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精選5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29W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精選5篇

夠深入社會,融入羣眾中。為自己今後從事相應工作奠下基礎。那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閲讀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精選5篇

 

篇一:

應xx總理髮出了“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的號召,這個暑期我進行了一個以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於今年7月份在鹽城市阜寧縣阜寧附小開展了為期2天的以“關愛留守兒童、共擔社會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這次的走訪中,那些孩子給了我們相當大的震撼,無論從學習上還是從生活上來説我們都受益匪淺,留守兒童大多是隔代監護即由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進行看護,但在走訪中我們發現這種方式存在着一些問題:

一、學習方面,留守兒童的學習兩極分化現象較為嚴重。

有些留守兒童知道家裏供其讀書不易,同時也體諒到父母的辛勞,因而發奮學習,成績很是優異,走訪中可以看到牆上貼滿了獎狀;但是有的留守兒童由於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生性調皮貪玩,由於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在學習時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導制他們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

二、性格方面。

在走訪中發現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逆反心理較重。有些孩子很好交流但是也有孩子沉默寡言,由於他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祖(外)父母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很難和別人溝通。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我們看到了留守兒童對於生活執着的追求,看到了他們為改變命運做出的努力,一個喜歡寫小説的留守兒童在回答為什麼喜歡寫小説時這樣説道:“現實世界過於殘酷,只有在小説中才能有完美的結局”這是何等的震撼人心,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卻説出如同飽經世事的中年人所説的話,讓我們深思,讓我們感慨。

或許在自己父母親眼裏,還沒有走出大學校門的我們仍然是一羣孩子。但是面對着農村兒童,我們儼然看到了我們那逝去的童趣。走了,或許再也不會來這裏,或於我們的命運再也不會相交,但這片土地,這羣孩子,這片空氣都將成為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通過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我們逐步瞭解了社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我們應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清自己的位置,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知識與能力,才能在今後遇到挫折與挑戰時,用自己在實踐得到檢驗的知識與能力去解決它,克服它。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而那些只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踐環節的人,是不可能有長遠發展的。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不僅要好好學習掌握現代化的知識,而且還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更好的掌握知識;在實踐中瞭解社會發展,才能鍛鍊自己、發展自己,使自己將來能更好地投身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只有到實踐中去、到基層中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聯繫起來,才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正確之路。

篇二:

《詩經》有云: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從古至今,水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隨着歷史的斗轉星移,時代更迭,由於污染如今的很多水資源早已不再是伊人所在之處了。

為了喚醒更多人的環保意識,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在隊長鄭子豪的帶領下,由八人組成的會計學院水污染調查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成立了。7月4日,一段為期十天,以水為主題的暑期調研正式開始。

此次調研,團隊以鄭州水資源作為主要調研對象,希望以小見大,專心考察一座城市,得到更具體的調研結果。為了儘可能全面瞭解鄭州的水,調研團用七天時間分別來到西流湖、如意湖、龍子湖、金水河、熊兒河、東風渠、雁鳴湖七個有水之處進行實地考察。其中,西流湖和金水河水質情況相對比較惡劣。當調研團來到西流湖邊,大家無一不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放眼望去,湖面上滿是浮萍綠藻,已不太能看出水波的痕跡。湖邊四處可見零零散散的生活垃圾,在夏日陽光的炙烤下散發着陣陣臭氣。流經城區的金水河雖有歷史的悠久底藴,如今的樣子卻也不再容光煥發。河水顏色黯淡,河面上也漂浮着星星點點的垃圾。龍子湖由於地理位置和建成時間較短,水質較為清澈,但湖泊周圍還沒有完全建設好。反觀如意湖、熊兒河、東風渠和雁鳴湖,情況則好得多。當我們站在這些水邊,目光所及之處河水碧綠清澈,四周樹木成蔭,綠意盎然。微風拂過,吹動了一汪碧水,也吹來了陣陣清涼,不僅綠波盪漾,我們的心神也隨之輕輕盪漾。

在對鄭州的幾處水源進行實地考察並對廣大羣眾進行隨機採訪之後,調研團討論整理了目前鄭州水資源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帶着這些問題,團隊來到了鄭州市環境保護局和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參觀訪問,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在鄭州市環境保護局,調研團來到了水質分析實驗室進行參觀,近距離觀察了這些用來研究水質的試驗器械,並與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就南水北調,污水處理等問題與工作人員進行了探討,從中瞭解了更多關於水資源的知識,受益匪淺。而在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調研團首先參觀了黃河設計公司成就展,看到了近年來在黃河治理問題上我們取得的成就。之後與研究院的蔡院長和侯教授進行了座談,提出了我們在調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聽取了兩位老師深入淺出的細緻解答,茅塞頓開。

