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感遇生命作文素材整理7篇 “生命的感悟:探索生命的精髓與意義”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2W

本站為廣大寫作愛好者提供感遇生命作文素材整理,包括詩歌、散文、小説等多種文體,涵蓋生命成長、人生哲理、情感故事等多個方面。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優質的寫作素材,激發寫作靈感。

感遇生命作文素材整理7篇 “生命的感悟:探索生命的精髓與意義”

第1篇

18,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英勇就義,譚嗣同是變法的主將之一,在被捕之前他有過幾次逃生的機會,但是他都拒絕了。

梁啟超勸他一起去日本時,他説:“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後來又有人勸他逃走,他又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決心,以期喚醒後來有志圖強的人。不幸被捕後,他在獄中大義凜然,神情自若,並在獄壁上寫了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張儉,東漢人,因為彈劾宦官侯覽,被迫害逃亡,人們看中他的品德,都願接納他。杜根,東漢安帝時郎中,因上書要求臨朝聽政的鄧太后還政於皇帝,觸怒太后,被害險些致死。譚嗣同相信康、樑等逃出後會有人接納,自己則願作忍死的杜根。他們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膽相照的,猶如那巍巍的崑崙山一樣。)

9月28日,他和其他五君子一起被押赴刑場,行刑前,譚嗣同高聲朗誦道:“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聲呼罷,哈哈大笑。上萬圍觀的人,無不潸然淚下。雖然戊戌變法最後失敗了,但是他為國富民強甘願獻身的精神將彪炳史冊。

感遇生命作文素材整理7篇 “生命的感悟:探索生命的精髓與意義” 第2張

第2篇

早晨,一個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裏伐木。他用電鋸將一棵粗大的松樹鋸倒時,樹幹反彈重重地壓在他的腿上。劇烈的疼痛使他覺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時,他只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試圖把腿抽出來,可辦不到。於是,他拿起手邊的斧子狠命地朝樹幹砍去,砍了三四下後,斧柄斷了。他又拿起電鋸開始鋸樹。但是,他很快發現:倒下的松樹呈四十五度角,巨大的壓力隨時會把電鋸條卡住;如果電鋸出了故障,這裏又人跡罕至,別無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電鋸對準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 伐木工人把腿簡單的包紮了一下,決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着劇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次地昏迷過去,又一次次的甦醒過來,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一定要活着回去。

如果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死神正一步一步向你走來,最先垮下來的或許就是精神。但是伐木工沒有表現出死神即將來臨的恐慌,他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個對生命充滿希望的形象。

一個農民看到兒子開的那輛輕型卡車突然間翻到了水溝裏。他大為驚慌,急忙跑到出事地點。當他看到水溝裏有水,兒子被壓在車下面,只有頭露出水面。他毫不猶豫地跳進水溝,雙手伸到車下,把車抬了起來。另一位跑來救助的工人幫他把失去知覺的'兒子從下面拽了出來。 當地醫生很快趕來了,經檢查,發現農民的兒子只劃破一點皮,沒有其他損傷。此刻,這個農民覺得奇怪了。剛才抬車時根本沒想自己是否能抬得動,由於好奇,他又去試了一下,這次卻根本抬不動那輛車了。生命能夠承受多大的重量,生命有着怎樣的韌性,我們想過嗎? 生命是堅強的,它堅強地能夠在死神面前毫無懼色,依然燦爛;但它又是脆弱的,脆弱地在一瞬間就消失了。生命或者説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關鍵看你如何面對。善待別人,善待自己,珍愛所擁有的一切--這或許就是我們對逝去的人最好的哀思。

珍愛我們的生命,生命是脆弱的,而生命又是頑強的。這脆弱與頑強取決於我們心中的安全之鐘是否常響。遵守社會的規則,緊握寶貴的生命之花,讓短暫的生命綻放光彩。

一個貧窮的牧羊人,領着兩個孩子放羊,弟弟望着天上飛過的大雁説:“我們要是像大雁會飛就好了,就可以飛到天堂看媽媽啦。”父親説:“只要想飛,就能飛上天!”弟弟學大雁飛,沒有飛起來,哥哥也試了試,沒有飛起來。父親也試着飛了幾次,結果同樣也沒有飛起來。父親説:“我老了,你們還小,將來經過努力,你們一定能飛起來!”後來,經過努力他們果然飛上了藍天,他們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

我們總是在河的此岸觀望彼岸,在現在觀望未來.所有嚮往是美好的,代表着對生命的希望.黑暗中的希望是一盞燈,指引你走在生命的隧道里.珍惜身邊的一切,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年輕時體質較差,加上工作緊張,用腦過度,身體十分虛弱,多方求治也不見效。後來,一位名醫給他進行了檢查。醫生並沒有給他開藥,只送了一句話:“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名醫。”法拉第細細品味這句諺語,悟出了其中的奧妙。從此,他經常抽空去看馬戲和喜劇。精彩的表演,總是令他開懷大笑。他還到野外和海邊渡假,調劑生活,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體逐漸地康復了!

