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燦爛千陽讀後感8篇 "千陽之美:被《燦爛千陽》沉醉的讀後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6W

《燦爛千陽讀後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學作品,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展示了生命的脆弱與堅韌。小説中的主人公在面對病魔侵襲時,以積極的態度與勇氣挑戰命運,給予讀者深深的啟示與感悟。這部作品讓人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感受到光明與堅強的力量。

燦爛千陽讀後感8篇

第1篇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賽依伯《喀布爾》

?燦爛千陽》是卡勒德·胡賽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後的第二本小説。作為一個女性,《燦爛千陽》給我的震撼遠遠超過了《追風箏的人》。從頭至尾,我心裏像懸着一個秤砣一樣沉重,讓我一次次放下書,看看窗外的花鳥藍天,喘上口氣。

?燦爛千陽》就是一層一層的悲劇。女人生活在阿富汗就是一種悲劇,在和平年代如此,戰爭年代更是如此。瑪麗雅姆,一個私生女,窮苦,母親有癔症,性格暴躁。她渴望父親,渴望愛和幸福,但母親卻將之視為背叛。她在父親的門口等了一夜,看見窗簾後的父親,明知道她在門口等待,卻裝作不知的父親,終於心碎,回家後見到的卻是母親的遺體。而這,僅僅是她痛苦的一生的開端。

內疚的父親將瑪麗雅姆帶回了鎮上的家。為了接近父愛,她付出了母親作為代價,這是她未曾想到的,然而內疚的父親過了不久就將她遠嫁,嫁給了一個老男人。婚姻的開始就是瑪麗雅姆一生的墳墓。她的丈夫,拉希德,將她視為一個奴僕,一個歸屬物,而不是一個妻子。她忍氣吞聲,直到拉希德趁着戰火,娶了一個小姑娘,萊拉。在萊拉和萊拉的孩子身上,瑪麗雅姆重新感受到了幸福的感覺,為了萊拉和孩子的幸福,她在危急時刻殺了拉希德,自己慷慨赴獄。

瑪麗雅姆的一生幾乎是沒有亮色的,幾乎沒有任何階段,她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生活。她心裏都是苦,年幼時的苦,喪母的苦,內疚的苦,出嫁的苦。但好在,她沒有經歷過好日子,她不知道丈夫可以深愛着妻子,而不是像奴僕像畜生一樣。如果她知道的話,她毫無亮色的人生將會更加痛苦。

我知道你還小,但我希望你現在就明白並且記住這個道理,他説,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卻不行。你是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女孩。真的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如願以償,萊拉。這一點我很清楚。我還知道等到這場戰爭結束了,阿富汗將會像需要它的男人一樣需要你,甚至比需要它的男人更加需要你。因為,如果一個社會的女人沒有受過教育,那麼這個社會就沒有進步的可能,萊拉。沒有可能。

萊拉的父親是書中唯一一個現代男性,深愛着妻子,尊重她,理解她。他人生的拐角就是蘇聯對阿富汗的戰爭,在戰爭中他失去了兩個兒子,妻子也變得古怪怨懟。有時候不禁會想,如果沒有戰爭,他的家庭,和諧又進步的夫婦,兩個兒子和一個幼女,該是多麼幸福。然而,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給毀滅了,在書中,這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中,不能存在這樣的幸福。

?燦爛千陽》所希望的,接受教育的女性,社會上男女平等的風氣,也是當下我國,所需要的。一個社會,如果男性看待女性,只是一個玩物,一個弱勢羣體,這樣的社會也是絕對沒有進步的可能,絕沒有!

