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牛頓第一定律説課稿7篇 解密物體運動的奧妙:牛頓第一定律説課稿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8W

本文主題是“牛頓第一定律説課稿”,牛頓第一定律也被稱為慣性定律,是物理學中的基本規律之一。通過本文我們將深入解析牛頓第一定律的原理和應用,使讀者對慣性的概念和作用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牛頓第一定律説課稿7篇 解密物體運動的奧妙:牛頓第一定律説課稿

第1篇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課程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進行説課。

首先談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本節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節,主要資料有牛頓第必須律的概念和發現歷程,是對前面所學慣性等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學習,也是對後續所學牛頓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識的鋪墊,是物理學中的基礎,需要學生準確把握。

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及時瞭解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變化,我所應對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的思維尚處在由經驗型向抽象型轉化的階段,需要由我運用抽象與形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逐步引導學生對物理學建立起嚴謹、深刻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中,要以知識與技能為中心,滲透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將兩者充分體此刻過程與方法之中,所以,本節的課程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明白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及推理過程,明白牛頓第必須律,並理解其意義。

2、過程與方法:經過對夢想實驗的瞭解,提高學生的分析本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過物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領略科學的魅力,養成客觀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課程目標的確立,本節的重點有:

為了順利的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統一,本節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等。經過這些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到達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是新課導入環節,本環節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的導入方法,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1學生實驗,如何讓課桌上的字典運動停止用力會怎樣樣經過這個實驗學生容易得出與亞里士多德相同的謬論:物體運動需要靠力維持。這時我演示第二個實驗:推動一個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沒有立即停下,這樣學生就得出了與之前相反的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在學生好奇之時,我順勢出示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兩個截然不一樣的觀點,並告訴學生們,在學習了本節的知識後,你們就明白誰對誰錯了。

意圖:這樣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然後是學習新課環節,經過ppt我向學生演示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動態圖,並加以解説。學生觀察實驗後思考問題:如果軌道的表面絕對光滑,小球將受到哪些力這些力是怎樣的對小球的運動有沒有影響小球會如何運動下去思考完畢後學生自由發言,並由我進行點評歸納,經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問題的思考學生不難總結出:當物體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為0時,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為了引出牛頓第必須律,我向學生解釋,在伽利略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力這個概念,所以直到牛頓的出現,在引入力這個概念並對前人的成果總結後,才有了今日的牛頓第必須律也稱慣性定律。

意圖:這樣設計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經過演示實驗,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變難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加深對牛頓第必須律的學習和應用,我帶領學生進入鞏固提高環節,學生先自主閲讀“牛頓第必須律”部分,瞭解什麼是慣性。然後由我演示實驗,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鉛塊,在斜面頂端先後兩次釋放同體積的木球和鐵球,觀察鉛塊被撞開的距離。觀察試驗後思考討論:慣性跟什麼因素有關根據實驗結合生活實際,學生不難回答,慣性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在學生回答後,我及時給予鼓勵,並強調:慣性是標量,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沒關係。

意圖:這樣設計,學生能夠經過實驗自主思考問題,總結規律,鍛鍊學生了的觀察力和分析本事。

教學過程的最終是小結作業環節,本環節,學生同桌之間以互問互答的方式回顧本節資料,提問的問題能夠是:夢想斜面實驗説明了什麼,牛頓第必須律的資料是什麼影響慣性的因素是什麼等等,課後獨立完成思考與練習,並書面上交作業,作為下節課複習的載體。

意圖:學生經過問答和練習,瞭解了自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了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在後續的學習中有的放矢。

為了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便於理解,我做出如下板書設計,這樣設計重點突出,一目瞭然。

牛頓第一定律説課稿7篇 解密物體運動的奧妙:牛頓第一定律説課稿 第2張

第2篇

本節內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節《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識基礎上,來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兩者聯繫起來,為後續的牛頓運動定律和平衡力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重點:正確認識物體運動跟力的關係,在物體有受力的情況下,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加深對慣性概念的內涵的理解;

