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武威文廟導遊詞3篇 帶你穿越千年歷史,探尋武威文廟的文化遺產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7W

武威文廟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是中國北方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文廟之一。文廟建築羣為單進三殿、兩側配殿和圍牆,內部供奉着孔子和文昌帝君。其建築風格為典型的北方木結構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及觀賞價值。同時,文廟周邊還有許多歷史遺蹟和景點,是研究歷史及遊覽的不錯選擇。

武威文廟導遊詞3篇 帶你穿越千年歷史,探尋武威文廟的文化遺產

第1篇

武威文廟也叫聖廟、孔廟。位於武威市區東南隅,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始建於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歷經擴建,規模寵大,號稱“隴右學宮之冠”。文廟坐北向南,原由東中西三組建築物構成。東為文昌官,中為文廟,西屬涼州府儒學,現存建築以聖廟和文昌宮保存完好。總面積1,500平方米,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武威文廟 位於涼州城區東南隅,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組成,東為文昌官,中為文廟,西屬涼州府儒學院。佔地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98米,東西寬152米,佔地面積30096平方米。整個建築佈局對稱,結構嚴謹,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宮闕式建築羣,規模宏大,氣勢雄壯,明清之際被謄為“隴右學宮之冠”,是涼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聖地,是目前西北地區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屬全國三大孔廟之一。

武威文廟景點(20張) 據《涼州衞修文廟暨儒學記》碑載:武威文廟始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年),後經明成化、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的重修擴建,逐成一組佈局完善的建築羣,迄今已有五百餘年。該廟目前只有東、中兩組建築,現儒學院已毀,其南面的忠烈祠和節孝祠尚存,明倫堂、存誠、敬德二齋及前後附屬建築已經無存。

現東邊的文昌宮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戲樓,後有崇聖祠,中為二門戲樓,左右有牛公祠、劉公祠。文廟西以大成殿為主,前有伴池、狀元橋,後有尊經閣,中有靈星門、戟門,左右有名宦、鄉賢祠。

文廟原設有正門,面南而開,但最南端被一堵稱“萬仞宮牆”莊重穩健的影壁所隔,由於數百年來涼州一直未出狀元,所以開正門之事也就擱置至今。影壁兩側各開小門,朝東的叫“義路”,往西的稱“禮門”。由“義路”進入廟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架一座石料拱橋,名“狀元橋”。櫺星門是明正統時建築的一座木質牌橋,四柱三間,翹檐飛角。穿過櫺星門,就可看到戟門,戟門兩側是鄉賢、名宦祠,為供養地方賢達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門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門,大成殿建在寬闊的石築台基上,雄偉而壯嚴,保留着明清建築風格,大有至聖至尊的氣派。大成殿是文廟的主殿,三寬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頂置九脊,鴟吻螭獸俱全,脊皆以纏枝蓮紋磚砌築。正脊中設橋形小珠。屋面盡覆琉璃筒板瓦。檐下為五鋪作雙抄雙平昂。柱頭、補間鋪作華麗,櫺格隔扇、腰華板、裙板等皆有簡單雕飾。周圍繞以迴廊、高台基,大有莊重、肅穆、文雅之風韻。殿內迎門原供奉着大成至聖先師孔於的畫像,旁立着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後的尊經閣,是兩層土木結構樓,重檐歇山頂,坐落在高達2米的磚包台基上,是武威現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樓建築。閣周繞以迴廊木柵欄。頂部三重翹角上均懸有風鈴,清風徐來,鈴聲叮鐺,為沉寂的廟宇增添了些許生氣。大成殿東側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築自成一組,為文昌宮。內有過殿,左右設耳房供道士居住。過殿之後,魁星閣與桂籍殿遙相呼應。

武威文廟內古柏參天,古樸靜雅,富有我國建築莊嚴雄偉的特點,雕樑畫棟,檐牙高啄,碑匾林立,品位之高,為世罕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武威市博物館設於廟內。《甘肅省武威縣地名資料彙編》、《甘肅古蹟名騰辭典》、《絲綢之路辭典》、《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甘肅大辭典》、《涼州年鑑(2008)》 收有辭條。

