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送元二使安西》評課材料7篇 《辭舊迎新,抒懷送行——評《送元二使安西》》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95W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大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長篇敍事詩,描繪了唐朝派遣元二使出使西域的情景。該詩以其優美的語言、精細的描寫和深邃的思想內涵而聞名於世。本篇評課材料將從結構、風格和意義等方面對該詩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讀者帶來新的認知和思考。

《送元二使安西》評課材料7篇 《辭舊迎新,抒懷送行——評《送元二使安西》》

第1篇

學生和內容分析:古詩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要讓四年級學生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的詩句中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的確有一定難度。而且,稍不留神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所以根據學生已有的學古詩的方法為基點,安步進行,並且為了讓學生愛學,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通過優美的語言、配樂朗誦、啟發想象、多種朗讀、等手段,讓學生在聽聽、讀讀、説説、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教案緊扣古詩特點,把字詞句篇、聽説讀寫的訓練落到實處。並用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入意境,是學生和詩人情感大到了共鳴,讓學生體悟到了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0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選編這兩首詩的意圖,一是形式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二是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友人元二將要遠赴西北邊境,詩人特意來為朋友送行,起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借別時將盡,分手在即是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有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1、藉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台,通過“讀、想、議、”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2、採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蒐集相關資料,做好對古詩的預習。

1.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2.師:誰來説説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麼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捨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此環節通過創設“學生回憶舊知識的情境”,不論從學生思維還是學習方法上都對學習本詩起到鋪墊作用。]

(1)師:通過預習,誰來説説你是怎麼理解這首詩的題目的?

送:送別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庫車縣。

[古詩題目有別與白話文,設計此環節一是讓學生對詩意內容有個大概瞭解;二是讓學生了解作者及詩意背景。]

2、要求;(1)、藉助字典或書上的註釋,把字音讀準。(2)、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爭取把古詩讀通順。

4、指名説説詩意,並説説自己用什麼方法理解的。教師強調“渭城”、“陽關”,並讓學生説説對“浥”“君”字的理解及理解方法。

[知其意才能達其情,此環節讓學生心中形成古詩的白話內容,對下一環節的“悟情”鋪設道路。]

1、指名學生讀詩,其他學生閉眼,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透過畫面你又感受到了什麼?

2、學生説説畫面,同時説體會到的感情(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3、放影課件學生感受畫面,體會情感。

(1)、學生自主學習,你從那些詞句中感受到他們之間情誼深厚?

(2)、指名學生説,體會景物描寫,從景物描寫中體會感情,並知道朗讀。

(3)指名學生説,體會語言描寫,從語言描寫中體會感情,並帶着自己的感情朗讀。

(5)、教師語言創設情景後讓學生齊讀最後兩句,體會送別、挽留的深厚情誼。

(6)、通過體會路途遙遠,體會感情,齊讀最後兩句。

[多次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思想溶與作者思想,體會“送”與“別”;“走”與“留”時的情感,使學生受到珍惜友情的心靈淨化,同時也引領着學生感受到古詩抒情達意的美妙和作者妙筆的薰陶。]

師:就在雨霏霏,風蕭蕭的今天,一杯又一杯地喝酒,但還是要分別的,所有的傷感都溶進了着首詩,拿起書來,再次感受着離別之情吧。

師:我們通過對景物描寫和詩句語言的體會,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領悟到了他們之間依依不捨的情誼,把你們領悟到的感情試着用聲音表現出來,我們試着背背行嗎?

[知情後的朗朗上口,能讓學生更進一步領悟,表達自己的感想;朗朗上口便使學生熟記心中,增加學生知識的積累。]

1、我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我來給大家背一背。2、作業:背誦並默寫古詩。

我執教的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一課是人教版第七冊20課,從整體上,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可圈可點。

一、整堂教學體現了《課標》中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之中。按照預設的以“情”為主線,以“解題--知音—解意—悟情—誦讀”主要環節引領着學生享受經典之韻味,這堂課成功的是教師和文本、學生和文本、教師和作者、學生和作者之間的發生對話,能夠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熱愛學習,渴求一種知識學習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使學生主動愉悦的接受薰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讓學生按要求課前預習,這樣就彌補了40分鐘以內難以尋求的資料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求知的好習慣;並且能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是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梯架方法:解題——知音--解意-達情-誦讀-積累;還有就是在理解詩意時抓重點詞句擊破的方法等等。這樣以來,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於古體文的學習不在懼怕,並且可以輻射到課外,舉一反三的自學更多的古詩文,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及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在本課中,教師順着學情,因勢利導,實時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教師把可以託付的內容儘量託付給學生,學生則彰顯了巨大的潛能。

