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心得6篇 "點亮文字之光:國小語文教師的讀書啟示"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4W

《國小語文教師》是一本面向國小語文教師的教材,內容包括語文教學方法、課程設計、教學案例等。本書提供了很多實用性的建議和經驗,對於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讀後,教師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方法,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教學難題。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心得6篇

第1篇

已經很久沒有耐着性子,將一本厚厚的書慢慢讀完的經歷了。如今利用假期,斷斷續續地將《國小語文情境教學》拜讀完了。

?國小語文情境教學》一書,指出“講究學生的積極情緒,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把學生經常帶到自然中去,通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表象,讓學生在實際感受中逐步去認識世界,為學好語文,發展智力打下基礎”。

作為一名經驗不足,而又渴望提高自己業務水平的語文教師,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課堂教學是我國中國小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李老師認為,教學不僅是為了學生的學習,還為了學生主動的學習;教學不僅是為了學生知識的學習,還為了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教學不僅是為了學生的未來作準備,還為了今天獲得最初的幸福人生。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去嘗試、體驗、感悟的過程。

正是在此基礎上,李老師開始對情境教學進行了探索,在經歷了創設情境,進行片段語言訓練;帶入情境,提供作文題材;運用情境,進行審美教育;憑藉情境,促進整體發展四個階段以後,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情境教學操作體系。即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練”為手段,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的情境教學操作模式。

我最感興趣的是情境教學對過程的優化,它分別體現在組成語文教學的三因子識字、閲讀、作文的教學過程中。識字教學中可以利用漢字造字原理創設情境,是體字形象化;可以利用漢字結構創設情境,認識形聲字的構字特點;可以憑藉情境豐富詞彙,在整體中認讀運用;可以利用漢字音同、形近的特點,高年級進行閲讀前的歸類識字。

在閲讀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優化,梳穿在整個閲讀教學過程中的。初讀創設情境抓全篇,重在激發動機;細讀強化情境,理解關鍵詞、句、段;精讀憑藉情境品嚐語感,欣賞課文精華。作文教學方面,李老師是採取下列步驟優化其過程的:

這樣的教學方法不正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嗎?枯燥,直白的講解不是語文,含情、入境才是語文,這種理念值得我在以後的工作中學習和利用。

書中穿插了量的教學案例,更給了我量直觀感性的助,書中的例子均出自國小語文教材,李老師用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完成了我們日常教學中的重難點,其中包括識字教學、閲讀教學,散文、詩歌、童話的教學,以及作文教學。那精巧的構思,新穎的設計,讓人不得不佩服這位辛勤耕耘在教壇的老教育工作者的用心之深。

合上書頁,停留在我腦海裏的不僅是新的教學理論以及新的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李吉林老師刻苦鑽研,兢兢業業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我。我要學習這種精神,爭取在教育事業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心得6篇

第2篇

一提起名師,人們總會油然而生一種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精妙的教學設計,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深厚的人文素養……在讀了竇桂梅的著作《優秀國小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後,我內心地震撼了在成為優秀教師的路上,竇老師除了自身的天資聰慧外,也曾付出了多少的艱辛與努力!她的成長曆程再一次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我想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希望知道的事情。竇老師無疑是優秀的,她認為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擁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進行專業探索。讀了竇桂梅的《優秀國小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我覺得確實是一味滋補的心靈雞湯,最感動的是竇老師對待生活和教育事業的那顆心,用“執着”二字形容已經不夠了,用她自己的話説是一種“熱愛”,是的,因為“熱愛”而願意放棄許多,因為“熱愛”而願意為他付出。

看完本書,我應該更深入地思考怎樣做一名語文教師了。本書從母語、學生、讀書、教材、研究課、素養、修煉七方面加以統領。

我們應該“敞開懷抱,品嚐母語的味道,體會母語的性情給自己一個機會,感動於母語,感恩於母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00年起,把每年的 2月21日定為母語日。這番苦心,源於世界7000多種語言當中,每年有70種歸於淹沒。這聽起來有些駭人聽聞,但他事實存在的,就像亞馬遜河流的熱帶雨林在逐年遞減,如果我們再不重視也將走向消亡。正像竇老師所説“集體無意識”。

