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8篇 探究精神生命的重要性——讀《蘇霍姆林斯基》有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6W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本關於教育哲學的重要著作,它以對兒童本性深刻的洞察和對教育實踐的嚴謹思考深受讀者喜愛。本書在當今教育界仍具有深遠影響,在革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8篇 探究精神生命的重要性——讀《蘇霍姆林斯基》有感

第1篇

孩子們不應當把我視為老師,而且應當把我視為一個普通人,他們同這個人即使在教室以外也有很多共同的樂趣,只要求掌握知識,並打上分數——不,這是不夠的,這樣做只會產生隔閡。教育好學生的祕訣在於尊重他,指責的越多,缺點説得越多,教師的話越會失去價值。”

每次想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都在反思我的課堂,反思我在課堂中的言行,它也時刻提醒我怎樣做一個讓學生信任、尊重的老師。

“教育要切實以學生為中心”這是我們做教師的最熟悉不過的話了,但是真正落實起來,我們跟蘇霍姆林斯基還有很大一段差距。反覆咀嚼、品味蘇霍姆林斯基的精彩語段和教育事例,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充滿人性、充滿藝術、充滿技巧、充滿激情。

在讀這本書和我的長期工作中,我不斷認識到,作為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勤於發現、善於發現。應多動腦子,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善於捕捉自己的靈感,並能全身心的投入。以“發現”的眼光去與孩子接觸、交流,必然會對孩子產生積極地影響,激發學生的樂趣。因此我總是想成為讓學生喜歡自己課堂的'老師。課堂教學除了傳授一定的知識,還要啟發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啟發他們努力跳出課堂的範圍去閲讀、研究和思考。這就在於老師的教育素質,以前自己對看書沒有多大的興趣,讀完這本書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只有這樣,課堂才不會成為現成真理的灌輸與接受的地方,才會成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實現心靈自由交流的地方。總覺得自己平時上課缺少一種東西,那就是激情。我覺得要在今後的課堂上,讓課堂成為自己表現得舞台,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説的:“他們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表現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財富展示在學生面前”。

我們縱觀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他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怎樣對孩子們的教育上了,其執着和頑強的毅力,讓我們不得不佩服。當年自己進入教育這一行業時,也曾滿懷信心、雄心勃勃……可隨着時間的推移、挫折的打擊,使我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本書的出現,讓我對自己的過去有了一個反思,有了對教育新的感悟,那就是要讓孩子擁有良好健康的心態,對學生負責的老師。我認為教師的責任感,體現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體現在平時工作的細節之中。對學生負責,就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關心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發現問題,及時耐心地進行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對學生在校的每一天負責,對學生的一生負責。

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一段話:孩子們所喜歡的是那種本人就喜歡孩子、離開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們交往是一種幸福和快樂的人。這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愛學生、讓學生喜歡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喜歡自己,首先自己必須先愛學生。課堂上,把自己的關注面擴大,關注每一位孩子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及時地表揚好的,指正差的,讓每位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學到更多新知識。課餘時間,不能吝嗇自己的關心和愛心,蹲下身子來多與孩子們聊聊天,當我們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一個孩子,我們就會以最博大的愛與理解去對待孩子,“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全面的瞭解學生,對他們做細緻入微的觀察,指導他們的一言一行,從而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讓我們進步,也可以讓我們明理,書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作為教師這一職業,應該多與書籍打交道,更應該多讀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並且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斷地學有所獲,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才能更好地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

在一次次地閲讀蘇氏語錄時,都會被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染,作為我們教師,只有日益深入地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只有不斷地將學習過程融入到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才能成為學生所信賴、尊重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8篇 探究精神生命的重要性——讀《蘇霍姆林斯基》有感 第2張

第2篇

大師曰:“不隨意識記是減輕腦力勞動的一條極其重要的途徑。不隨意識記的效果,取決於學生在認識某一理論問題的過程中所完成的是什麼樣的腦力勞動。兒童不通過專門記誦而獲得的知識越多,那麼他在記誦那些非經記誦就不能識記的東西時就越容易記住。不隨意識記是智力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條件,它能把腦力解放出來用於思考,用於深入地理解事實和現象的本質。不隨意識記可以預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記硬背。”

