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土地調查報告7篇 "深入探究土地質量與利用規劃——土地調查報告"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3W

土地調查報告是對土地進行全面性、系統性的調查與分析的報告,包括土地性質、土地利用現狀、土地資源評價及利用極限、土地開發適宜性、土地利用規劃等內容,是制定國土規劃、土地利用政策及開發規劃的必要依據。

土地調查報告7篇

第1篇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餘年的洗禮,目前農村經濟已進入不斷向市場經濟邁進的實踐階段。分析這個階段的新實踐,農村經濟已逐步出現這樣一個明顯特點:土地活則經濟活,土地流轉正成為推動農村經濟實現新一輪發展的“興奮點”。

我縣作為一個欠發達的內陸山區農業縣,如何緊緊把握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的實現方式和途徑,促進農村土地規範、高效流轉,全面盤活、開發利用好土地這一與發展經濟聯繫至關密切、潛能極為巨大的生產要素,對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帶着這一課題,我們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的情況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調查。

據不完全統計,我縣土地的流轉面積達7。62萬畝,其中耕地1。8萬畝,山林3。5萬畝,果園2。2萬畝,水面0。12萬畝。調查中,我們發現土地流轉較好的主要集中在209國道沿線和靖洪國防公路沿線的坪村、堡子、連山、林城、團河、黃茅、若水等鄉鎮,這些鄉鎮土地流轉的面積約佔全縣的54%,其中土地流轉較好的坪村鎮共流轉土地1532畝(其中耕地816畝,山地400畝,水面316畝)。綜觀我縣土地流轉情況,主要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從1995年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責任制以來,我縣土地流轉的面積逐年增加。1995年全縣土地流轉面積不到2。1萬畝,今年已達7。62萬畝,增長了3。5倍。特別是近兩年來,初步出現了由小塊流轉向成片規模流轉的新變化。據不完全統計,全縣一次性流轉面積達20畝以上的就有370餘宗。

據調查,我縣農村土地流轉主要有五種形式:一是委託代管,即外出務工的農户委託親戚、朋友、鄰居耕種,税費負擔與收益分配由代管人與委託人簽訂書面或口頭協議商定,全縣有80%以上的屬於這種形式。二是反租倒包,即鄉、村集體根據結構調整等需要將承包户的土地租過來,然後又轉租給原承包户或其他農户。如堡子鎮政府租賃該鎮新店村、樓落村農户的200畝稻田,然後又轉租給原來的農户或其他農户,用來集中連片開發無籽西瓜。三是股份合作,即集體或個人以土地入股,與他人或單位進行共同開發經營,分享效益。如林城鎮大石板村粟多坤、粟多遇等人負責技術和資金,連山鄉宋家洲村的9户農户以118畝稻田入股,實行股份合作,共同開發優質葡萄。這種分户管理的股份合作形式既解決了種田大户無田可種的矛盾,又解決了田主缺資金、缺技術搞開發的矛盾。四是集體重新發包或轉包,即村組將集體“四荒地”、農户棄耕拋荒的土地重新發包或轉包給農户。如團河鎮向陽村以150元/畝的租金,承包了該村120畝土地(其中耕地80畝,河灘荒地40畝),經整理後以2。5萬元/年的租金,發包給本村3户農户,規劃用於建立雞、鴨、豬、羊、魚綜合養殖場。憘五是對外招租,即村組集體將集中連片的低產田,或將集體原來統一經營或承包的山林、果園、水面及荒地,以招標的形式租給大户經營。團河鎮官舟村將兩塊分別為300畝和500畝的荒地發包給兩名洪江籍的農户,承包期20年,承包者帶資金和技術落户團河,發展板栗和臍橙等優質水果。此外,拍賣、以租抵債等形式在土地流轉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

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土地潛能的不斷釋放,許多能人大户已不滿足於本地有限的土地資源,從而使土地跨村、跨鄉、跨縣流轉的面積逐步擴大,土地經營逐步打破了傳統的區域界限。據初步統計,全縣跨區域流轉的土地已達1。9萬畝,佔全縣流轉土地的25。2%。僅團河鎮就對外(外縣)招租1100餘畝。連山、坪村、林城鎮等交通方便的鄉鎮,對外更具吸引力。地靈鄉的草莓大户吳國華就到坪村承包了稻田20畝,在國道邊發展草莓;若水鎮的胡清在連山承包30多畝耕地,同時轉戰懷化鴨嘴巖租賃荒山發展脆蜜桃。

我縣土地流轉雖然起步較晚,但產生的效益和影響是十分明顯和積極的。

一是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不少能人租賃集體或個人的土地,不再侷限於耕種質次效低的農作物,而是逐步傾向於作物耕種的多樣化、規模化,由耕種比較效益較低的油茶、水稻轉向耕種優質水果、西瓜、大棚蔬菜、葡萄等比較效益較高的作物。目前全縣在土地流轉中已湧現出了一批調整結構的“排頭兵”,為推動全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作出了示範。如坪村鎮大順村張光前等6户農户承包耕地84畝,全部改種水稻為種無籽西瓜、葡萄、草莓等,帶動了當地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加快了全鎮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在他們的帶動下,全鎮有120多户農户參與承包土地300多畝,用於種植無籽西瓜,獲得了很好的收益。

二是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力的合理轉移。土地流轉一方面催放了土地的巨大潛能,同時又進一步解放了勞動力。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大約有2萬餘名農村勞動力將耕地以流轉的形式處理後,紛紛外出經商、開店、打工,從而有效解決了目前農村勞力過剩、棄耕拋荒現象嚴重的問題。