當然,事無完事,由於面對的不是本班學生,瞭解甚少,在本節課上與學生對話時時有願違:主要表現在沒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層次的得到發展,並且在課堂上不能作出準確的激勵與評價。説明我的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楊小笛老師所授的《送元二使安西》這節課讓聽眾感受到了送別的難捨難離,學生的發言有一定深度,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楊老師按照“古詩四讀法”,即:學古詩,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這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步驟,也是學生自學古詩詞的一般思路。這樣做,即幫助孩子們梳理了課外知識,又提高了他們如何加工信息,還為進一步讀、悟古詩做了情感鋪墊。

老師在上這堂課時,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始終讓“讀”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王維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對朋友的依依不捨之情;在吟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體現了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學方式的整合。採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與文本對話,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一歎:“酒是離別的曲。”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後,教師情滿胸腔地採用了“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挽留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藴涵的深摯情誼。學生每復讀一次,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再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老師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三歎:巧妙地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

當然,這堂課中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當本節課中學生聲情並茂的吟誦,老師應該加以鼓勵,因為鼓勵會大大的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讀詩的興趣會更加高漲

《送元二使安西》評課材料7篇 《辭舊迎新,抒懷送行——評《送元二使安西》》 第2張

第2篇

1、會寫2個生字,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3、瞭解其他送別詩,培養熱愛祖國詩歌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們去認識一位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出示王維生平)從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維?為什麼他的這首詩流傳如此之廣,被世人傳唱呢?讓我們穿過時間的隧道,來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親臨那一個動人的場景吧!

1、出示古詩,請大家放聲朗讀整首詩,注意把生字讀準,注意詩歌的節奏與停頓。指名讀。

解讀“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3、找一找這首詩裏還有哪些地方名?解讀“渭城”:陝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經的關口。(課件出示地圖明確地點)那你知道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嗎?沒有便利的交通,相隔這麼遙遠的路程,要再相聚談何容易!因此,當元二將要遠赴安西,王維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行。

1、蘇東坡説過,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大家再讀一讀,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什麼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早晨;浥:沾濕)板書:雨

(3)柳:怎樣的柳?(清新的、綠綠的……)“柳”是“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板書:柳

2、這些景物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看到的?(一、二兩句)我們來讀一讀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嗎?(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濕了路上輕飄的浮塵,空氣變得潔淨清涼;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一片生機盎然。)如此的美景,王維有心去欣賞嗎?這細雨似乎也在暗中醖釀着離別的氣氛呢。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讀詩句。)

3、王維和元二是什麼關係?從詩歌哪個詞中可以看出?(板書:故人)

4、詩中哪幾句能讓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維確實是好朋友?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裏讀出他們是好朋友。)(板書:酒)那麼,“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嗎?你覺得這是一杯怎樣的酒?(離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  )的酒”——生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勸君更盡一杯酒”,兩個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嗎?(不是)你從哪一個詞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來一杯。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課件顯示地圖。)(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達,從楊柳依依的春天就要走到西風蕭瑟的秋天了。)那麼遙遠的路程,那麼漫長的時間,一路上又會發生什麼呢?作為好朋友的王維其實心裏是深有感觸的。公元737年,唐玄宗曾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問將士,察訪軍情。大漠邊關,黃沙漫漫,烽火狼煙,長河落日,這一切都讓他刻骨銘心。他深深地知道,出塞意味着一路上的風餐露宿,一路上的孤苦蒼涼,而出關以後,語言不通,更覺一種無法排遣的落寞。況且,什麼時候能回來,也是一個未知數,前途一片渺茫。而如今,他的老朋友也要經歷這一番別樣的生活,在這離別之際,王維有多少話要跟老朋友説啊!此時此刻,他可能會説些什麼呢?元二又會説些什麼呢?讓我們來寫一寫吧!