我也要和竇老師一同呼籲:對母語要維護她自身的本色,同時要有一種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時候,這都應是我們最基本的語言操守。

一節低年級的課例,老師總叫前面的幾個同學發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紅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下課後孩子向老師索要老師不給,還説:“你要在課堂舉手發言才能給呢!”這真駛諷刺的。還有的老師動不動就在孩子臉上貼上一個小星星,動不動就拍手歡呼:“你真棒!”之類的“鬧”課。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注意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時候,要照顧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要小心輕放每一個孩子的心。

在課上要學會傾聽,目前一些研究課熱鬧於寧靜,言説多於傾聽。有一些教師甚至聽不出學生讀錯説錯的內容,這怎能談得上指導學生。所以,學生要學會傾聽,為人師表的教師率先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

這一點是竇老師一直以來的提倡,“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工資再低也要買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屋子再小也要藏書。”

閲讀《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時,我似乎看到了身為副校長的竇老師,在繁重蕪雜的工作之餘,充分利用點滴閒暇,堅持擠出時間來讀書的身影。經典著作、《人民教育》、《讀者》、《隨筆》……都是她生活的伴侶。會前會後,旅行途中……她都會拿出書來,作一次精神的短暫漫遊。讀書,讓竇老師“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讓竇老師在教育教學上底氣十足,揮灑自如;讀書,讓竇老師的精神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元素,永葆青春,永遠美麗!

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更同意竇老師那種“擠一點兒,佔一點兒,搶一點兒。”的讀書方法。無論如何,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們都要為兒童文學作品保留一個特殊的位置,和學生一道在閲讀中呼吸。

給我感受最深的是竇老師對教材解讀的深刻認識。上好語文課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最最重要的工作,但教過多年書的語文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手裏的教材那麼多,當我們真的要選出幾篇好好精講的時候,卻又不知何去何從,覺得無從下手;或是好不容易選好了文章,想好好講一講,設計教學時卻又覺得沒什麼可教的;回望自己的課,讀、説、議的環節一點也不少,可自己總覺得課堂像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卻又找不出原因在哪。看完竇老師的“擁有面對文本的力量”一章節,心中豁然開朗:我們缺乏的是對文本深刻的解讀。而要深刻解讀文本,更不是件容易的事,僅就《遊園不值》一首隻有21字的詩,竇老師寫的備課體會就有幾萬字。她循着作者葉紹翁的足跡走進宋詩、南宋後期文學。跟着葉紹翁遊園的同時,又要走進宋朝園林與宋時東吳民俗。再跟着作者的心境,瞭解宋詩的特點、江南詩派的追求、古典園林藝術與詩中紅杏木屐的意藴……這才是備課艱難的開始,怎樣把教師的理解轉化為學生的認識,怎樣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產生具個性的閲讀體驗,這些才是更為艱難的跋涉過程。竇老師告訴我們:思考,領我們走向清醒。可如果我們手中沒有直面教材的'底氣,我們怎麼去思考,又怎麼能思考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又怎麼能帶着對教材的特理解進入心靈的覺醒呢?

手捧教科書,為自己,更為學生,我們必須懷着虔誠而又審慎的態度,從閲讀出發,或鑽進文字的裏面,透視到文字的背後,主動索取文字裏的巨財富。拿到教材我們首先要將教材置於廣袤的林子。在如何解讀教材?這個問題上竇老師提出了教材解讀四問。第一,文本究竟説了什麼?第二,文本想説什麼?第三,文本能夠説什麼?第四,文本應該説什麼?闡述的非常清楚,讓我受益匪淺。解讀文本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座高山,我們必學積蓄力量攀登。

