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合集8篇 “每個故事都觸及人心——《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合集”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94W

《一個都不能少》是一檔以求職者為主角的綜藝節目,深入職場探究真實的求職過程,挖掘求職者的經歷和感悟,讓人們重新審視職場和工作人生,在挫折中成長,共勉前行。以下是本站編輯們對本節目的觀後感合集。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合集8篇 “每個故事都觸及人心——《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合集”

第1篇

在我二年級上品德課的時候,看過一個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可是這個電影還是讓我記憶猶新。

?一個都不能少》主要講了在農村有一個希望國小,因為校長有事所以找了一個13歲的老師,叫魏敏芝。校長對老師説:“不能少一個學生,如果我回來看見一個學生都沒少的話,就給你100塊錢。”校長説完就出去了。

第二天,教育局有些人到希望國小那裏,要找一個跑步快的`人去比賽。因為老師特別想得到錢,就不讓學生出去。

結果睡完覺發現少了一個學生,就是張學生。老師去打聽了一下,都説這學生的媽媽生病了,張學生去城裏打工賺錢了。

學生為了幫老師為了找到張學生,湊夠車費,就去幫老師搬磚,賺錢。賺到了錢老師拿出一部分買了兩瓶可樂,一人喝一口,喝完了老師就去城裏找張學生。

到了城裏老師怎麼也找不到張學生,就寫尋人啟事。但是老師沒有錢,沒有筆,老師就去買了一瓶墨水和幾張宣紙。老師到火車站裏去寫尋人啟事,寫着寫着墨水不夠了,她就找了一個洗手池,在墨水盒裏面倒上水,又接着寫尋人啟事。結果被旁邊的一個人看見了,就説這樣寫的都看不清,尋人啟事也沒有用,你得去廣播站廣播。可是魏老師也找不到廣播站,魏老師就在大街上過夜了。因為風太大,魏老師寫的尋人啟事都被刮沒了。

魏老師到了白天去了廣播站,可是門衞不讓進去,魏老師就在門外等着。終於可以進去了。但是這個時候的張學生在飯店裏要飯。魏老師進了廣播站,就開始廣播了。張學生在飯店裏的電視看到魏老師的廣播。飯店的老闆就送張學生到了那個廣播站,魏老師就找到了張學生。

記者最後給了那個學校好幾盒粉筆,魏老師讓那些學生在黑板上一個人寫一個字,張學生跟魏老師説可不可以多寫兩個字?魏老師就讓張學生多寫了兩個字,張學生寫的是魏老師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是多麼的幸福,因為20多個學生喝兩瓶飲料,我自己就能喝兩瓶飲料。還有13歲的老師就能照顧學生,還能夠把丟失的孩子找到,非常有責任。我要學習魏老師的精神。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合集8篇 “每個故事都觸及人心——《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合集” 第2張

第2篇

拍攝於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僅有一間教室、一個教師的鄉村國小,因前任教師高教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國小畢業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本事,卻始終恪守規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隻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裏,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那裏,不是“學生學到了什麼”,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裏有一個“學生在就是期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並不明白,她恪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村教育期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

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能夠叫僅國小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國小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教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齊。……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並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羣師生,可是我們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實並不遠。它所提煉的鄉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很多存在於邊遠山區。

教育是促進社會提高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僅有城鄉教育一齊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於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我尚還是女孩的小教師應對一羣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念,以尋找自我學生而展開,既有着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着充滿期望的暖意,於此中更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羣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為淳樸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第3篇

轉眼間就過了一個星期,電影也如約而至,這回等待我們的是一部叫《一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名字不怎麼樣,但是這可是大導演家張藝謀的鉅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偏遠地區的學校中,這所學校叫作水泉國小,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一棟棟林立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一間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幾十個班級,而只有那一個班級。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從一到六年級層次分明的學生,他們全部集中在一個教室上課。沒錯,他們也只有一個老師,就連寫字用的粉筆也是格外的珍貴,容不得一絲浪費。所以,來到這裏,你只能看到貧窮!