三是提高了土地使用價值。土地合理流轉後,土地逐步向大户和能人集中,經營者實現了市場化、規模化的生產,改變了農村經濟長期存在的品種老化、管理落後、經營小打小鬧的不良佈局,使土地的潛能得到了大幅度的釋放。如坪村鎮農户張崇華承包了32畝耕地,用來種植無籽西瓜,今年產值達2。8萬元,而32畝耕地用於種植水稻總收入僅1。4萬元,只有種植無籽西瓜的50%。

四是培植了一批農村大户。憗隨着土地流轉的推進,生產要素不斷向生產大户和能人集中,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使生產大户和能人有了“用武之地”,一批發展農村經濟的大户脱穎而出。目前,全縣承包5畝土地以上的經營大户就有2100餘户。黃茅鄉白洋村陸明建等9户農民於1997年租賃本村300畝荒山,承包30年,至今已累計投入資金11萬元,栽種優質板栗xx株,優質梨樹3000多株,楊梅、碰柑、脆蜜桃等1000多株,預計進入盛果期產值可達25萬元以上,可以為15人以上提供勞動就業機會。

我縣的土地流轉經過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動了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思想意識、機制束縛等因素的影響,我縣土地流轉仍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縣土地合理、規範、高效流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流轉的組織引導乏力。我縣土地流動主要是農户自發進行的,個體化傾向較重。各級黨委、政府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引導,至今沒有規範的政策指導操作,沒有明確具體的部門規範管理,致使我縣農村土地難以實現規範、有序和高效流轉。二是土地流轉的市場培育滯後。全縣幹部羣眾“土地市場”的觀念十分淡薄,縣、鄉、村三級都沒有建立為土地流轉服務的中介組織,市場培育嚴重滯後,從而導致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交易管理都存在諸多問題。三是土地流轉的檔次不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流轉的形式檔次不高。我縣土地流轉絕大部分仍屬最低層次的委託代管形式。在我縣7。62萬畝流轉土地當中,委託代管形式佔82。4%以上。堡子鎮流轉的1235畝土地當中,委託代管形式流轉的就達1000餘畝,佔流轉總面積的81%,其它形式流轉的僅佔19%。而實踐證明,低層次的委託代管所產生的效益仍然是比較低的。其二是流轉地的開發檔次不高。許多流轉地仍處於自發的、粗放的、低層次的經營狀態,流轉規模小、投入低、科技含量不高、抵制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林城鎮一户居民低價承包了8畝良田,但一年四季都是栽種一些“大路菜”,幾分至2角錢一斤,效益很低,連上交那低得不能再低了的租金也成了問題。四是土地流轉的管理欠規範。由於至今沒有指導性文件,沒有具體的部門組織管理,導致土地流轉的管理欠規範。主要表現在:流轉雙方忽視必要的法律手續;交易監督滯後,集體“暗箱操作”仍有發生;流轉服務體系欠完善,流轉的檔案、信息、價格都沒有規範建立;利益保障還比較乏力,一些流轉地的經營者反映要進一步寬鬆環境,支持他們生產發展。

三、促進我縣土地合理有序流動的對策建議

根據我縣土地流轉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我縣要實現土地的規範高效流轉,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提高認識,將推進土地流轉作為實現農村經濟新一輪大發展的關鍵來抓。

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就高度概括了土地的巨大潛能。但從新的農村經濟發展形勢來看,離開了土地流轉,土地的潛能發揮受到了極大的束縛。長期形成的土地平均擁有、所有權和經營權機械統一的模式已明顯不適宜農村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打破這一沉悶局面,就必須讓土地流轉活起來。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和涉農部門要切實提高對土地流轉的認識,要充分認識土地流轉對合理配置農村土地資源,推動農村經濟新一輪發展的重大意義的認識,充分認識土地流轉是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改革的需要,切實加強對土地流轉的領導。要大力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土地市場”的觀念,轉變領導方式和職能,利用市場引、政策推、行政促、典型帶等方式,大力活化土地這一生產要素,積極加快土地流轉的進程。

2、強化宣傳和引導,使土地流轉由自發逐步轉向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羣眾是土地流轉的主體。

因此,要抓好土地流轉,必須千方百計調動廣大羣眾的積極性。

一是要加強對土地流轉現實意義的宣傳。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牆報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土地流轉意義的宣傳,通過宣傳,讓廣大農民羣眾充分認識盤活農村土地對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性。基層幹部要深入村組,深入到土地流轉過程當中,向羣眾講清盤活土地與固守原有土地甚至棄耕拋荒的利弊,通過前後效益對比,提高農民對土地流轉的重要性的認識。

二是要加強對土地流轉典型的宣傳。對那些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觀念較新,經營效益較好的經營大户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切實發揮典型的帶動作用。通過宣傳,讓更多農村或城鎮的富餘勞動力感到經營土地有利可圖,從而自覺投入到土地流轉當中,利用好土地資源,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是各級黨委政府、基層幹部要善於調動農户的積極性。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發揮黨。

土地調查報告7篇

第2篇

從20xx年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啟動至今,××省始終把這項工作作為夯實國土資源基礎管理的一件大事來抓。全省各級人民政府成立機構、組建專班、落實經費、制定措施,主要領導把二次土地調查抓在手上、放在心上。通過強化“五個結合”,做好第二次土地調查“大文章”。

國務院和××省政府關於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的通知下發後,××省第二次土地調查正式啟動。××省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相繼成立了領導小組,下發文件統一部署,省委書記、省長多次聽取工作彙報。分管副省長親臨省國土資源廳作專題研究,並致信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再接再厲,團結拼搏,克難奮進,高標準、嚴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全省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要求各級國土資源部門主要領導要負總責,親自抓質量、促進度、籌資金,確保這項工作順利推進。

