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燦爛千陽讀後感7篇 承載陽光的燦爛永恆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6W

《燦爛千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説,講述了主人公從平凡到偉大的成長曆程。作者巧妙地運用細膩的筆觸和發人深省的情節,揭示了人性的光輝和温暖。小説帶領讀者探索勇敢、堅韌和愛的力量,使人們倍感温暖與希望,不禁讓人陶醉其中。

燦爛千陽讀後感7篇 承載陽光的燦爛永恆

第1篇

人性內部有一些東西是邪惡的,道德,或者“超我”給人類個體的限制有時是無法決定引領個體發展方向的好壞的。就好似阿富汗社會對女性的道德標準是穿布卡,任由丈夫納妾、打罵,這才是“好妻子”應該有的樣子。

我初讀的感觸是阿富汗這個國家社會的動盪不定給她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以及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當時讀完的感慨是,生活在中國這樣安全的女性地位相對較高的'社會,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啊。我為書裏阿富汗女性的悲慘遭遇感到不幸的同時,也在為自己較她們而言的幸運暗自竊喜——那是隱藏在人性陰暗面裏的,羊羣圍觀惡狼吃掉同伴屍體時,對於被吃的不是自己而感到幸災樂禍。

我又讀到瑪麗雅姆的丈夫拉希德在她面前吹噓,在她提出一些囿於文化水平的無知問題時,對她給予的嘲諷和蔑視。“這你都不知道啊,瑪麗雅姆——唉,你當然不知道。”那個男人總是眼裏充滿冷漠,叼着煙捲,不耐煩地命令她端上晚飯,並對菜式挑三揀四。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壓抑着慢腔怨怒想要衝進書裏揍碎他的鼻子,讀完後合上書,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思緒從壓抑沉悶、充斥着動亂與戰火的阿富汗飄回來,回到温暖寧靜、人來人往的書店裏。我感受現實的美好,感激和平的珍貴。

我重讀這本書是在學校的寢室裏,一整天待在屋裏極少動彈,我的手腳有些冰冷。第二次,我不那麼迫切地想要揍碎拉希德的鼻子了。我瞭解到他為失去的兒子愧疚,對不容易得來的兒子極力彌補,瞭解到他理想中的雜誌女郎與現實中娶到的“黃臉婆”的對比產生的落寞和無力。我也看到人倫在真主要求的“道德”下怎麼被磨滅,法律與良知如何被碾作兒戲。身為一個男權文化下的底層人,一個失敗的父親,一個魔鬼一樣的丈夫,拉希德也不過是扭曲的政治文化下驅策的傀儡。

——對於這樣的傀儡,萊拉和瑪麗雅姆絕對應該用更殘酷的手法來整治他。

長大就要意識到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正如小姨告訴我的那番話,那些傷害你的人固然可憎,但他們同樣也是更為可憐的受害者。細品拉希德的舉止,我竟感到難以置信的熟悉。這種熟悉來自於——?(“這你都不知道啊”......)儘管不願意這麼想,但拉希德的話語儀態,竟是不可避免地與我爸爸重合了。這令我不寒而慄。現實的美好被翻了個面,露出了與它對立的殘忍猙獰。

自私、愚蠢和麪對弱者的頤指氣使。阿富汗喀布爾的簡陋小樓換成中國包頭的敞亮大街,布卡換成皮衣,走在身邊的男人不抽煙,卻説着一模一樣的話語,做着一模一樣的動作和神情。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甚至都難以對其下定義。儘管很多東西都不一樣,比如家暴,比如性傷害,比如命令。然而萊拉和瑪麗雅姆會做的反抗,與我和媽媽竟也相似。如果我是阿富汗人——不!