文廟原來設有正門,面南而開,它的最南端是一堵莊重穩健的影壁,稱“萬仞宮牆”。影壁兩側各開小門,朝東的叫“義路”,往西的稱“禮門”。由“義路”進入廟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橋,名“狀元橋”。櫺星門是明正統時建築的一座木質牌橋,四柱三間,翹檐飛角。穿過櫺星門,就可看到戟門,戟門兩側是鄉賢、名宦祠,為供養社會賢達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門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門,大成殿建在寬闊的石築台基上,雄偉而壯嚴,保留着宋元建築風格,大有至聖至尊的氣派。殿內迎門原來供奉着大成至聖先師孔於的畫像,旁側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顏回、子思、曾子和大名鼎鼎的“亞聖”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後的尊經閣,是兩層土木結構樓,重檐歇山頂,坐落在高達2米的磚包台基上,是武威現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樓建築。閣周繞以迴廊木柵欄。頂部三重翹角上均懸有風鈴,清風徐來,鈴聲叮鐺,為沉寂的廟宇增添了些許生氣。大成殿東側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築自成一組,名日文昌宮。內有過殿,左右設耳房供道士居住。過殿之後,魁星閣與桂籍殿遙相呼應。

1981年9月1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這裏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館。館 武威文廟

內收藏有歷代圖書、字畫、碑刻及其它文物3.6萬餘件。其中漢簡、木雕、木乃伊、銅奔馬、鳩杖、涼造新泉、西夏牌、西夏銅火炮等都是舉世聞名的珍品。同時闢有7個文物陳列展室,所列歷史文物、文字説明和圖片,簡要地反映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武威歷史。

武威文廟導遊詞3篇 帶你穿越千年歷史,探尋武威文廟的文化遺產 第2張

第2篇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璧山文廟遊覽。我是導遊胡騰月,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使我們體會到文廟的悠久歷史和古香古色。

璧山文廟是重慶市現存唯一的文廟,此廟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也就是1194年,咸豐四年重修,大成殿座西向東,背靠鳳凰山,前面是寬闊的大成廣場,右有高大雄偉的政府大樓。文廟總面積為1240平方米。

廟前就有呂鳳子的石像,文廟是為紀念呂鳳子的,呂鳳子出生於1886年。成年後在上海等四個省市的高校教授國畫。呂鳳子是現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也是美術教育家,為美術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少貢獻。

請大家隨我的手勢看看大門,大門紅色的壁上是鑲嵌着黃色的圓球,顯得那麼莊重,上面刻有文廟兩個金字,我們從此看出古代人民的鬼斧神工。大家請跨進門坎,左手邊是呂鳳子紀念管,右邊就是廣告工作室了。大家跟隨我走上正前方的階梯,這裏的石壁上雕刻着一幅九龍圖,中間有一條威武的大龍,周圍有八條可愛的小龍在嬉戲,這幅石畫每一個細節都雕刻得細緻無比,這可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大家往上看,就是正殿了,屋頂雙層,鋪着黃色瓦片,牆呈紅色,頂上還雕刻着兩條飛龍。大家走進正殿,裏面整齊地擺放着桌椅,人們在這兒悠閒地喝茶。

我們繞過正殿,走上山坡,看看這些神像,它們的尊嚴,讓人肅然起敬,很多神像已被風化,可不失它們的尊嚴。這邊兒的神像被那個時期摧殘得不成樣子。

今天的遊覽到此結束,大家請給我的講解提出寶貴意見,我們下次再見!

