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以文化為話題的作文3篇 文化傳承:人類價值與傳統相融的新篇章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3W

文化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基礎,也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本文將以文化為話題展開討論,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際交往、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與共通之處。通過對比分析和深度剖析,帶您走進多元文化的世界,拓寬視野,增加互相理解和溝通的能力,以推動文化的相互融合與發展。

以文化為話題的作文3篇 文化傳承:人類價值與傳統相融的新篇章

第1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如今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發展到現在的輝煌。

中華文化,範圍廣闊。傳統學科中的數學、醫學、農學;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建築中的萬里長城、阿房宮;繪畫中的中國國畫;文學中的中國古典詩詞、小説、神話、寓言;還有書法、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服飾、飲食、武術等等,這些絢麗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變得豐富多彩,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戲劇,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髮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劇的發展可以説是隨着文明的出現就出現了,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也可能稱不上是戲劇,但任何一項文明的發展都是要經歷剛開始的粗糙,才能逐漸得趨於完善的。原始的戲劇為後來完美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戲劇從原始社會發展代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重大改革。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正是從古代的戲劇開始,到如今,戲劇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完美的整體。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眾多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戲劇的發展可以説是相當的成功的,有眾多老一輩的藝術家和羣眾們熱衷戲劇,希望將戲劇,這項中華的璀璨文化發揚光大。

然而,戲劇在現在的發展中卻面臨着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現代文化的衝擊。隨着老一輩藝術家的漸漸衰老,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崛起,現代文化正和傳統文化商討着一個問題:我們兩個,到底哪一個才能站得住腳呢?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記者到街上進行隨機採訪,對象都是一些年輕人,記者一些老藝術家的名字,問他們知不知道,而大多數被採訪者都表示沒有聽過。現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捲而來,新一代的偶像受到眾多粉絲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羣之間流傳。有許許多多的現代偶像的粉絲對中華傳統文化不屑一顧,認為那樣的藝術、文化不適合喜歡追趕潮流的自己;對老一輩藝術家和傳統節目一無所知,認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並不等於他們也應該去知道。這是多麼令人心寒啊!

當然,我並不覺得追趕潮流不好,我也喜歡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覺得對於傳統的文化也應該有一定的瞭解。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現代的文化需要發展,但傳統的文化更需要發揚光大。於是,媒體開始越來越多地把傳統文化向年輕的一代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發揚、宣傳,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國傳統的戲劇;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開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國傳統元素,利用他們自身的號召力,讓更多的年輕一代對戲劇有更多地瞭解,為發揚傳統戲劇獻上自己的力量,畢竟,這些年輕的歌手的老師也是上一輩的老藝術家;而老藝術家們也開始在傳統中融入新元素,是傳統戲劇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吸引年輕人,使年輕人不僅追趕潮流也愛上傳統,對戲劇有更加深入地瞭解。

現在,也有許多外國人喜歡上中國的戲劇,對中華文化也有深入地瞭解。戲劇,這一中華獨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瞭解,所喜愛。璀璨的戲劇藝術將會在世界的東方放出光芒!

以文化為話題的作文3篇 文化傳承:人類價值與傳統相融的新篇章 第2張

第2篇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獨立書店的數量已經連續九年下滑,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會,知名書店關張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實體書店這樣的文化場域,在網絡化、商業化的大潮面前不斷潰退,讓熱愛文化的人扼腕歎息。但是,台北書店產業取得的成就,卻給我們提供了讓書店無可取代的思路。

在台北,將書店稱作一種文化,絕對不是誇張。在不足200平方公里的都市建成區裏,有超過200家書店置身其中。

當説到“豐富與多元”的時候,首先當然包括了書店數量上的極大豐富。但比數量更有價值的,是書店種類的豐富。在台北,真正撐起書店產業的,並不是大名鼎鼎的誠品、紀伊國屋這類連鎖書店,而是數量遠超連鎖書店的獨立書店。這種獨立書店內容的豐富與多元極大地擴展了書店的價值,也給了生活在網絡時代的人們一個前往書店的理由。

台北的書店產業能夠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其背後還有着另一個祕訣,那就是把書店做成文化社羣的紐帶。

在這裏,每家書店都常常組織讀書會、作者演講、主題沙龍等活動。這些書店就像一個個節點,將顧客集結成了一個個文化社羣。這種功能的演變,讓書店從零售業變成了文化業,從可有可無的銷售場所變成了無可取代的文化地標。

如果我們能從台北書店的閃光點中汲取營養,或許就能讓更多受到讀者喜愛的好書店免於關張的命運。在時代的浪潮面前,我們或許無法阻擋某些趨勢的發生,但我們至少可以為自己和身邊的每一個人守住幾家書店,守住一些文化,守住這方文化的清泉。

第3篇

今天,我拿着第二課堂券去良渚博物院參觀,對於我來説這裏既是故地重遊,也是温故而知新,因為在二年級時我已參觀過良渚文化博物館的舊址了。來到新址,我頓時眼前一亮,原來的“良渚文化博物館”已被改名為“良渚博物院”了,新的良渚博物院依山傍水而建,從外面看上去既漂亮又大方,這裏的環境也十分優美。我心想,這麼美的環境裏面的藏品也一定很精緻。

首先我來到第一展廳,我看見了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有石犁、石鏟、石刀、破土器、石鐮和當時人們用來捕魚的網墜。還有代表良渚文化物質文明的黑陶和精密的織物、神聖的玉器、豔麗的漆器和發達的竹木器都令我歎為觀止。

接着我走進了第二展廳,其中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那玉琮和玉鉞。玉琮是良渚人祭祀的宗教法器,是良渚文化精神文明的象徵,它上面的紋路驚人的對稱,花紋很精細。這讓我很難想象,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人們是如何製作這些精美的玉器。玉鉞是軍權和神權的象徵,在五千多年以後的今天,看上去還是閃閃發光,那時候的制玉技術讓我覺的簡直可以用“鬼斧神工”來形容。

最後我來到了第三展廳,這裏主要展示了一些不同等級的墓葬出土的照片,通過這些豐富的墓葬資料瞭解了良渚文化社會等級的分化和貧富的形成。

這次參觀良渚博物院讓我再一次的走進良渚文化,讓我進一步的瞭解了良渚先人們在五千多年前的生活狀況和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我為我們中華民族擁有如此悠久和燦爛的文化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