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文化苦旅》讀書心得3篇 《文化苦旅》:跨越文化壁壘的啟示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07K

《文化苦旅》是陳曉光的一部歷史文化作品,描述了作者通過探訪古蹟、查閲文獻等方式,對中華文明中的苦難歷程進行深刻思考與感悟。本文通過閲讀《文化苦旅》的心得體會,深刻領悟到了中國文化中的苦難與堅韌,讓人對中華文明的強大、深厚印象深刻。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文化苦旅》讀書心得3篇 《文化苦旅》:跨越文化壁壘的啟示

第1篇

有幸讀到了餘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這是一本文化散文集。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密諦,搜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陽關雪”和“柳侯祠”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和歷史的深邃蒼涼,“白髮蘇州”和“江南小鎮”把清心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的形神俱佳,“寂寞天柱山”和“青雲譜隨想”則直接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書中還包括早已傳為名篇佳作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以及充滿文化感想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到了許多平時沒有聽説的地方,瞭解到了許多我所不知道的事情,瞭解到了眾多的人物和其事蹟,瞭解了歷史中的種種......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脱也擺脱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説,同樣適合。

這本書中第一篇文章叫“道士塔”,講的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圓籙。他將許多莫高窟中的壁畫用石灰刷白,砸掉了中間的塑像,並將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換給了外國的“強盜”,從而得到了一筆“資產”——口袋裏的化緣化不到的一些銀元。文中寫道:略略交談了幾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設想好的種種設想純屬多餘,道士要的只是一筆最輕鬆的小買賣。就像用兩枚針換一隻雞,一枚鈕釦換一籃青菜。要詳細複述這筆交換賬,也許我的筆會不太穩,我只能簡略地説:“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着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子銀元換去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波希和又用少量銀元換去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象的低價換取了300多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國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

道士也有過猶豫,怕這樣會得罪了神。解除這種猶豫十分簡單,那個斯坦因就哄他説,自己十分崇拜唐僧,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腳印,從印度到中國取經來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開了門。這裏不用任何外交辭令,只需要幾句現遍的童話。

王道士頻頻點頭,深深鞠躬,還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稱斯坦因為“司大人諱代諾”,稱伯希和為“貝大人諱希和”。他的口袋裏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銀元,這是平常化緣時很難得到的。他依依惜別,感謝司大人、貝大人的“佈施”。車隊已經駛遠,他還站在路口。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

不同的人讀這篇《道士塔》,感覺可能都是相同的,就是餘秋雨先生的那三個字的感慨:“我好恨!”恨那位愚昧無知的王道士、愚蠢透頂的王道士。恨他看着被人把文物經書帶走,還深深的鞠躬,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稱斯坦因為“司大人諱代諾”,稱伯希和為“貝大人諱希和”。竟然還感謝這些人!;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搶走”、“偷走”;恨那些貪官污吏隨意的糟蹋那珍貴的文物;恨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但是,無論恨還是不恨,那珍貴的,充滿歷史價值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於中國了。中國用這些文物經卷換回來的,只有還須用高價買回的微縮膠捲。

那位日本學者雖然説:“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説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但是,中國所蒙受的損失不是這幾個字,一個學説的所有所能代替的。

這篇文章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為優秀,諷刺、反語用得恰到好處,抒發感情時磅礴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鋭的炊煙、一支載着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悽豔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羣為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

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蹟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着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範文《文化苦旅》讀書心得3篇 《文化苦旅》:跨越文化壁壘的啟示 第2張