直面生活就是敞開心扉,用生命全部的觸角去感受生活,去承受生活中所有擊打、挫折、辛勞,惟有如此我們才能變得自明而富有智慧,外表平靜內心堅強,能夠辨別善惡,卻不輕言放棄。直面生活,使我們勇於擔待。直面生活,也使我們擁有了真正的生活——我們成了樸素、有尊嚴、有自信的人。

有哪一個神話,比桑蘭的故事更美麗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突遭重創的少女卻以她依照明亮的目光和燦爛的笑容引領着人們走入了珍愛生命的信念中。

從跌倒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有體操冠軍,不再有平靜輕鬆的生活,甚至也很難再有無拘束的奔跑和行走,可17歲的桑蘭卻坦然擦去父母親友的淚水,她説:“別難過,我會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似乎,只用一個“堅強”還不足以形容這個女孩子的超凡之處,因為這個詞裏多少夾雜着些被動和無奈的成份,而“勇氣”則不同,它能讓人產生更堅定和更富挑戰的聯想。而對突然的變故,不放棄生活、不放棄希望、不放棄追求,都絕不僅是説一句簡單的“熱愛生活”就能輕易達到的,而這力量的唯一源泉就是:極大的勇氣。桑蘭的勇氣讓所有的人感動也震撼。桑蘭本來的夢想是體操明星而不是坐在異國輪椅上的名人,但她的勇氣使她遠離了憐憫和同情,她因此而成為一種精神的代稱,也因此而成為真正的明星。從此後,人們將記住中國少年,桑蘭的故事——她有好聽的名字,她有非凡的勇氣。當很多人惶惶於“世紀末綜合恐慌症”的時候,當很多人為了蠅頭小利惴惴於心的時候,當很多人陷入窘境不能自拔的時候,桑蘭告訴我們的是:珍愛生命,是尊重別人,也是堅守尊嚴。於是,從中,我們看到了媒介的力量和媒介不能拒絕的使命。

第3篇

關於死刑的存與廢問題,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爭論了200多年。自從1764年意大利學者貝卡利亞提出廢除死刑的見解以來,人們從尊重生命權和天賦人權的角度,對廢除死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論證。由於死刑有着久遠的歷史,它既是一個最古老的刑罰方法,又是一個被認為具有最大威懾力的刑罰方法,因此人們對於死刑的存與廢,產生了重大的分歧,始終沒有得出統一的廢除死刑的結論。就世界範圍的情況來看,歐盟各國事實上已經廢除了死刑。

1966年,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第6條規定,不得任意剝奪人的生命,並強調,在未廢除死刑的國家,只能對犯有“最嚴重罪行”的人判處死刑。1989年,聯合國又通過了《聯合國廢除死刑公約》(第二選擇議定書),要求每一締約國應採取一切措施在其管轄範圍內廢除死刑。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111個國家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廢除了死刑。自1990年起,平均每年有3個國家廢除死刑。我國的香港、澳門也已廢除死刑。在發達國家中仍執行死刑的,現在僅剩美、日兩國。

死刑的廢除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整個人類刑罰的發展史,各國的刑罰都是由苛酷到輕緩,由殘酷到人道,這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是相適應的。就死刑而言,僅它的執行方法就變得越來越文明,而且各國都是越來越少地使用死刑。

第4篇

廣義的生命泛指變化和運動,狹義的生命指有機生物體,狹義的生命只是廣義的生命中的一種類型。一切都在變化和運動,所以從廣義的角度,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宇宙也是有生命的,在不斷變化發展。那麼如果考場上讓你寫一篇有關生命的素材,你應該如何來寫呢?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蹟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説《最後一片葉子》裏講了個故事: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着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説:”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温馨提示: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不要讓昨日的沮喪令明天的夢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説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裏卻高舉着一張20美元的鈔票。面對會議室裏的200個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隻手舉了起來。他接着説:”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一件事。“他説着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説:”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髒又皺。 ”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骯髒或潔淨,衣着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