山東空姐被滴滴司機殺害案件,留日的江歌遇害案,女廁所色狼,以及高校周邊拐賣女大學生事件……還有很多很多。我們其實也生活在《燦爛千陽》之中,一個現實版的《燦爛千陽》。看書的時候,會對書中女性對自身境地無知無覺所震驚,但是回過頭,在現實,我們一樣是這樣的無知無覺。

燦爛千陽讀後感8篇

第2篇

?燦爛千陽》這本書講述了兩名阿富汗女性屬於不同時代的悲慘故事,雖然每個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滿死亡、失去和無法想象的悲哀。故事的主人翁是瑪麗婭姆和萊拉。

瑪麗婭姆是扎裏勒的第十一個孩子,我是説也許,畢竟,在法律上扎裏勒只有十個孩子,瑪麗婭姆是一個不被法律承認的人,永遠不能合法的享受其他人所擁有的東西:諸如愛情、親人、家庭、認可,等等。在她十五歲之前,她只能居住在遠離人羣的山中泥屋中去,因為她的出生是一個恥辱,儘管她並沒有做錯什麼,並且她別無選擇。

雖然也曾有過美好的時刻,瑪麗亞姆知道她的日子大部分過得不好。在她十五歲以前,是她悲慘的一生當中罕有的美好時光,她的周圍有媽媽娜娜,儘管她只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怨念的悲慘女人,有心靈導師蘇拉赫毛拉,還有她滿心欽佩的父親扎裏勒,她因為擁有這些偶爾會感到一絲絲的快樂,在她十五歲的時候,她懷着對未來新生活的期待,一種和父親、兄弟姐妹共同度過的生活,任性又勇敢的離開了山中的泥屋,卻只見識到了父親的偽善和怯弱,這次的離開同時還帶走了她的母親娜娜,至此,她變得一無所有,她聽從父親的指示嫁給了一個年紀比她大三四十歲的男人,來到對她而言全然陌生的城市喀布爾,默默忍受着她的丈夫拉希德的粗暴與專橫,在永無止境的打罵中漸漸變得麻木。

萊拉是瑪麗婭姆生活新的轉折,她是瑪麗婭姆鄰居家的小女孩,由於阿富汗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永無休止的戰亂奪去了她的父母與愛人,她成為了一個孤兒被拉希德收留,在女人無法工作,甚至無法獨自出行的不堪政策之下,十四歲的她只能屈服於環境嫁給了拉希德,迫使她屈服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她肚子裏愛人塔裏克的孩子。因此,瑪麗婭姆和萊拉共同生活在了同一個屋檐下,在漫長悲慘的歲月裏,她們共同經受着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重壓,讓她們們締結了如母女般的情誼,瑪麗婭姆對萊拉和她的孩子阿茲莎付出愛也得到愛,在這期間,萊拉偶然與過去的愛人塔克裏重逢,為她的生活迎來了一絲新轉機,拉希德卻由於這次意外重逢對萊拉大打出手,甚至想要掐死她,瑪麗婭姆為了萊拉,使用鐵鍬殺死了她的丈夫拉希德,獨自承受了這個罪責,被法院判處了死刑,她的.犧牲換來了萊拉新的生活,萊拉逃離了黑暗,和愛人一起迎來了新的生活。

瑪麗婭姆在萊拉的心中,發出一千個太陽般燦爛的光芒。

我並不是一個喜歡寫某本書讀後感的人,至少以前是,上學被要求寫讀後感的時候,總是帶着做任務的心態,寫些亂七八糟的話湊字數敷衍了事,現在每看到一本好書之後,總是擔心隨着時間的流逝會讓我漸漸忘記這本書的內容,因此迷上了這種記錄的方式,這讓我有種為生活留下了某種痕跡的奇妙感覺。

?燦爛千陽》讀於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一日,這天陰雨綿綿,我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從書中看到了未曾見識到的其他人的悲慘回憶,這人更加珍惜和反思現在的生活,書籍就是擁有這樣獨特的魅力。

第3篇

?燦爛千陽》以兩位主人公的國家女性(瑪麗雅姆和萊拉)的角度描寫了主人公的國家戰爭前後的生活。全書共420頁,多個線索貫穿全文,主人公的國家女性所受束縛的變化,如萊拉和竹馬塔裏克的坎坷愛情之路,瑪麗雅姆的自求解脱之路,等等。而令我流淚的,是瑪麗雅姆和她父親這對線索。

