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中生關於文明禮儀的演講稿2篇 文明禮儀:高中生演講稿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W

本文主要是針對高中生的文明禮儀演講稿,旨在引導青年一代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培養其良好的個人修養和社交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通過本文的閲讀,相信讀者能夠從中受益匪淺,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為更優秀的一員。

高中生關於文明禮儀的演講稿2篇 文明禮儀:高中生演講稿

第1篇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温文爾雅,落落大方,見義勇為,謙恭禮讓的文明禮儀之邦。華夏兒女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無不體現一個人的氣質與素養。荀子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説的就是教師首先要教育學生要做一個真誠的人,而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首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之人,學做社會中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無不遺憾的發現,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國公民的文明素質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新華社10月7日報道了一則新聞:“十一”黃金週的第二天,新疆烏魯木齊市南山旅遊景區出現80多名韓國遊客集體撿垃圾的場面,其中包括30多名兒童。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在遊覽途中看到景區垃圾遍地,便自發地組織起來清理垃圾,短短20分鐘,方圓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乾乾淨淨。在驅車將5個裝滿垃圾的紙箱送至垃圾站後,韓國遊客才安心繼續遊玩。參加集體撿垃圾的韓國遊客柳仁圭説:“野外應該是一片淨土,但令人驚訝的是,這麼漂亮的地方卻有很多垃圾。”

外國人到我們這兒來撿垃圾的事兒並非頭一遭:在咱們的城市街頭、園林景區以及長城上,都留下過外國人撿拾垃圾的身影。他們或是一人或是數人乃至數十人,為我們的.環境保護充當“義工”。而我們國人亂扔垃圾,卻成了自然,因此即便到外地旅遊,也照樣與陋習一路同行。前不久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在迎客首日,內地遊客在樂園的非吸煙區肆無忌憚吸煙,橫躺座椅、胡亂吐痰、隨意插隊,種。種陋習給迪士尼樂園留下了一曲不和諧的音符。再比如到國外旅遊,中國遊客大聲喧譁,不排隊,不遵守公共秩序,沒有良好衞生習慣等在國內已見怪不怪的陋習,在外國背景的反差下更凸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中國人,我們在對外賓撿垃圾的行為表達敬意的同時,也更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中國有讓我們引以為驕傲的秀麗風光,更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然而秀麗風光今天仍在,美好禮儀卻被一些國人丟得差不多了。

其實,要想成為一名“講文明,樹新風”的時代青年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只要我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就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還記得中央電視台的一個公益廣告嗎?一個晨練的青年,一邊跑步鍛鍊身體,一邊幫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樹上的籃球,還把路邊的垃圾扔到了垃圾箱,還還幫助一位費力上坡的三輪車老人推車,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樂了別人也滿意了自己。

高中生關於文明禮儀的演講稿2篇 文明禮儀:高中生演講稿 第2張

第2篇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説:做子女的,年少時就應當學會尊敬師長,親愛同學,學習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禮節。

那麼,什麼是禮儀呢?簡單地説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觀念。在我們的校園中,也有一些不文明的現象。比如:下課鈴聲響後,有些男孩兒便橫衝直撞地跑出教室,和其他同學大聲説笑,有時還説出一兩句髒話。還有的同學,可能因為一點口角紛爭而不依不饒,甚至拳腳相加。這些不好的風氣大家一定要制止、杜絕。有些同學認為要好做到講文明,懂禮貌可真難。其實,從許多生活中的小事就能體現出來:在撞到別人時的一聲“對不起”;得到幫助時的一聲“謝謝”;在和他人告別時的一聲“再見”。只不過這些小事微不足道罷了。禮儀不在於嘴上功夫,而是在於真真正正的實踐。我想: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失去了做人的真諦。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做文明禮儀的小主人,讓我們的校園失去粗言,充滿歡聲笑語,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中萬紫千紅的盛開吧!

有時,一句誠實、有禮貌的語言可平息一場不愉快的爭吵;一句粗野污穢的話可導致一場軒然大波。“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是這個道理。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我們做為二十一世紀的國小生,每個人都要學會使用文雅樸實、健康向上的語言,用文明語言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正體現新世紀國小生優秀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