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如何滿足孩子好奇心8篇 滿足孩子好奇心:引導與探索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W

本文將討論如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天生充滿好奇,一直渴望瞭解世界。作為家長和教育者,我們需要給予他們儘可能多的機會去探索、發現和學習。本文將分享一些實用的方法和建議,幫助孩子培養好奇心,並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如何滿足孩子好奇心8篇 滿足孩子好奇心:引導與探索

第1篇

孩子有好奇心、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孩子的好奇心若是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挫傷孩子好奇的動力,有好奇是將來擁有創造力的必備條件,對於父母來説,怎麼樣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就成了難題,因為有的時候孩子的好奇心會讓我們不耐煩。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對很多事物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可滿足他的要求之後,卻發現孩子沒過多久又不喜歡了。最讓家長感到為難的是,不滿足他吧,怕影響他興趣愛好的養成;滿足吧,孩子好像沒一樣能長期堅持。

“電視機為什麼有顯示屏啊?手機為什麼也有啊?為什麼地鐵走着走着外邊就黑了?飛機為什麼在天上飛不在地上走?為什麼會堵車?燃氣灶為什麼會着火啊?”孩子的一連串“為什麼”常常把爸爸媽媽搞得焦頭爛額,而且是問了一遍又一遍。爸爸媽媽解釋得口乾舌燥,孩子仍沒有打住的意思。奶奶在旁邊很納悶:孩子為什麼和我沒話啊?爸爸笑了:你懂得還沒有孩子懂得多,當然不問你了。

寶寶對事物發生了興趣,與其擔心寶寶毀壞物件,不如教給寶寶使用方法,滿足寶寶想要自己操作的好奇心,也給了寶寶鍛鍊的機會,有助於寶寶更好地積累生活經驗。所以,儘可能滿足寶寶的好奇心,並做個和寶寶一樣好奇的父母,引導寶寶去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別把孩子的好奇當成興趣。如果寶寶的好奇心僅僅停留在好奇的層面上,那麼寶寶的好奇也僅僅是好奇而已。這就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好奇的人很多,而具有創造力的人卻並不多的原因。

幼兒心理學家認為,中外幼兒在1歲半之前的好奇心多能得到滿足,而在1歲半之後,中外教育原則的差異性就逐漸表現出來——西方幼兒的好奇心仍然能得到無條件滿足,西方媽媽們往往不以成年人的思維方式與整潔要求來限制其探索性行為,哪怕這一行為會留下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現場”。在中國,寶寶的“搗亂行為”常常會遭受打壓,後果是孩子會變得乾淨整潔、循規蹈矩。但,他不再探索、好奇和發現。

所以説不管怎麼樣,事情的好壞都是兩方面的,看我們更注重什麼而已,但是適應社會應該是不變的準則,家長應該根據國內主流思想,然後添加一點點不同這樣。若是孩子太過於鶴立雞羣了,那麼即使是多麼優秀的孩子,也會變得很迷惑。

如何滿足孩子好奇心8篇 滿足孩子好奇心:引導與探索 第2張

第2篇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與行為活動。是人類行為最強烈的動機之一。其強弱與外界新奇性和複雜性密切相關。求知慾是一種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和不斷探究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感到自己缺乏相應,就會產生探究新或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覆,認識傾向就逐漸轉化為個體內在的求知慾。

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人就能比較早的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求,對的濃厚和愛好。

孩子的學習往往受興趣的支配。如果孩子對學習沒有一點興趣,那就不但學不好,而且會覺得負擔很重,產生畏難情緒和厭倦心理。反之,只要有興趣,他們的思想就集中,容易學得好、記得牢,即使學習時間長些,內容多些,也不會損害孩子的身心。所以,我們開發孩子的,必須注意激發其興趣。俄國家烏申斯基説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探求真理的慾望。”