第3篇

甘肅是旅遊者的天堂。 多彩的甘肅, 擁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 積澱着深厚的文化底藴, 聚居着眾多的民族, 彙集着千姿百態的山川河嶽, 紐結着歷史與現代, 美化着中國與世界。 在甘肅旅遊, 是人生經歷中最有收穫的生活體驗, 是最大的快樂, 是難以忘懷的享受和永遠也抹不掉的幸福記憶。 本書用經典導遊詞, 帶你走入這一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走馬甘肅、 覽勝隴原, 觸摸歷史、 品味文化, 遊歷山水、 還原本真, 感受風情、品鑑風物! 甘肅是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眾多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 絲綢之路的咽喉孔道,中原王朝經營西北的戰略基地, 中西文化交流匯聚的空間。 每個遠道而來的旅人都會有豐厚的報償, 都會在大漠孤煙、 長河落日的遼闊中體驗到“塵埃落定” 的從容與坦蕩。該書共分為走馬甘肅、 覽勝隴原, 觸摸歷史、 品味文化, 遊歷山水、 還原本真, 感受風情、 品鑑風物四編, 對甘肅進行介紹。 儘可能進行創新, 為導遊人員及旅遊者提供一本較為實用的導遊詞。 文廟(即武威市博物館) 現館藏文物 4. 4 萬多件, 其中國寶級文物 2 件,一級文件 170 件, 二級文物 278 件, 三級文物 594 件, 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 以銅奔馬、 醫藥簡、 禮儀簡、 木雕、 墓誌石刻為代表的漢唐文物,以西夏碑、 木緣塔、 木版畫、 金碗為代表的西夏文物, 以涼造新泉、 西夏銀幣為代表的貨幣文物, 以明清瓷器、 牌匾、 水陸畫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 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傳聞文廟最早建於前涼或西夏時期, 碑載復建於明英宗正統二至四年(公元 1437 年~1439 年) , 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東西寬 135 米, 南北長 187 米, 佔地面積 2. 5 萬平方米。 全廟由三組建築構成, 東以供奉“萬世文宗” 文昌帝君的文昌宮為中心, 南為山門, 北為崇聖祠; 中為孔廟, 是供 奉“萬世師表” 孔子的地方, 以大成殿為中心, 南為戟門、 櫺星門、 狀元橋及泮池, 北為尊經閣; 西為涼州府儒學院。 武威雷台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甘肅省武威市城北一公里處。 這裏古樹參天, 湖溝縱橫, 綠樹掩映中一座氣勢巍峨的宏偉古建築羣屹立在高約十米的夯土台上, 佔地一萬多平方米, 這就是揚名海內外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 的山土地。 雷台也稱雷台觀, 因台上有明天順年間重修的雷祖觀得名, 是古代祭雷神的地方, 為河西道教勝地。 建築有山門、 二平門、 雷祖殿、 三星斗姆殿、東西廊房、 東華閣、 西華閣等, 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六九年, 在雷台下發現丁一座明代大型磚式墓。 出土馬俑胸前有銘文“守張掖長張君” , 墓內出土金、 銀、 銅、 鐵、 玉、 骨、 石、 陶器共二百多件。 其中一匹三足騰空、 右後足踩飛鳥的“銅奔馬” , 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古代藝術之冠” , “世界文化頂峯” , 於一九八四年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堪稱“天下第一馬” 。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 、 《銅奔馬》 , 為東漢青銅器, 1969 年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 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奔馬身高 34. 5 釐米, 身長 45 釐米, 寬 13 釐米。 形象矯健俊美, 別具風姿。 馬昂首嘶鳴, 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 腿蹄輕捷, 三足騰 空、 飛馳向前, 一足踏飛燕着地。 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 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 表現了駿馬凌 空飛騰、 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膽的構思, 浪漫的手法, 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 令人叫絕。 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 驍勇矯健的天馬錶現得淋漓盡致, 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 豪邁進取的精神。 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 而且工藝十分精湛; 不僅重在傳神, 而且造型寫實。 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 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 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 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甘肅武威雷台出土的銅奔馬, 這是一件大名鼎鼎、 飲譽海內外、 被選定為我國旅遊業標誌的重要文物。 此馬三足騰空, 右後足踏一飛鳥。 此鳥起初被當成燕子, 故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 。 後經學者指出鳥的尾端沒有剪刀狀分叉, 不是燕, 而是隼類猛禽。 但也有人認為此鳥即《相馬經》 中所稱良馬“逮烏鴉” (速度超過烏鴉) 之鴉。 總之, 飛鳥出現在馬足下, 無疑正反襯出奔馬飛馳時的迅疾。 但值得注意的是, 它的同一側之兩腿同時凌空騰踔,而一般的馬卻只能同時抬起呈對角的兩腿。 前者被稱為“對側步” , 是我國青藏高原所產浩門馬、 囊謙馬之特殊的步姿。 這樣邁步不僅速度快, 而且使乘馬者無顛簸之感。 在甘肅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墓壁畫、 韓國慶州新羅天馬冢出土障泥以及唐太宗昭陵六駿石雕之“特勤驃” 等圖像上, 都能看到它們邁出的是對側步。 説明此類駿馬自古就備受重視, 而最早反映出這種步姿的雷台銅奔馬之可貴更不言而喻。 銅奔馬是中國國家旅遊局指定的中國旅遊標誌, 它並不是某一個地方的標誌。 武威是銅奔馬的發掘地, 因此是中國旅遊標誌之都。