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4篇 《鄉土中國》:情感與思考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24W

《鄉土中國》是陳寅恪先生的經典之作,該書以鮮明而真實的筆觸,描繪了中國的鄉村風貌和歷史變遷。通過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對比,引發了人們對鄉村發展、社會變革的思考。本文將對《鄉土中國》的讀書心得和感想進行探討,希望能夠對讀者們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4篇 《鄉土中國》:情感與思考

第1篇

書,是撒哈拉大沙漠裏寶貴的一彎清泉;是格陵蘭深處罕見的火苗;是阿爾卑斯山裏珍稀的一縷暖陽;是阿富汗的上空不再有戰機的轟鳴;也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輓歌。懷抱着好奇的心理,我買了一本《飄》。

?飄》以美國曆一次大規模內戰——南北戰爭為背景,表現了1816年前後美國亞特蘭大人的社會生活。書中塑造了斯嘉麗,艾希禮,梅蘭,瑞德等人物形象,分別以南北戰爭和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為線索平行展開故事情節,讓讀者瞭解18世紀60年代美國南方人的習俗禮儀,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等,展現了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

同時,《飄》也是一部南北戰爭時期美國南方的輓歌,它對戰爭進行了控訴,並深刻剖析了人性。在人物刻畫方面,瑪格麗特既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鮮明個性,又將不同人物進行對比。主人公斯嘉麗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出身於農場主家庭,美麗熱情,敢愛敢恨。這一點與我很像。在戰火硝煙中,在經歷了情感與家庭的變故後,她漸漸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積極生活的人。斯嘉麗的第三任丈夫瑞德出身於南方貴族。性格叛逆,頭腦精明,他善於審時度勢,對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走向和走向有清醒的認知,因此靠戰爭囤積了大量的財產,是個自私自利但極富冒險精神的人。

而斯嘉麗的“情敵”梅蘭,柔弱善良,恪守道德戒律。面對殘酷的戰爭,她表現的也很堅強,這種堅強與斯嘉麗相比,表現得更為傳統,內斂。梅蘭的丈夫——斯嘉麗一直深愛着的艾希禮是沒落的南方貴族,在戰爭結束後一蹶不振,失去了生活動力的方向,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的回憶中,代表了向時代妥協、敷衍過活的舊時代人物。

這四個人物的感情糾葛、命運走向緊密相連,在經歷時代的變革後,勇者一往直前,而弱者徒留悲歎。作者將小説中人物各自的性格、人生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幾位主人公最後的命運結局各不相同,或讓人悲傷,或讓人遺憾,或讓人欣慰……

這讓我想到了我過往的許多坎坷,每次都是快扛不住了,結果都是一咬牙,想着:反正人生還這麼漫長,跨過去不就好了,以後想想或許還很有趣呢!而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飄》的原因,它能給予我許多鼓勵與幫助。

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所謂的永恆只是幻想,只有變通才是生存之道。不管是生活還是情感,都有可能風雲突變,一切繁華和幸福都將成為過往雲煙,但無論如何,生活不會停滯,一切永遠向着前方——正如小説主人公斯嘉麗所説“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未來總是讓人充滿希望和力量。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4篇 《鄉土中國》:情感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這本書最開始就寫這樣的一句話:“從土裏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鄉土中國,並不是説中國的鄉村,也不是説中國鄉村的鄉土性。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響。但隨着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到衝擊。中國出現很發達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現代社會理性、變化速率大、關係不穩定的特點,可是仍然中國社會的文化是鄉土性的。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為什麼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不太懂反抗的。當自己與別人產生並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説,因為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係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於祖祖輩輩的順應。這還只是鄉土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可以從土地裏找到。好比説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於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於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氣息,有着文化的投影。國人“內聖”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國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紮在土裏。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裏。

説是中國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期,現在真正的解到社會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後農業國家轉向於先進的工業國家。原本一個“阿波羅”式的社會,顯現出“浮士德”式社會的特徵。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受理性社會的衝擊,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着,那是工業文明帶來的結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開居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着所謂的城市綜合症,空虛,沒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卻覺得自己沒有朋友。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西方較活躍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人們的生活不確定因素增多。連百姓也像電子產品一樣更新換代,沒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們想着一輩子老死故鄉,現在的人們想着出去闖蕩闖蕩。我們的社會在改變,而且還會有更深層次更潛在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先進的文明徵服落後的文明,也是中華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衝擊是更新也是考驗。

這樣的轉型,説不清楚是城市裏氣氛更濃烈還是農村。無疑城市的不確定性更大。但城市中“生於斯,死於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農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願望説不定更強烈。我想這樣的社會轉型,是整體的,是這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原本不管是中國的鄉村還是城市,都是典型的鄉土中國。

按照費先生的對禮治的定義,我們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禮治社會。可是我們的社會不管從教育體制還是城市規劃、司法體系,很多東西都來自於西方。它們真的適合我們嗎?很多時候能夠感覺到中國在面對這個世界時的手足無措,有時候被欺負,也不知道怎麼辦,只有乾着急。因為,我們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就算我們大中城市看起來就像世界性的發達城市一樣,我們也有法律也有這樣那樣的現代化得東西。可是它們真的適合我們嗎?