好奇心、求知慾的產生和培養與環境的刺激有着密切的關係。豐富多彩的環境是激發和培養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必要條件,而單調、枯燥的刺激會抑制和扼殺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創設適宜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問題情境、情緒氣氛)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是至關重要的。從事教育三年以來,我經過不斷的積累和總結學習,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總結出正確的引導與培養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識處理,但可以間接用已有知識處理的情境。問題的難度是形成問題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是説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提問一定要用啟發式問題。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等人指出:“當感性認識與人的現有認識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時,人的興趣最大。”

例如在課上講河姆渡、半坡居民生產狀況時,可以讓學生看書,然後讓學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經掌握了哪些生產技術?”但是,這麼講學生就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失去求知慾望。所以,我在上課時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考古學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遺址時,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頭、魚叉、魚鈎盆、碗等物品,在一個窖穴裏,還發現了稻穀、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請根據以上材料河姆渡、半坡居民當時的生活情況?” 這樣就用一個啟發、探究式的問題代替了枯燥的問答,既刺激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創造、展示自己的平台,培養了學生的。

學生只有對他感興趣的問題,才有着強烈的探索精神,喜歡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説明他對這一學科的某些內容產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應該正確引導,積極鼓勵,使他們的興趣進一步滋長、擴大,從而讓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提供強大的動力,使學生自強不息,努力學習。因此,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問題的質量如何,一定要有熱情、耐心,正確引導。任何厭煩、搪塞和斥責的態度,都會挫傷學生好問的積極性,扼殺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精神,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獨立性是各種人才所必備的心理品質,缺乏獨立性,處處依賴他人,是不可能成為有首創精神的人才。作為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培養,積極鼓勵學生由於好奇心引起的各種探索活動,給學生以充分的“解放”和“自由”,這是培養學生獨立性的重要途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要經常注意學生提出的不尋常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想法。例如歷史課上講大汶口文化時,學生髮現: “大汶口居民之前社會沒有貧富差別,而大汶口居民出現了貧富分化。”隨後提出“這一時期為什麼會出現貧富分化?”作為教師首先應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給予表揚鼓勵,但面對問題時不能直接解答,而應該有意識的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尋找答案。面對問題,我給學生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有一千塊錢,我一分錢沒有,讓你分我一半,你願意嗎?”有的同學馬上就明白了:“當然不會,那是私有財產,這就出現了貧富分化。”緊接着學生又提出:“那麼大汶口居民以前怎麼沒有私有財產呢?”我又給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一個原始森林,又冷又餓,想打只野兔充飢,可你一個人又打不着,這時你看見你看見一個陌生人,他跟你一樣,你會怎麼辦?”這樣,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自己不斷的思考尋求答案,而且就把一個非常枯燥的問題變得非常生動有趣,進一步提高了他們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

在學生想知道還不知道時,及時、熱情、耐心、巧妙的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答案,不但滿足、強化和鼓勵了學生的求知慾,也使他們在自己的活動中增長了才幹。

學生的學習,既需要才智或學習能力,更需要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飽滿的學習熱情、堅強的學習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人的學習和成才的過程,是一個智力與非智力相互影響,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傳統的教育觀念只重視智力因素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忽視非智力因素對知識獲得的作用。從心理角度來看,加強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正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學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引進非智力因素、重視非智力因素,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重要措施。

第3篇

小孩發現的東西總是比大人多一些,那是因為小孩的好奇心更強烈。

我在奶奶家的時候走過一條兩旁長滿了鬱鬱葱葱的植物的路,發現了一株植物的葉子上有一隻小瓢蟲。而且這隻瓢蟲不是七星瓢蟲,是五星瓢蟲,因為這隻小瓢蟲有五個黑色的斑點。

我有一次在外婆家看見了一隻白白的小羊羔,因為小羊羔被拴在一片茂密的草叢裏,所以應該沒什麼人看見了。我跟外婆説了一下,便跑去看小羊羔。當我到了小羊羔獨自在的那裏時,它還在津津有味的吃着嫩綠的小草呢,一點兒也沒發現我在不遠處盯着它看。

我悄悄走近小羊羔,結果一不小心踩到了樹枝,發出咔嚓的聲音。小羊羔聽到後,想跑到遠處,無奈繩子太短,又回到了原處,我真想把這隻小羊羔牽回家養起來,那是多麼有趣極的事情啊!