6、老朋友啊,你將遠赴荒涼的安西,舉目無親,孤身漂泊,前方的路也許會有坎坎坷坷,但你一定要珍重啊!讓我再為你斟上一杯酒吧!(生讀詩句)

7、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説不完的知心話,道不盡的離別情,千言萬語就

8、師:根據史料記載:詩人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於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請大家站起來。

師:人生自古傷離別,相見時難別亦難。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關於送別這一主題,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讓我們來讀一讀,感受一番那種離別的情懷吧!師:歲月穿梭了1300年,王維的這首送別詩仍然以無窮的魅力影響着我們,讓我們來電視劇《大敦煌》中的一段詞:秦時明月雲天上,漢家宮闕在何方?陽關三疊,疊不走萬千惆悵。大漠孤煙,見證了百代滄桑。春花謝看秋霜,駝影飄渺映夕陽。悲歡聚散一杯酒,各自東西為情殤。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吧!這就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財富,同學們,讓我們去熱愛它,誦讀它!

1、創設了多個與古詩對話的角度,每一個角度都是比較新穎的、獨特的。閲讀的對話,基礎在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倘若教師與文本的對話能夠“見人所之未見,發人之所未發”,無疑課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情感為主線構築對話的流程,給課堂注入了濃濃的人文色彩。語文課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融合,感情是一個不錯的平台。知識是浸潤着感情的知識,過程是流淌着感情的過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動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靈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詩面的信息”來重構學生情感,讓學生如何更主動地走進古詩,與詩人共呼吸,是否還有更適合與學生對話的切入點。

3、都説語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載體,是人的精神家園。那如何使自由個性的抒寫濃烈起來、真切起來呢。語文教育要重視精神的薰陶感染,但薰陶感染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去自信地學、自主地學、自覺地學。是否真正可以做到情在自己讀中感,理在自己讀中悟,法在自己讀中明呢?

第3篇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瞭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薰陶。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情調查:哪些同學課前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一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着藉助註釋把它讀正確。

(2)題目的正確朗讀是教學的難點,可引導學生在弄懂題目的意思之後,再正確朗讀。齊讀古詩,檢測學習效果。

(1)我們學古詩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板書:知詩音)還要-----(板書:明詩意)

朗讀品悟;瞭解詩人;串詞連句法;讀詩文、想畫面,結合註解。

(3)同桌之間試着來説説《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的意思

過渡:通過你的講解,一幅朋友送別圖在我們的腦海中展現。元二與王維到底是怎樣的一對朋友呢?再次默讀古詩,想一想,:你是從詩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抓“勸”“更”“盡”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別時的情景。

抓“酒”中所藴含的情感,感情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千古名句來體會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過渡: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透過窗子,向外望去,這種難捨難分的情緒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師:配樂讀詩)是什麼又勾起了他們離別的傷感?

抓“雨”“柳”,等景物來感受朋友間離別的愁緒是越來越濃。

過渡: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車馬已經備好,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圖》來感受渭城與安西之間的距離。

介紹背景:王維在元二走後的幾年後便去逝,此次的告別竟成了絕別。

(板書:悟詩情)是啊!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誰記下了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請站起來,讓我們一起背誦讀這首古詩,銘記這份的送別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學習階梯。通過借酒抒情,借景敍情,背景升情三大環節,使學生融入文本,感悟詩情,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1.在我國古代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離別容易相會難,所以描寫送別的詩還有很多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上一首詩的學習,我們知道學習古詩應該---師生總結學法

一.對比學習悟詩情: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聯繫我們剛才學習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預設:都是寫送別,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寫。

王維借雨、柳、酒抒發了對元二依依不捨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樣的景,表達了怎樣的情呢?

多元理解“黃鶴樓”“煙花三月”感情朗讀體會離別的悲傷。

理解“孤帆”“盡”“唯”感情朗讀體會李白送孟浩然時的依依不捨。

二.能不能把這首千古佳詩記在心中!師生共同背誦。

總結:不論是以酒相送的酣暢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無語、説到底都是因為朋友之間有一份他們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為有了情,這些文字才被人們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才被稱為民族的瑰寶啊!

