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餐桌禮儀作文6篇 《品味之道:餐桌禮儀藝術》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14W

餐桌禮儀是社交場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它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和教養,也彰顯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藴。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商務宴請,遵循正確的餐桌禮儀都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本文將探討餐桌禮儀的基本規範和重要意義,為讀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指導。

餐桌禮儀作文6篇 《品味之道:餐桌禮儀藝術》

第1篇

八年級那年回外婆家給外公燒新年紙,這種日子,農村必不可少的就是擺酒席。作為一個小孩子,自然是分到了“老弱婦孺”那一桌。飯桌上的“盛況”讓我不禁愕然:

每上一道菜,無論小孩子,還是老婦人,手與筷子同時發力,不多時一盤菜被一掃而光,只有掉落在桌上的這裏一堆,那裏一坨。有些滷料,乾菜,則是被吃了吃了,帶走的帶走了。想規規矩矩吃飯的我一時傻了眼,還帶這種操作?

小時候,我也是跟着在農村的外公外婆長大的,七歲時才去往外省。從小因為吃飯,外公外婆給我立的規矩不可謂不多。筷子要怎麼拿,小孩子不能坐上席,等長輩上桌了才能動筷子,夾菜時筷子上不能有飯粒,筷子不能一直在一道菜裏“翻來覆去”……從小我就按着這些規矩來,將外公外婆教給我的餐桌禮儀牢牢記着,不敢忘記,不敢不遵守。

長大了點,能自己獨立思考後,格外感謝外公外婆的教導。在我看來,這些看似繁瑣,古板的禮儀,無一不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的最佳提現。知禮,懂禮,守禮,從餐桌上的細節都能提現得出來。

孩提時候去吃酒席,哪次不是外婆在旁邊嘮叨着這個那個。一旁的奶奶,婆婆也在附和。只是現在,餐桌上的禮儀似乎已經不被重視,連曾經批評過我的奶奶輩的老人也將這些都忘記。以至於小孩子對於這些禮儀都保持着都無所謂,甚至不知道不明白的態度。吃好了,吃得開心了就好了,管你什麼餐桌禮儀,何必又做給別人看?

只記得那天的酒席,我是吃不太下的。看着一桌子爛七八糟的剩下的菜,我沒有胃口,也沒有心情。只覺得變了,一切的規矩似乎都不存在了,於是,我甚至於懷疑自己的想法與態度究竟可不可取。老一輩人傳下來的東西,竟是這般隨意可丟棄的嗎?我開始懷疑,一頓酒席,不就是為了要賓客盡歡嘛,何必計較得太多。我嘗試着去説服自己,去理解其他人,但是我發現,無論多麼盡力,我還是沒辦法説服。在別人眼裏,無論是否餐桌上的禮儀是否可取,是否必要,在我看來,我都沒辦法丟棄。這對於我來説,是傳承,也是饋贈。願這文化,能受到更多的重視與發揚。

餐桌禮儀作文6篇 《品味之道:餐桌禮儀藝術》 第2張

第2篇

餐桌,是我們人類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我們是用來吃飯用的。不過,在餐桌上,也有它的禮儀。讓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在西方,人們一般都是用叉子、刀和勺子用餐的。比如説,你現在就在西方的一家餐廳用餐。你要記住幾點:

1、不能拿叉子、刀等之類的東西,敲打桌面,敲打杯子,發出奇怪的聲音。這樣是很沒禮貌的,不過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會這麼做,就是——憨豆。

2、在吃東西的時候,不要像東北人一樣,吃飯叭嘰嘴,發出聲音。

3、在吃東西的時候,不要狼吞虎嚥,一大口一大口地吃……

剛才的是西方餐桌上的禮儀,現在就是我們國家,中國餐桌上的禮儀啦!

在我們國家,人們一般用筷子和勺子。比如説,用勺子的時候,就得這樣:

1、用筷子取食時,也可以用勺子來輔助。儘量不要單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髒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後,可以在原處“暫停”片刻,湯汁不會再往下流時,再移回來享用。

2、暫時不用勺子時,應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讓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後,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裏,不要再把它倒回原處。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不可用勺子舀來舀去,也不要用嘴對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裏等涼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裏,或者反覆吮吸、舔食……這就是用勺子的禮儀。那麼,用筷子,也有它自己的禮儀,比如説:

1、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過的筷子去夾菜,是不是有點倒人胃口?

