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7篇 教學實錄:《憶山東兄弟》的教學之道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5W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中國著名作家毛澤東於1925年所作,描寫了他在山東兄弟會工作期間的親身經歷和感受。這篇文章思想深刻、語言簡練、篇幅適中,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本實錄以該文章為教材,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教學實錄進行了詳細記錄,旨在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和文學鑑賞能力。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7篇 教學實錄:《憶山東兄弟》的教學之道

第1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選入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教科書中。此詩很有名,因此詩的釋義頗多,所以疑義也就難免。為加強探討、交流,就做了點釋義與釋疑工作,寫下了這篇小文。王維,字摩詰。生於武后長安元年(701),祖籍今山西祁縣,後移至華山以東的永濟縣。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少年早慧,十幾歲就在詩歌創作上顯示出卓越才華。十五歲那年,赴長安遊學經驪山見秦始皇墓,即興作《過秦皇墓》詩,詩才便很有些不同凡響。

開元五年(717),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遊學在外的王維,思親之情陡長,回想到以前此日與兄弟王縉頭插茱萸、登高望遠的快樂時光,便提筆賦詩一首,千古傳誦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此誕生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題目中的“山東兄弟”,是因王維的老家在華山東邊,而他當時遊學在華山西部的長安(或洛陽),故稱兄弟王縉為“山東兄弟”。前兩句,為“在異鄉”、“為異客”的人們,概括出“人人心中有,但卻筆下無”的情感體驗。後兩句,正如陶文鵬先生所言,“遙知”二字,是“詩人運用從對面落筆、避實擊虛的寫法,曲折地、加倍地抒發出自己對兄弟的懷念”,“不説我想他,卻説他想我”,“將想象中故鄉兄弟重陽登高插茱萸憶念自己的情景真切展現出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除此正解之外,還有“另解”。我到河南焦作雲台山旅遊,在雲台山茱萸峯準備登頂時,就見王維手不釋卷栩栩如生的塑像立於山腳下。塑像底座上,刻有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並註明:“公元718年……王維慕名而至,恰逢重陽登高之節,思胞弟王縉作之。”這個説明中,寫詩之時,疑似有誤;此處此時生“憶”,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詩的內容,未見誰做些解説。這裏,不妨我斗膽作些推演:王維在此登高,王縉等在彼登高,總之是親人不在一起登高,家鄉親人的登高少我王維一人了。想一想,此解似可成立,此説也就能圓:茱萸峯,俗名小北頂,海拔1300餘米。王維登上峯頂,極目遠眺,黃河如銀帶,羣峯似浪湧,雲騰山浮,猶如仙界。他忽然憶想起兄弟,不由得詩興大發,提筆便寫下了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是一。

其二,僅是王維在此登高,忽然遙想到兄弟王縉知道不能一塊兒“遍插茱萸”,少了兄弟一人,流露些許傷感和無奈的思弟、思親之情。但此解也有一個難點,就是登高的“兄弟”是弟不應是兄,因為“兄弟”通常作弟弟解。或許,這裏也有些“ 特事特辦”的變通處理,“兄弟”也許就是兄長意……不過,“另解”雖多,我是更傾向於這一解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實錄7篇 教學實錄:《憶山東兄弟》的教學之道 第2張

第2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朝詩人王維在重陽節因思念家鄉親人而作。遊子在外,舉目無親,正逢佳節,百感交集。全詩寫得非常樸素,感情十分自然。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為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倍字,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極度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傳誦的佳句,表達了億萬炎黃子孫共同的生活感受。

2、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我班學生思維活躍,想法新穎,對新鮮事物興趣濃厚,勤于思考,善於發現,敢於質疑,勇於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針對學生情況,我追求了這三個字:新、活、放。

?教學設計】一初讀,二淺思,三深悟,四背誦,五表演。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本課的前兩首古詩,大家還記得嗎?大家一起來背誦一遍,好嗎?

生:(齊答)記得!學生齊背《望廬山瀑布》和《山行》。

(開課前複習舊知識,既可以温故,集中學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壯大氣勢,烘托一個熱鬧的氣氛。)

師:《望廬山瀑布》描寫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寫了深秋山間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深秋美景的喜愛之情。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又表達了怎樣的一種感情呢?

