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牛棚讀後感5篇 "輝煌背後的智慧與勇氣"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15W

《牛棚讀後感》是一篇由莫言創作的短篇小説,以農村牛棚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家庭的屈辱與掙扎。故事中展現出人性的複雜與殘酷,令人深思。本文將會從情節、人物塑造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帶領讀者深入剖析這個讓人心碎的故事。

牛棚讀後感5篇

第1篇

匆忙之中讀了季羨林先生的《牛棚雜憶》一書,首先感到比較意外的是這本書的文筆竟然如此通俗易懂。作為通曉多種語言的一代文學泰斗,季老完全可以將通篇語言寫的更符合他的身份。然而季先生卻是用着簡單幽默甚至調侃的筆調講述了自己與“棚友們”生在“”中的不幸遭遇迫害。讀完此書,不禁令人心痛,讓人不寒而慄。回過來想,我覺得季先生之所以用通俗的筆調,易懂動的文字可能是為了讓我輩子孫能從中吸取應有的教訓,為將來不再有同樣的人發瘋,“幹出同樣殘暴的蠢事”而給歷史做了誠實完整的記述。

中國文人歷來是“士可殺不可辱”,正所謂“刑不上大夫”,然而,思緒重新回到那個黑白倒懸乾坤顛倒的動盪年代我們可以發現,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個樣子了,刑可以上大夫,士可殺亦可辱。在“牛棚”裏,被關押的人不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還要經受許多諸如“跪煤碴”、“油漆塗臉”之類慘無人道的刑訊逼供。如此殘酷實為世所罕見,讓人心寒。由於不滿北大當時的當權者聶元梓的所作所為,季羨林先生被“打倒”、被抄家、被批鬥。書中在痛斥“”中所謂“革命小將”的行為時作者引用發展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現在人們有時候罵人為‘畜生’,我覺得這是對畜生的污衊。畜生吃人,因為它餓。它不會説謊,不會耍刁,決不會先講上一大篇必須吃人的道理,旁徵博引,洋洋灑灑,然後才張嘴吃人。而人則不然。”

經歷了各式批鬥的季老對一場小型的批鬥會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這樣看似搞笑的筆調:“我現在在被批鬥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爐中鍛鍊過的孫大聖,大世面見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還真看不上眼。這次批鬥就是如此。規模不大,口號聲不夠響,也沒有拳打腳踢,只坐了半個噴氣式。對我來説,這簡直只能算是一個‘小品’,很不過癮,我頗有失望之感。……總起來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給這次批鬥打一個分數的話,我只能給打二三十分,離開及格還有一大截子。”讀到此處心中不禁泛起陣陣波瀾,很難想到季老會用這種筆調記述那段艱辛屈辱的歷史。

到此,我覺得有必要想一下季先生寫這本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僅僅紓解自己數十年前的個人憤慨?還是為了打擊報復?自然不是,對於淡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的季老來説,世俗名利已然如過眼煙雲,他寫該書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我們能夠總結教訓和“經驗”,讓更多經歷過的“牛棚”或者“豬棚”的人出來説話,讓更多的知情者出來説話,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樸實無華文章如此,可一代文學大家留給我們的卻是深深地反思。

我們有理由相信有這樣的書問世,對我們乃至後輩的教育將超過任何教科書!有這樣的文章出現,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和善良心才會在我們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心中留下深深地痕跡,人折磨人這樣的社會悲劇才能夠避免重演!

我們有理由相信同樣也有信心的説這樣的牛棚不會白搭!

