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師研修學習心得體會8篇 探尋優質教育之路:教師研修學習心得分享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W

本文主要圍繞教師研修學習心得體會展開,探討教師在研修過程中的體驗和收穫,分享學習心得,並希望能為廣大教師提供借鑑和啟發。

教師研修學習心得體會8篇 探尋優質教育之路:教師研修學習心得分享

第1篇

通過這段時間的遠程研修學習,我對於數學新課程、新教材,特別是對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的學習有了深入的認識。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學習。高效課堂,不僅是達成高效率的課堂,更是教育 教學形式的巨大變革。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超常收穫、超常提高、超常進步。作為教育組織者的教師,是課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環,或者講是高效課堂實現的關鍵因素。

一,教師角色、觀念的`轉變。教師的角色應由知識的灌輸者、守護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共享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依學定教,學生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課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場所,而是學生自主發展的舞台。要做到這一方面,教師首先要及時轉變觀念,真正實現從傳統到高效課堂的意識轉變。

二,師生關係的轉變。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關係,而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每一名教師都應該真心地走進學生,真情地親近學生,深入地瞭解學生,平等而理解地對待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也只有在這種師生關係下,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高效教育。那麼,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呢?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着手:

三,真心熱愛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這是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係的前提。只有讓學生感到你愛他,學生才能信任你,你講的話才有感召力,你的願望才能得以實現。同時學生也會向你敞開心扉,經常向你吐露心思,使你的教育教學工作有針對性,有實效。為此,我認為應注意做到:一要理解和尊重學生,教育成功的祕訣在於尊重學生;二要以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 態度對待全體學生。客觀地看待全體學生,也有利於學生正確看待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對待學生應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

教師研修學習心得體會8篇 探尋優質教育之路:教師研修學習心得分享 第2張

第2篇

通過本學期的培訓,我對新課程改革內容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學校體育教育要發展,體育教師必須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就要不斷的探索、研究與學習。作為一線體育老師,要把這次遠程培訓作為學習新課程、執行新課標和實踐新課程的切入點。

聽着各位專家的講座,感覺每一句話都那麼貼近我們的課堂教學,而平時的教學中自己還缺乏深入思考,同時也發現對一些教學的理論知識和新名詞自己尚未了解。

面對體育新課程,我們每一個參與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重新學習、改造自我,適應新課程。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是實踐的先導。 談幾點學習體會,在以後的教學中,貫徹新的思想和觀念,請專家和老師批評指正:

1。 由重視知識傳授向重視學生髮展轉變,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同時,還要學會互促、探究,學會做人和生存。

3。由重視結果向重視實施過程的轉變,教師不但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使學生“會學”。

新課改向我們老師提出了挑戰,老師就要改變觀念,由原來以教師教為主的課堂模式轉為以學生主動學的課堂模式,需要我們發揮能動

在今後的教學中,選擇合適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合理運用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設計有針對性地練習,努力構建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不斷加強自我反思,與其他教師之間加強合作、交流與研討。這樣才能站在一個體育教師的高度去教學生,才能與學生共同享受體育的魅力。

第3篇

在本次網絡研修學習,時至今日已歷時近三個月,想當初,“研修”到來之前,大家都議論紛紛。有説時間太緊,有説沒有電腦上網,也有説佔用了假期……一時間,風雨四起,有點“風雨欲來煙滿樓”的滋味。就我本人而言,開始時也有一種不成熟的感覺,總認為“研修”不該佔用老師的休息時間。你想,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學期,好不容易有點空閒,怎麼又來培什麼訓啊?這不是有點折磨人嗎?……

記得“修培”剛開始時,多數人都很不在乎,認為這只是“曇花一現”“蜻蜓點水”“表面文章”。但經過近兩個月時間的學習後,大家都已經發現“研修”不僅是一塊寶,還是一貼能使教師提高思想認識、改進教學方法、堅定工作信心的良藥。真的,走進“研修”,聆聽專家的講座,汲取名師的精華,這樣的“研修”讓我收穫了很多新鮮的東西,豐富了我的教學資源,轉變了我的教育觀念,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也讓我更加熱愛我的教育事業了!

