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抗美援朝戰爭的探討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14W

  抗美援朝戰爭的探討

這場爆發於新中國建國伊始的戰爭,打出了中國人久違了的國威、軍威,是一場“保衞中國、支援朝鮮”的正義之戰,其勝利的意義遠遠大於付出的犧牲。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抗美援抗美援朝戰爭的爭論資料,歡迎參閲。

抗美援朝戰爭的探討

篇一

抗美援朝戰爭有無必要?這本是一個毫無爭議的問題。這場爆發於新中國建國伊始的戰爭,打出了中國人久違了的國威、軍威,是一場“保衞中國、支援朝鮮”的正義之戰,其勝利的意義遠遠大於付出的犧牲。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借前蘇聯解密檔案和口述史料增多的機會,有些居心叵測的人在戰爭的必要性上大做文章,有的甚至提出了尖鋭的質疑和否定。

探討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辨別“抗美援朝”戰爭和“朝鮮戰爭”兩個不同的概念。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是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美國和西方國家稱之為“朝鮮戰爭”,朝鮮政府稱為“祖國解放戰爭”,韓國方面則稱為“625戰爭”。而我國所稱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在朝鮮戰爭爆發4個月後,於1950年10月19日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番號入朝,對朝鮮人民抵抗外侵進行的支援戰爭。前者始於朝鮮南北內戰,繼而受到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武裝干涉。綜合當時國際和朝鮮國內各方面的情況,這場戰爭並無十分的必要,但也勢難避免。[③]而後者則是在美軍已將戰火燒到中國邊境,嚴重威脅我國家安全,並一再無視我嚴正抗議之下,中國人民無可選擇的選擇。

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中美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戰爭在客觀上使中美關係的非正常化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應當承認,在戰爭決策的過程中,中美之間存在很多的誤會。當然,在當時的情況下,雙方也並沒有溝通的渠道。二是對中蘇關係的理性認識。戰爭使中蘇同盟關係得到加強的同時,也大大加強了新中國在經濟等方面對於蘇聯的依賴,埋下了中蘇論戰直到關係破裂的種子。大國關係的處理要考慮全面,目光長遠,這在今天仍然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篇二

(一)實現了“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基本戰爭目的

毛澤東在戰後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偉大的,是有很重要意義的”。他總結了四條:第一,和朝鮮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線,守住了三八線,使瀋陽、鞍山、撫順這些地方的人民能夠安心生產;第二,取得了軍事經驗,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知道美帝國主義並不可怕;第三,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第四,推遲了帝國主義新的侵華戰爭,推遲了第三次世界大戰。[36]戰爭的勝利,穩定了當時中國的工業中心東北地區的局勢,也為中國的經濟建設爭取到了一個長期的和平環境;同時,在很大程度上,緩衝了蘇美之間的衝突,避免了大規模熱戰;中美之間互相也有了一個底,在越戰中雙方都儘量避免了直接衝突。

(二)在政治上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這場戰爭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贏得的第一場對外戰爭,是中國人擺脱“東亞病夫”、揚眉吐氣的一場戰爭。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的一句“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獲得了最有力的印證。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的自信心、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和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國開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舞台上舉足輕重的角色,並且對遠東和世界局勢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場勝仗迫使美國在事實上承認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1954年中國出席日內瓦會議,1955年中美大使級會談啟動。任何人都不應有異議,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歷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

這是迫使中國參戰的第一個重要因素。朝鮮戰爭開始後的第二天,6月26日,杜魯門政府在決定武裝入朝的同時,做了另外一個決定,即下令第七艦隊開赴台灣海峽。正是這個決定使中美之間產生了最大的矛盾和誤會。今天來看,杜魯門政府的這一決策,並不是單單針對中國大陸,它的主要目的是要維護亞洲、台海局勢的穩定。從中國內戰開始,美國就無意對華進行直接的武裝干涉。隨着蔣介石在中國內戰中的失敗,美國企圖以和平的手段將中國共產黨納入美蔣聯合政府,從而控制共產黨和蘇聯在華勢力和影響的願望化為泡影。美國仍然沒有動武,而是不得已調整了對中共的政策,妄圖鼓動共產黨中國的“鐵托主義”。杜魯門政府6月27日的聲明中説:“已要求台灣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的一切空海攻擊。第七艦隊將監督此事的實行。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這段聲明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台灣地位未定論”,實際上,它也在客觀上起到了阻礙國民黨借朝鮮戰爭之機“反攻大陸”的可能。但無論初衷如何,此舉傳遞給中國的信號是公然的戰爭威脅。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做出了明確反應。毛澤東在6月28日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時指出,“杜魯門在今年一月五日還聲明説美國不干涉台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為什麼中國會有強烈反應?原因很簡單,美國的行為無疑已經把新生的中國政權在實際上陷入了軍事包圍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國家都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

(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舉越過三八線

這是迫使中國參戰的第二個重要因素。開戰初期,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但到8月即在洛東江同美國和南朝鮮軍打成了膠着狀態。9月15日,美軍七萬餘人在仁川登陸,28日佔領漢城,人民軍腹背受敵,被迫實行戰略退卻。毛澤東早就預見到戰事轉入持久和美國擴大戰爭規模的可能性。果然,在戰局逆轉之下,美國做出了第二個錯誤決策:北上越過“三八線”繼續作戰。美國國內對於是否打過三八線的問題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但始終沒有把中國的應變反應和戰略利益考慮在內。蘇聯問題專家凱南認為,“克里姆林宮決不會接受在北朝鮮建立一個它無法統治和控制的政權”;以國務卿艾奇遜為代表的主流觀點則認為,戰爭止於三八線只會使半島局勢回到衝突前的狀態,而朝鮮人民將對美國的勇敢、明智和富有正義的傳統失去信心。

         然而美國人低估了中國人民的力量和反侵略的決心。在中國看來,美軍越過三八線意味着戰爭開始擴大化,表明美國戰爭的目的不是恢復朝鮮的和平,而是要佔領整個朝鮮,其戰爭性質即變為侵略。這種情況下,誰也無法預料戰爭會擴大到什麼程度。即使美軍止步於鴨綠江,對中國已極為不利,一方面有脣亡齒寒、户破堂危的憂慮,另一方面有因防美而使蘇聯成為掣肘的風險;如果美軍打過鴨綠江,則後果更不堪設想。所以,中國再三發出警告,而美國只認為是“虛張聲勢”。10月7日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一意孤行越過三八線,最終把中國拖入了戰爭,也把自己拖下了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