?公開課,生命試煉的地方》一章,竇老師以具體的案例,記敍了自己是如何通過公開課提升自己、修煉自己的。她主動而且是強烈地要求上公開課,向眾多的教師、領導、專家展示自己,既展示出自己的優勢,同時也將自己的不足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肯定、叫好、喝彩是有的,可質疑、否定、批評同時也存在。甚至有時,被批評得“體無完膚”,感覺自己“不可救藥”、“沒出息”。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痛定思痛之後,竇老師能有選擇地接受中肯的批評、意見,加以思考、改進,不斷地進行“熔鍊”。而她也在“公開課”這一“熔爐”中,獲得了“熔鍊”成功的喜悦與恢!上公開課,真的是“痛而後快地成長。”

每一位教師都有過這樣的心理:害怕別人聽課。怕的不是聽課的人,而是怕自己,怕自己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怕自己課堂設計不完善,怕自己不能駕馭課堂,不能駕馭學生,總之是怕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竇老師卻有着她自己到的見解和親身的體會。她一直認為公開課是教師最好的平台。她認為公開課可以給自己提供豐厚的“利息”,專家、領導的指點不知比自己的單打練要強多少倍。十年讀書,不如聽君一席話。寧靜的讀書只是點滴的積累,而公開課的“利息”,會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奔馳在高速公路上。

讀完∈讀、語言與寫作的素養》一章,更讓我感歎、敬佩竇老師在教學上的努力、刻苦。每次公開課前後,她都會作有關的記錄,作為練筆。課前備課時,她會在深入鑽研教材後,寫一些題外話,彰顯自己把握文本精神的高度。備課時寫一些題外話,記敍自己的教學思路。課後,再寫題後話,整理出評課中有價值的觀點,以及自己對教學的深刻思,長年累月,這已成了她的習慣,如吃飯睡覺一樣不可缺少。經常的寫作,不但讓竇老師“妙筆生花”,更讓“寫作”這輛推土機,將竇老師的思維推向縱深發展,去開墾靈魂深處最豐饒之地!對於語文教師來説,還有什麼能比落筆、動口時呈現出來的語言修養更有具風采的説服力呢?伴隨着朗讀、語言、寫作的詞彩風流,教師各方面的風采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外化為豐富而富有魅力的立體形象,語文教師就於有意無意間,引領薰陶着學生想着美麗健康的上方馳去。我決心努力提高自己朗讀、語言與寫作的素養。

竇老師説的很清楚,為什麼老師要用筆靜靜地記錄自己?是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會不斷髮現和生成新的“我”。蘇霍姆林斯是這樣説的:“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對於語文教學,我能認真研讀教材,與同年級的語文老師交流教法,上完課後,我也會經常思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今後要注意些什麼問題,但就是沒有及時動筆寫出課後思,結果一到要寫年度論文、期末寫教學總結、教學思時,就得撓頭扣腦,半天蹦不出一個字來,往往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的。

第七件事:修煉你的激情、思想與風格。

擁有激情與思想,才會形成優秀教師特的教學風格,擁有了自我教學思想與風格就擁有了知識分子真正的尊嚴。所以我要向着優秀的方向,以激情與思想的自我修煉,鍛造那講台上風格的我、特的我,讓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彩。

一直以為優秀教師離自己還很遙遠,所以抱着學習的心態去閲讀竇桂梅老師的《優秀國小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初讀這本書,覺得優秀教師平時做的事和我們普通教師沒什麼兩樣,可越是深入書中,越是發覺自己離優秀教師更遙遠了。一名優秀教師做的遠比我這普通教師更勤,想的遠比我這普通教師更深,付出的遠比我這普通教師更多。

對照竇老師,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的不足,同時也明白了今後的努力方向。我有可能一輩子也無法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但我願意不斷完善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國小人民教師!

