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商務禮儀培訓的心得體會3篇 商務禮儀培訓:提升職場成功之道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24K

商務禮儀是現代社會商務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直接關係到一個企業及個人在商務活動中的形象與聲譽。針對此問題,商務禮儀培訓成為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的選擇。本文將分享編輯參加商務禮儀培訓的心得體會。

商務禮儀培訓的心得體會3篇 商務禮儀培訓:提升職場成功之道

第1篇

商務交往中,見面時的禮儀是要講究的。見面禮儀的幾個重要細節:

1、問候要有順序,一般來講專業講位低的先行,下級首先問候上級、主人先問候客人、男士先問候女士,這是一個社會公德;

2、因場合而異。在國外女士與男士握手女士可以不站起來,這是在國內,在工作場合是男女平等的。社交場合講女士優先,尊重婦女。

3、內容有別。中國人和外國人、生人和熟人、本地人和外地人不大一樣。

第一儘量先遞名片再介紹,自我介紹時要簡單明瞭,一般在1分鐘之內,內容規範,按場合的需要把該説的説出來。

第二是介紹的先後順序,“尊者居後”,男先女後、輕先老後,主先客後、下先上後、如果雙方都有很多人,要先從主人方的職位高者開始介紹。

行禮要符合國情,適合社會上的常規,我們還是比較習慣於握手。握手時第一要講申手的前後順序。“尊者居前”尊者先出手,主人和客人握手,客人到來之前,主人先出手,客人走的時候,客人先出手。伸手的忌諱:一般不能用左手、不能戴墨鏡、不應該戴帽子、一般不戴手套、與異性握手是不能雙手去握。與外國人見面時他怎麼待我我怎麼待他就行了

商務禮儀培訓的心得體會3篇 商務禮儀培訓:提升職場成功之道 第2張

第2篇

為了提高員工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員工的職業形象,提升企業公眾形象,公司在3月27日組織播放了一次由伍德林老師講解的商務禮儀培訓課程光碟,內容包括神態及儀容毅力、會面禮儀、座次禮儀、男生着裝禮儀、女士着裝禮儀、電話禮儀、人際溝通技巧等等。説到禮儀,其實我是很惶恐的,因為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見過很多人失禮的地方,也被人批評過“不懂事”、“不懂禮貌”,所以我很高興能夠參加這次培訓。

在工作中,一個人有才華、有理想、有自信、有熱情,是不夠的。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你要做的事情不是靠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你需要靠團隊的幫助。怎樣把一個一個的人凝結成一個團隊呢?除了共同利益、共同追求之外,還有一個人很重要的黏合劑,就是禮儀。

禮儀是需要學習的,因為禮儀自有一套儀式。就是説,你對一個人再怎麼尊重,都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拿喝酒來説吧,自己作為一個下屬或者一個晚輩,給別人敬酒時必須把酒杯放得低點,這樣才能體現自己對他人的敬意。講禮儀,就要先搞清楚次序問題,在職場中,它們主要體現為:下屬要尊重上級,晚輩要尊重長輩,男性要尊重女性。這三項規範是比較常見的,不管你是打電話,還是工作、用餐,都要用到,優先級別則依次遞減。就拿握手來説,握手是一種相對親密的接觸,尊者享有主動權。所以要握手的時候長輩先伸手,晚輩才可以伸手;女性先伸手,男性才可以伸手;領導先伸手,下屬才可以伸手。

“禮儀”,這是兩個字,雖然大家説的時候會簡化成“禮”,但在學習的時候卻往往只關注到了“儀”這一部分。“儀”是形式,怎麼穿戴,怎麼吃飯,怎麼走路,很直觀,容易學,但是“禮”就不一樣了。“禮”是本質,是你內心的真實想法,是發自內心地尊重一個人。《大學》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學習禮儀,正心誠意可謂第一步。

任何學習都不能是走過場,只要用心,任何學習都會有所收穫。學習也不是單純理論知識的積累,更是要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去。如果説原本我還很自信自己現在在禮儀方面做得還算不錯的話,通過這次培訓我才知道什麼差距。差距不僅僅體現在理論高度的欠缺,更多的還是體現在日常工作中的不足。希望通過這次培訓讓我能夠在以後的商務禮儀中揚長避短,提高自身的個人修養。

第3篇

“人生一世,必須交際。進行交際,需要規則。所謂禮儀,即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是人際交往的行為秩序。”

在古中國,就有對禮儀的規範。禮儀:禮者,敬人也,是做人的要求,是尊重對方;儀,是形式,是要把禮表現出來的形式,兩者相輔相成,在國際活動接待中缺一不可。禮儀三要素包括:禮儀是交往藝術,交往強調互動,互動看結果;禮儀是溝通技,巧溝通強調理解;禮儀是行為規範,規範就是標準。對中國人來講禮儀是一種自我修煉,是律己行為,管住自己,獨善其身;而國際禮儀講的是交往藝術,是待人接物之道。禮儀要求人和人打交道保持適當距離,距離產生美感,適當的距離是對對方的尊重。國際交往中,拉開距離如果適當,有助於交往的順暢;換言之,不要隨便套近乎。人際交往要使用稱呼,國際慣例是使用尊稱,而尊稱的一個基本技巧是“就高不就低”。

