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的讀後感範文2篇 “解開困惑,成就嶄新”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W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是一本關於教師成長與習慣養成的言情小説。小説以一個普通的中學語文老師為主角,通過她的努力和勇敢面對困惑的經歷,揭示了當代教師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法。閲讀本書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們解決教學難題,也能給他們帶來深思和啟發。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的讀後感範文2篇 “解開困惑,成就嶄新”

第1篇

本週拜讀了王維審老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中"磨難是什麼"一節,在書中王教授列舉了如今有些青年教師經歷的所謂"磨難",列舉了柳永、唐寅等大師級的經歷以及自己艱辛的教育歷程,件件樁樁無不讓人感同身受,唏噓不已。

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王教授剛畢業時的遭遇,致使他畢業後的三年是在非教育狀態下度過的:無學生可教,無課可上,老師不像老師,工人不像工人。這對於一個新教師來説,稱得上是磨難,但也恰恰是這三年,讓他在孤寂中深入閲讀了大量教育經典,不僅完成教育人生的起始積澱,更讓他有了堅韌的教育意志品質。試想倘若王教授當初不是逆境逢生,而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那我們就少了一位大師級的教育專家。

我不由自主聯想到了自己,今年的交流生活可謂艱難。暑期過後,由於種種原因,我被安排到離家20多公里的學校,環境改變了倒是小問題,最頭疼的是班裏的"天才"學生太多,文化基礎太差,很多孩子的背後跟着的是一個特殊的家庭,這讓我大大感到"水土不服"。雖然諸多不適,但我仍以滿腔的熱情迎接挑戰,以滿滿的愛心來對待班裏的孩子。我依照本性給沒吃早餐的孩子遞上自己的備用口糧;對家庭困難的孩子噓寒問暖,送學習用品並鼓勵他改變現狀;跟玩手機的同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講述玩手機的危害,並與其一起制定學習計劃;不厭其煩地給生活在單親家庭且與父親關係僵硬、頂撞老師的孩子進行感恩和勵志教育……我自認為自己的行動足以感動或感化他們,但幾個回合後,現實給了我一個響亮的耳光!這些孩子仍"我行我素",不完成作業的同學週末還是不完成,而且有百般理由來為自己解脱;早晨遲到的還會姍姍來遲;玩手機的一位同學在週六與我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通話並保證痛改前非之後的周天又出門玩遊戲了……我感到深深的挫敗感,感受到無語無力加無奈!這是怎樣的一個班級,這是怎樣的一羣孩子啊……

在班級狀況接踵而來讓我應接不暇的時候,我也氣餒過,過得過且過,甚至想是不是欺負我一個外來人?但這樣的念頭轉瞬即逝,不服輸的內心不允許我就此放棄,我不由想到了張愛玲的:"短的是人生,長的是磨難",孫悟空西天取經還八十一難呢,這或許也是我們班的磨難吧。既然自己遇到了這些問題,那就見招拆招吧,我欣然接受所有,我也暗暗告誡自己,必須儘自己所能,全力以赴幫這羣孩子!之後我一如既往,甚至比之前還努力,還用心,針對孩子的習性和狀態,竭盡所能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努力使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雖然班級仍然有狀況出現,但我能感覺到學生與我更近了,而且每個孩子都在嘗試改變,都在努力和進步,有什麼比這更讓老師欣喜的呢?與王教授所遭受的磨難相比,我的這點事算什麼?慶幸的是,讀了王教授的這本書之後,我的心更平和了,我願意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感謝這本書給我的啟迪。

的確,磨難是雕刻人品質的利劍,是鞭策人進步的長繩,是人生的調和劑和催化劑,就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正如書中引用朱永新所説:"同樣的石頭,背在肩上就是包袱,踩到腳下就成高度。同樣的遭遇,有人哀怨,有人奮起,哀怨者得到包袱,奮起者成就高度。"同樣是磨難,如果我們能從中尋找到成長的理由和力量,那麼磨難就是一個人成功的拐點和積澱。期待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在教育的磨難中不斷成長和成熟。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的讀後感範文2篇 “解開困惑,成就嶄新” 第2張

第2篇

暑期,慣例是讀書時間。從數本推薦書目中,我一眼就選中了王維審老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原因很簡單——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十分困惑的老師,乃至於我最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越教越覺得自己不會教了!”於是,在噹噹下單,不兩日,書到。也沒有刻意苦讀,時不時翻上幾張,竟也覺頗有心得。

從這本書的各個章節來看,其實相互之間的聯繫並不十分緊密,而是相當鬆散獨立的。從前言裏也可找到答案,這是王老師從自己曾發表過的上千篇文章裏採選而來,可説是他歷年來的反思結晶。作者也沒有特意套用什麼深刻玄妙的“理念”來使之“高大上”。就是這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平實如常的語言,讓我讀起來猶如朋友間的閒聊,倍覺輕鬆又有所教益。這可説是讀這本書的最大感受了。