第4篇

1、您好!我兒子今年幼兒園大班,這半年幼兒園教了一些國小的內容,如學拼音、練聽算、學珠心算等,這應該算提前教育,而不是早期教育吧?這樣做好嗎?

噹噹媽:孩子生來就有一種學習和探究的慾望,他的好奇心驅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每一件事直到掌握為止。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幼兒階段孩子的主要活動是探索周圍的世界,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幫助孩子發展對科學的興趣。我經常和一些媽媽交流,她們説有了孩子之後,才發現自己的知識如此貧乏,天文地理都想知道,但是要工作,要帶孩子,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掌握各種知識。其實,幼兒的科學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從父母那裏得到多少知識,而是培養一種探索的熱情和探索的精神。有位科學家回憶童年對他影響最大的事情,是發現自己放在小瓶子裏的蠶竟然結了繭,後來變成了飛蛾。這一事件,給他帶來的衝擊,使他終生對自然充滿濃厚的興趣。童年的經歷造就了一個科學家。反觀我們現在早教中,老師帶着孩子養蠶,迫不及待地告訴孩子全過程,而不是等到孩子自己去發現。

2、那什麼時候進行知識的灌輸最合適?我的孩子喜歡玩土、玩石頭,不喜歡看畫報怎麼辦?

噹噹媽:活的知識任何時候都不是灌輸的。孩子需要第一手的關於世界的體驗,而不僅僅是通過書報得到的二手資料。在蒙氏教育中,關於自然的部分,我們儘可能帶孩子去見實物,去摸實物,然後孩子才能形成概念,進而對書報中的知識感興趣。玩土玩石頭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呀!孩子接觸不同材質,對重量、形狀等等有了真實的感覺,就是孩子學習的最重要的第一步,這也是蒙氏教育的最根本。

3、貝貝媽:當媽好!我兒子快6歲了,喜歡看科學類的電視節目,比如《藍貓淘氣3000問》和《比克曼的世界》。一個是傳統的演示説教,一個是鬧哄哄的有趣實驗,你覺得哪類更好?你有什麼好節目推薦嗎?

噹噹媽:坦率地説,我不是很喜歡藍貓,太灌輸了。比克曼可能六歲以上的孩子比較喜歡,對小的孩子來説有點太鬧了。其實,對比較小的孩子來説,有機會和自然接觸,和動植物接觸,對它們感興趣,瞭解一些概念,就可以了。只在五六歲之後,才會對其中的邏輯關係感興趣。我推薦一套圖書,山東畫報出版社的《親親自然叢書》,很適合親子共讀。但孩子的第一手經驗是最主要的。

我覺得不少媽媽還是想給孩子一個唯一的、最正確的答案。但實際上,首先幼兒需要得到的不是這種答案,而是你對他的探索的鼓勵和允許。而且,許多事情科學上並沒有最後的答案。

給大家講個故事:上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美國的費曼,講過父親是如何給他做科學啟蒙的。他父親經常帶他在樹林裏散步,在別的孩子的父親忙着告訴孩子這是一隻什麼鳥,那是一隻什麼鳥的時候,他的父親鼓勵他去觀察小鳥為什麼有某種舉動。然後提出假設,再去驗證。這是費曼在科學研究中終生使用的方法,他沒上學時,父親就在樹林裏教會了他。所以只有費曼成了科學家,而滿腦子都是標準答案的孩子卻沒有。

1、在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鍛鍊孩子的生活能力

好奇的孩子多半有超乎常人的“動手慾望”,表現為兩歲不到的孩子一定要拿家中的電視遙控器當“玩具”,不給他就大哭大鬧;或者還夠不着水池的孩子,自告奮勇在幫媽媽洗菜、做飯,與其擔心他們“闖禍”,破壞遙控器或弄傷自己,不如教給他各種用具的使用方法。只要媽媽因勢利導,重要的收穫還包括鍛鍊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使他在未來的探索活動中積累了基本的經驗,也更有自信。