第4篇

師:真好,學會了看註釋,就能學得更快。請大家幫老師把這個字寫進去好嗎?(學生開始寫字)

師:請注意這個字的偏帝,左邊的三點水要寫得略窄些,右邊部分寫得略寬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勻稱。寫完了嗎?(師隨即表揚寫得好的學生)

師:(高興地説)瞧,又多了一個會學習的孩子。(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競爭,你能和他比一比嗎?(生1點點頭)對,學習要學會方法。方法用得恰當了,你學起來會事半功倍。(指着生2)“註釋六”裏邊寫着呢,大聲地再説一遍。

師:很好,請坐。同學們,戴老師第一次來到咱們無錫,可第一次來我就被你們感動了。知道為什麼嗎?

師: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動了是嗎?同學們,我是昨天來的。我昨天靜靜地坐在台下,觀看了一台節目,聽到了一位80歲的老爺爺為我們吟詩。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在這一段歷史當中,流淌着這樣一條河流,這條河流中承載着許許多多人們用真摯的心靈寫成的一篇篇文字,我們稱它們為古詩文。而這一篇篇文字我們必須用獨特的方法去吟誦它們,才能體會到它們的韻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動了,因為我終於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歲的老人,他用獨特的朗誦方法把古詩文的美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老師真的是感動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種吟誦方法好嗎?

師: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塊來學習一首詩一首唐朝詩人王維寫的詩。誰瞭解王維?

生1:他9歲就有才名,21歲成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廷任職。

師:完了是嗎?(生點點頭)好孩子,告訴你,讀書要把書讀完整,讀書要把每個字都讀進去。如果你只讀一個片斷,你記住,那不就讀書。明白了嗎?

師:停,什麼叫補充,明白嗎?就是説他沒有説過的話。

師:很好。(面向全體學生)學會了看註釋,我們學起來就方便多了。王維是山西永濟縣人,他曾經一度

師:只要多讀書,就有學問。出使,奉命出使。課題當中也有這樣一個字,(指着板書)誰找到了?

生:在這兒它解釋為奉使。(台下學生小聲議論)哦,出差。

師:出差去了!(師笑)用現在的話可以説是出差,可內涵不一樣。(另一生舉手)你來。

師:對呀。誰會讀這個題目?(學生紛紛舉手)你來試試。

生1:二使。(聽課老師們大笑,學生馬上低下頭。)

師:(微笑着走近學生)你想看什麼?(生笑而不答)想看註釋,是嗎?(生笑着點點頭)那就拿起來呀,學習哪能這樣猶豫呀!

生1:(拿起書本認真讀起來)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師:(指着板書)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

師:(笑着説)還有一個哥哥,我們一般稱為老大。我們這個班級裏面有沒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還有一個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有嗎?(生紛紛舉手)

師:(指着課題)讀一讀。(生讀)誰送元二使安西呀?

師:聽我來把這個課題讀一遍。送元二使安西。(生1正確讀題)

師:(翹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讀的時候腦袋還一點一點的,你在感受我們古詩的韻味兒。(生2正確讀題)

師:哦,我感受到你的腦袋一擺一擺的,那又是一種韻味兒。還有誰來讀?(生3有情有味地讀)

師:真棒,給他點掌聲。(掌聲響起)一起來讀一讀。(學生齊讀課題)

師:好的。誰去過新疆?(一女生舉手)乘着什麼去的?

師:是不是因為路途太過遙遠而忘記?新疆是中國最西邊的一個遙遠的地方。

師:來,誰把這首詩完整地讀一讀?(生紛紛舉手)為了讀得更好,為了表現得更出色,我建議大家別忙着舉手,看看註釋,理解了以後再來朗讀你會讀得更出色。(生小聲朗讀)好了,誰來讀?(學生紛紛舉手)

師:(指一生)喲,我發現你真是我的知音,每次總是你第一個舉手,知道嗎,這樣下去你離詩人不遠了。(指另一生)來,你來讀,眼鏡博士。

生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渭城朝雨氵邑 輕塵……

師:別忙着拍手,會思考的人那才是個智者,就是聰明人,聽了他的朗讀有意見發表嗎?