匆忙中,研修學習在不覺中即將結束,回顧這次研修,感覺到研修學習也是緊張、忙碌而又充實的,整日忙忙碌碌,可以説有心酸勞累的汗水也有幸福快樂的收穫。要求我們教師以學生為本,以師德為先,以能力為重,以終身學習為典範。這些理念都是與時俱進的,與教育是息息相關的。生本、師德、能力、終身學習是新時期教師必備的素質,也是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因素。其教育教學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教師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教學需要,必須終身學習,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加強師德修養。這些基本理念就是提升我們教師專業修養必備的準則,“學生為本”的理念讓我們立足學生實際,尊重學生,時時處處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因材施教,組織和提供合適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師德為先”的理念指導我們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能力為重”理念警示我們要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學生,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終身學習”的理念是讓我們學習先進教育理論,瞭解國內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總之,通過學習研修,讓我如沐春風,受益匪淺呀!

古人説:“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勤奮刻苦的學習,是每一個向上者所必要的,更是我們這一代所必需的。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活到老學到老。在學習上不能有滿足之心。從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從勇於學習,不斷鑽研中受益的呢?有人覺得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有人覺得學習是為了考試、工作等其他實在可見的目的。通過參與本次修學習我認為,學習是源自內心的需要。我們需要過得充實,心靈需要不斷的吸收知識來保持新鮮。網絡研修就是一種學習的好方式,並且是一種與他人溝通、與社會接觸的有效途徑。本次研修學習給了我人生很大的啟示和幫助,使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正如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先烈們所説:“活到老,學到老”,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空閒時間,積極參與到研修平台中去,要更努力、更認真、更執着地參加好這次研修學習!學習,學習,再學習,知不足,我求進。相信一路堅持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 同時,我也祝願每位教師都能在國培網絡研修的道路中積極的前進和快樂的收穫。

總之,在研修學習的這一段時間,我與大家一起學習,一起探討、交流、碰撞……我們共同走過了一段難忘的心路歷程。從開始的心存疑慮到現在的豁然開朗,我從中學習到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這短暫的研修學學習中,我克服工作與學習的矛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學習,在專家認真詳細的視頻講解下,我受益良多,對於現在已經嚐到了研修甜頭的我來説,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研修中來,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與研修學習苦樂相伴,只想保持一份平淡的心境,抱着研修進步的理念,回到樸實的教學工作崗位上去。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教學工作和研修學習協調好,踏踏實實地做人,兢兢業業地工作,快快樂樂地研修,認認真真地學習,深諳研修生活的真諦,體悟研修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研修生活那一份獨特的心境。決心做到:認真學習,靜心思考,學以致用,努力提高!

“研修”賦予我們一雙翅膀,那就讓我們插上這雙翅膀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吧!

“研修”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學習交流的平台,使我們足不出户就可以聽到專家學者及優秀老師們的精彩講座和優秀課例,感謝“研修國培”,它讓我們共同進步!

研修,你就是載我們駛向成功彼岸的帆船;你就是為我們指引方向的燈塔;你的赤色,就是我們明日的朝陽。一句話:在研修中,我學習,我收穫,我快樂!

第4篇

在第八屆北京中學構建未來理想學校學術研討會上,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政濤做了題為《以“高質量教研”,帶動“高質量教學”》的精彩分享。

先解釋一下為什麼要講這個話題,教研與教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體系,教學質量的提升離不開教研質量的提升。

今年7月,我們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的劉月霞副主任做了一個報告,報告中有個觀點我記了下來:教育大計,質量為本;質量大計,教研為本。劉主任通過在全國各地的調研發現,一個地區如果教學做得好,教研質量一定高,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教研也是中國教育的特色。幾年前,在上海舉辦了一場課程改革國際諮詢會,請來很多知名課程專家。有一位美國專家就説,你們搞課改總是向美國、英國、德國、芬蘭學習,你們不要學着學着把中國教育的國寶學沒了。中國教育有八大國寶,其中之一就是中國有完善的教研體制,有一批教研的隊伍。

