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藥》讀後感7篇 《藥》:良藥苦口,回味悠長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1W

《藥》是一部由主人公楊藥串聯起來的系列故事集,作者楊絳以幽默而細膩的語言,描繪了生活中的瑣事和親情之間的温暖。作品以平凡的日常為背景,以妙趣橫生的筆調勾勒出了一個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讀後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關注和對人性的洞察力,引人深思。

《藥》讀後感7篇 《藥》:良藥苦口,回味悠長

第1篇

書是良藥,劉向説:“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書是窗户,高爾基説:“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户。”我在寒假期間就讀了《草房子》這本書,我不禁被盪漾於整部作品的悲憫情懷所震撼了。

?草房子》中講述了桑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國小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難忘的故事。尤其是最後一章,故事頗為引人入勝。桑桑得了一種難以治癒的病,父親帶他走遍了千山萬水去尋醫,可是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那幾天,桑桑每天晚上都要到老師温幼菊的家裏去看她熬藥。由於温幼菊經常熬藥,所以屋子裏瀰漫着藥香,於是就有了個很別緻的名字“藥寮”。最令我感動的還是温幼菊送給桑桑的兩個字“別怕!”,正是因這兩個字,桑桑才會堅持下去,他的病才得以痊癒。我看着這兩個字,不禁想起那件事……

暑假裏的一天,爸爸要帶我去玩刺激的蹦極,到了哪兒,望着周圍人誇張的表情,聽着他們大呼小叫,我的心在顫抖!抬起頭,明晃晃的太陽刺着我的雙眼,四周茫然一片。我的冷汗滲透了背心,我想打退堂鼓了,似乎眼前的一切都模糊了,天暗了,眼花了。從上面俯視地面,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氣。我趕忙對爸爸説我不玩了,無奈爸爸只好帶着我回到了家。

現在,再看這本書,我的眼角不禁濕潤了,“別怕”這個沉重有力的詞語不僅印在了桑桑的心裏,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裏。人生就像是一個迷宮,到處都是死路,還有那無數的牆壁;“別怕”教會了我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要有知難而進的精神,儘自己的全力去克服;“別怕”告訴了我要每時每刻都去探索,去求知,去飽覽無限風光,去感受大自然;“別怕”引領我走入人生,人生的迷宮中不能沒有牆壁,沒有死路,沒有牆壁和死路的迷宮如同白紙,同樣沒有挫折的人生也是毫無意義。

《藥》讀後感7篇 《藥》:良藥苦口,回味悠長 第2張

第2篇

這個寒假,陰雨綿綿,太陽公公一直躲着不肯出來,我也失去了去外面走走逛逛的興致。因此,整個假期,唯有書陪伴我了。告訴你哦,我已經把一整套《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都看完了。裏面的每一篇文章都非常精彩,讀着讀着,有時會讓我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有時又會讓我感到悲傷,其中《後悔藥》一書讓我感觸最深。

這本書是中國首位迪士尼簽約作家楊鵬的作品之一,主人公是楊歌與他的爸爸。自從爸爸變小被楊歌裝在自己上衣的口袋後,他們家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情。爸爸的腦袋裏裝着各種新奇又大膽的想法,有一次,他通過努力,研發了一種神奇的藥物———後悔藥。

有了後悔藥的幫助,楊歌每門學科都很棒,因為後悔藥能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可是正因為這後悔藥,卻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麻煩。後悔藥被地中海教授偷竊了,同時,楊歌和他的爸爸也被綁架了……

看着封面上楊歌捏着鼻子吃後悔藥的樣子,想起自己也曾不止一次次後悔。記得在一次數學測試中,俞老師不斷提醒我們:“認真讀題,睜大眼睛把題目看清楚,多多檢查。”而我根本沒把這些老掉牙的話記到心裏去。我匆匆忙忙地寫完了,感覺十分簡單,隨隨便便地瞄了幾眼,就信心滿滿地交卷了。

試卷發了下來,誰知試卷上那些鮮豔的大叉叉直接給我潑了一桶冷水。我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犯了很多低級錯誤:題目中的數字抄錯了,計算符號也看錯了,我真是萬分後悔!我後悔沒有仔細讀題,後悔沒有認真檢查……那一刻,我想,要是有後悔藥,該多好啊!可理智告訴我那是不可能的事,世上沒有後悔藥的!

讀了《後悔藥》,我明白一個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們不懂得去珍惜,就算吃後悔藥也沒有用。我們只有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情,每一個抉擇,儘量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人生才能無憾。

第3篇

每個小朋友大概都“喝”過一種神奇的“藥”。看不見,摸不着,也不用嘴去喝。只要稍一不留神兒,就把“藥”給“喝”進去了。它就會讓你嚐嚐苦的味道。這叫什麼藥呢?大概小朋友們可能想到了,這叫——“懊悔藥”。