師:對,提意見前先表揚他,你會交到更多朋友,説下去。

生2:他讀得很有感情,而且每句話的後面三個字讀得都很輕。

生3:我認為他讀得很有韻味。讓他改進的是不要讀得太緊張。

師:聽了大夥這麼一讀啊,我也想讀。能不能讓我來讀一讀啊?(師按照平仄規律,有感情地讀完整首詩,響起一片掌聲。)

師:別忙着鼓掌,學會思考。(生紛紛舉手,師指一學生。)

生1:你讀得很有感情,並且你每讀一個句子,後面有一個停頓。

生:每一句讀完了,後面稍微停頓一下,然後再讀下一句。

師:對。你説出了讀詩的一個很關鍵的方法,那就是要緩緩地讀。還有誰要説?

生2:我覺得你讀書的時候好像自己彷彿就是王維,有很捨不得朋友的那種感覺。

師:你也被我陶醉了是嗎?陶醉是讀詩的一種境界。你陶醉了,你就成詩人了。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筆來能寫了,你就真正的詩人。明白了嗎?(生興奮地坐下)

師:同學們,這就是讀詩的方法,這就是古人讀詩的方法。明白了嗎?(生點頭)想學這種方法嗎?

師:怎麼讀?兩個字兩價目字一讀。“渭城”連着讀,“朝雨”連着讀,“氵邑輕”連着讀,“塵”單獨讀,讀的時候按照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我們稱之為平仄的規律。(師板書:平仄)

師:什麼叫做平仄的規律?在我們普通話裏面有四種聲調,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這四種聲調我們它分成兩類,第一類我們稱它為:平聲,也就是普通話裏的第一聲和第二聲,我們用一個符號表示:一橫(師板書一橫)。如果我們遇到平聲的時候,儘量把這個字的聲音延長。(師指着第一句詩中的“城”)來,讀一讀。生:城

師:看到過城牆嗎?看到過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嗎?生:看到過。

師:那是怎樣的綿延起伏啊!(指一生)你來讀。生:城

師:告訴大家一個竅門,讀的時候搖頭晃腦,韻味自然出來了。(指着另一個生)來來來,你來。

(該生搖頭晃腦,讀得韻味十足。又請了兩位學生,都讀得很好。第三位學生語速略快了些。)

師;頭搖得太快,就沒味了。慢一點(該生緩緩地讀了一遍)

師:平聲會讀了,那麼仄聲呢?仄聲,我們用一條豎線來表示。(板書一豎)仄聲讀的時候聲音一出來馬上就收掉。我們稱為仄短。(板書:短)

師:對呀,兩個字兩個字一讀,平長仄短,可是在這首詩裏面有一個字是不一樣的,看,最後一行的一個“出”字。這個“出”現在讀音是“出”,而在古時個,它的讀音是這樣的(師讀)。這種音我們稱它為“入聲”(板書:入)入聲歸在仄聲裏面,所以在這首詩裏這個“出”也讀短促的仄聲。預備讀。

師:標上平仄,它就是這樣的一首詩。(投影出示標有平仄的詩)聽老師把這首詩來讀一讀好嗎?閉上眼睛聽。

(師配上《陽關三疊》,曲有感還必須地朗讀,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師:別忙着拍手,要學會思考。當你這樣靜靜聆聽我的朗讀的時候,你的眼前彷彿看到些什麼?

生2:我看到了王維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生4:我看到了王維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時候剛下了一場雨,雨後,王維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時候剛下了一場雨,雨後,王維還吟了一首詩。

師:(指着生3)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着生4)再起來,雨後,呼吸!(師生一起作深呼吸狀)怎麼樣?

生4:這種感覺很好。(師一轉身,發現一位學生還閉着眼睛在感受。)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你能讀出這麼美的渭城嗎?

生5:(陶醉地朗讀)謂城……柳色新。(又請一位學生讀,也讀得很有韻味。)

師:平仄不夠明顯。平聲儘量延長,(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城讀。

師:想一起讀了是嗎?預備,讀。(學生朗讀兩句詩)多美啊,老師幫着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圖)謂城這裏的柳色

師:對呀,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就是在這樣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間,卻馬上要分手了。到哪裏去了?

師:同學們請看。(深情地)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滿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無盡的荒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去,要到哪裏呀?(投影出示路線圖)渭城在如今陝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稱之為渭城。陽關在如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庫車附近,古時候稱為“安西”。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學生們驚訝萬分)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沒有什麼話要對他説一説呀?