與此同時,××省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通過廣播、報紙、專版專欄、宣傳車、手機短信、橫幅、標語等多種形式,在“6·25”全國土地日廣泛開展宣傳,為全省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第二次土地調查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負其責、各司其職,有效地推動了調查的開展:為籌集調查經費,省各級財政部門出主意,想辦法,做了大量工作;省民政部門提供全省283條縣級行政界線,為調查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在調查底圖提供、數字高程模型製作等方面,省測繪局在生產任務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予以優先保證;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為第二次調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57家測繪單位、20家建庫公司經過資質審查和專業考試,也投入到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中。

全省國土資源系統把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各級都組建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全力以赴投入到調查工作中,基層國土所幾乎舉全所之力,開展農村和城鎮土地調查。

20xx年,××省在鬆滋等9個縣(市)開展了外業試點,針對外業調查過程中出現的帶普遍性的`疑點難點問題,摸索解決辦法。20xx年7月上旬,省土地調查辦在鬆滋召開現場會,各市(州)、縣(市、區)調查辦主任和業務骨幹參加會議。分管副省長致信給現場會,給與會人員極大的鼓舞。會議總結推廣了以鬆滋市為重點的11個縣(市、區)的典型經驗,就座標系統轉換、地類轉換、外業調查基本程序達成共識,起到了巨大的示範促進作用。

在典型引路的同時,××注重面上工作的整體推進,省土地調查辦主任、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熊政春多次深入第一線,檢查指導工作;工作專班6次組織全面檢查,逐縣逐市就工作質量、進度、經費等問題開展巡迴指導,有力地促進工作順利開展。

在保證省級財政足額到位的前提下,××省對經費到位率較低的縣(市、區)進行督辦,力爭在經費上不等不靠,想方設法把工作先開展起來。

為確保整體推進全面完成,省財政專門撥款4000餘萬元,扶持29個國家級、省級貧困縣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同時,省土地調查辦採取實地調研、科學試驗、專家研討的辦法,及時組織技術人員、項目協作單位、大專院校專家進行攻關,先後解決了縣級調查工作界線無縫接邊、更新調查矢量數據與正射影像圖套合、城鎮與農村土地調查不同比例範圍線的界定、坡度圖套合後耕地坡度級別確定與圖斑處理、城鎮土地調查新舊成果的銜接等一系列技術難點問題,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調查的效率。特別是解決更新調查矢量數據與二次調查正射影像圖套合的“雙眼皮”問題,先後進行10餘次試驗,為全省農村外業調查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根據國家的規程規則,結合××省實際,先後制定出台了《××省第二次土地調查補充規定》、《××省第二次土地調查實施細則》、《××省第二次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實施方案》、《××省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檢查驗收辦法》等技術性規定,既保證符合技術規範,又在××省實際基礎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工作界線劃分、違法用地調查、調查成果服務於經濟建設等方面勇於探索,創新工作,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全國土地調查辦的充分肯定。

第3篇

最近,我們在分管主任帶領下,對土地管理法貫徹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聽取了市規劃國土局、經貿局、農業局、經管局、開發區等有關部門的情況彙報,先後到密州、辛興、程戈莊、郝戈莊等鄉鎮(街辦)及部分村莊進行了走訪座談。現將情況綜述如下:

近年來,市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門認真貫徹執行土地管理法,牢固樹立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的觀念,以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依法行政,開拓創新,紮實工作,保持了全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

(一)廣泛宣傳,法制觀念和國策意識進一步增強。為增強幹部羣眾的法制觀念和國策意識,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廣泛開展了多樣式、多層面的學習宣傳活動。市裏將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納入領導幹部學法的重要內容,通過以會代訓和舉辦培訓班,對領導幹部、企業負責人、村支部書記進行了專題培訓。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組織講法團巡迴宣傳、開展法律法規諮詢、土地管理成果展覽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土地管理法以及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增強了幹部羣眾的法制觀念和國策意識,為深入貫徹實施土地管理法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嚴格執法,土地管理工作日趨規範。為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認真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於國土資源管理方面的有關規定,積極推行行政執法監察責任制,採取巡迴檢查、電話舉報、領導暗訪、專項治理整頓、聘請社會監督員等措施,切實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在嚴格審批手續,依法審批建設用地的同時,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用地行為。去年,在清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中,查處違法用地792宗,面積1888畝,罰款2568萬元,處結率100%,保證了目前建設用地急增的情況下未發生違法用地問題,實現了土地市場秩序的明顯好轉,土地管理工作基本走向了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三)強化服務,保障了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圍繞全市經濟發展的大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土地的關係,較好地解決了用地需求與耕地保護、執法管理與熱情服務的問題,為全市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首先,本着嚴格執法、熱情服務的原則,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縮短辦事時限,工作效率和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共辦理建設用地1316宗,面積9346畝。其次,加大土地開發復墾力度。目前,已申報國家級立項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一個,省級立項土地整理項目5個,市、縣級以上項目近30個,新增耕地面積44萬畝,實現了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再是,積極做好補償安置工作。認真執行農民補償安置的有關規定,依法足額落實土地補償和人口安置補助費,保護了農民利益,維護了社會穩定。

(四)深化改革,土地市場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為適應市場經濟需求,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國土資源市場體系和土地市場運行機制,積極進行土地儲備、經營用地招拍賣、土地有償使用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完成土地收益26億元,實現土地儲備1827畝,對44979畝土地進行公開拍賣和掛牌出讓,實現政府收益9000萬元,行政劃撥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徵收各種費用2652萬元。