第3篇

不知不覺中,從事國小語文的教學已有二十多年了,回顧這二十多年,是《國小語文教師》陪伴我走過。剛畢業時,在鄉下沒有什麼書可看,那時也沒有電腦,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同事的宿舍看到了《國小語文教師》這本書,我愛不釋手,幾天來連看了幾期,後來乾脆自己徵訂,一定就是二十幾年。

在我的心目中,《國小語文教師》就是我的良師。我一直珍藏着這些書,儘管有些已經很破舊了,搬家時也不捨得丟棄。書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對我的教學助很。

做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助,每每讀它,很多疑惑都迎刃而解,我就更期待每月它能如期而至。《國小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國小語文教師》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有我們學習的模範,還有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讓我認識和了解到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

?國小語文教師》為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看着走在一線普普通通的老師在這發表的文章,也就更激勵自己,讓自己多讀點書,多用我們的心去發現教育中的閃光點。它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但卻貼近教改前沿,是國小語文教改的衝鋒號。

每當教學中自己有疑惑,遇到自己不太懂的地方時,《國小語文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國小語文教師》為我導航,為我指明方向,讓我有所創想,有所收穫,尋到課堂的“亮點”。它是我真正的良師益友,我要感謝它默默無聞的助與支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穫的,正值我校在力營造書香校園,其中,也要求教師多讀書,讀好書。不僅讓教師讀文學書,讀教育書,還讓教師博覽羣書,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更的教育視野。讓文化的根深深地紮在地裏,才可能長成參天樹。我非常希望能讓老師的愛讀書的這一思想演變成學生的想法,那我們的“書香校園”活動算是真正的成功了。在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讓《國小語文教師》一直陪伴着我這位國小語文教師。

第4篇

俗話説“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直認為趁着年輕多看些書,多學些知識是永遠不會錯的。一本書刊或雜誌,能夠成為讀者的朋友,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國小語文教師》一直與我相伴了好些年。據瞭解,《國小語文教師》已走過20多個風風雨雨,滋潤了無數語文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為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

?語文教師》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務實、樸實、平實是其魅力的源泉。樸素、精緻、人文是其獨具的特點。她的園丁故事動人,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國小語文教改的先鋒。

閒來無事時,我喜歡拿一本《國小語文教師》細細品讀,在讀這本書時,經常會看到一個人的文章,那就是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竇桂梅。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這三個超越的教學思想在國小教育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竇老師來自東北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中等師範學校畢業,不到30歲就被評為了全國特級模範教師,這裏面有多少汗水。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竇老師講的課,每一次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那她教學的底氣,特別是洋溢在課堂上的新意與靈感。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的故事:一位教師的一堂歷史課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聽課者歎為觀止。下課後大家請教他有什麼良方,那位老師説,我是用我的一生來備這一節課的。這句話正道出了教師備課的境界。比如她上《秋天的雨》一課,僅一個導入環節,就讓人聯想到了,在那楓葉飄落的秋天,一場秋雨沐浴着大地,讓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着感覺到課本內容是那樣的接近。這些除了竇老師課前辛勤的備課外,肯定還有許多平日生活中的備課,比如,讀書、寫作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等等。而竇老師就是這樣,她也是把自己的每一段人生經歷,都在為教學做準備。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有竇老師這種精神,這種永無止境追求教育事業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百年育人的神聖職業

第5篇

最近閲讀了《國小語文教師專業能力必修》使我對閲讀教學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很多教育專家、學者對國小語文教學給予了這樣的評價,“缺少語文味”。那麼,什麼是語文味?我有膚淺的理解:“字、詞、句、段、篇”抓好了,學生“聽、説、讀、寫、思”的能力提升了,便是語文味。語文教師應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一節語文課應該是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內容是課文內容和補充資料,形式是言語形式、文章的表達方式。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文體特點、作者思路、編者建議,學情,爭取讓學生一課一得。想到這裏,我便又想到了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具體、要有可操作性。教學目標裏即要有重要的教學內容,又要有文章的表達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這三項是不能隨意分割的,應有機融合在一起,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狀態。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這一對話過程,具體包括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四重對話的交織。閲讀教學的目的也可以説主要是通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實踐,學習如何與文本對話,從而培養起與文本對話的能力。在閲讀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指點如何與文本對話的門徑,幫助克服在對話中遇到的困難。作為對話的閲讀教學具備以下特徵:

