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新教育體會心得4篇 開啟智慧教育之門 – 我的獨特感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4W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教育也在不斷創新與進步。新教育體會將成為我們思考教育未來的重要視角。本文將探討新教育體會的定義、特點以及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並從中獲得啟發。

新教育體會心得4篇 開啟智慧教育之門 – 我的獨特感悟

第1篇

對於新教育,從聽説新教育,到走進新教育,進而實踐新教育,我自己感到到目前為止,我個人對新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相對比較深刻的理解。特別是學校為我們購買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書,讓我們在思想上進一步提高了對“新教育”改革的認識,也可以説成一種全新理念的一次昇華。但是,作為常年從事國小數學工作的我來説,雖然自認為邏輯思維和抽象能力還算不錯,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嚴重欠缺,説道通俗一點就是:我心理明白,説不出來什麼大道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今天,來參加這次交流會,只好簡單談一點很淺顯的個人體會。

“新教育”改革運動,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個性、尊重學生人格、訓練學生民主能力。 “新課程”、“新基礎教育”、“新教育實驗”已經成為中國教育改革過程中眾人皆知的三個關鍵詞,這三大教育實呈現為“三足鼎立”之勢,共同為當代中國教育支撐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因為從事教育一線工作,所以對我感觸最深的是新教育六個行動之“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這也是我們學校搞新教育的一個亮點。

老師和學生們通過教育日記、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教師的日常教育和學習生活,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自主成長。寫教育隨筆不僅是練筆,也不僅僅是“心靈的對話”,教育隨筆還有育德、啟智的功能。教師和學生在寫隨筆(日記)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學會欣賞自己,肯定自我,反思自我,促進師生超越自我。教師可以把隨筆寫在批閲裏,可以為每個孩子寫信,寫賀卡,寫觀察日記,鼓勵教師和學生堅持記錄生活的軌跡和人生反思的成果。也是一種師生之間交流的很不錯的有效方式。

我們從剛開始的拼湊的方式寫隨筆,進而到有感而發不由自出的寫隨筆抒發感情、探討問題、交流經驗,到慢慢地形成一種習慣,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寫作水平小有提高了,居然還有可以教語文課的天賦了,甚至有些想該行的念頭了。老師的這些好習慣也影響到了孩子們,不僅僅對孩子的寫作水平的提高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機會,也促進了師生之間關係的融洽。

新教育體會心得4篇 開啟智慧教育之門 – 我的獨特感悟 第2張

第2篇

我讀了新教育之後,深深地被裏面的四大精神所感動,它包括四個方面:第一、追尋理想的執着精神,也可以稱之為“理想主義”;第二、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稱之為“田野意識”;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稱之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稱之為“公益情懷”。這四個方面是新教育實驗目前所追求的質樸精神。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詳細的介紹了這四種精神,並用大量的事實證明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讀了這篇文章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種精神即“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當下有三種人即官人、學人、農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學人,學者,做研究的人。農人,在田間耕作的人。)朱教授説,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學人,永遠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農人,需要把兩條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課堂與孩子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的人。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現在有些特級教師總喜歡到處講學、開講座,但很少有靜下心來讀書思考,缺少與學生交流的實際經驗,缺少的就是這種田野精神。

有一句話説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寫得精彩。老師寫隨筆、寫論文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寫文章,需要華麗的詞藻,誇張的語氣。他還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後寫下來的,大部分都是行動家,或者説,他們都是學問家加行動家。所以,新教育必須要有強烈的田野意識,關起門來做研究,高談闊論來做研究,最後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為新教育人,我們一定要沉下心來,用寧靜的心認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種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第3篇

前一段時間有幸讀了《新教育》這本書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激發心靈深處最美好的憧憬。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身為教師給學生的示範只停留在讀一遍題目,又怎麼能期待我們的學生認真審題呢?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在備課時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學內容,就認為學生也熟悉了。學生從課堂學習中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應是學習的方法。如果教師在每次讀題時能做到讀兩遍、三遍,指導學生如何來讀題。

讀完此書後讓我不禁感覺到擁有一名好教師的思想,能指導我們不斷地開拓自己的事業,努力地尋求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完善。但思想、主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拿來”之後也要善於與時俱進,並且在長期實踐基礎上進行艱苦卓絕的思考。你想關於教學研究,怎麼去選擇一個課題?怎麼去定位,我覺得對我的幫助還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時間再去讀幾本關於類似的書來提升一下自己。

書中講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對照這裏提到的要求,我身為一名教師,覺得離理想的教師的距離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學習。這也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氣餒,要總結失敗的原因。要完全做到書中所講的八點,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但是隻要有這方面的意識,通過自身的努力,會慢慢向理想的教師靠攏,縮小其間的差距。

不過在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極有愛心的教師。因為愛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師愛學生,一個佷重要的表現就是相信每個學生。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有人可能認為潛能是要靠練習來挖掘,而我認為孩子的潛能要靠愛來挖掘。我愛我的學生,常會有這樣的一個念頭:某一天一個學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兒子,要是自己的兒子割破了手,我會怎麼樣?接下來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學生也覺得你真的是很關心他。以後不管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會找你訴説。師生關係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愛。所以説只要肯愛學生,就會換來更多的愛。

教育離不開愛。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説的那樣:“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我們的工作和任務是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師應學會如何去愛自己的學生。

教師愛學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學生。自尊心是人的心靈裏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輕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進而憤世嫉俗。現在的學生普遍在家裏被父母長輩溺愛慣了,接受信息的途徑非常多而新潮,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生處於青春期發育的第一階段的逆反心理很強,經不起教師的批評和責罵。所以只有尊重我們的學生,尤其是學生的人格,才能擁有一羣燦爛的健康向上的學生,也才能為學生所尊重。

