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愛蓮説心得體會5篇 蓮之禪懷:愛與心靈的共鳴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6W

《愛蓮説心得體會》是一篇充滿哲理與情感的經典散文。作者以愛蓮為媒介,表達了對寧靜、堅韌與純潔的嚮往與追求。這篇散文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更使我們明白了生活中應該珍視平凡的品質。通過本文,讀者能夠體味到作者深邃的思考與感悟。

愛蓮説心得體會5篇 蓮之禪懷:愛與心靈的共鳴

第1篇

眾所周知,周敦頤任南康知軍期間,在星子開鑿愛蓮池,並寫下傳世名篇《愛蓮説》。《愛蓮説》是周敦頤濂溪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深刻的廉政內涵受到廣泛傳承,學習《愛蓮説》對於推進當代反腐倡廉教育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文字精練,文詞優美,意藴深刻,讀後令人心淨神爽,回味無窮。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在浩浩無垠的大千世界裏,百花齊放,鬥豔爭奇,各引人愛。愛什麼花?這就要看各人的品性和志趣。周敦頤用襯托的手法,先寫“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眾人甚愛牡丹”,為正面寫蓮花作了展墊。接着,別開門路,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予獨愛蓮”這一獨特見解,然後引進正題。

為什麼周敦頤獨愛蓮呢?由於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裏明寫蓮,暗喻人。實寫蓮花的生態品性,暗喻君子不為世俗所染;實寫蓮花經淨水濯洗,潔淨如玉,毫無媚態,暗喻君子不邀寵、不媚世,卓然於天地間。這是一種什麼花呢?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她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形象。

下文緊扣題旨,承接上文,仍以菊和牡丹陪襯,作出比較。對三種花分別品評,提示其象徵意義。“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菊象徵隱逸,在封建社會裏,不少有骨氣的文人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以菊自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牡丹象徵富貴,詩人劉禹錫詩云“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就形象地反映了眾人喜愛牡丹已發展到如醉如狂的地步。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結尾作者以深沉筆調感歎品德高尚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市儈多。特別是末後一句,字裏行間,婉而多諷,意味深長。

精讀《愛蓮説》,重在分析其思想內涵,繼續其文化精華。《愛蓮説》的核心是蓮花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褻玩”的特徵,這是守廉修身思想的真情流露。其精神內涵可概括為潔淨純樸、正直剛正和堅強自重,這些都值得我們黨員幹部在為人處世、執政為官中鑑戒。

1、《愛蓮説》倡導潔淨純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即使在物慾橫流、時弊滋生的社會環境裏,能保持真善美的高貴品質,不與假惡醜同流合污。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假如思想稍有放鬆和懈怠,就可能喪失原則,滑向腐敗。這就要求我們的領導幹部要嚴防“紅包”籠絡、“美色”迷惑、朋友拉攏和支屬慫恿,像蓮花一樣潔淨純樸,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

2、《愛蓮説》倡導正直剛正。蓮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維護正義不趨炎附勢,嚴於律己不胡作非為,表裏一致不口是心非,像蓮花一樣正直剛正。當前,我們的黨員領導幹部應遵守新頒佈的《廉政準則》規定,腳踏實地,禁止脱離實際,弄虛作假,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釣譽的“政績工程”,不虛報工作業績,不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確保羣眾利益不受侵害。

3、《愛蓮説》倡導堅強自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比喻君子能保持應有的尊嚴形象,權勢眼前不失節,逆境眼前不動搖,困難眼前不退縮,像蓮花一樣堅強自重。面對新課題、新要求,需要我們領導幹部要有“冒”的膽略、“闖”的氣概、“爭”的勇氣,敢於啃硬骨頭,以“奮勇爭先、爭創一流”的意識,把肩上的責任轉化為奮起趕超的強大動力。

