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血戰鋼鋸嶺觀後心得感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8W

  血戰鋼鋸嶺觀後心得感悟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能救下這麼多人,也許因為我是個‘傻瓜’吧,但我總相信,我能再多救一個!”90多歲的老人多斯笑着説。在這平和而堅定的敍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血戰鋼鋸嶺觀後心得感悟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血戰鋼鋸嶺觀後心得感悟

血戰鋼鋸嶺觀後心得感悟一

這就是奇蹟!

聽聞多方讚譽,看完之後,果然實至名歸。若是不寫點讚美之詞,實在過意不去。

電影開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觀眾本片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見此後我立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後要去了解下真實故事到底怎樣,不然又會被誤導。畢竟改編之後的故事與真實事件南轅北轍的情況並不少見,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導打造的視聽盛宴之外,我對核心劇情一直存了半分懷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戰場之中救下了好幾十個戰友時,那份懷疑達到了頂峯,然而看到影片結尾的事實真相之後,驚得我目瞪口呆。

真實故事居然還比電影來得誇張和戲劇。一直到現在我都無法想象真實戰場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險的戰場上救下了那麼多生命。誰能想到這個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這種奇蹟,説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應得的讚譽。

整個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暢地展現了戴斯蒙德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和愛情,尤其是對兩人之間的戀愛經歷發展得如此順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後半部分則展現了戴斯蒙德為堅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絕拿槍,但在戰場上冒着炮火和敵人查殺竭盡所能救下了數十條被困戰場的生命,贏得了眾人極大地尊敬。

影片中導演對戰爭場面的刻畫非常用心。聽説為取得更真實效果還專門炸了一個農場作為影片中的戰場,並不遺餘力地呈現出了戰爭中殘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剛接近戰場時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車的屍體從前線運出來,血肉模糊,堆積如山,而倖存的士兵一個個目光空洞,面無表情,好似已經把靈魂葬送在了戰場,離開的只是一具具軀殼而已。還未真正進入戰場,從這番場景中亦可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無情。等正式開戰之後,呼嘯而過的子彈,血流滿地的斷臂殘肢,炮火洗禮之後屍橫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極為逼真動感的音效,彷彿已把觀眾置身於真實戰場之中。面對漫天的槍林彈雨,怎能不讓全身緊繃心驚膽戰?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為戰場的修羅地獄之中不堪一擊。梅導把戰爭的血腥暴力殘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粗暴寫實,打造出一種極其強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後,多半會讓觀眾對戰爭也生出了幾分恐懼之感。

除了對戰爭場面的再現,導演對劇情節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極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筆,與後面環環相扣。影片開頭兩兄弟爬山的鏡頭暗示出戴斯蒙德體能並不差,難怪他人雖瘦小,但參軍後體能訓練成績反而挺優秀。後來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點把哥哥誤傷致死。又因為阻止父親時槍走火差點傷人。這些經歷都為他對槍敬而遠之提供了合理的解釋。

那麼這部電影導演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除了反戰,我覺得明顯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信仰的堅守,尤其是身處困境之時。

當戰爭已經來臨之時,戴斯蒙德無法在家繼續自己的安穩日子,便決意奔赴前線成為一個救人性命的醫務兵。然而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殺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現實中備受考驗。

影片中當戴斯蒙德運回一個傷員時,另一個醫務兵對戴斯蒙德説你難道不知道傷員要分類,傷太重明顯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當即説,都沒救過怎麼知道救不了!(具體台詞記不清了)他對每一個生命都是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珍惜,甚至不分敵友。但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於他對信仰始終如一的堅守。戴斯蒙德剛入伍時面對長官的責罰和隊友的欺負,明知極有可能進軍事監獄也不願拿槍,即使裝裝樣子也不行。因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槍和殺人已經沒有區別。妥協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他這份始終不為所動的決心着實讓人動容,但在上戰場之前他在眾人眼中也僅此而已。然而,沒想到的是他在戰場上的表現極為驚豔,堪稱奇蹟。當敵人開始反撲,己方部隊撤退之後,他依舊不願離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戰場之中盡己所能地救下每一個活着的傷員,不論敵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從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堅持不懈,真真徹徹地貫徹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堅守了自己不殺戮的信仰。不僅如此,他在戰場上也暫時成為了戰友們的信仰所在,因為他用行動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會拋下任何人;和他並肩作戰,讓人心安;戰場上有他這種醫務兵,鼓舞人心!