生2: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點。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這一去就是一年,我會想着你的。

師: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來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況,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來嗎?生3:一年不能回來。要好幾年才能回來。甚至是十幾年。

生3:元二,也許當你回來之後,我已經認不出你了。

師:好朋友怎麼會認不出來呢?變老了是嗎?同學們,幾年後,王維就去世了。(學生萬分驚訝,略有所思。)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時候,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該怎麼樣讀啊?來,我為大家配上音樂,一起讀一讀。

師:可我怎麼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裏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師生作舉杯飲酒狀,師生共讀,勸君……無故人。)

(師作舉杯狀:來吧。生舉起了酒懷。師生深情共讀:勸君更盡……)

(師舉起酒杯:再來一杯。和生幹懷。生深情地讀:勸君更盡……)

師: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可喝下最後一杯酒元二就該起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師:同學們,詩人讀啊讀,讀已不能足以表達他這種情感,那我們就來唱吧。這首詩的樂曲很有名,叫《陽關三疊》。(音樂響起)

師: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師和着音樂深情地唱起。同學們仔細聆聽。)

師: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塊兒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彆着急。(師第二遍唱完)

師:能行了嗎?(學生嘗試)第三遍,我們不用音樂。試着回憶一下,看着我的手勢,這會看着我的手勢非常重要。

師:同學們,按照平聲長仄聲短的規律我們來讀(師讀),和着《陽關三疊》的曲調來唱(師唱),把這兩種混在一起兒就叫作(板書:吟)

師:什麼叫做吟?半讀半唱就是吟。吟詩是情感最豐富的體現,吟詩是自我陶醉的體現,所以我們古人這樣説吟詩作畫,詩就是吟的。

師:這就是吟詩,莫管它走調,莫管它不動聽,只要把情感表達出來,這就是吟詩。(師生齊吟。台下掌聲響起。)

師:好的,聽課的老師響起了掌聲,那就説明他們也在羨慕你們,因為你們掌握了這種方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古詩題目)原文地??

第5篇

1.主題凝聚、資源整合,以實現古詩教學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參讀、並列索解,以實現古詩解讀模式的突破。

3.舉象顯情、借象悟情,以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

1.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受到古詩文化的薰陶。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反覆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1.人間最難捨的情就是“別情”。古人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臨別時,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詩常見的一種主題。這一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李白和王維這兩位詩人的離別境界,一同見證兩對好朋友的深厚友誼。

預設一:都有一個“送”字,這兩首詩都是“送別詩”。(凸顯主題。)

[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離別遠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難有再見面的機會。因此,古人對離別的感受特別深,他們寫出來的詩也特別精彩。]

預設二:都有地名,“廣陵”和“安西”。(引導學生利用註釋來理解。)

廣陵就是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是一個風景優美的都市;安西在現在的新疆的最西邊,(出示地圖)那時是唐朝的西域邊關。從首都長安出發,要穿越幾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達那裏。

預設三:都有一個人名,一個是“孟浩然”,一個是“元二”(提示人物。)

師: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但兩人一見如故,成為知己。元二是王維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稱元二。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邊關、保家衞國的。)

師:現在你能説説這兩個題目的意思了嗎?誰送別誰去哪裏?

“渭城朝雨”的“朝”讀“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讀第四聲。

同是“故人”,所指卻不一樣。前指孟浩然,後指王維自己。

“西辭”指向西告別,往東而去; “西出”指向東告別,往西而去。

4.藉助字典和註釋,並仔細觀察插圖,理解並交流兩首詩的大概意思。

師:古詩一向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説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讀成畫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輕聲讀讀第一首,你彷彿看到了哪些畫面?

1.煙花三月──陽春三月,楊柳花開,風一吹,遠遠看去,白濛濛的,如煙霧。因而古代有一句話“柳絮如煙”。(點明瞭送別的時間。陽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桑葉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風送紅雨,碧波揚白帆。這是古代詩人結伴同遊的季節。)

2.在這白花競秀、春光明媚的季節裏,好朋友就要離別遠行,自己卻無法同遊,這其間含有無限的感慨。為什麼呢?(因為孟浩然所去的揚州,正是唐代的繁華地區,那裏是珠連繡户,弦管聲歌,令人神往。)一齊讀讀這兩句。

1.“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孤帆”什麼意思?(孤單單的一條小船。)

按理説,江南三月,長江上一定是千帆競渡,可李白為什麼説是“孤帆”呢?

