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介紹北京天壇的導遊詞3篇 "走進北京天壇:一段探尋世界文化遺產的旅程"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W

北京天壇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年之處,位於北京市南城區,佔地約273公頃。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特別是宏偉壯觀的祈年殿、環龍慶和九重大殿等建築,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成為研究中國宗教文化、建築藝術和歷史文物的重要場所之一。

介紹北京天壇的導遊詞3篇

第1篇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天壇參觀遊覽。我是此次天壇之行的導遊員小趙,我很榮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遊覽,下面將由我來為大家講解天壇。

天壇始建於明朝初期,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原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古代祭壇建築羣。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內壇北部祈谷壇舉行,冬至祭天在內壇南部圜丘壇建築羣進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這裏舉行過祭祀大典654次。在歷史上有三位皇帝對天壇的建造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位皇帝是明朝的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在營建北京宮城的同時,在北京正陽門外正南5裏偏東丙位建天地壇。於明永樂18 年竣工,佔地面積達到了273公頃。初建時這組建築為天地合祀,稱“天地壇”。明朝有9位皇帝在天地壇舉行過合祀天地;第二位皇帝是名詞的嘉靖皇帝。嘉靖年間,世宗朱厚驄在天地壇的南郊新增了圜丘壇,用於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於孟春祈谷。並且在北京城的北郊修建了地壇,專門祭地,天地分開祭祀。第三位皇帝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年間,高宗弘曆對天壇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改建了齋宮,改造了天壇的內外壇牆,擴建了圜丘壇,改祈谷壇大享殿為祈年殿,增闢了圜丘壇門,改建皇穹宇。1911年清帝溥儀遜位,祭天制度廢止。1914 年袁世凱又在天壇舉行過幾天大典。1918 年,新年元旦天壇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天壇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 年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日的天壇已經成為了北京著名的旅遊景區。

今日的天壇是通稱,它實際上是由兩個壇組成,南部為圜丘壇,北部為祈谷壇。天壇有內壇、外壇之分,內外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蒼璧禮天。天壇的建築特點可以用一組數字“一、三、五、七、九”來概括。其中“一”是指一條中軸線。這條中軸線上分佈着天壇裏最主要的建築。自南而北分別是昭亨門、圜丘壇、皇穹宇、成貞門、丹陛橋、祈年門、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門。“三”指三道壇牆,分別為外壇牆、內壇牆和分隔圜丘壇與祈谷壇之間的東西向壇牆。“五”是指五組主要建築,分別為圜丘壇建築去羣、祈谷壇建築羣、齋宮建築羣、神樂署和犧牲所建築羣。“七”是指祈谷壇東側的七星石。“九”是指原天壇的九座壇門,分別是圜丘壇的四個門: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祈谷壇的三個門: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以及皇帝祈谷時所走的祈谷壇門和皇帝祭天時所走的圜丘壇門。

圜丘壇周圍有4座門,南為昭亨門、北為成貞門、東為泰元門、西為廣利門。這四個門的名字出自《易經·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元”為元始本原,“亨”為無不亨通,“利”為和諧有利,“貞”為正固持久。這四個字讚美的是天的本質,也稱之為“天之四德”。

進入昭亨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具服台。天壇有兩座具服台,南為圜丘壇具服台,北為祈谷壇具服台。冬至祭天大典前,具服台臨時搭起幄次,就是帳篷,供皇帝在此盥洗和更換祭天禮服,祭祀完畢再回到這裏更衣,起駕回宮。皇帝在祭天時穿的是天青色禮服,祭日時穿的是大紅色禮服,祭月時穿的是月白色禮服,其他祭祀均着明黃色禮服。

在往前走是內外兩道壝牆,壝牆是指建築物周圍的矮牆。兩道壝牆均用天青色琉璃瓦覆蓋,象徵着天。內壝牆為圓形,外壝牆為方形,象徵天圓地方。內外壝牆的四正位各有三座石門,共有24座,稱“櫺星門”。內外壝牆南面的兩道櫺星門的大小是不一樣的,中間的最大,是皇天上帝所用之門;東面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門;西面的最小,是陪祀人員走的。