其次,讀的時候我時常會產生強烈的共鳴。王老師許多的經歷我也似曾相識,作者的感悟往往也與我不謀而合。

如王老師告誡老師要“堅守住自己的美好”,要有“堅守的方向——做一個安靜的老師”;要“尋找堅守的理由——喜歡”;更要“獲得堅守的信心”。

王老師一直在書裏強調:做一個簡單的老師!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而如何變得“簡單”,王老師也給指明瞭方向——要“斷舍離”,學會取捨。該放棄的必須毫不猶豫,該堅持的必須堅定不移。“要選擇一種有境界的捨棄”。而以往的我,似乎“舍”得過於利落了,乃至該“持”的也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説自己有些墮落了。

還有,王老師關於現今教育界的一些亂象的批評也讓我大呼痛快!如談到一些地區和學校開展的看起來“轟轟烈烈”,實則瞎胡鬧的“課改”時,王老師指出,“在許多時候,我們對於傳統的東西,總是忍不住採用極端的態度去對待它,要麼頂禮膜拜,視為神物,不加甄別地全盤接受;要麼深惡痛絕,把它視為擋在創新路上的怪物,不假思索地一棍子打死。”王老師鄭重指出,“我們的傳統課堂裏,一定有許多許多積澱下來的好東西存在,一定有很多屬於傳統的獨特價值。改革並不意味着全盤否定,也不能夠非此即彼,更不適合採用“革命”的激進手段。"

當然,也並非王老師所有的觀點我都贊同。如在《悄悄獎勵一下惡搞者》這篇文章裏,王老師講了一個身邊的故事,“班裏舉行創意徵集活動,每個同學都得在班會課上展示自己的一個獨特創意。一個男生,用廢舊鞋盒做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他先是念了一遍“咒語”,魔盒裏綻放出一朵漂亮的玫瑰,吸引老師和同學紛紛圍上去看個究竟。就在這個時候,他再念一遍“咒語”,魔盒突然“爆炸”,飛濺四射的灰塵紛紛落在周圍人臉上和頭上。”孩子的班主任讓孩子回家寫檢討反省,孩子的爸爸“覺得孩子的創意雖然有點“惡搞”,但確實是“出乎人預料”,符合老師在活動前提出的要求,便與老師進行溝通,希望得到老師的諒解。”孩子老師的答覆是“老師的回答讓朋友頓時啞口無言——你的孩子上了這麼多年學,他應該知道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創意,這是常識,還用專門強調嗎?”而王老師認為孩子老師的意思是説,“組織的創意徵集,自然是符合教育主流、體現教師需要的。”

假如,魔盒爆炸後不是飛揚的塵土,而是“好好學習”之類的字條,就應該算是符合“常識”的創意,若是“為國爭光”之類的口號,則會更好。”讓我不能接受的是,王老師由“這是常識”這四個字引申開去,認為這“一不小心道出了教育里約定成俗的東西,這樣的‘常識還有很多:課堂上,特別是有人聽課的時候,學生什麼時候説會,什麼時候説不會,這是常識;老師提問,誰可以回答,誰不能回答,這是常識;上級領導來檢查,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怎麼來‘應付,怎麼朝着‘好的方向去説,這是常識……一個學生,能夠揣測出老師的意圖,並順着老師的意思去努力,成了教育的‘常識。在這種‘常識教育下,我們的學生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言不由衷,學會了掩飾自己的內心,學會了適應教師,順應教育。”王老師還拿劍橋大學曾經發生過的一次“空中汽車”惡搞事件作為反例來證明讓孩子寫檢討是對孩子創造力的扼殺。

我覺得王老師曲解了或者是過度解讀了那位老師的話了。那位老師的“常識”應該是指即便是“惡搞”也是不能逾越道德底線的。那麼,“魔盒‘爆炸,飛濺四射的灰塵紛紛落在周圍人臉上和頭上”,你覺得這樣的“惡搞”合適嗎?不是我要“上綱上線”,試想,突然飛濺四射的粉塵落到人的眼睛裏,吸入呼吸道里,對人的健康,尤其是對容易過敏的人的健康,能沒有影響嗎?惡搞的那個孩子怕是沒有考慮到這麼多吧?我們難道不應該讓他明白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嗎?我更不明白的是,魔盒裏如果爆炸出來的不是粉塵,而是其他的對別人身體沒有什麼危害的“符合教育主流”的東東的話,難道就不“出人意料”了,就體現不出孩子的創造力了嗎?至於王老師舉出的“反例”,我覺得二者根本就無法類比好嗎?劍橋大學的“惡搞事件”,顯示的是學生對“劍橋大學最莊嚴神聖之地的評議堂”不夠尊重,只能表明學生蔑視權威罷了,壓根兒扯不到道德層面。由此,我想説的是,如果為了反主流而反主流,很容易流於偏激的。

最後,作為“教育敍事”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王老師執着於教育反思,筆耕不輟,結出了累累碩果,這樣的精神實在令我慚愧和敬佩!不過,學習的`字眼兒我也很難説出口——我對自己的懶散與半途而廢的精神也是很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