老師讚美的語氣回顧已學古詩,再一次讓學生體會到了古詩的美,也自然地進入了新詩的學習、品味中。

師:(簡介詩人王維)請同學們齊讀題目。(生讀題目)

師:看到這個題目,能説一説你是怎麼理解這個題目的嗎?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登高,佩帶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

生:我是從書上的註釋裏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據説可以辟邪、消災。

師:很好,你讀書的時候很仔細,大家都要向他學習。課題中還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嗎?請繼續!

(孩子們長在城市裏,都沒有見過茱萸,雖然書本上也解釋得很清楚,但如果能親眼看一看這種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東西變得直觀清晰。所以,應該在學生介紹茱萸這種植物的同時,老師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畫面。)

生:山東,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説明作者的家鄉在那裏。

生:不,你的説法是錯誤的。山東是指華山以東,今山西一帶,因此王維的家鄉應該是在山西。

師:對,這裏的山是指華山。那麼"兄弟"你們是怎樣理解的呢?

師: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鄉在山西,那他的家裏僅僅只有哥哥和弟弟嗎?他就沒有別的親人了嗎?

生:老師,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還包括他家鄉所有的親人。

生:老師,我補充,兄弟還可以包括他在家鄉的朋友。

師:這樣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誰能完整地説一説"兄弟"這個詞的意思?

生:老師,我發現還有一個字被我們漏掉了,就是憶字。

師:沒錯,但誰能把這個憶字的意思説得更貼切一些呢?

生:我覺得憶字在這裏解釋為思念、想念更好,因為從憶山東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鄉,重陽節到了,他不能和家鄉的親人朋友在一起登高,暢飲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時候,卻可以和親人們一起歡度重陽節,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時的他是多麼想念家鄉的親朋好友啊!(熱烈的掌聲)

(僅僅是解釋詩的題目,孩子就能通過一個憶字領悟出整首詩的深刻意義,確實是我沒有想到的。孩子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就快速地捕捉出詩的內涵,其一在於之前逐詞逐詞理解的鋪墊做得很好。其二在於一個憶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陽節時憶親人,不就已經明明白白地訴了讀者,此時的作者正是背井離鄉,孤單寂寥,落寞惆悵,正是在這樣舉目無親的時候,才會更加真切地思念家鄉親朋。因為有了解題時的深切領悟,所以進入古詩學習環節時,不管是小組討論,還是課堂彙報,學生能把握住重點,水到渠成,異常輕鬆地學習。)

師:詩人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天,滿懷心事的他獨自出來散步,一不小心誤入了時空隧道,來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維,今年又正好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電話,詩人王維,你能緊扣住自己所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發揮你大膽的想象,向你遠在家鄉的親人傾訴你的思念之情嗎?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王維在現代社會,那他的親人不是在唐朝嗎?唐朝那時侯有電話嗎?

師:你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就是想象,大膽的想象,這不正是超級變變變嗎?(齊笑,掌聲)

注:超級變變變是日本的一個娛樂節目,該節目要求參賽者發揮出大膽的想象,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現象。該節目不僅在日本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紀錄,在全球發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績,我班就有很多這個節目的超級fans。老師急中生智,用上這個孩子喜歡的節目的名字,在無意當中為這個環節激了趣,造了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生1:喂,您好,請問是姑姑嗎?我是您的侄子王維。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維啊!你現在在哪裏呀?

(在口語交際中隨時注意使用禮貌用語,表示對別人的尊重,這樣的訓練將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節,我是在兩千多年後的現代給您打電話,姑姑,我可真想家裏人啊!大家都還好嗎?

生2:大家都很好,剛才在賞月的時候,我們人人可都記掛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節,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你們吃着香香的月餅,可千萬別忘記了我,一定要記得給我留一份啊,我已經好久沒能吃到家裏的月餅了。

生2:好的,一定不會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麼時候能回家來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萬家燈火閃爍,窗內是家家户户共享天倫,而我就只能一個人孤單的在這裏,我真的是很想念你們!雖然我不能和你們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我現在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頭上的事,我一定儘快和家人團圓!姑姑,祝大家中秋節愉快!再見!

