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6篇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啟發閲讀興趣,提高詩歌鑑賞力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02W

本文介紹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的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能夠理解、背誦並欣賞三首古詩。本教學設計結合學生年齡和學科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6篇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啟發閲讀興趣,提高詩歌鑑賞力

第1篇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體會《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從字裏行間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體會作者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的情感,體會意境,這也是這首詩的難點所在。

首先出示ppt:“同學們,請觀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將所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呢?自己考慮後自由發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們學過的那些古詩?”(《靜夜思》《泊船瓜洲》)

“這兩首詩表達了一種什麼感情?”( “思念家鄉”。)

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思鄉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學倡導循序漸進,温故而知新,此環節,我以明月為引,通過學生的聯想而引出思鄉主題,回顧所舉例詩的寫作手法,為學生初步感知新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打下了伏筆】

師總結: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後考取功名,開始四處遊歷做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着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

2、藉助註釋、抓住重點詞句、利用插圖、發揮想象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達的方法。

3、感受古詩的韻味,激發閲讀古詩的興趣。培養動手蒐集資料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學具準備:詞典、蒐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與這首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老師:古往今來遠離故土的遊子總會思念魂牽夢縈的家鄉。他們往往把這種濃濃的思鄉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詩中,需要我們細細去品味。請同學們把你積累或蒐集到的描寫思念家鄉的古詩,給大夥誦讀一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靜夜思》、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已學過)、北宋秦觀的《浣溪沙》等。 學生:積極交流。

老師:從剛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同學把所學古詩能夠積累下來,一部分同學不但能積累所學古詩,還主動蒐集課外古詩,值得大家學習,我們一定要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因為學習語文重在積累。今天我們來學習北宋詩人王安石的一首詩《泊船瓜洲》。

老師: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查閲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誰願意把自己蒐集到的資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適時點撥使學生了解寫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

學生:理解“泊”的意思。進而解題: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師小結:剛才我們瞭解了詩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弄懂了詩題的意思。這”知詩人,解詩題“是學習古詩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幫助我們理解詩的內容。那麼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時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

老師:看來從瓜州到王安石的家鄉鐘山就一條(橫向的)河、幾座山的距離,離得很近了,往下讀。

5、回過頭複習“泊、間、數、綠、還”幾個字的意思。

6、再次輕聲讀詩,然後拿出課堂筆記本試着用自己的話寫出這首詩的意思。寫成後交流。

詩意:(對面的)京口和(這裏北岸的)瓜洲不過是在一條橫着的江的距離之內,(再遠處的)鐘山也就只是隔着幾重山巒而已。春風又把(對岸的)江南大地吹綠了,明月啊,你什麼時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對面江南的)故鄉呢?

老師: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風吹醒了柳樹,吹來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閉上眼睛想象春風帶給江南什麼樣的美景?想好後跟大夥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們積累的好詞佳句喲。

老師:春風給江南送來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詩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出來了,讀時耐人尋味,那就是---“綠”,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後資料袋裏的內容,相信你會更進一步的感受出詩人對詞的推敲及用詞的準確傳神。

老師:同學們,根據你的理解自由讀詩,讀出詩的韻味。體會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找出詩中相關的詞句。

4、老師小結:“一水間,數重山”足以感受出詩人歸心似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不能馬上回到家鄉的惆悵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戀鄉、思鄉之情。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那麼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麼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

⑴ 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

⑵ 讀後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明白嗎?好自由讀《長相思》,開始。

注意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儘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

2、要求帶着這種感覺我們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詞的字裏行間去

4、練習有感情朗讀,讀出作者“身”與“心”分離的感受。

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裏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長相思》是校長揚州之行的一大發現,某次偶然的機會向本人推薦,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決定一試。在此之前我從未曾想象到,一首簡簡單單的詞,能上得如此之豐滿,如此之渾厚,如此之動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斷的起承轉合的節奏變遷中詠唱着那一份情感,讓激越的思緒不斷飛揚,不斷擴散。