好奇心何以能夠上升為創造力?有時靠的正是一種非常規的的遊戲手段。比如孩子把自己愛吃的怪味豆和魚皮花生埋進土裏等待“發芽”,媽媽不要迫不及待地干涉孩子,試圖將孩子拽回所謂“正確的軌道”上來,這樣恰恰使孩子錯過了許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

3、做“不知道”媽媽,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究心

媽媽對孩子的問題一概敷衍説“不知道”,當然會打壓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熱情,但若孩子每次問“為什麼”,媽媽都忙不迭地給出標準答案,未必見得是好事,這等於是替孩子省卻了探究的過程,而培養孩子好奇心的最佳方式是教會孩子“研究方法”,教他學會思考、學會去找尋正確的答案。

小河裏的蝌蚪、蠶寶寶的脱皮、秋天樹葉的變化……這些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在孩子眼中都是一個個謎團。經常帶孩子仔細觀察這些現象,他的好奇心就會與日俱增,從而多問一些“為什麼”,促使他更加仔細地觀察、思考。長此以往,孩子會形成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最後使創造性思維得以養成。

假如寶寶對電視遙控器或者其他事物發生了興趣,與其擔心他們毀壞物件,不如教給使用的方法,滿足寶寶想要自己操作的好奇心。例如,媽咪在廚房忙碌時,寶寶總喜歡跟進去摸摸這裏摸摸那裏。這時,媽咪就可以安排寶寶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讓他洗黃瓜、西紅柿、拌涼菜,幫着媽咪拿調料等。在這一過程中,寶寶就可以瞭解一些蔬菜的特性,觀察食物生熟前後的變化等,使好奇心得到了進一步的滿足。而且,還有可能更好地激發寶寶更深層次的好奇心,培養探索事物的能力。如此做法,既可滿足寶寶的好奇心,也給了寶寶鍛鍊的機會,有助於寶寶更好地積累生活經驗。

由於寶寶的認知有限,因此常常會問很多奇怪的問題或者產生很多奇怪的想法。當寶寶對某項事物產生興趣的時候,就會堅持不懈地打破沙鍋問到底。面對寶寶的好奇心,媽咪一定要認真對待,切忌以成人的思維方式來束縛寶寶的想像力。比如,寶寶揪小草了,媽咪提醒寶寶不要揪小草,寶寶指着自己小手上的綠色很認真地説:“這樣小草會哭的。”媽咪可以説:“那就讓小草會哭吧”。媽咪沒必要一定要告訴寶寶小草不會哭。

對寶寶來説,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到處藴涵着豐富的可供探索的資源。家裏的客廳、廚房、陽台,户外的公園、馬路、隨便哪個小犄角旮旯,都能成為引發寶寶好奇心、誘導寶寶提出問題的學習場所。媽咪要做的首先是消除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並根據寶寶的興趣適時適度地提供材料和實踐機會,鼓勵他們動手體驗。聰明的媽咪會採取一些方法來幫助寶寶尋找他們需要的答案,並進一步引導寶寶深入探究事物的奧祕。

比如,寶寶到了2-3歲時特別喜歡敲敲打打,媽咪可以提供幾根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棍棒(圓頭的、小而短的,木製的、橡膠制的等),讓他們嘗試敲打不同質地的物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也可蒙上寶寶的眼睛媽咪來敲打敲打,讓寶寶辨別媽咪敲打了什麼。這樣就可以引導寶寶探究不同質地的棍棒敲打在同一物品上,產生的聲音會有什麼不同;同一質地的棒子敲打在不同物品上,產生的聲音又有什麼不同等。這樣,會引導寶寶在好奇的基礎上探索更多事物的奧祕。

