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抗戰片觀後感2篇 熱血鑄就的抗戰瑰寶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2W

本文以“抗戰片觀後感”為主題,通過觀影后的思考和感受來探討抗戰影片對於我們的啟示和反思。抗戰片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影片,不僅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特點,更能喚起我們對於那段艱苦卓越的抗戰歲月的敬仰和思考,同時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麪對當前社會的挑戰。

抗戰片觀後感2篇 熱血鑄就的抗戰瑰寶

第1篇

截止到我發佈這篇文章的一刻,《八佰》的票房已經高達6億。即使大部分影院的上座率只限於百分之五十,任何人也可以預見到電影票房的持續增長。《八佰》的最終成績會告訴我們,在人人焦慮不安的“後疫情時代”,一部新映畫電影最高可以斬獲多少票房,而這個數字將會影響到中國內地往後四個月的新映畫電影定檔及排片計劃

?八佰》在上映之前就已經備受爭議。儘管這場爭議從始至終都和故事本身的價值傾向無關,但忿恨的情感總會給電影蒙上陰影。不過從現有的票房成績來看,管虎與秦漢合照一事最多隻能證明導演的認知存在嚴重問題,電影裏中國軍人的浴血奮戰並沒有受到無辜的牽連。

我在豆瓣上給《八佰》打了四星,以作鼓勵。因為我們國產電影實在太需要這種規模的戰爭電影,每一部都顯得彌足珍貴,成績優秀的孩子就應該有糖吃。但是《八佰》並非完美無缺的電影產物,它自身仍然存在着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

羣像戲敍事混亂不清,是《八佰》最大的問題。為突出戰爭的殘酷,電影頻繁更換負責提供敍事視角的角色,缺乏一個從頭到尾穿針引線的人物,造成嚴重的視點混亂。本可以引以為傲的羣像戲反而拖住整部電影的後腿,足以成為讓電影成為羣像戲拍攝的反面教材。如果你不明白什麼叫做在羣像戲裏安排穿針引線的人物,那你可以看一下陳德森在《十月圍城》裏如何處理王學圻和梁家輝的角色,也可以看一下經典影片《十二怒漢》。

電影敍事講究鬆弛有度,尤其是戰爭電影更講究羣體演員的調度和鏡頭信息的抓取、文戲和武戲的交叉推進、插敍和倒敍的恰到好處。在這一點上,《集結號》遠遠要比《八佰》做得要好,哪怕是《芳華》裏短暫展現的越南戰場長鏡頭調度,也能夠證明馮小剛的導演能力比管虎至少高上一個檔次。

與此同時,管虎不斷強調保衞戰的戲劇性質,可觀眾遠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笨。無論是趙子龍的戲劇場景,還是穿梭在槍林彈雨裏不死不滅的白馬,如此頻繁堆砌意象符號,最終只會弄巧成拙,令人齣戲。觀眾並不需要過分重複的説教,特派員與謝晉元的一場談話已經點明來龍去脈。

管虎盡到的最大努力就是放大戰鬥激烈悲壯的一面,正規軍和逃兵散兵同台登場,戰士、兵痞、流氓、黑幫、平民共聚一首,有人英勇無畏,就有人懦弱不堪。面對大銀幕上血淋淋的寫照,除了肅然起敬和痛心疾首之外,觀眾很難產生更復雜的情感。唯有觀影完畢之後,觀眾才可能察覺到細微的違和感,對電影故事產生質疑。

這時候就談到電影的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電影故事應該如何把握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像《集結號》、《活着》、《霸王別姬》、《阿甘正傳》都是優秀的典範,創作者以虛構的人物角色歷經真實的大事件,從而講述一個獨立的故事,其中的行為細節和個人遭遇又是以人物的性格和社會的背景為依據進行虛構的,因此真實與虛構之間的融合相當到位。當然,就《八佰》而言,故事的開頭與結尾早已註定,交戰經過也有所記載,於是創作者能夠發揮的空間只剩下具體的人物和個體的行為。

然而即使導演在片頭和片尾分別註明“基於真實事件改編”,也仍然會有觀眾像幼兒園小孩似的鬧着大喊這個故事不還原、不寫實,彷彿其他人都不知道這是一部電影,唯有他自己洞悉真相。最極端的觀眾自然希望以紀錄片的形式還原四行倉庫保衞戰的所有細節,平和的觀眾需要電影故事的開頭與結尾正常接上歷史的軌跡,最隨意的觀眾只求爆炸、火焰和鮮血。

電影的改編應該包含多少真實內容,又應該具有多少虛構創作,全靠着創作者自行摸索,自行領悟。拍電影沒有菜譜,一個觀眾對電影寬容與否,會依據其心情像貨幣匯率一樣實時浮動,於是同一個觀眾很可能會在認可《戰狼2》裏棉被擋火箭的同時,否認《八佰》裏雙方軍人的殘酷交鋒。

而正如我一直堅持的觀點,觀影是一件非常隱私的事情,觀眾有權利依據自己的想法對作品進行評價。評價就是觀眾最大的權利,所以觀眾可以指責電影不夠真實,敍事不夠全面,戰鬥不夠真實,看不慣“惡之花”參與演出,以及更多更多的批評,這都是觀眾享有的權利。這也是我為什麼對豆瓣電影抱着敬意,在那裏,觀眾對電影的熱愛能夠戰勝強大的資本和瘋狂的粉絲。