瑪麗雅姆是主人公的國家赫拉特一位屈指可數的富人扎裏勒和其女僕的私生女,私生女的身份讓她只能在鄉下的小泥屋中生活。儘管父親每個星期會帶着禮物來看她,她仍然嚮往和兄弟姐妹們生活,渴望在父親的私人電影院裏嘗一嘗所謂的冰激凌,希望每天看到父親。終有一天,她來到了父親的大宅子,可是等待她的卻是緊緊關閉的大門和父親在窗口上的匆匆一瞥。後來,扎裏勒同意了妻子們將十四歲並且無處可歸的瑪麗雅姆嫁給遠方一個五十多歲的鞋匠。扎裏勒最終還是向名聲低頭了,將自己的女兒推向了無盡深淵,儘管他並不知道,這深淵會如此可怕。

婚後的生活對於瑪麗雅姆來説是痛苦的。鞋匠拉希德並沒有彬彬有禮幾天,就毫無顧忌地向瑪麗雅姆施之以鮮血淋漓的暴力,儘管她並沒有任何過錯,甚至可以説是賢惠,所以三十歲的瑪麗雅姆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六十歲的滄桑模樣。"那是一種機械的習以為常的`聲音,沒有咒罵,沒有哭喊,沒有哀求,只有對稱的毆打與被毆打,只有某種僵硬的東西反覆打擊肉體的聲音,某個人砰地撞上牆壁的聲音。"作者胡賽尼是這樣描寫的,"。他抓着瑪麗雅姆的脖子,將她摔倒工具房的牆壁上,他的手上,脖子上,襯衣上都是血。"妻子瑪麗雅姆顯得更像一個牲畜。她最終在長年累月的暴力下,為了救快被拉希德掐死的萊拉,殺死了拉希德,也把自己送上斷頭台。

她的父親扎裏勒在書的末章出現了。多年戰亂將浮世財富,名聲威望無情破壞之後,他只是一個患者心肌衰弱的枯槁老人,借另一個女主萊拉展現給讀者的,是他留給瑪麗雅姆的遺物:一封信,一筆錢,和一盤動畫片錄像帶。在大段大段的懺悔之後,信的末尾是這樣説的:"。親愛的瑪麗雅姆,我希望能再一次聽見你敲響我的門,讓我做一件在多年前未能做的事情,打開門,擁抱你,我會一直期望的,一直到我的生命盡頭。"父親希望瑪麗雅姆擁有的孩子健康,但是瑪麗雅姆流過七次產不能再懷孕;父親希望瑪麗雅姆過得幸福,但瑪麗雅姆過得像一隻牲畜,平靜地忍受來自丈夫的毒打,就好像接受冬季來臨;父親希望能見瑪麗雅姆一面,可她到他死去,也沒有再次敲響他的房門。他不知道怎麼去贖罪,所以他只好收藏了一盤小孩子愛看到動畫片,笨拙地希望給女兒以補償,可女兒始終不知道,父親的懺悔,瑪麗雅姆在被執行槍決的最後一刻,想起了童年和父親度過的時光,極其後悔沒有給來看望她的父親開門。

作者的語言精煉,就像一把淬過毒的腰裏劍,招招致命,生動又不失冷靜,字裏行間,讓讀者看到了一位病重卻望眼欲穿的老人,懺悔了餘生;讓讀者品嚐到了在男權至上社會中,女性被壓制的絕望,和伴隨着戰爭帶來的一絲名為"平等"的希望;也讓讀者看到了,割捨不斷的親情和人性的光輝。