最令人絕望的人性深處的東西,其實從來都未曾改變。

燦爛千陽讀後感7篇 承載陽光的燦爛永恆 第2張

第2篇

合上這本書,心境十分沉重。《燦爛千陽》給我們呈現了一幅泯滅人性的畫卷。

在那不可饒恕的年代,人類的靈魂正在受到無情的鞭撻;在那戰火紛飛的地方,平平淡淡也成為了一種奢侈;在那陰霾籠罩的土地上,無數的吶喊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本書的主人公成為了她的國家人民的縮影,從她們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絕望以及在大環境下的麻木。退無可退的她們在尋求不到任何幫忙的時候,她們選擇的欣然理解。瑪利亞姆從小就揹負着私生女的罵名,所以她選擇向生活低下了頭。其實在她很小的時候,小得還無法理解“哈拉米”的時候,她也以往有過夢想,有過追求,有過對完美生活的期望。但由於生活環境的扭曲,導致她的一生成為了一個杯具:從小被爸爸拋棄,媽媽因抵擋不了壓力而選擇自殺,自我又被爸爸的女人安排嫁給一箇中年男人。對於這一切,她的抵抗都發生在她的想象中。當她回到生活時,現實還是現實,不會有任何改變。瑪利亞姆為了救萊拉、塔裏克以及她們的孩子而獻出了自我寶貴的生命。就在瑪利亞姆人生即將走向終點的時候,她心中雖燃起了許多期望,但閉上雙眼,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她從出生,沒人認同她。但在她死之前,她是帶着滿滿的愛與認同而離開。她覺得這是人生中最完美的時刻!應對法官的判決——死刑,她也欣然理解,甚至她在臨死前認同了自我存在的'不合法性,認為判決死刑是一種合法的結局。瑪利亞姆的一生都在服從他人的命令,直到臨死的時候她也服從了她一生中的最終一個命令:把頭低下。

本書的另一位主人公萊拉在戰火中失去了雙親,並與自我親梅竹馬的愛人——塔裏克失去了聯繫。在不懷好意的希拉德的精心設計下萊拉相信了塔裏克已經死於戰火。當時精疲力盡的她又發現自我懷了塔裏克的孩子,萬般無奈之下萊拉選擇嫁給了將近50歲的希拉德,與瑪利亞姆共事一夫。兩位主人公從最初的敵對到相互瞭解,又到成為知心的朋友。由於彼此的遭遇都十分可憐,無形之中她們走到了一齊,成為了心心相惜的忘年交。兩人在希拉德的家庭暴力之下相互扶持,最終瑪利亞姆為了救在希拉德拳頭之下的萊拉而下定決心做出了自我一生中的唯一一次的反抗——殺死了希拉德。在瑪利亞姆的幫忙下,萊拉找到了自我一向嚮往的生活。但最終她沒有甘於平淡的生活而選擇回到首都喀布爾,為自我故鄉的重建奉獻自我的一份力量。帶着滿滿的期望而非滿身的仇怨繼續活下去。這是愛她的親人與她所愛的親人願意看到的最好的結局!

當親情、友情、感情與家庭都成為奢侈品的時候,唯有一服軀殼的我們行走在自我人生的道路上,還有什麼意義可言?我們就如同禽獸一般,沒有了思想,沒有了夢想,沒有了之所以成為人的理由!

也許在當代社會中,她的國家的婦女已經習慣於被壓迫,習慣於服從一切命令,習慣於認同自我的低賤。卡勒德胡塞尼筆下的人物一味忍受,但絕望與微弱的期望並存着。有一些沒有放棄自我人生追求的勇敢的婦女在推動着她的國家婦女完美明天的到來!只要給她們一點支持,我相信她們必須會創造奇蹟!

陰霾終究會過去。在撥開層層雲霧之後,我們會發現屬於她的國家人民的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第3篇

去年寒假在家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此刻讀完了《燦爛千陽》,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齊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能夠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忙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能夠謂之“博愛”。

我們能夠自我問問自我,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思考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為,不論多麼禮貌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我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明白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我今後所應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説,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我的作為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為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能夠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就應學習的品質。而此刻,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明白,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務必做的。

第4篇

高中時我偶然間打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便愛不釋手,於是我就關注了它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系列作品。終於,在今年漫長的寒假中,我開始閲讀這位作家的另一部長篇小説--《燦爛千陽》。

