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五年級語文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5篇 【語文教學設計】五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優秀教案分享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W

本文將為廣大國小教師帶來一份關於國小五年級語文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的教學設計方案,包含了課前準備、教學重點、課堂互動及課後作業等多個環節,幫助老師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三篇經典的古詩詞。

國小五年級語文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5篇 【語文教學設計】五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優秀教案分享

第1篇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泊船於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時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思鄉、愛鄉和急於返鄉的心境。詩句語言凝鍊,意境優美,同時反映了作者對家鄉的深切懷念和熱愛,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審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此詩“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錘鍊歷來被人所稱道,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彷彿有陣陣春風撲面。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深深地感動了每一位遊子的心。

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則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天涯羈旅最易引起共鳴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異鄉、夢迴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詞風纏綿而不頹廢,清麗自然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細膩哀婉的人物內心世界和山高水長的場景及氣勢龐大的隊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並且它們巧妙地結合到一起,昇華了羈旅懷鄉的主題,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長。

選編這三首詩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通過幾首詩詞的對比誦讀,揣摩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同時,積累古詩詞,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厚實文化積澱。

追求古詩學習的人文性、個性化。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反覆品味,反覆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提升感悟內涵,達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一、背誦比賽,激趣導入1、組際比賽背誦關於思鄉的古詩詞。

2、家鄉,是每個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絃,誰一觸動它,就會發出最纏綿的思念之音。今天我們就隨着古詩《泊船瓜洲》,與王安石共彈一曲思鄉曲吧!

背誦思鄉古詩,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亮相的機會,喚起他們的成就感,激發他們樂於自覺背誦古詩文的興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導語,撥動學生的思鄉之琴絃,引發學生的閲讀期待。

⑴ 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嗎?“瓜洲”在這裏指哪裏?

⑷ 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想一想:哪句詩最能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

讀通是讀懂的前提,因此,先讓學生試讀,適時輔以教師的範讀,或學生的賽讀,力求讀通的同時,讀美。並讓學生藉助圖、課後註釋,以學生自己對詩歌內容的領悟來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來取代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來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⑴ 讀着讀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同桌之間互讀、練説。

⑵ 描述關於綠的好詞: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綠”過江南的美麗景色?

(“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奼紫嫣紅”、“生機盎然”、“綠滿江南”、“桃紅柳綠”、“春風和煦”……)指數名學生説。

師: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一派綠意盎然的春光圖。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學生朗讀。

師:你看,這“綠”字讓你們這麼一説,竟如此的豐富多彩;這“綠”字讓你們這麼一讀,竟如此的生機盎然。知道嗎,這小小的“綠”字裏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呢!引導閲讀“資料袋”,介紹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交流:聽完“綠”字的故事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指名答。)

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換詞、朗讀體會作者用詞之妙,揣摩作者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思鄉之情。

春風真的只綠“江南岸”嗎?那作者為什麼説“春風又綠江南岸”,不説“春風又綠江兩岸”呢?哪個詞寫出他想回家?(還)

你有過思念家鄉的感受嗎?你想家時心裏是什麼滋味?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還,不由感慨──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滿大地,離家已久,思緒萬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時照我還?

聯繫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感受,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藴含的情感。

3、是哪些景物讓詩人想回家?他的家鄉是指哪兒?引導從課題“泊船瓜洲”和詩句“鐘山只隔數重山”等處理解:

⑴ 詩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麼景色?朗讀一、二行詩。

⑵ 這兩行詩中有兩個地名,誰知道京口是在什麼地方?瓜洲和鐘山在什麼地方?教師畫圖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學生在圖上標出位置。結合圖和註釋理解詩意。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一水間”“只”“數重山”的意思。

⑶ 作者這兩句詩提到了三個地方之間的距離,他到底要説的是什麼意思呢?京口和鐘山離得很近,這與作者有什麼關係呢?

王安石的父親曾在江蘇南京為官,王安石是在那裏長大的,對鐘山即現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説那裏是他的第二故鄉。

在學生心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時,教師適當地介紹背景,幫學生體會文字裏面藴涵的意思。

4、離家近了,應該回家;離家久了,更應該回家。可是什麼原因?