牛棚讀後感5篇

第2篇

各位朋友,建議大家讀讀季羨林的《牛棚雜憶》,裏面記載了“'時期的種種現象,能讓我們跟好的瞭解這一段歷史,並且對日後的人生定位有一定的正面的影響。以免辜負季老先生給後人留下的一番美意。

在讀《牛棚雜憶》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倘若自己處於如當時這麼一個環境當中,我會是被迫害的那一類人還是迫害別人的那一類呢?這很難説得清楚,即使説出來了,那也無從證明,因為沒有人會希望再次發生這樣的災難,來證明一下這個問題。

雖然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從書中我們應該要認識到一些問題,然後來個自我反思,看看自己身上存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具體説來,我總結了幾點:

首先、切勿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這是一個大多數人在幼兒園或是國小時就經常聽老師説的道理。怎麼這麼一個基本的做人道理、價值觀取向竟然曾被一個民族集體遺忘呢?季羨林先生在書中説,時候的批鬥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説,只是滿足一下那種人身上的以折磨別人為樂的劣根性而已。那時的批鬥根本上不存在什麼“正義感”和個人憎惡的情感,而在我的記憶中,確實也親眼見過在這種劣根性的驅使下,整個村子的人吧一條生命活活毀滅的事件。我也曾經親身經歷過這麼一件事:一個小偷就在羣眾的毒打下奄奄一息,最後死去。當時我還很小,不明白為什麼整個村子的人都打得那麼的起勁,那麼的滿足,開心。甚至婦女們還在一邊吶喊助威。我只是想難道他們就真的這麼有正義感,為那個被偷東西的人出一口氣其實那小偷確實最不至此。後來才慢慢的發現,有份教訓小偷的人當中,不乏是被偷的那户人家的仇人,其餘的大多數也沒有什麼正義感,大家都只是以此為樂而已。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事實,不正好是風氣嗎?這樣,你還能不承認人“性本惡”的事實嗎?一個人一旦缺乏向善的教育,他必定會是一個壞人,但這還不足以證明“性本惡”,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時期的很多北大學子,甚至是教授,只要有機會,就幹出革的各式各樣禽獸不如的批鬥惡行,那難道還不足以證明“性本惡”這一結論嗎?足矣!而那些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人,如在我們同學或是朋友當中,那些經常為能夠貶低他人,抬高自己而滿足或感到神氣的人,如果重現人間,大有可能成為“革命小將”,“紅衞兵”一類的人,對這樣的人,我們要慎防之,因為這樣的人要麼就是偽君子,要麼就是蠢貨一個,很容易為人所利用。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為數不少。所以我們要時刻記住一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順便也説説,那些見到領導就渾身發熱,打心裏大喊一聲“哇!某某領導來了”,這樣的人,在當時肯定也為發動“”出來不少力,在今天的社會,倘若氣候合適,也將是一羣為虎作倀的人。

其次,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也許,那種人身上的以折磨別人為樂的劣根性事一種世界性的劣根,在其他國家也存在。但是,為什麼在向美國那樣的西方國家就沒有發生過像那樣的大災難呢?至少在近一百年來沒有發生過那是因為制度上的問題。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首先杜絕了權利過於集中的現象,同時也杜絕了個人崇拜現象。我們再看看幾個國家過去發生過的種種自己創造的災難,我們也能略見一斑,如前蘇聯的“大清洗”運動,還有柬埔寨的“紅色高棉”運動,這些事件在殘忍和手法上,皆與“”同出一轍。而這些災難得以發生的原因皆是因為制度上的不健全。

當然,這是大方面的問題,以我的見識淺陋,沒有資格多説,我想説的是,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做人一定要為自己設一條底線,並且堅定的執行。一旦有人吩咐你觸及這條底線,無論他是誰,你都應該拒絕。必須堅持自己的底線,不能越雷池一步,不然,你便會陷入無底的深淵,永生不得安寧。在季羨林今時今日的地位和名譽面前,那些曾經迫害過他的人難道就能若無其事的安然活着嗎?他們要麼繼續的喪盡天良下去,倘若他們還有那麼一點良心,那肯定會日日夜夜的忍受着自己良心的責備而不得安生。我記得教我的一位教授曾經對我們説過,90後的年輕人當中有許多人因為生於國家思想最為封閉的時候,使其身上有着一種極左的東西,而自己又全然無知,這就很容易把自己毀掉自己的人生。這種極左的東西就如當日時期“革命小將”和“紅衞兵”一樣,只要有人指使,什麼壞事都敢做。