這次胡塞尼將關注焦點放在阿富汗婦女身上,小説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婦女的不幸故事,個人要忍耐飢餓、病痛的約束。家庭要承受戰爭的創傷、難民的流離失所。這是一部阿富汗國家忍耐的歷史。這本書同時標誌着胡塞尼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在讀這本書時,我時常會想起瑪格雅姆,她小時候的泥屋,她的娜娜,那個經常會被妖怪附體、説她是小哈米的娜娜,還有那位被稱為父親的扎裏勒汗。她和拉希德的生活,是她一輩子無法突破的黑暗。每次看到《燦爛千陽》這四個字,總有一種刺痛神經的感覺。這是一種對陽光的渴望,一種從黑暗走向光明時的感受。瑪格雅姆和拉希德的生活,就如同無底的黑洞,那種無時無刻的被欺負,讓我幾乎看不到了希望,我無法想象一個女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是有着怎樣的堅韌和生活的慾望,才能日復一日。而在有了阿茲莎之後的生活,有一絲的陽光掃進她的世界裏,她有了笑臉和大愛,或許她也不明白,她內心其實有着一種信念慢慢地發芽、成長。我無法想象,她殺了拉希德後的沉穩,或許這也是她自己認為的,這一輩子這是她第一次不聽從任何人的命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她走的時候,應該是安靜的、沒有恐懼的。其實剛開始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這個女人,總覺得她逆來順受的性格太讓人生氣,但或許在那樣的`國家,那樣的環境,那就是女人的生活。因為沒有教育,沒有文化的滲入,作為女人,一般情況下都是穿着布卡,做到不反抗、不抱怨。

再説萊拉和塔裏克,他們的重逢是我一直揪心的事情。當人們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尤其是萊拉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失去雙親、失去塔裏克,而且被迫與拉希德生活到懷孕生下阿茲莎,這個小姑娘經歷了什麼樣的絕望與掙扎才能與塔裏克重逢,而這樣的重逢是多麼的悲傷與歡喜。

其中萊拉的經歷與堅定,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性格缺陷,在她再次懷孕的時候,我竟在想“如果不放棄這個小生命,或許拉希德會對她好一點”,而萊拉卻堅定的作出了最終的決定,她那麼決然而平和,是她明白不需要去等待或者祈求別人的給予,而是要自己去爭取自己的生活。於我而言,萊拉的堅定如同一面鏡子般時刻提醒自己,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要勇敢的去追尋,不期待別人的給予,不等待天降祥瑞,而是心平氣和的接受並挑戰這條路上必須要經歷的困難與付出。汗水與堅持過後,即使沒有結果,也是一種最好的結果。

最後想説的是,這本書讓我都覺得重新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苦難。經歷過戰爭的人,眼睛裏都有着一種嚮往和平的、温暖的光。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能活着,一切都是美好的。經歷了20xx年年初的這場肺炎疫情,讓我們更是懂得珍惜,懂得用生命去感恩,去感受這每一天的美好。於我而言,每一次的燦爛千陽之行,都是一次內心的洗禮。(梅雨亭)

第5篇

合上這本書,心情十分沉重。《燦爛千陽》給我們呈現了一幅泯滅人性的畫卷。

在那不可饒恕的年代,人類的靈魂正在受到無情的鞭撻;在那戰火紛飛的地方,平平淡淡也成為了一種奢侈;在那陰霾籠罩的土地上,無數的吶喊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本書的主人公成為了阿富汗人民的縮影,從她們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絕望以及在大環境下的麻木。退無可退的她們在尋求不到任何幫助的時候,她們選擇的欣然接受。瑪利亞姆從小就揹負着私生女的.罵名,所以她選擇向生活低下了頭。其實在她很小的時候,小得還無法理解“哈拉米”的時候,她也曾經有過理想,有過追求,有過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但由於生活環境的扭曲,導致她的一生成為了一個悲劇:從小被爸爸拋棄,媽媽因抵擋不了壓力而選擇自殺,自己又被爸爸的女人安排嫁給一箇中年男人。對於這一切,她的抵抗都發生在她的想象中。當她回到生活時,現實還是現實,不會有任何改變。瑪利亞姆為了救萊拉、塔裏克以及她們的孩子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就在瑪利亞姆人生即將走向終點的時候,她心中雖燃起了許多希望,但閉上雙眼,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她從出生,沒人認同她。但在她死之前,她是帶着滿滿的愛與認同而離開。她覺得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面對法官的判決——死刑,她也欣然接受,甚至她在臨死前認同了自己存在的不合法性,認為判決死刑是一種合法的結局。瑪利亞姆的一生都在服從他人的命令,直到臨死的時候她也服從了她一生中的最後一個命令:把頭低下。