讀是這節課的元神,是這節課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詩詞教學依託載體是讀,所以我對讀的訓練是足夠的,並都儘量做到每一次讀都解決一個問題。從讀準字音到理解詞意的讀,從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繫故園的讀,從領悟故園夢美到征程心碎的讀,一個“讀”字裏,把作者納蘭性德思鄉的情切、思鄉的無奈、思想的痛楚表現得一覽無餘。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6篇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啟發閲讀興趣,提高詩歌鑑賞力 第2張

第2篇

1.認識“亦、宜”等7個生字,正確書寫“斷、楚”等13個生字,認識多音字“抹、磨”。正確讀寫詩句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4.培養閲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1.會寫“斷、楚”等5個生字,正確讀寫詩句中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理解詞義句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3.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理解詩意,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4.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1.在以前的學習和閲讀中,同學們一定積累了很多古詩。現在,我們來背誦古詩,好不好?學生自願背誦李白的古詩。(5首)

2.同學們朗誦得真熟練,感情也很豐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板書:李白)關於李白,你瞭解多少?

(課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現存近萬首詩,他的詩以磅礴雄偉的氣勢、熾烈奔放的情感、豐富奇麗的想象、大膽驚人的誇張、清新自然的語言,創造出了瑰麗多彩的藝術形象,達到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效果,被稱為“詩仙”。

5.學生閲讀資料,教師談話導課:是啊,李白是中國唐代一位非常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漫遊中度過的。25歲的時候就懷着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離開了家鄉前去洞庭湖遊覽,接着又興致勃勃地乘船順江東下,在經過安徽省當塗縣的東、西梁山時。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於是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望天門山》。(板書課題:望天門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望天門山》(齊讀)

2.大家喜歡這首詩嗎?那就趕快自己讀一讀吧,注意讀準字音,待會兒老師檢查,看誰讀得好。

3.你們剛才的表現也激起了老師的表現欲,我也要讀一讀。(師範讀)現在你們是否也想讀?你覺得我哪裏讀得不錯,欣賞我的,你可以學習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你就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4.指名讀,大家注意聽他字音讀準了沒有。指名點評。

(1)注意讀準翹舌音“楚、至”,前鼻音“斷、帆”。

換一換:“繼”換掉“糹”,加上“斤”,就是“斷”;“定”換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換成“子”,就是“孤”。

6.有人説: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説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裏都畫了些什麼呢?再去讀讀、找找、畫畫。

(課件出示5)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為了把課文讀得更好,老師建議大家再來讀課文。可以對照註釋和查閲的資料來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了詩意後,再來讀課文,相信大家會讀得更出色。

(1)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户,天門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記雲:“兩山石狀曉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3)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5)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迴轉。指這一段江水由於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並更加洶湧。

(9)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彷彿來自日邊。

1.(課件出示8)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有關圖片)

3.引導想象: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流經古代楚國的這一段叫楚江,終點在天門山,天門山以東是吳國,流經吳國的長江段,叫吳江。天門山高、俊秀、險,詩人寫到天門山猶如被江水衝擊而隔斷似的。

4.(1)指導學生觀看水流撞擊到山石上,激起迴旋,形成洶湧的波濤的情景。“碧水東流——至此回”,師一邊讀一邊用動作演示。

(3)從這兩句我們可以體會出江水怎麼樣?(水勢湍急、激盪迴旋)

(2)教師範讀,學生聽老師讀,注意哪裏有停頓,哪些詞是重讀的。

1.談話過渡:這麼壯美的景色,詩人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麼知道的?(詩人是在船上看到的:兩岸青山------相對出)

2.(課件出示9)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相關圖片)

3.學生觀察,暢談感受。(指示學生看順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頭的詩人。)

4.全班交流,教師小結:詩人用詞多麼精妙啊,一個“出”字把山給寫活了。

5.這青山彷彿是要出來迎接自己一樣,詩人的心情怎樣呢?(高興、激動、自豪)

6.指導朗讀:李白在高大的天門山面前,絲毫沒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雖從遙遠的天邊來,卻有這青山專程相迎,這又是多麼豪邁呀!讓我們齊讀後兩句。