2、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能一邊説話,一邊像指揮棒似地舞着筷子。

3、不要把筷子豎插放在食物上面。因為這種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時候才用。

4、嚴格筷子的職能。筷子只是用來夾取食物的。用來剔牙、撓癢或是用來夾取食物之外的東西都是失禮的……這就是筷子的禮儀。

其實,到了哪裏,都會有相應的禮儀。如果不遵守,會顯得十分的失禮,沒禮貌。會不好意思的。今天,我介紹了餐桌上的禮儀,希望你們能夠記住。

第3篇

如果你被邀請到別人家做客,就要考虎這樣幾個情況。比如,該在什麼時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談正經事,只是個社交聚會,早到是不禮貌的。女主人正在做準備,她還沒完全準備好你就到了,會使她感到非常尷尬。晚到10分鐘最佳。晚到半小時就顯得太遲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麼時候應該離開呢?這沒什麼規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禮貌的。如果只是邀請你共進晚餐和聊天,那麼你最好在10點至11點之間離開或者餐後1小時告別。如果你被邀請留下來住幾天或度週末,在離開之前應特意買束花送給女主人,這會使她非常高興。另外,離開後的第二天要發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謝,並隨附一件小禮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鮮花等。

什麼叫“宴”?各種辭書對“宴”一詞的註釋,除了與飲食關係不大的“安逸”“樂”兩個義項外,與飲食活動掛鈎的第三個義項都做“以酒食款待賓客”解。另外還有人説:“宴是以社交為目的的進餐活動”。上述兩種解釋都算抓住了飲宴的主要特徵,但似乎都欠完滿。例如我國曆史上有一種“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眾多,成員輩份、關係複雜,祖孫、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時不在一起進餐,遇有節日或其他原因,家長決定備辦豐盛的酒餚,閤家歡聚一堂飲宴取樂。這種宴會並不一定有外來賓客。它雖然有促進全家團結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稱為社交活動。另外還有一些飲宴活動,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騷客舉行的“文酒會”等,雖然有主有賓,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於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題。

宴會與日常進餐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即具有一定的儀式。古代天子、諸侯、大夫、士庶饗賓客,儀式非常複雜,後世日趨簡化,但總有一定的儀式。例如民間的婚宴、壽宴、接風、餞行等宴會,都有東道主或司儀簡單説明舉行宴會的意義,即使家宴,家長也得説幾句話,相當於致辭。綜上所述,宴會似乎可以説是:在療飢、味品之外,另含某種目的、意義的,具有一定儀式的集體進餐活動。

我國曆史上的宴會,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説的“國宴”“軍宴”、各級官府舉行的宴會統稱“公宴”,私人舉辦的“婚宴”“壽宴”“接風”“餞行”等宴會統稱“私宴”外,有的以規格高低、規模大小、儀式繁簡,劃分為“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設宴場所分為“殿宴”“府宴”“園亭宴”“船宴”等。秦末項羽在鴻門阪宴請劉邦,史稱“鴻門宴”;漢武帝在柏梁台宴請羣臣稱“柏樑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園林宴請百僚史稱“曲江宴”等等。

第4篇

古人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時候的人們就知道要節約糧食了,我們身為現代人,更要講究餐桌上的禮儀。

學會餐桌上的禮儀先要節約用餐,學校食堂用餐時,我無意發現我身後坐的那位同學每次吃飯都是一點不剩,我便把他當作了我學習的目標。倒飯的時候,我每次都能看見同學們的剩飯裝滿了一桶又一桶。可見我們中學生也要帶頭做好節約用餐。我們的食堂裏面的白牆上貼着七個紅色的大字“讓我們學會吃飯”,這不是説我們不會吃飯,而是要讓我們節約糧食,文明用餐。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種餐飲方法,叫“自助餐”就是付一定的錢然後在餐館裏想吃什麼拿什麼,直到吃飽為止。然而我去吃飯時發現很多人明知道自己吃不了那麼多還拼命地拿,結果剩了許多,白白浪費了糧食。現在有很多的自助餐館裏貼着許多的牌子,上面寫着如果有剩菜剩飯,按剩的多少交一定的金額。自從牌子一貼,剩飯的人越來越少,成功的節約了很多白白浪費的糧食。