教師愛學生,其次,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為人師表還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從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卻未必沒有可諒之處。對於個別學生總無法及時完成作業,對於老師而言,這就是一個不認真至少是不重視學習的學生。然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別的原因,可能是客觀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這個學生可能上課沒聽懂,作業不會做。也可能是作業量超出了他能負荷的範圍……。作為教師,應設身處地思考,才能解決問題。時時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誡自己,做到為人師表,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贏得尊重,贏得信任。

理想確實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許很難,但它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前進的階梯,這樣不斷前行才會讓我們不斷進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先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點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斷前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是“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為了每位學生”。這裏的“一切的人”不僅指學生,還包括教師、校長、父母和一切與教育有關的人。新教育實驗的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過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學生的生存狀態、學校的發展模式、教師的科研範式來實現這一目的。在我看來,實現這一目的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

我認為,在新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努力做到一下幾點: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要首先做到。比如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等等,我們老師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學生閲讀、寫作、演講、關心社會。教師要為學生樹立積極正面的榜樣。教師只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學生才會有法可效。《論語·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教給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學會如何對待未來、對待工作、對待社會、對待學習、對待他人、對待自己。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回想我的教育經歷,我的老師們教給我的很多東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時。

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要特別注意的是是“影響”,而不是改變。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充實自我,通過專業閲讀、專業寫作和專業共同體來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向學生學習。“三人行,必有吾師。”學習他們的純真善良、充滿活力,學習他們的堅持和較真,學習他們敢於提出質疑……

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我會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説,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這就是師德!這就是師魂!

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 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

我們一起行動,一起堅持,一起成長。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來創造。

第4篇

?什麼是教育》一書中的言論豐富且不乏許多閃光的地方。

?什麼是教育》這本書就是回答這問題的一本書,它以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論為層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質涵義,結合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內容,作了深入淺出的説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舉了杜威對教育思考時提出的四個問題,1、什麼稱得上是教育?2、在沒有任何修飾的情況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3、教育的純粹、簡單指的是什麼?4、滿足什麼條件,教育才能成為現實,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圍繞以上問題,對理論作實踐的考察,作者提出一個簡短的定義:教育是文化傳播的社會促進過程。

但我們發現,這不能全面解釋教育的內涵,因為教育的複雜內涵與外延,實質是一個主動接受與被動接受的問題。

按照黑格爾的理論,也就是有關抽象和具體性的一般概念有關。

黑格爾對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謂的偶然真理和內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為五個性:事實性、系統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觀性。

但教育有一個先決條件,先決強調教育概念的邏輯地位,也強調他們的時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維層面,那麼也就是一個從理性到思辨思維的過程。

在閲讀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對立性,它們是本質與存在、崇高與世俗、實際與沉思的關係,而整體的教育理念決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總是認為,教育是獨立的,一種超脱與政治、社會制度以外的東西,激發人類思維的獨立。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篇二: 今夏有幸閲讀了《什麼是教育》一書,本書作者思維開闊、觀點突出。

本書作者在書中有諸多闡述,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以下的觀點: “哲思活動是絕對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達”,“原初性的哲學思考者享用了通過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們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動的存在本身時,尋找勉強的知識。

” 《什麼是教育》一書中的言論豐富且不乏許多閃光的地方,通過閲讀這本書,些許體會得以有所心得。

每每閲讀有關書籍時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閲讀是不夠的,還有待深入的學習。

本書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論述,閲讀本書不失為提高自己的閲讀功底的一大幫助,我想隨着工作和生活閲歷的不同,讀書的感悟定會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閲讀中有所學習有所收穫,以下僅述一些我的讀書體會吧。

我整理了一些書中的言論希望這些論點能夠與大家分享。

諸如“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

” 又如“教育依賴於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獨立,它要服務於精神生活的傳承,這種生活在人們的行為中直接表現出來……”“我們生活在形成習慣的過去之中,不斷形成和打破習慣是我們此在生成的堅實基礎,沒有習慣為底藴,我們的精神的每一進步將是不可能的。

”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過以上的摘錄與分享能夠帶給大家閲讀的興趣,同時希望這樣能有益於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多少能我們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篇三: 讀完《什麼是教育》,我受益匪淺。

它是雅斯貝爾斯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之一,詮釋了什麼是教育。

其教育思想是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靈魂的交流和生命的體悟,是“人的靈魂”的教育。

教育的過程是個人整體精神成長過程,培養“全人”。

注重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本真的意義。

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有着極大的啟示意義。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

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

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遊戲和不斷嘗試,換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

由此表明,雅斯貝爾斯更注重的是培養“人”,抨擊教育中對學生的無視,呼籲教育的本質是喚醒人性。

但在當今的應試教育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枯燥無味的知識,並不明白學習它的意義,強迫學生死記硬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背離了教育最初的目的。

我個人認為,學習本來就是件快樂的事,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使學生全面發展,而不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為了分數而學。

在教育中針對差異性注重進行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發展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全面發展,喚醒學生的靈魂。

雅斯貝爾斯把教育歸納為三類型:經院式教育,以“知識”為中心;師徒式教育,完全以“教師為中心”;這兩種是雅斯貝爾斯所反對的教育,而他倡導的是第三種教育——蘇格拉底式的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平等,共同尋求真理。

柏拉圖的對話,對真理的本然之思,是真理的間接傳達。

這一觀點,讓我聯想到當今教育的最大問題,今天的學校教育仍然是應試教育,有着濃重的經院式教育和師徒式教育, “以教師為中心”, 將學生置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