短短的十天調研很快就走到了尾聲,在這次調研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學到了許多,感受到了許多,也成長了許多。一滴水的世界看似清澈透亮,簡簡單單,而在深入研究之後,我們才會看到它背後的故事。一滴水也可以折射萬丈的光輝,一滴水也會有我們不經調查就看不到的問題。XX年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水十條》,這將是水資源保護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各方努力下,相信我們的水環境會變的越來越好。此次社會實踐更堅定了我們為水污染防治貢獻一份綿薄之力的決心。防治水污染,我們正行動。

篇三:

暑假時候的三下鄉實踐四我人生當中的一段不可多得的回憶。如果説明天就像盒子裏的巧克力糖,什麼滋味都有,讓人充滿期待與憧憬,那麼昨天就是製作巧克力糖的金色時代,讓人留戀與回味。而今年的七月,別樣的七月,卻讓我情有獨鍾,讓我走上講台,真正的考驗我的各方面能力。

一、我們在路上

中學以來,“下鄉支教”一直是一件非常“激動我心”的事情。現在,十四天的三下鄉活動已經結束,但是回憶一直都在,這是這個夏天最美的回憶,也是我這將近二十年的人生中不可磨滅的美麗印跡。

我們是“竹銘薪火三下鄉團隊”,我們來自不同專業,此次三下鄉為時十四天,下鄉主要活動是支教,還有派發農種和調研走訪。雖然我們是稚氣未脱的九零後大學生,但是對於這次三下鄉活動,我們投入了十分的激情,十二分的認真負責的態度。三下鄉活動也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結果。

正如七月是農民伯伯秋收的季節一樣,下鄉的日子也是我的“大豐收”季節。

二、我們的支教生活

支教,給我帶來許多珍貴的友誼,給我帶來快樂,也伴隨着憂傷,最重要的是給了我滿滿的美好回憶。雖然支教那幾天很累,但是一切努力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下鄉之前,我一直認為國小階段的孩子比較調皮搗蛋,但實際上學生們大部分比較乖,比較安靜,只要老師表情稍微嚴肅一點,他們就會表現出緊張。也許是因為他們很多是留守兒童,具有典型的留守兒童心理特徵,即內向。

《易經》中有句名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支教這幾天,我深刻體會到這個道理。我上的是心理健康輔導課。下鄉之前,我的備課思路是,通過室外進行心理遊戲和室內進行名人故事分享,來讓學生堅強、獨立,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但是低年級的學生根本很難理解我的用意,我的課也很難達到預定的效果。因此在支教期間我又得對低年級的教案進行不斷的修改。後來,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跟他們講團結,在室內課中,跟他們講了上課紀律、禮貌待人、疼愛父母等他們可以接受的東西。讓我很開心的是,當我問他們是否愛自己的父母時,他們毫不猶豫地脱口而出“愛”。也許對於小小年紀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理解“愛”這個抽象的詞,但是他們對於父母的愛是出於本能的。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樹立一個正確的目標,並決心實現它”、“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志不強者智不達”、“沒有實現不了的理想,只有自己放棄的理想”……這些是我在課堂上與高年級在學生一起分享的勵志名言。雖然那時我是站在講台上面,他們是坐在座位上面,但是其實我們是一樣的,都是“在路上”。與其説我們來支教是幫助他們,不如説我們是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課後與一些學生談心,也是我課程計劃的一部分,也是我個人收穫很多的一部分。特別是與高年級的學生談心的時候,我發現其實現在孩子接觸和懂得的東西比我以前小的時候要多,也許與網絡的普及有關。他們非常喜歡我們大學生下鄉這樣的活動,覺得非常有意義。我們的努力付出能夠得到學生的肯定我感到很開心。

這次支教也把我從自己的理想社會拉回了現實。支教的第二天,有個三年級的小女孩揹着自己不到兩歲的妹妹來上課,也是支教的第二天,一個很乖巧的三年級小女孩開始沒有來上課,原因是父母讓他在家看店,沒空來。這讓我很心疼。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女孩,可是在我們家,我們家鄉是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的。我們那裏也是很貧窮,但是我們家鄉的農民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這讓我明白,自己其實我是多麼的幸福,不是每個農村的女孩都是那麼的幸運。