生2:別難過,我們會想着你。保重身體,早點回來,再見!

(這段學生的表演不可否認是經過了老師的加工,但學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詩的主題來進行即興的表演,優點是應該值得鼓勵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學生的語言功底太過淺薄,語言隨意且不夠嚴密。誠然在表演的時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説出來的話都應該緊扣住整首詩的基調和感情,而學生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還有就是學生的颱風太過拘謹,緊張,學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種放鬆的狀態下來進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學生所表現出的不足與老師平時是否嚴格訓練大有相關。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使人的精神鬆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張力,倡導人性的釋放,因此要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做到童言無忌、童真無損、童趣無限、童心無畏、童愛無拘將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重大的責任!)

聽聽學生在彙報時的精彩發言,品品學生在朗誦時的入情陶醉,讀讀學生在黑板上所寫的板書:思念親人,想念朋友,孤單寂寞,看看學生精彩的即興想象表演,不僅聽課的家長為之動容,為之喝彩,就連我自己的心裏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長在參加完開放日的活動之後,激動地在學生成長記錄手冊 上寫道:聽了兩節課,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體會到,現在的孩子是多麼幸福啊!這是一個尊重的課堂,這是一個開放的課堂,這是一個生命的課堂!老師不僅注重了對知識的傳授,還注重了對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導……另一位家長聽完課以後,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動地説:老師啊,我從來沒有上過這樣的課,真的。以前都是由我們的老師講授,老師説什麼就是什麼,現在的孩子們腦海裏可充滿了無數的小問題,做老師沒有兩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長的讚譽固然可喜,但無形中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一種責任!

古代詩歌言簡意豐,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是不朽的文化財富。教科書中節選的詩歌,以及老師的排疑解難,悉心誘導都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們教學古詩的最終目的,是要激發孩子對古詩的興趣,要孩子做到發自內心喜歡它,愛上它,不捨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幾字,就足以令人振奮、傷懷,這正是古代詩歌的魅力所在。學習詩歌也好,散文也好,讓學生在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勵,相互競爭,相互幫助中思維得到啟迪,精神得到喚醒,潛能得到顯發,心靈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鳴,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課標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發展的教育,而這,正是需要我們老師懷着對教育事業的真心,飽含對孩子的真誠,傾盡我們的真愛去努力實踐,熱忱奉獻!

第3篇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是農曆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裏懷念家鄉的兄弟。)

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於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什麼人的什麼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説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説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麼?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説一説,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説?用什麼方法向親人述説思鄉的感情?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説思念之情。

第4篇

3.理解詩句內容。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讀中品味,感悟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滲透熱愛家鄉、珍惜親情的教育。

4.拓展閲讀古詩《舟夜書所見》《渡漢江》等,激發學生自主閲讀積累古詩的興趣,進一步感受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詩。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先讀一讀,並觀察一下書上的插圖。大膽想一想,這兩首詩可能是寫什麼的?兩首詩之間可能有什麼聯繫?

教師歸納小結:詩句中有動客情倍思親等詞語,可能是反映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情懷。有兒童兄弟等人物的出現,猜測可能有對他們的思念。另外,從畫面中的景與人,也能感受到這種情形。

?設計意圖】以往的古詩教學,教師總喜歡先入為主,自己一廂情願地創設好情境,方便學生順利進入情境。我認為教師有些越俎代庖,這恰恰失去了學生能力培養的機會。讓學生猜想,而不是瞎想。猜想是需要依據的,學生根據閲讀和觀察,迅速從文字和圖畫中捕捉有效的信息,並深入思考,作出判斷,這是一個觀察、思考的過程。同時,這樣做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

1.師:是的,這兩首詩的確是反映了詩人想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內容。想一想以前我們學習過或者課外讀過這樣的詩歌嗎?能試着背誦幾首嗎?

學生背誦關於一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古詩,如《靜夜思》等。

2.師:詩歌是作者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語言簡潔凝練,卻字字含情。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託於文字,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憶、所感。想一想你們以前是怎麼樣學習這樣的古詩的?你們已經掌握了哪些學習古詩的方法?