這一天水泉國小迎來了一位代課老師,可是這個代課老師也只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女孩,並不比我們大多少,也是中學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學們都叫她魏老師。可是畢竟是小孩,第一次當老師仍然有些膽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講台,卻只是像完成任務一樣去教書強迫學生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師給她的要求是她帶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看來當老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也許是老天不想讓她拿到那代課費,偏偏在她代課的.時候“跑了”兩個學生,第一個是因為有運動才能被市裏選上了運動員,但是第二個張惠科卻是因為家裏沒錢而偷偷跑到城裏找工作,前一個魏老師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這一個她不能再丟了,所以她決定自己動身去城裏找。

可是這錢從哪裏來呢,在一系列蠻橫的“工作”之後可算是湊到了錢但遠遠不夠買車票,而且想混車也沒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華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車流量大的驚人,初來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辦法來找跑到城裏來的張惠科。廣播找人、貼紙條、寫尋人啟事。可是都沒用,最後還是在電視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電視台長讓她得以從電視這一個角度尋找到了張惠科,而且也從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學習文具,這讓他們的貧窮落後的狀態有所改變。

電影落下了帷幕,但是遠在偏遠山區的學生們落後的教育的現狀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從中也悟到了一些做人所具備的東西,就是責任,對自己説過的話,做過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擔。還有一個就是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樣,你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與肯定。

第4篇

一個都不少,是什麼東西,一個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一些景象:一個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兒吃草。會不會是這個牧童讓這些羊一個都不少呢?

我滿懷好奇的等待電影的播放,原來是一個貧瘠落後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個從別村來的小女孩兒,來暫當老師,一個小女孩能當好老師嗎?村長答應過她給他50塊錢,但前提條件是這兒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因為在此之前很多學生都去城裏打工了,在這兒管學生比教學生還難。我們又想:是不是她在這兒教書,給的錢一個都不能少?這個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師的魏老師,然而有一個男生經常和她作對——張慧科。

突然有一天,張慧科被送進城裏打工,他答應過村長學生一個都不能少,於是他就想方設法要進城去找張慧科,學生們告訴她進城車費只要幾塊錢,他就帶着學生們去搬磚那麼就有錢進城了,但事實並非如此,車費超乎他們想象,他們還小賺不了那麼多錢,就又想一個法子,學生做誘餌幫老師混進車裏去。可還是失敗了。沒辦法就只能徒步走進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了城裏,找到了張慧科的住所,但是張慧珂在火車上走丟了,他的第一個方法是你用火車站大廣播來找人,失敗了。

看到路邊的尋人啟事,讓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錢買了筆墨紙,她寫了一夜的尋人啟示。但因為一個人的一些話,是他白白浪費了這些錢。聽説登廣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電視台試試。但他既沒錢又沒證件,就在門口“守株待兔”,看到一個戴眼鏡的人就問問她是不是台長,一天過去了她問了數不勝數的人。這不得不讓我佩服他的耐心和決心!與此同時張慧科也不知該往何處?當他餓時,老闆會給他一些吃的。但魏老師呢?卻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別人的剩菜剩飯,看到這兒,讓我有些愧對現在的生活。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長,台長被他感動了,答應他可以為他做廣告。她對這裏的一切感到畏懼,因為他從未見到過這樣的新鮮玩意兒,做廣告時,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張慧科。這多麼激動人心啊!原來討厭魏老師的張慧科現在感激他,是魏老師不畏艱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經沒有任何形容詞可以形容他當時的心情。

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也許旁人看了覺得魏老師就是一根筋,但她一心想找到學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我應該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5篇