在現代社會,禮儀不僅僅是關係到我們的個人形象,更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問,也是一門高深的文化。説它有用,是因為通過合理的着裝以及禮儀,來促進貿易談判;説它高深,同樣是交談,為什麼有人能談的很和諧,而有的人卻把人惹的大發雷霆,生意告吹。

通過學習商務禮儀,讓我受益匪淺。我想這對我為人處世方面及以後找工作會有很大幫助!給別人也會產生好的印象。同時增強了我的內在素質,也塑造了我的外在形象,增進了交往……

隨着人們日常交際的頻繁,在商務活動、公務活動、社交活動中越來越重視交往的細節,也許一個微小的細節決定了一個人的第一印象。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應有一定之規。禮儀,是一種在人與人交往中的行為準則和規範,是互相尊重的需要。

“商務禮儀”這門課,從坐姿,站姿,握手,微笑,遞名片等一系列在日常的商務交往中經常碰到的細節問題中感受商務禮儀的真諦。老師用行為教學引導同學去學習,並且通過一邊教學,一邊知道我們該怎麼做,讓我深刻體會到禮儀的重要性。

通過學習,讓我從真正意義上理解了禮儀的含義,禮儀是一種在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過程中所應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親善友好的行為規範,是人的一種內在涵養的充分體現;從個人角度看,優秀的禮儀素質不僅有助於提高個人的修養,還有助於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並且有利於與他人的交往與溝通,使人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前,我對於禮儀的概念及重要性理解不透,總認為禮儀好壞是個人問題,人與人不同,甚至認為像氣質一樣是天生的,認真學習後,我才進一步明白,禮儀不僅是個人形象的社會表現,而且還關係到所在單位的榮辱得失,尤其像我們所在的服務性行業,個人的禮儀素質,直接關係到顧客的滿意度,關係到企業的形象,關係到單位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通過選修這門課程讓我懂得了許多日常必須注意禮儀,也讓我作為一名現代的大學生,必須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除了提高成績鍛鍊智商外,還應該提高文化修養來培養自己的情商。

中國一向是禮儀之邦,禮儀對每個中國人來説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會見親朋好友或者是在人與人的打交道上,都離不開禮儀。禮儀被認為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表現,一個人若毫無禮儀可言,那麼他在學習或工作時都將不會很順利,因為沒有人願意和這樣一個人相處。如何才能脱穎而出,除了需要卓越的能力外,還要掌握有效溝通及妥善人際關係,建立良好優雅的企業形象,此時,商務禮儀便起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商務禮儀就是商務活動中對人的儀容儀表和言談舉止的普遍要求,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同時也約束了商務活動中的某些方面。而在商務往來中,任何一個表現都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結果,也許是一塊手錶,也許是一頓晚餐。

學習商務禮儀可以提高個人的素養。比爾蓋茨曾講過,企業競爭,是員工素質的競爭,進而到企業,就是企業形象的競爭,教養體現細節,細節展示素質,可見一個人的素養高低對企業的發展是多麼重要啊!可以交際應酬,因為商務活動中畢竟是離不開禮儀的,在不同的交往活動中我們會遇到不同的人,如何讓人感到舒服,卻又沒有拍馬屁的嫌疑是非常關鍵的。有助於維護企業形象。在商務交往中,個人便代表了整體,個人的所作所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是企業的典型活體廣告。等我們一出學校,找工作,面試,哪一樣不要求我們要有良好的商務禮儀。當今社會,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如何才能在龐大的就業壓力與挑戰中拔得頭籌,如何才能在面試中給主考官留下一個好印象,一直是困擾每個畢業生的最大問題。而很多公司在招新人,除了考慮學歷,更會觀察是否有良好的禮儀規範,從最基本的穿着打扮,到言談舉止,主考官可是看的很清楚呢。因此有人説禮儀是面試成功與否的重要砝碼是很有道理的。良好的禮儀表現會給主考官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進而取得他們的好感,尊重與信任,而沒有什麼會比信任更為重要了。而能夠在面試的種種細節上表現出良好的素質,相信在與客户洽談時也一定不會有差錯,同時還能代表公司形象。良好禮儀同時還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現代企業強調團隊精神,而禮儀可以促進這一力量。好的商務禮儀在人際交往中會給人一種親和力,增進吸引和情感交流,增強信任和了解。

當初選擇商務禮儀的時候,還對這門課程很懵懂,只覺得選門簡單的學科,容易拿到該有的學分,順利畢業就ok了。但是接觸了它之後,讓我越來越重視它,多希望自己能夠掌握全部的禮儀知識,因為它使我提升了自己,慢慢的我融進了這門課程。現在學期快結束了,説真的,還真捨不得。

對老師的印象也很深,幽默,有親和力,並且可以貫穿很多課外知識,也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老師以前授課於旅遊系,其實我對旅遊很感興趣的,因為我就生活在一個旅遊城市——麗江。我是個少數民族,自然會對旅遊有親切感,記得您在課堂上放映過一段視頻,旅遊景點的,也很吸引我。我很欣賞老師,生活閲歷豐富,資歷高。以後的選課中,如果老師有任課的,我想我會繼續選的,我很支持老師,也相信自己可以從老師那學到很多知識,不僅僅侷限於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