三、我們的走訪

我們下鄉走訪的目的有三:一是派發種子,二是做調研,三是瞭解學生家庭情況。

派發種子的時候瞭解到,當地雖然每户農民分到的土地不多,卻也有很多丟棄的耕地,原因是很多農民夫婦雙雙外出務工或者經商,家裏老人上了年紀,耕作能力下降,所以乾脆將家裏的田地丟荒。而有些在家務農的農民也可能在別人丟棄的耕地上耕作。針對這種田地丟荒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當地的村委或者鎮政府可以出面處理一下。比如,外出的農民把本來打算丟荒的耕地免費租借給村委或者鎮政府,然後村委或者鎮政府把耕地以農民可以接受的價格租借給當地的農民,然後村委或者鎮政府將得到的這個租金用在當地老人身上,特別要關愛那些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由於當時我們走訪的目的還有做調研,分不出人力物力去對這方面做深入的瞭解,所以這也只是我目前的想法。如果下次還有機會去那裏三下鄉,也許這可以作為一個調研課題。我們派發的種子是華農比較高產的純種水稻,還有大豆種子。但是負責派發種子的隊友不只瞭解了當地這兩種作物的情況,還了解了當地的其他主要農作物及農民們的種植傾向和意願。這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做事情思想不能太侷限,要多點去了解情況,可以為以後類似的工作做好鋪墊。

走訪的時候我們那組我主要負責調研部分。我們主要是針對養老問題、留守兒童問題這樣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調查。許多農民認為即使農村建養老院,他們也不願意讓年邁的老父母進養老院,他們希望每天都可以看到老人,方便照顧。我感到非常開心,樸實、孝順、真誠、吃苦耐勞,這就是農民給我的真實感覺。其實,這些老年人,一生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活到這把年紀,並無他求,只希望與兒孫們在一起,開心地度過餘生,倘若這時送他們去養老院,那差不多是要了他們的老命了。其實在農村,我覺得也沒有建老人院的必要。因為在農村,老人不缺乏地方住,農村的老年人之間的交流也是很頻繁的。至於照顧老人的專職醫生和護士,可以設想一下,好的醫生和護士有多少回願意留在農村工作?老人的情緒對於老人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讓老人孤獨地呆在老人院,估計他們的健康狀況更加令人擔憂。

瞭解了學生家庭情況後,我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就教育孩子方面給予了一些建議,家長們認真聽取了我們的建議,也對我們的建議表示認同。儘管如此,對於當地農民的對於教育的態度,我始終覺得不夠好。也許作為一個農民,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並不好,他們追求的也不多,他們要的只是解決生存問題。比如一個五年級學生的父母,可能由於孩子這位學生現在的成績不是很理想,學生的媽媽很肯定地説她孩子不可能讀得了大學,父親開始則是打算等孩子以後不讀書了,給點錢給他,讓他在家裏做點小生意。其實學生的父親這樣的想法是好的,做不成學問可以做生意,他也覺得不應該一輩子當農民。但是,他的思想又太狹隘,也許會限制了孩子的發展。他根本沒想過孩子能有機會到大城市去過更好的生活,也許是他是個成年人,知道外面世界生存壓力更大。也正是因為他是成年人,他的思想就越受到現實的限制。但是在我們試圖説服學生的父母多給點信心和鼓勵給孩子,讓孩子接受多一些教育的時候,父親頻頻陷入沉思,最後很堅定地説一定會盡力管教好孩子,讓他好好讀書。

這次走訪,雖然我們現在能力有限,不能馬上去改變很多不好的現狀,但是起碼我們親身去實踐了,調查了,正如毛主席説的“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到實踐中去了解了真實的情況,也證明了我們有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開始。通過這次走訪,我覺得我與人溝通的能力有所提高。我學會了什麼叫“旁敲側擊”,懂得了什麼角色該説什麼話,也提高了與隊友合作的默契。

四、我們的生活

下鄉的生活無疑是比較艱苦的,但也是快樂的。

第一天,我們趕了一天的路程,到達支教學校時已經是晚上七點,我們開始整理我們的行李和煮泡麪。也許是在車上餓了一整天,加上我好久沒吃泡麪了,那天晚上我胃疼了。大家一天都很累了,不想大家擔心,特別是隊長,所以我一直忍着,直到晚上睡覺,因為實在太累,躺下睡着了也就不疼了。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崇尚勤儉節約,十二個人每頓飯一般三四個菜,每頓飯後餐具都是見底的。最讓我感動的是,村委陳主任和温校長都有給我們送給一些自家種的瓜和樹菠蘿,而且温校長几乎每天都來學校,會關心我們還有沒有煤氣,有沒有柴燒。

第一天晚上我們睡的是課室和老師睡的房間,不過老師睡的房間是沒有風扇的,而且教室和房間都是沒有門的。男生的警惕性比較高也比較細心體貼,很懂得為女生的安全着想。睡前男生特地巡邏了一遍,還叮囑我們女生,晚上起夜一定要叫醒他們,把電話放枕頭邊有事馬上打電話。雖然是第一天生活在一起,但是他們給我的感覺是很真實的親切感和安全感,從小到大,只有和我一起長大的那羣哥哥們和國中的那羣好朋友才會給我這樣的感覺。後來出於對財物及人員安全問題的考慮,我們去了村委那裏借住。每晚睡前有兩名男隊友都到樓上樓下巡邏一遍,我相信這是一種對團隊安全的高度負責的態度。每天課餘時間我們也會跟學生一起打球,那是一天當中最開心的事情了。