?海洋》是一部紀錄片,運用本體表意。海面上波濤洶湧、節奏歡快,海底卻是那麼的靜謐祥和、節奏緩慢,讓人不忍去破壞。海面上鏡頭是開闊式的遠景和全景居多,海底主要是對海底生物的描寫,以特寫居多。除了極少的必須的俯視鏡頭,幾乎都是平視鏡頭,或者是仰視鏡頭,大量採取短焦距鏡頭,拍攝對象與攝像機距離短,這樣就拉近了人與海洋生物的距離。影片音樂與鏡頭感契合的好。海洋裏的生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又息息相關。海洋生物體態優美,漫遊的水母、章魚,翻騰的海豚、鯨魚、海獅,捕食的海鷗,成羣成羣的小魚··它們形態各異。如果説那些生物是舞者,那麼海洋就是一個大舞台,它們在這個大舞台上盡情舞動,特別是鯨魚在海面上翻騰的情景,很是震撼人心。當鯨與人同遊、水母與人同遊、鯊魚與人同遊是,那是那麼的和諧。只有當他們受到威脅時,才會反擊。然而人們在瞭解海洋的同時,卻又在破壞它,捕獵鯊魚、工廠污水、生活垃圾肆意侵害海洋,面對着人類,他們顯得那麼的無助。然而當海洋發怒的時候,面對這大自然,人類又顯得那麼弱小。如果人類善待海洋、善待自然的話,等待着我們的,那又將會是什麼?

?一個都不能少》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但它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國小,這裏面追求一種真實感,這是實屬不易的。影片開頭

交代了水泉國小的高老師因為母親病危無法上課而請了13歲剛國小畢業的魏敏芝來代課,看到魏敏芝還比較稚嫩的.臉,那我們意識到她也還是個孩子。從高老師交代魏敏芝的事,上課學唱歌,先讓魏敏芝唱一遍,有一句錯了,也糾正她;上課抄課本,叮囑魏敏芝要把字寫清楚、寫工整;放學時間,陰天早點放學,下雨千萬不要讓學生走,雨後送溝那邊的幾個同學回家··我們可以看出高老師的不放心,最後特別強調好好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上課時同學搗蛋把粉筆給弄掉了,張明獻去撿粉筆,在魏敏芝和張慧科爭執猜到粉筆時,一直在説“不要踩粉筆”,還有她的日記都可以看出她很珍惜現在的學習。而從明行光和張慧科的事,表現了魏敏芝的承諾和對履行承諾的執着。魏敏芝和張慧科體驗了市裏的人間冷暖,在最後女主播問張慧科在市裏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什麼,他説“去要飯”,聽了很讓人心酸。雖然後面有很多熱心人士給水泉國小捐了物質,但還有很多像水泉國小的學校得不到資助,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

第6篇

我記得很早的時候就看過這部電影,我記得當時我看了很多遍,一開始覺得很好玩,孩子教孩子,孩子找孩子。我從不知道這樣的事情,也沒聽説過,很新鮮。那段時間我的口頭禪就是“一個都不能少”。再看《一個都不能少》已經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應該説我是通過這部電影認識的張藝謀導演,《一個都不能少》以純真、樸實、自然的拍攝手法,帶出現今中國山區的基礎教育推行的實況和問題,流露出真摯的情感、動容的氣氛。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着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她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

高老師走的時候留下一句話:“這28個孩子我交給你,到我回來,一個都不能少”。她用她自己的方式盡她所能的來完成。片中魏毓芝一次一次的去找村長,一次一次的被轟出來;魏毓芝圍着村子追張慧科,為追回那個長跑的孩子,追汽車跑了好長時間;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鬥志的心。農村教育的警鳴鐘敲醒了時代的步伐,讓更多的人關注教育事業。給農村的孩子一個求學的機會,給他們創造一片在藍天下書寫人生的天地。

我今年23歲,我比魏老師大,我應該向她學習。我是一名幼兒教師,我教的孩子不大,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責任心,我要跟他們溝通、交流,我要了解每一個孩子,孩子們希望被老師關注,希望被老師喜歡,如果我想讓我的孩子“一個都不少”,我就要學習魏老師這種堅持、執着、盡職盡責的精神,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油。

第7篇

轉眼間就過了個星期,電影也如約而至,這回等待我們的是部叫《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名字不怎麼樣,但是這可是大導演家張藝謀的鉅作,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偏遠地區的學校中,這所學校叫作水泉國小,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棟棟林立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間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幾十個班級,而只有那個班級;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從到六年級層次分明的學生,他們全部集中在個教室上課,沒錯,他們也只有個老師,就連寫字用的`粉筆也是格外的珍貴,容不得絲浪費。所以,來到這裏,你只能看到兩個字——貧窮!