[“過盡千帆皆不是”,此時此刻,他眼裏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視而不見;他只是來送朋友的,他只關心朋友的船;因為朋友走了,他心裏很孤獨。]

2.是啊,過盡千帆眼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時此刻,詩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遠影;只有那載着他的好朋友遠去的──—孤帆遠影;只有把他的那顆心、那個眼神牽得遠遠的──—孤帆遠影。

3.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孤帆”,你還會覺得它僅僅是“一條小船”的意思嗎?從這個“孤”字,你讀出了什麼?

這小小的一個“孤”字,把詩人的離愁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生齊讀全句。)

孟浩然坐着小船,順江東去了。李白佇立江邊,思緒泉湧,他與孟浩然的交往還歷歷在目:他們曾經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們曾經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們曾經一同_______________。這是多麼快樂的時光!

可如今,白帆遠去,江水東流,他們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樂的日子就這樣被這無情的“孤帆遠影”帶走了……

1.“孤帆遠影碧空盡”,真的都盡了嗎?不盡的是什麼?

不盡的是滾滾長江水;不盡的是對孟浩然的無限思念之情。

2.滾滾長江水,流不盡心中情啊。唐人寫送別詩,往往寄情於水,就像另外幾首詩裏寫的一樣。讀(屏幕顯示):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韓琮《暮春鏟水送別》”

3.水,迢迢不斷;水,波濤盪漾;水,一逝不返。水流無限,別情無限。可如今這種別情離恨只能化成滾滾的東流水,向天邊流去,向揚州流去。一齊讀全詩。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會在心裏默默地對遠去的孟浩然説些什麼呢?(江水是永遠流不盡的,我們之間的情意是不會斷的;今番遠去,何時再能相會?願你一帆風順,一路平安……)

5.讓我們把詩人的這種離愁別緒通過誦讀表達出來吧。

自古人生重離別。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料,朋友之間怎不留戀,況且古人説: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間風?自由讀詩後填空:如今,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黃沙滿天)。

如今,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滿目荒涼)。

如今,渭城這兒聽不盡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卻(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師:正因為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與戈壁,長途跋涉,此地一別,生死難料,所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除了留戀還多了一些什麼?

1.“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西出陽關就再也沒有老朋友來陪你──(喝酒,吟詩……)

2.西出陽關又豈止是沒有朋友呢?西出陽關就沒有──父母、兄弟、妻兒……

3.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一句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勸君更盡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1.(傷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腳步,朋友終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祝福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遙遠,吉凶難料,還請您乾了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壯行的酒)祝願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邊關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來年凱旋而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酒,可用以消愁,可遞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實往往是“醉不成歡慘將別”。於是,酒到酣處人寂寞,酒香飄處別情濃。正像另外幾首詩所寫的,讀(屏幕顯示):

“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賈至《送李侍御赴常州》

如今暫寄樽前酒,明日辭君步步愁。──劉禹錫《置酒相送張員外賈》”

這濃濃的離情,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這樣的一首纏綿悱惻的詩──《送元二使安西》(配樂齊讀)。

1.兩位詩人就這樣送別了朋友,朋友遠行了,留給詩人的是一種怎樣的愁緒呢?

2.“自古多情傷離別”,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朋友走了,詩人還在反覆吟誦着這兩首詩─??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兩位詩人的離別世界,見證到詩人與朋友的那份真摯友誼,感受到他們替朋友擔憂、為朋友祝福的那顆真誠的心,確實是感同身受。課後我們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別詩,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離別情懷。

第6篇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 舍、君。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通過讀詩、唱詩,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覆誦讀中,既讀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悦,從中感受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1.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藴含着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3.解題。請同學讀讀詩題,你從題目中讀懂了什麼?解“使”?

知道元二為什麼要去安西嗎?王維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從大老遠長安趕來送他。多麼深厚的友誼啊!我們一起再讀讀詩題。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要求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注意詩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們讀正確。

3.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好詩歌的節奏,指名讀,再指名讀。

過渡:剛才我們從題目中已經知道,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那麼王維又是在哪兒送?什麼時候送呢?請大家再默讀這首詩,並讀讀課後註釋,邊讀邊思考。

在哪兒送呢?能不能説得更具體一些?什麼時候送呢?