明朝的朱柏廬在《治家格言》裏説過: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意思是: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裏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來之不易;我們生活所需的每半根絲、每半縷線,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幾多物質能源和幾多人的'心血,應好好珍惜。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浪費糧食,我們要像朱柏廬所説的那樣想想農民伯伯辛苦種的莊稼,一起來節約糧食。

很多飯店裏的餐巾紙都是免費的,這樣一來就引起了人們對餐巾紙隨意使用的想法。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出來是給需要的人使用的,而不是用來浪費的。每用一包紙,世界上就會減少一棵樹。所以,我們節約用餐同時也要節約用紙和節約用水。

在家裏用餐時也要講究家庭用餐的禮儀。古人曾説過:長輩不上桌,晚輩不動筷。不要總把好的給自己吃,要想想父母,還有他們做飯的來知不易。

小小的餐桌,大大的道理。餐桌上的禮儀,人人都得知道。

第5篇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裏,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於形成現在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讚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餐桌禮儀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吃飯用餐時在餐桌上的禮儀常識,餐桌禮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入座的禮儀。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麼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進餐時,先請客人中長者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後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儘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

三、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説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諒”之類的話,以示歉意。

餐桌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種的社交手段,在用餐過程中,人的修養禮儀可由言行舉止變現出來。正確的餐桌禮儀不僅顯得優雅大方,更能給人以良好的印象。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許多中餐禮儀卻常常被人忽視,導致尷尬的場面發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禮儀在社交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飲食一直很重視,古有俗語“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可以説是源遠流長的。另一方面,作為東方禮儀之邦,餐桌禮儀是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反映。據有關史料記載,至少在周代,我國飲食禮儀就已經初步形成,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並對西方餐桌文化產生一定影響。

第6篇

近日一則關於餐桌老規矩漸漸被遺忘的微信,在網上熱傳並引起熱議。大家各抒己見,眾説紛紜,對此我認為,重拾餐桌老規矩是很重要的。

餐桌規矩反映着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素質,其代表的是一種品質的所在,體現了社會的風氣,有利於提高國家形象。很多人都説餐桌規矩而已,做事應該“不拘小節”,但是,“勿以惡小而為之”,你可有沒有想過,假若一個毫無禮貌,無餐桌禮儀的客人來到你家做客吃飯,你會有什麼感覺。餐桌禮儀自古代沿用以來,古人遵守餐桌規矩,體現了個人品質所在,從此一個好的形象深入人心。古代人的文明用語用餐被人所讚美,我們不應該繼承和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從小事做起,以保中國的美好名譽,讓民族,國家更源遠流長的發展下去嗎?

餐桌規矩並不“老”,“老”的只是我們的堅持,“懶”得保持遵守餐桌禮儀等良好的習慣,或許有人會認為餐桌禮儀,那麼麻煩,費時,那麼多規矩,我們應該鄙棄了,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鄙棄了這些規矩,我們的生活會怎樣?走進飯館,就像走進了菜市場,各種喧囂盡在,這樣你會舒服嗎?還有的人甚至認為故事餐桌禮儀規矩太“low”了,但餐桌規矩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家教、素養,如果你連最起碼的餐桌禮儀都沒有,都不懂得尊重,那麼別人為什麼要尊重你呀,人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或許因為你的良好的餐桌習慣,你就被賞識了;亦或許因為你的不好的餐桌習慣,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頓時就不好了,從而別人也不重視你了,既然是這樣,我們為何不從小事做起,從簡簡單單的學好餐桌規矩開始,為自己創造出更多別人在場自己的機會,為自己喝彩!

現在我們的生活在發生很多變化,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變的,是應該要有本身的`性質。就好像良好的餐桌規矩,我們應該保持良好的餐桌習慣,這樣伴隨的時間是一生,良好的餐桌習慣,反映出了個人良好的素養,人人都會被感染這樣做了,就會形成一個人良好的社會風氣,以提升國家形象。這種美好的品德,我們不應該比鄙棄,讓保持良好的餐桌規矩成為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