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8篇 《父愛如山,教學如詩》——《爸爸的花兒落了》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W

本文是對教學反思的一次總結,針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差等問題,結合電影《爸爸的花兒落了》進行了探究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法和建議,旨在促進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8篇 《父愛如山,教學如詩》——《爸爸的花兒落了》反思

第1篇

本節課是歌頌父愛的經典篇目,教材編排中屬於教讀課型,採用雙線並行結構,將現實與回憶交織穿插,講授過程存在一定難度;但學生此前已有接觸,屬“舊課新授”,《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追求“同課異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品讀賞析法、探究討論法”,極力體現“先學後教,當堂達標的”高效課堂理念。

教材是知識傳授的載體和依據,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編劇和導演。一節示範課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教師對文本的靈活處理、對教學問題的有效設計、對課堂環節的駕馭和操控能力。因而,在教學構思中我爭取突出以下幾點:

本文忽而現實忽而回憶,對一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難免會存在“亦真亦幻”的閲讀感受,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學反思《《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我通過讓學生感知情節、梳理線索達到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這也是我們閲讀小説的基本方法。另外,回憶片段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父親形象是本文的核心;通過對父親形象的理解,感受父親對我的教育和影響,進而理解我的'成長和對父親的感激、緬懷。

在本節課的問題設計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突出針對性、邏輯性、有效性。具體來説:(1)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有效問題,體現針對性(2)問題設計環環相扣,從整體到局部突出邏輯性,(3)儘量採用學生易於接受的提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凸顯知識生成過程。

從屢次考試中發現: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意識有待加強,人物形象概括不夠全面言不及義現象比比皆是。針對以上問題,在梳理線索過程中,我提示學生留意反覆出現的事或物,通常即是行文線索,這樣便於學生整體把握。在人物形象概括中,我要求學生聯繫情節言之有據,短語答題是學生在這一考點丟分的主因。在仿句環節,結合學生完成情況,我歸納為三句話:“審清內容與主旨,一定二仿三聯句,做到修辭相一致”,進而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1、因注重知識生成過程,導致對後續問題解決略顯倉促。

2、低估學生潛力,對個別問題的突破顯操之過急,沒能充分放手於學生。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8篇 《父愛如山,教學如詩》——《爸爸的花兒落了》反思 第2張

第2篇

今天早晨上了一節公開課,感覺不是太理想。但無論怎麼樣得到了鍛鍊於我來説就是一種可貴的收穫。因為,人都是在不斷的失敗、摸索中漸漸成長的。所以,存在問題對我老説是十分正常的。何況我採用的是一種以往自己很少採用的教學模式,因此自己也就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下的台階。

原先的教學設計是想採用較傳統的問題解決式,讓學生在充分閲讀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來揭示文本主題,進而引導學生感悟主人公成長的過程。這種方式在教學中主要是側重於讓學理解文本,朗讀則是輔助手段。誠然這樣不會暴露出自己的諸多缺點,特別是能掩蓋自己朗讀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轉念一想,這或許也就沒有了創新,更沒有了挑戰。一篇優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師生與作者的對話,失去了對語言文字的品讀,似乎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了。所以,我臨時對教學設計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過把握情節和內容來揭示主題改為通過品讀語言文字來感悟主人公的成長。所以,教學起來就相當困難。加之時間有限,我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對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夠,所以,越顯捉襟見肘。

好在課的結構還算完整,課堂的後半部分師生漸漸進入佳境,有進入角色之感。這也算是一點小小的安慰吧!效果雖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後悔。因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問題。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領悟文字的情感還不夠,也就是結合語境朗讀的功夫下得還不夠深。於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説的走過場。但是,無論怎樣,我是想真誠的實施自己的教學設想,而並非作秀。任何一位優秀的老師都不會對一篇優美的語言文字視而不見。否則,那就是真正的撞鐘和尚。