(2)根據提供的註釋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有的需要補充和調整等。

?設計意圖】請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經驗,都有自己學習古詩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就是充分估計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並在此基礎上引領、提升。這既是省時高效的好方法,也是對學生的賞識與尊重。

1.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古詩,看看在這兩首詩裏,詩人各自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懷?

師:按照剛才同學們介紹的方法,自己學習這兩首詩。有問題的可以同位合作。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容易忽視的話題。我們有時候容易把關注每一個學生當成口號喊出來,而不能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讀準字音,讀好節奏。而這一點要求是最基礎的,必須人人達標。因此,時間可以充分一些,學生參與可以更多一些。

1.師:首先我們學習第一首《夜書所見》,題目是什麼意思?

引導:所見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學過一首《所見》,意思是所看到的。夜書所見,就是在夜裏寫下所看到的。

2.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你瞭解他的情況嗎?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設計意圖】這既是學生課前學習的一次檢閲,也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同時也是學習這首詩歌所必需的。只有瞭解了詩人當時的情況,才能為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情感的鋪墊。

3.師:通過剛才大家的閲讀和思考,結合課本中介紹的關鍵的詞語的意思,這首詩歌的內容是什麼呢?詩人到底見到什麼了呢,先想一想,然後回答。

教師引導:詩句的理解不能簡單地一句一句地翻譯,詩的四句本身是一個整體。要結合詞語的內容適當地調整。語句通順,表達流暢。

師:你怎麼知道是秋天的風聲呢?(第二句中有秋風一詞。)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一陣陣寒意,這情景不禁讓客遊在外的人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

師:夜裏能看到一燈明,怎麼就一定知道是兒童在挑促織呢?

師:原來,見的意思不僅僅是指用眼睛觀看,還包括作者的傾聽和回憶。作者不僅用眼睛看到了一燈明,而且聽到了蕭蕭的風聲、促織的鳴叫聲、兒童不時的説笑聲。

忽然看見遠處的籬笆下有一盞燈火,我料想那是孩子們在捉蟋蟀玩吧。

師:看到了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裏有什麼感受呢?(孤單,想念家鄉。)

?設計意圖】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説教者。要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領悟詩句的內容,必須要讓學生把幾句聯繫在一起,而不能一句一句地進行分析。這既符合古詩本身的特點,也讓學生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僅這樣還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對於詩中重點詞語深入思考,教師的追問就起到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的效果。

1.師: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詩人王維。他在什麼時候寫下的這首詩?

師:可能有的同學很早就聽説過這首詩了?你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聽説的?

?設計意圖】這首詩流傳久遠。學生對此應有許多的瞭解,老師提這個問題的目的就在於瞭解學生對這首詩掌握的情況。以此確定教學宜建立在適當的點撥上,而不再需要逐詞逐句的講練。

?設計意圖】課堂是學生的。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聽眾,是別人的補充和爭論,而教師也是教室中的一個分子,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認為自己知道的,不一定是全部真知道,還需要教師的點撥。但這樣的對話應該是敞開心扉的,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引領。

(比如:王維的家不是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茱萸,是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説可以避邪,這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在重陽節或者其他重大的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比如,登高,插柳,等等。)

我獨自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逢遇到重陽日,我都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知道此刻家鄉的兄弟們都已經登上了高處,插上了茱萸,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呀。

1.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

3.師:這兩首詩表達的主題一樣,各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1.師:要真正地學習一首古詩是需要反覆誦讀,深入品味的。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仔細讀一讀,作者都見到什麼了呢?

(看到梧桐、兒童、籬笆、燈光……;聽到風聲、蟋蟀的鳴叫聲,兒童可能還有兒童不時的説話聲……)

師:一個見字,統領了全詩的內容,我們把這個字叫作題眼,就像題目的眼睛。

2.師:可是,如果作者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就這樣寫下來,那也算不得一首好詩。再讀一讀,看一看,你認為詩人哪些地方寫得好呢?