1.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再把詩讀一讀,看看詩中都描繪了哪些色彩鮮明的景物?(課件出示10)(青山碧水白帆紅日)

2.同學們都有一雙慧眼,你們看,青的山、綠的水、白白的帆、紅紅的太陽,構成了一幅多麼精美的圖畫呀!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作者在詩中還用了六個動詞,使得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同學們再讀讀古詩,看作者用了哪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板書:斷開流回出來)

4.同學們,詩歌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不僅在於寫景如畫,更在於借景抒情,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5.請同學們帶着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滿腔的愛一起朗誦。

1.談話引讀:浩浩的長江水啊,咆哮着奔騰向前,像一頭猛獸一樣撞開了天門山,洶湧澎湃的江水撞擊在巖石上,形成了巨大的迴旋。(男生齊誦: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2.談話接讀:一隻輕快的小帆船從遠處的紅日之下順流而來,它越駛越近,巨人一樣挺立的天門山也越來越清晰地撲進我的眼簾。(*齊誦: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3.眼前壯麗的山河不禁激發了詩人報效祖國、建攻立業的雄心壯志。他滿懷希望,滿懷*地吟誦着——(指名讀詩)

4.想象一下,此時的你也和詩人一起站在順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讓你激動,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誦着——(生齊誦: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同學們,這麼好的一首詩,你們想不想背下來?試試看。(學生配樂感情朗誦。)

3.我相信同學們都能背下來。請同學們站起來,面向聽課的老師,讓我們用*的朗誦表達出詩中的情。

1.鏈接前置性學習,反饋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小組內評價書寫。

3.依據小組長的彙報,重點對以下幾個字進行範寫指導。

“楚”——上下結構,書寫時要注意“林”的兩捺都變成了點。下面是橫勾,不是禿寶蓋。

“孤”——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右邊是個“瓜”,不是“爪”。

李白一生熱愛大自然,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寫下了大量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你們想一想,我們曾學過李白的哪一首詩也是抒發了這種感情?(《望廬山瀑布》)

這首詩通過描繪廬山瀑布的壯美景象,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江山真是美如畫,歷代詩人都為之陶醉,並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像這種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不僅李白寫過,其他詩人也有很多,請你們回去後繼續蒐集背誦,看誰背得多!

?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課件介紹作者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愛寫字的興趣,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為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打下基礎。】

1.認識文中“亦、宜”等3個生字,會寫“飲、初”2個生字,認識多音字“抹”。瞭解詩句的大概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多媒體課件;課前蒐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蒐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1.同學們去過西湖嗎?(如果有去過的,請學生做簡單介紹。)這一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如詩如畫的西湖。

2.鼓勵學生用自己積累的詞語説説欣賞西湖十景給自己留下的印象。(美景如畫、風景優美、如詩如畫、山清水秀、美不勝收、人間仙境……)

3.談話揭題:同學們,俗話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們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間天堂,是因為那裏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所以從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來讚美它。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描寫西湖的古詩。板題:(課件出示13)《飲湖上初晴後雨》,學生齊讀課題。(板書:《飲湖上初晴後雨》)

4.(課件出示14)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特別喜歡西湖,他第一次來到杭州就覺得這裏特別熟悉,幾乎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他在杭州兩次做官,像愛自己的家一樣治理杭州,西湖在當時也會遇到污染的問題,他在西湖興修水利,建起了“蘇堤”和“三潭映月”兩道獨特的景觀。

4.談話激趣:詩人蘇軾曾經在杭州做過地方官員,他非常喜歡西湖,經常到西湖來觀賞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遊船盪漾在西湖上,一邊飲酒聊天,一邊欣賞西湖美景,剛開始的時候是陽光明媚,後來忽然下起了雨。看到這奇妙的景象,蘇軾詩興大發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美妙詩篇——《飲湖上初晴後雨》。。

(課件出示16)突出顯示“飲”“初”“亦”“抹”“宜”。

1.大詩人蘇軾筆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把朗誦詩句,藉助拼音學會詩中的生字,把生字讀正確。