這些年都在倡導國際化,當然,我們需要向國際學習。但是過去的國際化,我覺得可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還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向西天取經,學習西方國家最前沿的經驗、理念、方法,但是可能學着學着,用西方的東西化掉了中國本土的經驗和創造,看到了西方前沿經典,但是看不到中國。

國際化的第二個階段更加重要,叫做“化國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要去化國際的東西,根和本是在中國。

高質量的教研是什麼樣的?如何走向高質量的教研,再進入高質量的教學?

我認為,首先要把握前沿,然後清晰教研思路,第三要設計高質量的教研過程,最後實現教師的自我成長。

前些年我在上海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很多校長老師,我經常講一個觀點,大家到上海、北京學習培訓,不只是為了聽幾個報告、開幾個會,更重要的培訓目標是瞭解前沿、進入前沿、站在前沿,等再回到你的家鄉、學校,你就是前沿。

但是我發現,很多中國小校長、老師比較缺乏對前沿的敏感和自覺。

這一年我參加了很多論壇,聽了很多校長介紹辦學思想、辦學經驗,很多老師介紹教學改革經驗,大家講得都很好。但是大家容易忽略一點,很多其他地方的校長和老師可能也早就這麼想過和做過了。

十九屆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全國教育大會,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等等,重大會議上有重大方向和重大前沿。

20xx年是十四五時期的開局之年,我聽很多校長在講對學校的規劃時,説要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但這個文件20xx年就到期了。現在做規劃,要看的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xx》。這幾年,國務院、教育部密集出台了各種各樣的文件,我大概數了一下,有49項左右。在我看來,這些文件都是對《中國教育現代化20xx》在不同領域、不同專題上的具體化,藴含着國家的需要、標準、方向。

國際上也一樣,要了解國際教育界的前沿,就要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隔一段時間發佈的研究報告、重大文件。多年前,《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影響很大,不僅影響了人類的教育,也影響到了人類的文明。

前段時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發佈了一份報告,叫《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它和以往所有報告有着重大的區別,它不是以人類為單位,而是以地球為單位展望未來的教育,思考人類這一生命物種如何與地球上的其他物種和諧相處。

這個報告裏不斷出現一個關鍵詞——生態,它意味着未來全球的教育一定要注重生態文明、生態保護,對一代代地球人進行生態教育,這就是國際教育的前沿。

還有一個文件叫《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它面向的是20xx年。面向20xx,我們要繼續做什麼?要拋棄什麼?要創新什麼?世界教育的前沿都在裏面。

如果要研究課程、教材,《課程·教材·教法》必須看,不看不合格。把每個學科最好的期刊找來,然後把它近五年來每一期的目錄檢索、瞭解、揣摩一下,看它發了什麼主題的文章,是以什麼角度來寫的,語言是如何描述的。前沿就找到了。比如要了解核心素養研究的前沿,就看看《課程·教材·教法》5年來發了哪些和學科核心素養相關的文章,做了什麼選題、以什麼角度表述的。

每個學科都有代表人物,他們就是風向標、引領者。把代表人物5年來在全國各地上過什麼課、做過什麼報告、發了什麼論文、出了什麼書、正在主持什麼課題了解清楚。

每個學科都有年會和大大小小的沙龍、論壇。5年來,每次會議的主題是什麼,這個圈子的大咖正在熱議、爭鳴、討論什麼,這就是前沿。

各地都有教科研課題,比如可以看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5年來立項了哪些國家重點課題,拉個清單,好好揣摩分析。

今天的教研改革,什麼前沿特別重要,值得去思考探究?