師:詩人選用了蕭蕭這個詞語,有什麼特殊的意義?(表達了一種悽清的心境。詩歌是意境的,作者開頭就營造了一種孤寂的氛圍。)

師:什麼情呢?(有孤單淒冷之情,有思念家鄉之情,還有……不同的讀者產生不同的感受,作者的高明之處就是表達了自己的心情,觸發讀者的遐想。)

師:既然是夜裏,作者怎麼只憑一燈明,就判斷了兒童在挑促織呢?

師:作者看到了什麼?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麼?這一切更使他想起了什麼?

(這是他自己的兒童時代和夥伴一起捉蟋蟀的情景。思鄉之情更加強烈了。)

師:這個情還包含了什麼呢?(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的生活。)

師:回憶自己的童年的生活趣事是非常幸福的,有時候會忍不住笑出聲來,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可是詩人此刻想起以往的趣事,心情會怎麼樣?(想到自己一個人在外,更加思念家鄉,更加想念親人。)

?設計意圖】古詩語言凝練、簡潔,但恰恰是這樣的語言卻包含着豐富的內涵,是作者的匠心獨運。品味古詩就是要引領學生走進詩境,抓住關鍵的詞語,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經歷、體驗,由表面的見,展開想象,搜尋隱含的憶,感受語言的美妙。

?設計意圖】在這樣的基礎上誦讀,才能體會詩人的情感世界,走進詩人的心靈,學生才能把自己移情當作詩人,使其言皆出自我之口。這時候的讀才能成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是真正地有感情地讀,而不是為了讀得有感情而裝腔作勢的讀,這時候的讀才能成為一種讀者與作者間共鳴的催化劑。

2.師:再讀一讀,看一看,你認為這首詩中詩人哪些地方寫得好呢?

師:兩個異字,和前面的獨合在一起,讓你有什麼感受?(開頭一個獨,緊跟兩個異,勾勒出了作者身在外鄉的孤單心境,更增加了思鄉的情緒。)

師:倍字怎麼理解?(更加的意思。思念的情感非常強烈。練習讀這句話。)

師:你曾經離家很長時間嗎?有什麼感受?你能體會他們的情感嗎?

師:當在外打工的親人在中秋之季,他們會自然地想起——

師:當在外留學的親人在月圓之時,他們會自然地想起——

師:每年春節,無數的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他們會自然地吟誦——

師:無數佳節,當我們思念漂泊在外的親人的時候,他們也在思念着我們,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詩——

師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同胞的心,親人的心總是緊緊牽掛,緊緊相連。這的確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名句,他記載着無數離家在外的遊子的心聲。佳節也已不再僅僅是指重陽節了。

?設計意圖】以讀為核心,以品為依託,以情為主線,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反覆誦讀,整體感悟,感受古詩語言的優美,激發情感的昇華。

1.師:同學們,當這兩首詩共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中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畫面,既然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學習,想象一下,你們發現它們有什麼異同嗎?

引導學生髮現:表達了同樣的主題——想念家鄉,思念親人。一個見,一個憶。由景生情,由情生景。真是巧妙絕倫啊!

?設計意圖】兩首詩放在一起,也許真是教材編輯的有心安排。把兩首詩放在一起教學,這樣的整合突出了詩歌的主題。課堂結構從開始的整體感知,到品味後的整體比較,讓學生不僅感悟了古詩的內容,而且走進了詩人的情感世界。可謂是既看到了樹木,又看到了森林。

3.師:比起遠離家鄉的遊子們,你現在想對自己的家鄉和身邊的親人説些什麼?(珍惜現在的一切,熱愛自己的家鄉,珍惜親人之間的友情。)

師:古往今來,關於想念家鄉,思念親人這一主題的詩歌很多,老師推薦兩首。

師:自己練習讀一讀,和我們本課學習的古詩做比較,也可以課後自己收集一些,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

?設計意圖】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這就要求教學中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要注意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閲讀積累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

本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完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以外,重點呈現了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生依據書中介紹的關鍵詞語的意思,和自己查閲的內容,在疏通句意的過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詩句間的內在聯繫,如蕭蕭指風聲,結合二句的秋風,就可以理解為秋風吹梧桐葉的聲音。詩句的理解不能單獨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內部之間的聯繫,組織語言也要符合古詩的意境。