第4篇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同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歎。不過,兩者應該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為<追>是一個故事,<燦>則是一個社會。燦爛千陽讀後感。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美好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燦爛千陽讀後感。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己相愛的人相守,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為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説是丟棄於人更為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可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萊拉的遭遇,讓我冷冷的悲歎,可瑪麗雅姆的一生,卻讓我靜靜地生疼,無論是她和父親的關係,還是她最後做出的選擇。説實話,對於他父親扎裏勒,我很難理解。一邊,將女兒棄養在泥屋裏,絕情而殘忍;一邊,又是每週四準時探望,小禮物,講故事,釣魚,那麼温馨,那麼美好。一邊絕決地將女兒棄之於人,一邊又在生命的`最後,跑到女兒家門口,苦苦地等待。扎裏勒最後的那封信,讓我差點掉眼淚,也讓我突然明白了,扎裏勒之前,其實是始終懷有贖罪的心的,可是贖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於共同生活,更何況,那將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帶來怎樣的衝擊。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擇,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為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杴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為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面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蜕變呢?

第5篇

去年寒假我在家讀完了《燦爛千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起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可以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助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可以謂之“博愛”。

我們可以自己問問自己,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考慮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為,不論多麼文明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己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知道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己今後所面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説,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己的作為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為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知道,自己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應該學習的品質。而現在,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知道,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必須做的。

第6篇

當中國正朝着小康社會大步邁進之時,在歐美國家全力發展資本主義之際,作為國際社會大家庭一員的阿富汗卻遭受着數十年不變的苦難。《燦爛千陽》便是以被戰爭、飢餓、專制、壓迫充盈的阿富汗為背景向我們訴説了一個關於家庭、友誼、信念和因愛得救的故事。

每個孩子都是牽着上帝的手來到人間的,瑪麗雅姆也是如此,她天真可愛,對世界充滿好奇。然而,上天似乎和她開了個玩笑,她不是捧在父母手心的孩子,而是一個私生子。在她尚未懂事時,第一個叫她“小哈拉米”,厭棄她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她的親生母親——娜娜。儘管娜娜與瑪麗雅姆相依為命的生活着,儘管瑪麗雅姆在我們眼中是無辜可憐的,但娜娜卻將一切過錯歸結於瑪麗雅姆身上。我既為瑪麗雅姆的處境感到揪心,又為娜娜的愚昧感到悲哀。

作為父親的.扎裏勒每個星期四來看瑪麗雅姆一次,這一天便成了瑪麗雅姆最幸福、最興奮的一天。瑪麗雅姆對父親的敬愛溢於言表,而她的父親出於天性自然也對瑪麗雅姆有感情,但一旦瑪麗雅姆真的進入他的家庭,人性便戰勝了天性。在娜娜死後,扎裏勒把她當做麻煩,任憑自己的妻子和兒女把十五歲的瑪麗雅姆遠嫁給年近五十的鞋匠阿希德。不論瑪麗雅姆如何哀求,都無法改變這個已定的事實。

彷彿故事到這兒,應該要結束了,但事實是瑪麗雅姆的生活才剛剛開始。瑪麗雅姆在短短几天內從年少懵懂的女孩成了別人的妻子,雖有惶恐不安,但她全心全意的為自己的丈夫,為這個新家付出。從權利上來説,她是受害者,不幸可憐的;但若從女性角度來説,她是堅韌的,能被理解的。可是,生活仍在繼續,瑪麗雅姆多次流產,再也無法有孩子了,而阿希德從此厭惡她。瑪麗雅姆日夜操勞,只盼他舒心,但阿希德卻是個男權主義者,不但鄙視她沒有文化,不讓她出門,而且常常一時不順就對瑪麗雅姆拳腳相向。“善良温順”的瑪麗雅姆不知反抗的忍受着,天天帶着傷繼續着家務。看到這裏,我就真的只能用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表達我的心情了。

在瑪麗雅姆的小家之外,還有一片廣大的天空——他們的國家。與瑪麗雅姆不同,身處同地的女孩萊拉接受着和男孩一樣的教育,跟着父母兄長關心國事戰況。儘管萊拉比瑪麗雅姆幸運,她從小有親人、受教育,還有青梅竹馬的塔裏克陪伴,但戰爭剝奪了她的幸運——親人相繼死去,塔裏克失蹤。接着她為了自己與塔裏克未出生的孩子,嫁給了已年過六十的阿希德。