圜丘壇上層台面中心的圓石叫“天心石”,圍繞天心石共環鋪九圈扇形石板,第一圈為9 塊,第二圈為9 的倍數18 塊,以此類推,直到第九圈81塊。第二層也是九圈扇形石,從第十圈到第十八圈。第三層從第十九圈到第二十七圈,每圈扇形石的數量均是9 的倍數。九為極陽之數,強調了天的崇高、神聖。

祈谷壇建築羣位於圜丘壇建築羣北面,從南到北四次是成貞門、丹陛橋、三座磚門、祈年門、祈谷壇、皇乾殿。祈谷壇東側是長廊、北神廚、北宰牲亭,七星石。成貞門是圜丘壇建築羣的北門。恰巧這座門又是從圜丘壇建築羣進入祈谷壇建築羣的重要通道,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成貞門也可以視為今日祈谷壇建築羣的南門。進入成貞門就是連接兩個祭壇的一條大道稱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其北端高出南端2米,由低漸高將兩組建築有機地連接起來,使天壇的總體顯得更加完美。橋長108丈,橋面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是“王道”。而它作為通道為什麼又要稱橋呢?這有兩種説法,一種是説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昇,意為與天地相接;而另一種就是説路面下邊建有晉升的通道,所以稱之為橋。丹陛橋北端,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券洞,叫走牲道,祭祀用的牲畜從犧牲所趕到宰牲亭,必經走牲道。牲畜一旦經過此通道,再無生還的可能,所以俗稱“鬼門關”。沿丹陛橋再往北走東側就是祈谷壇具服台,面積約300多平方米,祈谷大典前在台上搭設方形幄次,內設龍椅、取暖和盥洗器具。皇帝在此後盥洗。祈谷典禮結束後,再次來次更衣後返回紫禁城。

關於天壇的介紹就為大家講到這裏,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按照計劃的時間回到這裏,祝大家玩得愉快。

介紹北京天壇的導遊詞3篇

第2篇

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於祭天的聖壇,佔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築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牆和內壇牆,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

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並且新增了圜丘壇,用於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於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羣。可是這樣一個祭天聖地,卻也曾經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繼而在1900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蹂躪。在1916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

在1918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後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裏的不光是旅遊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現在就讓我們沿着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遊覽。現在我們正沿着天壇建築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牆,使外方內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説法。每道牆都有四組櫺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雲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櫺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台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現了,壇上所有的台階數,護板數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台階,枱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

第3篇

各位!現在我們來到了圜丘壇景區,其實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壇”,因為這裏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台。圜丘壇建於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30年,位於整個院落的南端,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院落中的陳設。請看西邊,那裏有一杆很高的木杆,它叫望燈杆,是祭天的時候掛燈籠用的。各位也許要問:祭天掛什麼燈籠呀?當然要掛啦 !因為當年祭天的時間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點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窩裏熟睡的時候,皇帝來祭天,也真是夠辛苦的,掛個燈籠照個亮,不過分吧?不過,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須是“吉燈高照”。那麼現在請大家猜一猜這座燈竿有多高?現在我來宣佈正確答案:燈杆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為什麼不再加點湊夠10丈呢?肯定有原因,不錯,請各位先猜猜看,待會兒我再告訴大家。不僅燈杆不一般,那燈籠也不一般,高有兩米,直徑兩米六,夠氣派吧!但最不一般的還得説那燈籠中的蟠龍通霄寶蠟,長有一米三,直徑三十釐米,可連續燃燒12個小時,既不用剪蠟花,也不流蠟油,是當年皇帝祭天的專用寶蠟。

再看看東邊的這個綠色建築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爐,是在祭天大典結束後,焚燒祝板及祭品的地方。這是鐵鐐爐,在進行大典的時候爐內燃燒鬆杆、松柏,同時還燒些檀香木,一時間火光沖天,香煙繚繞,不但增加了神祕莊嚴的氣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給皇帝帶來了一絲暖意,真是一舉多得呀!