二、古詩教學的難點,在於對詩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級要求學生開始關注詩人的情感,因此,教學中,學生從認知入手,通過品味語言,引發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啟動思維,從中感受、理解、體會並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通過展開想象,多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感悟詩人運用語言的獨到,感悟古詩的語言魅力。使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歷程有了很深入的瞭解,形成共鳴。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本設計還巧妙地將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由情感驅動、引發情感共鳴,從而產生物我兩忘、如痴如醉的境界。這樣做,凸顯了主題,突出了這類古詩的特點,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進一步拓展閲讀此類古詩的興趣。

第5篇

1、藉助拼音認識憶、異、逢、佳、倍、插6個二類字和憶、異、逢、佳、倍、插、遍、遙8個一類字,能通過對比分辨出異上半部分巳與已的區別,知道插的正確筆順,正確書寫遙、插。

2、簡單瞭解詩人王維,能借助註釋、聯繫上下文讀懂詩句的大概意思。結合王維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並體會詩句表達的詩人思鄉思親之情。

隨着夏天的腳步逐漸遠去,我們又迎來了美麗的秋天。秋,是一個詩意的季節。秋風響起,落葉歸根,會引發多少遊子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思鄉佳作,詩題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唐代詩人,多才多藝,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流傳至今的詩歌有400餘首,人們又稱他為詩佛。

2、題目中有一個生字——憶。指導書寫。憶是什麼意思?圍繞這個憶字,你從題目中還知道了什麼?請大家輕輕打開書36頁,可以結合課文後面的註釋來説。

(1)在這裏山東不是指現在我國的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詩中指作者的家鄉山西省(板書:家鄉)。王維不到17歲就與弟弟王縉離開家鄉到當時全國最熱鬧的城市——首都長安遊學,也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圖,介紹兩地之間的大概距離。(兩地間高速公路路程為536千米,駕駛汽車需6小時45分鐘。如果步行,每小時走4千米,每天走十個小時,也要半個多月才能到達。)

(2)重陽節: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是我們傳統節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古時候人們過重陽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等風俗。

(3)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説可以消災避邪。(逐步將詩題板書完整)

你能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嗎?題目很重要,是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思念家鄉親人,想念兄弟的事。齊讀詩題,注意語調低沉緩慢。

題目平實樸素,內容也看似平常,但是為什麼這首詩會流傳千古,被人們廣為傳頌呢?

1、學習詩歌,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只有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有更多的收穫。讀古詩有三個層次,三種境界:讀得正確流利——讀懂意思——讀出感情。

(4)提出生字並歸類,小組開火車認讀並組詞,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在這一課的生字中,你覺得哪個字最難寫,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

1、詩句讀通了,我們還要讀懂詩句的意思。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學法小結:查資料、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或生活經驗、反覆誦讀。

2、先輕聲或默讀古詩,根據下面的註解與插圖,想想全詩大概是什麼意思,能説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彙報。

同學們對詩句的意思理解得很準確。師錯誤範讀。詩人通過詩句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哪些詩句或者字詞最能體現詩人孤獨、苦悶、傷心的心情?在書上圈畫出來。

1、(板書:獨)漢字是會説話的。仔細看看獨字,透過它你看到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生病時、空閒時、遇到困難時、寫出一首好詩時……)

由此可見,當王維吟誦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詩句時,他心中該是多麼的酸楚啊!請體會王維此時的心情,帶着王維的感受再讀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華都市中,即使滿腹才華被人賞識,孤單無助的王維仍是一名生活在異鄉的異客,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親人,這是魂牽夢繞的思念啊。尤其是在過節的時候,這思親之情更為刻骨。詩人把滿腔思念都傾吐在哪句詩句中?(生讀)每逢佳節倍思親。整首詩中,這一句流傳最為廣泛,每個字都凝聚了詩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們認為哪個字詩人用得最好?為什麼不説每逢佳節更思親每逢佳節又思親,偏偏要説倍思親呢?同桌討論。(一個倍字,既表現出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王維平日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思親)