土地管理法頒佈實施以來,我市的土地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各項工作走在了濰坊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但從調查情況看,隨着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發展,用地需求與保護耕地的矛盾愈加突出,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宣傳教育不夠深入。少數幹部羣眾尤其是基層羣眾的土地憂患意識和法制觀念還不強,對保護耕地、依法用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耕地保護的問題較為突出。二是經濟建設與土地供給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市到20xx的規劃建設用地指標已基本用完,但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勢頭不減,很多已簽署協議急等用地的'項目至今尚未審批,據瞭解,僅開發區就有22項,涉及土地4000多畝。三是土地執法難問題依然存在。由於土地違法案件主體多涉及各級政府,查處和處理的難度較大;管理體制不適應,特別是基層土地管理機構不健全,執法力量薄弱,執法不嚴等問題時有發生。四是部分企業土地利用率低,建築設計標準、密度、容積率達不到要求,土地資源浪費問題還沒從根本上解決。

土地是國家最重要、可調控的資源,加強土地管理工作,是實施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系統工程。為深入貫徹實施《土地管理法》,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國土資源,提出以下建議:

(一)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從目前情況看,我市土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隨着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發展,建設用地與耕地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管理工作形勢嚴峻。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和輿論工具,廣泛深入地宣傳《土地管理法》以及國務院和省政府的一系列規定,宣傳我市耕地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進一步增強幹部羣眾合理利用土地和依法保護耕地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切實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宣傳,增強其法制觀念、耕地保護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提高其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自覺性,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把依法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國策落到實處,為土地管理法深入實施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法制環境。

(二)多措並舉,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要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嚴格保護耕地、促進集約用地、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擺上重要位置,採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計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首先,堅決執行國務院關於基本農田實行“五個不準”的規定,把基本農田保護作為重中之重,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確保基本農田面積的相對穩定,維護好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其次,切實搞好以土地整理和復墾為重點的佔用耕地補償工作。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土地復墾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調動農民積極進行土地復墾,力求達到“佔多少、墾多少”。三是,加快舊城改造步伐。舊城改造是挖潛盤活存量土地,合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的重要措施,抓好舊城改造,既能為經濟建設提供寶貴的土地資源,也能極大地提升城市水平。建議把舊城改造工作提到議事日程,積極探索舊城改造的新路子,進一步加快舊城改造步伐。四是,規範產業園區建設。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羣、管理集約的格局進一步規範園區建設。建議對我市投資過3000萬元項目的用地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對個別低效益、重複建設項目以及徵而未建的項目,採取果斷措施,促其儘快退出或依法收回佔用土地,以整合土

(三)強化服務,為經濟建設提供有效保障。要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經濟發展這個中心,正確處理好保護土地資源與保障建設用地的關係,千方百計滿足經濟發展的用地需求。首先,土地管理部門要繼續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參謀作用,從大局出發,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爭取上級支持,尤其是對重點項目、招商引資大項目、基礎設施用地等儘量列入國家或省重點計劃,力爭不佔用我市建設用地指標。其次,積極探索,認真研究實施好建設用地指標置換、農用地整理指標折抵、建設用地指標週轉等各項政策,挖潛盤活存量土地,儘量滿足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對土地的需求。三是,強化服務,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在嚴格執法的同時,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為經濟建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四)依法行政,進一步提高執法水平。要按照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在國家機關實行執法責任制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政府負總責,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層層負責的執法監察機制。要加強宏觀調控,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標準的建設項目實行嚴格把關,杜絕一切破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行為。要切實抓好執法隊伍的管理教育,增強其法制觀念和依法行政意識,嚴格執法,廉潔勤政,恪盡職守,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把土地管理工作推向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第4篇

土地是人們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生產資料,是逐年遞減的有限資源。年到年的十二年中,全縣耕地面積減少了8.5萬畝,相當於減少了12箇中和鄉的耕地面積。大量的勞力外出和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低迷,耕地撂荒面積與日俱增。為此,我們對全縣土地撂荒情況進行了調查。

全縣現在耕地64.4萬畝,其中土19.4萬畝,田45萬畝,人均耕地僅0.93畝。據現在571個村的調查統計,全縣撂荒14670畝,佔耕地面積2.3%,涉及農户7456户,21130人。中和鄉現在耕地7036畝,而撂荒面積佔全鄉耕地面積的8%,嵐峯佔5.2%,二坪佔4.2%。在撂荒地中,60%為坡瘠地邊遠零星地,投入產出比較低。形成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如下:

1、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從事農業不如從事非農產業的效益高,以種一畝水稻為例,產稻500公斤,收入460元,種子、農藥、化肥等物耗115元(按我們300户農村住户調查資料佔25%計算),請人犁田、栽秧、收割等費用180元左右,畝平純收入165元左右(含自己的勞動量價值),即一個勞動力種一季水稻的淨收入為165元,如果種小春生產,投入產出基本持平,瘠薄地、邊遠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農民説得好:“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要想奔小康,必須背井離鄉”。農業的比較效益差,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2、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量外出。由於“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和農產品價格多年持續走低等原因,去年,外出勞動力18萬人左右(常年外出14萬人)帶回勞務收入8億元左右。外出勞力佔勞動力資源的50%且為主要勞動力。在家務農的.基本為“九九、三八”式勞力結構。

3、户口外遷。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越來越多。20xx年12月至年的二年間,全縣農村人口實際外遷20375人(扣減20xx年以來移民安置5386人),在這兩萬外遷人員中,部分土地進行了合理流轉。部分土地形成撂荒,全縣由農户外遷而撂荒佔20%左右,水口就佔33%。

4、土地零星、分散、偏遠、瘠薄等管理不便,形成撂荒。如太平鎮團碾村二社,有20餘户由於偏遠、坡高等不便管理而幾乎棄耕(每户部分撂荒),又如二坪水磨村唐定國,他主動種了別人不種的較好的幾畝土地,而自己的偏遠瘠薄地撂荒。