下午,通過老師們的議課,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來。似乎犯了一些教學中的常規錯誤,想想大家説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覺得自己上課就是流浪型的,經常是東打一包,西晃一槍。內容有些支離破碎,不易於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思路,這的確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但是,大家説的要儘量在教學中揚長避短,展現自己的閃光點,我是不敢苟同的。因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讀,怎麼能因為自己讀不好就不讀呢?少掉對語言的品味及與作者的對話,上得再好的課在我看來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對一個優秀的文本老師都無動於衷,語言蒼白無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擺設?所以,無論讀得怎麼樣,老師都要盡力去展現並感染學生。相信,只要有心,總會做的越來越好,課也會上得越來越精緻。這算是今天上課的收穫。

面談談不足。今天的課不理想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學設計的點線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東西,所以顯得有些凌亂。因此,該重點研讀品析的地方沒有做好。又在一些細小的問題上糾纏不清,顯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這些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都是因對文本內容的不熟悉導致的,就是一節課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清晰的呈現到自己的大腦裏。所以,在處理教學板塊的銜接及教學內容的邏輯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讀方面的能力。而恰恰這篇文章的語言在朗讀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寫的那麼單一,情感也較容易把握。這必須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再來朗讀,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師讀好了,學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學內容設置過多,主次也不夠分明。由於設置問題較多,所以總有趕時間的痕跡,沒有真正展現學體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

無論怎樣,只有真正實踐和體驗後的所得,才是最真實的,也是最有感觸和價值的。雖是盲人摸象,或許最開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許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沒有可能。我想,這需要的只是時間、堅持和毅力的問題。

今天早晨上了一節公開課,感覺不是太理想。但無論怎麼樣得到了鍛鍊於我來説就是一種可貴的收穫。因為,人都是在不斷的失敗、摸索中漸漸成長的。所以,存在問題對我老説是十分正常的。何況我採用的是一種以往自己很少採用的教學模式,因此自己也就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下的台階。

原先的教學設計是想採用較傳統的`問題解決式,讓學生在充分閲讀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來揭示文本主題,進而引導學生感悟主人公成長的過程。這種方式在教學中主要是側重於讓學理解文本,朗讀則是輔助手段。誠然這樣不會暴露出自己的諸多缺點,特別是能掩蓋自己朗讀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轉念一想,這或許也就沒有了創新,更沒有了挑戰。一篇優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師生與作者的對話,失去了對語言文字的品讀,似乎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了。所以,我臨時對教學設計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過把握情節和內容來揭示主題改為通過品讀語言文字來感悟主人公的成長。所以,教學起來就相當困難。加之時間有限,我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對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夠,所以,越顯捉襟見肘。

好在課的結構還算完整,課堂的後半部分師生漸漸進入佳境,有進入角色之感。這也算是一點小小的安慰吧!效果雖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後悔。因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問題。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領悟文字的情感還不夠,也就是結合語境朗讀的功夫下得還不夠深。於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説的走過場。但是,無論怎樣,我是想真誠的實施自己的教學設想,而並非作秀。任何一位優秀的老師都不會對一篇優美的語言文字視而不見。否則,那就是真正的撞鐘和尚。

下午,通過老師們的議課,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來。似乎犯了一些教學中的常規錯誤,想想大家説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覺得自己上課就是流浪型的,經常是東打一包,西晃一槍。內容有些支離破碎,不易於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思路,這的確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但是,大家説的要儘量在教學中揚長避短,展現自己的閃光點,我是不敢苟同的。因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讀,怎麼能因為自己讀不好就不讀呢?少掉對語言的品味及與作者的對話,上得再好的課在我看來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對一個優秀的文本老師都無動於衷,語言蒼白無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擺設?所以,無論讀得怎麼樣,老師都要盡力去展現並感染學生。相信,只要有心,總會做的越來越好,課也會上得越來越精緻。這算是今天上課的收穫。