“亦、宜”整體認讀音節,“飲”前鼻音。“抹”是多音字,在文中讀mǒ,組詞“塗抹”;還有一個讀音是mā,組詞“抹布”。

4.再把整首詩連起來讀一讀,根據學習古詩的經驗在課本上標出這首詩的節奏。

5.指名讀,提示要讀出詩的節奏、韻律。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2.代表發言,教師小結:看課本註釋、看課本插圖、讀古詩題目、讀古詩詩句、查字詞典、聯繫上下文、蒐集資料……

1.“瀲灩”是什麼意思?(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你是怎麼知道的?(看課本註釋知道的。)

2.“瀲灩”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波光粼粼,波光閃閃,波光閃動,湖水盪漾,浮光躍金,湖水耀金……)

3.是什麼讓西湖水面出現“瀲灩”的景象?(是陽光和微風讓西湖水面出現“瀲灩”的景象。)這也讓我們瞭解到當時的天氣是怎樣的?(晴天。)

4.面對這樣美麗的西湖美景,請你用一個字來抒發自己心中的讚歎。(好、美、妙、奇……)詩人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5.“方”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正當,恰好。)你是怎麼知道的?(查字典。)“晴方好”又是什麼意思?(方好:正好,正顯得美。)

6.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個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特別美。)

(二)賞讀“山色空濛雨亦奇。”1.正當詩人和朋友陶醉在這陽光明媚鮮豔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時,忽然天氣發生了變化,用課文中的一個詞語説説發生了什麼變化?(雨)

2.用上課文中的詞語説説,雨中的景色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山色空濛。)

2.“空濛”是什麼意思?(空濛:霧氣迷濛,景物若隱若現。)你是怎麼知道的?(看課本註釋知道的。)

3.“空濛”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朦朦朧朧、雲霧迷漫、隱隱約約、若隱若現……)

4.面對這樣美麗的西湖美景,請你用一個字來抒發自己心中的讚歎。(奇……)詩人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5.“亦”在這裏是什麼意思?(也。)你是怎麼知道的?(查字典。)“亦奇”又是什麼意思?(亦奇:也顯得非常奇妙。)

6.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個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1.晴天時西湖很美,雨天時西湖也美。我們怎樣才能通過朗讀表現出晴雨時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頓、重音、有感情……)

(1)為了表現不同情況下的美把“水光瀲灩”和“山色空濛”讀重音。

(2)因為是晴天和雨天兩種不同的天氣造成了西湖兩種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讀重一點。

(3)把“方好”和“亦奇”讀得重,讀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學生齊讀。

1.談話過渡:晴天的西湖,陽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豔麗;雨天的西湖,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面對這麼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麼詞語來比喻它呢?(美麗的畫卷、人間仙境等。)

2.詩人蘇軾是用什麼來比喻西湖的?(西子)你從怎麼知道的?(讀詩:欲把西湖比西子。)

3.課件出示圖片和文字資料,瞭解西子: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時期越過的美女。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傳説西施在河邊洗衣,魚兒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後都忘記了遊動,沉了下去。

4.詩人蘇軾是怎樣讚美西施的?(淡粧濃抹總相宜。)

5.“淡粧”是什麼意思?(素淡的粧容。)“濃抹”是什麼意思?(濃重華麗的打扮。)“相宜”什麼意思?(合適)總相宜(都非常合適。)

6.作者寫這句詩只是為了讚美西施嗎?(不是,是在借西施來讚美西湖。意思是説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濃抹,雨天就如西施淡粧,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若把西湖當作是美女西施,淡粧濃抹都是那麼合適,美妙多嬌。)

“飲”左窄右寬,第二筆是橫勾,第三筆是豎提,撇要注意避讓,捺可舒展。

3.教師巡視並進行寫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靜,一筆一畫寫端正。

1.蘇軾在一天之中同時領略了西湖晴雨時的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樣的?(激動、興奮、高興……)

2.請同學們帶着這樣的心情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4.我國曆代詩人都喜歡以大自然為題材進行寫作,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句和美文,請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蒐集閲讀,並和同學一起分享。