(1)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研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歸納論證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過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學生通過前面5章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結合國中知識為生長點,以教材內容為線索,藉助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力產生的作用效果(即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來歸納推理出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中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藉助演示實驗,引導啟發學生展開討論,總結規律並得出結論,最後,教師總結並説明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情況,其只是根據實驗推理的、合乎邏輯的定律。

通過介紹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進一步思考運動與力的關係,引出動力學,説明動力學的奠基人是牛頓,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學好整個力學知識的關鍵,引入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

1、創設情境:介紹早在20xx多年前,古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的論斷,通過“迷你實驗室——圖6-5書本的運動”的實驗來説明,當推力撤去後,書本並不會立刻停止運動,而是會繼續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導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

2、演示實驗: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利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面一步一步説明當小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當另一傾角逐漸減小為零時,小球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沿水平面持續運動下去。

3、演示“迷你實驗室——氣墊導軌實驗”。這裏提出“如何實現完全理想的情況”而介紹氣墊導軌的特點,並引導學生如課本圖6-7實驗裝置設計實驗,探究滑塊的運動情況。注意提醒學生這是一個近似實驗。

4、介紹在伽利略的基礎上,笛卡兒對伽利略觀點的補充,最後由牛頓總結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並分析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及其是一個推理的而無法用實驗證明的論斷;説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5、通過“信息窗——圖6-9太空中的航天飛機”來重點引導分析“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的特性”。

6、由牛頓第一定律引入“慣性”概念,通過閲讀課文理解並歸納物體慣性的內涵。總結出:a、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屬性;

c、慣性是性質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等

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有關慣性知識的應用,加強對牛頓第一定律知識的理解。

本節課教學設計從新課程的具體目標要求出發,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設計力求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出發,圍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為主題,並通過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澄清錯誤認識。但在將物理學史與物理規律教學進行有機滲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因為師生互動不足達不到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合理的調節。

第3篇

1. 地位及作用:牛頓第一定律所講述的運動和力的關係是動力學的基礎問題。這節課學好了,學生建立了對運動和力關係的正確認識,就不容易從日常經驗出發產生同歷史前人產生過的相同的錯誤,也為學習動力學奠定了知識基礎。

①牛頓第一定律解決了幾千年都含糊不清的問題,有助於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係進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實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理想實驗,應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方法。

①重點:運用實驗手段探索力和運動的本質關係,着重培養學生探索物理問題、分析物理問題的基本能力。

②難點:如何用科學的觀點來代替部分學生頭腦中對運動和力關係的錯誤認識,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主要推理過程和推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1.通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係的不同認識,瞭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性。

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用力去推,物體由靜止變為運動;一段時間後撤掉該力,物體的運動狀態又如何?

通過學生的討論,進行適時引導:相同條件下空中飛行的足球比地滾球運動的距離要長很多,地滾球為什麼運動一會兒就停止呢? 學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沒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將會怎樣運動?

演示實驗2:讓一個小球從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別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得出結論:表面越光滑小球運動的越遠。學過摩擦力後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動摩擦裏越小。

設想如果絕對光滑,一點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平方向就不再受力。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我們設計的思想與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實驗對科學發脹的意義非常大。這個實驗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讓學生閲讀課本領略伽利略理想實驗的魅力。然後思考以下問題: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個實驗的閃光點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牛頓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結論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總結成一句簡潔的話,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讓學生記憶複述這個定律,然後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牛頓第一定律 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兩個方面:不受力時,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受力時,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

2、牛頓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實驗來驗證?什麼時候可以看作不受力並舉例説明不能。因為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受力但所受合力為零時可以看作物體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動的冰塊、冰壺球。

處理學案例題通過例題鞏固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關於牛頓第一定律,下列説法正確的是……a.牛頓第一定律是一條實驗定律b.牛頓第一定律説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c.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實質是相同的d.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解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物體在理想情況下的運動規律,反映的是物體在不受外力情況下所遵循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錯誤的。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一種性質,慣性定律(即牛頓第一定律)則反映的是物體在一定情況下的運動規律,所以c錯誤。由牛頓第一定律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但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則必須有力的作用。