温馨提示:生命的價值不依賴我們的所作所為,也不仰仗我們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於我們本身!我們是獨特的--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第5篇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句流傳了千年的詩句深深地詮釋給我們生命的意義與偉大;而泰戈爾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又給了我們另一份對生命的感悟。關於生命,諾貝爾説:“生命,那是自然拿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愛默生説:“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羅曼羅蘭説:“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並且熱愛生命的人。”而在我看來,生命,不僅是你我呱呱墜地的那一聲啼哭,而是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生命,不僅是你我擁有的一筆財富,而是培育我們的所有人的心血灌注。所以,生命裏藴涵了太多的感動,便早已註定了它無上的價值。你,無權褻瀆它的珍貴,因為,你,沒有這個資格。

早晨,一個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裏伐木。他用電鋸將一棵粗大的松樹鋸倒時,樹幹反彈重重地壓在他的腿上。劇烈的疼痛使他覺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時,他只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試圖把腿抽出來,可辦不到。於是,他拿起手邊的斧子狠命地朝樹幹砍去,砍了三四下後,斧柄斷了。他又拿起電鋸開始鋸樹。但是,他很快發現:倒下的松樹呈45度角,巨大的壓力隨時會把電鋸條卡住;如果電鋸出了故障,這裏又人跡罕至,別無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電鋸對準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 伐木工人把腿簡單的包紮了一下,決定爬回去。

一路上,他忍着劇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次地昏迷過去,又一次次的甦醒過來,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活着回去。

比爾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眼睛受了傷,視力不斷下降,幾個月後將完全失明。妻子為了給他能見到光明的日子裏留下點什麼,決定把傢俱和牆壁粉刷一遍。

油漆匠工作很認真。他雖是斷了半隻胳膊的殘疾人,但他很快樂,一邊幹活一邊吹着口哨。一個星期後他完成了粉刷工作,其間也知道了比爾的情況。

比爾對油漆匠説:“你天天那麼開心,也讓我感到高興。”算工錢時,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油漆匠説:“我已經多拿了,一個即將失明的人還這麼平靜,你讓我知道了什麼叫勇氣。”

比爾卻堅持要再給油漆匠100美元,他説:“我知道了殘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活得很快樂。”

邰麗華給人第一感覺是透明、純淨,長期的無聲世界使她擁有這種正常人無法擁有的平靜心。

直到5歲,邰麗華才知道自己的世界與別的小朋友的不一樣,同齡人可以用“聽聲辨人”做遊戲,可她與真實的世界隔着一幢無聲的高牆,她只好用淚水化解無助與尷尬;別的小朋友可以升入正常的國小,而她只能進聾啞學校,在一片孤寂的世界裏生活。聾啞學校的律動課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振顫感受到節奏的變化。當老師將木地板上的響鼓踏得咚咚地響,一種奇怪而自然的有節奏的振動剎那間傳遍邰麗華的全身,她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對另一個世界新奇的感知,她激動着,她興奮着,眸子閃亮,小臉通紅,她感覺到這個世界從未有過的美好,她對老師用三個手勢表示:我——喜——歡。

從此,邰麗華盡情地投入一個充滿新奇的世界,她愛上了舞蹈,雖然沒有音樂,但是她用自己的心去伴奏。生命的旋律在起舞,生命之火在燃燒,使邰麗華重新認識她存在的意義,她覺得自己註定一生要用舞蹈和心中的音樂去膜拜生命,她對世界充滿了感恩和感激。

第6篇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價的,對待生命,應心存敬畏。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一段時間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老師和家長過度強調升學和考試,當生命的意義被異化為分數的奴隸時,其人格、道德、意志、審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視,從而造成青少年對生命的漠視。從國小到大學,學生自殺的消息,時見報端。對此,學校、家庭、社會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生命教育應成為全社會的必修課。

11月26日,重慶10歲女孩李某在電梯內毆打一歲半嬰兒,並將其帶到家中繼續毆打,致使男嬰墜樓;12月3日,14歲的男孩劉某用繩子將8歲的女孩周小妍勒死在公廁的便池裏。短短一週時間,這兩起悲劇,牽動公眾的神經,兩朵含苞未放的花朵,悄無聲息地凋零,摧殘他們的竟然也是孩子。 10多歲的孩子,心裏有沒有對生命的敬畏?恐怕沒有,至少有一部分孩子心中沒有。否則,也不會接二連三地發生未成年人傷害未成年人或嬰兒的悲劇。父母也曾經常叮囑孩子:過馬路左右看、不觸摸裸露的電線、不去深水區游泳……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孩子入了學,到了學校,系統的生命教育就成了奢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説, “生命教育”旨在培養孩子對生命的認知和熱愛,這是孩子健全人格的一部分,也是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但在我國生命教育體系是一個普遍的短板。美國學者唐納,華特士1968年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美國學生入學第一課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權利,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珍惜自己的生命,並對其他生命葆有平等的同情和敬畏。瑞典學生在很小的時候,老師就會給他們講人是怎麼出生的,從而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生命,同時被告知一個人死亡對自己、對親人意味着什麼。在日本,生命教育被稱為“餘裕教育”,其核心是“熱愛生命、選擇堅強”。