我們説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那麼讀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景物呢?

(1)雨:什麼時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麼説是小雨?

這樣的渭城美嗎?你喜歡嗎?指名讀、再指名讀。再指名讀。男女賽讀。

過渡:多麼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麼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後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讀了這兩句, 你又彷彿看到了什麼?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想想在酒席上,他們除了喝酒,還會幹嘛?那麼王維會説些什麼呢?

他們只喝了一杯嗎?你從哪裏看出來?幹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後還有機會一起喝酒嗎?

那麼安西又在哪呢?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係。

此去不僅路途遙遠,而且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剛才你看到了什麼?想想看,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1)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説呀!又有多少説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西出陽關無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還在下着,楊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別離——師引讀 齊讀後兩句

(3)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 齊讀後兩句

就這麼説呀,喝呀,喝呀,説呀,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啊,這分明就是——(板書:情)你們感受到了嗎?這是一種什麼之情?(板書: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是啊,他們是多麼捨不得分開啊!看,喝完酒後,王維牽着馬兒,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課文插圖)

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誰願意朗讀這首詩,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啊?還有誰願意朗讀這首詩,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根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後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再來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齊讀全詩)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千百年來這些文字才被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在經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輕輕地跟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彆着急。第三遍,會的,你可以大聲跟唱。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離別詩送給同學們,喜歡的話讀一讀,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温暖。有興趣的話,你還可以再蒐集一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敍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並非憑空而來,想象依託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後,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後面安西的滿目淒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於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後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第7篇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動於高適與董大知己相別的感人情景,今天,讓我們再走進清雨紛紛的渭城,領悟王維的送別情懷。

(開頭的設計實際上就是為了後來引導學生感悟兩首詩的異同作了一個鋪墊,同時也試圖創設一種情景,幫助學生快速的進入別離的情緒。)

師:同學們和老師輕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明白了什麼?

師:正如同學們所説,詩的題目已經讓我們獲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詩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們去挖掘。現在請同學們初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師:好,同學們,我相信大家對詩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現在誰能説一説?

師:同學們概括領悟能力之強令老師折服,現在請同學們想想朋友送別時心情會如何呢?誰願意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師:同學們讀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們想真正讀出詩人的情懷,那只有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瞭解詩文的具體意思,現在請同學們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詩文意思。

師:有了理論支撐,相信同學們的朗讀一定更聲情並茂,誰願意讀一下?喜歡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

師:再讀詩文,你對詩或者是詩人與元二之間的情誼有什麼更深的感悟麼?

(此環節有太多令自己感動的地方,比如在設計上作到了從題目入手,帶着目的去讀,每一次讀都有一定的任務,使學生從課的開始便保持着一種閲讀期待,直到課程的結束。尤其是在分析詩句意思的環節,更是能夠讓學生從字到句,由句及篇的進行分析。除了在設計上自認經高老師指導後有了一定的進步外,在學生的表現中我更是體會到了什麼是驚喜:首先學生能夠認真的傾聽別人的談話內容了,並且能夠針對其發言內容補充談的不夠具體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學還能夠根據他人的發言激發自己的全新體驗,聽來讓人耳目一新,像楊爽同學對“渭城朝雨悒輕塵”一句獨特的理解,充滿了兒童的天真,又充滿那種兒童對友誼的珍重。

當然,在本環節中也有着有待加強的地方,比如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變換一下小組發言人,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機會)

師:同學們,你有過和親人、朋友離別的經歷麼?當時是怎樣的情景啊?

師:同學們談的是那樣的真摯,不禁讓老師都感歎人間貴在有情在啊!也難怪高適和王維都能寫下這樣的曠世名篇,現在我們就重温經典,看看《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存在着怎樣的異同?

學生分析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並試着通過朗讀來表現不同。

(這一環節的處理正如勝利國小馮老師所説,如果能夠找兩名同學分別詮釋不同的詩,區分的效果會更好。)

師:五千年的文明沉澱下多少絢爛的文化,古詩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萬古流傳,單是送別這一種主題,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別詩願意和同學們分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或者學以至用也用送別詩中的佳句送予離別的親朋表達自己的感情。

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送別詩,更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

以情為結,讓學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會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