我今天讀的這本書裏講的就是一位國小生“喝”懊悔藥的故事,這裏也告訴我以後要小心懊悔藥,因為不留神兒的時候出現的。

這位國小生叫龔大明,他對這種“藥”特別愛好,説實在的,他是不知不覺……真的,好幾次連他自己也沒清楚,就這麼喝上了。

有一次是一個暖洋洋的天氣,而且還是個課外活動,同學們圍坐在一起,聽着故事。只有龔大明靠在一棵柳樹旁,自己看着連環畫。但是他覺得沒意思便往李惠林的脖子裏放了一塊泥塊,沒想到李惠林猛一轉身發現了。於是一個跑一個追,在操場打起了“泥仗”。

唉,事情就這樣巧。龔大明也不管什麼就往李惠林那個地方一扔,李惠林一閃身躲開了,卻打到一個二年級正在跳皮筋的女孩的額頭上了,女孩一下子哭了,龔大明過去一看,我的天,是塊瓦片。

事情鬧大了,老師找他談話;那同學的家長上門告狀;他被他爸爸擰着耳朵一頓“訓”……

這種是常事,“吃”懊悔藥都不知道多少次了。龔大明決心要改掉“吃”懊悔藥的習慣。

同學們也真好,都幫他改掉“吃”懊悔藥的習慣。上課他不注意聽講,看窗外的鴿子,王娟輕輕地拉了拉龔大明地衣角,龔大明也不生氣,是嘛,注意聽講才能不“吃”懊悔藥。

當我讀完這個故事地時候,我就覺得“懊悔藥”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自己注意了就沒事了。在日常生活裏,我們幹什麼事情之前先想一想後果怎樣,就能不“吃”懊悔藥。要不就想一想“吃”懊悔藥地時候那“苦味道”。就像龔大明説地:“對!這個壞習慣,一定得改!”

第4篇

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是在20世紀二十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不少文人和愛國志士在其發表文章,我們可以從中觸摸到作者一顆關注華夏民族命運的拳拳之心。其中魯迅的白話作品給世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的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標誌着《新青年》提倡的文學革命已經突破單純理論的倡導。

?藥》是魯迅眾多白話小説中的一篇,該文以辛亥革命味背景,剖析當時中國社會羣眾心態和解讀只是分子靈魂的凝重而沉鬱頓挫的傑作。

藥是解除人類病痛之根本,上醫醫國,其次治人。飽蘸志士鮮血的“藥”原本是解除民族危機的志士之血,卻被誤用去醫治一個小百姓家中獨苗的癆病,老栓花掉其一生的心血和寄予全部希望的“人血饅頭”最終沒能醫治好小栓的病,“人血饅頭”最終變為“叢冢饅頭”,從而釀成國疾、人病兩不治的悲劇,這不僅是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

作者以藥這一獨特意向,令人難以忘懷的勾勒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與愚昧共存,麻木的人們處在愚昧混沌狀態中,革命被愚昧無情扼殺,革命人士熱血空擲的歷史悲劇,同時也揭露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社會根源,引人深思。

不論道路有多麼艱苦,革命仍會進行,歷史不會因此止步,在一幕幕滲透着悲涼的場景中,小説結尾部分瑜兒墳頭的花環讓人看到了希望,墳頭與花環生與死的強力衝擊,把絕望、虛無、悲觀與希望、樂觀、信念糅合在一起,所以這不是一個結局,而因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旅程的開始。

有人説,《藥》是歌頌革命者夏瑜的,也有人説,是揭露黑暗統治的,有人説是批判羣眾的落後與麻木,也有人説是批評革命者的脱離羣眾。不管是什麼,在鮮活的歷史面前,尋的醫國之良藥,將人們從麻木中喚醒,是每個革命人士的必經之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5篇

魯迅先生的小説——《藥》,把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的淋漓盡致。在此,我尚且不談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只説一下我對文中兩個小細節的看法。

華老栓夫婦為其兒子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平常父母對於自己子女的“愛”。乍一聽,問題好象十分荒謬:父母對子女的關心不是偉大的“愛”嗎?可在被扭曲的社會現實下,事情往往是難以想象的;正如現在的人們難以理解“套子裏”的別裏可夫。雖然如此,可文中的一些細節往往使人發出詰問:為這“藥”,華老栓傾出了醫生的積蓄;為這“要藥”,華老栓“彷彿抱着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置之度外”,雖年老體邁,還“邁步格外高遠”;為這“藥”,華老栓彎下了本已直不起的腰,皺癟的臉上擠出枯澀的笑容;為這“藥”,華大媽不知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淚水(此誠可想而知)……所以這一切不多浸滿了父母對兒子的愛嗎?可我倒要問一句:如果華老栓夫婦不是隻有一個兒子,而是有許多個兒子,足可以給華氏傳宗接代,本就貧窮不堪的華老栓會不會傾出大半生的積蓄為不可救藥的兒子買“藥”呢?答案可想而知:華老栓是不會這麼做的。因為他還有別的兒子,足可以使華氏香火不滅。所以,這“愛”就有問題。

你想啊,儘管封建思想開始土崩瓦解,但象華老栓這一類人,“思想蛀蟲”已經侵蝕到了他的腦髓,從根本上已經無法改變。他的腦子裏充盈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道德,華大媽也被“三從四德”束縛的難以換氣,所以為了華氏的香火,為了到陰間向華氏的列祖列宗有個交代,他們竭力保住獨苗苗的命根,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他們“愛”的出發點就與平常父母對子女的愛的出發點有着本質的區別,又怎能説是父母之“愛”呢?他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完成他們的人生的重大使命——傳宗接代,基於這一點,表現在兒子神聖就成了“愛”的假象。與其説華老栓夫婦的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説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不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身上的封建枷鎖何等之緊,何等之牢嗎?