跟這樣的團隊一起生活是令我非常開心的一件事。生活中大家互相扶持,不管誰受傷誰生病總少不了其他隊員的關心。跟大家一起生活的這十幾天,我變得更加細心、更加成熟,開始懂得去觀察身邊的人,我學會了通過不同的方式去關心身邊的朋友。

五、成長總結

此次三下鄉活動順利進行並且得到了學生、學生家長、校長以及當地的領導的好評,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團隊負責人的運籌帷幄、全面策劃以及隊員們的嚴格紀律、落實分工。

五月份的時候我們的三下鄉準備工作就已經在緊鑼密鼓中進行了。活動前期我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支教部分的備課,活動部分的策劃和材料準備,調研課題的選擇、問卷設計和聯繫調研指導老師,圖書的募捐,農種的募捐,以及我們內部的培訓等等。儘管當時期末考已近,但是在緊張地備考的同時,對於負責人分配下來的工作,我們都盡力擠時間高質量地完成,教案不斷改進,活動策劃不斷完善。後來遲加入的隊友為了趕上團隊的工作進度,更是熬了幾個夜,甚至通宵工作。

《孫子兵法》中道:“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多算勝,少算則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武尤為重視戰前準備。我們做足了“戰前”準備工作,自然能“大獲全勝”。

二、整個隊伍參加三下鄉的熱情,高度負責的態度,還有忘我的團隊精神

我們的隊員主要集中分佈在躍進和華山,華山的隊友經常要騎車過來躍進南勤工辦公室和我們一起商討一些問題。出發前,為了趕早去坐車,在出發的前一天晚上,我們把所有下鄉物資集中到勤工躍進南辦公室,由五名隊友連夜整理打包,直到深夜兩點,最後只能在辦公室裏睡地板。當晚,由於幫我們做宣傳板報的打印店老闆食言,沒有在白天之前給我們做好板報,於是在隊友的催促下老闆十一點多起牀趕工,然後隊友一個人在十二點多接到老闆快完工的電話後步行到三角市去取海報,回來的時候幾乎是兩點鐘了。我們在整理打包物資的時候也非常擔心隊友,但是在整理的時候我們發現物資整理打包工作也非常需要人手,這個時候已經過了宿舍門禁時間,其他隊友想過來幫忙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們沒有經驗,但是我們有的是熱情……態度決定高度……我們要一起努力”類似的話經常出現在我們和隊長的對話當中。這樣的團隊怎會不成功?

三、校團委、華農附小、農學院、當地的領導、鵬裏國小的校長、學生家長等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

校團委給了我們資金上的支持和思想上的指導;華農附小的國小生們愛心捐贈了上千本書,我們隊友精心挑選了四百多本課外讀物出來;農學院給我們捐贈的一百斤農種;當地領導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校長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工作上的支持;學生家長對我們工作的認可等等,都是我們工作順利進展的重要推動力。

一個人或者一個小團隊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要想用有限的力量去做盡可能多的事情,就必須藉助各界的力量。別人只看到我們是一個有愛心的團隊,其實對我們的工作予以過幫助的個人或者組織,他們也是很有愛心的。在這樣一個充滿愛心的環境中,我們做的工作是符合大眾潮流,符合時代需要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各種幫助,所以我們註定成功。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那樣就失去進步的空間了。我們此次三下鄉,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我們在健康生活知識宣傳的前兩天誤以為第二天是趕圩日(即我們預定的活動舉行日),健康生活知識宣傳活動在進行的時候,由於現實原因,重心發生“偏移”,這也是我們策劃的一個不足。究其原因,也是因為我們工作的疏忽和對現實的估計過於理想化。總的來説,是我們還不夠成熟,在與社會人士溝通的時候缺乏技巧和經驗,而且我們都是大一、大二的學生,我們的知識儲備也還不夠。

就我個人而言,首先我覺得自己在這次活動中我給自己的定位很好,我的心態很好,這是我大學以來參加集體活動第一次正確地給了自己清楚明確的定位。我以一種“在路上”的心態對待這次活動,活動過程中的每份任務,我在點頭之前都會考慮自己目前的能力和短時間的學習能力,只要是點頭接了的任務,我都會全力以赴,遇到問題我會及時向師兄師姐請教。在這樣一個優秀的團隊中,我學會了收斂我那鋒芒畢露、自以為是的個性,我開始懂得該發表意見的時候就得大膽提出,該保持沉默的時候就保持沉默。在走訪以及與隊友的聊天中,我懂得了與人交流的技巧。