例 2.一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這是因為…a.物體一定沒有受到任何力 b.物體一定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c.物體所受合力一定為零 d.物體可能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體不受任何力的狀態是不存在的,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所受的合力一定為零,可能是兩個力,也可能是多個力。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又叫做慣性定律。

思考問題2 :慣性與什麼有關? 什麼是慣性的唯一量度?質量思考問題3:試舉生活中幾個關於慣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絆倒時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時,則大多數是後仰着地摔倒,試論述其原因。

解析:這是因為人在跑的時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體的前方,當人的腳遇到障礙物之後,由於慣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繼續向前運動,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於重心在整個身體的後面,所以經常後仰着地摔倒。

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物體的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難以改變;質量越小,慣性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

(1)歷史上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看法和研究。

(4)慣性及應用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五、作業 學案上剩餘的題目。

第4篇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國中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運動和力”的第五節內容,它是前面學習過的“運動的關係”和“力”的橋樑;同時也是整個牛頓力學的基石,它打破了亞里士多德統治了兩千多年的錯誤觀念,它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係,把運動和力統一了起來,為學習動力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現有的知識得出以下幾個目標:

學習的主體是九年級的學生,牛頓第一定律是根據實驗來進行推理得到的規律,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過來,所以這節課就必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學習來反駁己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伽利略實驗研究過程藴含了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所以重點有以下兩點:

根據學生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認為速度大的物體慣性就大,而且思想頑固,所以難點也分

國中的學生對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為主。針對這一點故而採用問題引入法、實驗法、講解法、推理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充分的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實驗為本的科學,所以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是學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實驗激發出興趣與求知慾再進行分析、推理,從而達到實驗與理性思維的統一,這樣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學好物理的重要方法為“重視觀察實驗”“勤于思考”。

根據前面學習過的運動和力的知識來引出“運動的關係”和“力”有沒有存在一定的關係來引出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來請上兩位同學分別扮演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和“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讓第一位同學以推桌子的示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用力推桌子,桌子運動;停止施力,桌子停止”説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讓第二位同學以滾玻璃珠的形式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把玻璃珠滾出去會滾一段距離才停止,它停止的原因是因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才停止的”説明“力不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讓同一小車在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從靜止下滑,滑到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運動,從而來對比三種表面上小車的運動距離,在黑板上畫出表格並記錄;這樣可以讓同學們清晰的看出阻力越小滑行的距離越長,速度減小越慢。從而可以得到推理想象,小車如果是在沒有阻力的表面上運動的話,它滑行的距離將會無限遠,速度不會減小;從而得到推理“如果運動的物體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時它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説明第二個同學的觀點正確。

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維持物體狀態的原因”。到敢於挑戰真理的科學家伽利略認為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是摩擦力使人們做不到“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運動”的條件,從而推理出他的觀點“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在過渡到笛卡爾對伽利略觀點的補充,他認為: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外力,它不會向左向右偏,它將永遠沿原來方向做勻速運動。最後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它認為“一切物質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

先由“突然剎車時,乘客向前傾”這一學生容易理解的現象入手,引導學生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這一現象;再提出慣性的概念;強調慣性是物體本身具有的固有性質,以及一切有質量的物體都有慣性;然後通過課本中的“勞動時利用慣性”和“急剎車時防止慣性”兩個例子,使學生知道如何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的危害;最後通過慣性生動的實驗強調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使學生對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有明確認識。

第5篇

我是4號選手。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下面我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模式、説設計、説板書、説評價、説開發、説得失等八個方面來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一節內容。包括“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三方面的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繫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為後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教材把牛頓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2、經歷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認識牛頓第一定律。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難點是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教學中應採用實驗探究與科學推理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以及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測、總結規律,以此培養觀察實驗、科學推理的能力。