當前,學習貫徹實施《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成為全黨上下一項重要性工作。作為《愛蓮説》的誕生地,星子縣將《廉政準則》的貫徹實施滲透於“愛蓮”文化品牌創建之中。先後修復了“愛蓮池”等廉政文化景觀,編印了《愛蓮》等廉政文化讀本,舉辦了“愛蓮詩會”等廉政文化活動,開通了《愛蓮網》等廉政文化宣傳平台,有效地提升了廉政教育的影響力和親和力。推進“愛蓮”文化品牌工程是一項創新工作,要求我們在探索中開發,積極培植傳承載體,創新教育形式,紮實推進創建工作。

首先,依託《愛蓮説》抓廉政教育需要載體作支撐。一是要通過課堂讀蓮,傳播愛蓮文化。《愛蓮説》已被納進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課堂教育成為廣至公民接受愛蓮文化的第一途徑。我們要積極發揮這一上風,運用靈活的教育手段,將其作為推進校園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抓緊抓實。二是要通過文藝贊蓮,傳播愛蓮文化。千百年來讚美歌頌蓮花的詩詞歌賦和書法繪畫數不勝數,輕易被人們所接受。我們要大力弘揚這種傳統文學藝術,大力開展以愛蓮文化為主題的廉政詩詞、廉政字畫作品徵集評選活動,不僅讓人們在寫蓮畫蓮過程中接受愛蓮 文化,更要利用手機短信、廉政書屋、廉政廣場、文化網站等現代宣傳手段發展愛蓮文化。三是要通過觀景賞蓮,傳播愛蓮文化。就星子而言,我縣積極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上風,於往年重修“愛蓮池”景觀,品種多樣的蓮葉荷花、古色古香的愛蓮亭閣、內涵深刻愛蓮石刻,讓遊人在觀景賞蓮中感受愛蓮文化的藴意。

製作保證。創建愛蓮文化品牌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引導的組織上風和民間參與的人才上風,使民間氣力和政府部分成為創建工作的責任主體。一方面要積極依託社會羣眾、民間人才做好地方愛蓮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培育面向公眾的愛蓮文化,讓愛蓮文化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家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積極發揮政府部分在創建工作中的組織和引導作用,要通過確定創建工作目標和整體規劃、組建專家人才庫等形式,形成廉政文化創建工作的整體協力。

愛蓮説心得體會5篇 蓮之禪懷:愛與心靈的共鳴 第2張

第2篇

喜歡荷,眼裏,除了憐愛還是憐愛。就像雨巷裏的那位帶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夢裏,揮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還是她的身影,除了她的俏麗還是她的俏麗。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對這些後宮佳麗,我卻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藝術家,總覺得它們少了點什麼,不能給我完全喜悦的感覺。也許這正是偏愛蓮的原因吧!

情人眼裏出西施。蓮,讓我覺得它就是花中之王,無可比。朋友説我過於喜愛它,忽略了其他花的美麗,也許是吧!暮春三月,百花爭豔,牡丹芍藥,豔麗嫵媚,使人為之震驚;夏日炎炎,紫羅蘭、玉蘭散發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讓人心曠神怡;秋高氣爽,菊獨傲枝頭,正直傲潔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獨自爭妍,不畏嚴寒,吐放清香,讚美之詞不可勝數。但是,我仍固執地認為蓮才是完美。

對蓮的喜愛,使我成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對事物的是非曲直,我們也常常是不公正。

夜深了,我靜靜地躺在牀上,被這個問題煩擾着。回憶的匣子被偷偷地打開,往事,重現眼前。

因對個別人的崇拜,我成為他的守護者,旁人稍有異議,便拳腳相加,小夥伴們對之畏懼,便緘口不語,使我內心稍稍喜悦;因和親密夥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對錯,不分青紅皂白,硬着臉皮要站在朋友一邊;因對個人稍有偏見.一出現可疑之處,聚焦點便投向他;因為自己的喜好盲目順從,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幹些什麼。

猛然發現,曾經,自己是如此沒有主見,成了失根的蘭花,追逐的浮萍,飛舞的秋蓮,因風四散的蒲公英,我又當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認清每一事物,應拋開自我的個人感情,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的生活更有主見,更能感覺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鬆,紮根在山崖之間,不隨山水、颶風而改變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獨自開在山谷裏的野百合,不管有沒有人路過,仍開得那麼鮮豔那麼快樂。

第3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歎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歎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闢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歎.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裏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裏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羣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説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説:'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台詞就是感慨於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説》具有'説'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託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説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在文章結尾,作者一歎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歎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歎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練,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説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已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歎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節.