畢竟是“在路上”,通過這次三下鄉,我也認識到了自己很多方面的不足,包括知識儲備、涉世經驗、處事應變能力等。比如,有兩次任務我沒敢接,現在想來還真覺得有些愧疚。一次是第二次買菜隊長希望我去,但是我沒敢接。因為要精打細算,我對這個非常缺乏經驗,也缺乏信心。再有就是有一天隊長讓我寫新聞稿,這個更讓我害怕。國小到高中,語文老師就沒少批評我作文缺乏文采。在走訪的過程中和最後一天的畢業典禮上,我的處事應變能力不足也充分顯現出來了。

作為當代一名大學生,我必須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其中學習能力和自信力尤為重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以後的路上,懷揣這段美好的回憶,帶着感恩與思考,在校踏實地學習理論知識,並且積極地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參加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將理論用於實踐,做實事,那才是真正的成才。

寫下這篇總結,不只是因為這是三下鄉工作的一部分,更是因為這是四年大學生涯中一次重要的學習經歷,希望大四畢業的時候看到這篇總結,能夠再次享受這次美好的回憶,並且有新的心得感悟。

篇四:

對於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們的理解是,可以藉機走出校外,走進社會,對於大部分時間賦予課堂的我們,是有新鮮感而有益的,當然,少不了或多或少的困難。其好處有三,基本的:增進隊員間感情;鍛鍊自己的技能;進一步瞭解社會。至於其他的好處,如認識一座新城市,參觀新的人文景觀,隊員間互相學習等等,自然是不勝枚舉的。

每個人下鄉回來,都會有很多的感觸,因為實踐時間太短,離開之時正是情感高漲期,卻又是一個無奈的告別時,來不及一一拾掇情感,只好在歸來後宣泄於文字間,卻仍是帶着抹不去的遺憾。

這次隨隊去潮州市潮安縣登塘鎮中心國小,也是圓了我一個支教夢,但也很無奈地擔負着調研的重任,但最後,這份無奈卻成了幸運,令我欣喜。

有時幫忙一下後勤,原以為後勤是個輕鬆的活兒,因為自己對於煮飯做菜也略懂一二,但很快發現,大鍋飯大鍋菜,不容易。

最後的彙報演出,我成了舞蹈排練老師和主持人,這是我沒有預料的,因為這兩件事是我不敢涉足的。很感謝x璐和x君,讓我邁出瞭如此可貴的一步,雖然似乎微不足道,但對於我的人生,贈與了一份自信。

十天的日子,當然不是順利流淌過去的。在與廣中醫服務隊的博弈中,我們有了意外收穫——談判的經驗,同時,互相看到了更多的團結和共鳴。

我想,可以一一述説一番。

一、關於支教

我們的授課對象是國小生,三四年級居多,剛開始有些同學覺得大材小用了,只有我們的隊員知道,授課的難度,是難於中學課堂的,因為,我們習慣了緊密邏輯的思考,要使國小生聽得懂我們的課,授課語言、方式、內容等方面的設計需異於平常的試講訓練,不易做到。

我只好告訴自己一句話:回到童年。

我講的是歷史人物故事,共八節課,分於四個班。本來想着講岳飛和孔子,到了目的地,思考良久,覺着內容太多時間不夠,只好作罷,只講岳飛。

上課一開始,我作着自我介紹,比劃着“鄧”字的時候,在每個班,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脱口而出:“鄧小平!”當問到“知道哪些歷史人物時”,又是不約而同的“鄧小平”。我以為是當地對於鄧小平有着特殊情感,詢問了才知道小朋友們的語文課本上有關於鄧小平的課文。而在補充“知道哪些歷史人物時”的答案時,四個班又是不約而同的“李白、杜甫、韓愈”,也是從語文課上學來的。我覺得很有趣,同時看到了教育的成功,看到了希望。

我的課堂,本想着以説書的形式呈現,但有些名詞需要寫在黑板上作闡釋與演示,只好增加了轉身在黑板上比劃的動作,而該表演的段節,自然是認真落實的,當然,自覺得遠遠達不到自己心中的要求,但至少做了更進一步的嘗試,看到了小朋友們的歡笑,這歡笑源於我,就足以使我欣喜萬分了。

講課中還是存在一些緊張與不成熟,雖然一部分源於進入課堂的隊員的影響,但大部分還是源於自己的準備不足以及不合理的準備。何為不合理的準備?就是把課堂準備認為是背講稿,而背講稿正好限制了課堂上的互動與臨場發揮,在課堂上,常陷入講稿與實際課堂的糾結中。

在我的課的最後,我破天荒地教了小朋友們一首歌——《精忠報國》。第一次在課堂上教唱歌,於我而言,新鮮而激動。有一天上午,連教三個班,聲音都啞了。雖然自個兒唱得不好聽,但聽見小朋友們鏗鏘的歌聲,誰不自豪呢?