瑪麗雅姆與萊拉由敵視到友好,真實的反映了悲慘女性的聯合。在她們的共同反抗下,殺死了阿希德,瑪麗雅姆為了萊拉和塔裏克,也為了那兩個被瑪麗雅姆視如己出的孩子,獨自一人承擔了罪名。最終她的心願得以實現,在戰火漸漸平息之時,萊拉他們過上了平靜幸福的日子。

瑪麗雅姆從出生起便被父母嫌棄,被當做麻煩丟到了這座城市。然而,當她將要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母親”的身份離開,但她一直在萊拉的心中,在那兒,她發出一千個太陽般燦爛的光芒。

第7篇

寒假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讀了《燦爛千陽》。這本温暖而又殘酷的書牢牢拴住了我的心靈。瑪麗亞姆和萊拉這兩個名字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我為瑪麗亞姆的死深感悲痛。我認為她理應得到上帝的寬耍因為這個悲劇是由這個動盪不定的社會所造成的。如果沒有家庭暴力,就不會有她的所作所為,她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

我看到了人的渺校法官固然同情瑪麗亞姆的遭遇。也理解她。可她身為一個小小的法官又能怎樣?是塔利控制了這一切!他也無能為力。他如果寬恕了瑪麗亞姆,自己也會性命難保。在黑暗的社會裏,一丁點兒亮光終究會被黑暗所吞噬,成不了大氣候。她們受盡了磨難,拉希德根本不把她們作為人來看待,僅僅是一個生孩子的工具。而她們又能如何?只有一個字,忍!在動亂的社會之下。惟有忍耐才能使她還保留着一個真正的自我。惟有忍耐才能使她們還保留着自己那寶貴的尊嚴。這個社會真正實現男女平等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婦女必須穿着布卡才能出行。且出行時必須由男人所伴同。如沒有遵守,擅自一人前行,所帶來的只能是棍鞭的懲罰。她們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只能默默地接受,默默地順從。她們甚至沒有反抗的權力。才14、15歲,就被家人逼迫所出嫁。早早的失去了童年,過早的看到社會的殘酷。這個社會令她們丟掉了許多,許多。

社會需要改革,需要還給她們自由、平等。需要使婦女真正獲得解放。我為瑪麗亞姆和萊拉所動容。她們給予了對方最真摯的情感。告訴了我們即使社會再陰暗,温情也依然存在;那股暖流直抵人的心底,匯成愛的海洋。惟有彼此都付出,才能鑄就堅固的情誼之牆。看到瑪麗亞姆的.就義,看到萊拉訪問瑪麗亞姆的故居時,我的眼淚不聽話的流了出來,心裏泛起了一次又一次波瀾。這造就了一種美,一種悲劇特有的美。是那種夕陽西下的美,只有在惡劣的環境下所產生的情感更就能打動人的心絃。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要還給阿富汗婦女們一個屬於她們自己的季節。也正如文章所説:“瑪麗亞姆就像是河牀裏的一塊巖石,經受着流水的沖刷”。不錯,瑪麗亞姆忍受着重重的家庭暴力以及社會不平等的待遇,但在她的心靈深處,依然藏有高尚的節操,只是不肯流露。她已深受社會的摧殘。但當另一位心存高潔的人----萊拉來到她身邊時,她的心門不由自主的打開,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情感的需求與寄託,只不過有些人是不善於表達的。惟有情感才能激起新的感情。這種情感促使瑪麗亞姆獲得了最高的救贖,促使萊拉過上了新的生活。書讀完了。我的心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一次又一次的洗禮。在剎那間,我突然明白了書名的真實含義:太陽不會計較任何一塊土地。它的燦爛的光芒會照射到世間的每一個角落。它會給阿富汗帶來光明,使它暖暖的照在每個人的心上;而瑪麗亞姆與萊拉的情誼就如同那懸掛在高空中的太陽,它永遠光芳萬丈!我希望和平與自由真正有一天能來到阿富汗,能讓那裏的男女老少真正感受到宛如春天般的希望與光明。