5、基層組織對二輪承包沒有全面理解,拒收外遷户中斷承包關係的土地,當前土地流轉基本處於無序的狀態,特別是基層個別地方對二輪承包、三十年不變的政策,有種片面理解,認為承包土地30年不變,就是土地承包權不能動,動了就違背中央的政策,因此,即使有許多經商户或外遷的農户要求中斷承包關係,基層組織害怕犯錯誤而拒絕接收,也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加以引導或適當調整,導致農民對承包地初放經營,甚至撂荒。水口鎮的外遷户把承包地交給村社,而村社認為承包期未滿和“30年不變”等原因,拒不接收外遷農民的承包地51.5畝,佔全鎮撂荒的33%。

土地撂荒,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問題。撂荒説明了部分農民正在擺脱土地對他們的束縛,土地不再是他們謀生的唯一手段,這表明了它積極的一面。但是,土地是不能再生的有限資源,是社會財富之源,我縣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畝,負面影響大。從我縣的實際情況看,如果各級重視、措施得當,組織引導得力,是不會出現較大面積撂荒的。現就對如何處理好撂荒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提高對土地資源和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大力宣傳“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要認真學習理解“土地承包法”中關於土地經營權流轉問題。根據“土地管理法”第37條“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個人連續二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經營合同,收回發包的耕地”之規定,對當前農村的撂荒地,村社可按法定程序收回,採取多種方式重新發包。現在,基層對多年撂荒地不問不管,使土地撂荒與日俱增。對現在的撂荒地,可規劃種植為桑樹、果樹和花椒等勞動量不大的經濟作物。

2、退耕還林還草要與減少或避免撂荒相結合。去年,退耕還林2.95萬畝,今年計劃5萬畝。為此,對撂荒地而無法轉包的坡瘠地,即使沒有達到退耕還林還草的要求,也可以列入退耕還林還草的計劃。通過還林還草計劃,消滅較大面積撂荒是完全可能的。

3、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制定縣域土地流轉及撂荒的實施意見,促進土地有序流轉。當前,土地流轉基本處於無序狀態,有的農民寫了個白條或口頭達成協議自由轉換,沒有全面、完整的合同條款,沒有村社發包方的監督,更沒有專門的流轉管理機構,已經出現新的矛盾和糾紛,年全縣農業税尾欠達到71.7萬元,就嵐峯一個鄉1996年以來,尾欠就達97828元,佔全縣尾欠數的13.6%,因土地流轉不規範,有的農民種了別人土地後又不交農業税,村社只能找原承包人,結果雙方都不交農業税,形成農税尾欠和土地撂荒。為此,我們要在尊重土地二輪承包的基礎上,應及時制定全縣土地流轉的實施意見,成立縣、鄉(鎮)兩級的土地託管和恢復土地承包仲裁機構,從而規範土地流轉行為,儘量避免出現新的矛盾和糾紛。

4、實施縣內移民計劃。縣內移民,就是本縣或本鎮範圍內,有組織、有計劃地從甲地到乙地,從山上到山下落户。山區土地少,且多為坡瘠地,畝產不高,土地級差收入低,又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水土流失,而山下又出現耕地較大面積撂荒。這是一對能克服和避免的矛盾,對那些願下山種地落户的山民,政府對他們的建房審批、子女入學等具體問題的處理上,政策應適度放寬。山區農民的種田積極性極高,如虎峯鎮東山村二社的李德文,就從山上移到山下的正義村落户,種了十幾畝土地。已擺脱了原在山區中當山民的貧困。還有部分山民願下山而找不到田土種,如果鄉鎮做好工作,為他們牽線搭橋、正確引導、撂荒面積就會大大減少,轄區內移民,既是解決撂荒的一個有效途徑,又是山區水土流失得以控制的治本之法,也是消滅山區山民貧困之法,這是一舉多得之事。

5、大力提倡免耕法等新型的耕作制度和使用先進的小型農業機械(如小型收割機械、小型潛水泵等),儘量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使之擴大種植面,以及適應當前農村“九九、三八”的勞動力結構,減少農村隱形拋荒或撂荒。

對土地撂荒問題,我們要認真面對,採取切實可行的辦法,既使部分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又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使農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第5篇

**區**鎮城西村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產糧區。全村共1800人,4000多畝耕地,除去人均1.3畝口糧田外,還有人均1畝的責任田。近十年來,為摘掉貧窮帽子,城西村不斷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探索,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實現了土地分散經營到集約經營、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嬗變。他們的經驗,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地處十年九旱的**區**鎮,水資源嚴重短缺,種植玉米和大豆都歉收,加上糧食價格持續走低,即使遇上好年景,一畝大田也很難看到200元錢的純利。1996年以前的城西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800元,遠遠低於**區的平均水平。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一整年,有地沒錢的處境讓村民們愁眉不展,村裏70%的勞動力不再堅守土地而湧向城市,全村棄管土地達1300畝,大批土地處於撂荒狀態,土地成了農民手中的“雞肋”。國家莊嚴地把土地承包權交給農民,“30年不變”。然而,守着幾千畝的土地為什麼還會受窮?