蘇霍姆林斯基談的這些,對於我們從事教學的第一線的老師來説非常有指導意義。他告訴我們什麼是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隨意識記,又稱有意記憶,是指事先有預定目的,並經過一定意志努力的識記,它具有主動性特點,適宜完成系統性和針對性的識記任務,是學習活動最主要依靠的識記類型。不隨意識記,又稱無意識記,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沒有經過任何意志努力的識記,這類記憶是數量最多的。它的特點是不易疲勞,但有很大的'被動性、偶然性和片斷性。

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涯,我在教學中採用的“隨意識記比不隨意識記”多,常常給學生布置去讀背課文,記憶詞語的解釋等等。現在,我應該多讓孩子們學會不隨意識記。比如,生字的教學,我會交給孩子們記憶生字的方法:做動作,猜謎語,換偏旁,加一加,減一減等,教會孩子從故事中去理解詞語,從圖畫中去記憶課文的內容……為了防止死記硬背,就要加大不隨意識記的比例。對要求識記的知識,一要理解,二要思考,三要趣味化,四要擴大智力背景。

我會記住大師那智慧的光芒:“所謂學習知識,首先意味着要善於運用知識。”杜絕讓學生死記硬背。

第3篇

暑假期間,我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選集。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讚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也為自己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毛躁與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讀完全書後,我對蘇霍姆林斯基談到的這幾方面內容深有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立志從教,並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得益於他的啟蒙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這位女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親密的夥伴。她講課時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所教的知識常被學生銘刻在記憶之中。她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問題,學習了不少東西,明白了許多道理……這使幼小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本,愛上了同伴,愛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這位老師。他嚮往着自己的知識能同老師一樣淵博,嚮往能象老師一樣。從這時起,蘇霍姆林斯基逐步樹立了從事教師這一神聖職業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學校畢業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範院校,後來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普通的教師成長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學生健康成長直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對學生的影響、發展作用極大。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對他們的教育做到“愛心、耐心、恆心”,直到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為止。

蘇霍姆林斯基在《寄語後來人》一文中,對後輩的教育同行們寄予了無限厚望,他把自己對教育未來的期望整理成八條教育遺囑,對影響學生髮展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細緻地囑咐。其中有一條,蘇霍姆林斯基特別講到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他説,要當作最寶貴的珍寶一般,保護兒童的信賴這朵最嬌柔的鮮花。它是很容易折損,憔悴和被不信賴的毒汁毒死的。作為一名教師,很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作為學生的家長,也極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失誤。那時,他剛參加工作,一個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於過分活潑、頑皮,在一次玩耍中無意把教室裏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愛的玫瑰花給碰斷了。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大聲斥責了這個學生,並竭力使這個闖禍的孩子觸及靈魂,吸取教訓。事後班上孩子們又拿來了三盆這樣的花,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用心輪留看護,唯獨斯捷帕沒有獲准參加這項集體活動。不久這個學生變得話少了,也不那麼淘氣了。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想,這倒也好,説明自己的申斥對這個學生起了作用。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責這位學生的幾周之後的一天發生了。這天放學後,蘇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還留在教室裏,斯捷帕也在這裏,他準備把作業做完回家。當發現教室裏只有老師和他倆人時,斯捷帕便覺得很窘,急忙準備回家。蘇霍姆林斯基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無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採花。這時斯捷帕表情迅速變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淚直滾了下來,隨後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這件事對蘇霍姆林斯基觸動很大。此時,他才明白了,這孩子對於責罰,心裏是多麼難受。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覺地對孩子的一種疏遠,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為孩子弄斷花枝是無意的,而且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願意做些好事來補償自己的過失,而自己卻粗暴地拒絕了他這種意願。對這種真誠的、兒童般的懊悔,報之於發泄怒氣的教育影響,這無疑是對孩子的當頭一棒。

此後,蘇霍姆林斯基吸取了這一教訓,在以後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責罰。通常,他對由於無知而做出不良行為後果的兒童,採取寬恕態度。他認為,寬恕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這正是做教師的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讓反思成為教師成長中的好習慣。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第4篇

教育思想成為事實需要長期細緻的工作,那麼何為教育思想?“她是一定階級或階層的人們在一定歷史時期裏對教育根本性問題的看法,包括對教育的功能、方法、目的、原則等的認識。”其中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即教育觀念,對其中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即教育思想。我們有了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行動才能更有實踐