如果媽咪對周圍事物顯得十分冷淡,甚至對寶寶的好奇心不以為然,那麼寶寶的好奇天性就會在無形中受到壓制。因此,媽咪也要在寶寶面前做個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引導寶寶去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比如,帶寶寶外出的時候,媽咪可以在野外尋找一些比較奇特的花草樹木,比較小鳥、小昆蟲的叫聲;發現不同種類或者同一種類植物、動物甚至石頭、泥土之間的細微區別等。

如果寶寶的好奇心僅僅停留在好奇的層面上,那麼寶寶的好奇也僅僅是好奇而已。好奇是創造力的源泉,但是僅僅停留在好奇是遠遠不夠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好奇的人很多,而具有創造力的人卻並不多的原因。比如,寶寶不按常規的方式遊戲,媽咪不要迫不及待地干涉寶寶,試圖將寶寶拽回所謂正確的軌道。正是通過這種非常規的玩法,寶寶才能讓他的好奇心得到最好的發揮。比如,寶寶在搭積木,説他想搭個房子,但在好不容易把房子搭起來後可能會隨即把剛剛搭建成功的房子推倒。寶寶這麼做可能是想要了解推倒房子會出現一些什麼後果:房子倒塌時會發出什麼樣的響聲?房子倒塌時積木塊可能會朝着什麼樣的方向散落?房子倒塌後還能不能恢復它原來的模樣……這時候,媽咪千萬不能懊惱地呵斥寶寶:“看看你,好不容易把房子搭好,我可再不陪你搭了。”

寶寶會有很多古怪的想法,比如吃了五香花生他可能會奇怪:這種有很多味道的花生是怎麼做出來的?種出來的?煮出來的?面對寶寶的好奇心,媽咪可以引導他們設想很多的可能,然後幫助寶寶一一證實,或是一一否決。聰明的媽咪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花盆,和寶寶一同種下花生,再一道親自下廚煮花生。然後,帶他們到超市買各種花生,有可能的話還可以帶寶寶去工廠看看,讓寶寶瞭解這些好吃的花生是怎麼做出來的。寶寶在做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他們可能會疑惑要怎麼才能讓種出的花生有各種各樣的味道呢?媽咪不必直接給寶寶答案,讓他們自己大膽地去設想。也許,寶寶的想法在成人看來可能很可笑,如為了讓花生有味道,可能想到要把糖、辣椒、花椒、大料等調料連同花生一起種下去。不要嘲笑寶寶,只管讓他們大膽嘗試好了。

第5篇

户外活動時,看見一羣孩子們圍在一起不知唧唧咕咕説些什麼,於是我走了過去,只見婭妮小朋友在神祕的跟其他孩子們説:"我聽我媽媽説老師的肚子是因為懷孕才會這麼大的,他的肚子裏有一個小寶寶,用不了多久她就會把肚子裏的寶寶生出來。"我們也是這樣從媽媽的肚子裏生出來的,而浩浩大聲的説:"不是!我媽媽説我是從河邊撿來的!"奇奇也在旁邊説;"對對對,我媽媽們也是這樣説的。"聽到孩子麼這麼説,我心裏覺得婭妮的媽媽在孩子教育方面做的真的是很不錯。

孩子在長到一定年齡都會問我們這樣一個尷尬的問題,就是"我是從哪裏來的"?在我們農村很大一部分家長都會給孩子這樣一個答案:是從垃圾堆裏撿來的、從河邊拾來的、從路上撿到的……等等。也許家長對這樣不負責任的話不以為然,但是早教學家表示:這樣的答案會讓孩子們的對家長產生距離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當孩子們犯了錯受到家長批評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覺得我是從河邊拾來的,爸爸媽媽一點也不愛我,這樣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讓他們產生自卑感,孩子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其實,在遇到孩子問這樣的問題時,家長們大可不必編一些諸如此類的謊言,家長們可以委婉的告訴孩子實情,還可以蒐集一些圖片,幫助孩子們科學全面的瞭解自己是從哪裏來的,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心理健康的成長環境。