城西村一不靠山,二不靠海,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產糧區。在農副產品緊缺的年代,土地產出效益高,自然是農民的寶。然而到了農產品相對過剩的年代,農民在地裏刨食是刨不出小康的。遇上豐年,即使農民多收了三五斗,也會因為供過於求而壓低了農產品價格,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有時甚至不升反降。為尋求出路,1996年以來,城西村把目光投向了高效農業,開始種植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村委會帶領全村農民闖市場、交外商、簽訂單。幾年下來,他們發現,種玉米改成種菜養花,並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農民增收難的癥結在於土地,以三五根兒壟為單位的小生產在產業化大潮中無異於井底之蛙,以一畝三分地為單位的獨自經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啻於風中浮萍,即使有點效益,增加的幅度也很有限,村民收入增長仍然不快。要徹底擺脱農民有地無錢的困境,就必須在千家萬户分散的土地上做文章。全村幾千畝土地竟難以承接來自日本的小額訂單需求,這個尷尬成為解決全村土地問題的導火索。村委會認識到,要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就要在土地整合上下功夫,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實行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真正形成與國內外市場對接的能力。由此,城西村土地改革開始浮出水面。

城西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最大阻力首先來自思想障礙。從最初集中土地建現代農業園區,到推行土地股份制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每個時期、各個階段,無不經歷着思想觀念的撞擊和交鋒。一輩子刨食在土地上的老一代農民,雖然對貧窮充滿着無奈,但沒有田地種,讓他們覺得沒有了依靠。而年輕的新一代農民,寧肯將土地撂荒幾年,也不情願轉讓土地承包權,畢竟,那賴以安身立命的幾畝土地承載着農家未來的希望,除非你能帶給他更多的實惠和長遠的利益。為了打消村民們的思想顧慮,村委會成員分工包户,與村民一筆一筆算清收支賬,解答村民一個又一個問題,先後四次召開村民大會,漸漸消除了農民的擔憂。1998年村委會採取租賃和反租倒包的形式,集中了部分農民撂荒的400多畝土地,建起了大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訂單農業。一時間,城西村花卉、蔬菜等訂單農業發展迅速,生產規模化程度得到提高,產業優勢日益凸現,村民也一次性得到了固定的租金和承包金。

然而,簡單的土地集中,單純的規模擴大,並沒有從體制上解決一家一户分散生產與產業化經營之間的矛盾。與外商簽訂單時發現,外國人不願意和村一級組織籤合同,因為村不是經營實體,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根本無法和國際慣例接軌;同時,由於土地承包制的侷限,對外雖由村委會接訂單,但實質上仍是農民個體經營,村一級組織與農民之間沒有形成利益紐帶,相互之間的制約力不強,內部風險很大,這些都讓外商感覺心裏沒底。淺層次的土地流轉形式,不僅沒有解決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而且嚴重製約了土地統一管理、科學規劃、集約生產,使大規模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很難實施,農業科技很難推廣,投資環境很難改善,從而丟掉了一批大客户。城西村在實踐中認識到,只有通過土地把村民與集體結成緊密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讓責權利更明晰,才能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保證訂單任務按期保質保量完成。園區建設遭遇着“成長的煩惱”,最終也只能通過更深層次的土地改革來解決。

於是,城西村提出土地股份制的改革設想。**區、**鎮兩級黨委政府頂住壓力,指導城西村迅速推行土地股份制。他們以集體土地及資產作為集體股本,在村民自願的基礎上,將61户農民承包地部分或全部折價入股,成立了大連市農村第一個以土地入股為主要投資方式的股份制企業——大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法》規定,設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村民一分地為一股,61户農民共集中土地293畝,折價佔總股本的13.06%;村以集體經營的1300畝土地和水利配套、温室大棚等設施入股,折價佔總股本的86.94%。企業的税後利潤60%用於擴大再生產,40%用於股金分紅,年終一次性分發股紅;公司如發生虧損,則按股份分擔風險。

考慮到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土地股份制在分配方式上打了“折扣”。公司規定,對於農民入股的土地,無論公司盈虧,每年年初,先期支付入股農民每畝保底分紅200元。如果公司年底還有盈利,可繼續分紅。入股自願,退股自由,讓城西村的農民變成股東;產權明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使得村民和集體真正成為利益共同體。

在公司內部經營管理上,根據個人技術水平和能力大小,股東們既能在公司內承包經營,又可為公司打工,當農業工人。公司建起了國際水平的温室工廠,種植花卉等觀賞植物,僱傭村民統一生產。露作和大棚育種由公司統一提供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銷售,農民具體操作,利潤由公司和農民按比例分成。蔬菜和桔梗等其他作物,採取農民交納土地承包金的方式,產品由公司統一收購,收益全歸農民。公司還聯合省農科所等科研機構共同進行科技攻關,大大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嶄新的激勵機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保底收入和年終分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進來。與城西村接壤的城東村53户農民主動以472畝土地入股,土門村農民找熟人要求加盟公司。短短6年,公司吸納了226户農民的1757畝耕地,加上村集體1300畝,目前已擁有集中連片、設施完備的入股土地3000多畝,成為**區技術水平最高、生產設施最完備、經濟效益最好的農業公司,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城西村推行土地股份制,表面看是土地流轉的'一種形式,實質是將現代企業制度引入到農業,把公司制企業的管理體制、激勵機制、經營手段、分配方式,成功嫁接到農業園區的經營和管理上,延伸到農村土地使用權的盤活上。這正是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工業化方式組織農業生產經營,用工業化管理方式辦好農事企業的實踐形式之一。

高效農業在土地股份制的催化下如虎添翼。走進**現代農業園區寬敞明亮的温室生產車間,如同置身於全國乃至世界農業的前沿,無論是農業設施、技術水準、作物品種還是管理方式,都與傳統農業大相徑庭。在這裏,不僅能見到組培室、催芽室、穴播車間、智能温室、微灌和滴灌、克隆技術,還能見到農業工人在花叢樹影間用音樂施肥的新鮮玩意。實行土地股份制後,全村高效農業迅速壯大,種植品種由低效益的糧食、蔬菜、水果,發展到高效益的花卉、桔梗和種苗培育,“**農業”已成為知名品牌,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乃至有機食品,已進入商場以及各大超市。園區還是全國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其高品質的花卉和觀葉植物深受日本市場青睞,農業生態旅遊也隨之興起,成為園區的新興產業,每天都要接待大量參觀人員和來訪的國內外客商。最讓人感慨的是,過去分散種糧,每畝玉米淨收入僅有100多元,平均每平方米土地產出不到2元。實行集約經營後,按國際要求種植和加工高收益品種,實踐的效果是,在陽光温室內種1畝花卉相當於過去種xx畝糧,種1畝蔬菜相當於過去種30畝糧,高水平的土地產出效益等於再造了數十個“城西村農業”。