練習讀出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通過讀、説、議、背誦,感受詩人用詞的精妙,感受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改編詩作,為詩配畫,則更是展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表現。

1、補充寫王安石的詩供學生選擇自讀,或同桌讀,或幾個人討論。

2、補充閲讀中國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拓寬閲讀的時空緯度:一是古詩,一是現代詩;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國。從而實現情感昇華,深化學生情感內涵。

收集思鄉思親的詩作,特別是王安石、張籍、納蘭性德的詩。

?泊船瓜洲》一詩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採用板畫能很明確地表達了這個主題:京口、瓜洲一水相隔,岸上,詩人獨自一人向着家鄉的方向遠眺,雖然家鄉離此地相距深遠,但詩人看來,只是翻過幾座山就到了,很近很近,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在余光中眼裏,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到了張繼和納蘭性德的的筆下,鄉愁又是什麼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秋思》和《長相思》。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五分鐘。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還要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爭取把它讀得有味。

2、自由讀兩首古詩詞,要求讀得正確、通順。通過看註釋,查資料,試着説説兩首詩詞的大概意思。

兩詩詞都是表達思鄉之情。其中《長相思》是詞,詞又叫長短句,因此,詩句與詩句不同,根據詞牌填寫,字數有多有少。長相思是詞牌名,內容多寫男女或朋友久別思念之情。

5、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2、藉助圖、課後註釋交流詩的大意,結合重點詞隨機點撥引導:

⑴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② 看到“秋風”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秋高氣爽,涼風習習,心曠神怡;秋葉紛紛,落紅遍地,寂寥肅殺。)

③ 秋風是沒有形狀的,難道真的看得見?“見秋風”,其實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感受蕭瑟冷清之氛圍。)

④ 課件播放繁華的洛陽城,再對比反襯引思:面對如此繁華的洛陽城,詩人卻只“見秋風”?

① “家書”是什麼意思?古人説,家書抵萬金,假如你給家中寫信,會寫些什麼?

張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遠離故鄉,到二十五、六歲時,已經歷了浪跡天涯的羈旅生活。常年四處奔波、漂泊異鄉。他祖籍吳郡,後客居洛陽。

假如你就是詩人,就是遠離故土思念家鄉的詩人,你會在家書中寫些什麼呢?

④ 秋風落葉喚起思鄉夢,讓人一言難盡呀!用詩中的話説,就是什麼?(意萬重)反覆讀“意萬重”,讀出“意萬重”之感。

在這裏,朗讀不再是機械錄放,而是學生個人情感的渲泄。

⑵ “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從這兩句中你讀懂了什麼?你還有什麼讀不懂的?

① 看看文中插圖,找找畫的應該是哪句詩的意思?

② “開封”是什麼意思?(打開封好的信)什麼時候“開封”?為什麼當信快要送出的時候又“開封”?“恐”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恐“説不盡”?(意萬重、匆匆)説不盡什麼?

想一想,如果你是詩人,在這秋風瑟瑟的時節,給家鄉的親人寫了一封家書。臨發前,又將封好的信拆開,你當時心中會説什麼?家書“開封”後,你會怎麼做?(添上一筆,補上……;重新合上,隻字未動。)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詩人這一奇怪舉止,你心裏怎麼想?你想對詩人説些什麼話?想象畫面,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學生自由練習,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3、誦讀全詩,説説在詩人眼中,鄉愁是什麼?(一封意萬重、説不盡、臨發又開封的家書)。

3、欣賞課文插圖,對照文中註釋,嘗試用自己的話互説插圖所繪情景。

(學生默讀並思考詞意,教師在一旁巡視,瞭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② 相機理解“一程”“一更”“此聲”是指什麼聲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的情景,聽着寒風朔雪的嘈雜聲,叫人無法安睡的情景會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③ 聯繫生活談談:踏遍千山萬水,風雨兼程,你們有沒這樣的感受?你覺得邊塞軍旅生活怎麼樣?朗讀體會邊塞軍旅的千辛萬苦。

聯繫生活放談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學生情感體驗。

① “故園”是什麼地方?為什麼他想到了“故園”?他可能想到故園的什麼呢?