1.認識本課“庭、未”等4個生字,會寫“鏡、未”等6個生字,認識多音字“磨”,繼續進行自主識字練習。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學習通過查閲工具書瞭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本課《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1.背誦比賽:同學們已經讀過很多古詩,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背一背自己最喜歡的古詩。

3.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背誦了很多古詩。同學們背誦的古詩中有寫人的,有寫事的,有寫物的,我發現大多數同學喜歡寫景的古詩。一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有位詩人經過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望洞庭》,這位詩人就是唐代的的詩人劉禹錫。(板書:望洞庭)

(課件出示20)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對準節奏。

4.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説一説。(課件出示23、24)

(7)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裏一説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

5.再讀古詩,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課件出示25)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2)讀出了當時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

(3)讀出了“兩相和”中的“兩”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潔,一片寧靜的氛圍,一派和諧的美。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句詩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3.學生自由朗讀,讀出寧靜與和諧的氛圍。

(2)讀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

(3)讀出了精確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銅鏡”。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句詩的意思: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

(二)探究交流: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1)遙望:遠望。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2)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裏一青螺”。

(3)運用比喻的寫法,把洞庭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4.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託着青青的田螺。

第3篇

1、吟誦《楓橋夜泊》,體會古詩描寫的景,體會作者的心情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月亮漸漸落下,聽到烏鴉哇哇地啼叫聲,天空中佈滿了寒霜,詩人面對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滿腹憂愁而難以入睡。這時,姑蘇城外寒山寺裏夜半敲鐘的聲音傳到客船上來了。)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由於這首詩情景描寫真切,畫面清新,因而歷來為人傳誦,甚至使得楓橋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揚天下。

3、吟誦《別董大》,體會古詩描寫的景,體會作者的心情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別董大》是唐朝詩人高適漫遊時寫的送別詩,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法董庭蘭。他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古琴手,當時盛行胡樂,他受到冷落,高詩送別他,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詩的前兩句寫北國風光,烘托出詩人送別董大時的失意心情,後兩句對友人進行安慰與鼓勵,是一首發自肺腑的感人的贈別詩。

(一)學習《暮江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兩首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複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着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詩中描寫了深秋的時候,從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愉悦的心情。題目的意思是:吟詠暮色降臨的江上景色。暮,傍晚。吟,吟詠,作詩。

①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鋪:展開,鋪展。這裏是斜照的意思。句意:夕陽的餘輝斜照在江面上。)

②半江瑟瑟半江紅(瑟瑟:這裏指碧綠色,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顏色。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綠色的,有一半是紅色的。)

③可憐九月九年級夜(可憐:可愛的意思。九月九年級:指農曆九月九年級,這時已進入深秋季節。句意:九月九年級,這深秋的夜晚多麼可愛啊!)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月似弓”,農曆九年級晚上,是月牙開始出現的日子。月牙好像一張彎彎的弓。寒露降臨,附着在樹葉和草叢上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閃閃發光的珍珠。句意:露水像珍珠一樣晶瑩,月牙彎彎像弓一樣。)

①第一句,用了一個“鋪”字,在文中有什麼作用?(突出了江水的平靜,夕陽的美麗。“鋪”在這裏是斜照的意思。)

②讀“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體會“可憐”在這裏的意思。(“可憐”一詞表達了詩人對九月九年級這個深秋的夜晚的留戀、喜愛。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正因為喜愛,他才從黃昏到入夜,久久地停在江邊觀賞景色。)

③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麼?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徵,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寫出了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説説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第4篇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鋭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1)根據書的註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裏,只聽見有人在説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着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後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為什麼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説它寫空山的寂靜?後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説它寫深林的幽暗?)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一、二句: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隻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中飄着,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麼驚險啊!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隻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裏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他們有什麼不同?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着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找有關詩人資料。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着風雪回來了。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寫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着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第5篇

一、讀懂三首古詩,瞭解古詩所歌詠的事物的特點,從中受到美的情操的薰陶。

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複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着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是王冕寫的。詩中描寫了洗硯池的墨梅,表達了對樂於奉獻的精神的讚美。題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樣黑的枝幹的梅花樹。