比如五育融合下的教學、教研,我就正帶着我的團隊在研究。

雙線融合教學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未來的教師不僅要能線下授課,還要能線上教學,更要能線上線下融合教學。雙線融合教學之下,應該怎麼做教研?

還有跨界學習(跨學科學習、跨時空學習、跨五育學習),學習方式的變革是這個時代教學改革的起點。今天的學習方式和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出現了人機交互學習。學習方式變了,教學方式就要變;教學方式變了,教研方式就要變。

前沿還包括對評價的改革,今天的評價改革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從關注冷冰冰的分數到關注活生生的人。落到教學上,教師要有教育教學評價的新素養、新能力、新的教學基本功,評價改革的政策理念才能長到老師身上。長不到老師身上的政策理念很容易落空。

做教研和教學,不能只有對方法的敏感,還要有對概念的敏感。教學一線的工作者和大學的理論工作者有什麼差別?一線工作者是對案例、課例、故事、操作方法很敏感,但對概念不敏感。

十幾年前我在上海蔘加一個語文課改的研討會,語文老師介紹語文課改的經驗,講得都很好,但有一個普遍的缺憾,沒有一位語文老師在講怎麼上語文課之前先回答一個概念問題——什麼是語文。老師怎麼理解語文的概念,就會怎麼教語文。

比如,如果把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那文字要習得、鞏固、熟練,就必須訓練。語文的工具性就很鮮明,教學時,老師就會把語文當作一門工具來訓練學生熟練掌握文字。

如果把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學,那語文就不只是教文字知識,對文字表達進行訓練,還要給學生文學氣質和修養,對學生進行文學啟蒙。上語文課的方法就是體現極其強烈的人文性。

同樣是教朱自清的《春》,可以採用不同的教法。可以教寫法,教學生像朱自清那樣寫出自己眼中的春天;還可以教美,不是春天之美,而是寫出春天的語言之美,漢語之美,母語之美,還有文學之美。

統編教材出來以後,語文屆就得重新界定什麼叫語文,語文就是化(別人的)語成(學生自己的)文。“化”和“成”是動詞,它意味着語文課不僅僅要教一些靜態的文字知識、文學知識,還要活起來、動起來,變成語言活動課、語言實踐課。“文”指語言個性、語言風格以及語言創造,還包括學生自己的感悟、觀點或者主張,最終要成就孩子的精神世界。

對這一概念清晰後,上語文課時,就應該特別注重在課堂上留出充足的時間、機會,讓每個學生進行自主、個性化的表達。

二要清晰課標;三要清晰教學內容;四要清晰教學目標;五要清晰教學方法;六要清晰教學環節;七要清晰給學生下達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指令;八是最基礎的——清晰學生。

在我看來,理想的教研一定是全員主動捲入或者介入式的教研。

這些年,我們學校研究過單元類結構整體教學、思維導圖、小組合作學習、深度學習專題。

上課老師所在教研組的組長或者備課組長,講一下教研組的研究目標、研究過程、研究方法,還有研究成效。在研究成效上,特別要講講學生的變化、教師的發展,以及因為有了這一專題,教研組文化有哪些豐富和提升。

這一步最重要的目標是提升教師提煉經驗和表達經驗的能力。

可以是其他年級備課組老師、其他學科組老師提問質疑,這就出現了所謂的“跨學科教研”,我們也稱之為走入異域的教研。

第一節課,語文老師進數學老師課堂,聽數學老師怎麼用思維導圖;第二節課,數學老師進語文老師課堂,聽語文老師怎麼用思維導圖;第三節課,兩個學科組老師坐下來進行聯合教研、聯科教研,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

有的問題由上課老師回答,有的問題由組長回答。培育、打造、鍛鍊團隊。

什麼是高質量的評課?我一直把會不會評課視為一個人是不是真懂教育的標尺。很多人都會議論教育,談論學校、校長、老師,這是站在外面談教育。

什麼是站在裏面談教育?要進入真實具體的教學過程,進行評課。

理想的評課有很多標準,今天重點講“有思想的方法和有方法的思想”。一般人評課有兩種極端,第一種是隻能就方法説方法,就操作談操作,説不出方法背後的理念是什麼。教學方法沒有思想、理念,就沒有“魂”。我聽過很多沒有“魂”的評課。