儘管指出了《八佰》的諸多問題,但我依然要向各位推薦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告訴我,為什麼一百多年過去了,電影院仍然存在於世界上。如果有條件去電影院看的話,那就儘量去電影院。如果有條件去imax影廳的話,那就去imax影廳。

記得,如果你容易落淚,那就帶上一包紙巾。觀影的時候戴好口罩,不要摘下。進影院前不要買飲食,只要是稍微嚴格的影院,都不會允許你把飲食帶進去。最後,請不要攝屏,不要帶小孩,或者告訴你的小孩在觀影期間不要鬧。以上是我一些善意的建議,如果你決定去電影院,那麼我祝福你可以擁有良好的觀影體驗。

看《集結號》的時候,儘管我感受到淒涼、憋屈和剛毅,但也不會有痛心疾首的情緒。看《八佰》的時候,我好幾次都有落淚的衝動。

為什麼《集結號》與《八佰》帶給我的感受會如此截然不同呢?

?集結號》的時間點已經是1948年,我們進入飛龍騎臉階段,次年新中國就要成立。淒涼與悲傷的情感是投射在穀子地身上的,投射在單一部隊身上的,儘管有更多人可能跟穀子地有相同的遭遇,但這是個人的命運和兄弟的榮譽,從某個角度來説,只要你想活着,總是可以活着的。

?八佰》的時間點是1937年10月末,淞滬會戰尾聲,上海失守,南京屍橫遍野,中國飽受苦難,亡國滅種的危機近在眼前。現在我們知道八年後,中國就能扛過去,但當時的人,恐怕無法預料自己要扛多久時間,才能迎來勝利的曙光吧?

抗戰片觀後感2篇 熱血鑄就的抗戰瑰寶 第2張

第2篇

最近上映的電影《八佰》引發了熱議,看過的同學有的説很血腥;有的同學説故事很深刻,引人深思。

?八佰》講述的是1937年的淞滬會戰,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這就是電影片名的由來。“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四行倉庫大戰一場,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的故事。

電影中一些場景令人難忘,比如日軍在我方倉庫牆壁上安裝炸藥包時,戰士們自行背上炸藥包往有日軍的地方跳,每一位跳下去的戰士大喊着自己的家鄉和名字,和敵人同歸於盡。還有戰士們為了護旗,倒下了一批又一批,臨死前都緊緊地護住旗子,直到最後一刻戰士們仍然堅守着,最後旗子依然在樓頂飄揚,我被戰士們那堅持不懈地毅力所震撼了。

影院裏的人們都被戰士們感動地哭了,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生活在和平年代,都是這些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走出影院,媽媽問我:“這部電影可怕嗎?”我搖了搖頭,比起可怕更多的是感動。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謝團才説的話:“我們不只是在抵抗日本人,而是在告訴全世界的人,中國人還在,中華民族還沒有亡!”現在我們中華人民已經崛起了,國家也變得昌盛了起來。但是我們不能忘了他們那堅守的精神,這一種精神我們要永久地銘記。

要不是觀看了管虎導演的那場《八佰》,我恐怕也不知1937年那場不知多少士兵死去的淒涼戰爭。

這場戰爭講了。在國家生死關頭覺醒的軍人數不勝數。沒有什麼英雄是天生俱來的,然而就是這些芸芸眾生中的小市民們,在看着自己身旁的戰友一個個相繼被槍淋彈雨擊中,那眼神從驚慌轉向了堅毅。每日晚上,對岸的英法租界鶯歌燕舞,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而四行倉庫的士兵們卻正在悲壯地互立遺囑。

四天的時間對於現在的我們也許只是短短一會兒,而小小的四行倉庫早已承受不住太多的苦難。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義無反顧地束上炸藥包從樓上躍下,炸得血肉模糊。對岸的人們傾聽着他們即將燒盡的生命做出的最後吶喊。不知那燒焦的氣味是否猶如流星劃過,給予中國一絲新的希望。槍眼無情,血淋淋的鏡頭反覆上演,然而真實的歷史只比眼前的更為殘酷。

年僅十三歲的小湖北在四天之內,看着他的父親在對面的鐘樓上被凌遲處死,目睹他的哥哥在護住國旗之後流血過多而活活死去。在這樣的時刻,他只聽到人們對他説:“活下去,替我們看看這個世界。”然而,這個世界又該是如何呢?在他奪過旁人的酒一飲而盡時,那一聲“老子不怕”是迅速成長的標誌。

外國人一字一頓地對謝晉元説,他們只不過是在演戲給西方列強們看罷了。那一刻,謝將軍的臉龐上寫滿了茫然和失望。11月1日,國民革命軍524團整建制退入租界退軍。中國投降,並不是所有的努力與犧牲都會迎來一個童話式的結局。當我們的民族病了的時候,這些犧牲只能是無謂的犧牲。

他們説他們會微笑着死在霓虹之中。如今上海的東方明珠承載着國人的驕傲。燈光繽紛之下,國人的生活透露着幸福與安詳。他們犧牲後化為的塵埃依舊遊離在此。那一張張義無反顧的臉,永遠、永遠不會令人望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