支教的人,都覺得自豪。

二、關於調研

前面説過,本覺得調研是件無奈的事兒,因為去年我參加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就是調研類的,所以不想在今年再做一回,沒新鮮感,但因於我所謂的“調研經驗”,卻成了本隊的調研負責人。而為什麼最後無奈成了幸運呢?我自有辯解的道理。

本次調研的課題是:幸福廣東,握手共處——以潮州登塘地區為例探析外來工子女與本地同齡學生融洽狀況。

隊伍中有潮州的隊員,告訴我們,潮州這地方,排外情緒甚濃,他們小時候便受過這般毒害,歧視外地的同學,待長大之後,才真正懂得了互相尊重和平等相處。父輩對於外來工的排斥在孩子當中也有顯現,影響了外來孩子與本地孩子的交往,這實在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

調研的準備做得不足,但走出去的發現足以讓我們欣慰。我們以登塘國小為中心點,走訪了當地村民、外來工學校老師、村委會書記、當地學生、外來工等等,獲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使原先對於調研的模糊思路漸漸清晰起來。調研就是這樣的,不是一下子明瞭,而是漸漸地發現。

在登塘鎮的大街村巷間穿梭,派發問卷、做採訪,領略了潮州地區的生活文化。而對於陌生人的交流,是我最喜歡的。在廣州時,就時常一個人走進菜市場屋巷之類的,同人交談,體會接近真實生活的樂趣。潮州的茶,讓人應接不暇,一小杯一小杯的喝,不停歇。有一次去採訪登塘村書記,村委會的人,一個接受訪問,一個沏茶和斟茶,我訪問的時候實在受不了熱情的邀請,問一句喝一杯,喝一杯問一句,好在採訪不算太長,否則這般喝下去,真得走不動了。

在調研中發現,潮州地區的確有排外的傳統。父輩對於外來工的排斥是影響小孩間的交往的,如本地小孩會排斥和欺負外地小孩。這種不和諧的現象,除了排外傳統的影響,當然還有別的因素,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學校的態度、當地政府機關的態度、外來小孩的自身心理、語言障礙、生活習俗習慣差異等等。

想想XX年的潮州古巷鎮6·6械鬥事件,對於外地小孩與本地小孩的這種交往狀況有些擔心,會不會從小造了陰影,在成年之後爆發出來?或者,古巷鎮的械鬥事件,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潮州人從小的排外與歧視?這種擔心並非是空想的,因為據一些學生的反映,常有本地的高年級學生羣毆外地的學生,老師只是在事後作些批評與懲罰,少有平時特意的訓示。而外來工家長們忙於工作,對這類事不大關注,使得一些外來工子女變得孤僻。

而我們也可以在調研中看到希望,因為現在孩子越長大,無論本地外地,對於排外與歧視,都沒有多大的感覺,都能互相尊重,或許他們已經不在乎父輩認為的所謂來自外地人的“侵略”,覺得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的人,沒必要去作一番區別。

雖然如此,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個潮州的朋友對我説,那些外來子女小時候的陰影還是有的。我們在調研報告中有一些建議,希望看到的人能有一份認同和思考。

對於報告的撰寫,很有難度,因為準備的不足、計劃執行不力、資料整理難度大等原因,而我們很用心去做了,是足以令自己欣慰的,而最終會有一份令人滿意的報告。

我在調研過程中,感覺像是遊玩了一番,在遊覽新的人文景觀,愈加覺得新鮮而有趣,如民居屋角的石柱,被當作鋪路用的清代墓碑,等等,若果我放棄了調研,那真是可惜了。這不足以“幸運”形容之嗎?

調研的人,都應該覺得幸運的,因為我們一起發現了很多,引起了很多未有過的思考。

三、關於後勤

我對於後勤,本是沒什麼貢獻的作為的,但有時看着後勤組的勞作,也蠻有感觸。

後勤的夥伴,主要是負責隊裏19個人的伙食,這活兒不簡單啊,買菜煮菜煮飯。買菜呢,眾口難調,在駐地思量着,在菜市場裏還要徘徊良久,要買得好菜,也要買得便宜價。語言不通是個障礙,x華説,潮州話聽不懂,潮州人的普通話更聽不懂,所以每次買菜須得會潮州話的人陪同。會潮州話的隊友跟着後勤組去菜市場,到了菜市場後勤組卻儼然成了跟班兒,問價還價的自然是能對話的隊員。買菜的日子,除了常聽翻譯而熟悉了菜價,對於潮州話還是一頭霧水,連一二三四五六七都分不得個清楚。

做菜是不容易的,後勤組裏沒有多少好手,即使有,也習慣不了大鍋飯大鍋菜,而動刀動鍋的一個人才好做,多幾張嘴指指點點的就使得混亂了。潮州菜粵菜都有做,叮叮噹噹的總不免夾雜着怨言,最後大家自然能互相諒解。我有時候幫忙切菜,開始那幾刀還挺順手,慢慢就埋怨説這刀太重了,不得勁兒。

做早餐和洗刷餐具是全隊人輪流的。而6點起做早餐的事兒,後勤組必須有人摻和,非後勤組的人只有那麼一次,只苦了後勤組的三位,輪流6點早起陪同,常常還要做大部分的工作。有時候早餐是不夠吃的,大家只好將就。刷洗餐具不是個難事兒,大家都做得很愉快。

大家對於後勤組的夥伴都表示非常感激,因為大家都有參與過,或者圍觀過,自然理解。

也許大家心裏都有一句話:別拿做飯不當正事兒!