學習者是八年級學生。有利的方面是:經過半學期的物理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並且在八年上學期學習了第一章機械運動、八年下學期第一章第一節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為本節學習做好了鋪墊。不利的方面是: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在學習中有一些學生誤認為“物體在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時才有慣性”。不理解一切物體都有慣性,而且慣性大小與質量有關。要解決這問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實例分析慢慢接受。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我採用“五環三步一中心”的問題引導教學法模式。在“解決問題”環節主要採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採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我認為“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目的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強化理解→知識遷移,鞏固應用→拓展創新,延伸昇華。

高爾基説:“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一個思考問題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思考:水平滑動的滑板,不再蹬地時,它最終會停下來,那物體運動需要力嗎?停下來的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着想知道這是為什麼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1、探究實驗中運用了什麼方法?要觀察什麼?結論怎樣?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瞭解本節主要內容,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第一步:用flash課件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通過回顧歷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為接下去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有什麼變化嗎?

通過這些難度不同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學生在教師演示過程中,認真觀察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於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説,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2、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理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xxxx年的錯誤理論,為後來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師再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如何把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透徹,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通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節難點。

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或”的含義,並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並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介紹慣性定義,慣性與質量有關。用“小球不隨彈出的金屬片飛出”實驗,認識慣性是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播放生活中有關慣性的例子,使學生學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認識到人們可以利用慣性,還要避免慣性帶來的危害。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困惑。用3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1、在體育上,我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項目?現在請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學賽跑時,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會出現什麼情形呢?

2、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請舉出在生活、生產中哪些實例是利用慣性?哪些實例是防止慣性帶來危害的?

本環節通過理論聯繫實際使知識得到昇華,通過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知識。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節的設計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通過實踐作業的完成可以形成對知識的複習回顧。

為了突出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以知識樹方式呈現:

2、操作步驟是否圍繞實驗目的進行,是否注意觀察現象和記錄結果。

3、能否積極討論確定本組的實驗結果,提供給發言人發佈。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圖、實驗、想想議議、科學世界等,符合學生的認知,貼近學生的生活。

a、收集學生難以見到的、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展示科學技術發展的實況錄像,視頻等。比如,本課中為學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實驗”的視頻等。

b、收集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實驗錄像資料。比如,生活中各種慣性現象。

2、教師應制作適合物理教學的多媒體課件。比如,本節課件中包含文本內容、視頻、動畫等類型的文件。

本節課首先利用具體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以發現問題,通過學生間的交流與討論,演示實驗使學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學就在我們身邊,最後應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對慣性的教學列舉了生活中學生熟知的實例,貼近學生生活,易於理解。

在教學中時間與預計出入,在概念的教學中感覺時間緊張,同時自己急於求成,想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誤。

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準備和教學,讓我在教學中得到了一次較好的鍛鍊,在教學理念上有了較大的改變。我也將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思索、探討,讓我的教學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認識和理解,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教學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第6篇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高一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冊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一節的知識。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定律作為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作了歷史的回顧,着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後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為後續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針對教材,提出本節教學目標。

(2)通過實驗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況、推理)

(3)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

(2)通過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作為重點理由是: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這節課的科學探究急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律及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教學難點:利於運動的關係。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脱這種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的觀點。

高一學生在國中已學習慣性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對於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針對學情及重難點,採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多媒體教學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科學探究法。有利於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原來靜止的黑板擦,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麼辦?

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

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實驗演示:用多媒體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別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讓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為什麼滑行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

學生髮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髮表看法)

教師介紹物理學史:談伽利略之前對力與運動的錯誤認識及猜想。

學生跟着猜想:一直運動下去。(科學探究過程二:猜想與假設)

學生閲讀教材,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展示理想實驗,學生很想了解伽利略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思維過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維過程:(科學探究過程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一:如果沒有摩擦,第一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麼高度。

問題三:為了達到原來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變化?