當下,人們過度追求娛樂或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這對青少年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些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想和行為上表現出對生命的無畏、對生存的無望和對生活的無趣等,這都是缺乏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有意迴避生命的沉重,缺乏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我們的教育大多以分數為重, 以升學為目標,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心理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教育和培養,更缺乏生命的教育。教育的起點是“人”而不是“學”, 教育就是要盡最大可能去幫助每一個個體具有主動承擔生命的自覺,要讓每一個個體在尊重生存的前提下,充分顯現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成就精彩人生。

受一些媒體和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學生的是非觀念和道德觀念越來越淡薄;由於社會競爭加劇,就業壓力不斷增大,有些家長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的心情越來越迫切,致使一些青少年內心十分痛苦,再加上家長不理解,老師不滿意,就使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採取了極端的方式摧殘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因此老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並讓孩子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應減少或避免有暴力傾向的動畫片、影視劇以及網絡遊戲對青少年的影響,淨化社會環境,把生命教育當成全社會的必修課。

生命誠可貴,生命只有一次。古人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古人連“髮膚”都 “不敢毀傷”,而今天的一些人卻視生命為草芥。

月31日,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漳溪鄉村民老吳騎摩托車外出,在途中見八旬老人摔倒在地,好心將其扶起來送到醫院。()不料老人一口咬定老吳就是肇事者,老人的家屬要求老吳賠償幾十萬元。兩天後,認為有冤無處訴的老吳,在巨大心理壓力下,選擇以自殺證明清白。

近年來, “以死證清白”的事件不少。不久前,媒體就報道了兩起廣東女孩因被懷疑偷竊而自殺的惡性事件。一起是高中女生琪琪因被懷疑在服裝店偷竊,被店主將監控視頻截圖發至微博,最後不堪人肉搜索而自殺;另一起是國小五年級學生小敏被老師懷疑偷了元錢,跳樓自殺。而事後查明,錢並沒有丟,是老師記錯了放錢的地方。

為了證明清白就放棄自己的生命,是對生命極大的不尊重。人的一生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困難、挫折,有時還會被別人誤解、不公正對待,沒有一個人總能一帆風順,如果受到一些委屈就“以死證清白”,人有幾條命經得起折騰?生命只有一次,與生命相比,任何壓力、委屈、誤解都微不足道。在這些悲劇事件中,我們的教育必須反思,教育應當以培養人格健全的人為目標,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正確對待生命是前提。

如果患上絕症只剩3天時間,你將對身邊的人説些什麼?前段時間,江蘇科技大學一名老師給學生布置了特殊的作業――寫“遺書”。老師表示,此舉是為了鼓勵學生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要荒廢大學四年光陰。21日,學生們提交了寫好的“遺書”,多名學生認為,這樣一份“遺書”讓他們重新審視自己,認識到了多年來的遺憾。但是,也有少部分學生表示難以接受, “感覺怪怪的”。

年11月2日,武漢市寧養義工組織以及華中農大志願者舉行“高校體驗生命”活動。16名大學生在分別經歷“拍遺照” “寫墓誌銘” “躺入棺材”以及“重生”這幾個步驟後紛紛感慨: “感受過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事實上, “死亡課”已經出現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在上海的復旦大學,在香港中文大學,以及在美國的耶魯大學,不同背景、不同膚色的老師站在學生面前, 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講述着“死亡的意義”。 “我們在課堂上會傳達關於死亡的不同觀點,希望引起學生對平時不怎麼思考的話題進行討論,反省當下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學講授“死亡課”的陶國璋教授説, “關於死亡,我們沒有正確答案。其實死亡沒有什麼好教的,存在才值得教育。我希望,在課堂上討論了這些故事後,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説到死亡, 國人總是諱莫如深,尤其對於死亡教育更是刻意迴避。其實, “死亡教育”, 應成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它不僅可以讓青少年瞭解生命的真實過程,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生與死,成年之後以達觀和超脱的態度去對待生命過程中的一切際遇,而且會讓他們更加尊重別人的生命以及熱愛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平等的,不受個人財富及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對自己的生命都要珍惜,對別人的生命更要關愛。只有對生命擁有敬畏之心,世界才會呈現出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