下面談談不足。今天的課不理想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學設計的點線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東西,所以顯得有些凌亂。因此,該重點研讀品析的地方沒有做好。又在一些細小的問題上糾纏不清,顯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這些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都是因對文本內容的不熟悉導致的,就是一節課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清晰的呈現到自己的大腦裏。所以,在處理教學板塊的銜接及教學內容的邏輯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讀方面的能力。而恰恰這篇文章的語言在朗讀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寫的那麼單一,情感也較容易把握。這必須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再來朗讀,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師讀好了,學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學內容設置過多,主次也不夠分明。由於設置問題較多,所以總有趕時間的痕跡,沒有真正展現學體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

無論怎樣,只有真正實踐和體驗後的所得,才是最真實的,也是最有感觸和價值的。雖是盲人摸象,或許最開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許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沒有可能。我想,這需要的只是時間、堅持和毅力的問題。

第3篇

那天,正在學習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生們的主動性發揮得很好,在我的簡單指導下,學生們不僅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並沉浸在英子失去父親的憂傷和忽然一下長大的堅定信念中。忽然,我發現靠窗的董文龍正坐在那兒發愣,眼睛望着窗外,絲毫沒與課本聯繫起來。我的怒火一下從心中升起,但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沒有專門批評他,只是瞪了他一眼。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個膽小的男孩子。

第二天作業交上來了,題目是《我和爸爸的故事》。學生們寫得比較有趣。因為上課的時候很多學生起來説過了,所以作業看起來很順手。忽然有一本作業引起了我的注意。作業寫得很少,只有短短的六行,題目還佔了一行。再細看內容,我的心卻一下沉重起來。作業是這樣寫的:

我和我爸爸的故事現在也沒有了。因為,我的爸爸已經去世五年多了。我只隱隱約約地記着一件事情。那時,正是我才四五歲的時候。我們一家從姥姥家回來,我當時睡着了。在回家的路上,爸爸揹着我,我尿了我的爸爸一身,但我什麼也不知道。早上,他們告訴了我,我笑了起來……

我將本子翻過來一看,是小董(尊重學生隱私權)的。

我忽然意識到,我犯了一個多麼大的錯誤。當他在課上望向窗外的時候,我並沒有考慮為什麼;當學生們在課上嘰嘰喳喳爭着説自己和父親之間的故事的時候,我沒有注意到那張失意的臉;當我興致勃勃佈置作業的時候,我忘記了還有一個失去了父親的孩子。

看着那短短的幾行字,我心裏似在翻江倒海。這個膽小的孩子,沒有違背老師的“意旨”,努力的做了,交上了作業。我想象不出課上他聽着別的孩子談論自己的父親,是一種怎樣的感覺,而我還一再的引導他們要去體會自己的父親有多愛你;我更想象不出他晚上是怎樣的去努力思考一些與父親之間的事情,然後將它記下來。看着他最後寫的“我笑了起來”,我卻想哭。我想起自己小時候元宵節出去看燈,自己跑丟了,一家人急瘋了似的找我,好在找到了我,最後很晚了回家,爸爸揹着我,天上下起了小雪……

於是我便有了作為教師的“偏心”。上課的時候,我總會多留意他幾眼,提問的時候,我總會給他投去鼓勵的眼神,他舉手後,我總會找機會讓他起來回答,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一定會給他最好的評價。

或許真的是“只有失去才懂得珍貴”。我沒有單獨跟他説過任何安慰的話,也沒有跟他説過我的意圖。但是,他應該是很快就感覺到了我對他的關注。他明顯的變了。在語文課上,他能大膽的舉手回答問題了,課前演講的時候,他能夠流暢的表達了,跟我説話的時候,他敢直視着我的眼睛了。有一次上課,我讓大家做一個比喻句,説説人生是什麼,他説:

人生如書,一本你預料不到結局的書,它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個懸念。

我真得很高興。感謝我的“私心”有了成效。我希望他以後能夠更活潑一點,更快樂一些。

張藝謀有一部著名的影片叫做《一個也不能少》,我想説,在我們的學生羣體中,會有一些家庭很特殊的孩子,或許不僅僅是單親的父母。他們可能更需要我們的關照,而我們往往會忽略。要記着,我們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忽略。

第4篇

開學第一天就上這麼沉重的文章,昨晚一直在備課,卻想不出令自己的滿意的上課思路。對於“成長”的多角度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後反思於是便開始看自己剛買的《第九屆“語文報”杯全國語文課堂大賽教學實錄》這本書。20xx年7月,全國各路語文教學高手齊聚長沙,經過激烈角逐,18位選手勝出,獲得一二等獎。

其中來自山東的陳先鋒老師執教的那堂《我的母親》給了我很多啟示。雖沒有實地聆聽,就看着他與學生的互動,就能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巧妙設計。圍繞母親對胡適的影響,老師概括出“嚴、慈、忍、剛”四個字。圍繞母親的形象,去品讀文字。

其實,對照《爸爸的花兒落了》,完全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父親對我的影響”上。可是聯繫這個單元,就這篇課文僅僅去分析父親的形象,若是作為一課時的公開課,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但如果作為常態課,似乎單薄了些。本單元是關於“成長”這個話題,所以我還是想在“成長”上下點功夫。

所以整篇文章大概需要兩個課時。這兩個課時中,我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整體感知。由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語雙關,既是夾竹桃花的衰敗,也是爸爸生命之花的凋零。本章選自《城南舊事》的最後一章,原題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其實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體現了英子的成長。那麼很自然過渡到了對“成長”的理解。

我把成長分為兩個角度。第一個角度是“成長意味着擔當”,第二個角度是“成長飽含着憂傷”。

何處能體現英子的成長,學生很自然地抓住了文章的後四段。“‘老高,我知道是什麼事了,我就去醫院。’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面對突出起來的大事,“我”有四個妹妹,兩個弟弟,他們全然不懂,而我卻鎮定安靜,足以看出“我”的成長。進而過渡到“父親對我的影響”。

概括三件事:1.父親臨終囑託。2.我因賴牀逃學遭父親打。3.父女讓我給日本陳叔叔匯錢。讓學生去自由朗讀這三件事,分析父親的形象。最典型的應該是捱打的那個場景,從敍事來説,最完整;從人物形象塑造來説,最飽滿;從環境到心理,到轉折,整個故事波瀾起伏,而且特別符合現在孩子的生活體驗。

父親打完我,允許我坐車上學,主動送夾襖。其實父親僅僅是關心孩子,怕孩子着涼嗎?看作者的描寫,當時父親打英子下手還是很重的。畢淑敏的那篇《孩子我為什麼打你》,每個打孩子的父母,內心的疼痛不亞於孩子皮肉的疼痛。父親送夾襖,更多的是想看看女兒怎麼樣了,或許用這種無聲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歉意。還有就是給了“我”兩個銅板。銅板可以幹什麼?有人説買零食,我到覺得,可能是給英子放學坐車的。你看,父親的原則也不是鐵板一塊,決不允許孩子坐車的父親,也會在孩子最無助的時候,給她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個角度是“成長飽含着憂傷”。成長有收穫,但也有失去。正如林海音在《冬陽童年駱駝隊》中所寫的那樣“我是多麼想念背景城南的那些景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説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讓心靈的.童年永存。”

在這篇文章中的“於是我們唱了五年的驪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這些人都隨着我的長大而沒有影子了。他們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嗎?”

?城南舊事》裏的每一章其實都是遇見後而又離開。惠安館裏的秀貞、宋媽、蹲在草叢裏的人,蘭姨娘……這些人都是在英子的世界裏來了又走了。那麼我們不也是也在別人的世界中來了又走了嗎?