第二種是隻能就思想説思想,就理念説理念,就問題談問題。一種教學思想沒有方法,是沒有“根”的。

尤其進行“專題”評課,就更有挑戰。對課堂的理解、診斷、建議都要放在專題的背景之下。

比如,今天上的是單元教學,那麼你評一評,今天兩位老師在單元教學這個專題上有什麼推進嗎?有什麼突破嗎?做出了什麼貢獻?因為這兩位老師的課,他們教研組對單元教學專題的研究做出了什麼貢獻?

這件事很有挑戰,因為我們不是就這兩堂課説這兩堂課,而是要把這兩堂課放在專題的背景下來點評。這要求我們瞭解前沿,把握單元教學的整體趨勢。

特別是上課老師,聽了這麼多老師提建議、提問題,要反思有什麼收穫、啟發,有哪些想法和做法可以進一步吸納到後續教學中。

這一步是千方百計提升教師的現場學習能力。每次教學和教研都是現場學習的機會,老師的傾聽能力,以及對教學、教研資源的捕捉、利用、整合能力都要得到鍛鍊。

把教研活動的收穫化到重建課裏。我個人非常看重重建課,未經重建的教研,一定是不紮實的教研。要以重建課來收尾,形成閉環。

週一到一所學校去聽兩位老師上初建課,然後評課、提建議;週三,聽同樣兩位老師上重建課,再評課、提建議;週五,再聽兩位老師上二度重建課。它背後的理念就是讓教師經歷持續的教學重建過程。這給老師帶來的成長價值是非同一般的。

實話實説,教研活動九步法是理想狀態,不可能每一次教研都做到,但可以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比如我就特別看重給老師二度反思的機會,人都是在反思中成長的。

教學是做事,教研也是做事,事情成了,做事的人成了沒有?

一,教研是一場修煉,修煉老師的專注力、傾聽力、研究力、反思力、重建力。

二,教研是一場保養,保養教師精神的容顏,也就是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激情、好奇心。當年聯想有個很有名的廣告詞是,當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同樣,當教師失去好奇心,教育將會怎樣?學生將會怎樣?我最擔心的是這樣的場景:一羣已經沒有好奇心的老師,試圖去激發、喚醒學生的好奇心。這太可怕了。

優秀教師和普通教師相比,強大在哪裏?就在於極其充沛的教學想象力。

三,教研是一場突破。人很容易自我重複,老師要避免自我重複,走向自我突破。每一次教研都要找到突破方向。

四,教研是一場攀登。山頂從何而來?新時代的教學教研改革,都有新的前沿等着我們來一場新的攀登,在攀登中不斷實現自我突破,進行自我修煉,最終走向高質量的教育教學。

我最近一再引用王歡校長的一句話,她説,只有教師好好學習,教育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師好好學習,學生才能天天向上。教師成了,學生就成了,高質量教學教研就成了。

第5篇

成為與時俱進、提高專業水平、提高工作“智力含量”的新型教師勢在必行。在這個關鍵時刻,教學站和我校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全員調研和校本培訓,對我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起到了獨特的作用。特別是學校的校本培訓,在專家的指導下,教學理論的培訓學習,講座、上課、評價一條龍活動的開展,發揮了教師個人和教師集體的作用,形成了教師對話機制,營造了現實、務實、自由、和諧的教研氛圍,為教師交流信息、分享經驗、發展專業、展示成果提供了平台。通過這種活動形式,將教師聚集在一起進行真正的學習和研究,不斷拓展教師的發展空間,鼓勵教師積極追求發展。通過培訓和學習,我受益匪淺。

