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6篇 終身仰慕的歷史名人——我的心中英雄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W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孔子。他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孔子提倡“仁愛”、“誠實”和“忠誠”,並將其傳授給後人。他的思想和思想體系主導了中國幾千年的社會和文化,被譽為“萬世師表”。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6篇 終身仰慕的歷史名人——我的心中英雄

第1篇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影響了多少人,雖然最終未能如願以償,但是依然成就了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

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名聲顯赫的。他的智慧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時代,他的處世之道,令世人千古傳頌。他的“諸葛孔明”,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皆碑,婦孺皆知,並且廣泛傳頌的名字。

之所以這樣,我想就是因為他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和他所帶來的經典歷史典故……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佔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於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持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意料之中,還沒出來之前就已經想好了。諸葛亮神機妙算、料事如神,他的想法,深不可測。三國鼎立中,劉備是弱方,但他卻主導了整個格局,歸功於誰?諸葛亮,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説中一場“借東風”就能可以渲染出的?更何況那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後人的不只是一種“大智慧”,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嚮往與敬慕。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正如杜甫所説“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則是他對劉備忠心耿耿的表現,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最終北伐未能成功,逝世五丈原.

諸葛亮,他的忠貞、敬業、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言,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鑑……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6篇 終身仰慕的歷史名人——我的心中英雄 第2張

第2篇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在這麼多的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秋晚期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稱為聖人。他提出“仁”的學説,“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證以德"。他反對苟政和任意刑殺。他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後培養的學生有三千多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他“循循善誘”注重啟發,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他重視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摧崇在學習過程中學、思、行三者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等富有辯證因素的思想;孔子不僅非常重視“以身作則”而且還進行“身教”不僅為其弟子樹立了榜樣,而且在今天仍有借鑑的價值,不僅是我國古文化中的寶貴財富,而且也是世界上稀有的寶貴的古文化財富。

孔子要求他的學生時常複習學習過的知識,以便“温故而知新”。

學習要因材施教,要有“温故而知新”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有謙虛好學的態度,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因為,作為政治家的孔子,他具有政治熱情、政治抱負、政治追求;作為政治家之後思想家的孔子,他思想純潔、崇高、具有獨立的人格;作為一個凡人,內心也有着複雜的情感,思想深處也有着複雜的矛盾,有時甚至會陷入一種痛苦的矛盾之中。

這就是有着率真個性、獨立人格,既可愛又偉大的孔子啊!

第3篇

他是被歷史爭議的人物,他是一代梟雄,他也是吟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那心懷遠大的詩人。他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曹操。

緩緩走下歷史的坡道,漫步在青石板的老街上。牆面斑駁,樹影婆娑全部映照在夢裏水鄉石拱橋下的水波里,沉澱了歷史的風霜。那一剎那,似乎走近了歷史,古人不遠,曹操的戎馬一生也近在眼前。

歷史的飄搖,在亂世成就了曹操。征戰一生,他創造了太多輝煌,官渡一戰就是代表。那是亂世,羣雄逐鹿天下,官渡之戰開始前,羣雄間實力最強的非袁紹莫屬。袁紹大軍來攻,兵臨城下,直逼曹軍,大戰一觸即發。袁紹軍隊十萬,遠勝曹操。但梟雄終歸是梟雄又怎麼會被兵力所束縛?大戰初期曹操便是一招聲東擊西解了白馬之圍,讓敵初嘗敗果。之後又襲敵軍營,致使袁軍方寸大亂,大獲全勝。戰爭的硝煙散去後,留下了“官渡一戰挫傲軍”的讚美,流傳千古。

以少勝多,官渡之戰的勝利靠的是赤腳迎許攸的禮賢下士,是曹操過人的才智謀略。

瞭解了官渡一戰,開始點燃我心中對曹操的無限敬仰。

除了在軍事上曹操成就卓越,在文學上他一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詩中懷有屹立於滄海之上一觀滄海的豪情,正如他的代表作《觀滄海》一名。亦如其中“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所表達的秋風蕭蕭,捲起落葉發出“沙沙”響聲,於海面翻湧而起巨大的波瀾的豪邁。那是豪情萬丈,從心迸發的力量,那是一個英雄心懷的天下,它比秋風掃落葉更加遼遠,比波瀾壯闊更加雄渾。那些出自他筆下的字字句句氣勢磅礴,格調雄放,它們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卻能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那些慷慨悲涼的情感在他的渲染之下有了海納百川的氣度。

如若要把曹操的情懷比作是某種事物,我會毫不猶豫地説是海。只有海的一望無際,海的深不可測,海的波浪滔天像他。像他的多變,像他的氣度,像他筆下的抒情與描寫。

有人説曹操是漢朝的篡逆者,有人説曹操是自負小人,還有人説曹操是雄心勃勃的野心家。可是“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我們有怎能以一件事判斷一個人的一切,怎能以好、壞評論一人物的功過?魯迅説:“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是啊,放眼他一生的赫赫功績,拋開一切詞,至少他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輕輕揭開歷史的塵封,走向千年前的硝煙烽火。驀然轉身,平沙無垠,蓬斷草枯全是夢中古戰場的荒涼景緻,滿載時代的回憶。那一瞬間,彷彿走近了歷史,古人不遠,一代梟雄已然近在眼前。

第4篇

“天下將亂,非其人不能安之,其在君乎!”可還熟悉,這喬玄對曹操的感歎?而年紀輕輕的曹操,早已在這之前,便有了救國救民的準備,便有了常人不能思及的抱負!