故園沒有這樣的風雪交加,故園不會這樣的卧不成眠,故園不會這樣的寒冷孤寂;故園,有的是寧靜祥和,有的是親人關愛,有的是温暖舒適……

天倫之樂,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現在,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全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風雪中,碎在心坎上,誰再來讀《長相思》?(帶着心碎的感覺讀下闋。)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園,感覺那麼的心碎,那為什麼還要參加邊塞軍旅生涯?引導學生明白好男兒心繫故園,更愛國家

(第一首,借景抒情,渾然天成;第二首善於從尋常細節入手,刻畫入微;最後一首善於將寫景與敍事融於一體。最終目的都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斷我的思鄉情;鴻雁傳書,表達不盡我的思鄉意;風雪聒耳,吹不斷我的思鄉情。讓我們一齊誦讀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師生齊誦讀)

4、鄉愁,是遊子心中難解的結;故鄉,是遊子心頭永恆的家。多年以後,當我們離開家鄉,遠離故土,我們的心中,會情不自禁地湧起那一股股思鄉情!

4、課後收集表達思鄉情緒的詩詞,交流,比較一下這些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這句詩出自()朝詩人王安石的《》,全詩表達了詩人真摯的()之情。其中“綠”的意思是( ),還”的意思是( )。全句詩意是()。

這句詩出自宋朝詩人()的《》,在詩人眼中,鄉愁猶如(),讀着這首詩,我彷彿看到了()。

學生應該是積累了一些表達思鄉懷親的詩詞,要善於利用學生的積累,然後引入新課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解的盲點,適當點撥,使學生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敍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敍事於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於這個特點,可以在初讀課文,理解內容之後,把三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在體會相同感情的同時,感受語言的各自特點,揣摩表達方法的不同。

也可以按順序一首一首地進行教學,可以第一首詩為例,學習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二、三首詩則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交流來理解詩意,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來比較寫法,通過誦讀來積累語言。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也可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古詩與現代詩對比閲讀,詩與詞對比閲讀,如學了《泊船瓜洲》後,適時補充閲讀現代詩《鄉愁》,引導學生朗讀發現異同點;學習《秋思》和《長相思》時,則讓學生對比閲讀詩與詞的不同風格特點,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因此,在理解詩意前,應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詩句,讀出節奏感,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想象讀、看畫面讀、換位思考讀等形式讀出詩詞藴含的獨特情感,達到與詩人情感共鳴的目的。

可以引導學生課外蒐集誦讀積累有關鄉思的詩詞或詩詞名句,並啟發學生在説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蒐集表達思鄉情感的歌曲,唱一唱。要切實提高古詩詞背誦積累的質量。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認真保質地默寫下來。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1021~1086),字介甫,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二年進士。神宗時,兩為宰相,創新法。後罷相居金陵,號半山老人。其政事文學皆著名,詞傳不多,卻一洗五代綺靡舊習。今有輯本《臨川先生歌曲》。

唐詩人,字文昌,蘇州人,貞元進士。其樂府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甚受白居易推崇,和王建齊名。

(順治十二年1655~康熙二十四年1685),本名成德,為避太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始祖為蒙古土默特氏。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衞。他是清大學士明珠的公子,鄉試出徐乾學門下。他生平淡泊名利,喜交接文學名士,酷愛書史。論詩反對模仿。文學成就以詞為最。共存詞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見長,悽惋幽深,頗得南唐二主遺韻。著有《通志堂集》、《飲水詞》等。時人譽為“清代第一詞人”。

國小五年級語文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5篇 【語文教學設計】五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優秀教案分享 第2張

第2篇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閒”“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假期裏,很多同學都出去旅遊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一定在你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簡要的話語介紹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嗎?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麼樣的。