第2篇

暮色四合,喧譁的一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裏,最好莫過於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香茗,擺上餘秋雨的遊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讀了這本書,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後跳動的是一顆單純、乾淨、坦誠的心,筆端流溢出的是對悠久文化的體察和感悟,對漫長曆史的無窮玄思,既能讓我感知文化的至真至美,體悟散文的至情至性,又能感受到一種濃重的民族責任感。細細密密的文字中席捲一切的磅礴氣勢。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悽苦的哲語使我震撼。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遊刃有餘?是一種閲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着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閲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我一邊潛心默誦。吟詠。品味。咀嚼。彷彿自己已經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彷彿整個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餘秋雨就像一個導遊影子,摸不着,卻處處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牽動着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文化苦旅》帶領着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脱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走進慘白的洞窟。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不再,婀娜的體態,柔美的淺笑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張牙舞爪的慘白相。這段歷史不堪回首,那份浸透歷史滄桑感的凝重使我心頭沉甸甸的,我彷彿看見了一車車殘破的經書毫不情願卻不得不被搬上車,送上船,漂洋過海,一去不回。茫茫沙漠,欲哭無淚,欲號無聲。

這是20世紀初東西方文化的嚴酷對照,是對東西方社會現實淋漓盡致的揭露,是“強盜”和“懦夫”不公平的遊戲,是“榮耀”和“恥辱”的痛苦交織……中國這樣的傷口太多,太多,令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的心都為之流血。

曾幾何時,泱泱大國沉醉於五千年的古國文明中不能自拔,多少文人學士以此洋洋自得;然而,當前人嘔心瀝血的結晶卻被拱手讓人時,為什麼曾有的慷慨激昂變成了袖手旁觀,為什麼沒有人挺身而出吶喊阻止呢?

郁達夫曾説: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現在,沒有燦爛文化相伴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愚昧的民族;有了優秀的文化而不知珍惜、保護和研究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生物之羣!

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許多事都已淡忘。然而在中國,炎黃子孫無法忘記曾受的凌辱,敦煌無法忘記背井離鄉的兒女,祖國文明無法忘記璀璨的文化瑰寶。最初的悲哀和痛恨已深深烙在每個人的心中,這是一種銘記,一種磨礪。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滄桑感。”這是作者的感歎,也是對我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尋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尋求人生的真諦。

放下書,抿一口清茶,苦苦的,但細細噙入,彷彿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變作風,穿透我思想的愚懵。化成水,滋潤我心壤中一片碧翠。

我多希望讓時間凝固,停滯。不言不語。記下片刻間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昇華。但我知道我的旅行不會就此結束,因為人生就是一種苦旅。

第3篇

第一次讀得這本書時是在大學圖書館的書架上無意間看到,便借回宿舍閲讀,只記得讀完整本書後,被餘秋雨先生嚴肅深沉卻又遼闊邃遠的筆觸深深折服。之後這本書便在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再後來,大學畢業前夕逛書店時購得此書,心裏甚為欣喜。如今,我再次翻開此書,又重新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

書中,餘秋雨先生透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名勝古蹟,比如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等等,寫出了中國人心靈中的糾結,同時這也是有關中國美學的書,深入淺出,用乾淨漂亮的文字,描述了中國深沉的文化,並抒發自我的情感。

他從祖國大西北的甘肅敦煌起步,轉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最後寫至境外南洋的疊疊從冢。寫下了《那裏真安靜》、《莫高窟》、《五城記》、《夜航船》、《道士塔》、《酒公墓》、《華語情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許作為一個文人,杯水車薪,不願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乏味的旅遊觀感之類文章。由此便決定了他的文化旅行成了種"苦旅",浪跡天涯,行行止止,風塵僕僕,勞筋傷骨,這不可謂之不苦澀,再沒有這般的創作魄力了,也可謂是真正的苦旅了。

然而,真正的苦旅,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他對文化無休止的追思和探索。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景但有藴藏着人生的感悟。比如:"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於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後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池。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緻,歷史才有風韻。";"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謂公務和事業,很可能不是你對這個世界最主要的貢獻;請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覺得是不務正業卻又很感興趣的那些小事。"等等,無不盡顯餘秋雨先生的智慧,讀了這些語句,使讀者瞬間對生活大徹大悟,找到人生的目標。

正是餘秋雨先生的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我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更加明確了自己的人生規劃,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但是這對我的人生規劃已足矣,很慶幸自己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