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篇 "探究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回顧與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3W

近年來,數學教學已成為各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之一。對於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的反思,我們深入總結了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並提出了對策,以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本文將全面回顧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的反思。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篇

第1篇

讓學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本節課我在這一主導思想的引領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各種學習情境。請學生摺紙與塗色,並在學生的摺紙與塗色中,不提任何規定性的要求,同樣在學生自己列出算式後,請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算式,結合作品圖進行估算,探索算法,講解做法,對這些做法進行全面評析,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學生説得精彩極了,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會出現的問題,如結果約分,是假分數可以化成帶分數,通分時用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簡單等各種情況全部剖析清楚。當得到老師的認可時,他們興趣盎然。整個過程,我沒有評析對錯,是否科學、合理,而是在學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讓每一個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二、教師應成為善於挖掘教材的優秀挖掘者,善於設計的設計師。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也是分數加減法中的一個難點。為了化難為易,我打破教材的設計,從學生喜歡的摺紙活動入手,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的四個有代表性的算式,並且讓學生先估算,後計算,為學生的後續學習做好準備。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我意識到異分母分數減法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含有帶分數的減法,於是拋出瞭如何驗算它們這一問題,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驗算,而且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異分母分數減法的學習,可謂巧妙的設計,取得一舉兩得的功效。

最後的練習也可以説恰到好處,很好地體現了把計算問題還原到實際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思想,它不是給這節課化上句號,而是添上了一個問號,使學生的思考從課內延展到課外。實踐再一次證明,教師做好挖掘者、設計師,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漁場,讓學生自己提供相關的學習素材,會使他們對知識有更全面、更系統的領悟。這樣的學習,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篇

第2篇

備課的過程是對教學內容挖掘,對學生探索,以及兩者之間的融合過程。針對青島版四年級下冊34-35頁梯形的特徵和麪積這一部分內容,備課時我反覆思考是分兩課時還是一課時呢?學生能否在一節課35分鐘的時間既能真正理解梯形的特徵又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呢?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徵,學會了用數格子的方法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學習中掌握了通過圖形轉化來推導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大膽的設計為一節課的教學內容。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我上課時大膽放手。

1、設計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想、説、練、議、評等過程中複習舊知,學習新知。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徵。這些都有利於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允許學生在學具中任意選擇不同的梯形,或拼擺、或割補成已學圖形,讓學生自己在操作的過程中去觀察、探索、發現、領悟轉化的數學思想,獲取數學知識。

在操作、觀察、分析、討論、概括、歸納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學生親歷了一個知識再創造的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具體操作時,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質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環節。

1、對學生的評價形式單一,重點關注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沒有足夠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

2、教學語言不夠簡練,特別是指導學生探究時總是擔心學生不會,反覆強調;缺乏感染力,特別是面對陌生的學生沒能及時進入角色。

第3篇

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中本以為學生會輕而易舉的掌握知識,可是教學下來學生做題的情況卻令我出乎意料。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情況大致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面對這種嚴峻的情況,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並對此深刻的進行了反思:

一、教師主導性太強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情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可以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二、新授前相關複習不夠到位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情況下,就應該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應該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好計算關,給學生夯實基礎的話,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三、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多加強口算題的訓練,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四、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根本區別。小數加減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情況,在開課之前我沒能作出預料,可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 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前作好充分的預設,在課上作好強調,學生的出錯率也會降低。經過此教學,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沒有了反思,就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遠成不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師。

第4篇

?平均數》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收穫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媽媽分糖果的事例,通過教師演示,學生一目瞭然的看出媽媽分的糖果不公平,這一情境的創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為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最後讓學生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收穫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由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並利用條形圖中塗色方塊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後,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收穫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

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此外,在平均水深110釐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這個討論中,讓學生受到了安全教育。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於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第5篇

班級現有20人,男生9人女生11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足,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夠.大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

“底和高”是在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之後進行的教學內容,以此來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也為後續學習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本課時內容以直角以及垂直為知識基礎,以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為認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塊平行四邊形的木板做成一張儘可能大的長方形桌面作為認知情境,展開自主活動,讓學生主動積累高的表象,並形成高的概念。

1、通過動手把一塊平行四邊形木板做成一長儘可能大的長方形桌面等相關活動,找到高這條特殊線段,體驗高的基本特徵;

2、能判斷、畫出、測量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紙上根據圖形的高和底的數據畫符合條件的圖形。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圖形的高和底的數據畫符合條件的圖形

師:這是一塊平行四邊形的木板,王師傅想利用它做一個儘可能大的長方形桌面,大家願意幫這個忙嗎?

師:可以的,但鋸的次數應儘可能少一些,最好只鋸一次。想一想,應從哪裏鋸開呢?

①拿出自己手中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仔細思考,畫出需要鋸開的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