四、關於匯演

支教的最後,自然要有個彙報演出。

在下鄉之前就準備了小品的劇本,但後來發現,排練的時間實在不足,劇本有些長,劇中人物太多。有一天夜裏想到了一個對口相聲劇本,想跟田輝排練,也是因為時間的關係,只好作罷。田輝是來自湖北的孩子,本想着讓他在同學們面前表現一番,讓他自豪和自信一番的,後來自我安慰地想,還有別的方式呢,確實有。

x璐要帶領孩子們排練舞蹈串燒和合唱,見我沒節目負責,就讓我幫忙排練舞蹈。這實在出乎我天大的意外,我對於舞蹈,有敬心而無悟性,如何可以這般誤人子弟?但x璐給了信心,她對於我的相信使我相信了自己。於是熟悉了音樂,練習了基本動作,磨蹭幾天,我終於開始人生第一次教人跳舞。排練過程中,歡笑連連,實在讓人開懷,看着小演員們不斷進步,很欣慰,對於他們,也對於自己。但我在排練中的示範和在排練外的練習,被x璐笑稱很陶醉,我想實際是四不像了,這沒關係,主要在於動作指導和糾正,我的示範可做令人歡樂的因子了,果然看我跳舞的人都樂了。

彙報演出與遊園大會的工作安排會議上,x君讓我接了主持的任務,這又是一個意外,但我曾經想過主持一場匯演,活潑地,但又很糾結,這個匯演,有領導在場,該用些什麼風格來主持呢?所以在主持稿的撰寫上,有了一些煩躁,最後在x璐的幫忙下,還是完成了稿子。

匯演當天,前面的主持,是很中規中矩的,偶爾有一些“小朋友們跳得好不好啊”“我們再次用掌聲感謝他們好不好”之類的話語營造一下氣氛,也用於對錶演的小朋友作一些鼓勵。在遊園之後我們全體隊員的表演是合唱《愛因為在心中》,我看着一張張小臉,想起那些給他們上課、帶他們排練和跟他們談天玩耍的情景,哽咽着實在唱不下去了,最後藉着音樂對他們做了表白——“你們喜不喜歡大哥哥大姐姐們”“大哥哥大姐姐們也很捨不得你們”,一張張小臉哭成了花臉,大家都很感動。事後我對隊友説,我的主持還算是成功的,因為我把那些小屁孩搞哭了。

匯演之後是關於廣中醫服務隊的自我介紹,之後是我們與小孩子們的告別,大家都捨不得離去,因為眼淚流個不停,哇哇的哭聲別以為是誇張,當時還真是環繞在身旁。在我與田輝告別的時候,有個小男孩哭着走到我身邊,對我説:“老……師,一定要……記得……來看我們。”我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説:“好好。”我實在不敢做出更明確的承諾,或許,這一輩子都難以再見面的,縱使如何捨不得。

而廣中醫服務隊的隊員做出了令我們不解的舉動,在大家告別的時刻闖進課室,召集了小朋友,訓示他們接手後上課的規矩和時間,完全不理會我們的淚眼相望和無語凝噎。

但無論如何,大家都收穫了滿滿的感動,收穫了這麼多人給予的不捨。

我們應當感謝那一次匯演,讓我們看到了我們與小孩子們的感情的昇華。

我還要感謝兩個人。

五、關於“談判”

7月18日,廣中醫服務隊的踩點隊員到達登塘國小,晚上就找了我們談判,關於洗澡房的使用問題。

我們剛開始覺得他們是不速之客,因為實在搞不懂為什麼會有兩支隊伍同時出現在同一個服務點,可能是該國小校長沒考慮周全的原因,也有因為廣中醫服務隊在與我們隊伍溝通上的不足。重點在於,如何解決問題,既來之則安之。

隊伍裏大家各抒己見,總結意見,代表便與對方交涉,交涉中代表也常常回來商量。談判中沒有大的矛盾,最後達成共識,皆大歡喜。

而次日晚上,對方卻希望我們儘快結束課程與匯演,因為支教服務對象是一致的,我們按計劃進行指教,卻是阻礙他們支教的開展,他們提出讓我們提前一天結束,他們推遲一天開始。但我們是不願意的,談判無果,有一些小摩擦。只好約定次日找校長面談。

