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重陽節需要知道的知識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6W
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重陽節需要知道的知識,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重陽節需要知道的知識
重陽節的演變過程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説: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七年級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習俗
  
  1、迎女贈糕
  
  重陽節素來就有女兒節之稱,重陽節的習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兒回家吃糕餅、設宴款待女婿的習俗。女兒回家時,父母還要贈給她們糕餅,以祝福她們事業通達隆盛。陝西同州,此日不只贈送時物給歸省的女兒,待嫁女兒也要一併贈送,稱之為逆節。河北邢台稱之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陽節時迎接女兒的情形,頗為生動有趣:“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花糕,是以麥粉為糕,將棗、慄、糖果粧點其上,或者上面放置雙羊像,北方地區極為盛行)。或不得迎,母則垢,女則怨,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日女兒節。”其痴情重視到如此地步。河北張北地區有民諺道:“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
  
  2、吃重陽糕
  
  重陽節的習俗一定會吃重陽糕。因為“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説法,所以在重陽節登高時吃糕,預示步步高昇。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源於魏晉時代,初日麪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重陽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輔料有棗、慄、肉等。到了宋代,重陽糕已基本形成定製。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長輩會將片糕搭在孩子們的額頭上,口中唸唸有詞,希望子女百事俱高,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陽糕是比較講究的,一般重陽糕要做成九層,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紅紙旗則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陽糕,仍沒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樣,各地重陽節的習俗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
  
  3、登高
  
  關於重陽節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説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認為山神能保佑人遠離災害,所以人們在“九為老陽,陽極必變”的九九重陽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災禍,之後逐漸成為一種娛樂活動。其二,到了重陽節,秋收已經結束,人們閒暇時間相對較多。此時,山野的野果、藥材等也剛好成熟,大家就會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當時,人們稱之為“小秋收”,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正是由此演變而來。
  
  西漢時長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節、重九,人們都要登上高台觀賞風景,因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國和晉朝時,這種活動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的範圍也擴大到高山。重陽節時秋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水果成熟,莊稼金黃……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既鍛鍊身體,又留連風景,很有樂趣。在這一天裏,年輕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遊,迴歸大自然,活動筋骨,陶冶性情。
  
  相傳,東漢時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曾對桓景説,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災,家人縫囊盛茱英繫於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桓景到這一天照着做了,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晚上回到家中,卻看到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九日重陽節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呈祥。
  
  4、插茱萸
  
  插茱萸是重陽節的習俗,所以人們又將重陽節稱為“茱萸節”。早在唐代就已盛行。關於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釋是辟惡氣、御初寒。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温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據《本草綱目》記載,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温熱,有治寒驅毒之功效。重陽節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陽節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陽節之時,婦女和孩子會將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製成香袋佩掛在身上,也有人將其插在頭上。其實,宋元之後,重陽節佩茱萸的習俗逐漸少見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們內心想法發生了改變。在早期,重陽節人們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災。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關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對未來的生活更是充滿了期盼,期盼長生與延壽。
  
  關於重陽節的意義
  
  每到重陽節來臨之際,子女回家陪爹媽“嘮嘮”、幫父母“買買”;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多樣化活動,給老年羣體送温暖、送歡樂;志願者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幕幕温馨風景,總讓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愛老、孝老終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須要持之以恆的行動,因而重陽節的儀式感固然可以有也應該有,但其意義顯然更在於常態性盡孝的“友情提醒”。
  
  農曆九月,不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適逢收穫時節,被大家普遍視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穫之際當思回饋、感恩,九月重陽提倡敬老,這樣的“應景”可謂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顯出知恩圖報的樸素品德。“子欲養而親不待”,古人的這一感歎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盡孝當趁早,真正將敬老孝心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注重平時的盡力而為和一貫表現,而不能止於某個節日或者偶爾想到時才行動,以免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
  
  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訴求越發多樣化,養老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改善,無疑也對盡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滿足於給錢給物、滿足吃穿住行,而須更注視精神層面的養老、愛老,要從生活上的關心轉向更加重視心理、情感上的關懷,儘可能創造條件讓老人們度過殷實、快樂、幸福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應該成為兒女追求的盡孝境界。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詩句
  
  1.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2.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3.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4. 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衞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5.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 孤花片葉,斷送清秋節。——納蘭性德《清平樂·孤花片葉》
  
  7.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8.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陳師道《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
  
  9. 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10. 六曲屏山和夢遙。——納蘭性德《採桑子·九日》
  
  11. 九日登臨有故常。隨晴隨雨一傳觴。——陳與義《定風波·九日登臨有故常》
  
  12. 記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時佳節是重陽。——陳與義《定風波·九日登臨有故常》
  
  13. 記繡榻閒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納蘭性德《沁園春·丁巳重陽前》
  
  14. 算明朝、未了重陽,紫萸應耐看。——吳文英《霜花腴·重陽前一日泛石湖》
  
  15.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6. 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17. 未追赤松子,且泛黃菊英。——李泌《奉和聖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18.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19.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蘇軾《西江月·重九》
  
  20. 雨晴籬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陽。——納蘭容若《清平樂·將愁不去》
  
  21. 蓋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諸舟買之,俄頃而盡。——陸游《入蜀記》
  
  22. 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杜甫《復愁十二首》
  
  23. 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徐燦《菩薩蠻·秋閨》
  
  24. 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25.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蘇軾《定風波·重陽》
  

Tags: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