本書的另一位主人公萊拉在戰火中失去了雙親,並與自己親梅竹馬的愛人——塔裏克失去了聯繫。在不懷好意的希拉德的精心設計下萊拉相信了塔裏克已經死於戰火。當時精疲力盡的她又發現自己懷了塔裏克的孩子,萬般無奈之下萊拉選擇嫁給了將近50歲的希拉德,與瑪利亞姆共事一夫。兩位主人公從最初的敵對到相互瞭解,又到成為知心的朋友。由於彼此的遭遇都十分可憐,無形之中她們走到了一起,成為了心心相惜的忘年交。兩人在希拉德的家庭暴力之下相互扶持,最終瑪利亞姆為了救在希拉德拳頭之下的萊拉而下定決心做出了自己一生中的唯一一次的反抗——殺死了希拉德。在瑪利亞姆的幫助下,萊拉找到了自己一直嚮往的生活。但最終她沒有甘於平淡的生活而選擇回到首都喀布爾,為自己故鄉的重建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帶着滿滿的希望而非滿身的仇怨繼續活下去。這是愛她的親人與她所愛的親人願意看到的最好的結局!

當親情、友情、愛情與家庭都成為奢侈品的時候,唯有一服軀殼的我們行走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還有什麼意義可言?我們就如同禽獸一般,沒有了思想,沒有了理想,沒有了之所以成為人的理由!

也許在當代社會中,阿富汗的婦女已經習慣於被壓迫,習慣於服從一切命令,習慣於認同自己的低賤。卡勒德胡塞尼筆下的人物一味忍受,但絕望與微弱的希望並存着。有一些沒有放棄自己人生追求的勇敢的婦女在推動着阿富汗婦女美好明天的到來!只要給她們一點支持,我相信她們一定會創造奇蹟!

陰霾終究會過去。在撥開層層雲霧之後,我們會發現屬於阿富汗人民的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第6篇

?燦爛千陽》之讀後感《燦爛千陽》以兩個女人的一生作為主線,講述了在動亂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讓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裏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慘命運。萊拉是幸運的,從小在開明的父親呵護下無憂無慮地成長,隨着房子被擊中父母離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卻又被希拉德設下的圈套誤以為塔裏克已經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發現自己有了塔裏克的孩子,為了這個孩子她違心地嫁給了希拉德。但是經歷了種種磨難她最終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與塔裏克還有孩子們在一起。瑪麗雅姆作為一個“哈拉米”(私生子)從出生便註定了一生的不幸,從那麼期盼父親的到來到去找父親結果被遠嫁到遙遠的地方,離開了家,母親因為她的出走而自殺,希拉德是個殘暴專橫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萊拉。曾經與母親娜娜在房頂看月亮,在樹下看落葉,在河邊釣魚的日子只能是美麗的回憶,快樂只屬於過去。最終,她選擇自己一人承受殺人的懲罰不肯與萊拉共同離去。命運讓萊拉與瑪麗雅姆相識,並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從最初的敵視到後來的親密如母女一般,萊拉在瑪麗雅姆的幫助下(與希拉德對打中打死了他)脱離了苦海,而瑪麗雅姆卻被執行了死刑。但是瑪麗雅姆在最後是平靜淡然的離去,她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得到了萊拉與萊拉孩子真心的愛,她用自己的最後力氣幫助了她們,她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值得的`。而當萊拉回到瑪麗雅姆生活的小村莊,見到了瑪麗雅姆生前喜愛的毛拉之孫,並打開了瑪的父親留給她的東西與信,萊拉哭了,瑪麗雅姆的父親扎裏勒的懺悔與道歉來得太晚了,一切都成為了遲到的愛。

此書之前,我先看過了作者的前一本《追風箏的人》,印象頗深,那裏的人們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於是便買下了這本《燦爛千陽》,這已經是第二遍閲讀。書引領着我用眼用心去領略這個國家的風景、人物、事件。沒有機會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書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這個井底之蛙能夠讀到並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經歷過的體驗。也許我還是不能更深刻的領會書中的內涵,還是無法想象那裏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對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膚淺的認知,但是,這已然為我打開了一扇窗,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與更紛繁複雜的命運。初看《追風箏的人》與《燦爛千陽》兩書的名字,我錯以為應該是輕鬆快樂的故事,當翻開書,一頁頁一字字地認真讀過之後,便發現我真是大錯特錯了,雖然作者為這兩個故事設置了還算不錯的結局,但其中間的波折、痛苦、欺騙、暴力、水深火熱卻更讓我記憶深刻。不知道燦爛的千陽是否能夠最終照耀在他們身上,不知道風箏是否最終能夠快樂地飄揚,只有祝福、只有祈盼。當經歷瞭如此創傷的人們重新看見燦爛的太陽與舞動的風箏,那將是一幅更加美好與幸福的景象吧。雖然此書的內容已經瞭然於心,但是不會妨礙我的再次閲讀。每次的閲讀都會有新的視角、新的感悟,每長一歲心智也會隨之增長,對事物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所以,一本好書是可以看許多次而不厭煩的。