第6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父母帶孩子外出,喜歡給孩子買這個,吃那個,但對孩子提出的一連串“為什麼”卻敷衍了事或橫加指責。其實,這是父母的無知。高爾基説:“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兒童時期的好奇心、求知慾,是奠定他們未來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之一。兒童思維發展成熟的速度,不是按孩子年齡增長而遞增,而是在日常的學習中鍛鍊、培養和造就的。學齡前的兒童,他們整個的學習過程就是思維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他們對周圍的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都想“打破砂鍋問到底”,即使對心愛的玩具,為了探索個究竟,也會把玩具拆散。對此,家長們千萬不要敷衍了事或橫加指責,要尊重孩子的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慾,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耐心解釋、答覆孩子的提問。如果家長解答不了,也要委婉地告訴孩子,自己不懂,去向人請教或查書再告訴他。也可告知孩子如何去尋求答案,鼓勵孩子努力學習,博採眾長。

由於學齡前期兒童的思維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為周圍的一切都具有和他一樣的生命和感情。對於這些孩子的提問,如果家長難以回答,可以以孩子為中心做一個簡單的類比,比如,當孩子提問:¨為什麼電簡要裝電池才能亮?一可以用人必須吃飯獲得能量後才能工作來作答。即使有些幼稚、可笑的提問,如“媽媽,小孩是怎麼生出來的?¨你為什麼不長鬍子?”等等,父母可以向孩子説明,這些問題等你長大了,知識多了,慢慢就會懂了。千萬不要以嘲弄、斥責和欺騙的方式來回答。

總之,孩子有好奇心,表明他們對周圍事物很關心,這是獲得知識的起點,我們做父母的要予以鼓勵。

第7篇

父母的任務在於幫助孩子學習,無論這種學習是認知、情意或技能方面,父母必須先喚起孩子學習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才能產生持久的學習活動。父母愈瞭解孩子的經驗、能力、發展和興趣,便愈能將其所學的知識和所需要的動機貫串起來。如何引發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呢?下面是父母應注意的幾點要點:

對孩子不要擺出像法官般一臉的道貌岸然,也毋須扮演命令、威脅、説教或斥責的角色,因為這些角色往往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而畏縮。給孩子温暖和安全感,然後發現問題並協助他解決問題。

每個孩子天生有其不同的興趣和愛好,強迫的學習往往使結果事倍功半。

現代的孩子,父母都給他們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這種行為是溺愛並非關愛。面對現代兒童,父母首先要了解你要給孩子的是他所需要的,而不是他所要求的全部。

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會在你願意注意地看他、面帶微笑、專心傾聽以及同情心的語言溝通過程中被引發。

第8篇

孩子們已經適應了中班一學期,現在的他們越來越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了,孩子們説的話越來越多,看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想象力越來越豐富,當然,好奇心也越來越重。有時候孩子們一個小小的事情都要刨根問底,看到操場上的笑話、小草或者是蘑菇音響,就會忍不住來和你説,孩子們好奇他們身邊的每一件實物,而且不會隨便給它們貼上標籤,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就要從積極地一面來引導他們。

我們總是教育孩子們危險的地方不能爬上去,但是孩子們總是忍不住去靠近窗户,看看外面的雨滴,聽聽下雨的聲音,可每次為了他們的安全,我總是是會請他們回來。於是孩子們每次都會感覺不過癮,總會不自覺地靠過去,我想,既然他們如此地好奇,為什麼不滿足一下呢?於是,我和搭班的老師組織孩子們排隊靠近窗户來觀察雨滴,孩子們又興奮又好奇等孩子們都觀察好了,我們組織了一次關於雨滴的談話,我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居然能夠如此仔細,不僅能看到雨滴落在了哪裏,還能知道雨滴掉在水塘裏的樣子,聽到雨滴落在不同地方的聲音,有個孩子居然看到雨滴在不鏽鋼的棒子上是倒掛的形狀,我真是驚訝極了。

後來再下雨,孩子們依然會興奮,但是他們反而不像以前那樣一直會靠到窗户上去,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我想他們的下一個好奇心可能會出現在另外的一個領域,如果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們作為老師應該滿足孩子們合理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