第8篇

?燦爛千陽》以兩位阿富汗女性(瑪麗雅姆和萊拉)的角度描寫了阿富汗戰爭前後的生活。全書共420頁,多個線索貫穿全文,阿富汗女性所受束縛的變化,如萊拉和竹馬塔裏克的坎坷愛情之路,瑪麗雅姆的自求解脱之路,等等。而令我流淚的,是瑪麗雅姆和她父親這對線索。

瑪麗雅姆是阿富汗赫拉特一位屈指可數的富人扎裏勒和其女僕的私生女,私生女的身份讓她只能在鄉下的小泥屋中生活。儘管父親每個星期會帶着禮物來看她,她仍然嚮往和兄弟姐妹們生活,渴望在父親的私人電影院裏嘗一嘗所謂的冰激凌,希望每天看到父親。終有一天,她來到了父親的大宅子,可是等待她的卻是緊緊關閉的大門和父親在窗口上的匆匆一瞥。後來,扎裏勒同意了妻子們將十四歲並且無處可歸的瑪麗雅姆嫁給遠方一個五十多歲的鞋匠。扎裏勒最終還是向名聲低頭了,將自己的女兒推向了無盡深淵,儘管他並不知道,這深淵會如此可怕。

婚後的生活對於瑪麗雅姆來説是痛苦的`。鞋匠拉希德並沒有彬彬有禮幾天,就毫無顧忌地向瑪麗雅姆施之以鮮血淋漓的暴力,儘管她並沒有任何過錯,甚至可以説是賢惠,所以三十歲的瑪麗雅姆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六十歲的滄桑模樣。"那是一種機械的習以為常的聲音,沒有咒罵,沒有哭喊,沒有哀求,只有對稱的毆打與被毆打,只有某種僵硬的東西反覆打擊肉體的聲音,某個人砰地撞上牆壁的聲音。"作者胡賽尼是這樣描寫的,"……他抓着瑪麗雅姆的脖子,將她摔倒工具房的牆壁上,他的手上,脖子上,襯衣上都是血。"妻子瑪麗雅姆顯得更像一個牲畜。她最終在長年累月的暴力下,為了救快被拉希德掐死的萊拉,殺死了拉希德,也把自己送上斷頭台。

她的父親扎裏勒在書的末章出現了。多年戰亂將浮世財富,名聲威望無情破壞之後,他只是一個患者心肌衰弱的枯槁老人,借另一個女主萊拉展現給讀者的,是他留給瑪麗雅姆的遺物:一封信,一筆錢,和一盤動畫片錄像帶。在大段大段的懺悔之後,信的末尾是這樣説的:"……親愛的瑪麗雅姆,我希望能再一次聽見你敲響我的門,讓我做一件在多年前未能做的事情,打開門,擁抱你,我會一直期望的,一直到我的生命盡頭。"父親希望瑪麗雅姆擁有的孩子健康,但是瑪麗雅姆流過七次產不能再懷孕;父親希望瑪麗雅姆過得幸福,但瑪麗雅姆過得像一隻牲畜,平靜地忍受來自丈夫的毒打,就好像接受冬季來臨;父親希望能見瑪麗雅姆一面,可她到他死去,也沒有再次敲響他的房門。他不知道怎麼去贖罪,所以他只好收藏了一盤小孩子愛看到動畫片,笨拙地希望給女兒以補償,可女兒始終不知道,父親的懺悔,瑪麗雅姆在被執行槍決的最後一刻,想起了童年和父親度過的時光,極其後悔沒有給來看望她的父親開門。

作者的語言精煉,就像一把淬過毒的腰裏劍,招招致命,生動又不失冷靜, 字裏行間,讓讀者看到了一位病重卻望眼欲穿的老人,懺悔了餘生;讓讀者品嚐到了在男權至上社會中,女性被壓制的絕望,和伴隨着戰爭帶來的一絲名為"平等"的希望;也讓讀者看到了,割捨不斷的親情和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