第6篇

老栓的兒子得了肺癆,現在話就是肺結核,那個時代裏是治不好的絕症,當時人們流傳人血饅頭可以治好,所以老栓花了大錢買下了從判黨斬首時染好的血饅頭,回去蒸給小栓吃,可惜他的努力只起到了安慰作用,小栓最終還是死了.和他的墳臨近的地方是那個被斬首的革命黨的墓,他的墓上有一圈鮮豔的小花,但小栓的卻什麼也沒有……

?藥》是一個比喻。救國的重任,在魯迅看來,絕不是小資產階級發動的革命所能勝任的。因為其脱離工農的固有缺陷,使他們在國家政治力量對比中始終軟弱無力。儘管那些內心有着真誠的為救國不惜付出生命的熱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普通羣眾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數人的支持,最終為國捐軀,身首異處,自己的鮮血卻被沒覺悟的老百姓當作治肺癆的迷信藥物吃掉。

?藥》的明線是描寫羣眾愚昧;其暗線歌頌了革命者的獻身。用人血饅頭將明暗兩條線索連結起來,就更加突出了羣眾的愚昧,但卻又使獻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種難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作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麼錯誤和缺點,而是羣眾身上的弱點。並且不是一般的揭示,而是把這種弱點和革命、革命者聯結起來,更加深刻地加以揭示。誠然夏瑜是孤寂和悲哀的,但作者並沒有剖析他這孤寂和悲哀的主觀原因,比如“脱離羣眾”之類,而是着重在揭示造成這種悲哀和孤寂的客觀原因。就在剖析客觀原因的時候,作者也不是着重在揭示反動統治者的兇殘和狡猾,而是側重描繪羣眾的麻木和愚昧。這就是説,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是因為深味了羣眾的愚昧和麻木之故。

魯迅曾經與友人談及這篇作品,他説:“《藥》描寫羣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羣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説,革命者為愚昧的羣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羣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我們認為魯迅的這一段話已經清楚地説明他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如果需要我們做出概括的話,《藥》的主題就是:羣眾現在還很愚昧,他們對於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們卻毫不覺悟,甚至敵視革命。

要革命,就必須用科學的、民主的思想,把他們從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長期統治下解放出來,否則,革命的成功就沒有希望。

第7篇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爾德。達爾,他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英國作家,《小喬治的神奇魔藥》這本書很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其中也包括我。

這本書分別有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小喬治的神奇魔藥,第二個故事是:愚蠢夫婦。我比較喜歡看第一個故事,因為第一個故事非常幽默,經常讓我捧腹大笑。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有一個小孩叫喬治,他有一個非常壞的姥姥,喬治的姥姥只要看喬治的父母不在,就開始命令喬治,作弄喬治。

有一天,喬治再也忍無可忍了,他把所有的液體類的東西全部倒入一個大鍋裏,然後用勺子攪拌一下,然後放進一個瓶子裏,瓶子裏本來是要給姥姥吃的藥,結果喬治把藥拿出來,把自己做的藥倒入瓶內,為了試驗一下自己的藥,喬治先把自己做的藥給雞喝了一點,那隻雞馬上變得超肥,超大,然後下了一個蛋,這個蛋竟然比橄欖球還大。然後端給姥姥喝,他那瘦瘦的姥姥漸漸變高,後來,她還突破了屋頂,這時候,喬治的爸爸和媽媽回來了。

後來,喬治的爸爸知道這件事後,要喬治把藥做給其他雞喝。可是喬治試過三次了,還沒成功,在第四次給雞喝的時候,雞開始變小,變得用肉眼都無法看見的樣子。

小喬治做的第四次要還剩下一些,正好被他姥姥看見了,他姥姥馬上把藥搶到手裏,喝光了,結果,喬治的姥姥變得用肉眼都無法看見的地步了,喬治的媽媽和爸爸難過極了,而喬治,卻興高采烈,因為他失去了一個煩人、整天嘮嘮叨叨的姥姥。

我看了這本書後,認為喬治的做法是對的,就應該那樣對待他的姥姥。沒有了煩人的姥姥,希望喬治的生活會更加幸福,快樂。

但是,對待親人,我可不想像喬治一樣把藥給他們喝,我不想他們變小,因為他們對我很好,我不想失去他們,因為失去他們我會感到非常痛苦。

對待壞人,我卻很想像喬治一樣,我們班裏也有幾個淘氣的同學,他們經常欺負同學、氣老師,耽誤上課時間,我很想把那些藥給那些淘氣的同學喝,讓他們變小,這樣的話,他們就再也欺負不了我們班上的同學了。

這本書對於我來説非常好看,充滿神奇的一本書,《小喬治的神奇魔藥》是我在羅爾德.達爾的作品中最喜歡的一些書的其中之一,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