產業化經營在土地股份制的助推下開創出新天地。實行土地股份制後,園區不僅是農業生產的樣板,還是農產品深加工、保鮮、包裝產業化“一條龍”的樣板,已產生巨大輻射效應,由“點”成“塊”,由“塊”帶“面”,快速提升了當地農業產業化水平。如今,**鎮70%以上的耕地成為龍頭企業帶動下的配套型基地,80%以上的農户都直接或間接地與龍頭企業連接。原來在市場經濟洶湧大潮中風雨飄搖的單個農民,現在與企業形成了“聯合艦隊”,大大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在這個產業化體系中,農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按照企業的要求做好本職工作,生產合格產品,然後就等着按照合同約定在企業拿錢。千家萬户的農民把自己作為“車廂”掛在龍頭企業這個“火車頭”上,高速行駛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上。

農民收入在土地股份制的支撐下快速增長。1996年,城西村還是**區有名的貧困村,村集體負債1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1800元,在全鎮12個村中名列第10位。實行土地股份制改革後,城西村收入水平持續高速增長,xx年全村可支配財力達1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萬元,成為全鎮最富的村。據瞭解,城西村有的村民在公司從事種植技術工作,個人全年收入可達1.5萬元。目前,城西村個人存款已佔**鎮的60%。

第6篇

調查目的:對現有土地的現實情況及特點,違法使用土地造 成的危害的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防範對策;

前言: 人人都知道,土地是國之根本,沒有土地就沒有糧食,我國是 人口大國沒有糧食將是什麼樣子!但目前違法使用土地,非法佔用土 地越來越嚴重,為了進一步瞭解土地現狀,特點和規律,減少土地流 失,針對目前的情況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近年來,違法使用土地,非法佔用土地呈上升趨勢,主要違法使用土地和非法佔用人員是土地承包人和開發商以及政府。

1、違法使用土地主要在廣大農村和城鄉集合部佔現有土地的 30﹪

2、農民在承包地上私自種植非糧食植物(比如載樹, )或農田改為 魚塘和建房,政府劃地,開發商圈地;

3、外出打工,年紀大的農民違法使用土地的佔 40﹪,由於左右栽 樹無法再種植農作物的佔 20﹪,政府以及開發商佔 40﹪;

4、違法使用土地、非法佔用土地居高不下,據調查由於外出打工的人

越來越多, 人口老年化越來越重在自家承包地栽樹和其它非農業 行為的也會越來越嚴重,政府為了加大開發速度也會不斷的佔用農 田,開發商利益驅使圈地也會越來越大。

二、違法使用土地和非法佔用土地的危害

1、糧食減少。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問題始終是關係國家安全、社會穩定 的重大戰略問題,與自然災害相比,違法使用土地和非法佔用土地是 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造成的糧食損失更為嚴重。據統計分 析, (按一村民小組)有 60 畝違法使用土地和非法佔用土地按每畝每 年 500 公斤糧食計算,一村民小組每年就減少 30000 公斤糧食。所以 説違法使用土地和非法佔用土地是始終困擾着我國經濟、 社會特別是 農業的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對環境的影響。 隨着城市企業向農村轉移,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污染向農業 環境蔓延。違法使用土地使土地荒漠化,植被減少間接影響氣候;

3、糧價飛漲。 由於違法使用土地和非法佔用土地使糧食種植面積減少糧食產量 減產,直接導致糧食漲價。

三、違法使用土地和非法佔用土地原因分析。

1.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以及保護耕地的戰略考慮,決定了建設用地的供求關係必然十分緊張。土地利用與管理制度安排不周,執行不力,極易引發違規違法用地行為。

2.土地法律法規和政策與經濟發展在制度層面上的衝突,是引發違規違法行為的一個深層次原因。一是現行財税體制和政績考核指標刺激用地需求;二是地方政府對土地資源配置干預過多、力度過大,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三是現行徵地制度形成巨大的土地經濟價值差,進一步刺激地方政府擴張建設用地的需求,以及用地單位多用土地和非法佔用土地慾望;四是不明晰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為建設用地過度擴張打開了方便之門。

3.政府和政府官員傳統理念和價值觀念中對法律的工具化傾向,以及急功近利和投機心態,是造成違規違法行為不可忽視的深層次原因。

4.土地執法監察力度不夠,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不健全,部門監管政府更是力不從心;耕地保護責任制尚未形成共識,難以落實共同責任;土地違法案件中,決策者不承擔責任,責任承擔者不起決定作用。這一系列狀況,或屬於制度的先天不足,或屬於執行過程的偏差和錯位,既是違規違法行為大量存在的體制性原因,又是其直接和具體的原因。