季先生在書中還説到,其實即使是在今天還沒有真正結束。確實如此,而的某些極左思想在新時期裏得以改頭換面,正在侵蝕我們的社會,我們的青年。如當日的“革命小將”為討好領導而瘋狂,今天很多人卻為了金錢而瘋狂而在社會制度還遠沒有得以完善的今天,我們除了相信黨和國家外,還應該去了解這一事實,以免災難重現人間,貽害蒼生。所以,列位看官,請抽時間讀讀《牛棚雜憶》吧。

第3篇

作為晚輩,那段刻骨銘心的痛,我們無法理解。但從讓人心碎裂的文字中,從老人們埋藏心底的仍隱隱疼痛的傷口中,我們是否感覺到一種莫名的畏懼和痛心?

季老用他誠懇真誠的話語,向我們講述他的親生經歷,每一個字都是心裏摯真的話。當我讀到在牛棚那些知識分子受到難以忍受的折磨,卻百緣莫明的時候,我的心彷彿崩出一道口子,鮮血溢出來,撕心裂肺,滴成了充滿血腥的。那些折磨人的紅衞隊是沒有人性的,我非常瞧不起他們,平時對教授、朋友很恭敬,到了大革命的時候,揭底最多、最殘忍的就是他們,而他們卻往往是被批鬥的人身邊最親近的,而這一切就僅僅只為了頭上的一個虛偽的頭銜。人的本性,人的殘暴,毫無遮攔的被挖掘出來。靈魂上有了污垢,抹不去,擦不掉。或許,有什麼能清洗一下,人們也就不會那麼糊塗,那麼無情。

是史無前例的,它是致命的罌粟花,輕易的觸摸便會窒息;它是瀰漫在宇宙間彷彿凝固起來的黑暗,吞噬着一切光明與生命;它是人間的十九層地獄,置身於煉獄中的人必定受盡折磨,痛不欲生。那段崢嶸歲月,扼殺了多少無辜的生靈,毀害了多少寶貴的知識財富,它壟斷了中國發展的道路,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歷史遙遠,但的罪證卻在身邊,《牛棚雜憶》就是其中一件。那時的社會多黑暗,生活多糟糕,知識分子都低人一等,抬不起頭來,成了不可接觸者。他們是低微的螞蟻,別人輕輕一捏就成了手中的齏粉。那時的人是冷血動物,冷漠得令人不寒而慄。

聽老師説過一個故事,這也是她老師講給她聽的,説的是一幫同學欺負老師。同學們揪着老師來到一間教室,四面都是毛主席的畫像,他們命令老師要是哪一面背對着毛主席的畫像,就是大不敬就要捱打。最終那個老師被打得遍體粼傷,衣服全被撕爛了。震撼!完全、絕對的震撼!難以想象那是什麼樣的時代?如果説:“一本書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那麼《牛棚雜憶》就是的詮釋,它是一面鏡子,把那個時代的人和事照得清清楚楚,真實地反映在讀者眼前。人在它的照射下除去了虛偽的外表,只剩下一個高潔的靈魂在經受着血與淚的洗禮。

今天的中國是強盛的,走上了明智的軌道。但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最應該時刻銘記的就是他失敗時落魄的教訓,只記着短暫的勝利,成功是不會長久的。驕兵必敗。中國應記住這個血與淚的教訓,時時鞭策,刻刻不忘,引以為戒。歷史為證,《牛棚雜憶》為證。中國的前進離不開我們,讓成為永久的歷史,再也不要重演!

第4篇

我很遺憾,我現在才看到這本書,本來可以在七年前看到的。但過錯導致錯過,雖然書和人不同,但此情此境已非彼情彼境,亡羊補牢事後彌補,但傷疤只會隨時間而變淡卻非消除,骨子裏的氣質卻隨時間推移而越發濃厚。

如果早點看這本書,在我僅經歷的人生中最灰暗的那一段日子,我可以找到一個年長的同伴,可以找到一份慰藉,還可以不至於整天想着跳樓。沒有誰願意成熟,因為成熟就要付出代價,有人説渴望成熟,當你真正去經歷了或許就不這麼想了,生活磨平了我們的菱角,於是我們圓滑了成熟了,沙子在貝殼裏最後成為珍珠是要用身體去研磨的啊。沒有誰願意遠比同齡人成熟,和同齡人沒有共同話題,總是去趨向和奉承是一件痛苦和遺憾的事情。