“求你們看在一條小生命的份上,先送我孩子去長沙。我老公在那邊的醫院接,到了馬上付錢。”這是2013年12月23日晚,一名危重患兒的母親向湘鄉市人民醫院120急救中心發出的哀求。可值班人員的回答是如此冰冷: “不行!我們有規定,要先交800元,不交錢不能發車。”等好心人幫這名母親湊足800元,已過去了1個多小時。雖轉到省兒童醫院搶救,可13個月大的孩子仍不幸離世。

無獨有偶,12月15日,在鹽城市射陽縣射陽港橋十字路口,發生一起重大車禍:一輛五菱之光面包車在由西向東正常行駛時,被一輛從支路快速行駛的大貨車從車廂後部撞上,麪包車上的母子摔出車外十幾米,23歲的母親當場死亡。出生僅89天的男嬰被送至射陽人民醫院搶救。男嬰的外婆聞乃香意想不到的是,她在醫院急診室樓上樓下找了兩圈只看到4名醫生,而找到醫生後, 醫生又以先掛號為由,拒絕對傷者進行急救,致使男嬰因未得到及時救治而死亡。

醫者,仁術也。醫務工作者以救死扶傷為己任, 醫務工作者首先應以生命為重。即使有時可能違背醫院的規定,但沒有什麼比尊重、敬畏生命更重要了。作為守護生命的醫務工作者,怎麼可以如此漠視生命?

西班牙2013年10月28日為27日因沼氣中毒而死亡的6名礦工舉行了多次悼念活動。其中煤礦業28日在事發礦場所在的小鎮舉行了悼念集會,西班牙全國礦場28日和29日停工兩天,而卡斯蒂亞――萊昂大區政府也宣佈舉行3天的官方默哀。據初步調查,此前一天的事故大約是在當地時間下午兩點發生的。由於沼氣泄露太突然,距離泄露地點太近的礦工既沒能及時逃出也沒能帶上防毒面具。最終6名礦工在此次事故中喪生,這是西班牙來發生的最大礦難事故。

美國礦難,奧巴馬在悼念致辭中逐個念出遇難礦工的名字,甚至敍述了每個逝者曾活在世間的細節:凌晨4點半起牀,最遲5點,他們就開始一天的生活,他們在黑暗中工作。穿着工作服和硬頭靴,頭戴安全帽,靜坐着開始一小時的征程,去到五英里遠的礦井,唯一的燈光是從他們頭戴的安全帽上發出的。每一個名字,每一個細節,讓人感受到了對生命的尊重。

在“9?11”一週年追悼儀式上,2800餘名遇難者的名字足足唸了2小時28分鐘。或許絕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他們,但每一個名字總能觸動他或她的親人,那是一種生命被重視的重量。而在之後的“9?11”紀念活動中,誦讀遇難者名單也是經常出現的儀式。

遇難者才是追悼儀式中的主角,他們的名字理應被念出。如此,才能讓公眾看到,國家的儀式不是為了抽象的國家,而是為了每個現實的`公民。當我們被西弗吉尼亞的悼念儀式所感動的時候,或許,更應該深思,念出每一個遇難者的名字,何以能成為一種深厚的人文傳統。

法國學者、哲學家史懷澤説: “當一個人把植物和動物的生命看得與他的生命同樣重要的時候,他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 “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者,只是它們的維護者,人應該和動物、植物平等相處。”

一個月前,亞洲善待動物組織在網絡上傳了一則“活兔拔毛”的視頻。兩分鐘視頻展示了在養殖場,安哥拉兔被直接拔取兔毛時痛苦嚎叫的場景,引發了海內外輿論的強烈反應。畫面顯示,安哥拉兔被連皮揪毛,拔毛方式十分殘忍,兔子傷痕累累,不斷嚎叫,看上去十分痛苦。這些兔子每三個月就要承受一次這樣的折磨,如果兩至五年後兔子還活着,就會被割喉賣肉。視頻發佈後,美國善待動物組織與著名皮草pvh集團進行了會談, pvh集團當即宣佈禁止生產銷售安哥拉兔毛產品,並將店鋪中的安哥拉兔毛產品下架。其他公司包括h&m、 topshop and esprit也已經停止生產安哥拉兔毛產品。