②讀“朵朵花開淡墨痕”,體會“痕”在這裏的意思。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説説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指名讀題,説説題目的意思。(在重陽節懷念家鄉的兄弟。)

(仿照學習第一首的方法:初讀,瞭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細讀,逐句連起來講解;精讀,想象情景,體會全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熟讀成誦。)

③講述全詩意思。抓住以下關鍵字:咬、立根、千磨萬擊、任。

前邊我們學習了王冕的《墨梅》和鄭燮的《竹石》兩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宋代著名詩人于謙的《石灰吟》。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讀詩句“烈火焚燒若等閒”,説一説“若等閒”在這裏的作用?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説説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2.欣賞三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這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的三首古詩。這三首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同學們,我們要在讀懂詩句、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掌握詩人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詩人樸實無華的文風。

墨梅(清氣) 竹石(堅勁)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第6篇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在朗讀的基礎上,結合插圖整體感受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5、藉助註釋,弄懂詩句的意思。(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花。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着“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漁火”,即“漁船上的燈”,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着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6、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卧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7、這首詩採用倒敍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感傷語調,語速要慢。“姑蘇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驚奇之感。最後一句讀得淒涼而悠長。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中意境。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註釋]春曉:春天的早晨。曉:天亮。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聞:聽。聞啼鳥:聽見鳥叫。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註釋]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懷疑,以為。舉頭:抬頭。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釋]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數重:幾層。綠:吹綠了。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裏。

1、簡介。《別董大》是高適漫遊時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蘭。董庭蘭是玄宗時代的著名琴手,曾經得到宰相房的賞識和寵信。據説董庭蘭善古琴,當時盛行胡樂,董氏受到冷落,高適送別他,可能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詩中一二兩句寫景。千里黃雲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風吹颳着大雁,大雪紛飛,寫雪中的景緻,同時也是隱喻董大即將分手遠行。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在此情此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淒涼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勸勉,作者勸故人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遠景。作者沒有承接前兩句抒發悲苦的情調,而是表現昂揚的精神,豪壯的氣概。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有相似之處,後兩句比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更具一種豪傑氣概。)

前兩句景物描寫朗讀時語速較慢,要有淒涼之情,空曠之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要讀出慷慨大度的氣勢。

4、背一背(或蒐集)類似表達友情(或送行)的古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註釋]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説,夜裏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渭城: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濕。客舍:旅店。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註釋]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釋]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説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廣陵:即揚州。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煙花:指豔麗的春景。盡:消失。唯見:只見。天際:天邊。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註釋]離離:繁盛的樣子。原:原野。榮:繁盛。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佔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着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孫:貴族。這裏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樣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釋]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憶:想念。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茱萸(zhū yú ):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説可以避邪。

1、簡介:《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大約是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寫的。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後的輕鬆愉快的心情。

(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照耀下的江水。夕陽從地平線上平鋪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綠一半紅的景觀。“鋪”字用得非常恰當。“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着地面照過來的,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閒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多麼像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由此詩人在第三句對這種景象進行了讚美:可愛的九月九年級的夜啊!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麼和諧、寧靜的意境,藴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悦、熱愛之情。)

3、讀這首詩時,應想象詩中所描寫的優美景色,四句出現兩幅畫面,在想象畫面的基礎上記住詩句。(畫圖)

“一道殘陽鋪水中”要讀得平緩、輕柔;“瑟瑟”和“紅”要拉長語調,顯示顏色的奇特;“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則要讀出讚美喜愛之情。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註釋]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軍時在山上紮營,立木為區落,叫柴;別墅有籬落的,也叫柴。空:詩中為空寂、幽靜之意。但:只。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日光。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山行:在山裏走。寒山:深秋時節的山。徑:小路。坐:因為、由於。於:比。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註釋] 樂遊原:在長安城南。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不適:不悦,不快。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註釋]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月黑:沒有月光。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裏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註釋]乃:就。發生:催發植物生長。潛:暗暗地,悄悄地。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徑:鄉下的小路。花重:花因沾着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錦官城:成都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