詩中提到的佳節還會是哪些中國傳統節日?生回答時,師補充相關習俗。

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麼節日,都是家人團聚的大好時機。那麼在不同的節日裏,遠在異鄉的王維都會看到什麼、想些什麼?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説話,説出人物的動作神情:

(師:春節——看到家家户户熱熱鬧鬧地一起包餃子、放鞭炮——淚流滿面)

家鄉的人,家鄉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問候,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都令王維刻骨銘心,難以忘懷,他怎能不——(配樂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它道出了多少天涯遊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呀,我們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歡聚一堂,遠在他鄉求學的孩子們,會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打工謀生的人們,會對着明月訴説:——

c、每到國慶節,遠在異國他鄉的海外遊子,會面向祖國深情地説:——

3、雖然心中倍思親,但重陽節這天,王維還是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任思緒飛越千里,他會在腦海中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呢?

家鄉親人的一舉一動那麼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卻不能真實地擁抱、交談,這種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維只能面向東方,含淚吟誦——(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親人們團聚在一起,又會想些什麼呢?的確,家鄉的親人又何嘗不在思念着王維啊!登高遠眺,無限的牽掛、擔憂、思念湧上心頭,他的親人們一定也會面對西方,大聲喊出——(讀)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懷大志的王維年少早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離別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綿綿思鄉之情融入到詩句之中,正因為對親人的眷戀,對故鄉的依戀,是人類永恆不變的美好情感,所以這首詩直到今天還能深深地打動我們的心。現在讓我們再次讀讀這首詩。(配樂背誦)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眼前彷彿出現了眼含熱淚,神情憂鬱的詩人王維。這節課,我們通過逐次逐句地品,設身處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讀,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情懷,希望今後在學習古詩時,同學們能自覺地運用這些方法。

古時候交通、通訊極為不便,人們長時間外出時只能靠詩歌來抒發自己思鄉思親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思鄉詩歌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一些名篇更成為千古絕唱。

(1)學過的思鄉詩歌題目:《秋思》《長相思》《泊船瓜洲》;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qiè),不敢問來人。

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後繼續收集王維的詩歌或者思鄉詩歌進一步閲讀、品味。

第6篇

茱萸: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説可以避邪。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詩人。

?今譯】獨自一人在外地生活,每地重陽節在時候更加思念故鄉的親人。想想家鄉的兄弟們正在登高遠望,都插上茱萸發現就少(我)一個人。

1.出示:瞭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當時正直重陽節,他的家人在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而詩人獨自過節,顯得十分孤獨。

2.題目中的“憶”是什麼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能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嗎?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4.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生齊讀課題兩遍。師範讀。(老師讀得時候請同學們思考這首詩説了些什麼?)

小組討論這首古詩説了什麼?並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古時候指華山以東的地區,並非專指今天的山東省。在這裏專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佳節”指的是什麼節日?(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為什麼這一天王維“倍思親”?(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

為什麼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

茱萸(zhū yú):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説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可分為幾層?每層寫了什麼?

第一層(前兩句):身處他鄉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第二層(後兩句):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1.誰能來説説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2."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為什麼他每逢佳節倍思親?

(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

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敍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願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師: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第7篇

1、一年級的時候學過一首詩《靜夜思》,還記得嗎?誰寫的?會背嗎?

2、你們知道嗎,剛才背誦的《靜夜思》被稱做中國第一思鄉詩。這是香港的老百姓評選的,今天我們學習王維的一首思親佳作,它排在第五,詩題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前板書詩題。 齊讀課題。

1從題目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憶,兄弟,感覺到一種思念親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更想念親人;山東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

3. 同學們讀得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維究竟何許人也?他為什麼要寫下這樣一首千古絕唱呢?誰在課前預習了這部分?給大家展示一下:作者,背景。

4重陽佳節本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維卻早早的品嚐到漂泊他鄉,孤獨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親人呢!下面我們就懷着思念之情來初步感受一下這首詩,聽錄音讀,生聽準字音,感受節奏,韻味。

5. 生字寶寶也來了,快來和他們打個招呼吧!(出示課件)看到大家掌握的這樣好,生字寶寶滿意的離開了,我們把它們送回家怎麼樣?把生字帶回課文再讀,注意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

6 你們讀得真棒,下面我們就來仔細的品讀這首詩吧。請你們自由讀古詩:逐字逐句的體會詩句,不明白的地方看書下注釋,查閲工具書或向別人請教。

1.誰來彙報你讀後的感受?(詩人很孤獨)從哪裏看出詩人的孤獨?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

①同學們,哪個字給你感受最深?(異)你能從這兩個“異”讀懂些什麼,體會到一些什麼?(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

②不過老師有個疑問:當時的長安是熱鬧的、繁華的,可為什麼在這樣繁華熱鬧的地方,詩人卻感到孤獨寂寞呢? 還從哪個字看出來?