但是,曹操的光環終究被歷史覆蓋,留下的,不過是一個梟雄之名,謾罵之聲鋪天蓋地,仿若他,就是一個只能令世人唾棄的罪人。

我無法改變世人的觀點,但今時今日,不談“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談“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只説説曹操曹孟德這個人,卸下戰甲的一面。

沒有人會否認曹操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拋去他政治家一點不談,曹操的文筆不僅宏觀大氣,並且打破了兩漢辭賦獨盛和文人詩沉積的局面,體現了當時時代的動盪不安,勇於進取,勇於突破創新,使得自己的詩歌在當時文學領域獨樹一幟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也中稱曹操為“改造文章的宗師”。

當然,在曹操的筆下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壯志凌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自比一匹已然衰老的馬,雖上了年紀,但胸腔中仍有着馳騁千里的豪情!這深刻體現了曹操老當益壯、不甘停歇腳步的進取精神面貌;而樸實無華的詩句與慷慨的用詞更體現出他熱愛生活、自強不息的樂觀精神!

曹操不僅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極高,更是愛才惜才到不顧一切!曹操愛才是出了名的,他三次頒佈求才命令,把虛偽的儒家道德看得一錢不值。曹操的詩中也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字裏行間中寫滿了因不得賢才的無奈與苦楚,令天下“千里馬”深知他的求賢若渴,紛紛投奔到此“伯樂”帳下。單憑這一點,我便極其欣賞他,愛才的人一定是一個心胸寬宏的人,能容下他人之見,能聽服他人之言,以曹操的驕傲,能做到此點,令我不得不欽佩,令我不得不欣賞。

曹操還有許多的地方深深吸引着我,堅忍不拔的意志力,睿智精明的頭腦,令人不能忽視的逼人氣魄以及那耀眼的人格魅力,都令我感歎曹操這個人的卓爾不凡!無論人們對他的評價是好是壞,是中肯是偏激,都不會妨礙我去欣賞他優秀的一面,儘管他已經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中,不過那流星般劃過天際的光芒,依然是那麼的耀眼,那麼的令人神往……

第5篇

古人不遠,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精神與品質時刻影響着我們,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有自己的榜樣,也有自己所喜歡的偉人,他就是屈原。

對於屈原,也許大家都非常熟悉,因為他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長大後擔任楚國楚懷王左徒,三閭大夫。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泊羅江而死。這樣一位愛國詩人,最終的結局竟是如此的悲慘,令人感到惋惜……

我喜歡他,因為他的精神讓我佩服,讓我對他肅然起敬。當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的時候,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這種精神是何等的可貴,得要擁有何等的勇氣才會這樣做?

記得很清楚,以前看過有關屈原的故事,其中有一則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那是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從他們的對話中,我領悟到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有些人認同漁父的看法,認為屈原很傻,認為他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為了明志,而去選擇自殺,更是愚蠢之計。我並不這樣認為,我想應該也有許多的人和我有相同的看法。難道他真的是傻嗎?不,他並不傻。他的做法有他的理由,只是有些人不瞭解而已。他之所以選擇這樣做,是因為他胸懷大志,愛國愛民,不願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國家遇難。古人云:苟且偷生,還不如轟轟烈烈地死。所説的不正是像屈原這樣的嗎?他所堅持的爭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風亮節,他為捍衞真理與正義剛直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言行,是我最為崇敬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品質。

我喜歡他,因為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也會為了捍衞真理與不良的社會風氣做鬥爭。他的精神品質,時刻影響着我,且終身受用。

第6篇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止過。歷史的車輪依然滾滾前行,但我們回頭卻發現,歷史上的許多人物值得我們敬佩。就比如我最喜歡的這位歷史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嬴政。

有人稱他為英雄,因為他滅六國、逐匈奴、平百越、築長城,推行了一系列對後市影響深淵的制度、有人説他是暴君,因為它造宮殿、修陵墓、焚詩書、坑儒生、求仙藥,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痛苦。

但無論怎樣,我們都不能否定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公元前247年,13歲的秦始皇登上王位。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吞併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三皇五帝,於是把“皇”與“帝”連接在一起,並自稱“始皇帝”。

不管後人對這位“千古一帝”的評價是褒是貶,我們都不能不敬仰他對中國統一所做出的貢獻:統一文字,廢封國,立羣縣,統一貨幣和廢量衡;車同軌,到同居,修築秦直道;修築靈渠,修建長城;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開發南疆。

此時的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這時候的秦朝已經是世界上的大國了。

我想,後人在對秦始皇的貢獻上最不滿的一項,應該就是“焚書坑儒”。因為它不僅摧毀了書記,還使那蓬勃的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了打擊、但我認為,秦始皇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要想鞏固國家的統一,只是採取的手段是野蠻的,殘暴的,鉗制了思想。

此外,秦始皇還很注重任用人才,他在用人上從不注重出身高低,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於向不下承認錯誤,所以想李斯、蒙恬、尉繚、王翦等人才能在他的統一大業中能夠各顯其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我們不能很斷定的去説,到底是他的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以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使在其之後1700年的中國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為中國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20xx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由此可見,秦始皇所帶給我們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萬世不易的祖龍。

我呷一口清茶,品茗着它似濃還淡的餘韻,把目光引向一碧如洗的天空。我彷彿看到二千二百年前的秦始皇,正坐在龍椅上,他的眼中,是安寧的中原大地,是統一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