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把教學中的點滴收穫,成功的做法和微小的發現都記錄下來。”這樣長期堅持下去,不斷積累才能達到總結經驗的理想效果。每個人如果都這樣做,才會形成集體的教育觀念,教師在個人創造方面才能有所建樹。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經歷:就是把自己很小的小孩,用雙手拋向空中,而小孩每一次都微笑面對父母,這是因為小孩心理明白,你一定會把他接到手中而不會落到地上,其實這就是信念。這種信念在集體教育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將激勵每一位教師的個人創造。

前幾天(20xx年4月),學校成立了科研團隊,推選我為“團隊”負責人,我覺得這份責任既光榮又重大,要想把科研工作做實、做大、做活,離不開集體的教育信念。如果大家都有攻堅克難的信心和決心,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雖然我們是農村學校,但我們具有潛在的發展優勢,資源豐富、內容廣泛、前景廣闊,農村“天地”大有可為。

科研和教研要緊密結合,才能把“研究“工作落到實處。我們每一個團隊成員都是一線教師,都有切身的感受,如果把每一個人的智慧都集中到集體的教育信念中,就會形成教育合力,大家都會在集體光環的照耀下茁壯成長,每一個人都會獲得更多的發展與創造機會。

新課程改革強調合作學習,這種做法我很推崇,也一直踐行這種利益“共同體”。合作學習是綜合性學習中常採用的一種方式。學生組成若干個小組,發揮“小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探究規律、設計思路、體驗生活,小組長是這個小集體的負責人,能力相對較強,是整個小組的'策劃者、實施者和組織者。

學生在進行協作“研究”中,教師要做充分的課前準備,指導和引導學生查找研究問題所需要的資源。教師不是對學生放任自由,而是像放風箏一樣,緊緊地把握那條課堂“主線”,伸縮有度,遊刃有餘,追求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在集體的教育信念中,我一直主張教師每週至少要集體備課一次,在集體備課中,大家能夠互相借鑑,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拓寬思路、激發靈感、設計願景,最後形成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辦法,教師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團隊”精神,為教師個人創造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據校情,需要搞好中、國小銜接,讓每個學生都能關注學習、樂於學習、有效學習,讓集體利益激發教師的個人創造,在教育教學中,更具有針對性、探索性和科學性,為將來培養出更多的適用性人才而不懈努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5篇

放假在家中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有很多的點點滴滴讓人感受頗深。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它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獲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讀那些教育專著,從而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

許多老師經過多年的教學,認為自己對所教內容已爛熟於心,沒必要再認真努力地學什麼新東西。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

一、因為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就越內容生動有趣、海闊天空,而學生的思維就是適應生動有趣、海闊天空的;

二、是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

三、就是教師在不斷學習中親身體驗學習過程能更加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制定學習計劃,實施教學過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實際的對策。總之教師永遠沒有理由停止學習或放鬆學習,而學習就正是在不斷的閲讀中實現。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我們要堅持不懈地讀書,讀教育名家的書,吸納各家思想之所長,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第6篇

蘇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1973年由莫斯科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本文選自本書的第一次講話的第二節。這位前蘇聯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在世界教育領域享有盛譽。他的教育理論豐富全面,細緻入微,生動具體。引入我國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對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這篇文章,內容詳實,針對性強,有理有據,令人信服。語言平實、質樸、簡潔、明快。具體闡述了集體的教育信念和教師的個人創造的關係。表明了學校工作只有在實踐中解決才有改進作用。只有在教育的日常生活中抽出來的教育思想,才能指導我們的工作有所創造。

“教育思想,形象的説,就是教育技巧得以在其中展翅翱翔的空氣。”這充分説明教育思想的指導性、伸展性、重要性。我認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能只通曉教育理論,還應該瞭解國內外教育思潮,如,瞭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醫療、養老、儲蓄等發展水平。特別要熟悉國情,不能生搬硬套,要大量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最前沿的教育教學理念,要有大教育觀,從宏觀上來分析教育發展形勢,在微觀上加以調整、控制、整合,不能只就教育論教育。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素質教育,我們想方設法教學生學會學習,常常也有達不到預想效果的時候,這時你的頭腦中才會有創造性的思想火花,只有思想開始震動並有所撞擊,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發現問題。我們要認真聽學生説什麼、做什麼、想什麼,“要為深刻而鞏固的知識而鬥爭。”我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國小低年級主要任務是“教會兒童使用一個人終身都靠它來掌握知識的那種工具”。

我們總覺得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不敢大膽地把這一工具交給他們,其實這是錯誤的,這樣會阻止他們的精神生活全面發展,而到了高年級,卻還是把一批又一批新材料堆到學生的機牀上,要求他們“快加工,別偷懶,使勁幹!”