現在,言歸正傳,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它是一座三層的圓形石台,為什麼要將祭天台設計成圓形呢?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然要設計成圓形了。普通人看這座祭天台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設計者們是用數字“九”建成了這座神祕的祭天台,現在我們一起來找找那些神祕的“九”看它們藏在何處。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這兒咱們不妨來個腳踏為實,請大家一邊登上這一組台階,一邊數數這組台階有多少級(自地面層到底間層,因為這裏人少,面積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正好九級(把客人帶到底層平台的東側)。往上還有兩組台階,每組也是九級,整個圜丘壇東、南、西、北各開一口,每個登壇口都有上、中、下三組台階,每一組台階都是九級,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12個“九”了。我們再找找看,腳下底層祭壇的壇面直徑21丈,沒有“九”,中層直徑15丈,也沒有“九”,頂層“九”丈,有一個“九”,如果把三層直徑相加,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還有“五”,象徵皇帝的“九五”之尊。真是巧奪天工!那麼,別的地方還有“九”嗎?有!請各位更上二層“九”,我們到最上層看一看。

各位,現在有沒有感到“九”的氣味兒更濃了?大家請看壇面中心,有塊圓形石塊,它叫天心石,被一層一層的扇形石板所環繞,這第一環是九塊,第二環是二“九”一十八塊,第三環是三九二十七塊,直到最邊上一環為九九八十一塊。再看一看中層,它由十個九塊開始至十八個九塊,底層至十九個九塊至二十七個九塊,即三層壇面,每層鋪九環石板,每環石塊又都是九的倍數,自一倍至二十七倍,這樣,上、中、下三層壇面共鋪石板3402塊,即378個“九”。

還記得嗎?剛才我們看到的望燈杆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爐兩側台階各九級,皇帝還嫌不夠,祭天時還要向皇天上帝敬酒,可見皇帝對九的崇敬,為什麼?咱們下壇再説。

各位請看,在祭天台中心有一塊突起的圓形石塊,它叫“天心石”,又叫“億兆景從石”,為何叫天心石呢?據説這塊石頭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與天上諸神們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靈犀者,便可在此與“神”交流一番。那為什麼又叫“億兆景從石”呢?“億兆”是多的意思,“景從”是象影子一樣隨從,所以説白了“億兆景從石”就是“一呼百應石”,這是一組奇妙的聲學現象,即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説話時,聲音不僅宏大,而且有共鳴及迴音。那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現象呢?請看,由於壇面十分光潔平整,聲波傳到周圍的石欄杆後能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聲學專家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僅為0.07秒,説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是原音還是回聲,所以有一呼百應的感覺。 當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説話的時候,感到不僅有神助——聲音宏亮,又有人助——一呼百應,身為人君者便把這一呼百應的回聲當成是天下萬民對自己的無限忠心及一致響應。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站在這裏説話,現在我們也可以蹬上天心石許下一個美好的願望。不過,別貪心,每人只能許下一個心願,現在我們推舉一名德高望眾的朋友為我們大家許個願吧!

各位朋友,現在是我們解開“九”的祕密的時候了,我問問大家,自然界最大的東西是什麼?對了,是天;自然數裏最大的數字是什麼?是“九”。根據陰陽學説,在天地間,天為陽,地為陰;在數字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在方向上南為陽,北為陰,所以“九”與“天”都屬陽,都是老大,所以古代用“九”象徵天,於是用“九”來築祭天台便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祭祀完畢,皇帝回宮,那麼皇天上帝的牌位何去何從?當然,也要回宮,不過它可不回人間的宮殿,而是人間的天宮,在哪裏呢?那就是我們前面的那座建築---皇穹宇,好!我們現在便去天宮拜訪一下皇天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