第7篇

我是4號選手。我今日説課的資料是《牛頓第必須律》。下頭我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模式、説設計、説板書、説評價、説開發、説得失等八個方面來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牛頓第必須律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一節資料。包括“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牛頓第必須律”和“慣性”三方面的資料。本節課為一課時。

牛頓第必須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繫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為後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教材把牛頓第必須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資料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2、經歷建立牛頓第必須律的科學推理過程,認識牛頓第必須律。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的重點是經過實驗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難點是建立牛頓第必須律的科學推理過程。教學中應採用實驗探究與科學推理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經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以及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測、總結規律,以此培養觀察實驗、科學推理的本事。

學習者是八年級學生。有利的方面是:經過半學期的物理學習,學生具備了必須的實驗探究本事,並且在八年上學期學習了第一章機械運動、八年下學期第一章第一節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為本節學習做好了鋪墊。不利的方面是: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在學習中有一些學生誤認為“物體在堅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時才有慣性”。不理解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並且慣性大小與質量有關。要解決這問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實例分析慢慢理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我採用“五環三步一中心”的問題引導教學法模式。在“解決問題”環節主要採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經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採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我認為“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目的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強化理解→知識遷移,鞏固應用→拓展創新,延伸昇華。

高爾基説:“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一個思考問題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能夠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思考:水平滑動的滑板,不再蹬地時,它最終會停下來,那物體運動需要力嗎停下來的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着想明白這是為什麼的懸念進入新課,能夠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經過閲讀教材,瞭解本節主要資料,培養學生自學本事。

第一步:用flash課件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經過回顧歷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經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夢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為接下去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景會有什麼變化嗎

經過這些難度不一樣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學生在教師演示過程中,認真觀察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本事。同時讓學生明白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於不確定的觀點應當經過實驗來驗證。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説,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2、夢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理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着精神,才完成了自我的夢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20xx年的錯誤理論,為之後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學生經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經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堅持靜止狀態。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必須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堅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必須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師再經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經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如何把牛頓第必須律理解透徹,一向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經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能夠很好的突破本節難點。

解釋牛頓第必須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堅持”、“或”的含義,並強調牛頓第必須律的夢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必須律的理解,並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必須律。

介紹慣性定義,慣性與質量有關。用“小球不隨彈出的金屬片飛出”實驗,認識慣性是物體堅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播放生活中有關慣性的例子,使學生學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認識到人們能夠利用慣性,還要避免慣性帶來的危害。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困惑。用3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夠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1、在體育上,我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項目此刻請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學賽跑時,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會出現什麼情形呢

2、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請舉出在生活、生產中哪些實例是利用慣性哪些實例是防止慣性帶來危害的

本環節經過理論聯繫實際使知識得到昇華,經過練習,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必須律及慣性知識。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節的設計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經過實踐作業的完成能夠構成對知識的複習回顧。

為了突出重點,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以知識樹方式呈現:

2、操作步驟是否圍繞實驗目的進行,是否注意觀察現象和記錄結果。

3、能否進取討論確定本組的實驗結果,供給給發言人發佈。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圖、實驗、想想議議、科學世界等,貼合學生的認知,貼近學生的生活。

a、收集學生難以見到的、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展示科學技術發展的實況錄像,視頻等。比如,本課中為學生播放“伽利略夢想實驗”的視頻等。

b、收集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實驗錄像資料。比如,生活中各種慣性現象。

2、教師應制作適合物理教學的多媒體課件。比如,本節課件中包含文本資料、視頻、動畫等類型的文件。

本節課首先利用具體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增強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以發現問題,經過學生間的交流與討論,演示實驗使學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學就在我們身邊,最終應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本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對慣性的教學列舉了生活中學生熟知的實例,貼近學生生活,易於理解。

在教學中時間與預計出入,在概念的教學中感覺時間緊張,同時自我急於求成,想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誤。

經過對《牛頓第必須律》的準備和教學,讓我在教學中得到了一次較好的鍛鍊,在教學理念上有了較大的改變。我也將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思索、探討,讓我的教學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必須律”的認識和理解,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教學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期望各位評委和教師們多多批評指正,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