5.用地審批,主要是農轉用和徵收審批全過程,確實存在週期長、效率低的問題,直接導致部分用地項目不得不“未批先用”,也引發部分項目以此為理由藉機“未批先用”。

三是土地報批業務沒有辦結時限承諾,加之審查內容、報批方式的不斷調整,上報審批項目批准時限無法預期。

6.東北地區由於冬季無法農作物種植,承包人土地少種地已不能滿足家庭開資, 只有離地外出打工, 土地要麼栽樹或挖塘, 或託付親友做非農業用途

7、由於承包人年紀大已不能農業種植,無奈放棄農作物種植或由於承包人的土地左右原因自己的土地已無法再種植農作物。

1、任何與土地利用、管理相關的'制度建立、改革和完善,都會引起土地違法態勢的變化。增加國家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在相關制度規定中貫徹和協調力度,就能有效地減少土地違法事件的發生,增加土地違法行為受到制裁的機率和力度。為此,要對直接涉及土地利用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城鄉規劃管理制度、投資管理制度等進行土地政策和法律意識滲透,把用途管制、耕地保護、節約集約利用的思想體現於制度原則和各項具體要求、標準之中。要在與土地利用、管理具有間接聯繫,或可能發生聯繫的制度中,加入貫徹、執行土地政策和法律的內容,如干部選拔任用、政績考核制度中加入耕地保護、土地執法等規定;在財税制度中嚴格規範土地收益的分配和使用,並建立起鼓勵節約集約、限制粗放利用的税收調節機制。從而使一個部門勢單力薄嚴防死守、執法監察的局面,轉變為相關部門同心協力、齊抓共管的局面,共同遵守國家土地政策和法律,落實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遏制土地違法現象發生,打擊土地違法活動。

土地利用管理制度自身的改革、完善,則要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摁下葫蘆起了瓢”,要有系統和全面考慮,統籌協調相關政策要求,在多目標設定、多條件約束情況下,設計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預防、打擊土地違規違法行為。強化土地利用計劃對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多方面制約。把計劃指標多少與其土地利用和管理實績相掛鈎。對規劃計劃執行、耕地保護和執法監察問題嚴重的,適時凍結或核減計劃指標。

2、法制宣傳。 加大土地法等相關法的宣傳,做到每個村民及村幹部,鄉領導, 以及政府,開發商,都要知法,懂法,依法。

2、依法執法。 加大打擊違法使用土地和非法佔用土地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 使用土地和非法佔用土地的個人和集體。

3,優化土地承包,有效合理的利用土地。 根據目前現況讓所有進城農民回鄉種地是不可能,只有現在把農

民的土地集中成片以承包人名義自願的情況下轉包給他人 (不改變種 植結構) ,開發商不開發的地要無常還給原先農民,政府謹慎劃地。

4、加大農業投入, 政府要加大農業投入,加大對現在確實還在種植的農民的直補, 做好基礎農田,道路、水利合理化規劃建設,解決農民種地難的一系列問題。

第7篇

項目規模:該項目區總面積為247.78畝,土地利用現狀為未利用地和旱地,主要進行土地開發,以期達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實現耕地根據測算,項目建設完成後,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積154.39畝,新增耕地率79.84%,具體規模為:項目區位於茅田鄉,項目區面積247.78畝,開發後新增耕地154.39畝。

項目預算:項目預計總投資:47.00萬元,畝均投資:2430.54元。 建設工程內容:土地平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

該項目根據恩施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xx-2020年)主要控制指標分解方案,建始縣土地利民體規劃具體目標(20xx-2020年),本項目的實施是貫徹落實《建始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始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實現建始縣耕地面積動態平衡的具體措施。

茅田鄉位於恩施州建始縣東北部,屬大巴山脈南沿分支巫山東延部分,地處北緯30°38′至30°51′,東經109°46′至109°56,與重慶市巫山縣接壤。平均海拔1250米左右。

該項目區位於建始縣茅田鄉三道巖,僅涉及茅田鄉1個行政村。項目區總面積為247.78畝,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為荒草地和有林地,主要進行土地開發,預期達到有效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終目的。根據測算,項目建設完成後,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積154.39畝,新增耕地率79.84%。

(1)堅持依法、公開、公正、公平、效率和自願的原則;

(2)依法保障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土地開發整理的權屬管理工作應實行公告制度,廣泛徵求各有關權利人的意見,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調整不得造成相關權利人的利益損失;

(3)因地制宜,有利於穩定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參與整理各方原有位置基本不變”的原則;

(4)有利農業生產,方便羣眾,生活,儘量保持村界的完整性;

項目區內土地均為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土地權屬現狀與登記發證情況一致,土地權屬界限清楚,無邊界糾紛,便於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統一整理。

(1)成立權屬調整領導小組。成立以縣人民政府分管土地的領導為組長,鄉國土資源局局長及項目涉及的村鎮主要領導和項目涉及行政村的`村民代表為主要成員的土地權屬調整領導小組,在充分尊重原土地所有權人合法權利的基礎上,統一協調新地耕地的確權工作。

(2)土地開發整理前進行統一的確權登記。包括項目區域的確切邊界,項目區域內宗地的數量、類型、質量;項目區域內的土地權屬類型、數量;原有土地的確權登記發證情況。土地權屬現狀調查完成後,區國土資源部門應就現有土地狀況進行綜合評價。

(3)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工程完成後,國土資源部門將對整理後的土地進行評價,作為實施土地整理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參考或修正依據。

(4)土地整理後的農用地分配,堅持參與與整理各方土地總面積不變和集中連片、便於利於的原則,參照土地綜合評價結果,按項目區內各組織的原有土地比例,根據路渠等線狀地物重新調整權屬界線,確認邊界四至時埋設界樁。

(5)從各方面利益考慮,實施土地整理的地塊,整理後農民原有承包耕地面積不得減少(扣除應分攤的新增路渠用地),但同一承包有有若干地塊時,面積小者儘量向面積較大者集中。土地整理後新增耕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給農民耕種,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民擁有有限承包權。

(6)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編制完成後,向全體權利人發佈公告,並以書面形式通知土地所有權人、承包人。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經公告並徵求意見後,報區人民政府批准,國土資源部門將根據土地分配結果進行權屬調整,權屬調整工作完成後,進行權屬變更登記與核發土地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