我認為john keating老師唯一沒有做好的就是——沒有教好學生們怎樣處理事情、壓力,而neil就沒有經受住來自他爸爸的打擊,開槍自殺了。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中的johnkeating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告訴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僅需要勇氣還要聰明……我感謝這部電影!

第14篇

最初,電影的名字讓我誤以為它會充滿死亡的氣息。當我一個人安靜地看完了這部電影,想起梭羅説的“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這句話時,我才終於明白,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和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

基廷先生讓學生們停下浮躁的腳步,去面對那一張張年代久遠的發黃照片,去聆聽靜默的忠告,去感悟時光的短暫和生命的消亡。基廷先生用他的心血讓學生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詩歌,讓他們不受世俗的羈絆,為自己的夢想去奮鬥。

悲劇的發生是出乎我意料的。隨着那一聲槍響,故事裏的一幕幕在我腦海裏定格:

第一節課時,基廷先生讓他的學生們撕去書上對詩歌評判與賞析規定那一頁,讓他們喊自己“船長”。年輕的心在呼喚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學生們在意氣風發的青春歲月裏,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悦和自由的照耀。

基廷先生帶領大家去一個簡陋的山洞裏去尋找自己精神的家園。

尼爾慢慢拉開抽屜,拿出被白布裹着的手槍,指向自己。

基廷先生被學校開除後緩緩走出教室,陶德不顧校長的阻攔,毅然站到桌子上,高聲呼喊:“船長,我的船長!”

那些被基廷先生感動過的學生們都站到桌子上呼喊他們的船長。

基廷就像一個船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那種不受拘束的血性與追求深深震撼了我。他的無畏與學生們的渴望自由充滿活力也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中。

當電影在一羣站在課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時,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也深深地再一次定格在我的心中。

我忽然懂得,理想是不可能對抗現實的,或許生命有時會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靈魂深處面向生的勇氣和對生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