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麼樣的?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瞭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鬱悶時所作,因此通過眾鳥高飛、孤雲閒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裏的月色很美。

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寫得惟妙惟肖,請找出詩中的比喻: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3、説説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樣的景色的:

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佈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着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 (比較、比喻)

4、請聯繫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後的反問句寫完整: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第3篇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鬆、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鬆地理解詩意。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並在説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薰陶。

1.有人説,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説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教師以抒情的話語,為課堂營造輕快、愉悦的學習氛圍,同時不露聲色地點明瞭詩歌的學習要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出節奏。]

3.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想象是理解詩意的翅膀,通過再現詩歌畫面,有助於學生對詩歌意思的理解,充實詩歌的內涵,使學生易學、樂學。]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1)藉助課文註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這兩首詩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現的是美好的童年,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並不遙遠,理解起來也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時間,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a.“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麼?

感受到孩子是那麼的悠閒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b.“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説説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後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麼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麼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而詩人又想借這個小牧童表達什麼呢?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一個“橫”、 “弄”、 “卧”,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對於學生來説,這就是他們所期盼的無拘無束的生活。這個小牧童,就是他們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導學生置換成牧童,設身處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從而更好地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學生放飛想象,彷彿和詩中的兩個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張傘使風,聽到了水聲、風聲、歡笑聲,想到了自己曾做過的調皮事,怎能不喜歡呢?而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3)帶着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閒的畫面。

[學了這兩首詩,學生一定有很多感觸,因此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美美誦讀,然後説説自己的心裏話,可對詩中的兒童説,對家人説,對老師説……既可給學生傾吐的機會,又可拓寬思維、豐富體驗。]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通過回憶,既鞏固了舊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發了學習興趣。]

3.師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結合課前預習,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主發現詞與詩的區別,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1)自由讀詞,讀準字音。(注意:醉、媚、鋤、媪、亡賴、剝)

(2)合作探究,理解字詞。(可以查字典、看圖、聯繫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奏。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麼感受,試着用一個詞語概括。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畫面,談感受,整體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為下面準確地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從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選擇句子研讀體會,學生興趣濃厚。三個兒子的鋪排描寫,生動傳神的動作,讀起來琅琅上口,理解起來形象自然。老夫婦的親密無間,配合學生的大膽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這樣,更加拉近了學生與詞中人物的距離,貼近了人物的心理,豐富了人物的內涵,使形象更加真實、豐滿。]

[再讀全文,再現畫面,並用自己的語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來。不僅是對全文意思的鞏固,又鍛鍊了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總結:鄉村條件簡樸,但環境優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温馨,難怪令人陶醉。你能通過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第4篇

同學們,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你們正經歷着人生的美好季節,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們,正趕上了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們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兒童,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嗎?有許多喜愛兒童和富有童心的詩人,他們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作品,在他們的詩詞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讓我們乘上詩詞的飛船,穿越時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兒童生活的樂趣吧!

3、邊讀邊想,從整體上感知詩詞的大意。可按以下提示的思考題來思考:

1、指讀三首古詩詞,相機指導讀正確,提示“樂”“亡”“剝”的讀音:

對比讀一讀,並對學生對字音的質疑做出簡要的解釋。“亡”是古漢語中的讀法,同今“無”。比較下列多音字的讀音:

快樂──清平樂剝落──剝皮、剝蓮蓬亡羊補牢──亡賴

練習把古詩詞讀流利,結合註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並進行深入思考:

詩中描述的兒童的童年生活怎麼樣?你覺得詩人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來寫的?你還有什麼疑問想提出來和大家交流?