我看着中國的警察換裝換得越來越像美國人,看着中國的快餐店也是一副美國化的神情,看着中國的大學生穿學士服照相,或者奇裝異服過復活節,有時候就會想到中國難道沒有中國自己的一套東西來運用在社會生活中嗎?

法治那是人家的東西。可是中國現在也説自己是法治國家。不過中國的“法治”還是得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這種“以德治國”反映的是什麼?就是“禮治”。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以內,真正人人平等的觀念還是無法在中國人當中樹立起來。現階段的中國,像個怪物,批着老虎的皮,想象自己真的是老虎。

我們可不可以從我們鄉土社會出發,思考鄉土社會進步的道路?這只是一種設想。

如果説法治代替禮治是一種必然,我們要用勢不可擋的經濟發展來轟炸我們的社會文化嗎?在社會的中心片面強調經濟的時候,其他社會矛盾必然無法緩解。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並不能解決問題,也許帶來更多其他方面的恐懼。

關於這本書的一些思考就到這裏淺嘗則止。其實這本書可以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後來在課堂的討論上,老師説到,這本書創作於1980年代,當時已經有人發現中國這樣的社會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其中原因又深深根結於中國這上下五千年的土地,費老就將他於之的思考寫下來。到現在,中國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一個陌生人社會,平等和契約必然代替道德來管理社會。那麼,中國究竟何去何從?

第3篇

我們在探討信仰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有關對進化論的爭論,有些人把之當作不爭的事實,而有些人則認為其一文不值,有時雙方各執己見,爭論得不可開交。但是,大多數參與這一爭論的雙方都沒有讀過進化論的經典著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在嘗試着讀這一本書,那些有意無意的爭論我能從這裏明白許多!

首先:什麼是生命的起源?這是這本書最為基礎的一個問題。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後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有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把它當作生命起源的權威,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造的。在這本書裏,我發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後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這與聖經裏創世記裏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

基於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造進化論",這也是為部分_徒所接受的理論。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複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基於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造進化論",這也是為部分_徒所接受的理論。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複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達爾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結論,這是發自內心的信仰,還是一個不得已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常聽説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學的"或"科學已經否定了上帝"之類的話,但這些話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學的,至少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商酌的。正如達爾文一樣,我們會思索、探討最初的起源的問題,但如果不承認有上帝的話,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往往會不得不以很不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在解釋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説,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裏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這也許是為什麼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法拉第、愛因斯坦、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學和理性來作為這些事的依據這裏有似乎有些牽強吧!

第4篇

人生一世好比草木一秋,常言道浮生若夢,似乎生活就是一出悲劇。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為讀者詮釋了坎坷而又感人肺腑的人生路,譜寫了一部壯美動人的愛情史詩。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斯嘉麗有着如她母親般端莊文靜的外表。一雙琥珀色的眼眸楚楚動人,棕紅色的捲髮隨意披散在身後,一襲綠裙勾勒出了斯嘉麗曼妙的身姿,臉蛋既有法蘭西血統的嬌柔又揉合着愛爾蘭人的粗獷,迷人而有魅力。這時候的斯嘉麗菜16歲,花一般的年紀,富庶人家的她嬌生慣養、自負固執,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優越感。她天真的以為艾希禮只會愛她,而“像梅蘭妮那樣的小個兒是沒人會愛上她的”她的不曾涉世、任性和幼稚使她活在自我的狹小空間裏,也成為她後來婚姻不幸的禍根。

南北戰爭的戰火很快蔓延到了斯嘉麗的身邊。在戰火瀰漫中她獨自照顧懷孕的梅蘭妮和她自己的孩子,她還受到母親病危的精神折磨。遠方是灰濛的一片霧氣,孤單的身影留下來的是堅強的心。令我最揪心是斯嘉麗替媚蘭接生的片段,聽到媚蘭痛苦的呻吟聲,她感到放佛有個牛軛沉重地落在了她的頭頸上,斯嘉麗沒有逃離、昏厥,而是堅強挺了下來,用清醒的頭腦和理智判斷挽住了媚蘭母子的性命。隨後她又拖着奄奄一息媚蘭和已被炮火嚇壞的孩子逃到亞特蘭大,途中他們遇到了一頭可怕的老母牛,斯嘉麗知道媚蘭的孩子需要奶,而她們需要吃。她怕牛,最終她將自己的一條裙子撕成布條,一條條連結起來,直累的起泡的手指流出了血,顫抖不已地制服了這頭牛。斯嘉麗已經不是莊園千金,而是蜕變成了勇敢堅強的女性。

回到塔拉後更大的噩夢卻還在等着她,母親去世,父親神志不清,天塌了,卻再也沒有人幫自己頂起來了......斯嘉麗痛心、絕望,但她並非沉浸在悲傷之中。她知道難過解決不了問題,她要像先輩們一樣堅強地接受現實的挑戰!她整日像個黑奴一樣勞作,指揮家人各得其所地工作,擦乾眼淚、努力振作、毫不妥協、堅定不屈。這就是斯嘉麗!一個熱愛土地,像土地一樣承受苦難,飽含激情的斯嘉麗!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而我們的心靈又該怎樣的無盡寬廣?最後,斯嘉麗沒有跟瑞德在一起,看似悲劇,但堅信“明天又是另一天了”又何嘗不是希望?將自己的眼界放寬,不要自己將自己的路堵死。

人生或許是一場悲劇,但我們仍可以擺正心態,笑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