敬畏生命,包括敬畏自我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和其他生命。 “安哥拉兔被直接拔取兔毛時痛苦嚎叫”着實不幸,但它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世界有了“保護組織peta”,而且“知名品牌接二連三站出來抵制”養兔者的暴行,人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正在增強。

在德國,喜歡吃魚的家庭長年備有一種藥丸,這種藥丸是專門為魚製造的,魚服之後很快進入昏迷狀態。德國人在殺魚做菜之前,就會給魚喂下這種藥丸,待魚昏迷以後,再進行宰殺。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魚在死亡的時候感覺不到痛苦。

在荷蘭北部城市呂伐登的一個展覽廳,人們正在擺放400多萬張多米諾骨牌,打算衝擊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時,一隻麻雀突然闖進了大廳,並碰倒了其中一張,導致數以千計的多米諾骨牌順勢倒下。看着已經完成的工作被破壞,氣憤的人們開槍打死了麻雀。這下惹麻煩了,因為麻雀在荷蘭屬於保護動物。主辦者的行為引起了動物保護者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抗議,要為麻雀討回公道。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主辦方做出了選擇,為這隻麻雀舉行哀悼儀式,並向全國進行電視直播,以求得人們對他們所犯錯誤的諒解。主辦方恩德莫爾公司發言人説: “我們知道,我們對全國很多人的不滿情緒負有責任。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生命造成的傷害,因此以今天這種形式表達我們的哀悼和懺悔。”

德國人、荷蘭人對生命的敬畏,體現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品質,讓人肅然起敬。人是大自然的驕子,但不是寵兒,對大自然來説,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如果人為所欲為,不尊重其他生命,就是不尊重自然,最終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諾貝爾曾經説過: “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每一個生命體的降生,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我們必須懷揣着對自然的感恩之心和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去呵護、牧養和經營生命的每一個瞬間。

法國著名哲學家阿爾貝特,史懷澤,創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他認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慼與共,是世界上的大事。 “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如果我們擺脱偏見,與周圍的生命休慼與共,那麼我們就是道德的。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脱離材料內容及含意,不得抄襲。

這是一道由兩則材料組成的多材料作文題,需要分析兩則材料的共同點,那就是“生命”。 “生命”是一個十分寬泛而又嚴肅的話題,可以寫得大開大合、氣勢磅礴,如民族大義與個人生命的取捨的思辨、生命價值的實現與道德良知的約束、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與生命意識的甦醒等;也可以寫得温柔婉約、曼妙多姿,如綠葉的奉獻與落紅化作春泥、胡楊的頑強與駱駝的堅韌等;還可以一隻麻雀的拼死護雛、一隻蝴蝶的艱難蜕變、一株小草的頑強生長……總之,要寫出生命的意義,要寫出生命為何需要“敬畏”。

第7篇

大地上,大自然用神奇的雙手點化出百花爭豔;舉世間,人們用温馨的情感綻放出心靈的點點香瓣。在愛的澆灌下,肥沃的心田上,朵朵花兒正爛漫。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曲悠久回味的《朋友》,正象我們訴説那友誼的真諦。人難免會受挫,會受傷,而朋友,正是那些與你攜手共度風雨,走過泥濘道路的人。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朋友,總是在我們需要的時候送來温暖的鼓勵與問候。友誼如同那淡淡飄香的梔子花,白得無暇而純潔,在我們心中,暗自縈繞。

親情是一滴甘露,親吻乾涸的泥土,它用細雨的脈脈温情,用寶石的無比堅毅,期待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親情不是人生中的一個凝固點,而是一條緩緩流動的河,這條河,正是這條親情之河,才造就了人生美麗的情感之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世界上最廣闊的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這天空更要寬廣,深沉的,便是這條潺潺流動的親情之河。親人對我們的愛,如同炙熱的火紅玫瑰,温暖着心扉。讓愛的馨香温柔的縈繞在心頭。

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也可曾有一個陌路之人,在明媚晨光之中,向你投來善意的微笑?或許面孔不曾相識,卻讓我們的心靠得更近。善待身邊每一個人,灑出一縷陽光,收穫整片光明,送出一簇浪花,卻可以得到整個海洋。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如同早春的迎春花,讓沁入心脾的清香在晨曦中盪開點點芬芳的漣漪,跳躍着明黃的生意,為人們帶來美好的春天。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讓我們用愛裝點生命,裝點世界。讓美麗的花兒開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