2、在小組交流後,針對理解的難點,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詩句,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思考,對第一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弄”字給人的情趣感。

以“詩中描述的兒童的童年生活怎麼樣?你覺得詩人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來寫的”為話題,引導學生讀書感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允許有自己的感受。對學生不正確的認識要恰當地進行引導。結合時代背景,既要體會到兒童生活的悠閒和有趣,又能體會到作者對這一切的審美情趣。當然也可以從當代兒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既要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也要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

?牧童》重在讀出牧童生活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前兩行要讀出視覺上的寬闊和聽覺感覺上的美好。後兩行要讀出牧童吃飽後躺在月夜下的愜意。

?清平樂·村居》要讀出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鄉村生活及人們的平靜的心態、最小的孩子的無憂無慮。

同學們,透過詩人的筆觸,我們對千年之前的兒童的生活有了一些瞭解。但是,不無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小小的鏡頭,只是無聲的電影。如果這個鏡頭再放大一點,電影裏的人物動起來,這部電影有了聲音,有了色彩,那該多好啊!很多反映歷史的電視電影,其實是幾句話就能寫完的事,可經過現代人的想象復原,就成了充滿生活氣息有聲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嘗試着把你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讓詩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離我們更近?

3、選擇相同的為一組,分別交流、評議,教師相機指導修改。

2、拓展閲讀楊萬里其他寫兒童生活的詩,大體瞭解詩的意思,並選一首自己喜歡的背誦下來。

第5篇

本課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後兩句寫人。《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着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全詩情景交融,生動地表現了描寫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本學期第一課也初步認識了詞,對詞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詩詞都是描寫田園風光,內容淺顯,生字不多,學生能夠藉助註釋自讀自悟,初步理解詩詞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學生對田園風光不瞭解,對體會詩詞描寫的意境難有深刻體會,需要老師通過畫面、教學語言等媒體激發學生想象感悟。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耘田、箬笠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4、培養閲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第一課時:學習兩首古詩,瞭解詩意,體會作者感情。

第二課時:學習詞《漁歌子》,體會詞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欣賞圖片,激情引入:鄉村,一個多麼誘人的名詞,那裏有田園綠野、小橋流水;那裏有炊煙裊裊,牧童短笛。(課件出示圖片欣賞)

2、誦讀詩詞,激發情感: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鄉村迷人的世界裏,用自己的詩心與小橋流水撞擊,用情濃意切的詩筆勾勒出農村景色的優美秀麗!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優美的詩句——(課件出示詩句,學生朗讀)

④、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3、你從這些詩句中感受到什麼?(鄉村風光的優美,生活的優閒自在。)

4、過渡:是啊,美麗的田園風光在各位詩人的筆下都展現出不同的畫卷。這節課,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欣賞鄉村的美景。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設計意圖】老師通過詩意的語言描述,以自己的語言影響學生的語言,以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慾望。在誦讀古詩中感受樂趣,為學習新課做鋪墊。

①、讀四遍,讀前兩次時,把字讀得字正腔圓,注意多音字與生字的讀音;讀後兩次時,把詩讀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可以搖頭晃腦地讀。

2、彙報朗讀,引導學生進行評價:他們讀得怎麼樣?

①、字音讀準了嗎?(指導讀準多音字了與生字的讀音)

要緩緩地讀;要兩個兩個字一讀;讀的時候搖頭晃腦地讀,韻味自然就出來了;讀詩時把自己想象成詩人。

?設計意圖】古詩詞的誦讀、吟誦,有別於一般課文的朗讀。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用了比較多的時間引導學生學會怎樣讀詩,在讀詩的過程中,品味詩歌語言的內涵、節奏、韻味、美感。這也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

1、讀到這兒,鄉村在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麼印象?(美麗、繁忙)

a、感受畫面,體會景物的美: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規(杜鵑)、黃梅雨

①、綠遍體會到什麼?(充滿生機,鬱鬱葱葱,到處都是)

白滿川是怎樣的畫面?(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與天光相映照,滿目亮白)

雨如煙是怎樣的雨?(淅淅瀝瀝,茫茫如煙的黃梅雨)

想象畫面(課件出示畫面):這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幅畫面?