第7篇

大多數的人生活在平凡無奇的軀殼裏,無需承載巨大的痛苦,無需釋放拯救自我的光芒。當你淚水漣漣,你就已經衝破了對這個世界狹隘的感知,經歷一場精神的洗禮。

“終其一生,我們只為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那個人是誰?我想,對於瑪麗亞姆,最初失去的那個人是勇敢的自己,那麼多年的屈辱,那麼索然無味的生活似乎麻木了瑪麗亞姆對美好的渴望。儘管經年累月的灰塵掩蓋了瑪麗亞姆的善良與勇敢,但灰塵背後的靈魂永遠在等着某雙愛的雙手拂去塵埃,萊拉和塔裏克的女兒阿茲莎便是那雙為瑪麗亞姆拂去塵埃的雙手。尚在襁褓中的阿茲莎緊緊拽着瑪麗亞姆的手,無聲甜美的笑容像清風一樣吹動整個夜空的寧靜,直擊瑪麗亞姆的心靈。她一定告訴過自己,萊拉搶了自己的丈夫,是的,她掙開了阿茲莎的雙手,在小女孩開始啼哭之前又將手放了回去。“你想從我這裏得到什麼?”此時此刻,奉獻與愛像決了堤的洪水一樣傾瀉而下,直至生命的結束。

書中除了瑪麗亞姆和阿茲莎純粹清涼的愛,瑪麗亞姆和萊拉的感情如浩瀚星空一般無邊無際又徇麗多彩。當萊拉為了保住和塔裏克的女兒阿茲莎嫁給六十多歲的拉希德後,瑪麗亞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痛恨萊拉,萊拉則對瑪利亞姆充滿愧疚,同時苦苦忍受着那些無法訴説的壓抑。她們為了小事爭吵,大聲咒罵,同時雙方因糟糕壓抑情緒的釋放而感到莫名的輕鬆。在那個男權至上,女人只是生育機器的環境中,兩個女人最終因為彼此一樣悲慘的命運相互憐惜,她們共同分擔家務,共同對阿茲莎投去愛憐的眼神。她們言歸於好的那天早晨,像瑪麗亞姆十五歲以前的生活一般充滿詩意,也像萊拉十四歲以前和塔裏克在一起時一般浪漫。

拉萊説:”我們去外面喝杯茶怎麼樣?“"我可沒那麼多時間,還有很多碗要刷呢?"”我們等會可以一起刷,就喝一杯。“她們喝了三杯,從此,我們可以看見在戰爭的廢墟中,兩個女人聽着火箭彈的'爆炸聲在自家的院子裏喝茶,坦誠相對。如果説,阿茲莎拂去了蒙在瑪麗亞姆靈魂上的塵埃,那麼萊拉就是那個與瑪麗亞姆靈魂共舞的人。她看到了拉希德眼裏的殺意,她不能讓拉希德殺了萊拉,拉希德必須死,沒有任何懸念,這是唯一的一條路,儘管這條路會讓瑪麗亞姆付出生命的代價。她很鎮定,彷彿這麼多年終於得到了解脱。瑪麗亞姆説:”我想要的你們都給了我“,她沒有孩子,以為這一生只有忍耐不會得到幸福。這不是一般的英雄主義,當押送瑪麗亞姆的小夥子問她:“你怕嗎?”瑪麗亞姆説:“是的,怕得發抖”。生命到任何時候都是可貴的,生命的失去永遠令人感到悲傷。

塔裏克回來了,他實現了他的承諾——回去找萊拉,像所有那些偉大的愛情一樣,衝破現實的種種障礙,拋開種種世俗,步步追隨愛人左右,雖然不似從前無憂無慮,但也能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如夢如幻。無論戰爭帶給他們多少毀滅與傷害,家鄉的人兒最終回到了故土重建家園,帶着那不可毀滅的愛告訴那些孩子,昨天的希望,今天的美好與明天的幸福。

時隔五年,繼《茶花女》後,國外的小説再次擊中我的淚腺,同樣是糟糕的境遇,同樣是偉大的女性,向那些散發着愛的光芒的人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