我們回到宿舍,就商量對策,知道自己佔着上風,卻總是不放心,討論出了若干個方案,以防萬一。也許可以用同仇敵愾來形容當時的氣氛。而次日與校長的面談,卻意外地勝利了,我們不用讓步,校長説服了廣中醫隊伍的代表,他們只好作罷。

但我們,平日裏見着,互相間,也是笑臉相迎、以禮相待的,不管怎麼説,談判桌上是對手,桌下是可以成為朋友的。在彙報演出前後,我和他們的隊員互拍着肩膀,傳達了友誼。

我們最後一晚,一位隊員的爸爸為我們在廚房勞作時,被爆炸的打火機灼傷了手,大家都很着急,廣中醫的同學立刻趕了過來幫忙,義不容辭的樣子,實在令人敬佩。

在談判中,我們學會了爭取權益,也學會了尊重別人,也相互看到了我們之間的團結一致,實在是好事。

要感謝廣中醫的朋友。

下鄉之後的日子,整理那些記憶,總是感覺很遺憾,只覺得那些日子為什麼不能再延長些,告別的時候才突然生出那麼多那麼深刻的不捨,好多話想説,好多話想聽,卻只好想象。記憶在腦海中,久了就會模糊,只好翻看着那些照片,平日裏夢着下鄉十天那些事兒,不願意生疏。

篇五:

(一)我看農村教育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説: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説: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説,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為落後,他們比城裏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説"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説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着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麼,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於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教育,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只有正視教育,而非遮蓋問題,才能抓住教育發展的癥結所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雖然飛速發展,但離發達地區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經濟發展阻礙了教育發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於經濟,但最終還得抓住"教育是基礎,經濟是關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此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

(二)我為鄉親獻計策

從準備下鄉到下鄉結束,我的心情經歷過一次次的萬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與鄉親們從接觸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鄉親們對我們關懷備至,待我們如親生兒女,我們體會到鄉親們淳樸的情懷,也感受到了農村對知識的渴求,對富裕的渴望。面對這份深重的情誼,我們都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周家村的父老鄉親們做出貢獻。然而現今我們只能在宣傳週家村成功的經驗的同時,提一些不夠成熟的建議。

在村莊規劃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門口,極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種柿子樹,既美化了村莊環境,又為村民增加了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兩得。這可能是我國農村規劃之創舉,大有為之大力宣傳的必要。

經濟發展方面,農業往立體結構方向發展。注意了抓好經濟作物和加大力度發展高效田的同時保持糧食產量。此舉既保證了村民糧食自給,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精神文明建設,結合村民樸素民風,村裏還制定了強有力的規章制度,保證了村裏良好風氣的形成,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當然,這取得的一切成績離不開村領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廣大村民的辛勤勞動。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他們卻沒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標前進。為此,我們同父老鄉親們一同探索前進的路。

鄉親們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廠,把自己生產的蘋果加工成成品再銷售出去,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然而另一方面領導們卻考慮着要承當巨大投資風險,基於此,他們的夢想遲遲沒有實現。現今,農村收入不高,集體基金有限,承當風險能力極小,在如此現狀下,村領導們當然是不敢貿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敗了卻無顏面對鄉親父老。的確,暫不説基地太小而帶來的原材料供應不足和技術問題,就連產品銷售渠道也夠戧。不過,在現有條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運轉週期短的小型企業(如生產洗滌用品的企業)倒是比較可行的。

現在,村民們的收入主要是靠經濟作物和種高效田。高效田是給外國公司制種,公司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並負責回收種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勞力。通過這條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較之下,這是迄今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為此,加大宣傳,極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資,發展高效田,是周家村近幾年致富的首選之路。

通過幾天的實踐,我們發現該地農民的經商意識非常薄弱,或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太深,其時,逐步使他們轉變觀念對經濟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

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周家村結下了不解的情節,或許就像大家所説的,她成為了我的第二故鄉,在以後的生活中,她會永遠讓我牽掛。有時候我想,一個人也許就為某種情感而活,為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養我者、我養者;愛我者、我愛者,這也許就是一個人活着的理由。周家村的鄉親啊!我將在城市的一角永遠地為你們而活、而努力。

(三)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走向社會,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羣眾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後,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按照江澤民同志得出的"四個統一"的要求,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羣眾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瞭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在鄧小平理論不斷髮展的年代,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佔全國人口80%的農民的現狀,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鄧小平理論的理解,深化對改革開放的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於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悦,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增長才幹。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鍊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意志,砥礪品格,把學得的知識用於實踐,在實踐中繼續學習提高,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實踐以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羣眾的廣泛接觸、瞭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