這天水泉國小迎來了位代課老師,可是這個代課老師也只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女孩,並不比我們大多少,也是中學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學們都叫她魏老師。可是畢竟是小孩,第次當老師仍然有些膽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講台,卻只是像完成任務樣去教書強迫學生做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師給她的要求是她帶的學生,個也不能少。看來當老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也許是老天不想讓她拿到那代課費,偏偏在她代課的時候“跑了”兩個學生,第個是因為有運動才能被市裏選上了運動員,但是第二個張惠科卻是因為家裏沒錢而偷偷跑到城裏找工作,前個魏老師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這個她不能再丟了,所以她決定自己動身去城裏找。

可是這錢從哪裏來呢,在系列蠻橫的“工作”之後可算是湊到了錢但遠遠不夠買車票,而且想混車也沒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華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車流量大的驚人,初來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辦法來找跑到城裏來的張惠科,包括:廣播找人、貼紙條、寫尋人啟事。可是都沒用,最後還是在電視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電視台長讓她得以從電視這個角度尋找到了張惠科,而且也從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學習文具,這讓他們的貧窮落後的狀態有所改變。

電影落下了帷幕,但是遠在偏遠山區的學生們落後的教育的現狀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從中也悟到了些做人所具備的東西,就是責任,對自己説過的話,做過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擔。還有個就是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樣,你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與肯定。

第8篇

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時候我的眼睛濕潤了。一間黃土壘的國小,一個連普通話都説不好的老師,一羣調皮的學生,26支粉筆……雖然只有這一點東西,但是也有讓我感動的地方。

感動一:魏老師為了找到張慧科偷偷地上了大巴車,魏老師在半路上被趕了下來,但魏老師一心要找到張慧科。老師在路上想攔一輛車坐車去城裏但是沒一個人願意停下來把土頭土腦的人帶到城裏去。老師也沒有停下來,她翻過了一座座高山,一個個黑黑的山洞,最後還是靠一個好心的拖拉機司機把老師送到了城裏去。魏老師靠的是信念。

感動二:魏老師為了找到張慧科把身上所帶的.9塊5一毛一錢全花光了買了一支一毛一筆,一瓶墨汁,100張白紙。起早貪黑地寫着“尋人啟事”,不知過了多久墨汁用完了,魏老師只好在墨汁裏對了好多水,雖然寫出來的字跡十分的淡,魏老師還是沒有放棄而是接着寫……不知又過了多久一個男的走了過來,説:“寫這個個一點也沒用,寫了也是白寫。”但老師還堅持寫完了所有的紙。老師在寫的時候手上一定磨出了泡,但老師還要寫。這是一種責任心。

感動三:魏老師為找到張慧科聽了那個男的話了去電視台要做了一個廣告,但是專門管出入登記女門衞就是不讓魏老師進去。於是魏老師就在電視台門口問戴眼鏡的人:“你是不是台長?”但別人都回答:“我不是。”而且有人從她身邊繞過還不搭理她。不知什麼時候這件事傳到了台長的耳朵裏,台長連忙下去迎接。魏老師還是問:“你是不是台長?”台長回答:“我是台長,你找我有什麼事?”……魏老師把事説了一遍,台長馬上幫她做了一個關於教育類的節目,而且很快找到了張慧科。

在回去的路上記者問張慧科你要怎麼感謝老師:“我長大了一定要買一些好東西給老師。”這句話十分天真,但我也被深深打動了。

我們和山區比起來:我們一浪一費米飯;我們天天吃肯德基;我們天天玩電腦……我們和山區比起來我們幸福;我們想要什麼就買什麼……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山區的孩子:一間黃土壘的國小,一個連普通話都説不好的老師,一羣調皮的學生,26支粉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