大家知道,勞動需要工具,而國小低年級學生要掌握的工具包括以下五種技能,“觀察、思考、表達、閲讀和書寫。”這是學生終身學習需要使用的'工具,這其中觀察和思考能力是表達思想的源泉。“憑藉觀察,認識和學習才成為勞動,才能鍛煉出觀察力,觀察力這種智能素質和智能發展的特徵。”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表達能力才能大大提高。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哪位教師能從集體的信念出發來看待個人的工作,哪位教師就會有創造性的勞動。創造需要團隊精神,只有大家團結起來,互相學習,共同合作,取長補短,才能用集體的智慧戰勝困難,攻破教學的難題。

第7篇

讀一本好書能夠發人深省,是讀者產生共鳴。學生時代,常會在寢室裏和室友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籍,如今踏上社會,瑣碎的事情多了,那些我想要看本好書的心情也漸漸的少了。本學期,園領導給我們創設了專用的閲覽室,投入資金購買了很多關於幼兒保健、飲食營養、學前教育方面的書籍,當然還有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書籍。每週一中午空班的時候,我們幾個同事就會約好一起去看書,這又彷彿回到了校園時代與同學一起看書的日子。這次我又細細的品了品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又使我有了新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撰寫的寫本書中,一共對教師有100條建議。其中第二條就是在論述教師的時間的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書中舉例説一位女教師的來信中表示:“是的,沒有時間!”——這是教師勞動中的.一把利劍,它不僅傷害學校的工作,而且損及教師的家庭生活。作者又舉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公開課,由於他上的太出色,聽課的教師與視導員聽得太入迷竟然忘記了記錄。課後,聽課的教師對他説:“你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是那麼有感染力,你花了多長時間準備這節課?”那個老師老師回答:“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但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説現場準備只用了15分鐘。”讀到這我產生了很大的疑慮,什麼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呢?為什麼那個老師説我準備了一輩子?”繼續往下讀,我才知道“終生的備課”原來是讀書,他不是為了上一節課而去準備,而是將自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閲讀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告訴給他的學生。再想想自己的備課,我只是在單純的為準備一節課在備課,單純的在備學習活動中的素材點,怎麼樣和這個老師一樣,將自己所知道的東西與教學結合起來了,這是我要思考的東西。聯想到大教研中觀摩佳佳老師的一節活動《小兔找太陽》,一節原本簡單的語言課《小兔太陽》竟上成了一節綜合活動,活動中包括語言、計算、科學,充分發揮了孩子的想象力與記憶力。當孩子説道月亮有時也是“圓圓的、紅紅的”這個現象時,她也應將月食這個現象應答自如。活動後還留給幼兒探索的機會,讓孩子們思考“為什麼太陽能熱水去需要太陽”使整個活動有了延伸,有了新的知識點。能上出這樣好的優質課離不開教師的實踐經驗,更離不開教師本身的知識水平,才會在孩子提出疑慮的時候應答自如。

書中表明,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現在回想,為什麼園領導和組長讓我們看《教師成長手冊》、《課程綱要》,給我們創設閲覽室、讓我們多看書,這都是有原因的。在沒有弄懂原理知識、不掌握孩子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去盲目的備課、上課是不會產生優質課的。

作《給教師的建議》,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我知道作為一名新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一定要多看書。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閲讀過程中吸取他人的教學經驗,叢中取長補短使自己的頭腦更加的成熟。

第8篇

作為教師,在辦公室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今形勢下,我們應該怎樣做教師?好多人都覺得現在當老師太難了,常常內心茫然,手足無措。而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個體差異大,個別學生厭學等情況,對他們進行教育時,也常常覺得黔驢技窮。因此,當學校組織學習《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如獲至寶,認真捧讀獲益淺。

有句名言説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看過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多次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

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地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當我再次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素養。有句話説得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流傳至今,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它給予了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喜歡讀書,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快樂和喜悦吧,在書的世界裏,我們都是最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