1.它應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學。民主、平等是對話教學中的第—法則。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心靈並彼此悦納。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師生之間應成為“夥伴”,對話的夥伴。這樣的師生關係,真正地具有人性,它自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

2.它應是溝通的、合作的教學。“教學,是擁有教學理論素養的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文化”。堅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法則,教和學雙方必然會走向積極的溝通與合作。在教和學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中,對話的精神才得以體現。成功的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必然存在着情感和思維上高質量的對話。

——它應是互動的、交往的教學。有溝通和合作,必然會有互動與交往。互動和交往是在溝通、合作基礎上的進—步的行為。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在互動過程中,實現着多種視界的對話、溝通、匯聚、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併產生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

3.它應是是創造的、生成的教學。對話性教學,不是簡單的傳遞信息,而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特徵。在對話精神的作用下,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就教學內容進行平等地交流、真誠地溝通,互相借鑑,取長補短,在合作的氛圍中,各自生成或建構了自己的認識與知識,與傳話式的教學相比教,整個教學過程是充滿創造色彩的。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收器”,還是知識的“發生器”。 基於以上特點,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對話的閲讀教學與傳統的閲讀教學之間的存異:第一,傳統教學重學生的接受,對話教學重學生的感悟;其次,傳統教學重的是訓練,對話教學重的是實踐;第三,傳統教學只重聽説讀寫的技能、技巧,對話教學也重視學生聽説讀寫的`動機、意向、態度;第四,傳統觀念重結果輕過程,對話教學既重結果更重過程。

(一)積極培養對話意識。在一個刻板呆滯的課堂氛圍中,富有活力和創造的對話是難以實現的。對話的原始意義是交談。但並非任何交談都是對話。對話過程本質上是不同主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聲音共同參與的精神歷程。良好的對話氛圍產生於教學主體間的對話意識。必須有這樣一種“對話意識”,即一種民主的意識、平等的意識、合作的意識,致力於共同創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渴望。如果沒有這種對話意識,沒有這種渴望,即使有再華麗的辭藻,再優美的句子,都不是對話;而有了這種對話意識,即使言辭上再激烈,甚至是針鋒相對的爭辯,也是對話,而且還可能是更高級的對話;甚至,只要有了這種對話意識,人們相互之間默默無言的相對也是對話。正如人們所説的,沒有對話意識的問答,就像一個只有骨肉而無靈魂的殭屍,絕非真正的對話。”

(二)善於創設對話情境 。閲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應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對話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對話的慾望和熱情。比如: 1.創設課文情境。利用媒體創設情境,具有生動、形象、逼真的特點,有讓人宛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對話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學對話的慾望。2.創設問題情境。一個巧妙的設問,是一支點燃學生的火把。比如南湖一小劉全老師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伊始,便讓學生看題目,想問題。學生抓住課題是人物的一句話這一特點紛紛質疑:這話是誰對誰説的?“這條魚”是什麼魚?為什麼讓他“必須”放掉?這些問題激活了學生的閲讀期待,誘發了學生和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對話的渴望。有時,教師也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精神,進而激發學生的對話熱情。一位老師教學《太陽》一課,教師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小時候從報紙上得知蘇聯宇航員登上了月球,於是,

立志長大了要登上太陽。這時,學生鬨堂大笑,教師趁機問學生為什麼笑,再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深入地瞭解太陽的特點。 3.創設活動情境。於永正老師是把表演引進閲讀教學的餓高手,高就高在他組織的課堂表演,不是簡單的檢查彙報學習的結果,而是一場師、生同文本之間的是對話。像“演一演”、“做一做”、“説一説”、“唱一唱”、“畫一畫”等活動方式,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對話的積極性。