復讀九年級像怨婦一樣上着,而高中像傻子一樣過着,大學像狗一樣活着,就這樣,三年四年,七年,一晃而過。蹉跎的是歲月,流逝的是青春,消磨的是鋭氣,一路有平坦舒適,也有坎坷艱難;走過陽光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有過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上帝在那兒為我關門開門和開窗關窗忙得不亦樂乎,而我平平淡淡,也就沿着一條曲折的路不斷在前進。

經過那一年的鍛鍊,我的臉皮厚度那是與日俱增,心裏承受力那也是節節攀升,越來越感覺自己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只要你沒把我弄死,我總是能跳出來蹦躂的。

現在我最怕的是別人説我是個好人,我覺得這是在罵人,因為潛台詞是“你是個傻子”,我自己做了什麼事我自己清楚,不需要別人誇獎,自己肯定自己就行,就像左手去握右手,給予温暖和鼓勵,除了我自己外還有什麼人瞭解我呢?

而我最不怕的是別人罵我,越罵,我越開心,反正被別人罵多了,聽着聽着就習慣了,要是在睡覺的時候罵,那就更好,聽着聽着就睡着了,催眠曲!

我知道我的境界離季老先生相差太遠,但自我感覺還是很虔誠的在看這本書的,雖然沒有沐浴更衣,齋戒三日,但在看書的這兩天時間裏,內心始終保持着一種平和從容,即使我昨天忙得天昏地暗,累得天旋地轉,心裏依然水波不驚。

只有經歷才能懂得,我始終相信古今中外,只要是人,在很多方面特別是思想情感方面有許多的共通之處。相交於先生,我的這點經歷九牛一毛,我的人生閲歷不值一提,但我畢竟懂得了生活需要苦中作樂,活下去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氣,人一旦下定決心堅持,那種忍耐和執着是非常可怕的。

?牛棚雜憶》,我明白了,對於過去傷害過自己的人,能夠不偏不激,包容多過責備,忍耐多過報復,能設身處地的為人着想,服從大局,自我犧牲;而對於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有的僅僅只是一個不起眼的眼神和動作,卻能夠感激一生,適時便報答。先生一生研究佛,只此一點,先生已達至大乘境界。

?牛棚雜憶》,我明白了,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堅定自己的內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越是挫折磨難,越是要堅持信仰、堅定內心。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不在於困難時口號喊得有多響亮,而在於能不能堅定的站在風口浪尖,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

?牛棚雜憶》,我明白了,生命是一個狀態,生活是一個過程,死亡是不可預知的,但卻是突然的,在我們活着的時候就不用討論死亡,“不知生焉知死”,不管前世來世,也不管昨天明天,過好今天,活在當下!

第5篇

著者和譯者究竟誰用的力量多呢?不用思索就可以回答,當然是著者。所以在歐洲有許多譯本封面上只寫著者的姓名,譯者的姓名只用很小的字印在反面,費許多力量才能發現。在雜誌上題目的下面往往也只看到著者的姓名,譯者的姓名寫在文章的後面,讀者唸完文章才能看到。他們的意思也不過表示譯者和著者不敢抗衡而已。

在中國卻又不然。我看到過很多的書,封面上只印着譯者的姓名,兩個或三個大金字倨傲地站在那裏,這幾個字的光輝也許太大了,著者的姓名只好逃到書裏面一個角落裏去躲避。在雜誌的封面上或裏面的目錄上有時我們只能找到譯者的姓名,甚至在本文的上面也只印着譯者的姓名,著者就只能在本文後面一個括弧裏找到一塊安身立命的地方。從心理上來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譯者就害怕讀者只注意著者的姓名,但又沒有勇氣把著者一筆抹殺,好在文章既然到了他手裏,原著者已經沒有權利説話,只好任他處置,他也就毫不客氣地把著者拼命往陰影裏擠了。我不是心理學者,但我能猜想到,變態心理學家一定在他們的書裏替這些人保留一塊很大的地盤的。