周敦頤的《愛蓮説》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眾'.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瞭《愛蓮説》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瞭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裏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裏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説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歎為觀止.可説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着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一言直接指責.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已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歎'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淨的,有着我這樣追求君子風範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裏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淨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歎,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於文中的志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第4篇

記得童年的那個夏夜,父親指導我第一次讀《愛蓮説》。説實話,那時還不能全部理解這篇文章的涵義,但我卻愛上了這篇透射着精神光彩的文字,直到我走向社會生活以後,我逐步理解了這篇文章的精神內容,直到現在,我還能背誦出它的全文。

?愛蓮説》的作者是周敦頤,北宋人,而且是我同姓的本家人,我的廬陵家譜也和他有着緊密的聯繫。他一生澹泊名利,不求聞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黃庭堅語),他的《愛蓮説》可以説是他灑落胸懷的光輝寫照。據史,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遊雩都(今江西省於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後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即作《愛蓮説》相贈。

蓮,俗稱荷花,歷來是古今文人筆下高歌詠歎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讚美它的清姿素容,而周敦頤的《愛蓮説》卻獨闢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堅貞而高貴的品格,從而表現出作者潔身自愛的高尚人格和瀟灑胸襟。

?愛蓮説》的全文是:“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章的第一部分,寫蓮之美在於一個“潔”字。“出淤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描寫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精神風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蓮裏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裏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蓮如傲然君子,而決不被世俗輕慢玩弄。

文章的第二部分説:“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台詞就是在於感慨,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愛蓮説》的“説”,即託物言志,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同時,文章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麗,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的主題得以深拓,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加深立意的作用,藝術手法極其新穎而高明。並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表達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我們看到,現實世界裏的污泥濁水,也不泛盪滌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但人既不能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也不能像俗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她)們要在污濁的世界中堅定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在古代屈原的代表作

?離騷》中,也有這樣的詩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詩人為了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要穿上用蓮花做成的香氣馥郁的衣服。

我愛荷蓮,不僅愛其品質的高潔和美好,而且愛其精神不落世俗的嬌媚。

第5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説》的作者是宋代大哲學家周敦頤,它描寫了荷花雖然身處污濁的環境,但是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令人尊敬的品格。作者通過對蓮花的喜愛之情,來讚美那些在污濁環境中都能夠堅定不移,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的人物。

文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這句寫出了蓮花的不同尋常的可貴之處,是全文的'精華之處。我們看到開放的蓮花總是朵朵清香,含苞欲放,楚楚動人。它是生長在污濁的淤泥中,卻清清白白,靜雅宜人,令人肅然起敬,卻又心生愛慕。蓮花出於“淤泥而不染”,我們做人也要一樣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們的人生,也應該學習蓮花積極向上,努力進取,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大千世界,萬千變幻,我們所處的環境總是變化多端。學習蓮花精神,就是在利益衝突面前,遇到追名逐利的時候,能夠獨善其身,保持清醒冷靜的態度,始終堅守自己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原則。

蓮花是生長在凡塵俗世的花朵,又是那麼超凡脱俗,獨具一格。它不象牡丹豔麗富貴,它不似菊花消極隱逸,永遠亭亭玉立,清香淡雅,不浮華不喧囂,保持獨立。

讀完《愛蓮説》,我想,在我們的人生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的時候,特別需要這樣一朵靜怡宜人的蓮花,時時提醒我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