(三)善於把握和豐富學生的“前理解”。在備課時,有的教師常常更多地只考慮自己如何把握文本的思想內容、寫作特色,而忽略了學生認知水平。這種情況,實際就是教師用自己的“前理解”取代了學生的“前理解”。 “前理解”正是理解之所以成為可能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沒有“前理解”就不可能有理解,恰如一個出於純生物狀態的嬰兒是不可能有什麼理解的;“前理解”構成了理解者的視野,一個人能夠理解什麼,理解到什麼程度,恰恰取決於其“前理解”。因此,教師在閲讀教學中,要防止自己的“先入之見”甚至“個人偏見”對學生閲讀的干擾,這就首先要組織學生獨立閲讀,並且靜聽學生。此其一。第二,教師應儘可能擴大學生的閲讀面,“前理解”只有在不斷“理解”中才得以增強。第三,閲讀教學要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聽聽各種不同的“前理解”,以擴大自己的“前理解”。對任何一個文本,不同的“前理解”都只能從某一個“窗口”看到文本的一道“風景”,而不同“前理解”視覺的交叉,則使我們可以藉助別人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風景”。

(四)鼓勵、尊重並引導學生有創意的閲讀。接受理論和解釋學都告訴我們,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於作品原來的意義,而且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

雷特”,便是此理。因此,閲讀教學完全應當給學生多元解讀、自主發現文本涵義的空間,不能再搞過去應試教育下的一元論了。但是,真理往前多跨出半步往往就走向了謬誤。如果把有創意的閲讀理解成不顧作品的意義而隨心所欲地“自由理解”,則只有“創意”而無“閲讀”了。這裏的關鍵在於,創造的基礎是閲讀,不能拋棄作者的本意。鼓勵學生有創意的閲讀,就是善於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閲讀,同時又藉助於別人的“前理解”;努力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文本的其他含義;對理解到的意義作出自己獨到的價值判斷而不僅僅停留於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產生聯想而生成新的意義和塑造新的形象;將閲讀與生活相聯繫,用閲讀去影響生活,等等。有創意的閲讀,只能生長於對學生獨特見解的珍視,更離不開教師合理的引導。

人類已步入對話時代,讓我們的閲讀教學乘上“對話”的翅膀!

第6篇

?教師的20項修煉》一書是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元祥的著作,本書主要經過“修煉教師形象、精煉教師生活、錘鍊教師專業”三大方面闡述了教師應當不斷完善的20項修煉。所謂修煉是一種對完美的追求,是一種對卓越境界的追求;修煉是一種自我提升的策略,是教育之真、之善、之美的內在的要求,是領悟“教育人生”的必由之路。

本書的一大亮點就是作者率先提出了“教育人生”這一術語。“教育人生”就是要求教育中的人和教育相關的人,異常是教師自我,不再把教育僅僅作為一個職業、一個手段、一項工作、一件事情來看待,來處理,而是當作自我人生的一部分,來體驗,來充實,來完善;“教育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靈動,要用目標去激勵學生,用活力去感染學生,用活力去感動學生,用美德去感化學生,用創新去吸引學生,用智慧去啟迪學生,用文化去豐富學生用良知去引導學生;“教育人生”需要感動,感動自我、感動學生、感動家長、感動社會、感動中國、感動未來;“教育人生”需要夢想,更需要信念,要有追求卓越、反對平庸的夢想和信念,要有使每一個孩子都得到良好教育的夢想和信念,還需要職責,需要體驗教育的歡樂,感受教育的幸福。