“課程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説,不僅僅是改變教學內容和方法,更是改變人。”要改變人,首先要重視教師的發展。對於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來説,觀念更新是前提,專業成長是基礎。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學改革是新舊觀念的鬥爭,教學改革的阻力來自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因此,樹立新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

以前我腦子裏有教材和教參意識,以大綱為綱,以此為依據,着眼知識點,要求標準答案,應對統考。通過專家講座瞭解到,新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具備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和問題意識。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體驗來看,教學應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學方法從被動接受轉變為探究學習和自主合作學習。

一位教育專家曾深刻指出,當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分工是科學的產物,他們的任務是培養學科專家。然而,未來的教育將結束單一學科教師的歷史使命,要求教師多才多藝,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學科教學中的問題。

國中科學課程的學科整合是課程重新安排的特徵之一。根據理科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要求,理科教師必須具備系統完整的科學專業知識;理科教師應具備與理科教學相關的學科知識,如社會科學基礎知識;還需要了解科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橫向聯繫及其發展,使社會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和系統科學專業知識有機結合,形成相對完整的基礎知識。理科教師還應具備科學的思維知識,這有助於教師通過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理科教師還應具備參與社會生產生活的知識,能夠用敏鋭的眼睛和頭腦觀察、理解和收集信息。新教材的一個顯著變化是難度降低了,但知識面變寬了,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的知識儲備能否適應這種變化,滿足學生的需求,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教師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現實是我們的理科老師都是由物理,化學,生物或者g組成的。

有些老師報告説新教材很難掌握。顯然,教師的知識結構是制約教師掌握新課程的.瓶頸。因此,實施新課程,教師不僅要“許腦”,更要“收費”。

校本培訓利用教學資源,以教學專家、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為核心,對縣域理科教師進行專業培訓。進行了紀律交流,大家各抒己見。通過觀點的對抗,強調對知識的消化吸收。第三,通過活動,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了解新的事物,學習新的知識,不斷更新和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擁有適應教學的多元化知識結構。

反思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的審視和反思。反思是一個人成長髮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斷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為反思型教師。孔子曾説:“學而不思則罔”。一個人如果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陷入迷茫。孟子也説:“思則得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經常思考和反思。面對各種新的教育思想、資源、手段和方法,教師不能簡單地複製粘貼,而是要進行科學的分析,結合自己學校和班級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優勢,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教師需要在反思中成長。新課程改革實施中仍存在諸多困惑和困難,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在平時,很多老師只有在學校期末或年終進行教學評估時,才會系統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校本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扭轉這種現象。講座、課堂和課堂評價活動可以促進教師將反思作為日常工作。與同齡人面對面交流,在交流活動中仔細體會,積極思考,努力揣摩,讓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閃現。通過跟蹤演講和聽課的過程,考察教學環節,總結教學的得失,會從中獲得很多感悟。

第6篇

三月十九日,在河南省名師骨幹教師培養對象李道玲老師名師工作室開展了第一次網絡研修學習活動。來自省內不同地市的學員老師,根據既定時間如期而至,我期待中有些興奮。

當李道玲老師把各小組設計的活動方案分享至學習平台時,頓時掀起了研討熱潮。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彷彿又回到了往日在一起學習研討的情景,腦海中浮現出學員老師們全神貫注、目不暇接的學習身影。通過網絡,李道玲老師為大家創造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學習環境,將實際的培訓研修活動搬到了虛擬的網絡空間裏,大大改變了我們的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習效率。每組學員老師設計的活動方案都非常符合孩子年齡特點,以孩子生活實際為切入點,構思巧妙、主題突出,彰顯實用性和創新性,使教育活動藴含深刻教育意義。王明平和孟麗萍兩位老師設計的《紅包娃娃》,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視角,從不同角度詮釋紅包的含義,活動環節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受到學員老師一致好評;大班組社會活動方案《家鄉的地圖》可謂各放異彩,同樣的活動名稱,不同的設計思路,不同的實施策略,可操作性強,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促進孩子發展。