①你對這個“獨”有什麼體會? 在你平時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生暢所欲言)請你結合自己的體會想象:先自己説一説

② 當詩人身邊的人成羣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而他卻____,____;

當詩人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而他卻____,____。

③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那麼怎麼能讀出作者那種獨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導朗讀。(生讀後總結)有孤獨的感覺,很孤獨,特別孤獨……

過渡語: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這種思念是那麼的——(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你覺得這句詩哪個字寫得好?(倍)從“倍”字你能讀懂些什麼? 是啊,平日裏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對重陽佳節,往事歷歷在目,此時此刻王維的內心該是多麼的痛苦啊!看誰能真正瞭解王維,想象合理:

詩人居無定所,漂泊他鄉,平日裏常常____,如今面對良辰佳節,____

詩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平日裏常常____,面對今天的良辰佳節,____

3.引誦:的確,這詩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遊子對家鄉往事的點點回憶!同學們,“每逢佳節倍思親”流傳至今僅僅是指重陽節思念親人嗎?

當國慶佳節,普天同慶時,遠在他鄉的莘莘學子,用詩句對家裏的親人説:“_每逢佳節倍思親___”

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着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思念:“____”

當(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遊子,抱着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結語:千百年來,這詩句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4.想象畫面:請同學們輕輕地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象,你的眼前將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在這眾人團聚歡笑的重陽佳節,遠在異鄉的王維可能在哪裏?他看到的什麼情景?他耳邊傳來的是什麼?他的心裏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有的説,王維可能在旅店裏,聽見街上人們呼朋引伴相約去登高,而自己卻孤獨寂寞,十分惆悵,想起了遙遠的故鄉與親人;有的説,王維也隨着人流來到當地的高山上,看見大家都插上了茱萸,不由地想起往年與兄弟們一起説説笑笑,一起登上家鄉的峯的快樂情景,嘴角不由浮現出笑意。而這時一陣喧鬧聲讓他意識到自己是旅居他鄉的客人,不由心中浮現出淡淡的鄉愁,他極目向遠處望去,可浮雲遮望眼,他多麼想插上翅膀,飛到家鄉,飛到親人中間呀!誰能把他此時的感受讀出來.

5.指導誦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讀,聽出了寂寞,聽出了孤獨,聽出了思念。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湧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後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1.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深深思念着家人,他想象到家裏的親人在幹什麼呢?

3.理解詩句“遙”字你體會到什麼?為什麼説“少一人”?

4.想象畫面:讀讀這兩句詩,你的腦中出現了什麼畫面。(説詩意)

4.出示重陽節的風俗,觸景生情的王維心中該是多麼難過啊!誰能把王維此時的心情用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

是呀,這短短的四句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是它卻能將人們的思鄉之苦、思鄉之痛準確而清晰地表達出來,所以深受人們喜愛。

看,著明書法家王硯輝老先生來自農村,為了表達對家鄉的無盡思念,揮毫寫下一幅書法作品。讀。

中國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把對大陸的無比思念之情寄託在他那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之中。(出示一幅書法作品)讀。

許多漂泊在外的華裔僑胞也都喜歡用這首詩來表達出對祖國母親的無比眷戀:。讀。

老師相信,當你們長大以後,當你遠離家鄉,甚至遠離祖國母親的時候,你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讀——

老師更相信,將來你們也會寫下更加精彩的詩來表達你們的思鄉之情。

結束語: 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的鋪展在我們的面前,歷經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湧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走進了這濃濃的鄉愁中,今後無論走到哪裏,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