但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若是平凡如鄰家男孩的戴斯蒙德也能創造就這種奇蹟,那何況芸芸眾生中的我們呢?

血戰鋼鋸嶺觀後心得感悟二

我觀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觀影中我震撼不已,觀影后我難以忘懷。

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戰爭的烽火歲月:二戰時美軍與日軍在沖繩島上展開激烈的戰鬥。美軍雖然裝備精良,可日軍擁有100多米高的鋼鋸嶺,它成了阻礙美軍進攻的天然屏障,於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拉鋸戰開始了。美軍進行了數次衝鋒,但都無功而返……

多斯,一個信仰教會的青年,他不顧父親的勸阻,像許多美國青年一樣,懷着滿腔的熱血蔘了軍。與眾不同的是,他參軍不是為了殺人,而是拯救戰場上的生命,多斯是個虔誠的教徒,他相信殺生是罪過,所以他堅決不碰槍,這讓旁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讓我驚訝:一個即將奔赴戰場的士兵,怎能不拿槍?這更使得教官惱火萬分,多斯也被戰友嘲諷為“傻瓜多斯”。此後他竟然寧可冒着被軍事法庭審判的危險,也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在一番周折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臨時軍醫,我不禁疑問:就他那身板能頂住戰火嗎?!

多斯的第一場戰鬥開始了,幾天後他所在的隊伍登了島,在黎明發起了衝鋒。在艦炮的掩護下,一羣英勇無畏的士兵爬向了鋼鋸嶺。剛上嶺,他們便遭到了猛烈的攻擊,有的士兵還沒來得及找掩體,就在“噠噠噠”的機槍聲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橫飛,除了槍炮聲、轟鳴聲,就只能聽到士兵的悽慘叫聲,這讓我看得驚心動魄,暗想:這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哪!而這冷酷無情的戰爭機器,卻輕而易舉地奪去了他們的生命!

在慘烈的戰鬥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親眼看着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裏現出了淚光,他被燻黑的臉忍不住地抽搐着。雖然很恐懼,但多斯還是鼓起勇氣,衝到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救助傷員。看到戰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着淚為他們治療,心中默默地祈禱。亂石嶙峋中,屍橫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搶救自己的戰友!在日軍強勁的反擊攻勢下,美軍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與被拋棄的傷員,我真為身處險境的他捏了把汗!

在一片狼藉裏,多斯還在搜尋傷員。他用生命編織成保護網,把一個個戰友送下了鋼鋸嶺。好幾次他險些被敵人發現,雖然自己也負傷了,但他還在想:讓我再多救一個!

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將平常嘲笑他的戰友送下了山崖;讓我再多救一個,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軍官送出了敵人的魔爪;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從死神懷裏搶下了70多條生命!看到這兒,我不能自已,感動地流下了眼淚!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這麼一個普通人的信念頑強、堅韌的使人難以置信。

戰鬥勝利了!多斯也體力不支了。在廢墟中,他被驚詫不已的戰友們救下了鋼鋸嶺。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也許是堅強與虔誠塑造了多斯,又或許,是多斯證明了堅強與虔誠。

我思考着:在生活裏,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看似難以逾越的鋼鋸嶺,也有很多的煩惱,但是如果擁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戰也只能是過眼煙雲,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因為與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難又算得了什麼?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能救下這麼多人,也許因為我是個‘傻瓜’吧,但我總相信,我能再多救一個!”90多歲的老人多斯笑着説。在這平和而堅定的敍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