我們組本次網絡研修任務是中班社會實踐活動,以季節和家園共育為着重點,設計了親子社會實踐活動《美麗的春天》。陳鶴琴老先生非常強調家園合作的重要性,他説:幼兒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兒園哪一個單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當今社會,很大一部分家長對幼兒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認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終於可以清閒了,缺乏瞭解自己的.孩子處於什麼樣的發展水平,不清楚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也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識技能,忽視孩子的心理需要以及良好性格、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更甚者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驕縱、過度保護,樣樣事情包辦代替,一直與幼兒園裏呈現出一個個“小皇帝”、“小公主”。在我們許昌市郊有一個“布蘭奇自然基地”,上學期幼兒園教育研討會議就在那裏舉行,會議結束後,在教研員的帶領下我們對自然基地進行了詳細的瞭解和參觀。於是就設計了親子社會實踐活動《美麗的春天》,旨在通過親子活動讓家長真正瞭解孩子的情況,發自內心的認識到家長的家庭教育的不足,反省自己,以更好更積極的態度配合幼兒園工作,配合班級老師工作,和老師一起探討如何彌補孩子的缺點,讓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下一點點、一步步健康茁壯成長。在活動方案設計會考慮到是户外實踐活動,幼兒及所有參與人員的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這一點在活動環節中也充分彰顯出來,我們也自認為考慮的已經比較周全,但是一位老師提出了更好的建議——與家長簽訂安全責任書。看似小小的建議,卻讓人眼前一亮,心中充滿感慨。老師們都以鮮活的實例、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打動了我的心,研討過程中,讓我一次又一次領略名師的風采,使我的思想重新煥發了激情,確實感到受益匪淺。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教育理念在不斷更新。作為幼兒教師,保教職責重大,身心倍感壓力。為了適應孩子的求知需求,只有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及時補充自己的知識能量,不至於感到自身的教育儲備“捉襟見肘”。本次研修學習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從中學習到了很多知識。非常喜歡李道玲老師在此次研修學習中的一段話語——冰心老人説:“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教育是一塊靜靜的樂土,我們要勇於創新,博採眾長,內外兼修,用心去呵護每一位孩子,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幸福成長的樂園,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揮灑汗水,與時俱進,共同為家鄉的教育教學改革增磚添瓦!在此,謹記李道玲老師的淳淳教導,祝願工作室以後的各項研修學習煥發出春天般的勃勃生機!

第7篇

有幸參加了伊金霍洛旗中國小語文教師研修培訓會。聆聽了三位優秀教師執教的三種不同學段的課堂教學和崔巒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收穫良多……

如何理解新課標,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是含混、模糊的,更對如何運用新課標的理念去指導自己平時的教學,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這是讓我一直迷惘的。聽了三位老師低、中、高段的課堂教學,對自己教學工作成功之處得以肯定,同時讓我學到了很多。

高段老師的教學讓我感受到老師語言的精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圈畫重點詞句,通過句子對比、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

中段老師的教學,讓我學到了教給孩子們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概括段意,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是個難點,但這位老師教給了孩子們方法,例如找中心句,或者想一想這個自然段每句話要表達的意思,那麼學生自然明白這個自然段所講的內容。是啊,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而不是教會教材。

低段老師的教學讓我感覺年輕教師身上的優點,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精神。對待教育事業,只有充滿活力,樂觀向上,才能感覺到這份工作的快樂。這位老師親切的教學態度,不僅吸引着孩子們,同樣吸引着我,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們是可愛的,看我們怎樣教。

三位老師課堂展示讓我看到了課程改革的新氣象,課堂上師生關係的和諧,課堂民主氣氛的形成,正是我們研究學習語文方式的真正改進,促使學生語言素質的全面提升。同時讓我感受到三位老師駕馭課堂能力極高,看來他們對教材相當熟悉,對所教的知識做到了然於心,才能在課堂上達到應有的目標,只有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才能靈活運用教材。