(以山川作為畫面的主體,下着淅淅瀝瀝,茫茫如煙的黃梅雨,掩映着聲聲布穀、布穀的杜鵑叫聲。)

③、以讀帶情,感情朗讀:把這種感覺帶進詩中,感情朗讀前兩句:

①、閒人少:為什麼説閒人少?人都去哪裏了?(引出下一句才了蠶桑又插田

(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農活很多農民的勞動繁忙緊張)

面對這些辛勤勞作的農民,你想對他們説什麼?(激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小結:是啊,勞動最光榮。你們想的和作者的一樣,他在詩中也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讚美。帶着你們的讚美讀讀這兩句詩——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設計意圖】詩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這裏的畫是指當時觸發詩人表達慾望的情景。本環節的教學先讓學生在詩文中找出景物,讀詩句、説詩文意思,再借助朗讀和想象,讓學生走進詩歌所描繪的美麗風光,繁忙的農耕畫面,把詩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圖畫,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入景悟情,去感受、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1、談話過渡:欣賞了《鄉村四月》給我們帶來的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迷人景象和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動情景,接下來,讓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同樣也是描寫田園風光的詩歌——《四時田園雜興》。

2、板書詩題並理解,指導學生讀準多音字興,理解雜興。

3、學生回憶《鄉村四月》的學習過程,出示學習環節和要求:

①、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藉助註釋,結合插圖,理解詩意。

②、細讀詩歌,品讀語言,想象情景,感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4、學生依據以上的學習環節和要求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①、晝出耘田夜織麻,從晝、夜體會到什麼?(勤勞、日夜勞作,男耕女織,各有拿手的本事)

②、也傍桑陰學種瓜,學字寫出了什麼?(把天真、可愛的孩童形象寫出來)

③、指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詩歌描寫的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種瓜的情景。感悟詩人對辛勤勞作的農民的讚美之情。

?設計意圖】《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都是描寫田園風光和反映農村生活的詩歌。教學中,重點指導學生學習《鄉村四月》,悟得學習方法,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四時田園雜興》,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詩歌的能力。

1、過渡:古人説:詩言志,詩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這首詩歌中充滿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這與作者的經歷是有關的。

2、誰來介紹一下作者翁卷、范成大?(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資料)

永嘉四靈之一,他們在思想方面,漠視功名富貴,安於貧賤,以陶淵明為師。他們的詩歌在內容方面着重表現大自然的秀麗景色和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范成大,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園詩概括地描寫了農村的廣闊生活和農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會內容,又同時表現了恬靜閒適的田園生活,是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

4、你從中讀出了什麼?(他們都不喜歡做官,嚮往寧靜的田園生活,才寫下這麼多田園詩。)

5、小結:瞭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也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6、不止是他們,還有許多詩人也寫了許多反映農村生活的詩。你讀過哪些?説説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9、與《鄉村四月》相比,你發現這幾首詩都有什麼特點?

(都是寫農村生活的詩,反映農民痛苦,感情比較壓抑,基調深沉;《鄉村四月》洋溢的是輕快愉悦的氛圍,景是怡人的,事是悦人的,人的內心是輕鬆的,農民忙碌而開心基調明朗。)

10、師小結:應該説,封建社會的農村,農民的負擔是沉重的,農民的生活是艱辛的,大多數詩人寫的,是農村破舊衰敗的景象。而翁卷、范成大卻寫出了農村的風光優美,農民的勞動愉悦。這並不是詩人有意掩飾醜惡現實,有意美化黑暗生活。詩人是在用詩的眼光去發掘生活中的美,並努力去再現這種美。這有這樣,他們才能寫出美,並讓讀者感受到濃濃的詩情畫意。以後,我們讀詩的時候,也要多想想詩歌背後深層的含義。

?設計意圖】古詩詞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於課本、課堂學習的侷限。藉助課堂教學延伸拓展,大量閲讀,是古詩詞教學的另一個特點。拓展學習的方法着重遷移,我採用了對比的方法,選取了同一主題的多首詩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對比得出它們之間強烈的情感差異,讓學生理解學習古詩詞,即使同一題材,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寫作背景,不同的情感訴求,所表達的方法,抒發的情懷都不盡相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適當補充教材,優化整合資源,就能擴展古詩詞教學的深度、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