血戰鋼鋸嶺觀後心得感悟三

當你將要舉起槍,準備去殺敵人時,你會做嗎?在那個硝煙四起的年代,似乎每個男人的義務就是去前線,去保衞家園、婦女和孩子。德斯蒙德當然也不例外,他告別女友和家人,面對他們的百般不捨,依然義無反顧的參了軍。

但是,作為軍人,他又是一個例外:他拒絕拿起槍去殺敵。

他想當軍醫,去救人而非殺人。為什麼?因為他有信仰,他信仰的主不允許他殺人。在他七歲時,和弟弟打架,他舉起板磚砸向弟弟的頭,差點殺死自己的弟弟。德斯蒙德的父親,經常打罵他們。某次,老德斯蒙德喝醉了酒,舉起槍想要殺死自己的妻子。就在這時,德斯蒙德搶過槍,對準了父親,而母親驚恐地苦苦哀求……這就是為何他不拿槍的原因。

在部隊,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他們覺得德斯蒙德懦弱,對他嗤之以鼻,甚至打他罵他。當上校命令他拿起槍時,他不服從,最後導致他上了軍事法庭。後來,他的女友多蘿茜和他的父親幫助他,取得了上級的同意。上級批准德斯蒙德不帶任何武器上戰場。

他經歷了那麼多坎坷才達到目的,不為別的,只是為了信仰。只是因為德斯蒙德的信仰不同,才引發了一系列的不理解與不支持。

當德斯蒙德的隊伍與日軍激烈戰鬥時,手無寸鐵的他不停歇地在幫助受傷的戰友。後來,他們攻下了一部分山脊。晚上,德斯蒙德與另一個戰友史密提交談。史密提勸説他拿起武器自衞。他又一次拒絕了,並向史密提道出原因。幸運的是,他的信仰終於有人能夠理解。

第二天一早,日軍像螞蟻般密密麻麻、鋪天蓋地而來,打的德斯蒙德一隊人馬措手不及,無奈只能撤退。令他猶豫的是,有一羣戰友被擊傷沒有能夠全身而退。是進是退?他看着正在撤退的戰友,再次義無反顧地衝進硝煙中。

促使他衝進危險之中去營救戰友的是什麼?我認為不只是勇氣,還有同情與憐憫。當然,與他的信仰有關。“上帝,讓我再救一個”“讓我再救一個”是他的信仰。促使他隻身一天一夜不間斷地躲避日軍,拯救戰友。

他為了躲避日軍鑽入地下室,迎面碰上了一個受了傷的日軍。他並無殺意,即使對方滿臉驚懼。是的,德斯蒙德救了一位敵人,他不忍心看到任何一個人死。

他最後救出的是他的中校。天不遂人願,日軍包抄了過來。他倆配合默契,最終把中校救下山。他因為全心救人而筋疲力盡、步伐踉蹌,被送進了醫院。

其實這一幕引人深思,沒上戰場前士兵們因為他的信仰,嘲笑他、鄙視他,甚至打罵他。而他們沒想的是,正是這個他們不屑的信仰救了他們的命。而德斯蒙德,即使被打擊,在戰場上他仍大公無私:一天一夜救了七十五人。“我要救人而並非殺人”。這是他參軍時最堅定的話。

所以,不論什麼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這是在耶穌教裏的話。“永恆之神賜予弱者力量。”這正體現了世間實質是公平的。而為何有人抱怨不公,是他自己沒有堅定立場,沒有把握機會,與德斯蒙德相反。他忠於上帝,甚至在下山時都要尋找遺失的《聖經》。他是忠誠的,也是固執的。所以他因為了這份信仰,而不停止的救人。他沒有考慮自己,因為上帝是仁慈的,所以他的信徒也是仁慈的。別忘記,這種信仰甚至促使德斯蒙德救了一個日本敵人。

他的眼睛裏透露着永遠不變的信念:我將救人而並非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