我還看到幾個比較客氣一點的譯者,他們居然肯讓著者的姓名同他們自己的列在一塊。但也總覺得心有所不甘,於是就把自己的姓名用大號字排印,著者的姓名用小號字,讓讀者一看就有大小偏正之感,方法也頗顯明。我立刻想到德國大選時--的作風。現在被諡為希魔的德國獨裁者當時正興高采烈,在各個城市裏大街小巷的牆壁上都貼滿了放大了的選舉票的式樣。上面寫了他自己和戈林、戈培爾、赫斯、福利克的名字,下面印了兩個圈,一個很大,一個很小,像是太陽和地球。年紀大一點的或眼睛近視的無論如何也不會看到那小圈。這當然有它的作用,因為贊成--的人要在大圈裏畫一個記號,小圈卻是為反對他的人預備的。結果--果然成了功,百分之九十八的德國人都選舉了他。我總懷疑有些人根本沒看到那小圈,既然每個人都必須畫一個記號,他們只好拿起筆來向大圈裏一抹了。我們中國這些客氣的譯者的心理同--大概差不多,這真可以説是東西映輝,各有千秋。至於他們究竟像不像--那樣成功呢?這我可就有點兒説不上來了。

我前面説過,有的譯者沒有勇氣把著者一筆抹殺。但這裏正像別處也並不缺少有勇氣的人。有一位姓丁雙名福保的大學者“著”了一部幾十冊厚的佛學字典。我們一看就知道這裏面有問題,因為這種工作需要多年的蒐集和研究。我們從來沒聽説中國有這樣一位專家,現在卻憑空掉出了這樣一部大著,不由人不懷疑。書的序裏提到日本織田得能的佛教大詞典,我們拿來一對,才知道原來就是這部書的翻譯。但丁先生卻絕對否認是“譯”,只承認是“著”,因為他添了些新東西進去。我又有點糊塗起來。譯一部幾百萬字的大著只要增加十個字八個字的新材料就可以把這部書據為己有,恐怕世界上每個人都要來譯書了。但丁先生的大“著”並非毫無可取,裏面插入許多丁先生的玉照,例如,研究生理時代之丁福保,研究醫學時代之丁福保,也頗琳琅滿目。丁先生的尊容也還過得去,雖然比畹華博士還差一籌。但我終於恍然大悟。以前有的人想把自己的玉照登在報紙上,但苦於沒有機會,只好給兜安氏大藥房寫信,當然附上玉照,信裏説吃了某某藥,自己的某某病已經好了,特此致謝。於是隔了不久,自己的尊容就可以同名人一樣出現在報紙上,雖然地方不大對,也顧不了那樣許多了。現在丁先生又發明了一個方法,使以後想出名的人再也不必冒充自己有梅毒或癮君子寫信給大藥房了,真是功德莫大。我們能不佩服丁先生的發明能力嗎?

另外還有一位更有勇氣的人,當然也是一位學者。他譯了幾篇日本人著的關於鮮卑和匈奴的論文,寫上自己的名字發表了。後來有人查出原文來去信質問,他才聲明因時間倉促把作者的名字忘掉了。這當然理由充足,因為倘若在別人和自己的名字中間非忘掉一個不行的話,當然會忘掉別人的,誰不愛自己的名字呢?

我上面只是隨便舉出兩個例子。像這樣的有勇氣的人,在我們中真是俯拾即是,比雨後的春筍還要多。只是在我們國內耍這一套,關係還不太大,因為好多人都是彼此彼此,心照不宣,但偶爾讓外國學者知道了,就不免替我們丟人。我上面説的丁福保的字典,一位現在劍橋大學任教授的德國漢學家就同日文原文對照過,他把結果告訴了我,弄得我面紅耳赤半天説不上話來。在外國這是法律問題。倘若一個人在自己的博士論文裏偷了人家的東西而不聲明,以後發現了,立刻取消博士頭銜,我希望中國的法律也會來制裁這一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