崔巒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讓我切身感受到我現在需要做的工作,才能讓自己在教學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1.加強學生書寫的`指導。識字、寫字、學詞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重點。堅持指導學生隨堂練字10分鐘。在指導學生書寫時有端正的坐姿和握筆姿勢。力爭讓每一個學生能寫一手好字。

2.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是每個語文老師不可忽視的任務。語文中的“文”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學習母語,一個重要任務是瞭解、欣賞、繼承優秀文化。所以做為語文老師引導學生在理解祖國語言文字時,要積累,更重要的是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包括聽説讀寫的應用能力。

3.“閲讀是教育的核心。”“課內得方法,課外求發展。”所以要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終身以閲讀為伴,是語文教師份內的責任。課堂上精講精練,學生會的不講,問題提得有價值,讀寫結合,讀説結合……我們的語文課就能實現多讀書、多積累、多應用的理想狀態。

為期一天的學習雖短暫,卻給工作中迷惘的我指點了迷津。讓我更好的認識到自己在十年的課改中,取得的成功,以及急需改進的工作方法,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8篇

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在探索中尋求如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有效策略,但效果並不是很明顯,學校文化浸潤下的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我們指明瞭方向。其倡導的“教師要從前台走到幕後,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的觀點,正是在課堂上很好的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寫照。生本課堂教學中的“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學觀念,利用“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等多種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學,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較快,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近段時間,通過聽觀摩課、集體學習、上網查生本教學的資料,也和其他老師一起試着上生本課,現在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一談自己對生本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生本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課堂,精彩的是學生,他們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作為教師,我們要相信,學生完全擁有自學的天賦和潛能,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很多的知識,並能在自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在生本的課堂上,學生是那樣的投入,他們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等,他們在課堂上表現的機會很多。總之,在生本的課堂上,所見到的學生,個個都處於一種積極主動學習的狀態,在課堂上,他們可以發揮想象,積極思維,對事物都有着執着的探索精神。這種課堂,讓學生充滿了自信,讓課堂呈現出精彩,學生活起來了,快樂起來了,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學到了新知識。

二、生本課堂中,教師是課後的“引領者”

生本課堂主張教師不要給學生過多的干預,而是給學生學習儘可能的自主。在課堂上,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領者,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是課堂的策劃者,教師要以同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教師只是給學生指個方向,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而學生在課下的準備工作也有趣而生動了,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量。在生本教學中,教師要做好下面三點:

生本教學的`原則是“不學不教,先學後教,讓學生有備而來”。這“有備”就是指提前做好預習作業,做好上課的準備。可見,前置性作業的佈置就尤為重要。假如在教學前,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無所知,就做不到以上幾點。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形式,提前佈置給學生,讓學生先學。學生通過先做後學,對新知識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從而更有目的性地進行課堂的學習,提升課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設計佈置“前置性作業”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環節。

2 、組織好課堂學生的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課堂上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交流、探究。每組選出組長,負責本組的紀律、任務分配等事務,組內成員有不明白的問題時,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確實無法解決可以向教師提出,如問題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師和全班同學交流,展開全班性的討論,這樣做真正調動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也讓教師得到了解放。

可實際上,要想上好生本課,是很不容易的。我認為生本課堂的關鍵在於教師點撥時的“收”和“放”,教師要有獲取並靈活運用課堂生成資源的能力,通過點撥,讓學生向更深處邁進,也就是“放” ;通過點撥,讓學生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把學生引到正軌上來。收放自如,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激揚生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其實,這一點一撥,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做到。這需要教師有較深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瞭解學生,這需要教師有駕馭課堂的教學藝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上正確的道路。引導學生自己學,教師只起到幫學的作用,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這些都是對生本課堂的寫照。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學,教師在什麼時候幫,教師在引導的同時還應該做什麼,所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

總之,通過學習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對我們的課堂改革確實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對學生多一些寬容和耐心,允許他們犯錯誤,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獨立發現問題的時間,讓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更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