所以這一切,讓懂事的英子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種成長的煩惱。而這種煩惱也是永恆的。正是因為相遇的短暫,所以那段往事也更值得珍惜,所以作者説“讓心靈的童年永存。”

什麼是短暫,什麼是永恆?成長是幸福還是憂傷?這篇文章給了我們足夠的思考空間,可能孩子們還不太懂,“少年不識愁滋味”吧!

此時帶着學生回到題目:什麼花落了?什麼花依然綻放?什麼花是短暫的?什麼花是永恆的?沒有絕對的短暫,只有相對的永恆,珍惜現有的短暫,我們也就能能擁有永恆。

孩子在作者的憂傷中,結合那首“長亭外,古道邊……”或許能品出其中滋味。

第5篇

當同學們談《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最打動你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時,每個同學都能談出實際的感動的地方來。也許此文距離學生的生活很近,讀後確能引發切身之感,心有所動。學生談感受多會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實際,聯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經的學校、老師、同學,能談出真情實感。

有個同學談到文中寫到“靜默之中,我的肩頭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睜開了眼,原來是老師站在我的位子邊。他用眼神告訴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轉頭,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剛安靜下來的.心又害怕起來了!爸爸為什麼追到學校來?爸爸點頭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師,徵求他的同意,老師也微笑地點點頭,表示答應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沒説什麼,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字裏行間滲透着父親對我的關心,對我的愛護。之前,我也有過如此的經歷,但我從不在意,認為當父親的就應該這樣做。今天讀完後,改變了我的看法,我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我的爸爸。

聽了這位同學的話,我打心眼裏高興,我不僅讓我的學生學到了課本的知識,還教會了學生做人。

第6篇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從小説《城南舊事》中節選的,小説展示的基本上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軌跡。節選的這一部分圍繞畢業典禮引出對爸爸相關往事的回憶,從回憶中展示自己不斷成長的過程。

這篇小説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次,上課時老師先範讀,學生再跟讀,最後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讓學生複述故事情節: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牀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第一次破例花錢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着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後者是輔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着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於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針對這個問題,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説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作文説好,如果前面先做好鋪墊,也許效果好些,這也提醒我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這樣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

這篇文章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範讀,學生再跟讀,最後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牀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着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條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後者是畫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着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於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説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第8篇

?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有“花”的地方可不少,可以説全文借“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憶。但有一處的“花”有點特別,那就是文章53自然段:英子到東交民巷寄錢出來後看到花圃中種滿蒲公英,她高興的想明天讓爸爸也在花池中種滿蒲公英。為什麼英子會馬上想到讓爸爸也在花池中種滿蒲公英呢?

這個問題是在與學生“走進英子與爸爸的幾個小故事之寄錢闖練”學習環節時,一生突然提出的',當時學生反應很熱烈,經過大家討論交流,大致認為原因有三:

一是爸爸本是愛花的人,文章34自然段寫到“他把草帽推到頭後面,抱起弟弟,經過自來水龍頭,那器灌滿水的噴壺,唱着歌兒走到後院來”、“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髮上”,所以想到讓爸爸也在花池中種滿蒲公英也是很自然的事。

一是英子已完成交代的事情,提個小小要求也是孩子家常有的。同時,在爸爸的影響下,英子對花也有一種特別的情素,由此想到讓爸爸也在花池中種滿蒲公英作為小小的獎賞也合理。

一是英子闖練成功,先前的惴惴不安變為滿心歡喜,從銀行出來,映入眼簾的便是滿花圃的蒲公英——這可是英子成功後看到的第一道風景,感覺當然特別美。不難想象,此時蒲公英已綻放在英子內心,且在她記憶中留香。因此讓爸爸也在花池中種滿蒲公英,珍藏這份美好的體驗也好。

或許還有其他更深遠的意味,只是覺得與孩子們一起走進文本聯繫生活,聽聽這朵花開的聲音,也聽聽學生智慧之花悄然開放的聲音,感覺很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