本書作者從三大方面作了詳細地闡述,有“修煉教師形象”、“精煉教師生活”、“錘鍊教師專業”等三方面的資料。其中“修煉教師形象”共有8項資料,有“教師的服飾——服飾是信任的外衣,有調查研究證明60%的人認為得體漂亮的服裝能夠增加自信;教師的微笑——身體的教育意義,我們何不對學生多一點微笑,對同事多一點微笑,對家長對一點微笑呢;教師的語言——溝通無限,教師的語言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思想;教師的習慣——習慣成就人生,無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需要改良與更新、發展和提高;教師的寬容——用德性育人,教育中沒有了關愛、摯愛、熱愛,便沒有了教育活力;教師的智慧——成為一個大智的人,教師工作是充滿創造的勞動;教師的情感——做一個多情善感的人,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是一種等待的藝術。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本書的第二部分“精煉教師生活”,孟子説:“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之樂”。樂從何來呢從有魅力的教育中來。教育是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是教師生命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一種人生的樣式;教育就是教師的專業生活。因為,教師的成就感來源於教育,教師的幸福體驗產生於教育。精煉教師的專業生活,乃教師修煉必需。教師要學會自主思考並規劃教育人生,要經過閲讀來拯救自我,要學會表達教育生活體驗,要反思教育生活,要追求成就體驗,要學會釋放壓力,要從教育中尋找歡樂,要珍愛身體,要真正成為人師。

教師的規劃——自主思考並規劃教育人生,缺少生涯規劃的教師,極容易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教師的閲讀——所謂閲讀就是過一種閲讀的生活,因為閲讀不只是去讀,更重要的是自我覺醒。無論我們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能夠經過閲讀來開拓胸襟,拓展思路,都能夠用閲讀來拯救自我。教師的研究——專業發展必經之路,“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一種境界。教師的寫作——教育生活體驗的表達,寫作即教育生活體驗的表達,必須寫自我看到的,感覺到的,並且要寫得真確、誠懇才成。

教師的反思——新型教師的必備本事,盲目的反思不可能有什麼好的啟發,教師反思的對象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資料,一是反思自我的教育理念。所謂理念就是夢想和信念,就是理論和觀念。夢想地説,教師的任何教育行為都應當建立在必須理念基礎之上,所謂有理念就是對自我的策略選擇和行為方式能夠清晰地進行理念解釋和行為描述,能夠進行“為什麼”的闡釋。二是反思自我的教育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理念的`形式,觀點是理念的資料,思維方式是支配行動的重要因素,我們怎樣思維,就會怎樣行動。日常教育工作中,我們常用的反思主要是總結性反思,總結,其實是一個將零散的、過程性的點點滴滴進行整理的過程,是將其系統化的過程,總結其實就是一種反思的過程;總結是反思的起點,總結過去的經歷和經驗、感想和感悟,就是反思的開始。

教師的幸福——體悟教育之美,教師的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體驗,是對教育中生存狀態的一種高級的、愉悦的情感體驗。教師的幸福是一種精神享受。有自我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一種幸福;有自我有魅力的教育教學藝術,是一種幸福;有自我的教育夢想和信念,是一種幸福。教師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要始終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一天對着鏡子朝自我笑一笑,每年做一次體檢,每月聽一場音樂會,每週唱一首歌,每一天多喝一杯綠茶或酸奶,每小時伸伸胳膊踢踢腿,每分鐘都堅持樂觀陽光的心態!教師的健康屬於自我,也屬於教育!教師的幸福從哪裏來從理解與尊重中來,從仁愛與豁達中來,從溝通與合作中來,從反思與研究中來。

優秀的教師必須是具有教育精神、教育專業品格的人。她不僅僅擁有人格魅力,並且具有教師的專業品格。他們善於提煉自我的教育思想,構成自我個性化的教育藝術;他們善於擦亮眼睛看教育,反思課程、教學、德育、管理,構成自我的教育行為品質;他們善於變革,改變自我,嚮往卓越和崇高,對學生展現出充分的文化影響力。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從哪裏來的從教育實踐中來,從教育反思與研究中來,從教育良知與教育職責重來,從教育夢想與教育追求中來的!要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教師,重要的是在行動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動,成為實踐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實踐者,作為一位有思想的教師必須有信念,作為一位有品位的教師,還要必須堅定自我的教育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